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节选)》阅读答案
初一上册美术书读书笔记

初一上册美术书读书笔记美是什么?我们怎样去认识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有点让我无从下手。
如果单纯的说美是漂亮,有些肤浅;说美是善良,又有些抽象;说美是看着顺眼的东西,又有些狭隘……那么美到底是什么?我有些疑惑了。
然而,当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以后,我受益匪浅。
也深刻体会到了文学力量的伟大。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用他毕生精力,向人们谈论美。
这是他对美的魅力的深刻体验,是对他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更是给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他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力图在促进年轻一代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和指南。
此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谈美书简》就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自学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并作了生动而详尽的阐述。
他主张美就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朱光潜先生首先谈论了文学创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并且谈论了自学美学的基本方法。
在提问“怎样自学美学”这一问题时,说道他感慨最深的就是治学的学风。
朱光潜先生表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可以就是一个更大的缺乏,而且可以沦为‘空头美学家’”;必须“学通一二种外语”,轻易写作外文书籍;尤其应当下大力气回去修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盲从译者过来的书籍。
美学就是科学工作的一种,它须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冷静的头脑、始终如一的恒心以及排除万难的勇气。
马克思的名言就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如就是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明确提出这样的建议:‘至这里人们就必须确定一切顾虑;这个领域里不容许又丝毫惧怕!’”朱光潜先生也写道“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坎坷和崎岖不平险阻,手前一些弯角,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美学原理》四套试卷及答案

《美学原理》四套试卷及答案试卷A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庄子提出的著名美学命题是“心斋”和()。
2、柏拉图全部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
3、音乐艺术中回旋曲式的结构是()。
4、和崇高这一审美范畴相对立的另一个审美范畴是()。
5、“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著名悲剧观的提出者是()。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10分,共30分)6、童心说7、蒙太奇8、审美范畴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9、简述绘画艺术的目标。
10、简述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基本区别。
四、论述题(共26分)11、请结合你平时的艺术欣赏心得,谈谈你学习完《美学原理》这门课后的收获。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人间词话》的作者是()。
2、主张演绎法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流派是()。
3、电影语言包括音响、表演、画面、画面剪接和()。
4、“预期失望说”这一著名喜剧观的提出者是()。
5、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功能在于引起怜悯和()。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10分,共30分)6、兴观群怨7、长镜头8、优美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9、简述电影艺术对整个艺术大家族作出的贡献。
10、简述美学的研究对象。
四、论述题(共26分)11、请以一件你熟悉的艺术作品为例,谈谈你对它的审美欣赏过程。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养气说”的提出者是()。
2、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者是()。
3、音乐艺术中奏鸣曲式的结构是()。
4、“上升与下降的乖讹”这一著名喜剧观的提出者是()。
5、鲁迅提出的著名悲剧观是()。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10分,共30分)6、气韵生动7、崇高8、审美现象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9、简述美学的研究方法。
10、简述电影艺术中叙事时间的特征。
四、论述题(共26分)11、请结合你的心得体会,论述绘画艺术的一般过程。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境界说”的提出者是()。
2、“理念”是()的美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悲剧与喜剧)【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悲剧与喜剧)【圣才出品】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0章悲剧与喜剧一、名词解释1.悲剧答: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
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内容。
悲剧描写的主人公在为其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活动及追求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过程中,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或由于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性格的矛盾、思想的软弱、行动的失误等,最终以失败或死亡告终,从而“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起人们的同情、崇敬,产生出一种悲愤的力量。
在文学史上,根据酿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常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2.古希腊悲剧答: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
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
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3.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答: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一书对古希腊悲剧冲突的本质进行的界定。
此说突破了希腊传统观念中悲剧冲突起因于命运的说法。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
”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美学》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2、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总之,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就是笑。
7、论述:丑的美学意义(或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悲剧的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京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4、悲剧性的效果
