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对比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概要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概要《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两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兵学著作,它们都对战争中的策略和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下面将从七个要素的角度对两部著作进行详细分析,以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要素是“目的”。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政治或战略目标。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以战去战”的理念,强调在战争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手的情况,灵活地选择战术并迅速决战,以达到最终的胜利。
《战争论》中则重视在战争中持久作战,以消耗对手的资源和战意,并最终达到政治目标。
第二个要素是“全局”。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认为在制定战略或战术时要考虑全局因素。
《孙子兵法》以五行思想指导战争,主张根据地势、天时等因素,合理选择和布置战场,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战争论》则倡导对战争进行彻底分析,掌握战争的各个要素,并将其纳入整体战略的考虑。
第三个要素是“军队”。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强调军队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调了解自己和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合理调配兵力和资源。
《战争论》则更加注重军队的组织和管理,强调军队的纪律和训练,以保证战斗力的最大化。
第四个要素是“将领”。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认为将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孙子兵法》强调将领要具备智勇双全的品质,并通过“兵贵胜”的观点,强调在战争中要充分发挥将领的作用。
《战争论》则更加注重将领的思想和指挥能力,认为将领要具备良好的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
第五个要素是“时间”。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认为时间在战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先发制人”的原则,强调要抓住战争的时机,迅速发动攻击,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战争论》则认为要根据战争的持续时间来调整战略和战术,以保持优势的地位。
第六个要素是“情报”。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认为情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谋定而后动”的原则,强调事先收集和分析情报,并加以合理利用。
解谜《孙子兵法》 --记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防大学教授薛国安

解谜《孙子兵法》 --记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防大学教授薛国安作者:褚振江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8年第6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位戎装严整的将军英姿勃发地步入北京大学讲坛,带去了“从《孙子兵法》看兵家谋略与领导智慧”的讲座。
授课中,他以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亲身经历,从《孙子兵法》的释义谈到为将之德与为将之道,纵横捭阖,令听众对2500多年前诞生于中国的这部兵学圣典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他就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防大学教授薛国安少将。
从烽火战场走上兵法研究之路薛国安经常讲述他在1979年2月23号对越军的一次战斗行动。
当时薛国安所在的连队负责穿插任务,被要求拿下一个隐匿在山洞内的越军据点,由于地形复杂,且敌军洞门口有巨石做天然屏障,清剿队连续攻击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端掉这个据点。
在试用了多种攻击武器无果后,薛国安毅然提出请求,用喷火器进行攻击,这一提议得到了认可。
可是谁愿意赴汤蹈火呢?要知道,喷火器需要近距离喷射才能发挥作用,而当时清剿队距离越军据点还有300来米。
情急中,作为喷火班班长的薛国安主动请缨,经过摸索绕行,最终接近了敌军据点仅15米之遥。
“疾步上前、匍匐、瞄准、扣动扳机”,霎时间,火舌喷吞,身后战友的冲锋声响彻战场。
然而,让他心痛的是,全排有19名战友在作战中伤亡。
残酷的战争让薛国安开始思考:“打仗不能光凭勇气,智慧、谋略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多学本领,让战友减少伤亡。
从战场下来后,作为战斗骨干,薛国安被选送到原总参防化学院喷火排长队学习,从此踏上了结缘军事理论的漫漫征途。
学习期间,薛国安第一次听到了《孙子兵法》课,但是大部分内容听不懂。
尤其是《孙子兵法》这种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兵法常识才能读懂的兵书,对于他来说更是如同天书。
凭着战场上的经验,他还是朦胧地意识到这本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兵家智慧,应该好好读一读。
此后,为了读懂《孙子兵法》,他开始自学中文专业,并于1989年获得北师大文学学士学位。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是古代军事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
虽然两者都是关于战争的论述,但是它们在内容和观点上存在一些异同。
本文将对两部著作进行比较,并详细分析其七大要素的异同点。
首先,两本书都阐述了战争目的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主张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来指导战争行动。
而《战争论》则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影响政治力量的平衡,通过战争来获取更多的领土和资源。
第二,两者都强调了战略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是一种综合性的竞争活动,需要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来指导战争行动。
而《战争论》则更加关注战略的层次,强调了在战争中制定最优的作战计划和决策的重要性。
第三,两者都提到了情报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指出,情报是决胜关键,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敌方的情报,以制定有效的作战计划。
而《战争论》则更加注重情报的收集和分析,认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对敌方国家和军队的充分了解。
第四,两者都提出了战争的形式和类型。
《孙子兵法》将战争分为正面作战和间接作战两种形式,认为正面作战是最直接的方式,而间接作战则是通过战略包围和经济封锁等手段来间接地攻击敌人。
而《战争论》则更注重战争的类型,如攻坚战、阵地战、游击战等,提出了不同类型战争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第五,两者都强调了领导力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认为领导者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能够在战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指挥。
而《战争论》则更加关注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勇气、智慧和决断力。
第六,两者都提到了兵力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强调了兵力的数量和质量,认为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展开多方面的进攻和守备。
而《战争论》则更加注重兵力的组织和配置,认为兵力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是唯一的决胜因素,还需要考虑军队的组织结构和作战能力。
最后,两者都强调了谋略和计谋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是一种谋略的竞争,需要通过运用巧妙的计谋来取得优势。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基础的比较分析

Ab s t r a c t : Th e t WO b o o k s , a r t 0 f wa r a n d wa r t h e o r y, we r e ma d e i n d i f f e r e n t c o u n t r i e s , i n d i f -
F o u n d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Ar t o f Wa r a n d Wa r T h e o r y
W ANG Ha i — j i e . YANG Ge n g — c h a o
( 1 . Po s t g r a d u a t e B r i g a d e , Ar my Of f i c e r Ac a d e my o f P LA , He ’ f e i 2 3 0 0 3 1 , Ch i n a ; ( 2 . Tr a i n i n g De p a r t me n t , En g i n e e r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 AP F, Xi a n 7 1 0 0 8 6 , Ch i n a )
201 3晕
5月
武 警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En g i n e e r i n g Un i v 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 s i t y o f C APF
Ma y.
