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PK《战争论》

合集下载

读论持久战,学《孙子兵法》实践,体悟《战争论》思想

读论持久战,学《孙子兵法》实践,体悟《战争论》思想

读论持久战,学《孙子兵法》实践,体悟《战争论》思想《论持久战》是《毛选》中的经典之一,不仅是因为它准确判断了抗日战争,给抗日战争进行提供了实施纲领,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也可以让我们从中体悟《孙子兵法》与《战争论》的思想。

我们依然以《孙子兵法》思想为主来解读《论持久战》。

一、判断偏失多因立场或偏私问题《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一年之际,针对败亡论、速胜论、持久论等观点而作,提出对抗日战争形势的正确判断和正确方针。

读《孙子兵法》时强烈感受到,准确判断战场形势对兵力部署和战场运作的重要性,因此,孙子兵法也用了很多笔墨讲如何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日本的山鹿素行认为,孙子十三篇皆为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内容。

他说,始计、用间首尾相连,是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的纲要,作战、谋攻为战与攻之原则,军形、兵势、虚实为知己、治好自己,军争、九变、行军为料敌知彼,地形、九地为知地,火攻因时日而作,是知天。

可见,准确判断形势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往往容易对形势判断失误,我总结大概是两个原因,一是立场问题,一是认识或喜好的偏私问题。

文中讲了立场问题,有人基于自身的利益,选择性的看到了整体的形势的某一面,比如担心战争影响自己利益的商人,他们更愿意相信败亡论,看到的是日本军队的强大,他们希望赶紧妥协,开放港口恢复他的生意。

还有一些人看到了平型关大捷,看到了台儿庄的胜利,基于某方面的立场看到了日军的劣势,放大了我方的优势,盲目乐观。

当然也有些人认为,中国一定会取得之中的胜利,但没有具体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关于偏私问题,这也是人的本性,《大学》讲修身,专门要克服这个问题,文中说“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知其所傲惰而辟焉”。

是说人通常会从五个方面有所偏私,因为亲近的、喜欢的人,或因为讨厌的人,或因畏惧、尊敬,或因可怜,或因骄傲、懒惰等情况而有所偏私,选择性的收集信息,采纳信息。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概要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概要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概要《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两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兵学著作,它们都对战争中的策略和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下面将从七个要素的角度对两部著作进行详细分析,以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要素是“目的”。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政治或战略目标。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以战去战”的理念,强调在战争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手的情况,灵活地选择战术并迅速决战,以达到最终的胜利。

《战争论》中则重视在战争中持久作战,以消耗对手的资源和战意,并最终达到政治目标。

第二个要素是“全局”。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认为在制定战略或战术时要考虑全局因素。

《孙子兵法》以五行思想指导战争,主张根据地势、天时等因素,合理选择和布置战场,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战争论》则倡导对战争进行彻底分析,掌握战争的各个要素,并将其纳入整体战略的考虑。

第三个要素是“军队”。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强调军队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调了解自己和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合理调配兵力和资源。

《战争论》则更加注重军队的组织和管理,强调军队的纪律和训练,以保证战斗力的最大化。

第四个要素是“将领”。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认为将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孙子兵法》强调将领要具备智勇双全的品质,并通过“兵贵胜”的观点,强调在战争中要充分发挥将领的作用。

《战争论》则更加注重将领的思想和指挥能力,认为将领要具备良好的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

第五个要素是“时间”。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认为时间在战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先发制人”的原则,强调要抓住战争的时机,迅速发动攻击,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战争论》则认为要根据战争的持续时间来调整战略和战术,以保持优势的地位。

第六个要素是“情报”。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认为情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谋定而后动”的原则,强调事先收集和分析情报,并加以合理利用。

世界著名兵书

世界著名兵书

世界著名兵书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被奉为兵家韬略之首,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诞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书中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被誉为“兵学圣典”。

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和具有重要的地位。

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

《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

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辨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战争论》《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这本书堪与《经济学原理》、《物种起源》、《国富论》、《君主论》、《论法的精神》等书并列,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

作者克劳塞维茨就像同时代的黑格尔等普鲁士思想家一样,运用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对战争和政治领域里很多问题做了极透彻的分析,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发革命的主要思想。

虽然本书通篇都在讨论关于战争的问题,但它更像是一本哲学书,也是一本自我修行的书,蕴涵了大量如何为人处事的智慧。

无论是从事哪个领域的人,只要你想在某个领域内取得成功,这本书都值得好好读,书中涉及大量关于做人、做事、识人、用人、斗争、策略、战术、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很多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读后都给予此书极高的评价。