(1)悲剧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
(2)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主要指精神是情*的提升,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
(4)生命悲剧: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悲剧。托尔斯泰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床弟间的悲剧。
(5)荒谬悲剧。
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以独唱与合唱的形式来进行的。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例,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先生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学习研究一生不辍,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
朱光潜先生首先谈了写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
第二封《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抽象概念出发?》。
先生坚持“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总命题,提倡“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正确辨认生活与艺术中的一切丑现象”,认为“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
第三封《谈人》。
朱光潜先生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一个整体”。
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它许多功能如”思考力、情感和追求上报的意志“是有内在的联系的。
强调反“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体的活动”,进而强调“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这一命题。
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
朱光潜先生说,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个完整体系“是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
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就要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五封《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山东省临沂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2016年普通高考模拟考试语文2016.5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 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急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__________________。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庄严)而又沉思了。
这时候,雨不大出门。
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
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
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自天而降,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__________________。
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但在南国,雨仍然(偶而/偶然)造访..了。
它既不倾盆瓢泼,又..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的天空中。
雨变得透明,甚至....,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在冬日灰蒙蒙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
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盛气凌人)。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吝啬莅临迫不急待B.冷冽造访交响曲C.悠远化妆淅淅沥沥D.静谧干巴灰蒙蒙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端庄偶然盛气凌人B.庄严偶然盛气凌人C.庄严偶而咄咄逼人D.端庄偶而咄咄逼人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夏天的雨的交响曲被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B.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C.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D.夏天的雨的交响曲被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______的表达方式。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谈审悲快感》《我与文学及其他》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谈审悲快感》《我与文学及其他》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审悲快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说明。
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审悲快感是作为艺术活动而存在的。
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能等同。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失去亲朋,或陷入困境,或者目睹了别人的不幸,而你又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除哀痛之外,是不会有丝毫愉悦的。
因为当人遭遇不幸时,全部注意力都被苦难本身所吸引,伴随着痛感的是该如何手忙脚乱地处理后事,反反复复地考虑得失,忧心重重地瞻望未来,想超脱这一切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则是拉开距离的超越功利的观照。
这样的“审悲”,也就是把苦难通过艺术这支弓箭,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这时候,哀伤痛苦的呻吟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意象,使人在瞬间离开现实的重压而升腾于幻境。
这样,悲哀本身就变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我们的回味给它添上一种甜美。
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强调艺术家对感情要“再度体验”。
一个男孩子在遇到狼的那一刻,他只能处在惊恐之中,无暇顾及其他。
但是当事过之后,这个男孩回忆他遇到狼时的情景,将遇狼的经过绘声绘色地叙述出来,那么这种再度体验过的感情,就是审美观照,就是艺术。
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
苦难是悲哀的,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并进而征服它。
这样,在审悲观照中痛感就转化为快感。
一出悲剧,譬如《红楼梦》,要是除去了它的富于表现力的文字,无懈可击的结构等一切表现形式的魅力,把这悲剧化为单纯的事实,用报道性的语言讲出来,那么《红楼梦》悲剧的全部的美也就失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人类的愚蠢行为而已,它至多只能引起我们某种好奇心,但要我们去欣赏它却是万万做不到了。
乔治·桑塔纳说:“在艺术中,题材的真实使我们悲哀,但传达的媒介却使我们喜悦,一喜一悲的混合,构成哀情之别有风味。
谈美相关内容

“围城”心态钱钟书的《围城》,有句经典的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
”这话所描述的心态,可称之为“围城”心态。
这“围城”心态,原本是针对婚恋而言,但推而广之想想,在其它不少事情上,也不无鲜明表现。
