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规范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是指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为了保护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是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的文件,其制定旨在保障实验动物的权益,保证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我国,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发布。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是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了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饲料、饮水、卫生条件等方面的规定。

在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饲养场所应具备的空间、温度、湿度、采光等条件,以及相关的设施设备要求。

在饲料和饮水方面,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饲料成分、营养需求、饮水供应等要求。

此外,国家标准还对实验动物的卫生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包括了对饲养场所的清洁、消毒、疾病防控等方面的规定。

二、实验动物的使用。

实验动物的使用是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选取、麻醉、手术、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要求。

在实验动物的选取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实验动物的种类、数量、来源等要求。

在麻醉、手术和实验操作方面,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应当接受适当的麻醉和镇痛处理,实验操作应当符合伦理要求,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苦难。

三、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

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是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

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原则、福利指标、福利评估等方面的要求。

在福利保护原则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实验动物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应当避免或减轻痛苦和苦难,应当提供适当的饲养环境和生活条件。

在福利指标和福利评估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行为表现、生理指标等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得到有效保障。

实验动物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实验动物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实验动物的品种、数量、质量要工具选择
根据实验动物的特点和数量,选择合适的运输工 具,如笼具、保温箱等。
运输过程监控
对实验动物的运输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动物 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惊吓、不缺水、不缺食。
到达目的地检查
到达目的地后,对实验动物进行身体状况检查, 确保动物健康无损。
实验动物管理制度与操作规 程
2023-11-04
目录
• 实验动物管理总则 • 实验动物繁殖与饲养管理 • 实验动物采购与运输管理 • 实验动物应用管理 • 实验动物废弃物处理与生物安全管理 • 实验动物管理制度监督与执行
01
实验动物管理总则
目的和意义
确保实验动物质量
通过规范实验动物的管理,保证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健康状况,为 科研实验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体重、体 温、呼吸频率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实验动物饲料与饮水管理
选择合适的饲料
根据实验动物的不同品种 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宜的 饲料,确保其营养需求得 到满足。
控制饲料质量
定期对饲料进行质量检测 ,确保饲料的新鲜度和营 养成分的稳定性。
提供清洁饮水
为实验动物提供清洁的饮 水,定期进行水质检测, 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
03
实验动物采购与运输管理
实验动物采购管理
供应商资质审核
确保实验动物供应商具备相应的资质,包括营业执照、许可证 和动物质量报告等。
动物质量评估
根据实验需求,对实验动物的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品种、遗传 背景、健康状况等方面。
采购合同签订
05
实验动物废弃物处理与生 物安全管理
实验动物废弃物处理

实验动物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实验动物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实验动物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一、引言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生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实验动物的质量和福利,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实验动物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至关重要。

二、实验动物管理制度(一)人员管理1、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和技能,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2、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实验动物工作。

(二)动物采购与引进1、实验动物应从具有资质的生产单位采购或引进,并附有质量合格证明和相关的遗传背景、微生物检测等资料。

2、引进的实验动物应经过隔离检疫,确认健康后方可进入实验设施。

(三)动物饲养环境1、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

2、饲养设施应定期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

(四)饲料和饮水1、实验动物的饲料和饮水应符合相应的标准,保证其营养和卫生要求。

2、饲料和饮水的储存应防潮、防虫、防鼠,定期检查其质量。

(五)动物福利1、实验过程中应遵循“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和使用数量。

2、对实验动物进行手术、麻醉等操作时,应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确保动物的安全和福利。

(六)废弃物处理1、实验动物产生的废弃物,包括粪便、尸体、实验废弃物等,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2、感染性废弃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定。

三、实验动物操作规程(一)动物接收与检疫1、接收新引进的实验动物时,应核对动物的品种、数量、性别、质量等信息。

2、对动物进行外观检查,观察其精神状态、饮食、排泄等情况。

3、将动物放入隔离检疫区,进行为期一定时间的检疫观察,期间定期检测动物的健康状况。

(二)动物饲养与管理1、根据动物的品种、年龄、生理状态等,合理安排饲养密度和笼具。

2、每天定时观察动物的饮食、饮水、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实验动物房管理规定(暂行)

实验动物房管理规定(暂行)

