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案例[全面]
地区滑坡案例

地区滑坡案例地区滑坡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变化、人类开发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和岩石的大规模滑动现象。
地区滑坡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地区滑坡案例,以期引起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重视和防范意识。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四川省汶川县的地区滑坡案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引发了汶川县大面积的地区滑坡,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次地区滑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变化,导致了土壤和岩石的松动和滑动。
在这次地震中,汶川县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其次,我们来看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区滑坡案例。
加利福尼亚州位于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地区滑坡也较为常见。
1994年1月17日,加利福尼亚州北岸发生了一次规模为6.7级的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区滑坡。
这次地区滑坡造成了57人死亡,8000人受伤,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尼泊尔的地区滑坡案例。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地势陡峭,地震频发,地区滑坡也较为常见。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一次规模为7.8级的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区滑坡。
这次地区滑坡造成了数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通过以上几个典型的地区滑坡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地区滑坡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减少地区滑坡带来的损失。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地质灾害案例

地质工程灾害案例2005年5月9日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黄土崩塌灾害2005年5月9日23时,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209国道右侧发生一起大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
此次灾害造成24人被掩埋,209国道吉县至乡宁段完全中断。
崩塌体长约220m,宽约15-30m,顶部标高943m左右,底部标高863m,崩塌体高度约80m,体积约60万m3。
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领导带领技术人员于5月10日先后到达现场。
经实地初步调查和听取中共临汾市委、临汾市人民政府和现场抢险指挥部的情况介绍,对本次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和抢险工作形成了初步建议。
1、崩塌原因初步分析据现场调查,崩塌体岩性上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3)黄土状粉土,厚度35m 左右,结构松散,遇水具湿陷性;中下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厚度45m左右。
黄土体柱状节理发育,易于降水渗流冲蚀,长期的溶蚀作用发育多处落水洞,直径达数米,破坏了黄土山体的整体稳定性。
这类土体一旦受到扰动或产生塌落,其崩积物结构变得非常松散,在受到开挖扰动时临空面极易发生塌落破坏,孕育新的灾害。
2、抢险工作重点应急抢险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尽快找到被掩埋人员,确保抢险工作人员安全,尽快恢复209国道的通车。
3、抢险施工意见依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在崩积物下部清除土体,极易发生进一步塌落,威胁抢险人员安全,建议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抢险。
总体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剥离崩塌土体,逐步接近压埋人员地点。
排土方式可采用三个工作面同时施工。
具体是利用209国道分别向两侧排土,同时向崩塌体对面崖壁下排土。
倾倒土体的地点要根据具体地形灵活布置,同时对土体进行处理,避免造成新的隐患。
考虑到后山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新崩土体的特征,尤其是不利的天气因素等,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