1.《谈美书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节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的新概念、新范畴,也是对欧洲传统典型理论的突破。
这一说法在恩格斯1888年的《致玛·哈克奈斯》信中有明确的表述:“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明确地把典型人物塑造与人物所生活的环境的典型性结合起来,为典型人物的性格生成和价值体现找到了必然依据。
典型环境是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并驱使其行动的、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本质的特定具体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决定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的、独特的、体现了时代特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环境。
典型环境也是具体性与概括性的统一:它既是人物活动的具体、独特的环境,又体现人物所处的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本质生活真实和历史发展趋势。
典型环境主要是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和典型人物的相互关系展现出来的。
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而且每一个典型人物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既是典型人物所生活、活动的基地,又是支配其行动和形成其性格的时代的、社会的原因;典型环境决定了典型人物的思想行为,反过来又由于典型人物的影响致使典型环境而发展变化。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哈克奈斯《城市姑娘》里的奈丽在环境面前表现的是逆来顺受,无能为力,而高尔基的《母亲》却不仅表现了黑暗的社会环境对工人命运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工人阶级在掌握了革命真理之后对环境的巨大改造作用。
典型的性格特征是通过典型情节逐步推进,得以完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节选)》阅读答案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节选)
朱光潜
从西方戏剧发展史来看,我感到把悲剧和喜剧截然分开在今天已不妥当。
希腊罗马时代固然把悲剧和喜剧的界限划得很严,其中原因之一确实是阶级的划分。
上层领导人物才做悲剧主角,而中下层人物大半只能侧身于喜剧。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所谓“中层阶级”)已日渐登上政治舞台,也就要求登上文艺舞台了,民众的力量日益增强了,于是悲剧和喜剧的严格划分就站不住了。
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意大利的瓜里尼(G·Guarini)不约而同地创造出悲喜混杂剧来。
爪里尼还写过一篇《悲喜混杂剧林诗的纲领》,把悲喜混杂剧比作“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相结合的共和政体”。
这就反映出当时意大利城邦一般人民要和封建贵族分享政权的要求。
莎士比亚的悲喜混杂剧大半在主情节(main plot)之中穿插一个副情节(Sub-plot),上层人物占主情节,中下层人物则侧居副情节。
如果主角是君主,他身旁一般还有一两个喜剧性的小丑,正如塞万提斯的传奇中堂·吉诃德之旁还有个桑柯·邦查。
这部传奇最足以说明悲剧与喜剧不可分。
堂·吉诃德本人既是一个喜剧人物,又是一个十分可悲的人物。
到了启蒙运动时在狄德罗和莱辛的影响之下,市民剧起来了,从此就很少有人写古典型的悲剧了。
狄德罗主张用“严肃剧”来代替悲剧,只要题材重要就行,常用的主角不是达官贵人而是一般市民,有时所谓重题材也不过是家庭纠纷。
愈到近代,科学和理智日渐占上风,戏剧已不再纠缠在人的命运或诗的正义这些方面的矛盾,而要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于是易卜生和肖伯纳式的“问题剧”就应运而起。
近代文艺思想日益侧重现实主义,现实世界的矛盾本来很复杂,纵横交错,很难严格区分为悲喜两个类型。
就主观方面来说,有人偏重情感,有人偏重理智,对戏剧的反应也有大差别。
我想起法国人有一句名言:“世界对爱动情感的人是个悲剧,对爱思考的人是个喜剧。
”上文我已提到堂·吉诃德,可以被人看成喜剧的,也可以被人看作悲剧的。
电影巨匠卓别林也许是另一个实例。
他是世所公认的大喜剧家,他的影片却每每使我起悲剧感,他引起的笑是“带泪的笑”。
看《城市之光》时,我暗中佩服他是现代一位最大的悲剧家。
他的作品使我想起对丑恶事物的笑或许是一种本能性的安全瓣,我对丑恶事物的笑,说明我可以不被邪恶势力压倒,我比它更强有力,可以和它开玩笑。
卓别林的笑仿佛有这么一点意味。
因此,我觉得现在大可不必从概念上来计较悲剧的定义和区别。
我们当然不可能“复兴”西方古典型的单纯的悲剧和喜剧。
正在写这封信时,我看到最近上演的一部比较成功的话剧《未来在召唤》,在感到满意之余,我就自问:这部剧本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它的圆满结局不能使它列入悲剧范畴,它处理现实矛盾的严肃态度又不能使它列入喜剧。
我从此想到狄德罗所说的“严肃剧”或许是我们的戏剧今后所走的道路。
我也回顾了一下我们自己的戏剧发展史,凭非常浅薄的认识,我感到我们中国民族的喜剧感向来很强,而悲剧感却比较薄弱。
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诗的正义感”很强,爱好大团圆的结局,很怕看到亚理斯多德所说的“像我们自己一样的好人因小过错而遭受大的灾祸”。
不过这类不符合“诗的正义”(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遭遇在现实世界中却是经常发生的。
“诗
的正义感”本来是个善良的愿望,我们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太上感应篇》的影响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悲剧感薄弱毕竟是个弱点,看将来历史的演变能否克服这个弱点吧。
(注:本文出自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
1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西方戏剧发展史来看,我们在现代不必截然区别悲剧和喜剧的概念。
B.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某些人物的性格已经突破了单纯悲剧性格和单纯喜剧性格的单一性格范式。
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就是这样的性格。
C.作者以卓别林的作品引发他“带泪的笑”这一例证说明不同人对戏剧的反应不同,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悲剧和喜剧不应该截然分开。
D.作者认为我们民族受儒家“中庸之道”影响太深,以致于悲剧感薄弱,而这个弱点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20、仔细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3分)
时代
原因
西方戏剧发展情况
希腊罗马时代
阶级的划分
悲剧喜剧界限划分严格
文艺复兴时代
启蒙运动时期
近代
21、根据作者观点,我们民族“喜剧感向来很强,而悲剧感却比较薄弱”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2分)
22、你如何理解选文中所提到的“世界对爱动情感的人是个悲剧,对爱思考的人是个喜剧”这句话。
试结合具体文学作品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9D(原文是说“悲剧感薄弱毕竟是个弱点,看将来历史的演变能否克服这个弱点吧”,作者对此没有一个绝对的结论,并没有肯定地说无法克服这个弱点。
选项说法太过武断。
)
20(每两个空1分,共3分)
时代
原因
西方戏剧发展情况
希腊罗马时代
阶级的划分
悲剧喜剧界限划分严格
文艺复兴时代
资产阶级登上政治文艺舞台
悲喜混杂剧诞生
启蒙运动时期
狄德罗和莱辛的影响
市民剧兴起
近代
科学和理智渐占上风
问题剧应运而起
21(每空1分,共2分)
我们的“诗的正义感”很强;我们受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太上感应篇》的影响。
22(对句子理解准确2分,举例得当2分,分析中肯2分,共6分。
)
参考答案:现实世界矛盾复杂,很难区分悲喜两个类型。
对于偏重情感的人来说,反映现实世界的戏剧充满悲剧性;对于偏重理智的人来说,反映现实世界的戏剧则充满喜剧感。
以《堂吉诃德》为例,一个瘦削的小贵族,由于读骑士文学入迷,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去游侠,希望锄强扶弱。
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
在感性的读者读来,陷入幻想而执迷不悟的堂吉诃德充满悲剧色彩;而在理性的读者看来,美好愿望不切实际,战术荒诞可笑的堂吉诃德则充满了喜剧色彩。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