三、《五轮书》《五轮书》是一本既为剑法,也为兵法的一本著作,分为土、水、火、风、空五卷,作者宫本武藏。

美国三本必读军事书

美国三本必读军事书

美国三本必读军事书1、《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2、《战争论》《战争论》作者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作者在书中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3、《制胜的科学》《制胜的科学》作者是俄罗斯帝国元帅苏沃洛夫。

内容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治军之道,包括军事成就、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和指挥艺术等,影响俄国军界好几代人。

十月革命后,列宁审批的第一本红军战士手册中,也引用了它的主要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级苏军将领对苏沃洛夫的治军方略和战术原则备加推崇,苏维埃最高主席团还于1942年7月颁布了制定一、二、三级苏沃洛夫军事勋章的命令。

《制胜的科学》与其作者的名字一起,受到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的广泛注意。

瑞士学者称《孙子兵法》超越西方《战争论》

瑞士学者称《孙子兵法》超越西方《战争论》

瑞士学者称《孙子兵法》超越西方《战争论》中新网苏黎世1月31日电题:瑞士学者称《孙子》超越西方《战争论》记者韩胜宝“我把德语版《孙子兵法》的书名翻译成《兵经》,因为我把它看成是谋略的《圣经》”。

瑞士苏黎世大学著名汉学家、谋略学家、孙子研究学者胜雅律称,《圣经》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书籍,而在全世界发行量和影响力大的书籍中,只有《孙子兵法》能与它媲美。

“那欧洲的《战争论》为什么不能称为谋略的《圣经》?《战争论》与《孙子兵法》有什么区别?欧洲人是怎么评价《战争论》与《孙子兵法》的?”记者问道。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东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两座高峰,堪称世界兵学领域的两朵奇葩。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世界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孙子被后世尊为“兵圣”、“世界兵学鼻祖”;《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克劳塞维茨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胜雅律说,《战争论》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战略学的“圣经”,《战争论》代表了西方战略思想,思维体系比较狭窄;而《孙子兵法》则是谋略学的《圣经》,超越了战略,超越了计划,超越了西方人的思维。

战略与谋略有着本质的不同,胜雅律比较说,前者讲求短期效应,而后者则立足于长远;战略要靠谋略来制定,而不是相反;谋略比战略更高、更深、更远,能达到最高境界,而战略则达不到。

胜雅律又对比说,《战争论》在境界上也不如《孙子兵法》。

战争论》讲运气、讲战术,是短命的,比《孙子兵法》讲谋略、讲智慧差远了;《战争论》一味强调武力、野蛮、血腥,而《孙子》倡导文明、和平、不流血,境界要比《战争论》高的多。

以克劳塞维茨为代表西方的军事思想家以毁灭为目标,毁灭就是孙子所说的“破” 。

所以,在孙子的观点看来,克劳塞维茨这种以毁灭对方为目标的理想即令能完全实现,也还只能算是“次之” 。

胜雅律说,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方人关于用兵上的智慧是更胜一筹。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

七大要素详解《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异同《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是古代军事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

虽然两者都是关于战争的论述,但是它们在内容和观点上存在一些异同。

本文将对两部著作进行比较,并详细分析其七大要素的异同点。

首先,两本书都阐述了战争目的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主张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来指导战争行动。

而《战争论》则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影响政治力量的平衡,通过战争来获取更多的领土和资源。

第二,两者都强调了战略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是一种综合性的竞争活动,需要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来指导战争行动。

而《战争论》则更加关注战略的层次,强调了在战争中制定最优的作战计划和决策的重要性。

第三,两者都提到了情报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指出,情报是决胜关键,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敌方的情报,以制定有效的作战计划。

而《战争论》则更加注重情报的收集和分析,认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对敌方国家和军队的充分了解。

第四,两者都提出了战争的形式和类型。

《孙子兵法》将战争分为正面作战和间接作战两种形式,认为正面作战是最直接的方式,而间接作战则是通过战略包围和经济封锁等手段来间接地攻击敌人。

而《战争论》则更注重战争的类型,如攻坚战、阵地战、游击战等,提出了不同类型战争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第五,两者都强调了领导力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认为领导者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能够在战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指挥。