图1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图2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前缘压埋窑洞和平房图3 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前缘与209国道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滑坡一、灾害基本情况2004年5月29日18时至30日凌晨4 时(集中降雨时间为00时至4时),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组一带出现150mm的强降雨,30日3时20分左右鱼岭组上方陡斜坡处的表层松散坡积物在长达3个多小时强降雨的影响下发生滑坡,造成3户村民(共20人,其中4人逃生)房屋被掩埋,11人死亡,重伤4人,轻伤1人。
典型滑坡案例

典型滑坡案例滑坡原因:降雨密集,地质构造,人工开挖等1.新滩滑坡新滩地区,位于长江上游72公里处西陵峡西段兵书宝剑峡口处的湖北宜昌市秭归县龙口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滑坡地带。
根据国务院指示,西陵峡岩崩调查处的测绘工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对新滩岩崩、滑坡进行监测预报工作,利用大地形变测量手段,监测掌握滑坡形变发展规律。
测绘工作者踏遍新滩地区的崇山峻岭,行程约8万公里,布设了72个仪器测站和9个观测点,测量了15个交会点、5条水准路线和由6个点组成的三角网,对整个滑坡地段形成了严密的科学监视网络,易滑动坡体的任何轻微滑动,都被准确地记录下来,可以预先掌握滑坡的动态。
利用持续不断的观测结果分析,终于成功地预报了发生在1985年6月12日凌晨3点45分至4点20分的新滩滑坡。
“新滩滑坡”是一起震惊全国的大滑坡,3000余万方土石自100米高处的广家岩坡脚,以排山倒海之势,高速下滑,将古镇新滩全部摧毁,江中激起巨浪高达54米,涌浪波及上下游江段42公里。
这次滑坡的预报成功,是工程测量应用于地壳形变监测的成功范例,是测绘史上光辉的一页,为国家避免了重大损失,保护了千百人的生命财产,是测绘工作为国计民生服务的直接体现。
新滩滑坡2.巴东滑坡发源于武陵山脉的清江是长江三峡出口后第一条较大支流。
发生滑坡的湖北省巴东县清太坪镇在清江水布垭大坝上游约30公里。
2007年6月15日下午5时许,位于清太坪镇大堰塘村三组的500万立方米滑坡体坠入300米以下的清江,卷起15至30米高的涌浪。
险区1000米以外邻近乡镇正在劳作的18人受滑坡体冲击,其中10人当场获救,8人失踪,另有15栋房屋滑入清江。
险情同时危及巴东县清太坪、水布垭、金果坪三个乡镇的部分区域。
当地政府随即组织险区附近受灾群众72户287人紧急避险。
截至17日凌晨,滑坡体总方量已超过500万立方米,8人失踪,15栋房屋滑入清江。
三峡巴东滑坡3.漫湾滑坡漫湾水电站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云县和景东县交界处的漫湾河口下游1km 的澜沧江中游河段上,距临沧140km,至大理市200km,该水电站以发电为单一开发目标。
典型的红层地质灾害案例

典型的红层地质灾害案例红层地质灾害是指由于红层特殊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导致的各种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下面列举了10个典型的红层地质灾害案例。
1. 1933年甘肃省宕昌县泥石流灾害宕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地质条件复杂。
当地红层发育,由于地表水的剧烈侵蚀,导致红层岩石松散,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1933年,一场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袭击了宕昌县,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引发的红层崩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该地区的红层岩石由于地震的震动而发生崩塌,导致了大面积的滑坡和崩塌。
这场地震造成了近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成千上万栋房屋被摧毁。
3. 1998年广东省阳江市红层滑坡1998年,广东省阳江市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红层滑坡灾害。
当地地质构造复杂,红层岩石松散,遭受了连续暴雨的侵袭后,发生了大规模的滑坡。
这次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房屋损失。
4. 2010年陕西省延安市红层泥石流2010年7月,陕西省延安市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红层泥石流灾害。
当地红层岩石松散,加上暴雨的影响,导致了大规模的泥石流。
这次灾害造成了数十人死亡,上百人失踪,数千人被迫撤离。
5. 2013年四川雅安红层崩塌2013年4月,四川雅安市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红层崩塌灾害。
当地红层岩石松散,受到地震和强降雨的影响,导致了大面积的崩塌。
这次灾害造成了上百人死亡,成千上万人受伤,数万人无家可归。
6. 2002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红层滑坡2002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红层滑坡灾害。
当地红层岩石松散,受到持续降雨的影响,导致了大规模的滑坡。
这次灾害造成了数十人死亡,上百人受伤,成千上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7. 2014年贵州省遵义市红层泥石流2014年8月,贵州省遵义市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红层泥石流灾害。
