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文化论文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
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成我国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
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
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希望通过我们的论文,让你更加的了解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则比这更早一些。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从五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
自元代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明代中期以后,精细的茶风再次出现,为其中坚者是清雅文人,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茶风则更趋纤弱。
清末明初,中国多灾难,有志文人忧国忧民,已无雅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也因之完结。
二、茶文化的作用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
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
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
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
观赏植物学的论文 观赏植物的多样性与重要性

旅游管理10级《观赏植物学》课程论文题目:观赏植物多样性与重要性学生姓名:吴国w学号:201006010331专业名称:旅游管理班级:旅游管理103班任课教师:季梦成2012 年4 月8 日观赏植物的多样性及重要性内容摘要:观赏植物,专门培植来供观赏的植物,一般都有美丽的花或形态比较奇异,中国的观赏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还有在世界上只有中国特有的许多珍贵植物,银杉、银杏、金钱松、珙桐等等。
对于其多样性,我国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
无论是抱子植物中的苔藓、蕨类植物,还是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中的草本、藤本灌木或乔木,以及多肉、多浆植物,都属于观赏植物范围。
而对于其重要性, 观赏植物的作用与功能是多反面的。
在城市、风景区、森林公园和旅游度假区等地,观赏植物除用于美化环境外,在保护环境、改善小气候环境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2]。
关键性:观赏植物、多样性、重要性一、观赏植物专门培植来供观赏的植物,一般都有美丽的花或形态比较奇异。
观赏植物,专门培植来供观赏的植物,一般都有美丽的花或形态比较奇异,中国的观赏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还有在世界上只有中国特有的许多珍贵植物,银杉、银杏、金钱松、珙桐等等;花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义:狭义的花卉是指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
如凤仙、菊花、一串红、鸡冠花等;广义的花卉除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外,还包括草本或木本的地被植物、花灌木、开花乔木以及盆景等,如麦冬类、景天类、丛生福禄考等地被植物;梅花、桃花、月季、山茶等乔木及花灌木等等。
中国的观赏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还有在世界上只有中国特有的许多珍贵植物,银杉、银杏、金钱松、珙桐等等[1]。
观赏植物发展的现状:中国种植花卉的优势表现在种质资源、气候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优势、花文化优势等几个方面。
侏罗纪过后植物花作文

侏罗纪过后植物花作文
在漫长的地球演化历史中,侏罗纪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那时候,地球环境温暖潮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植物繁衍生长十分茂盛。
侏罗纪时期,出现了被子植物的祖先,为现代植物奠定了基础。
侏罗纪之后,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和温室期,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植物也随之进化出许多新的物种,以适应新的环境。
被子植物在白垩纪时期开始繁盛,之后又出现了更高等的有花植物。
有花植物的出现,使植物世界更加绚丽多彩。
花朵不仅有着鲜艳的色彩,还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它们以自身的美丽吸引传粉者,确保了植物种子遍及各地,物种得以延续。
花朵的存在,使大自然增添了无穷魅力。
花朵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在人类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们用鲜花装点环境,制作香薰,药用花卉也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
花卉种植和加工更是成为一项特色产业,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价值。
如今,全世界已有超过30万种已知的植物,其中有花植物占了大多数。
花朵的形态、颜色、气味千差万别,每一种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保护花卉物种,珍惜赏花的机会,是人类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让我们一起欣赏大自然的馈赠,感恩花朵为世界带来的绚烂之美。
英汉植物词联想意义对比分析与文化诠释[论文]
![英汉植物词联想意义对比分析与文化诠释[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b1a6ec9b89680203d82531.png)
英汉植物词联想意义的对比分析与文化诠释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
英汉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植物的词语都很丰富。
由于文化背景及习俗习惯等的差异,英汉植物词的联想意义也往往有所差别。
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英汉语言中植物词的文化内涵作一些对比分析并揭示其形成的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它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植物词联想意义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表达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表示植物的名词,如小草、松树、玫瑰等,这些植物词语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们所呈现的联想意义或相同或不同。
所谓联想意义,就是词语附加的或隐含的意义,词语联想意义的产生是因为使用者长期受到本族文化的熏陶而产生的一种联想。
离开了特定的文化语境,这种联想意义恐怕就不再成立或发生了变化。
笔者将从汉植物词联想意义的趋同性、差异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探讨英汉植物词联想意义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一、英汉植物词联想意义的趋同性语言间的共同之处决非产生于偶然和巧合,而是由不同民族间文化上的共性所决定的。
中华民族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虽分别属于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但他们同样生活在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中,同样面对四季的交替变换和大自然的挑战。
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植物词具有相同的联想意义便不难理解了。
英汉植物词的联想意义或者是完全相同,或者是部分相同。
英汉植物词联想意义的趋同性是建立在人类生活和认知心理的客观相似性基础之上的,是语言物质属性的一种反映。
以桂树(laurels)为例,它一直是吉祥、美好和荣誉的象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都能把它和”出类拔萃”以及“荣誉”联系在一起。
古人用桂枝编成帽子给优胜者戴上,就叫做“桂冠”。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如果有人考中了状元,就会被形容成“蟾宫折桂”,来比喻夺得第一名。
植物与人类生活论文

