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概述复习资料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名词解释:1、宗教:是关于超⼈间、超⾃然⼒量的⼀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对之表⽰信仰和崇拜的⾏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化体系。
宗教4个基本的要素: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仪式和宗教器物。
2、灵魂观念:宗教所信的灵魂是寓于个体之中、赋予个体以⽣命⼒,可以独⽴于形体并主宰其活动的超⾃然存在。
3、神灵观念:是各个宗教信仰体系的基础,任何宗教都不存在是否相信神的有⽆问题,没有神也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宗教也将⽆从说起。
4、神性:神灵是⼈的创造,神性则是⼈的⾃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异化。
①信仰者相信神灵经常关⼼并⼲预世界。
②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懂得究竟通过什么样的⼀种安排,才能体现它对⼈的意愿。
③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然⼒量和权能,能实现和完成通过⾃然途径所不能实现的意图。
神性的三个内容实质上是⼈类⾃⾝活动的三种特性的宗教异化形式,它是把⼈的⾏为所具有的意志、智慧和权能转移给神灵的结果。
5、神迹观念:神迹,宗教赋予神的基本特性之⼀。
对于神可创造神迹事件的信仰,是⼀切宗教的特性。
宗教赋予神的意志、智慧和能⼒是超⼈的、超⾃然的,神灵必须显现出超常的能⼒来证明⾃⼰可以随⼼所欲、意到事成。
这种内在的可能性,表现于事实之中就是宗教所谓的神迹,即神按照⾃⼰的意志和能⼒创造的某些特殊事件。
6、宗教经验:就是宗教信仰者对于神圣物(神、神圣⼒量、神性物)的某种内⼼感受和精神体验。
狭义的经验是指直接的感性经验,即⼈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义的经验包括了主体从各种⼼理活动中得到的感受,即对于内部世界的感知,包括了痛苦和欢乐等内省体验,带有极强的主体性和情感性。
7、巫术:是⼀种⼴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和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
它的通常形式是通过⼀定的仪式表演来利⽤和操纵某种宗教信仰对象影响⼈类⽣活或⾃然界的事件,以满⾜⼀定的⽬的。
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的实物和咒语。
宗教学复习资料2024

引言概述:本文是关于宗教学的复习资料(二),旨在深入探讨宗教学的相关内容,帮助读者加深对宗教学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展开,分别为宗教的定义、宗教的发展、宗教的种类、宗教的核心概念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每个大点都将在59个小点中进行详细阐述,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宗教学的重要内容。
正文内容:一、宗教的定义1.宗教的基本概念和范围2.宗教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3.宗教的关键特征和属性4.宗教的本质和形式5.不同学派对宗教的定义解释二、宗教的发展1.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宗教的扩散和传播方式3.宗教的兴衰周期4.宗教的变迁和演变5.宗教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三、宗教的种类1.世界主要宗教的概况介绍2.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起源和教义3.东方宗教与西方宗教的比较4.少数民族宗教的特点和发展5.新兴宗教的兴起和影响力四、宗教的核心概念1.宗教的神、神言、神职人员及其角色2.宗教的崇拜仪式和神圣物品3.宗教的道德与伦理观念4.宗教的教义和经典文献5.宗教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五、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1.宗教在个体心灵成长中的作用2.宗教对社会道德和秩序的影响3.宗教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4.宗教对教育和权力运行的影响5.宗教对社会和政治运动的参与程度总结:通过对宗教学的复习资料(二)的梳理,我们了解了宗教的定义、宗教的发展、宗教的种类、宗教的核心概念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宗教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宗教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对于生命意义和宇宙秩序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学习宗教学,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宗教的本质和形式,理解宗教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在宗教学的复习和研究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促进对宗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世界古代宗教文化知识点总结

世界古代宗教文化知识点总结宗教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着人类的历史。
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承载着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寻求,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人生意义、调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了各自特有的价值观、礼仪习俗、哲学思想等。