当地红层岩石松散,加上持续降雨的影响,导致了大规模的泥石流。
崩塌地质灾害案例

崩塌地质灾害案例
你想啊,那座山原本好好地在那杵着,就像一个老实巴交的大汉站在那。
可谁能想到呢,在2009年的时候,它突然就“发脾气”了。
当时啊,那场面就像天要塌下来一样。
大量的岩石啊、泥土啊,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推了一把,“哗啦啦”地就从山上滚下来了。
那声音,估计就像几百个雷公一起打鼓,轰隆隆的,可吓人了。
这一崩塌可不得了,山下那些建筑啊、道路啊,就像纸糊的一样被破坏得一塌糊涂。
好多人都没反应过来呢,就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困住了。
救援人员赶过去的时候,那困难程度就像在一堆乱麻里找线头。
到处都是石头和土堆,要找到被埋的人可太难了。
还有啊,这崩塌的原因也是挺复杂的。
就像是很多小问题凑到一块儿,就引发了这么个大灾难。
可能是山体本身的岩石结构有问题,就像一个积木搭的高塔,有些积木本身就有裂缝,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倒。
再加上之前可能有过挖矿之类的活动,就像在这个高塔的地基旁边偷偷挖洞,让这个高塔更加不稳了。
而且那段时间的降雨啊,就像给这个即将倒塌的高塔又加了一把力,雨水渗到岩石缝里,就像给那些有裂缝的积木之间加了润滑剂,一下子就全垮了。
这就是武隆鸡尾山山体崩塌的事儿,真的是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给我们所有人都敲响了地质灾害防范的警钟啊。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案例分析地质环境是指地壳中岩石、土壤、水、大气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质系统。
地质灾害则是在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由于自然力或人为活动引发的一系列破坏性事件。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著名的地质灾害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案例一:1976年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地震之一。
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唐山地区位于中国的华北地区,属于大陆板块的边缘区域。
地质环境方面,华北地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和华北地块相互碰撞的构造位置,存在较大的地震活动性。
造成地震的地质原因是由于华北地块受到强烈的挤压力,导致断层破裂,释放出巨大的地震能量。
案例二: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遇了一次罕见的大地震和海啸。
这次地震袭击了东北地区的岩手、宫城和福岛等地。
地震的震级为9.0级,造成了大面积的破坏和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质环境方面,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海啸是由地震引发的,当地震发生时,地震的震源会引起海底地壳的运动,形成海底地震海啸。
案例三: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被称为“汶川大地震”。
这次地震的震级为8.0级,造成了超过8万人死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地质环境方面,汶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属于中国南北地壳构造带。
地震的发生与活跃的断裂带有直接关系。
由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地质环境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构造活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对于地质环境复杂的区域,如地震带和构造带等,更容易发生灾害事件。
因此,深入了解地质环境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对于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应该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社会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此外,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减少不必要的地质灾害风险,也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
滑坡,泥石流案例分析

案例二:深圳发生山体滑坡事件 20 多栋楼房倒塌 伤亡无法估计
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左右,广东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 集团后侧发生山体滑坡事故,附近西气东输管道发生爆炸。经初步核查,事 故已造成22栋厂房被掩埋,涉及15家公司。
深圳山体滑坡厂房倒塌 专家初 步判断:堆土过多或是主因
记者赶到此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楚雄市西舍路乡新 华村,在面目全非、一片狼籍的新华村附近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
