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元素与当代艺术创作BeyondCalligraphy-袁金塔
从中国绘画创作观点看米罗作品袁金塔199现代水墨的领航人-袁金塔

从中国绘画创作观点看米罗作品袁金塔1992一、前言(一)米罗是当代西方重要的代表画家之一,有关他的创作理念,表现形式技法,西方学者已有论述。
基本上,人们用绘画来表达思想、感情,可以有多种、多元的呈现方式。
因此,东西方间各自有着自己发展轨道,彼此间,有同也有异。
今天,我以中国人的眼光,中国绘画的创作观点来看米罗作品,除了试着探索米罗作品的特色外,更进而寻找其与中国画创作所共有的一些原则。
如此,一方面可对固有传统绘画进行反思,作全面筛选,吸收与发展。
另一方面,可从米罗作品所带来的启示,应用到现代中国画的建设上。
(二)本文里的「中国画」除包含宋元以来,长期居于主流地位的文人画,举凡新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壁画、陶瓷(包括其上的绘画)、画像砖、画像石、瓦当、洞窟墓室壁画、院体画、民间艺术等。
(三)中国绘画在时间上,上至新旧石器,下至现代,绵延数千年,在空间上,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各五千多公里,包括各种地形、气候。
在各时代,各民族的长期经营,形成多种画派、风格、艺术形式、技法。
二、米罗的创作理念(一)米罗在1947年接受史威尼(James Johnson Sweeney)访问时,有如下的自我剖析:(注1)1﹒象征性符号(1)对我来说,造形绝不是抽象的,它是某物的符号,它是一个人,一只鸟,或某些其他东西,画不是为造形而造形。
(2)我一向都喜欢原始的卡特兰(Catalan)教堂的画和歌德式祭坛后面有装饰的屏风……在我的作品中,梯子是另一种一再发生的造形。
在第一年的「农场」(The Farm)作品中,它是梯子造形,它非常接近我,一个熟悉的形。
最近几年,特别是战争期间,当我在Majorca,它变成一种「逃避」的象征。
最先基本的造形,变成了诗,然后是怀旧的,乡愁的(The farm),最后是象征性的。
2﹒造形的来源:(1)我在画农场(The farm)时,第一年在巴黎,我有Gargallos的工作室。
马松(Masson)的工作室在隔壁……他的朋友全是当时的年轻人,经由马松,我认识了他们,也因此,我听到了诗的讨论。
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自然书写——记青年书法家袁英才

艺术研究I艺术平台丨20211內容与形式统一的自然书写——记青年书法家袁英才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杨娴娉摘要:书法,是一种展现文字生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文化性、审美性、感知性。
书法作品并非视觉上简单的笔迹墨痕,焕发充盈无限的外在生命力是书法工作者肩负着书写伟大时代精神气象和属于这个时代笔墨高峰的历史重任。
作为八五后青年书法家,袁英才积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代高处,以笔墨形象展现中华气度,以精品力作阐释中华美学,自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探索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表现中华风度、中华风骨、中华风韵展现给世界。
关键词:艺术表现生命力在中国书法历史这条遥远而深邃的长河中,书家们以独特境界、以及不同结体、用笔、章法,尽展卓烁书采,颜字的开阔,柳字的紧收,王羲之的内秀,徐渭的茂密,无不透着书者的精神风貌、志趣胸襟和气质修养,正如清.刘熙载《艺概沖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精准对标了书法创作抒发胸怀、畅寄幽情的目的性。
书法不仅有审美作用,更有对受众的教育作用,且永远脱离不了实用性,也与"书法固有的本体基于气,气贯于书法一切因素之中,它又与万物之道相通,因而具备自然之生命力”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吻合。
优秀的书法作品如美文与美书完美结合的《兰亭序》,让人从作品中看到王羲之对于山水之美有一种明快而又极富情韵的感受力。
翻阅先人留下的书帖,很少有为写书法而写的书家,大多如《兰亭序》,要么向外发现自然之美,要么向内充满了对新鲜事物和现实生活的深情。
如钟繇的《宣示表》、颜真卿的《祭侄稿》、范仲淹的《道服赞》、唐寅的《落花诗卷》等,虽然情调迥异,但强烈的个性和独到的审美风格,体现出的美感各不相同。
有评论家说,书法是一门学问,不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并例举历史上:王羲之是右将军,国之栋梁,颜真卿是平原太守,柳公权官居侍书,范仲淹庙堂思危,他们都是一生在忙,哪里是天天宅在案前专门写帖,以备成为名留青史的专业书法家?尼采说:恕我直言,一种更高类型的人,不喜欢"职业”;正是因为他懂得自己负有使命;他有时间,他不慌不忙,他根本不考虑“结束”。
中国远古艺术与现代水墨画创作从原始艺术对西方现代绘画的-袁金塔