2 01 3
第 2 9卷 第 3期
Vol | 2 9 NO. 3
K e y w o r d s : Ar t o f Wa r ; Mi l i t a r y t h e o r y; t h o u g h t f o u n d a t i o n ; mo r e a n a l y t i c a l
世界十大军事名著:《论持久战》排在第四,《孙子兵法》排第几?

世界十大军事名著:《论持久战》排在第四,《孙子兵法》排第几?摘要:《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其中的一切都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四座“伟大丰碑”。
其实在军事上也有着不少的军事家,将他们毕生的作战经验融汇到书里,对当时作战方式留下了不小的影响,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世界十大军事名著的排行榜,其中,我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排在第四,那么《孙子兵法》排在第几呢?第十名:俄国苏沃洛夫的《制胜的科学》主要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战略思想及治军之道,其中包括军事成就、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及指挥艺术等,影响着俄国军界的好几代人,与其作者的名字连在一起,受到了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的广泛注意。
第九名:美国约翰·柯林斯的《大战略:原则与实践》是美国1973年出版的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美国战略问题的著作,涉及了大战略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对美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这也是西方战略理论的代表作。
第八名:意大利杜黑的《制空权》《制空权》是杜黑倾尽毕生心血的空军战略研究终结硕果,从战略高度论述了有关空军建设和作战使用的许多问题,是一部专门论述空军战略理论的著名军事著作,也是地缘政治理论中空权理论的代表作,在军事学术史上战有重要地位。
第七名:苏联索科洛夫斯基的《军事战略》这本书是索科洛夫斯基对未来战争形势的分析,强调战略进攻,否定战略防御,主张先发制人,力求在战争初期达到主要的战略目的,而索科洛夫斯基军事理论成型的这一阶段,苏联开始从事全球扩张活动,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并共同主宰世界。
第六名:瑞士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这本书主要分为7个章和47个小节,另外有1个结论、补遗及2个续编和7幅附图,总结了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概括了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战争基本原理,提出了许多当时行之有效的作战指导原则、方法及形式,成为了西文军官必修之教材。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举世闻名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代、战争环境和文化土壤条件下的产物。
2 500 多年前中国兵书《孙子兵法》的诞生,是对当时战争舞台上盛行的求神问卜风气和“仁礼之兵”传统的大胆否定。
作者孙武透过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和烽火硝烟,以东方哲人的睿智体认和探求用兵之道,构建了以追求全胜,重视谋略,主张灵活机动、因情用兵为显著特征的中国古典兵学体系。
19 世纪普鲁士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则是从战争哲学的高度总结了西方从古代直到拿破仑战争的历史经验,写下了《战争论》这部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作为不同军事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的异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本文试从军事思想体系的层面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其理论倾向和文化价值的各自特点。
一、《孙子兵法》与《战争论》思想体系架构的异同《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作者孙武出身于齐国军事世家,其曾祖和祖父都在齐国领兵打过仗。
他后来离开齐国到吴地埋头著书,也是打算以兵书为登坛拜将之阶。
他不久即在好友伍子胥的多次推荐下,献兵法13 篇并受到吴王赏识,奉命“小试勒兵”,终于使吴王“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在后来“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的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强烈的入世态度决定了其所构建的兵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明道言功”、“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也决定了他研究战争的逻辑起点必然是现实的战争。
我们虽然无法肯定今天传世的13 篇便是当年孙武献入吴宫的13 篇,但从现存《孙子兵法》的篇章结构看,它确实颇类似一部简明版军事教科书,严格按照国君将帅们指导战争的步骤来写作,依据战争的不同阶段为他们提供作战的理论依据和完整的作战策划、指挥程序, 最终目的是制“胜”———赢得战争。
围绕着如何制“胜”这一核心问题,该书着重阐述了“先胜论”和“战胜论”两方面的内容。
《孙子兵法》战争观诸说驳论

《孙子兵法》战争观诸说驳论龚留柱【摘要】摘要:对《孙子兵法》战争观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