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 的一种带大量泥沙、 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 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
松散的固体物质 丰富的水源条件 沟谷地形陡峻
强降水及山坡地形决定了此次泥 石流的发生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案例一:2008年云南楚雄特大泥石流灾害 案例二:2015年深圳山体滑坡厂房坍塌
泥石流与山体滑坡
案例一:2008年云南楚雄特大泥石 流灾害
2008年11月2日凌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 流灾害导致35人死亡,107万多人受灾。
地区: 云南省 地点: 楚雄市 发生日期: 2008-11-02 结束日期: 2008-11-02 伤亡: 35人死亡
前山体滑坡面积大,且有两栋居民楼岌岌可危,现场铁皮房七零八落,有3 名群众正在收拾东西准备撤离卡车已变形。
滑坡坍塌形成的原因
一、 地形地貌崩塌与滑坡的形成与地形条件 直接相关,地形切割强烈的山区和丘陵区为 该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势能条件。 二、山区中各类松散沉积物在一定诱发因素 影响下,易沿下覆基岩接触面形成滑动;软 弱岩层遇水软化,是岩体中的薄弱环节,易 形成层面滑动,松散土层多产生以坠落和剥 落为主的崩塌。
地质灾害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位于我国南方山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多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市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山区进行,导致地质灾害频发。
2018年5月,某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滑坡事故,造成多人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事故经过2018年5月15日,某市某区某镇发生了一起滑坡事故。
事故发生时,该镇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道路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导致山体发生滑坡,滑坡体将正在施工的道路和附近民房掩埋,造成5人死亡,1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余万元。
三、事故调查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成立了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全面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该事故的主要原因如下:1.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对山体稳定性评估不足。
2.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山体滑坡,如未设置排水沟、未进行植被恢复等。
3.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和监管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
四、法律纠纷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家属与施工单位及当地政府就赔偿问题产生了纠纷。
受害者家属认为,施工单位和当地政府未能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应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
而施工单位和当地政府则认为,事故发生属于不可抗力因素,不应承担责任。
五、法院判决案件经过一审、二审,最终由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
法院认为:1.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存在过错,应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
2.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和监管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3. 受害者家属提出的赔偿请求,部分合理,部分不合理。
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判决施工单位赔偿受害者家属共计300万元,当地政府赔偿受害者家属共计50万元。