中国远古艺术与现代水墨画创作从原始艺术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启发来思索袁金塔1999.3摘要历史证明,文明总有「盛衰」。
当西方文艺复兴渐趋式微之际,就有印象主义解除古典主义学院派的长期束缚,继之有后期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大胆突破开拓,终至「原始艺术」的发现与应用。
原始艺术的虚幻,梦境,神秘,象征和抽象的成分,将西方艺术创作导入「新境」。
中国水墨画传到台湾已逾半世纪,整个时空都已「巨变」,所面临的「困境」与十九世纪的西方所遭遇的有些类似,当西方投入「原始艺术」怀抱,我们未尝不可,回溯到「中国古艺术」的源头,它那以「人」为本为,以「生活为中心」,富想象联想力,蕴含隐喻,寓意,象征表现,形象的抽象化,符号化,抽象结构,平面化,构图自由,色彩强烈,材料技法的多样性,尊重自发性,偶发性,随机性,强调创作的原创性,(非熟练技巧),及其藏在背后那种引人创作的艺术动力。
因而呈现出简朴、粗犷、古拙、强烈、浑厚、率真的气质,特别是那股野蛮,狂热的神秘力量,正可补传统水墨画的不足。
重要的是,西方文化者对文化危机及其对危机的自我批判,进而不断自我改造,剔除消极、负面因素,引进「活头源水」,再创「旺盛生命力」的研究态度,更是我们要思考的。
唯有「自觉」,不断「反省」,「广博吸取」,才能永保「生机」。
一、前言战后(1945),随国民政府迁台的中国水墨画家,对台湾的美术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其中尤以文人画与院体画最具代表性。
无庸置疑,他们是台湾水墨发展的启蒙者,从事实际的扎根工作,播下幼苗,随着时间成长、茁壮,终成枝叶繁茂的大树,为中国水墨画在台湾的承先启后贡献良多。
然而,台湾毕竟不同于中国大陆。
台湾是岛屿地理的多元文化(中国、欧美、日本)与商业文化,台湾人的移民性格(反应敏捷,善变,较多外来文化,更高的教育与知识,富创造力,具冒险精神,讲利害,爱投机),台湾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台湾教育中西兼学,因此,台湾水墨画在相异于中国水墨画的时空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自然而然产生变化,不论是「小变革」或「大变革」。
活在当下的艺术家——袁金塔

活在当下的艺术家——袁金塔
黄基铨
【期刊名称】《上海艺术家》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拥有豪爽热烈的性格,总是带着开朗的笑声,这是即将于7月24日开始在上海美术馆,并紧接着在京都、广州、台北进行作品巡回展出的袁金塔给人的第一印象,而这样的性格也展现在他的画作中,呈现一种丰富多元的风貌。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黄基铨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3
【相关文献】
1.医药电商活在当下,你却活在“历史”! [J], 泛舟
2.“活在当下”理念浅析--读《当下的力量》感悟 [J], 彭章树
3.生活在矛盾与荒诞中的摄影艺术家——解读喻晓风摄影作品 [J], 蒋田喜
4.“活在当下”提升幸福感 [J], 关波
5.直面孩子的“恶”——读《孩子与恶:生活在当下的孩子们》有感 [J], 何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惧台湾水墨勇者袁金塔

无惧:台湾水墨勇者袁金塔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教授庄连东前言文化混杂的背景是台湾社会特殊的环境现象,长期的冲撞与融合不断交杂循环,形塑了一个多元并置的文化体,一个未曾稳定并不断向前转动的有机结构。
而处在多样文化组织中的中原文化,始终立于核心位置,因为先后的两次大规模的移民现象,带来厚实的底蕴。
当然迁徙之后的流失或传承过程的变质,造成文化发展中的转向,加上被殖民的经验中外来民族强迫式的文化注入与蛮横的消种灭本行动,以及国际化潮流影响下,各种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相互融合,更让纯种的文化在台湾是永远不存在的想象。
张京媛认为「如果台湾的历史是一部被殖民史,台湾文化自古以来便呈『跨文化』的杂烩特性,在不同文化对立、妥协、再生的历史过程中演进。
一个『纯』乡土、『纯』台湾本土的文化、语言从来不曾存在过。
」1而水墨画作为中国典型化表征的文化标志,除了本身在面对时代变迁与西潮东渐的转型挑战之际,必然要适当的因应调整之外,断裂式的冲击、内化性的置入,都昭示中原正统文人水墨画移居台湾之后的延续,必要大幅度的调整才足以适应台湾这块杂化的生存环境。
当然,大环境的特殊状态也预告台湾水墨画的生成与形貌,都将有别于在原生稳定土地滋长茁壮然后再求发展的大陆水墨风格,台湾水墨画必然也必要在混沌模糊的时代氛围中,摸索与建构自我的主体面貌。
基于对台湾历史环境清楚的认识,也源于认同主体意识的形构是台湾水墨画存在的价值,袁金塔的水墨创作始终坚持着开拓台湾主体的理念,「主体性(subjectivity)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和理性、启蒙概念的兴起有关,是现代化社会中个人与群体追求自主意识下的产物。