而《战争论》则更加关注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勇气、智慧和决断力。

第六,两者都提到了兵力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强调了兵力的数量和质量,认为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展开多方面的进攻和守备。

而《战争论》则更加注重兵力的组织和配置,认为兵力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是唯一的决胜因素,还需要考虑军队的组织结构和作战能力。

最后,两者都强调了谋略和计谋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是一种谋略的竞争,需要通过运用巧妙的计谋来取得优势。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基础的比较分析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基础的比较分析

Ab s t r a c t : Th e t WO b o o k s , a r t 0 f wa r a n d wa r t h e o r y, we r e ma d e i n d i f f e r e n t c o u n t r i e s , i n d i f -
F o u n d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Ar t o f Wa r a n d Wa r T h e o r y
W ANG Ha i — j i e . YANG Ge n g — c h a o
( 1 . Po s t g r a d u a t e B r i g a d e , Ar my Of f i c e r Ac a d e my o f P LA , He ’ f e i 2 3 0 0 3 1 , Ch i n a ; ( 2 . Tr a i n i n g De p a r t me n t , En g i n e e r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 AP F, Xi a n 7 1 0 0 8 6 , Ch i n a )
201 3晕
5月
武 警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En g i n e e r i n g Un i v 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 s i t y o f C APF
Ma y.
2 01 3
第 2 9卷 第 3期
Vol | 2 9 NO. 3
K e y w o r d s : Ar t o f Wa r ; Mi l i t a r y t h e o r y; t h o u g h t f o u n d a t i o n ; mo r e a n a l y t i c a l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举世闻名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代、战争环境和文化土壤条件下的产物。

2 500 多年前中国兵书《孙子兵法》的诞生,是对当时战争舞台上盛行的求神问卜风气和“仁礼之兵”传统的大胆否定。

作者孙武透过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和烽火硝烟,以东方哲人的睿智体认和探求用兵之道,构建了以追求全胜,重视谋略,主张灵活机动、因情用兵为显著特征的中国古典兵学体系。

19 世纪普鲁士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则是从战争哲学的高度总结了西方从古代直到拿破仑战争的历史经验,写下了《战争论》这部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作为不同军事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的异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本文试从军事思想体系的层面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其理论倾向和文化价值的各自特点。

一、《孙子兵法》与《战争论》思想体系架构的异同《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作者孙武出身于齐国军事世家,其曾祖和祖父都在齐国领兵打过仗。

他后来离开齐国到吴地埋头著书,也是打算以兵书为登坛拜将之阶。

他不久即在好友伍子胥的多次推荐下,献兵法13 篇并受到吴王赏识,奉命“小试勒兵”,终于使吴王“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在后来“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的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强烈的入世态度决定了其所构建的兵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明道言功”、“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也决定了他研究战争的逻辑起点必然是现实的战争。

我们虽然无法肯定今天传世的13 篇便是当年孙武献入吴宫的13 篇,但从现存《孙子兵法》的篇章结构看,它确实颇类似一部简明版军事教科书,严格按照国君将帅们指导战争的步骤来写作,依据战争的不同阶段为他们提供作战的理论依据和完整的作战策划、指挥程序, 最终目的是制“胜”———赢得战争。

围绕着如何制“胜”这一核心问题,该书着重阐述了“先胜论”和“战胜论”两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PK《战争论》∙分类:∙作者:周家波杨凯∙字数:2832来源:当代军事文摘在军事历史的舞台上,只有那些真正体现兵家智慧结晶的精品才能跨越时空,魅力永恒。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高峰,堪称世界兵学领域的“双璧”。

各具特色的理论根基《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各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中国悠久的军事文化是孕育《孙子兵法》的母体,而西方传统的军事文化是培育《战争论》的摇篮。

农战合-孕育的制胜智慧。

中国古代素有“兵书王国”之称。

据统计,从先秦至晚清,见于著录的兵书多达3300余部。

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中国出现了杰出的军事思想家——孙武,及其体系完备、思想精深的兵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篇篇言智,句句论谋。

历代谋臣将帅运用这些大谋大智,或不越樽俎折冲千里,或兵不血刃所向披靡。

正因为孙武揭示了战争的规律,阐明了制胜的妙道,所以历代兵家无不尊以为师。

中华民族发源于中原,然后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

在长期农耕劳动中,先民们不断探索日月运行和四季变化的规律,努力掌握地理山川的特点及动植物生长的奥秘,以便战天斗地,从土地上得到丰富的生活资料。

这种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华民族逐步形成重整体、重综合、重宏观的独特视角,以及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

