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血管炎的检查及鉴别

血管炎的检查及鉴别

血管炎的检查及鉴别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它会引起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血管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以减轻病情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管炎的检查方法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1.1 疼痛症状:血管炎患者常常出现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疼痛可呈现不同的部位和程度。

1.2 皮肤损害:血管炎患者在皮肤上可能出现紫癜、红斑、水肿等症状,这些皮肤损害是血管炎的重要临床特征。

1.3 全身症状:血管炎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常常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发生。

二、实验室检查2.1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血管炎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通过检测患者的血象、炎症指标、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2.2 自身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是血管炎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鉴别不同类型的血管炎。

常见的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等。

2.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血管的变化,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CT、MRI等。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血管炎的类型、累及的范围和程度。

三、组织活检3.1 皮肤活检:对于皮肤损害明显的血管炎患者,皮肤活检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

通过取得患者皮肤损害部位的组织样本,医生可以观察组织的病理变化,确定是否存在血管炎的病变。

3.2 肌肉活检:对于出现肌肉炎症的血管炎患者,肌肉活检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炎症的性质和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坏死和纤维化等病变。

3.3 脏器活检:对于累及内脏器官的血管炎患者,脏器活检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

通过取得患者内脏器官的组织样本,医生可以观察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帮助确定血管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四、鉴别诊断4.1 风湿病鉴别:血管炎与风湿病之间有一定的重叠性,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鉴别诊断主要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简述周围血管征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简述周围血管征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周围血管征是指由于周围血管发生了异常变化或受到了损伤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临床表现。

这些表现既可以是局部性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对人体的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周围血管征可以表现为血管壁的病理性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等。

1. 血管壁的病理性变化周围血管征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血管壁的病理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血管壁硬化、血管壁炎症、血管管腔狭窄等。

血管壁的病理性变化会使血管失去弹性,导致血管硬化,增加血管阻力,影响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

从而引起全身各种症状,如头晕、眩晕、心悸、胸闷等。

2. 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周围血管征还会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包括血液流速变慢、血流阻力增加、血管弹性下降等。

这些改变会影响全身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传递,引起局部缺血、缺氧的症状,如手脚发麻、疼痛等。

3. 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在周围血管征的发生过程中,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外基质的变化会导致血管壁的重构和增厚,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改变则会影响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

周围血管征不仅是一种疾病的表现,更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

它常常伴随着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对周围血管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周围血管征的诊断,临床医生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观察、各种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X线血管造影等)、血流动力学检查(如血压测量等)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明确病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周围血管征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压药、扩血管药、抗血小板药等。

介入治疗主要通过介入手术的方法对血管进行扩张和血栓清除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搭桥术、血管成形术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周围血管征,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周围血管征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表现,也是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临床感染和炎症指标的临床意义详解

临床感染和炎症指标的临床意义详解

临床感染和炎症指标的临床意义详解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是最为常见的疾病,可以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是医院各个科室的常客,并且经常伴有各类并发症。

而针对大多数的感染性疾病,配合准确的诊断并在短时间内得到良好的治疗,预后效果一般良好,因此感染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是所有临床医生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

但感染性疾病发病特征通常不明显,单靠疾病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不足以满足早期诊断。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所呈现的病理生理变化。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防御反应。

通俗来说,感染,就是有病原体侵入机体导致生病了。

而炎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炎”,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感染可能引起炎症,医生在在怀疑有感染性炎症存在时,一般会让查感染及炎症指标。

那么,感染及炎症指标一般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和优缺点呢?一、白细胞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比例(DC)对于临床鉴别感染来说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指标,升高和降低的幅度也被检验医师和临床医师用作诊断疾病的手段。

血常规由于个体差异,影响指标的因素极多,且患者不同的疾病、甚至是不同的生理状态会引发血常规发生改变,其在感染方面诊断特异性差,容易出现误诊情况。

1、白细胞升高①白细胞升高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细菌性感染,特别是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

少数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也可有上述表现。

此外,血液与实体肿瘤、血管炎、成人StiII病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多种非感染原因,也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其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妊娠、分娩及情绪变化等。

②白细胞总数升高合并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若长期持续升高,需注意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进行鉴别。

③白细胞升高合并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寄生虫感染,也可见于结核、变态反应、肿瘤及药物等原因。

血管炎的诊断标准

血管炎的诊断标准

血管炎的诊断标准血管炎是一类涉及血管壁炎症和血管周围炎症的疾病。

本文档将介绍血管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抗体检测等方面。

一、临床特征血管炎患者通常表现出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等。

此外,血管炎还可能导致受累器官或组织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疼痛、感觉异常、肌肉无力、麻痹、呼吸困难、咯血、血尿等。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血管炎患者通常出现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等现象。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2.尿检:部分血管炎可能导致肾脏受累,因此尿检可能发现血尿、蛋白尿等现象。