」2台湾文化历经独特的发展过程,确有其主体建构必要讨论的空间。
而袁金塔的做法是用思想的厘清,将台湾水墨的发展可能从大陆水墨的框架释放,在一定程度的连结上奠定东方精神的核心,同时与时代意识平行接轨,再进行直向多元文化影响的体现,勇敢而坚定的进行台湾水墨画新建的工程,而这个工程的建立,必须运用各种策略的因应,才能逐渐呈现成果。
用文化软实力解读中国书法艺术(三)——以启笛(袁守启)推广中国书法为例

办公室主任,宋庆龄基金会党组副书记、 《老子》《庄子》《诗经》《离骚》《红楼梦》
副主席等职,曾为澳门特首何厚铧书写 《阿 Q 正传》等文化典籍中读到作者悲天
施政纲领,参加朱镕基总理、温家宝总 悯人的情怀、深广的忧患、诗意的体悟、
理《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 华美的词章,究天下之变、成一家之言
议文件的起草,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 的人格力量,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在
品分别以草书、楷书、行楷、魏碑、隶
就中国而言,国学是中国人之所以
书和篆书等书体所书的国学内容,展示 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就人类文明而言,
了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和渊博的文化底 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文明经验对世界曾经
蕴。书中对启笛楷书基本笔画、启笛楷 做出过较大贡献,今后也要有所贡献,
书基本结构的介绍,个人风貌非常强烈, 而出发点即是国学,是中国智慧。启笛
韵味。随书赠送的启笛(袁守启)小楷 一个善良的好人,还要是一个伟大和高
书《千字文》长卷,用笔刚柔相济,结 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这
体缜密,遒劲饱满,风姿秀逸,粗细与 是一份担当、这是一份责任、这是高远
虚实对比鲜明。可贵之处在于厚重中不 的志向,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穷则
乏 灵 动, 古 朴 中 尽 显 生 机。 笔 者 认 为,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胸襟,坚毅的人格力量。我们从《论语》 洪灾、震灾地区先后捐助善款,并曾为
一位身患癌症的书法爱好者完成了题字 的心愿。十多年前,他拿出自己的作品 参加赈灾拍卖,将拍卖所得的 30 万元港 币、5 万美金全部捐献给了当时发洪水的 灾区。十年后,汶川地震深深震动了这 位书法大家的心灵,他把自己书法拍卖 款 780 万元全部捐献给了灾区。他用自 己的笔墨告诉地震灾区人民 :有一种倒 下叫站起。
【独家策划】“诗意书魂”——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刘洪彪专辑】

【独家策划】“诗意书魂”——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刘洪彪专辑】展开全文“文心墨韵”——当代书法百家自撰自书对联精品展“诗意书魂”——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专辑目录【北京一李铎】【北京一沈鹏】【北京一林岫】【重庆一毛峰】【贵州一杨霜】【重庆赵纯元】【北京吴震启】【北京蔡祥麟】【北京胡抗美】【甘肃一秋子】【甘肃翟万益】【北京张旭光】【江苏叶鹏飞】【福建蓝建田】【湖北游义云】【北京胡秋萍】【重庆熊少华】【浙江毛燕萍】【山西杨吉平】【湖北杨晓琳】【新疆张仁润】【江苏邱世鸿】【重庆范国明】【北京张公者】【重庆一漆钢】【辽宁一王荐】【内蒙朱小砚】【重庆一羊炯】【重庆郭继明】【江苏陈克年】【湖南一向彬】【广西一王茁】(待续,以出生年月为序。
欢迎诗书精英提供最新图文资料推出或更新诗书专辑,QQ邮箱:****************)“诗意书魂”——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刘洪彪专辑】刘洪彪刘洪彪,字后夷,号逆坂斋,1954年生于江西萍乡。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火箭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
2007年、2011年、2014年三次蝉联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七子”称号。
2008年受解放军原总政治部表彰,被授予“全军文化艺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书法作品参加国内外诸多高规格大展。
早年蝉联全军第一、二次书法比赛一等奖。
1987年在洛阳博物馆举办二人书画联展,1994年、2004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洪彪四十岁墨迹展”和“刘洪彪五十岁墨迹展”,2014年在北京举办“阅世读人·刘洪彪六十岁墨迹展”。
出版作品专集、合集20余部,出版文集《缀连琐碎》和《刘洪彪文墨》(一函五册)、书法展览设计装置图文集《盛装书法》。