这种独特视角和思维方法在农战合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入军事领域,日渐产生出高度重视战争、长期准备战争、讲机变、重权谋的制胜智慧。

无疑,它也遗传到孙武的精神世界,激活这位伟人的聪明睿智和非凡才华,进而衍变为孕育《孙子兵法》的原始基因。

铁血浇铸的兵学基础。

克劳塞维茨的军事著作共10卷,《战争论》是其中前三卷,后七卷都是对战史的研究和评论,即使在前三卷中,战史和战例也比比皆是。

这些战例,上至古希腊时期的马拉松战役,下至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滑铁卢之战。

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教师。

”这说明,他的一切理论都来自于战例研究。

或者说,铁与血铸就的战争史是其军事思想的雄厚基础。

火器问世之前,西方奴隶制时代和封建制时代尽管军事思想的发展明显滞后,但是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为克劳塞维茨撰写《战争论》提供了雄厚的历史依据。

他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期间发生了震撼整个欧洲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他不仅亲身经历了这场革命,而且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冷静的思考力对革命中涌现的新思想和新战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十分注重研究拿破仑的战争艺术,及时总结拿破仑的经验和教训,《战争论》中涉及的战争实例有2/3与拿破仑有关,因此他享有“拿破仑战争高僧”的雅号。

不言而喻,法国革命战争,尤其是拿破仑战争中产生的新思想、新战略战术,是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直接源泉,是培育《战争论》的沃土。

风格迥异的思维方法孙武和克劳塞维茨之所以能够先后登上世界兵学的最高殿堂,与他们超凡脱俗的思维方法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们都注重以当时进步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并运用于对战争一般规律的分析和研究之中。

孙武的军事思维方法受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无神论的影响,基本上是唯物主义性质的,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受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影响,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万流汇聚的兵学思想。

《孙子兵法》只是中国现存军事典籍中产生最早、最为成熟的一部兵书。

孙武在《计篇》论述战略谋划问题时,曾用了一个古老的军事术语——“庙算”。

他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庙”本是古代祭祀祖先与商议大事的地方,亦称庙堂。

“算”是古人计算的工具,即一种直径一分,长度六寸的竹制筹码。

这种原始的战争预测术,在形式上显然就是庙算的雏形,而在内容上则逐渐形成兵法的幼芽。

孙武在《军争篇》中为了说明战场指挥号令问题引用了一段古兵书的话,即“《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军政》是产生于春秋中叶以前语录式的论兵专著,与其同时期产生的还有《令典》、《军志》。

虽然这些兵书早已散佚,但从先秦史籍和兵书所引用的只言片语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些闪光的军事思想。

孔子虽不是一位军事家,但作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致力于思考和研究的不只是儒学,军事思想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首先,孔子最先提出了慎战的观点。

孔子这一看法虽很简单,却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总之,无论兵家言战还是文人谈兵,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各家的论兵思想无疑都为孙武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清浊交融的哲学源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辉煌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热情,尤其是在其东部临国普鲁士激起了资产阶级的热切回响。

当时,谈论哲学在普鲁士几乎成了知识界的一种时尚。

德意志哲学泰斗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学说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克劳塞维茨来说,这种影响无疑是直接的、深刻的。

不少研究《战争论》的学者都认为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康德哲学。

继康德之后,年轻的哲学家黑格尔以其博大精深的辩证法思想成为普鲁士温和革命的旗帜。

如果说康德哲学曾对克劳塞维茨产生过重要启蒙作用的话,那么,黑格尔哲学则对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的成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尽管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清浊混流,但对克劳塞维茨的影响,总的来说还是积极多于消极。

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方法,启迪克劳塞维茨比较正确地认识了战争本质,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某些战争规律和战争问题的辩证关系,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战争哲学思想体系。

同中有异的战争理论孙武和克劳塞维茨刻苦著述有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要努力探索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

孙武身处“战胜而强立”的时代,为帮助吴国征服群雄称霸天下,他竭力总结前人的战争经验,寻求制胜之道。

克劳塞维茨身处军事革命的大潮之中,精心总结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适合新形势的新理论、新战法,目的在于振兴屡战屡败的普鲁士。

事实证明,他们都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著述目的。

崇尚理性与崇尚暴力的战争观。

孙武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把战争列为国家头等重要的大事,以引起国君将帅的高度重视。

