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完整总结版

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体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所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和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为文化。
l 分类l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指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又称大文化1)文化的结构① 物质文化层: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为目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 制度文化层:由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文化成果:经济,婚姻,家族,制度,法律,宗教组织等③ 行为文化层:表现为民风民俗,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④ 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社会心理社会责任形态(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宗教)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2)狭义文化:精神创造活动及结果,又称小文化(属于心态文化层的范畴)注意重点: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例子:中国古代:文化文治教化开始专注于精神领域1871念得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文化核心:传统价值观56页思考题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陈寅恪拉丁文,culture 含有耕种、居住、等多重含义中国文化的主旋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l 中国文化的优劣: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a)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b) 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c) 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d) 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② 中国文化的劣根性a) 没有民主,不重科学b) 强调整体,不重视个人自由。
③ 全球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a) 文化贡献,各种思想,和而不同。
④ 四种文化思潮:中体西用,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
l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① 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② 认识国情③ 创造未来学习方法:① 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相结合② 典籍和社会观察结合③ 批判和创新相结合l 专题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l 影响因素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等疆域: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第一讲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
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
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儒释道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
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狭义的文化:中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2.禅宗:始于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3.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和崇拜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时完善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分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6.拱手礼:双手和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理念9.四谛八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四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道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唉一切物类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包含万物,对待事物由兼容并包之心1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与国家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13.七出三不去:“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
“三不去”指千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漫漫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15.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二、简答1.简述道家与道教,并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答:道家是学术学派,不是宗教。
但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超凡脱俗,道教在此基础上再行演绎,形成出世的人生观,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密2.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答: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五常道德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指的是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义指的是正义和公平;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的是智慧和学识;信指的是诚实守信。
3. 孝道和家族伦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道和家族伦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孝道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道和无为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原则,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陀与佛教教义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的教义。
佛教教义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可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伦理道德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4.契:商人的祖先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6.鲁国大夫公孙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范8.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爱孝悌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谦和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家,家乡,国家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先义后利,以义制利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见利思义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天理人欲24.孔子把作为重要的德目温良恭俭让25.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踏实,实在26.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这些道德人格按照其体现道德理想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27.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一种伦理政治秩序周礼28.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29.儒家伦理精神的运作还需要道家的人生智慧作为结构上的补充30.道家更重视个体,无为,出世31.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的时期汉唐32.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四书伦理体系已经形成33.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34.大学之道是培养统治阶级理想人格的途径,大学精神就是内圣外王35.儒家伦理成熟的标志;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大学、中庸36.