数十次出任全国、全军书法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
曾先后访问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葡萄牙、埃及和澳门、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浅议当代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浅议当代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吕升荣(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文化馆甘肃礼县742200)【摘要】作为书法五大体别之一的隶书,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兴衰交迭,耐人寻味:战国古隶的天真烂漫,两汉分隶的异彩纷呈,晋、唐隶书的气格卑俗,宋、元、明三代隶书气息靡弱,清代隶书的张扬个性,无不承载着各个时期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与审美崇尚的各种气息,探究其发展历程,剖析其兴废成因,研讨其当代隶书的走向及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对于促进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隶书向前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隶书创作现状时代特征【中图分类号】J29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93-02隶书,从春秋战国始,到秦、汉、晋、唐、宋、元、明、清,数千年发展演变,直到当今,经历了重大的变革阶段,走过了极盛的发展时期,重又担起“进化先驱”的重任。
书法史昭示着我们,隶书创作的兴盛或者衰糜跟书法家创造力的强弱成正比,这似乎是一个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
在隶书没落的唐宋元明时期,书法的发展是波澜壮阔,大家迭出,重法尚意、崇姿尚态……书法的美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但最后却带来了“师帖者绝不见工”的颓败的局面,书法单行道上走的愈显寂寞,日益艰难。
然而,书法是不能衰竭的。
为了她的绵绵不绝,中国人绞尽脑汁,费尽心血,不断丰富她的审美内涵,不断提升她的审美意义。
篆隶成了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人们复兴书法生命力的重要工具。
一、首先来看看青川木牍。
1980年在青川木县城的郝家坪战国墓葬中出土的两件木牍上的古隶已可见篆向隶演变的端倪。
字的结体生动,显得率真自然,轻松活泼。
并由繁趋简,许多字的笔画形态已现隶书雏形而开始了与篆书的分道扬鑣。
是什么原因促使书写者对当时通行的大篆体做了如此大的改变?除趋急赴速的因素外,书者本人大胆变革和创造的勇气无疑是为直接的因素。
正是这种可贵的创造精神,对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非书法—书法元素与当代艺术创作Beyond Calligraphy--Calligraphic Elements and Contemporary Art Creation袁金塔吕松颖2007.05摘要传统与当代并非对立的两极,传统的生命力,有赖当代新的诠释与彰显。
本文企图透过书法史与艺术史的分析,凸显「书法」艺术自身的特性以及书法与其他艺术的互动,来了解它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如何藉由转化为「非书法」的独立抽象符号与意象,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文首先从书法史与艺术史的角度,广泛论述书法在不同时代与其他艺术的互动关系。
书法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各类字体除了有个别与共通的美感特征之外,书法与时代风尚、各类艺术发展也有密切关连。
其中,「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
「书画同源」的理论探讨在艺术史里发端甚早,历来关注焦点主要围绕在创作工具媒材的相同与美学观念的互通,本文则聚焦在书法如何脱离文本脉络,影响当代的艺术创作。
其次,本文探讨书法元素的笔墨、线条、水韵、造形、结构与布局等艺术特性,如何成为「非书法」的独立抽象符号与意象,解读书法在当代艺术的各种运用面貌。
本文自「抽象艺术」、「装置艺术」、「平面设计」、「空间设计」乃至「舞蹈」等艺术形式中,检视书法本身的元素特色在各类艺术中的运用诠释方式、不同艺术之间的契合度、以及未来创作的各项可能性。
最后,本文从全球化的角度,思索东方「书法」、「非书法」如何在西方强势文化主导下,建构自身文化艺术的主体性。