实验动物房管理规定(暂行)1.实验人员须事先填写饲养动物的数量与起止时间表,并签字,报实验室主任审批后,方可进行动物饲养。

2.实验人员进出实验室需从管理人员处登记,拿钥匙;外来人员未经批准不得进入。

3.动物进入动物房后,应根据动物种属、日龄以及实验目的不同分笼,在笼上标记清楚动物种属、日龄、数量、实验目的等,且必须标明负责人。

不允许出现无名笼子。

4.饲养动物超过24小时,本实验室人员每天每只大鼠需交0.4元饲料费。

非本室人员每天每只大鼠需交0.6元饲料与维护费(小鼠0.2/0.4元每天,兔子0.8/1.0元每天)。

超过计划饲养时间的动物,由饲养员通知委托饲养的人员,或变换饲养时间;或另行处理。

通知后3天内不进行处理的动物,动物房有权自行处理其饲养的动物。

5.动物饲养必须保证排风畅通,合理光照,饲养器具要摆放整齐。

饲养环境应保持干净,垫料应2-3天更换一次,以免造成疾病传播。

6.饲养人员每天早晚到实验动物房清理卫生,添加水料,检查动物健康程度,若有死亡动物及时拣出,非正常死亡应及时上报。

每周对实验动物房进行清扫,用84进行地面和台面的消毒。

7.实验用过的废弃物、垫料、动物尸体等必须立刻清理并放入指定位置,不得随意丢弃。

尤其垫料更换后必须移出动物房,否则会污染动物房的环境。

观察生存率的实验也不允许动物尸体留放在动物房,必须第一时间清出。

用过的鼠笼必须及时清洗消毒并放到指定位置,如不能及时清洗,须先把垫料清出动物房,否则不允许在动物房内放置。

8.饲养员只负责动物房清洁、动物的饲养及动物尸体的处理。

对动物给药、日常护理或其它特殊处理,需由实验者自己完成。

动物房只保障动物在良好状态下饲养,因疾病或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动物死亡,不予赔偿。

9.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室地面和台面清洁干净,物品摆放整齐,用过的器械及时清洗干净。

检查用过的仪器发现异常现象时及时报告实验管理人员。

最后将钥匙归还实验管理人员。

爱护动物人人有责!维护好动物的生活环境,动物才会回馈好的数据!。

实验动物日常饲养管理

实验动物日常饲养管理

四、地鼠一般饲养管理 地鼠的饲养管理基本同小鼠,可用小鼠 料饲喂地鼠,饲养时应注意饲料中蛋白质的 质量,并适当补充青饲料和维生素保证充足 的清洁饮水。 保持一定室温,地鼠为夜行性动物,繁 殖时要注意夜间配种,以提高其受孕率。要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相对湿度在 50 % -60% 较好。
(三)豚鼠的日常管理 1 . 饲喂应定时定量,颗粒料上午、下 午各喂1次,喂量的多少可视下一餐刚吃完 为度,一次加料过多除造成浪费外,饲料在 料盒中放置时间太长,易被细菌污染发霉变 质。青料充足且质量好,可适当减少颗粒料。
2 .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保证地面、 食具和笼具清洁干净。每周更换垫料2次, 消毒饲养盒(笼)和饲料盒1次,定期用消 毒液喷洒地面和墙壁。 3 . 仔细观察动物的健康状况,产仔情 况及仔鼠的生活情况等,并认真记录。
(二)生产、繁殖管理 繁殖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种一般从第2~4胎的仔鼠中选留种子。 选种原则是:首先要看双亲的繁殖能力。要求双方 体质健壮,产仔率高,离乳率要高,母性强,胎间 隔不超过30d。然后看子代,要求子代体质强壮,运 动活泼,生殖器正常。对于生产胎次少的品系,也 可从第一胎仔鼠中选留。 2. 配种要等体成熟时再配,体成熟时期较性 成熟时期晚。
(二)大鼠的饲料 大鼠喂全价颗粒饲料。饲料应保证其 营养需要,并符合各等级动物饲料的卫生 质量要求。大鼠对蛋白质的要求高,特别 是动物性蛋白和维生素,投给量要比小鼠 多。大鼠对营养缺乏非常敏感,营养缺乏 时常会导致缺乏症,并加剧传染病的发生。
(三)大鼠的一般饲养管理 大鼠的一般饲养管理应注意几点: 1 . 饲喂大鼠要定时定量,每日喂给新 鲜水,一般每周换垫料2~3次。 2 . 大鼠扩大繁殖生产,一般采用一雄 多雌间隔同居法,当雌鼠腹部明显增大确认 怀孕后,进行单养准备分娩,并投入新的雌 鼠。

试验动物房管理制度

试验动物房管理制度

试验动物房管理制度一、前言试验动物在科研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试验动物的福利和科研实验的顺利进行,试验动物房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试验动物房的管理工作,确保试验动物的生活质量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遵循道德原则和法律法规,保证实验动物的合法权益。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试验动物房的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试验动物的饲养、环境控制、健康监测、实验操作等方面。

三、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1. 试验动物的来源应符合相关规定,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确保试验动物的合法来源。

2. 试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应符合动物福利要求,保证其生理和心理健康。

饲养环境应保持清洁干净,定期清洁消毒,保证空气流通和光照适宜。

3. 试验动物的饲养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需要,保证其正常生长和健康状态。

定期更换饲料,确保新鲜干净。

4. 试验动物的饮水应清洁卫生,保证水质安全。

水质应符合卫生标准,定期更换和清洁水管。

5. 试验动物的日常监护应定期进行,注意观察试验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6. 试验动物的健康管理应定期进行,包括健康检查、疫苗接种、疾病防控等措施,保证试验动物的健康状态。

四、实验操作管理1. 实验操作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保证实验动物的合法权益。

2. 实验操作应符合实验计划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实验操作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试验动物的适应期、实验物质的准备、实验设备的检查等。

4. 实验操作应进行规范的记录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操作的过程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5. 实验操作应注意安全措施,保障实验人员和实验动物的安全。