克劳塞维茨也从解释战争人手,但他主要从哲学角度抽象战争的本质,提出“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的观点”直接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回答了战争是什么的问题。

由于着眼点不同,决定了孙武和克劳塞维茨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的见解不一致。

孙武最早认识到,战争绝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必须联系政治、经济等各种条件考察和指导战争。

所以,他提出了“道”的概念,即”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论点又不可避免地带有直观笼统和朴素的性质,还没有也不可能从理论上彻底揭示战争本质及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克劳塞维茨认识到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开路工具,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经典论断。

尽管他的这一论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比较正确地揭示了战争的政治本质。

较之于孙武的认识,他的这些观点显然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

然而,这种进步并没有抹去孙武战争观的思想光辉,而是与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所以,人们说起《孙子兵法》首先想到的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起《战争论》则立即想到“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谋求全胜与争取战胜的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被人们视为中西方战略学的经典,它们在战略理论上的成就举世瞩目,影响深远。

对一场战争而言,战略是筹划战争全局的方略,对一个军事理论体系而言,战略思想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其他各方面思想观点的特点和走向。

孙武受时代的限制,并没有将其理论作战略、战役、战术之分,也就不可能像克劳塞维茨那样对战略下个明确的定义。

所以,我们将孙武的思想观点纳入战略范畴并不是搞“古人现代化”,而是着眼于深入发掘孙武军事思想的价值。

综合分析两部军事经典,我们可以发现孙武和克劳塞维茨战略思想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各有其特点,也各有其重点。

第一,中国人重谋,西方人尚力,这种区别在《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孙武的军事思想侧重于计谋和战略,克劳塞维茨则强调暴力。

孙武军事思想的确是以谋略为基础,以争取“全胜”为战略目的。

孙武认为,战略上的最佳选择是“上兵伐谋”,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着重从三个方面阐明了求“全”之道。

一是重用诡道。

二是多方制敌。

三是增强实力。

克劳塞维茨的战略思想与孙武的战略思想可谓大异其趣。

克劳塞维茨还强调指出,最后实际上不再需要使用军队这种物质力量,只需要计算双方的兵力对比,对行动进行代数演算就可以了。

不知是巧合,还是确实看过《孙子兵法》,他的这些批评显然有针对孙武全胜论之嫌。

在他看来,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孙武和克劳塞维茨的战略理论,作为不同军事文化的产物,必然各有其合理之处。

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正确的态度是辩证分析,取其精义。

注重变化与强调规则的作战思想。

孙武和克劳塞维茨战略理论立足点的不同,导致其作战理论侧重点的不同。

尽管他们在打击目标、兵力运用、战场指挥等问题上有着共同的话题,但其见解却各有侧重。

关于打击目标问题,孙武主张“避实击虚”,克劳塞维茨则强调“打击重心”。

两者对照,“击虚”与“击强”之别昭然若揭。

关于兵力运用问题,孙武和克劳塞维茨都主张以众击寡,但相比之下,孙武的观点更为辩证。

关于战场指挥问题,孙武侧重于因敌制胜,克劳塞维茨则侧重于按计划行事。

孙武对作战指挥的最高要求是“用兵如神”。

所谓“神”,就是那种“能与敌变化而取胜”的人,核心是一个“变”字,要求将帅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布势和作战方法。

克劳塞维茨主张战略的任务是制定战争计划和战局方案,作战中的一切行动应按计划进行。

关于战场侦察问题,孙武主张尽知敌我之情,克劳塞维茨却认为战场充满迷雾,不可能完全了解清楚。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战争除了具有暴烈性和从属性等本质属性之外,概然性和偶然性也是其基本属性。

概然性和偶然性的现象是不可预先测定的,这就使得战场上充满“迷雾”,一切情况都处于很不确实的状态。

关于战场控制问题,孙武强调为将者要善于在战场指挥过程中运用“四治之法”,即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克劳塞维茨也多次强调战场控制问题,他认为,有效控制战场的最好办法是克服战争的阻力。

但是,克劳塞维茨对于战争中的阻力没有提出孙武这么多办法,主要寄希望于指挥官的个人毅力和情绪。

关于诡诈之术问题,孙武在军事理论上的一大创见就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兵以诈立”的观点,认为“兵者,诡道也”。

克劳塞维茨也承认诡诈的作用,在《战争论》专列一章论述诡诈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