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ppt导学课件(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共40张ppt)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阳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②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 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 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践行席上赋此诗。②“余既”三句出自《离 骚》:“余悸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 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 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 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 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 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 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 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 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 怀悲愤而写下的。
揾英雄泪:不能
表达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 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自伤 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 与慰藉。这里的“英雄”既指恒温也指 自己。
三、本词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 意”的?
1、通过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 断鸿意象的描写来烘托登临意。
2、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塑造自我形象来 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但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 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之意。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 课件 (共44张PPT)

孙权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 保卫了家园。
英雄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 风流 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金戈铁马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气吞万里
他曾大举北伐。
如虎
表达作者收复中 原的远大抱负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
刘义隆 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
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优点:1.婉约派的词大多描绘当时人们的生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 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 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 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 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 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 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 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 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 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 “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 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 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
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
想涕。 落对正,比如后段《一词刘气综裕奔》—注所,说—笔,刘不“义遏发隆:端廉便颇欲
自拟,慷慨壮怀扬,州如路闻—其—声佛;狸谓祠此词
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廉颇——自己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6【教学课件】《辛弃疾词两首》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4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 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明确:看、拍。 (1)看:“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 ,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 烘托出来了。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2)拍:“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 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 读者面前。 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是:作者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气却没有地 方使用,他只好用敲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不但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 的雄心壮志没有人理解,就连他此时登山临水以排愁遣恨的心情也无人能领会!“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 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4
第二单元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4
课文导入:诗词作者猜猜看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背景,整体感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慷慨沉郁的悲歌, 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 和无限的痛苦。辛弃疾满怀着爱国的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 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给宋孝宗的 《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 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 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 国之志得不到实现,感慨唏嘘,激情难抑,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2018年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人教版)优秀PPT课件

11.本词除了用典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丰富意旨、
表达情感,试完成下表。
对比
作用
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突出南宋统治者的萎靡不振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
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 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鸦社鼓” 对比
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 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相对比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执着
1.从教材中积累 年轻的辛弃疾率义兵北上力图收复中原,不想朝廷昏庸懦弱,没有 给他施展抱负的舞台。报国无门,他慨叹“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只能“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壮志难酬,他的愤懑喷薄而出,“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尽管一生怀才不遇,他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追求梦想的脚步,始终执着地跋涉在抗金复国的艰难道路上。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运用了什 么样的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本句从修辞手法看是比喻、比拟。“献”“供”
是人特有的动作,这里用来写山,是拟人;“玉簪螺髻”是
把山比喻为玉做的簪子和美女的发髻,是比喻。 4.《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上片中除了写景,还写到
了词人自己的行为,请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明确:看、拍、登
2.从历史中积累 晋人孙康,家贫而酷爱读书。夜晚,虽有时间却买不起灯油, 只好默默地回忆、消化白天学过的知识。即便如此艰难,他也从来 没有放弃过学习。有一年冬天,他半夜醒来,感到屋内并非漆黑无 光,还能隐约看到一些东西,原来是皑皑白雪被月光映照所致,这 给了他启发:何不借雪光来看书呢?于是雪夜,特别是月光映照下 的雪夜,就成了孙康苦读的好时光。由于勤奋执着,他终于成为一 个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6辛弃疾词两首(附答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水龙吟》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 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 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他为了消愁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 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目标一】 理解《水龙吟》的内容与情感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极力渲染“秋”字,有什么 含义? 参考答案::指出登临的时间,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为全词奠定感 伤的基调。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 缘何而发? 参考答案::采用移情于物(拟人、比喻)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 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中原收复无日,朝廷偏安苟和,志 士不得其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 南)人。他的祖父虽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受其祖父影响,辛弃 疾21岁时聚集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 朝。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 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始终未能实现 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赍志以殁。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中“落日”“断鸿”“游子”几 个意象具有怎样的含义?这三句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落日”: “断鸿”: “游子”:
特点:
参考答案::“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 指词人自己,词人南渡后,漂泊孤单,抑郁不得志。特点: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表 现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共40张PPT)