「书法」在脱离文本脉络的同时,如何自「非书法」中得到启发与养分,透过跨领域的整合,丰富书法自身的生命力,广泛地传达东方文化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书法非书法书法元素当代艺术现代性书画同源Key word: Chinese Calligraphy, Contemporary Art, Modernity壹、前言「书法」艺术自身的特性以及书法与其他艺术的互动,历来受到美术史的广泛讨论。
书法艺术是具有悠久传统的东方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它有更为崭新的活力与面貌。
传统与当代并非对立的两极,传统的生命力,有赖当代新的诠释与彰显。
从书法史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书法自身发展历程中的各类字体,除了有个别与共通的美感特征之外,书法与时代风尚、各类艺术发展也有密切关连。
其中,「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
「书画同源」的理论探讨在艺术史里发端甚早,历来关注焦点主要围绕在创作工具媒材的相同与美学观念的互通,这是当代艺术转化应用的基础,书法的特色在书画同源的观念中获得凸显。
然而,当代艺术中装置艺术、平面设计、立体雕塑、空间设计乃至舞蹈艺术等艺术形式,是比绘画更广泛的议题,书法本身的元素特色在各类艺术中的运用诠释方式、不同艺术之间的契合度、以及创作的各项可能性,必然不同于绘画创作。
因此,本文尝试探讨「书法元素」的特色,即从书法自身的美感特质中,挑选「线条」、「图像性」、「结字」、「间架」、「章法」等历来受到重视的几项形式原则;而所谓的「非书法」,则是探讨书法在脱离文本与使用脉络,成为纯粹的美感元素时,其丰富的表现性在众多国内外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如何被转化运用,以平面、半立体的绘画、设计、装置等艺术形式,乃至立体雕塑、建筑、肢体表达等更多元的表达,广泛传达东方文化的深层内涵的诠释手法。
本文即以「书法元素」和「非书法」在当代艺术中的互动,作为主要的探讨面向。
贰、「书法元素」与其他艺术的互动基础一、书法艺术的美感特质文字可以成为艺术,与文字本身的造形美感具有浓厚的关系。
汉字的造形美感,源自于书写工具毛笔的媒材特殊性,而这赋予文字的书写具备「线条」的审美;此外,汉字的造字原则与结构,让字体本身具有丰富的「图像性」。
线条的审美,陈振濂认为包含三个要素:起伏、圆厚、笔力。
起伏是线条的节奏感,让线条具有生命力,轻、重、缓、急、润、燥构成线条的不同质感;圆厚则是线条的立体感,透过厚、薄、粗、细的变化,让线条在墨色与造形产生立体的感受;笔力则是线条的力量感,书法线条的力量感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物理力,而是透过笔毫与宣纸之间的摩擦力,传达出抽象的力量感受。
1在图像性的部分,汉字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象形文字属于原始艺术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图像元素,而后发展出行书、草书等至少六、七种书体,每种书体也同样发展出不同的造形性格。
「造形」源自德文的「Gestaltung」,字源是「Gestalt (完形,完全形态)」,即所谓的「格式塔」,系指一个形态具有统一的整体。
2书法从静态如建筑的篆书、隶书、楷书,到动态如舞蹈的行书、草书,各种书体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各自有其造形特色,而衍申出不同的美感特质。
此外,汉字字形丰富,以各种部首搭配各项字符,再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原则,创造出数万个字形,其丰富的形象更非拼音文字所能比拟。
3西方画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曾感叹道:「如果我是中国人,我就不会是画家,而是书家。
我写我的画。
」4我们可以看到,毕加索在1945年到1946年同一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曾尝试探讨具体物象中线条与造形的美感,这与汉字从象形文字至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是具有相似的原则(见图1、图2);1陈振濂(1992),书法学综论,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页13。
2吕清夫(1984),造形原理,台北:雄狮图书,页19。
3刘志基(1994),汉字品格与书法艺术,书法研究,总57辑。
4译自法文:「Si j’étais né Chinois, je ne serais pas peintre, mais écrivain. J’écrirais mes tableaux.」参考Claude Roy(1987), L’amour de la peinture, Paris: Gallimard, p237.即毕加索作品与汉字的线条与造形,皆是源自具体的图像。
汉字图像性的文字特质,赋予艺术家在书法创作中极大的发挥空间。
自原始艺术中汲取创作灵感,不仅是西方现代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当代艺术工作者,转化书法艺术时的重要泉源。