3.影像学检查:对于疑似血管炎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

这些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

三、病理学检查1.活组织检查:对于疑似血管炎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这种检查通常是通过手术切取部分或全部受累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2.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是确定血管炎的重要手段。

通过显微镜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受累组织的病理改变,如白细胞浸润、血管壁坏死等。

3.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血管炎的病因。

例如,此项检查可以检测到某些特定抗体,帮助医生判断血管炎的类型。

四、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受累器官或组织的血流情况以及血管壁的病变情况。

2.CT检查:CT检查可以发现受累器官或组织的炎症和坏死灶,以及可能的继发性改变。

3.MRI检查: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显像更为清晰,因此对于显示血管炎症以及周围组织的病变非常有帮助。

五、抗体检测1.免疫荧光检测:此项检测可以检测到患者血清中的某些自身抗体,对于诊断某些类型的血管炎具有重要意义。

2.免疫印迹检测:免疫印迹检测可以检测到血清中特定的自身抗体谱,帮助确定血管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到循环免疫复合物等物质,对于判断血管炎的活动性和抗体的来源具有重要价值。

血管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血管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血管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血管炎概述血管炎(vasculitis)是一组以血管壁或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伴坏死为基本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血管炎是指不合并有另一种已明确疾病的系统性血管炎,继发性血管炎是指继发于另一确诊疾病的血管炎,如感染、肿瘤、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等。

其症状随血管病变位置而呈现不同变化。

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病情严重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患者在确诊本病后,应及早就医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英文名称:vasculit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血液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发热、乏力、关节肌肉疼痛、食欲减退。

主要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与免疫、药物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尿常规、抗原抗体检测、血管造影、CT、血管MRI、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理活检。

重要提醒:血管炎可累及多器官病变,可能造成患者临床死亡,应及早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根据主要受累血管的大小进行分类:1、累及大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包括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

2、累及中等大小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川崎病。

3、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1)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2)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病、冷球蛋白性血管炎、IgA 血管炎、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

4、累及血管大小可变的系统性血管炎包括贝赫切特病、科根综合征。

5、单器官血管炎包括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皮肤动脉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孤立性主动脉炎。

6、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包括红斑狼疮相关血管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血管炎和结节病相关血管炎。

血管炎

血管炎

WG与angiocentric immunoproliferative lesions (AIL)的鉴别

淋巴瘤样肉芽肿 中线肉芽肿
WG与淋巴瘤样肉芽肿的鉴别

淋巴瘤样肉芽肿,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 细胞内有多克隆免疫球蛋白

活检病理
WG与中线肉芽肿 (midline granuloma)的鉴别
PAN 侵犯血管 中小动脉 MPA 小血管(毛细血管、微小静 脉或微小动脉)也可涉及小 及中等动脉。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肾血管炎及肾血管性 高 血压,肾梗死和微动 脉 瘤 肺血管炎 ANCA 无 少见,<20% 有 多见,50~80% (P 型多见) 血管造影异常(肾、 腹 腔脏器微血管瘤,血 管 狭窄) 死亡原因 肾衰、心血管病变、胃肠道 肾衰、肺出血 是 否 无 有(肾血管性高血压,肾梗 死,肾出血,肾衰) 有 无
L: Lungs or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85-90% pts); Hemoptysis, abnorma CXR, pulmonary vasculitis K: Kidneys (77% pts) Abnormal urinary sediment, renal insufficiency S: Skin (46% pts) granulomatous involvement of skin Other:
Sm all v essel v asculiti s W eg en er's g r an ulom at o si s (W G) C hu r g- St r au ss syn dr om e (C SS) M i cro sco pi c poly angiiti s (M PA) H eno ch- Sch o enl ein pu r pu r a (H SP ) Essen ti al cry ogl ob ulin em i c v asculiti s ( EC V) C ut an eo u s l eu ko cyt o cl asti c v asculitis ( CLV)

血管炎诊断标准

血管炎诊断标准

血管炎诊断标准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疾病,如巨细胞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血管炎等。

血管炎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管炎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血管炎患者。

一、临床表现。

1. 血管炎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疲乏、关节疼痛、皮肤疼痛、溃疡、皮肤瘀斑等。