植物与人类生活论文园林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当今世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渴望与绿色植物相伴。
植物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我们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医药,绝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源植物。
一、美化生活室内、庭院、公园、绿地种植的园林植物能起到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
这是因为园林植物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园林植物的美不仅在于其色彩、姿态和风韵, 同时还因环境条件、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使其朝夕不同, 四时各异。
植物所表现的美, 按其固有的特征, 可分以下几种:一) 色彩美植物的色彩给人的美感是最直接、最强烈的, 每当人们看到不同的花色时, 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例如红色使人激动、令人兴奋、催人向上; 黄色象征着智慧和权力, 而绿色则是生命、自由、和平与安静之色, 给人充实与希望之感等等。
(二) 香味美味给人的感觉并不象色彩那样直接, 但却能使人产生如痴如醉的美感。
如桂花飘香的季节, 十里八里都能嗅得到。
当然不同种类的花香味也不同。
如梅花的暗香, 兰花的幽香, 含笑的浓香和茉莉花的馨香都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
特别是有些花如玫瑰、茉莉、桂花、玉兰等还能制成饮料和食品, 能给人别具一格的味觉美。
(三) 形态美园林植物种类繁多, 千姿百态, 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感。
植物的形态主要表现在树冠、枝干、叶、花果等部分。
树冠的形态有圆球形、圆锥形、尖塔形、伞形、下垂形等。
树枝和树干:主干一般较直立, 给人以雄伟之感; 枝条一般是直伸斜出的, 也有弯曲下垂的, 如照水梅、垂柳, 给人轻柔飘逸之感。
叶: 叶片形状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 大小各异。
从形状看有披针形、椭圆形、菱形等,奇特或较大的叶形往往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如龟背竹、鱼尾葵等。
花形、果形: 花形、果形更为奇特, 如珙桐的花, 黄色球形的花序前有尖的嘴壳, 象只鸽子头, 还有乳白色大苞片,仿佛鸽翅, 盛花时节, 山风吹来, 宛如鸽群振翅, 美妙之极。
生活与竹文化论文

生活与竹文化论文引言:竹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艺制作中。
中国是竹的故乡,在中国的生活中,竹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竹文化不仅体现在中国的传统建筑和艺术中,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探讨生活与竹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竹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竹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在古代中国,竹被广泛用于建筑和手工艺品的制作,如竹楼、竹架和竹编等。
竹也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如竹笛和竹琴等。
竹艺品和竹制乐器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环境的热爱和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文化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现代社会,竹的运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建筑和艺术,还扩展到家居装饰、生活用品和食品包装等领域。
竹编、竹制品和竹饰品成为许多人喜爱的时尚品牌和潮流产品。
二、竹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竹是一种天然材料,具有快速生长和可再生的特点。
相比于木材和塑料等传统材料,竹的生态环境影响更小。
竹材在建筑、家居装饰和生活用品制作中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2.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竹具有良好的保温、透气和防菌性能。
竹制品的运用,如竹地板、竹纤维的床品和竹制的餐具等,可以改善室内环境,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
此外,竹制品还有助于调节湿度、防止静电和过敏等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弘扬文化传统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推广竹文化,可以弘扬中国传统的美德和价值观念,如朴实、无私和团结等。
人们通过制作和欣赏竹编、竹艺品和竹制乐器等,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也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艺术。
4.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竹业作为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已经成为了许多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竹制品生产和销售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竹材种植、加工和销售等。
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为树根作文范文