六、案例启示该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启示: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工程灾害案例2005年5月9日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黄土崩塌灾害2005年5月9日23时,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209国道右侧发生一起大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此次灾害造成24人被掩埋,209国道吉县至乡宁段完全中断.崩塌体长约220米,宽约15-30米,顶部标高943米左右,底部标高863米,崩塌体高度约80米,体积约60万米3 .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领导带领技术人员于5月10日先后到达现场.经实地初步调查和听取中共临汾市委、临汾市人民政府和现场抢险指挥部的情况介绍,对本次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和抢险工作形成了初步建议.1、崩塌原因初步分析据现场调查,崩塌体岩性上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3)黄土状粉土,厚度 35米左右,结构松散,遇水具湿陷性;中下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厚度 45米左右.黄土体柱状节理发育,易于降水渗流冲蚀,长期的溶蚀作用发育多处落水洞,直径达数米,破坏了黄土山体的整体稳定性.这类土体一旦受到扰动或产生塌落,其崩积物结构变得非常松散,在受到开挖扰动时临空面极易发生塌落破坏,孕育新的灾害.2、抢险工作重点应急抢险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尽快找到被掩埋人员,确保抢险工作人员安全,尽快恢复209国道的通车.3、抢险施工意见依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在崩积物下部清除土体,极易发生进一步塌落,威胁抢险人员安全,建议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抢险.总体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剥离崩塌土体,逐步接近压埋人员地点.排土方式可采用三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具体是利用209国道分别向两侧排土,同时向崩塌体对面崖壁下排土.倾倒土体的地点要根据具体地形灵活布置,同时对土体进行处理,避免造成新的隐患.考虑到后山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新崩土体的特征,尤其是不利的天气因素等,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图1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图2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前缘压埋窑洞和平房图3 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前缘与209国道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滑坡一、灾害基本情况2004年5月29日18时至30日凌晨4 时(集中降雨时间为00时至4时),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组一带出现150米米的强降雨,30日3时20分左右鱼岭组上方陡斜坡处的表层松散坡积物在长达3个多小时强降雨的影响下发生滑坡,造成3户村民(共20人,其中4人逃生)房屋被掩埋,11人死亡,重伤4人,轻伤1人.灾情发后,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当即成立了以副市长为指挥长,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市县两级国土资源局、公安、民政、气象、卫生、消防、武警、民兵等部门(单位)组成的抢险救灾指挥部.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派出专家赴灾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并及时提出了抢险救灾措施和下步防灾工作建议.于30日清晨6时开始了全面抢险救灾,历时36个小时,成功抢救出伤员5人,死亡的11人遗体也全部清出.二、滑坡成因分析根据现场调查,滑坡长90米,宽24米,平均厚3米,体积约6500米3,由表层残坡积松散堆积物组成,滑坡属浅层推移式土质滑坡.滑坡位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泥质粉砂岩、泥岩等软质岩石组成的陡斜坡地带,植被较好.根据访问村民,该地带长期以来未出现过地表变形、开裂等现象,房屋也未发生过变形开裂.但根据对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分析,该斜坡地形较陡,大部份在40度以上,且冲沟发育,表层多有松散坡积物分布,岩体为软质碎屑岩,风化强烈、破碎,地质环境条件差,是地质灾害易发区.2004年5月30日00时至4时150米米的短时强降雨,斜坡土体饱水,自重加大 ,力学强度降低,造成快速下滑,在斜坡前缘的村民建房处形成了长70 米、宽30 米,面积达2000 米2,体积约5000 米3的堆积区,将民房、人员掩埋.此次滑坡人员伤亡事故是由于脆弱软质岩之上的松散层受短时集中强降雨影响,在未出现明显先兆的情况下,山体失稳,发生滑坡所致,属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三、下一步防灾建议贵州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滑坡区进行了详细复查,对该斜坡上另外9户村民居住环境和可供选择的搬迁地址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和环境条件调查.