一是认为《孙子兵法》是非暴力的“不战论”,二是认为《孙子兵法》是充斥仁爱精神的“民本论”。
从历史的实践、从《孙子兵法》文本本身、从先秦战争和兵学的演进过程三方面来分析,《孙子兵法》必然是冷静的战争论而非“不战论”。
与儒家典籍《左传》、《论语》、《孟子》及《司马法》的相关论述进行对照,可知《孙子兵法》是君主(国家)本位而非人民本位,也未显示出深刻的仁爱思想。
正因为孙子秉持“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构建出辉映千古难以逾越的兵学体系。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5【总页数】6【关键词】关键词:《孙子兵法》;战争观;不战论;民本论;工具理性近年来,我们国家大力宣传中国人的“天下主义”而非种族主义、“怀柔远人”而非穷兵黩武的文化传统,以消弭海内外对中国未来走向的种种疑虑,以在“文明复兴”与内外担忧之间建立某种平衡,这是合理的。
但是一些学者混淆了学术研究与政治文化宣扬之间的界限,出现某种盲目“跟风”的趋向。
他们不认真研究文本,却堆砌概念,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
这不但有违于学术研究应该科学和超然的原则,而且不真实不正确的结论也会反过来误导现实决策。
比如对《孙子兵法》一书的战争观有诸种误判,即有学者认为它体现了“不战、慎战、避战”的和平主义传统,它的“全破说”的主旨是“主谋攻,言不战,争全胜”[1];也有学者认为它与墨家“非攻”的主张一样,强调的是防御而非进攻,或认为孙子的思想“与孔子非常接近”,崇道尚德,贯穿了“仁爱”精神,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和人道情怀。
[2-4]这些看法都不一定符合孙子的原意,也有悖于中国古代兵家思想演进的内在规律,值得认真辨析。
一、《孙子兵法》是非暴力的“不战论”吗?已故的于汝波先生在谈到要从整体上理解《孙子兵法》时说,古人在语言表述中,为了强调某一观点,常常“激而言之”,把多因一果说成一因一果。
孙子兵法 第十三讲

思考题
1.《孙子兵法》思想的局限性体现在哪里? 2.综观《孙子兵法》,前后观点似乎有抵牾之 现象,如何理解这种现象,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3.试比较《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之不同。 4.结合《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思想,谈谈 你对未来战争指导思想的看法。
谢 谢 再
见
然而,上述这些区别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绝 对的。比如在重力还是重谋的问题上,自古以来, 无论中外没有不用谋略的战争。战争中的诡道—— 欺骗、佯动、伪装、用间,等等,不仅反映在古代 中国的战争实践中,也反映在西方的军事著作上。 同样,也不能得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只重谋而不重力 的结论。
此外,比较中西方军事文化并不是辨明孰优 孰劣,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二者的不同特点。中 国重道的传统固然有利于启发人们深谋远虑的战 略思维,然而长期轻视军事技术的倾向也导致了 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惨祸。西方重器 的传统虽然制约了军事思想的成熟过程,但他们 重视战法研究、重视军事技术革新的传统与世界 近代社会的进程更为合拍,在历次军事革命的浪 潮中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世界兵学双璧之比较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分别代 表了东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高峰,堪称 世界兵学领域的“双璧”。
•
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那些真正体 现人类智慧结晶的精品才能跨越时空,魅力永恒。愈 是珍贵的也愈是世界的,同样,愈是世界的也愈是珍 贵的。 • 美国战略学家柯林斯曾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 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 历代名著包括两千两百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 哈特也认为:“《孙子兵法》 堪称兵法之精华。在过去的所有军事思想家中,唯有 克劳塞维茨可以与孙子相提并论。”
(五)各领风骚的不朽兵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比较
《孙子兵法》相传为孙武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经典性的军事学术著作,是对春秋以前中国古代战争经验的最高的理论总结。
它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包容了丰富的兵学学术思想,而且蕴涵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特有的人文意识,所以被学者们称为古代东方兵学智慧的结晶。
现存分13篇,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
《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的结晶,是世界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
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可以算是一部哲学著作,其受到了黑格尔哲学很大的影响。