一、古埃及宗教文化古埃及宗教文化是世界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主要集中在太阳神阿蒙和死后复活的信仰上。
例如,他们相信人死后会重生,并且会进入另一个世界。
古埃及人还崇拜一系列的神灵,比如最著名的拉神、奥西里斯,他们被认为是埃及神话中的主要神祗。
二、古印度宗教文化古印度宗教文化以印度教和佛教为代表,深深影响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宗教之一,崇拜众多的神祗,如梵天、湿婆、毗湿奴等。
佛教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强调人生苦难、解脱与慈悲为核心教义,追求涅槃和解脱。
三、古希腊宗教文化古希腊宗教文化是欧洲宗教思想的源泉之一,对后来的罗马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人崇拜一系列神祗,如宙斯、雅典娜、阿波罗等。
希腊神话是希腊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故事形式介绍神祗和英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神话传说。
四、古罗马宗教文化古罗马宗教文化受到希腊宗教文化的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古罗马人崇拜多神教,最高神是宙斯相当于古希腊宙斯。
同时,由于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统治需要,帝国崇拜也在罗马宗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古中国宗教文化古中国宗教文化主要以儒家、道家、佛教和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
儒家强调仁爱、孝顺、忠诚等传统美德,主张天人合一的伦理道德观念。
道家注重自然、无为、修身养性,强调追求心灵的平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则通过禅修和般若智慧,追求解脱和涅槃。
六、古巴比伦宗教文化古巴比伦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宗教文化影响了大片土地上的其他文明。
古巴比伦宗教崇拜一系列的神祇,如天神阿努、月神辛、智慧女神伊南娜等。
宗教文化概述复习资料

宗教文化概述复习资料第一章宗教与宗教文化概述第一节宗教的基本内容一、什么是宗教?1、宗教是对一永生上帝的信仰,即对一位治理着宇宙并维持着与人类的道德联系的神圣精神与意志的信仰。
一一J·马蒂涅2、宗教是对这一点的承认,即万事万物都是一位超越了我们的知识的大能( power)的展示。
——H·斯宾塞3、我所理解的宗教,乃是对于那些高于人的神力(powers)的抚慰,这些力量被认为能对自然和人类的生活加以指导和控制。
——J·弗雷泽4、宗教的本质就在于一种绝对的依赖感。
——施莱尔马赫5、在我看来,宗教可以最好地被描述为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建立在我们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和谐的信念之上。
——J·M·E 麦克塔加6、宗教就是那种我们称为虔诚的纯洁谦恭的态度或心境。
——C·P·蒂尔7、宗教是被终极关怀所攫住时的存在状态,这种终极关怀限制着所有的次级关怀,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生意义的解答。
――蒂利希8、宗教可被定义为一套信念和修为的体系,一群人凭借这些信念和修为来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
——M·英格9、宗教是用神圣的方式来进行秩序化的活动。
——P·L·贝格尔10、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
——马克思11、宗教是大自然为克服理智的弱点而采取的一种防卫性反应。
——柏格森12、《哲学百科全书》“宗教”条目把宗教的构成性特征概括为九个方面:(1).有对超自然存在物(神灵)的信仰;(2).有神圣事物与凡俗事物的区分;(3).有指向神圣事物的仪式行为;(4).有据信受到神灵核准的道德规范;(5).有特殊的宗教情感(敬畏、神秘感、罪感、崇拜),这些情感容易在神圣事物面前、在仪式的施行中产生出来,而且也在观念中与神灵联系;(6).有与神灵沟通的祈祷或其他方式;(7).有某种世界观或有关世界和个人在其中地位的一般图景。
这一图景既有对于世界之意义或目的某种说明,又有指示个人如何与之相配合的途径;(8).多少能对建立在该世界观之上的个人生活加以整合;(9).有由以上各项结合在一起的社团。
宗教文化复习资料2.doc

1.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纲常伦理2.今年是孔子诞辰2563年。
公元前551年.2012年3.梁书乞与颜征在去曲阜市东南的尼山祷告神灵,其求祈求生子,在尼丘山产下孔子?4.梅花的花神是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的名字?5.百合的鳞茎有鳞片合抱而成,有百年好合、百事合意之意,万年青一起寓意万年和合是婚礼必不可少的吉祥花卉。
6.孔子34岁时听齐国的《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7.儒家认为孝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和基础,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教的本意是什么?8.唐代茶圣陆羽与德宗建中元年(780)著《茶经》三卷?9.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子回国。
是茶传入日本的最早记载。
10.中国古代饮茶方式发生了从生嚼茶叶、生煮羹饮、考炙调料煮饭、以及散茶到全时冲泡的演变。
11.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12.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为三孔?13.“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出自《诗•豳风•七月》“1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绿丝、织绸的国家,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就称我国为赛尔丝即'丝国”15.中南海的新华门门上有一副对联“挺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16.公元571年,东罗马帝国联合突厥可汗攻伐波斯,战争长达20年之久,为分胜负。