3、还有一些人认为“红巾”未必就是女子。 比如起义军不就着过“红巾”吗? 再如《宋诗抄 屏山集钞》“东家红巾郎,长大好
身手。荒荒死战场,头白骨先朽”。这里的“红巾”是 指战死疆场的儿郎,也并非女子。 4、还有人认为“红巾翠袖”,是指“贤明的君主”。
《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并将美人比喻成贤明 的君主。
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 三句
人物 张翰
标点
? 反问自己
思想情感 不愿归隐
“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 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 论天下人,……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 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 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 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 床之间邪?”
典故
人物
标点
思想情感
“树犹如此” 三句跎
标点符号 ? 。 ! ?
思想情感
合作探究——掀起你的盖头来
你如何理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1、“红巾翠袖”理解为“红颜知己”。 课文注释“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潘碧华《辛弃疾词的女性书写》认为:对失意英
雄充溢着理解和同情的“红巾翠袖”,这种女性,是作 者理想中的“拟女性”,是与男性有着相当的“知心” 程度的女性。其实也就是红颜知己。
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 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 用人的愤懑。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休说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 《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 吴中莼菜、鲈鱼,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 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 败,时人皆谓见机。”张季鹰预见到了齐王的危 局,以想吃家乡名菜为由,弃官归家,避过了劫 难。
辛弃疾词两首PPT讲课课件

3.写法领悟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善用对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抒发对南宋统治者 的不满情绪。以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上的经 验教训。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今日的“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 感慨。
3.解释词义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断鸿:_失__群__的_孤__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顾:_向__北__回_头__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堪:_怎__能__忍_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草:_草__率__马_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 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10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当为了消愁解闷而 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涌上心头的却是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 词。
1.精读探究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几个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的典故。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 操,与曹刘成鼎足之势的英雄,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 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北魏拓跋焘的典故,用意是劝诫统治者要快速收复失地,以 免人民安心他人的统治;廉颇的典故,用来说明他虽年岁已高但依然不忘为国效力,自己也像 廉颇一样渴望为国出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辛弃疾词两首》PPT精品课件

朗读体味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 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 [上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 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 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 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 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 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辛弃疾到了南方,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
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 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 统治者的重用。此后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 虽然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
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 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 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 力雄厚。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指辛弃疾自己;悲愤之情。
7、“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三句,是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 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 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 音。
8、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 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 词两首 》课件(共62张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读准字音
1.稼.轩.( jià xuān) 3.玉簪.(zān) 5.堪脍.( kuài) 7.孙仲.谋(zhòng ) 9.巷陌.(m ò) 11.狼居胥.(xū)
2.遥岑.( cén ) 4.螺髻.( jì ) 6.揾.英雄泪(w èn ) 8.舞榭.( xiè ) 10.金戈.(gē ) 12.佛狸祠.(cí)
(一)背景链接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 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词人时年 35 岁, 南归已逾 12 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一年的秋 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 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他 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 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 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这首词 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用典 用典也称用事,是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手 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 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的含蓄及典雅者,即称“用典”。用典的 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①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 验证作者之理论;②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 借典故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二)人物轶事 辛弃疾手刃叛徒
当初和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有一个和尚义端,他是辛弃疾 的拜把子兄弟。因为受不住在义军里当差之苦,竟偷偷地盗走了 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邀功。义端曾经也是一小股义 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 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也 是理屈词穷,羞愧难当,当场立下军令状,誓追回帅印。
(三)词语解释
1.遥岑.远目: 小而高的山。 2.断.鸿.声里: 失群的孤雁。
3.休说鲈鱼堪脍.: 把鱼、肉切细。 4.倩.何人唤取: 请。 5.揾.英雄泪: 擦拭。 6.忧.愁.风雨: 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7.遥岑远目.: 名词作动词,看。 8.舞榭.歌台: 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9.一片神鸦社.鼓.: 社日祭神所奏的鼓乐。 10.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业绩。 11.赢得仓皇北.顾:名词作状语,向北。 12.尚能饭.否: 名词作动词,吃饭。 (四)名句默写
(二)写准字形
cén岑寂 1.汗cén cén涔涔 jīn 矜持
可kān堪回首 3.kān勘探 kān戡乱
玉zān簪 2.jiàn僭越 zèn谮言
yíng赢得 4.léi羸弱 yíng瀛海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时辛弃疾以 66 岁的高龄出任浙 东安抚使,镇守京口。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 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 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他赞 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 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 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 43 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 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 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
1.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 2.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3.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 树犹如此 !
4.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 揾英雄泪 ? 5.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6.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7.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 9.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 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的 时候,那义端真的骑马来到。义端一见是 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 跪地求饶说:“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 真身是一头青兕(犀牛),您力大能拔山, 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 分子,疾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 端身首异处。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
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
生 平 经 历
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 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 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 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 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③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 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④充实内容、美化 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 不仅增加诗词的外形之美,且使其内涵更为丰富。
Ⅱ.文化常识 1.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这一带战国时期属于 楚国管辖。泛指南方。 2.把吴.钩.看了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3.元.嘉.草草 元嘉: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 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作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菩 品
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
评
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
价 辛”。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