此外,汉字的造形美感特色,让文字可以提升到艺术的境界,而成为书写艺术的探讨。
西方以「calligraphy 」一词,即意谓「优美的书写」,源自希腊文的「kalligraphia 」,由「kalli-(美)」和「-graphia (书写)」所构成。
5书法艺术的审美,从局部到整体,可以有不同层次的欣赏。
高尚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书法艺术在创造过程中,考虑的面向分别是「结字」、「间架」和「章法」。
「结字」是指点画的安排及其形式的布置,其原则包括呼应与变化、计白当5 王静芝(2000),书法漫谈,台北:台湾书店,页132。
图1 毕加索(Picasso )1945年12月5日至1946年1月17日期间,公牛主题的简化过程。
图片来源:William Rubin ed.(1980), Pablo Picasso-a Retrospective, New York: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pp.390-391.图2 汉字「马」、「鱼」、「车」从象形文字至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图。
图片来源:《印刷之光》编委员会编(2000),印刷之光:光明来自东方,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页15。
黑、借换及增减、捷速相让与挑窕等;「间架」则说明字内点划之间在空间关系上的联结、搭配、组合以及实画和虚白的布置,其原则包括向背、偏侧、排迭避就等;「章法」则是指整幅作品之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和相互照应等关系的整体性安排与布置,是对作品字、行、篇的联系与结构的通盘考虑,其原则相当重视对比原理的应用,包括疏密的对比、参差的对比、主次的对比、纵横的对比、大小的对比、偏正的对比、短长的对比、虚实的对比和缓急的对比等。
6书法艺术的美感特质,建立在文字本身的造形美感,即「线条」与「图像性」,给予汉字进入艺术领域的基础;另一项特质则在于书法具有不同层次的审美,因为书法艺术的创作,是一种与人类心理的美感认知有密切关连的品味创造,从「结字」、「间架」到「章法」,是以层层递进的方式。
书法艺术的这两项美感特质,让书法成为具有丰富启发性的艺术形式,而带给其他艺术类型不同的创作方式与审美体会。
二、书画同源论的实践绘画可以说是在书法发展脉络中,最早受到启发与影响的类型之一。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而绘画是以自然客体为表现对象,两种不同表现对象的艺术之所以可以建立起关连,与传统「书画同源」的理论有密切关系。
传统的绘画理论早就有「书画同源」,「书与画一耳」的观点。
6高尚仁(1993),书法艺术心理学,台北市:远流,页86-107。
谢赫六法是影响中国绘画相当深远的思想,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之〈论画六法〉中,评论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
』自古画人,罕能兼之。
」7其中,第二项「骨法用笔」,说明了书法线条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张彦远强调道:「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8书法因为强调笔墨线条的韵味,而具备传达画家作品「立意」、「形似」、「骨气」、「象物」等美感特质的功能。
从对笔墨线条的审美,绘画与书法两者在美感特质上建立起关连。
绘画与书法的关系在唐代已十分密切,到了宋代则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张彦远的美学评论以及吴道子向张旭学书法以增进画艺的典故,都说明书法美感特质在唐代绘画中扮演的重要性。
到了宋代,因为「写意」思想及「以书入画」理论等观点的提出,产生许多能兼顾书法与绘画的大艺术家,如米芾、苏轼等人,这样的发展使得「书法性绘画」渐趋成熟,如「白描圣手」李公麟的人物画,即是将书法线条与绘画结合的范例,这种画风终于至元代汇为大流,宋人对于绘画中书法性之提倡,在艺术史上产生承先启后的作用。
9元代赵孟俯对于书画同源的理论,扮演关键的角色。
赵孟俯著名的题画诗「石7中国书画研究资料社编(1983),画史丛书(第一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页19。
8中国书画研究资料社编(1983),前引书。
9张丽莉(1995),宋代绘画中书法性之研究,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10说明书法的线条可以运用在绘画的物象表达上,而书法与绘画在这个层次上,是以线条作为衔接的元素。
这种对绘画用笔的看法,可说在元代绘画中,获得普遍的实践。
例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中的山石,所用的轮廓线,或者是皴法,其线条正是「石如飞白」,充满浓淡干湿的变化,而营造出山水树石的丰富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