董仲舒以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成为不可动摇的名教获礼教37.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是崇拜,其余的有自然神崇拜,动物神,鬼魂38.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39.道教在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魏晋时期40、南北朝时,道教最大发展是卑微寇谦之改革五斗道米,创立北天师道41.唐宋之后一些道派逐渐合流,形成正一道42.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佛教的根本义是神不灭43.魏晋时期,和合流,形成玄学,佛学,六家七宗;六家: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家七宗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心无,即色,本无44.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和成熟期是,此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隋唐二代;把佛性心性化45.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都注重用事,有强烈的入世精神46.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学说,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观念五行,阴阳47.周易古经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八卦48.中国哲学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49.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50.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5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的生命精神创造性52.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53.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54.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有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55.儒家精神是一种的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56.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57.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都是强调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58.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59.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禅宗60.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61.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62.中国佛教哲学,削减了宗教的意识,更加世俗化63.天台宗的智慧是圆融的智慧64.华严宗提倡开放的心灵65.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化平淡于神奇,寓神奇于平淡,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甚至不用语言,“棒喝”66.宋明理学建立了以什么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理气论,心性论6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68.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道德理性对于与血肉之躯相连的情感欲望的制约69.整个宋明理学讲什么提高为本体,重建了道德人的哲学70.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什么为代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1.古人把什么称作宇、宙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72.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视变化为创新73.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与时俱进,创造美好世界74.礼记大学引述尚书和诗经: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周虽旧制,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75.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主张,也有主张天人合一,天人交胜76.天地宇宙本身及含有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二】礼仪、百家思想一、礼仪概说1、什么是礼第一,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第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第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第四,礼是统治秩序。
第五,礼是国家典制。
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第七,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礼的定义”2、为何作礼《说文解字》:“俗,习也。
”指生活习惯。
环境的多样性造成了民俗的多样性。
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
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
首先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
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
二者可以统称为“礼”。
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周公制礼作乐,是建立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开端,其后经过孔子的提倡和荀子的发挥,“礼”形成为一个博大的体系,不仅包括政治制度,而且包括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礼不再是仅仅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有知识的“君子”的要求,成为全社会成员取齐的标准。
儒家“因俗制礼”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就地貌而言,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
二是“施十有二教焉”:辨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施以阳礼、阴礼等十二教。
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移风易俗,走近文明。
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
中华文明,在古代即已声播海外,这种传播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文明本身的力量。
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
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二】礼仪、百家思想一、礼仪概说1、什么是礼第一,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第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第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第四,礼是统治秩序。
第五,礼是国家典制。
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第七,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礼的定义”2、为何作礼《说文解字》:“俗,习也。
”指生活习惯。
环境的多样性造成了民俗的多样性。
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
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
首先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
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
二者可以统称为“礼”。
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周公制礼作乐,是建立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开端,其后经过孔子的提倡和荀子的发挥,“礼”形成为一个博大的体系,不仅包括政治制度,而且包括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礼不再是仅仅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有知识的“君子”的要求,成为全社会成员取齐的标准。
儒家“因俗制礼”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就地貌而言,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
二是“施十有二教焉”:辨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施以阳礼、阴礼等十二教。
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移风易俗,走近文明。
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