这就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绢之战之战?17.目前全球的丝绸消费量基本维持在10万吨左右?18.“烹前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出自元代诗人虞伯生所作的《游龙井》19.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的有玉壁、玉钺、三叉型玉项饰,以及玉琮等。
20.鲍姑是葛洪的发妻,在临床灸治方面有突出的成绩,夫妻二人通操医术,救死扶伤是历史上著名的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21.《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现存的第一步医学典籍,被称为“医学22.《神农本草经》是第一部辩证的论治专著,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宗教学原理复习资料

宗教学原理复习资料(2010-2011第一学期)1.宗教的制度文化宗教的制度文化包括宗教的组织结构、教阶制度、宗教礼仪、宗教法规、宗教习俗、修持方式、宗教庆典等构建宗教活动的一切形式和方法。
这些宗教制度是宗教意识的结构性表现,是宗教得以建构的组织力量。
2.灵物崇拜是指灵物摆脱了崇拜对象的局限性,具有了广泛的联系,它崇拜的对象是灵物以外的自然形态和威力,并具有自然崇拜的特点。
3.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4.宗教的生活习俗是宗教文化功能在人们生活习俗中的延伸,把宗教生活和日常的生活习俗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宗教习俗文化。
5.宗教的器物文化宗教的器物文化包括庙宇、寺院、教堂、圣像、圣书、圣地、供品、祭品以及其他一切进行宗教活动所需的用物、工具和场所。
这些宗教器物是宗教意识的物化现象,是宗教得以确立的物质基础。
6.神秘主义是以心理的满足来代替客观实际的满足所产生的一种轰动性的实际效应。
7.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后期产生的,是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互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宗教形式,图腾是氏族部落的标记、名称。
8.宗教的群体整合功能:指社会的不同个人、群体或各种社会势力、集团凝聚成一个统一的共同体,具有促进内部团结的作用。
9.简述宗教与迷信的关系二者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是指宗教与迷信都是唯心主义、有神论,相信与崇拜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这是两者共同的方面。
二者的对立有如下几点:第一从根源上看,宗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自身的发展过程。
迷信则是承袭了原始宗教或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巫术中一些粗俗的、低级的。
第二、在内容上,宗教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
封建迷信是在各种神怪、精灵、鬼妖的名义下,回答人们提出的疑难问题,不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三、在组织形式和活动上,宗教有严密的组织和团体,在固定场所活动。
宗教文化概论考试

1. 烧香拜佛在中国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你怎么看?答:迷信: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也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
“迷信”的含义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理论上,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
但科学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区别。
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怀疑主义,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
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
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
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当今社会,烧香拜佛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我看来,这只是对传统风俗习惯的继承,也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是一种精神信仰,并不是迷信,因为单个人的烧香拜佛只涉及到个人对平安和富足的追逐,并不会对其他人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也没有达到痴迷信任的状态,只是一种精神追求,从某一层面上讲,这样有利于社会安定,减少不安定因素对佛教的信仰也是对宗教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2.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答:佛教的正式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在此之前的周朝,已经粗略地接收到部分传入的佛教文化。
早期主要以请印度法师来中国讲经为主,佛学经典也同时慢慢传入中国。