针对当前滑坡现状和斜坡稳定状况,提出了下步防灾工作建议:(1)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应针对当前六盘水地区地质灾害险情较重的状况,立即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紧急通知;(2)滑坡区不能再作为建设用地使用;(3)对滑坡残留体和堆积区进行平整,平整后的地形应利于地表水的排泄;(4)将已被滑坡破坏了的房屋全部拆除,以避免人员返回居住;(5)在滑体周边放置警戒线和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封锁滑坡后缘乡村道路和前缘乡村便道(要求用块石砌筑),禁止人员入内;(6)该斜坡上的12户村民(其中3户已被滑坡所毁),除2户置于稳定地段外,其除7户均处于地质环境条件较差的地段,应采取搬迁措施;新址应选择在地势相对平缓的硬质石灰岩层出露地带,不应选在冲沟及冲沟边缘斜坡地带;(7)鉴于搬迁尚需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目前又已进入汛期,而且据气象预测,六盘水地区是今年我省降雨最大和集中的区域;为防不测,应立即制定防灾预案,明确责任人、险情巡查人、报警信号和撤离路线,并事先进行演练和宣传,提高村民自身抗御灾害的能力.损坏的房屋滑坡后缘成功避让2004年9月5日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滑坡灾害地点: 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滑坡体积: 约960万米3滑坡长度 :1237米滑坡宽度 :389米滑坡厚度 :10~20米滑动距离: 50~60米滑坡类型: 顺层基岩滑坡滑坡体岩性: 强风化的碳质页岩(侏罗系底部自流井统珍珠冲组)滑动时间: 2004.9.5上午9:00- 12:00滑坡相对高差: 283米斜坡平均坡度 : 30度触发因素: 降雨自9月4日下午4时至9月5日下午4时降雨量达200米米次生灾害: 堵断杨家河成湖,威胁下游云阳县上万人生命2004年9月5日凌晨2:00和上午9:00,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先后两次发生滑坡,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4人轻伤,涉及人数上千人,财产损失十分惨重,直接经济损失约4800万元.滑坡后缘高程720米,前缘高程437米,滑坡长度 1237米,滑坡宽度 389米,滑坡厚度 10~20米,滑坡总体积约960万米3,为大型滑坡.9月5日凌晨2点,吉安村9组发生一小滑坡,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早上8:20,天城区国土资源局同志接到报告后,立即到现场调查灾情.经进一步巡查,发现该村2、3、4、5、6组社区内约3千米2又出现新的裂缝,局部坡体上部向下滑移1~2米,立即意识到该处有可能出现大规模滑坡,于是马上调集附近武警配合当地干部,迅速将险区内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半个小时之内,险区内农户141户850人和万开高速公路施工单位400余施工人员,共计1250人全部安全撤离.十分钟后,即上午9:00,滑坡开始向下滑动,滑体上房屋倒塌一栋接一栋,至上午12:00滑坡整体向下滑移50~60米,位于原斜坡中下部的“民国老场”已滑至杨家河边,滑体上房屋、农田、高速公路涵洞桥墩全部摧毁,财产损失十分惨重.滑坡摧毁涵洞,堵断杨家河,形成2级水库,危及下游云阳县境内关市、高阳、龙潭、白龙4个镇乡3100多户近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后经疏通河道,解除险情.滑坡体地处川东中低山区,区内出露地层为侏罗系底部的自流井统珍珠冲组碳质页岩、淡水灰岩.经现场调查,该岩层强烈风化,发育平行和垂直岩层的两组裂隙,将页岩切割成方块状.滑坡体所处斜坡相对高差约300米,平均坡度约30°. 在这样的地质环境背景下,区内出现200年一遇的暴雨,据当地气象台观测,9月4日下午4时至9月5日下午4时的雨量,万州为172米米,达州为190米米,开县为320米米,铁峰乡位于达州、开县、万州交界处,推测铁峰乡降雨量200 米米,大量地表水沿裂隙面入渗,在重力及动水压力作用下,斜坡中上部首先滑动,摧毁并掩埋斜坡中部平台村民房屋,中部平台处岩体因后缘加载产生新的滑动,滑体物质冲至杨家河.综上所述,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滑坡是在降雨诱发下形成的大型基岩滑坡.由于及时发现险情,及时组织迅速撤离,避免了 1250人的人员伤亡.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成功案例.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滑坡滑坡全景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滑坡中后部滑坡中部被推倒的房屋滑坡前缘被摧毁的高速公路涵洞桥墩,堵河成湖宜宾市兴文县两龙乡油坪嘴滑坡调查报告一、灾害基本情况2004年6月30日凌晨2点左右,宜宾市兴文县两龙乡3村2组油坪嘴在持续大至暴雨诱发下,发生体积约12万立方米的松散土层推移式滑坡,滑坡体长约200米、宽70米至120米、厚约2米至10米.滑坡造成6人死亡、7人失踪,3人重伤,2人轻伤,数十只(头)家禽家畜死亡.二、灾害成因分析滑坡体地处川南低山—丘陵区,区内出露地层以志留系韩家店组泥岩、灰质泥岩夹粉砂质泥灰岩.经现场调查,滑坡体所处油坪嘴斜坡总体上呈阶梯状,相对高差约300米,坡向90°,平均坡度约30°,后缘局部地段坡度可达60°以上,滑坡体位于斜坡一呈撮箕状的相对负地形处.斜坡地表出露为黄褐色粉质粘土夹块石组成的残坡积松散堆积体,厚2米至10米.下伏基岩为志留系韩家店组泥岩、灰质泥岩夹粉砂质泥灰岩,地层产状30°∠17°.上覆土层与下伏基岩组成斜向坡.见图1.据当地村民反映,6月29日20:00至30日凌晨,区内普降大至暴雨,其强度多年罕见,两小时降雨量约在90米米以上.大量地表水沿松散土体入渗并在与基岩接触面处汇集,导致上部土体力学性质降低,在重力及动水压力作用下,斜坡后缘较陡部位(机耕道上下部位)松散堆积体首先沿基岩接触面产生高速滑动,摧毁并掩埋斜坡中部平台5户村民房屋,中部平台处原松散堆积体因后缘加载产生新的滑动,局部地段具抛物迹象,滑体物质在地表水冲刷下成流塑状冲至沟底.综上所述,宜宾市兴文县两龙乡三村二组油坪嘴滑坡是在降雨诱发下形成的高速推移式中型土质滑坡.三、已采取抢险救灾措施2004年6月30日凌晨两点左右发生灾害后,村主任立即组织村民进行抢救工作,并及时向乡政府报告,后逐级紧急上报.