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
读论持久战,学《孙子兵法》实践,体悟《战争论》思想

读论持久战,学《孙子兵法》实践,体悟《战争论》思想《论持久战》是《毛选》中的经典之一,不仅是因为它准确判断了抗日战争,给抗日战争进行提供了实施纲领,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也可以让我们从中体悟《孙子兵法》与《战争论》的思想。
我们依然以《孙子兵法》思想为主来解读《论持久战》。
一、判断偏失多因立场或偏私问题《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一年之际,针对败亡论、速胜论、持久论等观点而作,提出对抗日战争形势的正确判断和正确方针。
读《孙子兵法》时强烈感受到,准确判断战场形势对兵力部署和战场运作的重要性,因此,孙子兵法也用了很多笔墨讲如何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日本的山鹿素行认为,孙子十三篇皆为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内容。
他说,始计、用间首尾相连,是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的纲要,作战、谋攻为战与攻之原则,军形、兵势、虚实为知己、治好自己,军争、九变、行军为料敌知彼,地形、九地为知地,火攻因时日而作,是知天。
可见,准确判断形势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往往容易对形势判断失误,我总结大概是两个原因,一是立场问题,一是认识或喜好的偏私问题。
文中讲了立场问题,有人基于自身的利益,选择性的看到了整体的形势的某一面,比如担心战争影响自己利益的商人,他们更愿意相信败亡论,看到的是日本军队的强大,他们希望赶紧妥协,开放港口恢复他的生意。
还有一些人看到了平型关大捷,看到了台儿庄的胜利,基于某方面的立场看到了日军的劣势,放大了我方的优势,盲目乐观。
当然也有些人认为,中国一定会取得之中的胜利,但没有具体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关于偏私问题,这也是人的本性,《大学》讲修身,专门要克服这个问题,文中说“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知其所傲惰而辟焉”。
是说人通常会从五个方面有所偏私,因为亲近的、喜欢的人,或因为讨厌的人,或因畏惧、尊敬,或因可怜,或因骄傲、懒惰等情况而有所偏私,选择性的收集信息,采纳信息。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概要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概要《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两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兵学著作,它们都对战争中的策略和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下面将从七个要素的角度对两部著作进行详细分析,以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要素是“目的”。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政治或战略目标。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以战去战”的理念,强调在战争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手的情况,灵活地选择战术并迅速决战,以达到最终的胜利。
《战争论》中则重视在战争中持久作战,以消耗对手的资源和战意,并最终达到政治目标。
第二个要素是“全局”。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认为在制定战略或战术时要考虑全局因素。
《孙子兵法》以五行思想指导战争,主张根据地势、天时等因素,合理选择和布置战场,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战争论》则倡导对战争进行彻底分析,掌握战争的各个要素,并将其纳入整体战略的考虑。
第三个要素是“军队”。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强调军队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调了解自己和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合理调配兵力和资源。
《战争论》则更加注重军队的组织和管理,强调军队的纪律和训练,以保证战斗力的最大化。
第四个要素是“将领”。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认为将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孙子兵法》强调将领要具备智勇双全的品质,并通过“兵贵胜”的观点,强调在战争中要充分发挥将领的作用。
《战争论》则更加注重将领的思想和指挥能力,认为将领要具备良好的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
第五个要素是“时间”。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认为时间在战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先发制人”的原则,强调要抓住战争的时机,迅速发动攻击,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战争论》则认为要根据战争的持续时间来调整战略和战术,以保持优势的地位。
第六个要素是“情报”。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认为情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谋定而后动”的原则,强调事先收集和分析情报,并加以合理利用。
《孙子》与《战争论》各有千秋

作者: 鲁林
出版物刊名: 军事历史
页码: 63-63页
主题词: 战争论 《孙子》 军事思想史 知战 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争形态 理论建设 价值取向文化特征 智善
摘要: 《孙子》与《战争论》都是人类军事思想史上举世公认的璀璨明珠。
刘庆撰文就两者不同的文化特征作了比较。
(一)从著述目的上看,《孙子》强调知战结合;《战争论》热衷于理论建设。
(二)从价值取向上看,《孙子》奉“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将帅用兵的理想境界;战争论则以不受限制的“绝对战争”为战争形态的完美形式。
(三)从思维方式上看,《孙子》注重整体直观上的把握;《战争论》则从概念的。
瑞士学者称《孙子兵法》超越西方《战争论》

瑞士学者称《孙子兵法》超越西方《战争论》中新网苏黎世1月31日电题:瑞士学者称《孙子》超越西方《战争论》记者韩胜宝“我把德语版《孙子兵法》的书名翻译成《兵经》,因为我把它看成是谋略的《圣经》”。