到汉晋时期,主要以翻译佛经为主,当时最著名的翻译家有支娄迦谶和安世高,佛学经典的翻译极大地丰富了词汇和典故,佛教文化也开始正式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初具规模,佛教思想和儒道思想相融合,开始创建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以慧远和梁武帝为主要代表;直至隋唐,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隋唐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巩固统一的封建政权,封建统治着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缓和阶级对立的措施,另一方面,开始选用佛教思想统治人民的思想,所以佛教得到了大力发展,其次,隋唐时期的强大国力也为佛教的鼎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时,全国佛寺占地达一千万顷以上,占有奴婢15万人,出现了玄奘,义净等著名译者。
宗教三年级复习提纲

宗教三年级复习提纲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涉及到人们对于宇宙、生命、伦理道德等重要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在三年级的宗教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有关宗教的知识。
本文将对宗教三年级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提纲,帮助同学们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宗教的理解。
一、宗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 宗教的定义:宗教是指人们对于宇宙、生命、伦理道德等问题的信仰和崇拜活动。
2. 宗教的基本特征:信仰、崇拜、教义、仪式、道德规范等。
二、世界主要宗教的概况1. 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强调人生苦难和解脱,提倡八正道和中道思想。
2. 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基督,强调爱、宽恕和救赎,圣经是其经典。
3. 伊斯兰教: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强调信仰、礼拜和斋戒,《古兰经》是其经典。
4. 印度教:印度教是复杂的宗教体系,强调转世轮回和解脱,有许多神灵和教派。
三、宗教的符号和象征1. 宗教符号:十字架、佛像、回教星月等。
2. 宗教象征:光明、火焰、水、树等。
四、宗教的节日和仪式1. 佛教节日和仪式:如佛诞、八关斋戒等。
2. 基督教节日和仪式:如圣诞节、复活节、洗礼等。
3. 伊斯兰教节日和仪式:如开斋节、朝觐等。
4. 印度教节日和仪式:如排灯节、浴火节等。
五、宗教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1. 佛教的伦理道德:慈悲、无私、禁止杀生等。
2. 基督教的伦理道德:爱、宽恕、正直等。
3. 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虔诚、正义、礼貌等。
4. 印度教的伦理道德:尊重生命、善行积累等。
六、宗教与社会生活1. 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宗教信仰对于个人和社会有积极的影响,如宗教的安慰、救助和社会公益活动等。
2. 宗教与和谐社会:宗教信仰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互相尊重、包容和合作。
七、宗教的多样性与相互尊重1. 宗教的多样性:世界上有众多的宗教信仰,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信仰。
2. 宗教的相互尊重:不同宗教之间应互相尊重,共同追求和平与进步。
通过对宗教三年级学习内容的复习,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宗教的定义、基本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概况、宗教的符号和象征、节日和仪式、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宗教与社会生活以及宗教的多样性与相互尊重等方面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宗教与宗教文化概述第一节宗教的基本内容一、什么是宗教?1、宗教是对一永生上帝的信仰,即对一位治理着宇宙并维持着与人类的道德联系的神圣精神与意志的信仰。
一一J·马蒂涅2、宗教是对这一点的承认,即万事万物都是一位超越了我们的知识的大能( power)的展示。
——H·斯宾塞3、我所理解的宗教,乃是对于那些高于人的神力(powers)的抚慰,这些力量被认为能对自然和人类的生活加以指导和控制。
——J·弗雷泽4、宗教的本质就在于一种绝对的依赖感。
——施莱尔马赫5、在我看来,宗教可以最好地被描述为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建立在我们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和谐的信念之上。
——J·M·E 麦克塔加6、宗教就是那种我们称为虔诚的纯洁谦恭的态度或心境。
——C·P·蒂尔7、宗教是被终极关怀所攫住时的存在状态,这种终极关怀限制着所有的次级关怀,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生意义的解答。
――蒂利希8、宗教可被定义为一套信念和修为的体系,一群人凭借这些信念和修为来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
——M·英格9、宗教是用神圣的方式来进行秩序化的活动。
——P·L·贝格尔10、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
——马克思11、宗教是大自然为克服理智的弱点而采取的一种防卫性反应。
——柏格森12、《哲学百科全书》“宗教”条目把宗教的构成性特征概括为九个方面:(1).有对超自然存在物(神灵)的信仰;(2).有神圣事物与凡俗事物的区分;(3).有指向神圣事物的仪式行为;(4).有据信受到神灵核准的道德规范;(5).有特殊的宗教情感(敬畏、神秘感、罪感、崇拜),这些情感容易在神圣事物面前、在仪式的施行中产生出来,而且也在观念中与神灵联系;(6).有与神灵沟通的祈祷或其他方式;(7).有某种世界观或有关世界和个人在其中地位的一般图景。
这一图景既有对于世界之意义或目的某种说明,又有指示个人如何与之相配合的途径;(8).多少能对建立在该世界观之上的个人生活加以整合;(9).有由以上各项结合在一起的社团。