县、市两级政府及国土资源、民政、救灾、卫生等相关部门接到灾报后,均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灾害现场进行抢险救灾工作,当地武警官兵及地方民兵也积极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各组在开展救护工作的同时,召开了紧急会议,部署全力救伤员、寻找失踪人员和妥善处理遇难者后事等工作.并立刻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开展现场调查工作,进一步搜寻失踪者.至6月30日下午18时,现场已找到6名死者遗体并妥善进行了安葬,3名重伤人员已脱离生命危险,正接受进一步恢复治疗.目前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各项善后工作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照片1 滑坡后缘及中部被摧毁的房屋照片2 滑坡中前缘堆积物地质工程灾害案例2004年9月5日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滑坡2004年9月5日下午,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1-9社发生滑坡,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500万元.滑坡规模5625万米3,是我国继西藏易贡滑坡后最大的一处滑坡.滑坡体地处川东中低山区,滑坡体所处斜坡相对高差约300米,平均坡度约15°,是发生在斜坡平均坡度最缓的一处特大型滑坡. 9月3日,区内出现200年一遇的暴雨,据当地气象台观测, 9月4日下午4时至9月5日下午4时达州雨量为190米米, 9月5日11时30分开始慢速推移式滑动,当地利用高音喇叭等方式,组织迅速将险区内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滑体上房屋、农田全部摧毁,至晚上11时滑动距离约200米.滑体物质冲进河床,堵河成湖.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滑坡是在降雨诱发下形成的大型推移式滑坡.由于及时发现险情,及时组织迅速撤离,避免了 1255人的人员伤亡.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成功案例.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滑坡滑坡前缘堵江被毁坏的房屋云南省滇西地区洪涝泥石流灾害概况一、基本灾情2004年7月,云南滇西地区怒江、宝山、德宏三个州市普降大到暴雨,4日至5日和17日至20日两次发生洪涝、群发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48人,失踪85人,伤病497人.直接经济损失10.3亿元.(一)“7·5”灾情.2004年7月4日22时30分至5日20时30分,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普降暴雨,形成山洪、泥石流及滑坡灾害,导致农田、民房及水利、交通、电力等设施严重受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灾害造成36个乡镇、2个农场受灾,共造成18人死亡、24人失踪(其中,直接因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死亡14人、失踪4人),11人重伤,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灾民28304人;倒塌民房15490间,严重破坏26646间;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9亿元.(二)“7·20”灾情.7月17日至20日,云南省西部怒江、宝山、德宏三个州市普降大到暴雨,导致山洪泛滥,怒江流域出现50年一遇、大盈江流域出现2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仅德宏州盈江县支那乡乡政府到该乡芦山村的17公里路段,沿途发育大小滑坡40多处,泥石流沟13条.灾害造成30人死亡、6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其中德宏州盈江县支那乡芦山村蕨叶坝下寨一处特大滑坡泥石流,就造成12人死亡、41人失踪.二、这次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主要特点此次滇西地区以群发坡面型泥石流和滑坡灾害为主.滑坡主要发生在公路沿线和部分村庄附近,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以花岗岩为主体的支流沟谷中.仅支那乡政府到该乡的芦山村的17公里路段沿途发育大小滑坡40多处,泥石流沟13条.云南省滇西地区“7·5”、“7·20”洪涝、泥石流灾害具有如下特点:(一)强降雨是诱发因素.据气象资料,从7月4日22时30分至5日20时30分,受灾严重的盈江县平均降雨量为117.33米米,部分乡镇最高降雨量达350米米;陇川县平均降雨量为137.77米米;瑞丽市平均降雨量为132.4米米.7月17-18日腾冲县降雨量达159.6毫米.据盈江县气象局昔马气象哨资料,7月1~20日总降水量达1068.3毫米,其中有8天的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类似的降雨过程如果发生在云南省的其它地方,同样会导致重大灾害.(二)强烈风化的花岗岩风化带坡和、层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此次泥石流发生的地区,主要是由花岗岩组成的山区,山高坡陡,花岗岩风化强烈,风化层厚(部分地区风化带厚度达到50米).在强降雨的条件下,其坡积物易于滑移,造成大量的呈条带状的坡面型泥石流.(三)山高坡陡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芦山村委会位于支那乡政府北西约20千米处,香柏河村、花鹿塘村、蕨叶坝新寨、蕨叶坝老寨、芦山村新寨和芦山村老寨均分布于芦山河两岸.