中华文明,在古代即已声播海外,这种传播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文明本身的力量。
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
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应该肯定,中国的礼乐文明对于改变这些地区的陋俗,加速向文明的演进,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俗到礼,是中国上古文明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蕴,并赋予鲜明的特色。
这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
3、礼的要素1、礼法2、礼义3、礼器4、辞令5、礼容6、等差:一是“礼有以多为贵者”二是“礼有以高为贵者”三是“礼有以大为贵者”四是“礼有以文为贵者”二、中国礼仪文化的理论形态——三礼1、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周礼》《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2、贯穿生死的人生礼仪---《仪礼》《仪礼》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礼仪的典籍。
3、阐发礼义的妙语集萃---《礼记》<礼记>广泛讨论了礼的本质、理论、运用等问题,富有哲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三、中国古代五礼分类:《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五礼”之说,即“吉、凶、宾、军、嘉”五礼。
《礼记·王制》有“冠、昏、丧、祭、乡、相见”六礼。
《大戴礼记·本命》是“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九礼。
《仪礼》今本十七篇,把礼分成十七种。
1、以吉礼敬鬼神2、以凶礼哀邦国3、以宾礼待宾客4、以军礼摄不协军礼,指军队里的操练、征伐的行为规范。
5、以嘉礼亲万民嘉礼,主要是用来沟通人际关系的礼仪。
四、现代人的礼貌与修养礼貌的本意,是指对人恭敬有礼.修养,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的一定水平。
礼貌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方式,修养则指一个人内在的文化心理。
儒家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形成1春秋末孔子创立儒学2战国孟子、荀子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时“焚书坑儒”使儒学遭受打击汉初儒学逐渐复苏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明末清初儒学十分活跃,三大进步思想家批判和继承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明代中期王阳明把理学发展成为心学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吸取佛、道精神,进一步发展一、先秦诸子思想(一诸子之学的兴起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文化: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
(二、孔子和儒家文化在先秦诸子之学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数儒道法三家,其中儒家特别是孔子的思想,涉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教育等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一切方面,在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程度最深最广。
中国在世界上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多与孔子思想分不开。
中华民族讲道德,见义勇为等高尚道德风范,很多渊源于孔子思想的精华。
可以说儒家是中国人摆脱不掉的思想文化传统。
后世对孔子的尊崇2、孔子的思想1“仁”一曰“仁者,人也。
”“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二曰“仁”即“爱人”。
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四曰“克己复礼为仁。
2“礼”“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
3“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
就方法论来说,一是“中”,二是“和”。
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
所谓“和”,既“和而不同”,指不同事物之间,不是单纯的一方依顺另一方,而是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和谐与统一。
4“教”与“学”孔子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站在维护旧制度的立场上,提出了不少闪耀着新思想的光辉论点。
他的学说在后世的继承中,有发扬,有改造,早已不是原始的面貌。
但是他所表现的那种崇尚理性,肯定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始终为后世儒学所遵循,从而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质之一。
3、儒、儒学、儒家经典儒学并非宗教。
但儒在殷商时代产生时,是一种宗教职业,主要从事祭祖、事神、相礼活动。
春秋以后的儒,虽淡化了宗教性质,强化了人文内容,但宗教影响仍然存在。
有时是实质性的,有时是形式上的,这就使儒学在某些时具有宗教色彩,甚至有把儒学称为“儒教”儒家经典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也称六艺《尚书》是历代政治论文集,保存了商周两代的重要史料。
《易经》即《周易》,被汉代古文经学家列为群经之首,三玄之一。
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进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
《春秋》编年史,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整理而成。
成书的目的在于正名分,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惧。
儒家政治思想、宗法社会等级制度的精神,都充分表现在《春秋》里。
《春秋》文字简单,意义隐晦,给其作传的有《公羊》《谷梁》《左氏》三家,其中《左传》在史学史上的地位最高。
4、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站在儒家的立场对当时的其它学派激烈抨击。
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孟子思想 1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仁义礼智“四端”就是上天赋予人的本质特征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是指人具有为善的可能性。
2伦理道德思想5、荀子政治思想:继承了孔子有关礼的学说,但主张“法后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哲学思想:提出“无神论”“人定胜天”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思想与孔孟思想比较孔孟信天命,荀子制天命;孔孟道性善,荀子论性恶;孔孟法先王,荀子法后王;孔孟反法,荀子扬法等先秦儒学特点重视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仁的社会作用,坚持以德治天下;重视人的作用,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对人生持乐观态度(三和儒学互补的道家文化道家特别是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发展贡献极大。
《老子》五千言,上承古代文化,下启百代之学,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学说,多从中汲取思想养分1、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原名李耳,又叫李聃或老聃,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被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教派——道教奉为教主,因此被神化为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1哲学思想《老子》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于一个最高范畴,这就是“道”。
所以,“道”不仅反映了老子本人的宇宙自然观,也反映了他的社会人生观。
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总的原则是“三去”——“去甚,去奢,去泰”2、庄子《庄子》一书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
魏晋时代,《庄子》与《周易》《老子》成为玄学家的经典,称为“三玄”。
唐朝,儒道佛三教鼎立,《庄子》也改名为《南华真经》。
庄子思想庄子的人生观鄙视统治者——“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重感情而轻财物——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3、道家的功用与价值政治方面,道家的无为而治、清正自守起过极大的作用。
总的说来,道家思想虽然缺乏冒险的热情和求新的渴望,并且具有贬低理性的倾向,但决不纵欲妄为,主张顺应自然。
就本质而言,它和儒家一样,是一种温和、平和的思想文化异同: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四、儒道之外的其他诸子思想墨家思想在伦理思想上,墨子讲“兼爱”,这是墨子学说的特色。
墨子提出“兼爱”,不分亲疏贵贱的博爱,互相互利在政治思想上,墨子贵“义”,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主张非攻,反对战争。
要求政权向平民开放提倡“节葬” “节用”•阴阳家:阴阳五行说是用阴阳对立和相互作用说明自然现象变化的原因;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构成。
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专讲阴阳五行的学派。
•名家:战国时期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