●所谓宗教是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 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 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宗教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即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制度。
●宗教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从宗教本质来说:一是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性物)为中心,二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人) 为中心,三是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 为中心。
其次,宗教表现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它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种力量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第三,宗教有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形成教义信条、神学理论、清规戒律教团组织和祭祀制度。
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
第四,宗教观念和行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同时对这个历史时期的民族或国家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文化风尚、道德伦理等发生影响。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同时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对社会的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
二、宗教的划分1. 宗教如果依据历史发展的时间过程来划分的话,可分为原始宗教、民族宗教、世界宗教等2. 宗教依据对崇拜的偶像各有不同可以划分为泛神、多神和一神。
3. 根据宗教形成过程中人的参与状况,宗教又可以分为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两种,一般来说,原始宗教为自然宗教;民族宗教、世界宗教都是人为的宗教。
三、宗教与迷信的关系1、什么是迷信?(1). 广义的迷信概念泛指对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或崇拜。
如迷信书本、迷信金钱、迷信人等。
迷信的人往往由某种事物或现象媚惑而醉心,进而沉醉于此,深信不疑。
迷信的人还往往随意放任,盲目地将“信仰”和“崇拜”的事物和说法付诸于行动。
不经验证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
必须指出的是,迷信不一定是错的。
(2). 狭义的迷信:按照我国解放以后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专指人们信星占、卜巫、风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行为大多产生或流行于封建社会,所以,一般习惯上称为封建迷信。
(3). 封建迷信是从有神论观念派生出来的,但并不是宗教。
2、宗教与迷信的关系第一、宗教是一种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的世界观,具有严格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
而迷信既没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没有既定的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的活动场所,更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
第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仰,这种宗教信仰由两部分构成,即对神圣者的信仰和对彼岸世界的信仰,这种信仰不仅成为宗教伦理道德的基础而且是宗教理论、宗教政治思想的过程要素,没有信仰宗教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但对于迷信来说,信仰并不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人们去看相算卦,只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有不确定感或者说没有信心,所以需要通过预卜前途命运来安定自己,并不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世界观;迷信职业者也不是为信仰而工作,迷信行为只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第三、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成份。
迷信不具有这些特点,它既没有典籍也没有艺术活动。
第四、宗教教义都以教育信徒行善积德,助人为乐为其活动的宗旨,有助于社会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建立和社会的慈善救助。
迷信活动则因为从事活动的人员以敛财为目的以及相信迷信的人以自己或家人的消灾免灾为目的的活动,常常会危及社会和他人的安全和稳定。
第五、宗教有一套系统的神学理论,作为信仰的思想基础和根据,并回答世界和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封建迷信只是一些低劣的神鬼传说,七拼八凑的骗人说教。
3、什么是巫术?(1).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
古代施术者女称巫,男称觋(xi)。
巫师在远古人看来是可以与神祗交流的人,也就是通灵人,对于他们的称呼多种多样。
在古代,通灵的男性叫做觋,女性叫做巫;在宗教学上,又叫禁厌师、医巫、术士;圣经上称为祭师、先知、天使和圣者;一些地方则习惯叫做灵媒、萨满(SHAMAN)。
(2). 巫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利用和操纵某种某种超人的力量来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