瑞士苏黎世大学著名汉学家、谋略学家、孙子研究学者胜雅律称,《圣经》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书籍,而在全世界发行量和影响力大的书籍中,只有《孙子兵法》能与它媲美。
“那欧洲的《战争论》为什么不能称为谋略的《圣经》?《战争论》与《孙子兵法》有什么区别?欧洲人是怎么评价《战争论》与《孙子兵法》的?”记者问道。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东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两座高峰,堪称世界兵学领域的两朵奇葩。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世界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孙子被后世尊为“兵圣”、“世界兵学鼻祖”;《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克劳塞维茨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胜雅律说,《战争论》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战略学的“圣经”,《战争论》代表了西方战略思想,思维体系比较狭窄;而《孙子兵法》则是谋略学的《圣经》,超越了战略,超越了计划,超越了西方人的思维。
战略与谋略有着本质的不同,胜雅律比较说,前者讲求短期效应,而后者则立足于长远;战略要靠谋略来制定,而不是相反;谋略比战略更高、更深、更远,能达到最高境界,而战略则达不到。
胜雅律又对比说,《战争论》在境界上也不如《孙子兵法》。
战争论》讲运气、讲战术,是短命的,比《孙子兵法》讲谋略、讲智慧差远了;《战争论》一味强调武力、野蛮、血腥,而《孙子》倡导文明、和平、不流血,境界要比《战争论》高的多。
以克劳塞维茨为代表西方的军事思想家以毁灭为目标,毁灭就是孙子所说的“破” 。
所以,在孙子的观点看来,克劳塞维茨这种以毁灭对方为目标的理想即令能完全实现,也还只能算是“次之” 。
胜雅律说,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方人关于用兵上的智慧是更胜一筹。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是古代军事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
虽然两者都是关于战争的论述,但是它们在内容和观点上存在一些异同。
本文将对两部著作进行比较,并详细分析其七大要素的异同点。
首先,两本书都阐述了战争目的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主张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来指导战争行动。
而《战争论》则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影响政治力量的平衡,通过战争来获取更多的领土和资源。
第二,两者都强调了战略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是一种综合性的竞争活动,需要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来指导战争行动。
而《战争论》则更加关注战略的层次,强调了在战争中制定最优的作战计划和决策的重要性。
第三,两者都提到了情报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指出,情报是决胜关键,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敌方的情报,以制定有效的作战计划。
而《战争论》则更加注重情报的收集和分析,认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对敌方国家和军队的充分了解。
第四,两者都提出了战争的形式和类型。
《孙子兵法》将战争分为正面作战和间接作战两种形式,认为正面作战是最直接的方式,而间接作战则是通过战略包围和经济封锁等手段来间接地攻击敌人。
而《战争论》则更注重战争的类型,如攻坚战、阵地战、游击战等,提出了不同类型战争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第五,两者都强调了领导力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认为领导者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能够在战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指挥。
而《战争论》则更加关注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勇气、智慧和决断力。
第六,两者都提到了兵力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强调了兵力的数量和质量,认为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展开多方面的进攻和守备。
而《战争论》则更加注重兵力的组织和配置,认为兵力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是唯一的决胜因素,还需要考虑军队的组织结构和作战能力。
最后,两者都强调了谋略和计谋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是一种谋略的竞争,需要通过运用巧妙的计谋来取得优势。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基础的比较分析

Ab s t r a c t : Th e t WO b o o k s , a r t 0 f wa r a n d wa r t h e o r y, we r e ma d e i n d i f f e r e n t c o u n t r i e s , i n d i f -
F o u n d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Ar t o f Wa r a n d Wa r T h e o r y
W ANG Ha i — j i e . YANG Ge n g — c h a o
( 1 . Po s t g r a d u a t e B r i g a d e , Ar my Of f i c e r Ac a d e my o f P LA , He ’ f e i 2 3 0 0 3 1 , Ch i n a ; ( 2 . Tr a i n i n g De p a r t me n t , En g i n e e r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 AP F, Xi a n 7 1 0 0 8 6 , Ch i n a )
201 3晕
5月
武 警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En g i n e e r i n g Un i v 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 s i t y o f C APF
Ma y.