河谷岸坡一般都在40度左右,局部地段在50度以上,总体上属于中切割中山地貌区,芦山河支流沟谷的地形更为险峻.借助陡峻的地形条件,使雨水能够快速汇集,短期内在沟道中形成滚滚洪流.在雨水浸润和洪流冲刷下,使山坡上在一般情况下看似稳定的表土、树木成片下滑.在特殊地形条件控制下,增加了本次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四)茂密的亚热带雨林树木夹入洪水泥石流中,使其破坏性增强.灾区属于亚热带雨林地区,其中陇川县山区大部分处于,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茂密,树木高大 .长时间降雨使表层岩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在后期的强降雨过程中;陡坡地段的表层岩土体及其上面的树木植被,在重力和水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失稳并产生滑移,形成了“坡面泥石树木流”,当地称其为“山剥皮”.这种坡面泥石树木流在向下游的运移过程中,又不断冲刷和携带支流沟谷中的泥沙树木,并与主沟中的洪水汇合,形成洪水、泥沙树木混合流,堵塞桥涵、冲毁公路河堤和房屋,致使河流改道,淹没村庄房屋和农作物.在调查中,山出口的平坝地区和河流的两侧,可见到大量的树木堆积.另外,当地的民房大部分又多是土坯墙结构,遇水后极易软化倒塌,因此,此次洪涝泥石流灾害,房屋倒塌和毁损严重.(五)村庄密集和灾害发生在夜晚加重了灾害损失本区的地理-地质环境本来就不适宜大量人口居住,但现实条件下类似现象在全省都十分普遍.在不适宜居住区人口和财产的增加,必然导致临灾条件下生命、财产损失风险的增加.大量人口聚居导致的陡坡垦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房、修路对自然斜坡的扰动,群众防灾知识的缺乏和灾害发生在夜晚等因素叠加在一起,进一步促进了灾害的形成,加大了灾害的损失.三、盈江县支那乡芦山村蕨叶坝下寨滑坡概况据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初步调查资料:该滑坡长200米,宽100米,规模近100万立方米.主要岩性为下元古界高黎贡山群花岗岩和片麻岩,受其断裂影响,岩石破碎;在亚热带气候影响下,岩石风化强烈,风化带深,风化物疏松.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形成滑塌,掩埋其下方的村庄,造成了重大的人员死亡.蕨叶坝村(新村)滑坡泥石流沟树木堆积(据陶庆法、云南国土资源厅调查报告)贵州省纳雍县危岩崩塌灾害初步调查1 基本情况3日3时40分,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村岩脚组后山发生危岩体崩塌,崩塌体冲击了山下土坡和岩脚寨(组)部分住户,形成特大型地质灾害.据统计,共有19户村民受灾,12栋房屋被毁,7栋房屋受损.截止12月9日19时,已发现死亡39人,5人失踪,另有13人受伤.2 危岩崩塌地质特征发生崩塌的危岩体后缘高约2200米,前缘高约2160米,相对高差约40米.危岩体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约3米,垂直厚度约40米,体积约4000立方米.崩塌堆积体前缘高程约1850米,崩塌体分东西两支由北向南崩落堆积,前后最大落差350米,造成危害的西支最大水平冲击距离约500米.通过观察危岩崩塌灾害现场,此次山崩灾害的地质环境具有以下特征:(1)崩塌发生的部位是整个山体陡崖带的组成部分,其东西两侧还存在危险岩体;(2)崩塌部位后山在地形上是一“圈椅状”汇水区,该区域中间冲沟正对崩塌部位;(3)两侧危岩,特别是东侧危岩顶部已开裂达20厘米,裂缝中树木较为茂盛,根部生长在裂缝中;(4)组成危岩体的地层为三叠纪灰岩、泥灰岩和粉质砂岩,彼此软硬相间;(5)岩层产状为向山内缓倾,沿陡崖面发育一组结构面切割岩层,形成易于崩塌的地质结构.此次崩塌断面下部两侧为新鲜岩面,中、上部均为旧裂缝,并被泥土充填,两壁存在溶蚀现象.(6)在新崩塌及两侧危岩体后山未发现新生裂缝,但存在浅表层的土体滑塌,厚约1~2米.(7)崩塌堆积体冲击过程中遇到高程1913.4米的小山丘阻挡,迫使其分为东西两支,并缓解了其冲击力,否则造成的灾难更大 .3 危岩崩塌成因及发展趋势地形上高陡悬空(陡崖高约40米)、岩体结构开裂破碎、地表水流冲刷及暴雨期间短历时水压力作用、树木根劈作用和长期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是本次崩塌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地下深部开采煤炭及周围施工放炮振动等人为活动可能对本次崩塌灾害存在一定的影响.总的认为,这次危岩崩塌是一起自然因素为主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除零星落石外,新崩塌后部岩体整体比较稳定,但东西两侧特别是东侧危岩体发生新崩塌灾害的可能性极大 .4 建议(1)加强监测工作,对崩塌灾害及两侧危岩体动态安排专人监测,制定监测技术要求和报告制度 ,避免再次发生灾难.(2)对新崩地段及类似地区安排专项危岩崩塌灾害地质调查,具体查明危岩带的分布和特征,判定其稳定状态,分类制定防治规划.(3)根据调查结果,对本次崩塌及两侧危岩体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应急治理方案.(4)对当前抢险工作明确技术要求,确保抢险人员的生命安全,禁止一切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刘传正郭强陈红旗供稿)图1 岩脚寨危岩崩塌灾害分布范围图2 岩脚寨危岩崩塌灾害实景图3 岩脚寨崩塌堆积体分布实景(崩塌堆积体遇到高程1913.4米的小山丘阻挡,迫使其分为东西两支,并缓解了其冲击力,否则造成的灾难更大 )图4 崩塌东侧危岩顶部已开裂达20厘米,树木生长在旧裂缝中图5 受陡倾坡外结构面控制的危岩体图6 似层状结构岩体(受切层结构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