它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基础,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全书分八篇,为《论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概论》、《战斗》、《军队》、《防御》、《进攻(草稿)》、《战争计划(草稿)》。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代、战争环境和文化土壤条件下的产物。
两书均足以算是中西方传统军事学术的代表。
通过对两书军事思想中战略问题的对比探究,从各个具体的战略要素展开论述分析,显示出中西方对军事战略问题思考的异同。
可以为思考未来军事学术走向提供帮助。
同时,战略要素问题也能为现代的军事运
筹提供良好的素材。
一.产生基础与叙述方式的不同
《孙子兵法》源于中华民族冷兵器时代和春秋战国的农业社会。
著述方式是“舍事而求理”,大量采用自然界的现象来比喻战争规律,一句一理,字字珠玑,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重宏观、重综合的思维特点。
《战争论》源于西方热兵器时代的成熟时期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半工业社会。
克劳塞维茨史论结合,以史鉴理,采用德国古代哲学唯心主义辩证法,从拿破仑战例着手,鲜明体现了西方重微观、重分析的思维特点。
二.崇尚理性与崇尚暴力的战争观
孙子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把战争列为国家头等重要的大事,以引起国军将帅的高度重视。
显然,孙子是从社会职能这个角度来说明战争的,其要义在于阐明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告诫人们高度重视战争、慎重对待战争。
他提出了“道”的概念,即“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他还进一步明确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正”,阐明了平时政治建设与战时作战地位的关系。
克劳塞维茨主要从哲学角度抽象战争的本质,提出“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的观点,直接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回答了战争是什么的问题。
他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
段的继续”的经典论断。
三.谋求全胜与争取战胜的战略思想
孙子军事思想以谋略为基础,以争取“全胜”为战略目的。
孙子认为,战略上的最佳选择是“上兵伐谋”,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着重从三个方面阐明了求“全”之道。
一是重用诡道,二是多方制敌,三是增强实力。
《战争论》则倡导“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在战争中手段只有一种,那就是战斗”,“用流血的方式解决危机,即消灭敌人军队,这一企图是战争的长子”,“主力会战是战争的真正重心”。
四.“避实击虚”与“打击重心”的打击目标问题
孙子之所以主张避实击虚,主要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敌之虚弱之处通常兵力弱小,或者戒备松弛,易于取胜。
二是敌之虚弱之处也是其整体的一部分,断其一指,往往可以起到伤及其余的效果,使敌整体崩溃。
三是敌之虚弱之处往往抵抗力也相对较弱,双方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也势必会减小。
孙子在提出“避实击虚”的同时也十分看重“夺其所爱”。
但是,孙子主张“夺其所爱的前提是敌人对“所爱”之处疏于戒备,形成心理上的“盲点”、“虚点”,其实质还是要“避实击虚”。
克劳塞维茨基于无限制使用暴力的思想,反复强调选择敌人力量的重中之重,尽可能集中优势兵力,给予其致命一击。
为此,他反复强调“打击重心”的观点。
五.“践墨随敌”与“贯彻计划”的战场指挥问题
孙子对作战指挥的最高要求是“用兵如神”。
所谓“神”,就是那种“能与敌变化而取胜”的人。
为此,他特别强调机断指挥,诸如“因形而错胜”、“战胜不复”、“践墨随敌”等等,核心都是一个“变”字,要求将帅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布势和作战方法。
克劳塞维茨主张战略的任务是制定战争计划和战局方案,作战中的一切行动应按计划进行。
他更为看重的是“把计划贯彻到底,不因一千个原因动摇一千次”。
六.“知己知彼”与“驱散迷雾”的战场侦察问题
孙子对于“知胜”是很看重的,不仅要求“知彼知己”,而且要求“知天知地”。
为了赢得“知胜”,既可以派出因间、内间、生间、死间、反间,五间俱起,从各个层面上了解敌情。
又可以运用策之、作之、形之、角之等方法侦查敌军的战场布势。
无论是战略侦查,还是战术侦查,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克劳塞维茨比孙子似乎更为实际。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战争除了具有暴烈性和从属性等本质属性之外,概然性和偶然性也是其基本属性。
概然性和偶然性的现象是不可预测的,这就使战争充满“迷雾”,一切情况都处于不确实的状态。
七.谋求局部优势与数量优势论的兵力运用问题
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主张以众击寡,但相比之下,孙子的观点更为辩证。
他注重谋略,但不是唯谋略论者,他也客观地看到谋求物质力量的优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与强敌对抗,自己总兵力不如敌人时,仍然要想办法谋求局部的力量优势。
主要途径是用各种诡诈
之术分散兵力,以调动敌人,造成局部上“以十击一”的有利态势。
因此,他提出了“以寡击众”的思想。
克劳塞维茨是“数量优势论”者,一贯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全力以赴与敌决战,力求首战必胜。
他认为,拿破仑之所以在前期等够屡战屡胜,关键在于他总是善于在决定性地点和决定性时间集中优势兵力,并在关键时刻即时投入预备队,力求第一次会战中就打垮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