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
“降神仪式”和“咒语”构成巫术的主要内容。
(3). 巫师在历史中的地位有学者认为,人类最早的专门职业即是巫,是提供人力所不能完全驾驭之事的一种力量。
有学者认为,一部落之中具有最灵敏最狡滑的头脑,自称能通神秘之奥者,则成为神巫,即运用魔术的人。
也有学者认为,史前时代的巫师不仅是巫教和巫术活动的主持者,也是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保存、传播和整理者,特别是在天文学、医学、文字、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都有不少的贡献。
虽然其所能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巫师是当时解释世界的精神领袖,是史前时代的智者或知识份子。
(4). “巫术”一词的由来巫术来自于舜帝部落,传说,舜帝的时候,为了给老百姓生产食盐,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
舜就让他的一个儿子到巫咸国做了酋长,咸即善于煮卤土为盐而得名。
巫咸人在制盐的过程中,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人们称这种会用土变盐的术为“巫术”。
这就是“巫术”一词的由来。
第二节文化与文明一、文明与文化的定义1、文明的定义(1). 在英语中文明一词是civiliyation。
德文是Zivilisation。
它们是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
“文明”具有:城市化,市民生活,政治运动以及与野蛮相对的文雅含义。
(2). 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手段来改造自然环境,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规则来协调人类社会的群体关系,利用宗教、艺术等形式最大限度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活动。
(3). 文明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
(4). 文明概念包括四大因素:经济支持,政治组织,道德传统和知识、艺术的追求。
换言之,人立足于社会必须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技术手段)、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制度、法律和伦理道德的方式)来获得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需要,这种制度性的技术性的活动要借助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2、文化的定义(1). 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居住、练习、注意等,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中的“文化”意义也都保留了拉丁文的某些含义,进而引伸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育等意义。
因此,“文化”中一开始便专注于精神意识活动。
(2). 在汉语中,“文化”一词是由“文”与“化”两个字构成。
(3). “文”指彩色交错的纹理和花纹。
后被引伸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4). “化”字本义为造化、生成、变易,即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被引伸为教化从善之义。
(5). “文”与“化”合成一个词是在西汉时代,刘向《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6). “文化”指的是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
它的含义与西方的“文明”概念有些相近。
因此也常常使人们容易将两种混淆。
(7). 文化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
(A).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原来自然界中没有,由人创造的那部分存在,它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内容。
(B). 从狭义上讲(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在内的复合体。
它是人类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人自身的情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个性。
我们所讨论的“文化”指的是后者。
二、文化有如下特征:一是历史性。
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二是上层建筑性。
因为文化是对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
三,文化共有性,它是一系列共有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
四,文化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不通过遗传而生来具有的。
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 文明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是具有历史和文化统一性的一种社会的发展状态”“一个文化一旦达到了文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使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具有某些进步,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制度已经发展到至少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社会秩序、安全和效能的某些问题这样一个阶段,那么这个文化就应当可以称为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