2 01 3
第 2 9卷 第 3期
Vol | 2 9 NO. 3
K e y w o r d s : Ar t o f Wa r ; Mi l i t a r y t h e o r y; t h o u g h t f o u n d a t i o n ; mo r e a n a l y t i c a l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举世闻名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代、战争环境和文化土壤条件下的产物。
2 500 多年前中国兵书《孙子兵法》的诞生,是对当时战争舞台上盛行的求神问卜风气和“仁礼之兵”传统的大胆否定。
作者孙武透过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和烽火硝烟,以东方哲人的睿智体认和探求用兵之道,构建了以追求全胜,重视谋略,主张灵活机动、因情用兵为显著特征的中国古典兵学体系。
19 世纪普鲁士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则是从战争哲学的高度总结了西方从古代直到拿破仑战争的历史经验,写下了《战争论》这部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作为不同军事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的异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本文试从军事思想体系的层面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其理论倾向和文化价值的各自特点。
一、《孙子兵法》与《战争论》思想体系架构的异同《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作者孙武出身于齐国军事世家,其曾祖和祖父都在齐国领兵打过仗。
他后来离开齐国到吴地埋头著书,也是打算以兵书为登坛拜将之阶。
他不久即在好友伍子胥的多次推荐下,献兵法13 篇并受到吴王赏识,奉命“小试勒兵”,终于使吴王“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在后来“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的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强烈的入世态度决定了其所构建的兵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明道言功”、“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也决定了他研究战争的逻辑起点必然是现实的战争。
我们虽然无法肯定今天传世的13 篇便是当年孙武献入吴宫的13 篇,但从现存《孙子兵法》的篇章结构看,它确实颇类似一部简明版军事教科书,严格按照国君将帅们指导战争的步骤来写作,依据战争的不同阶段为他们提供作战的理论依据和完整的作战策划、指挥程序, 最终目的是制“胜”———赢得战争。
围绕着如何制“胜”这一核心问题,该书着重阐述了“先胜论”和“战胜论”两方面的内容。
《孙子兵法》战争观诸说驳论

《孙子兵法》战争观诸说驳论龚留柱【摘要】摘要:对《孙子兵法》战争观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
一是认为《孙子兵法》是非暴力的“不战论”,二是认为《孙子兵法》是充斥仁爱精神的“民本论”。
从历史的实践、从《孙子兵法》文本本身、从先秦战争和兵学的演进过程三方面来分析,《孙子兵法》必然是冷静的战争论而非“不战论”。
与儒家典籍《左传》、《论语》、《孟子》及《司马法》的相关论述进行对照,可知《孙子兵法》是君主(国家)本位而非人民本位,也未显示出深刻的仁爱思想。
正因为孙子秉持“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构建出辉映千古难以逾越的兵学体系。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5【总页数】6【关键词】关键词:《孙子兵法》;战争观;不战论;民本论;工具理性近年来,我们国家大力宣传中国人的“天下主义”而非种族主义、“怀柔远人”而非穷兵黩武的文化传统,以消弭海内外对中国未来走向的种种疑虑,以在“文明复兴”与内外担忧之间建立某种平衡,这是合理的。
但是一些学者混淆了学术研究与政治文化宣扬之间的界限,出现某种盲目“跟风”的趋向。
他们不认真研究文本,却堆砌概念,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
这不但有违于学术研究应该科学和超然的原则,而且不真实不正确的结论也会反过来误导现实决策。
比如对《孙子兵法》一书的战争观有诸种误判,即有学者认为它体现了“不战、慎战、避战”的和平主义传统,它的“全破说”的主旨是“主谋攻,言不战,争全胜”[1];也有学者认为它与墨家“非攻”的主张一样,强调的是防御而非进攻,或认为孙子的思想“与孔子非常接近”,崇道尚德,贯穿了“仁爱”精神,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和人道情怀。
[2-4]这些看法都不一定符合孙子的原意,也有悖于中国古代兵家思想演进的内在规律,值得认真辨析。
一、《孙子兵法》是非暴力的“不战论”吗?已故的于汝波先生在谈到要从整体上理解《孙子兵法》时说,古人在语言表述中,为了强调某一观点,常常“激而言之”,把多因一果说成一因一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关于《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中战略要素问题的对比探究及现实意义《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代、战争环境和文化土壤条件下的产物。
两书均足以算是中西方传统军事学术的代表。
通过对两书军事思想中战略问题的对比探究,从各个具体的战略要素展开论述分析,显示出中西方对军事战略问题思考的异同。
可以为思考未来军事学术走向提供帮助。
同时,战略要素问题也能为现代的军事运筹提供良好的素材。
(一)概念的界定“军事”是军队事务的简称,中国古代称呼为军务,是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集体)生死存亡有关的重要事务以及法则。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
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
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