人文原本应是关于人类文化、眼见手厅、人类情感思考等人类本质的研究,在如今时代,人文研究也开始与科技密切相关,人类已经逐渐认识到人文深入人心的重要性,更加意识到在科技迅速发展中还需要强调人文的价值。
人文之于现代社会,如同树根之于大树。
一棵树的生命力强不强,取决于它的树根极为重要,它们为大树提供养分和水分。
而人文对于人类文明的本质和秩序保持极重要的作用,就像树根一样。
在科技日益普及的现代社会,人文越发重要。
人文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阐述:1.塑造人类的本质人类作为一个文明社会的成员,文化包含了人类的本质、宗教、语言、习惯、艺术等。
人文学科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人类的本质,进而促进人的自我认知和人格塑造。
只有通过研究文化,才能更好地发现人类的特性,理解这些特性对人类自身和人类文明的影响。
2.保护人类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人类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文化和历史是人类的宝藏,可以为后人提供智慧与启示,而保护文化和历史遗产,也是保障文明进程的基础。
人文学科的研究正是在对人类文化和历史的保护与传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不断推进科学和技术的时代,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仅要依靠科技的支撑,还需要依赖人文的贡献。
人文学科通过对于人的审美、社会心理、文化背景与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分析,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人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的交替互动,正是让现代科技不断进步的关键所在。
4.促进文化交流和国际关系人文学科作为文化理解和交流的桥梁,可以促进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民族之间可以互相了解、尊重、合作和发展。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可以大大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还可以以此为桥梁,彼此促进文化与经济上的交流。
5.促进生活品质的提高在当下,社会总体的素质、价值观和文化水准是文明进程的关键。
而文化发展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对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只有倡导人文主义、推进人文学科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才能真正提高社会的素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植物学论文

植物的力量——植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管玉艳(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春130024)摘要:从环境、衣食住行、工业、药业、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文化等几个大方面阐述植物在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关键词:环境、衣食住行、工药业、美化陶冶、文化植物的发展先后已经历30多亿年,现已知有50余万种。
植物界中的原始生命逐渐进化,使自身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
植物根据其大小、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各种植物不仅生存在陆地上而且还存在于水中,在自然界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植物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起的作用更是不能小视的。
一、植物对环境起保护和稳定作用植物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着保护和稳定的作用,以保障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1、植物能净化空气。
植物能通过叶片吸收大气中的毒物,减少大气中的毒物含量,能降低和吸收粉尘,净化空气。
特别是某些植物表面具有皮毛、粘液、油脂,因此可以吸附灰尘,转化有毒物质,减少大气中的毒物含量,同时叶片经雨水冲刷后又可恢复吸附能力,如桑树、垂柳具有较高吸附氟的作用。
再如,每公顷刺槐林和银桦林每年可吸收42公斤的氯气和12公斤氟化物;每公顷柳杉林每月可吸收60公斤的二氧化硫。
2、植物能够净化水域。
在一定浓度范围里,植物能分解和转化某些有毒物质,如凤眼莲可以从水中获取有毒物质汞、酚等;通常在污水暂存池里放养小球藻48小时,被净化的污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把芦苇栽培在实验水池中,结果它们能使水中的磷酸盐、有机氮、氨和悬浮物分别减少20%、60%、66%和30%。
3、植物对水土保持有一定的作用。
植物茂密的枝叶和强大的根系,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防护范围内的风速可降低30%左右;有防护林的农田比没有的要增产20%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茶道的真谛
摘要: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世间万物皆如此,茶也不例外。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
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
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
他的精神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当前形式下有着非常广义的定义,每个人从茶道精神中领略的体会不同,他折射于朋友、及社会的程度也不同。
进而言之,茶道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可谓是百花齐放。
作者根据中国茶道“四谛”,“和、静、怡、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总结出中国茶道的社会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关键词:茶道、社会功能。
一、什么是茶道
茶道本属于东方文化。
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茶道也是如此,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
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1.1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
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
”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
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
”月之一轮,映像各异。
“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
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1.2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
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 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
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
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二、中国茶道的真谛
“和、静、怡、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体现着中国茶道的精神,他就像血液一样在中国人的心中流淌着一千多年。
随着血脉的延续,这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百折不挠,反而激发后人度过艰难险阻,成为现在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世界强国。
2.1“和”中国茶道的本源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
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
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2.2“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伏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
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
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
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
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2.3“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
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
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
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
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
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
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2.4“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是: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二是: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三是: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总而言之,无论是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
我国大陆学者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
还是“武夷山茶痴”
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
都是对茶的一种“道”由心生的一种诠释罢了。
参考文献:
(1)《茶文化学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09.01。
(2)王同和,《茶叶鉴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陆羽,《茶经》。
(4)金霞,《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茶文化与养生饮食文化与养生》,大众文艺出版社。
(5)《应用茶文化学》。
(6)陈宗懋,《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7)《茶叶科学》2002年02期。
(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茶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9)马明博,肖瑶,《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 : 文化名家话茶缘》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10)吴觉农,《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浅析中国茶道的真谛
班级:园艺0901班
姓名:陈昊
学号: A0209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