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概要)广义“文化”: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是一个历史概念,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③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①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②关注的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事物从属于某一领域,只要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属文化范畴。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有规律性的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段)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判观等等。

文化政策: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以国家为划分的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以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文化分科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

这里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地理概况。

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最高的山峰: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青海地区是江河的发源地;黄土高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

蒙古高原是进入中原的要冲,河套地区是必争之地。

汾河谷地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发祥地。

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一是众多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连系在一起。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农业科技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概论复习知识点

文化概论复习知识点

1、四大文化系统①中华文化系统:也称儒家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射了中华文化系统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②印度文化系统:也称印度佛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射了印度等南亚地区。

③阿拉伯文化系统:也称伊斯兰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制了阿拉仙半岛、中近东、北你等地区。

④西方文化系统:也称希腊罗马文化系统或基督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福射了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

2.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各自含义以及根据材料分析)☞不同民族的文化,产生并发展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土壤中,从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特征。

☞就中国文化总体面貌而言,具有人文性,包容性、伦理性和谐性、务实性等诸种特征。

一、人文性中国文化从思考人类自身的存在出发,以人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本位,将天、地、人三者并列,认为人是“万物之本”(1)人文性特征体现在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非宗教性倾向;王权高于神权“重民轻神”“敬天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潮(2)人文性特征还体现在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内圣”与“外王”: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道德实践;理想人格:《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二、包容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的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例:佛教的传入: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未取代中华文化,反而在中国经吸收、改造而日渐中国化,与儒、道互融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伦理性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倾向,偏重道德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亘古不变的核心地位。

1、“以德治国”: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用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

“三纲五常”“为政以德”2.强调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化了国家的凝聚力,但却丧失了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题目类型与分值:1、填空题—20分(每空1分)2、选择题—15分(每题1分,其中单项选择10题多项选择5题)3、名词解释—20分(共5个,每个4分)4、简答题——30分(共3小题)5、综述题——15分(1题)二、重点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要求掌握20个)文化今文经古文经玄学三纲五常三纲八目史家三长三礼五礼三清三公四部分类法内廷四阁乡试三鼎甲御史台四大石窟四大菩萨二重证据法新儒家2、简答题(要求掌握12题)⑴简述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P.28-34延续性、伦理性、政治性、世俗性)⑵简述儒道思想在历史上是如何互补的?(P.114-120)⑶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⑷简述“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别。

(P.127)⑸举例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特点。

(P.156-158:三方面)⑹简述“三礼”的基本内容。

(P.268-270)⑺举例简述佛教诸神。

(P.258)⑻举例说明我国古籍的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⑼宋代科举对唐代科举进行了哪些改革?(P.286-287)⑽简述唐代三省制的职官设置和运作机制。

(P.306-307)⑾古代中央六部的名称、职掌、主要官员设置及别称。

(参见P.269图表及P.307文字)⑿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意义?(P.404)附: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两个主要派别,都属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1、程朱讲“性即理”,主张本体在外,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讲“心即理”,主张本体在内,是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是一切事物的支配者,是形而上的抽象本体;“气”是形而下的现象世界。

因此理与气、道与器分而为二。

陆九渊断言“心”是宇宙的本体,“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陆王还主张“道器合一”。

3、朱熹主张为学先“道问学”,“即物穷理”,更注重读书注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 )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 )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 )“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l )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 )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 )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l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 )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l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 )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语言文字文化。

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为什么历史上山西居有“天下形势”之说。

山西高原的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难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发祥地、陕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也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1 、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

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

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

(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

(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

(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

(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

(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 00年为寒冷时期。

也称为“方志时期”(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

(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 20年)长达100年之久。

(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 0年),共50年。

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蓄、扬、荆、豫、梁、雍九州。

1 、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2 、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3 、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4 、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5 、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6 、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7 、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8 、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9 、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 、自然环境。

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2 、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 、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 、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秦汉时期实施文化的“大统一”,将全国分为哪四个地域文化1 、“山西”地区。

2 、山东地区。

3 、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4 、江南地区。

简述明初的植树活动:1)明洪武23年朱元璋为准备建找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梧桐树合棕榈、漆树。

(2)第二年还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须种植20 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

(3)明洪武年间的种树总量在10亿颗左右。

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佛教的传播特点:(l )佛教产生于印度,约两汉之交传入中国。

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

较早时期,中国人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术,与黄帝。

老子及其他本大神灵一起崇奉。

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

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

(2 )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

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

(3 )魏晋之际,佛教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

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

1.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的含义⑴文的本主是错画,也就是花纹的意思⑵化的本义是改易⑶文化很早就已合成2.广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点⑴是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⑵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⑶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3.狭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求⑴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⑵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历史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⑶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区别: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是文化展过程中的外中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而文化则指的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

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发概括的认识产物5.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表现在:多元性在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统一性在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就是在统一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其形成原因⑴有着共同的文化源⑵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⑶汉族文化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7.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传统文化指历史上贵留下来的所有人文精神的总和,是全部的文化遗产,带有整体性。

文化传统就比较概括一点,它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具有稳固性和延续性的特点。

它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并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又通过不断的传承逐渐积淀下来,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就带有各个时代的普遍特性9.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基于文化的本源和沿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文化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但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1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而应该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才是符合时代文化潮流的13.如何掌握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⑴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⑶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⑷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⑸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14.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阶梯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15.中国古代的几条交通线:我国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颁布,发现了远古中国的交通线。

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都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