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
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中国和西方在1840年以前可以说是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文化的交流较少,军事学术上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在兵学史上也就同时独立地开出了两朵奇葩,各有其特色,东西兵学交相辉映。
(二)两书的成书背景西方的军事学术真正开启的时间是在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后。
之前的军事学术更多的是和战争史紧密联系的,其目的并不是叙述战争的指导原则,而是记述战史。
随着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的发展,军事战争的武器装备、军队体制、作战形式和后勤保障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拿破仑战争的爆发,欧洲一些出色的将领比如劳埃德,比洛,卡尔大公等人开始对军事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各种新的观点。
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这些著述中的最为人所熟知的。
世界的历史是从战争开始的,同样,中国历史也是从远古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开始的。
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战例资源。
《中国军事史》所集《历代战争年表》,起自公元前26世纪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止于公元1911年清王朝的灭亡。
据《年表》统计,在大约4500年的漫长岁月中,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共3791次。
正是由于有着如此之多的战争经验,中华大地上才孕育出了丰富的军事思想,体现出独特的军事思维。
频繁不断的战争,曾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向前发展,正是在这些战争中,人们开始对战争作理论思考。
战争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不好的事,这是当时人们思考的问题。
评价一场战争好还是不好,不能只看当权者说些什么,而是要看它的社会效果;也就是认为:战争的胜与败取决于战争发动者是否有德。
因此,有德之战必胜,无德之战必败,成为中国古人看待战争的第一个结论。
“德战思想”不仅打破了“天”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无德之君是可以取代的),将事业的成败和人的生死祸福的决定权从天那里收回到人自己手中。
而且使人们判断战争行为的正当与否有了一个客观的依据。
赞赏有德之战和叱责失德之战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战争观。
通观以后的重要兵学著作,也都是按照这一条总的思路逐步展开的。
孙子的“道”,吴子的“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尉缭子的“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武为表,文为里”的著名论断,都是“德”的观念在多层面的展开。
(三)两书简单介绍《孙子兵法》相传为孙武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经典性的军事学术著作,是对春秋以前中国古代战争经验的最高的理论总结。
它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包容了丰富的兵学学术思想,而且蕴涵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特有的人文意识,所以被学者们称为古代东方兵学智慧的结晶。
现存分13篇,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
据传现存版本是为曹操校订。
按照东汉班固的观点,当时的兵书可分为四派,即“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而《孙子兵法》归之于“权谋”一派。
《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的结晶,是世界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
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可以算是一部哲学著作,其受到了黑格尔哲学很大的影响。
它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基础,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全书分八篇,为《论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概论》、《战斗》、《军队》、《防御》、《进攻(草稿)》、《战争计划(草稿)》。
这是克劳塞维茨的遗著,是由其妻子玛丽•冯•克劳塞维茨整理出版的。
(四)《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各自提出的战略要素《孙子兵法》六千余字,可总结为两字“算”和“诡”。
“算”,即谋划,计算。
《始计》篇即是讲庙算。
“算”的目的是衡量双方实力,尽量做到集中力量,以强攻弱。
“诡”,即“诡”并非一种固定观念,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其义为因利制权,即必须采取各种不同的手段始能达到造势的目的,而并无一定常规可循。
孙子在《计》篇中列举了十二条诡道的内容,然而这并不是全部,因为诡道并无常规可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通过“诡”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
这也是《孙子兵法》归入“权谋”派的原因之一。
所谓“权谋”,就是以正来防卫国家,以奇用兵,先用计谋而后发动战争,兼顾战争的形势,包括阴阳在内,使用巧妙的作战计划,便是权谋。
换言之,即是以战略为中心,从政治到战术为止,讨论到广泛的“计谋”的一派。
《孙子兵法》把战争的要素归结为“五事七计”。