这些表现并非特异性,但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有助于血管炎的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沉和C反应蛋白,血沉和C反应蛋白常常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2. 免疫学检查,包括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磷脂抗体等,这些抗体的阳性率较高,有助于血管炎的诊断。

3.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有助于排除其他结缔组织疾病。

三、影像学检查。

1. 血管超声,可以显示血管壁的增厚、狭窄和闭塞等情况。

2. CT和MRI,可以显示器官受累的情况,如肺部、肾脏等器官的病变。

3. 血管造影,对于血管狭窄和闭塞的情况有很好的显示效果。

四、病理检查。

1. 活检,对于皮肤、肾脏等受累的组织进行活检,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五、诊断标准。

根据以上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血管炎。

诊断血管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最终做出准确的诊断。

六、治疗。

1. 对于血管炎的治疗,首先需要控制炎症的活动,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2. 针对特定类型的血管炎,还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七、预后。

血管炎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关。

一旦诊断出血管炎,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总结。

血管炎是一组疾病,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的结果,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最终做出准确的诊断。

对于血管炎患者,及时的治疗和定期的复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血管炎简介

血管炎简介

血管炎简介血管炎是一组与血管坏死及炎症有关的疾病。

管腔受损引起相应器官或组织的供血不足。

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部位、炎症的病期和病损的特点而异。

多数病因不明,少数病因较明确,如血清病,药物变态反应及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已证实是多种血管炎的病因,近而又发现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均能引起血管炎。

大多数血管炎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有关。

血中可测得免疫复合物说明免疫复合物是引起血管炎的重要机制。

血管炎可以累及体内任何血管,根据浸润细胞的种类与病理特点可分为①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②淋巴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③巨细胞性血管炎;④坏死性血管炎。

这些病变构成了血管腔狭窄或管壁瘤样变,使局部综合组织供血不足。

病理变化还有以下特点:①病变呈节段或局限性改变;②不同抗体阶段的病变和其严重程度往往不一致;③病变有时只涉及管壁一角,因此病理诊断可有一定难度。

分类一原发性血管炎(一)累及大、中、小血管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颞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累及中、小血管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Wegener肉芽肿(三)累及小血管显微镜下多动脉炎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紫癜)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四)其他闭塞性血栓性血管病(Buerger病)Cogan综合征白塞病(Behcet病)Kawasaki病二、继发性血管炎感染相关血管炎结缔组织病相关血管炎继发于混合型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恶性肿瘤相关血管炎低补体血症荨麻疹性血管炎器官相同移植后血管炎假性血管炎综合妇产征(粘液性瘤、心内膜炎、Sneddon综合征)血管炎按病因分类有困难,因为多数病因不明,同一病因又可引起几种不同类型血管炎。

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诱发荨麻疹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和典型结节性多动脉炎。

从受累血管的种类、大小、分布以及移植组织学特征来进行等分类也有问题,因为许多血管炎有重叠性,例如Wegener肉芽肿和类风湿方面关节炎所并发的血管炎,均可以出现急性坏死性动脉炎、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性小血管炎及肉芽肿性血管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炎三项临床意义
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为重要的血清学诊断依据的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又称为ANCA相关血管炎,此病主要累及中小血管,临床特点是发热、贫血、肺和肾功能损害等肉芽肿性血管炎 (GPA)、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PA)、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NCGN)和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等原发性系统性小血管炎的发病与ANCA密切相关,临床上将上述疾病统称为ANCA 相关小血管炎。

特异性抗 PR3抗体和抗MPO抗体的检测已成为原发性小血管炎的敏感、特异的血清学检测项目。

抗PR3抗体为GPA的标志性抗体,特异性可超过95%。

其敏感度与疾病的活动性及病程有关,在初发的非活动性GPA中,阳性率只有约50%。

而活动性的典型GPA,可达 100%阳性。

抗PR3抗体在其他的原发性血管炎中也可检测到,但阳性率较低。

因而抗PR3抗体常作为GPA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复发估计的指标,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抗MPO抗体主要与MPA、NCGN、EGPA相关。

还可见于其他一些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病(抗GBM病)、GPA、SLE、 RA、药物诱导的狼疮(DIL)、Felty综合征等。

可用于早期诊断、判断疗效、估计复发和指导临床治疗。

抗MPO抗体阳性高度提示坏死性血管炎或特发性NCGN,对诊断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达到99%。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是包括肺肾综合征在内的所有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
球肾炎的血清学标志抗体。

抗GBM抗体阳性病人占自身免疫性肾炎的5%,在肾小
球性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相关疾病中有80%的阳性检出率,半月体形成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有20%~70%的阳性检出率,也可在增殖性肾炎中检出。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