“五事”者,即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七计”者,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兵孰练?赏罚孰明?”通过这“五事七计”的全面考量来得出胜算的多少,这也是中国最原始的军事运筹。
《战争论》将构成决定战斗运用的战略要素区分为五类: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字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第一类是精神要素及其作用所引起的一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等属于第二类,即物质要素;作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只要它们的几何数值有计算价值则属于第三类即数字要素;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属于第四类;最后,一切补给手段等属于第五类。
”我们通常认为东方更重视精神作用,但事实西方兵学的大家克劳塞维茨在其书中便将精神要素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上。
《战争论》中对“战略”一词给出了一个较好的定义,战略就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
“上兵伐谋”。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将对战略的探讨放在仅次于战争本质的地位上。
西方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东方有“德战”之说。
此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战争性质上的探讨,中西意见可谓不谋而合。
而在战略问题上的讨论,中西似乎各有千秋。
(五)两书对战略要素探讨的异同(1)精神要素战争的胜负是要靠实力作为基础的。
在实力基础之上,精神要素可为战力的倍增器。
“投之亡地然后存,险之死地而后生。
”这句话出自于《孙子兵法》中的《九地》篇。
昔日韩信破赵正是靠此获胜。
孙子认为要发挥精神要素的力量,最重要的就是“道”,但此“道”非儒家所深究之道,而仅仅是“令民与上同意,故也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韩信破赵成功源自于他破魏的功绩让士兵们笃信于这个主将,而马谡失败也是由于没有这个基础。
《孙子兵法》对精神要素的描述只此寥寥数言,虽已掷地有声,为后世军事将领所重视,但仍缺乏系统的描述。
《战争论》弥补了这个缺憾。
克劳塞维茨提出:主要的精神力量重点是指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军队的民族精神。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在战争中这三者在不同的场合作用发挥的大小有所不同,具体说明在不同的战场环境中何者表现更为明显。
在战争中,有些时候精神要素远比物质力量重要。
精神要素既不能用数字明确地表达出来,也不能明显地划分成等级,人们只能看到或感觉到。
但是,它们始终贯穿于整个战争领域,同推动并支配着整个物质力量的意志紧密地融合成一体。
理论为物质力量制订每条规则时,都必须考虑精神要素可能占有的比重。
在战争中,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剑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利刃。
在这点上,这两本书的作者不谋而合。
(2)物质要素尽管精神要素是至关重要的,但物质要素毕竟是战力的基础。
战争还是要凭实力争胜负的,即使战胜如果没有实力来维持战果,那胜利也便是虚话。
关于物质要素,《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论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这大意是说:土地经丈量而知其面积的大小,由此联系到养活人口的多少,又能联系到物质资源的丰富或贫瘠,由此决定了供养士卒的众寡。
一般说来,士卒多的居优势,士卒少的居劣势,由此推知,把上面几项相互联结,便可以权衡双方实力大小,最后决定了是胜还是败。
严格地来说,战争是胜还是败,还取决于许多别的因素,远不是上面说的这么简单;但《孙子兵法》在此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看到了战争的胜负并非突兀而至,而是有多方面量的积累作准备的过程。
这一见解是超越前人的。
克劳塞维茨将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比例等作为物质要素。
不得不承认,在大战略的眼光上,克劳塞维茨是逊于孙子的。
克劳塞维茨将物质要素仅局限于军队本身,同时兼顾了一些军事后勤问题,但他忽略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问题。
可以推想,他在书中的一个重大的漏洞(即忽视了战争准备的问题)和他这个思维盲区是有关联的。
但孙子的缺陷没有讲军队的合理比例和阵型如何编成(这倒是《孙膑兵法》的重点),当然也可能孙武并没有想细化每一个环节。
所以说,这两本书在讲到物质要素时是互补的。
(3)地形要素(自然要素)关于地形要素,这是两书都很重视的,当然不只是这两本书,任何和军事战斗有关的书籍都不会忽视对地形的研究。
地形不仅同军队的后勤有关系,同军事行动本身也有十分密切而永久的关系,对战斗过程本身、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着近乎决定性的影响。
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地形对军事行动发生的影响有三个方面:妨碍通行、妨碍观察和对火力的防护。
他很详细地论述了在山地、江河、沼泽地、泛滥地、森林地、要塞、设防营垒等不同地形条件下如何进行进攻和防御。
而孙子不仅讲到了地形,也讲到了“天”,孙子讨论的其实可归之于自然因素,即他所说的“天”和“地”。
任何战争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必然要受到所有自然条件的影响(尽管各种自然要素影响程度不同)。
孙子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的“远近、险易、广狭、死生”都决定着战力的发挥。
天,即“阴阳、寒暑、时制”等气候条件,它不仅对一般的军事行动有影响,对古代很常用的以少胜多方式——火攻的实施,作用更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