五、设备设施管理1. 设备设施应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环境的安全卫生。

2. 设备设施应符合实验要求,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设备设施的使用应遵循规程和操作指南,确保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4. 设备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应及时报修处理,保证实验工作的正常进行。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制度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制度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制度一、前言试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科研人员的得力助手。

为了保证试验动物的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制定一套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对试验动物饲养管理制度进行详细说明,以确保试验动物的健康和福利。

二、试验动物选择1. 试验动物应根据实验要求和试验动物学原理进行选择。

2. 试验动物的来源应当合法,符合《实验动物管理规定》规定的要求。

3. 对于被保护动物的使用,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试验动物的权益受到保护。

三、试验动物饲养环境1. 饲养环境应符合试验动物的生理需要,确保其健康和福利。

2. 饲养环境应保持干净、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

3. 饲养环境应具备必要的通风、采光、温度、湿度等条件,确保试验动物的舒适性。

4. 饲养箱、笼子、水槽等饲养设备应符合标准,保证试验动物的安全和舒适。

四、试验动物饲料1. 试验动物的饲料应符合其生长发育和生理需要,保证其正常生理功能。

2. 饲料应采用优质、卫生的原料制作,保证其营养成分完整和均衡。

3. 饲料应定期更换,防止发霉、变质。

4. 对于特殊试验要求的试验动物,应提供特殊饲料和营养补充剂。

五、试验动物饮用水1. 试验动物的饮用水应清洁、卫生,符合卫生标准。

2. 饮用水应定期更换,防止细菌、病毒污染。

3. 对于特殊试验要求的试验动物,应提供经过特殊处理的饮用水。

六、健康监测1. 对试验动物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其健康和生理状态。

2. 对试验动物的行为、体重、食欲等进行观察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对试验动物应按照规定进行免疫接种,预防传染病。

4. 对于发现疾病的试验动物,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传染给其他试验动物。

七、试验动物繁殖管理1. 试验动物的繁殖应在控制的环境下进行,确保后代的健康和遗传稳定。

2. 繁殖雄性和雌性试验动物应具备健康证明,确保后代的健康。

3. 对于新生幼仔的饲养管理应特别重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保证其生长发育正常。

实验猴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实验猴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实验猴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实验猴是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其饲养管理对于实验研究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能够保证实验猴的健康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猴饲养管理应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操作,以下是一份实验猴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一、实验猴环境条件的要求1. 室温:实验猴的饲养环境应保持在20-26摄氏度之间。

2.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0%-70%之间。

3. 光照条件:在实验饲养室内,应提供适宜的光照,每天供应10-14小时的光照。

4. 通风条件:实验饲养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保证空气的流通。

5. 声音条件:在实验饲养室内应控制噪音,避免噪音对实验猴的影响。

二、实验猴的饲养管理要求1. 饲养设施:(1)饲养区域应干净整洁,设施要求合理布局,以便进行监测和观察。

(2)饲养箱、笼具等设施应具备清洁、结实、耐用、防溢等特点。

(3)饮水设施应为实验猴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定期更换饮水器。

(4)饲料设施应设置合理,以便实验猴获取饲料,并避免饲料污染。

2. 饲料管理:(1)饲料应富含营养,满足实验猴的生长和发育需求,同时避免过多的重金属和污染物质。

(2)饲料的供应应根据实验需要和实验猴的饲养要求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实验猴的饥饱感。

(3)饲料应保持干燥,避免发霉和变质。

定期检查饲料质量,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更换。

3. 卫生管理:(1)饲养区域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预防和遏制传染病的发生。

(2)实验猴笼具要定期清洗和消毒,保持干燥和无臭味,避免细菌和病毒的繁殖。

(3)实验猴应定期洗澡并进行身体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和治疗。

(4)处理实验猴粪便和废料应按规定进行,防止污染和传染。

4. 健康管理:(1)实验猴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体温、体重、食欲等指标的观察和记录。

(2)实验猴应定期进行免疫接种,预防常见的感染病和传染病的发生。

(3)实验猴饲养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掌握识别和处理实验猴常见疾病的能力。

(4)实验猴饲养员应及时报告实验猴的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规范----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规范动物的饲养环境饲养场所应建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远离居民区和交通要道,远离有严重空气污染、震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动物的房舍应通风、透光、清洁、干燥。

房舍内墻壁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应为圆弧型,以利冲洗消毒。

墙面应采用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不易脱落的材料建筑。

地面应防滑、防磨、无渗透。

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

屋顶应设通风透光、换气设备。

屋内还应设保温设备,以利冬季保温。

灵长类实验动物饲养房内的温度需控制在18℃~29℃,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70%。

猕猴在人工饲养管理条件下.最适宜的温度是20℃~25℃。

最适湿度为40%~60%。

室内应设有通风换气设备,维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

动物饲养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

四周要有围墻(栏)。

场区要划分为繁殖区、育成区和隔离检疫区。

另外应设有相应的配套设备。

如:饲料房、饲料仓库、兽医室、治疗室等。

动物笼舍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笼舍和设施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动物的福利,为动物提供舒适的环境和足够的空间。

使得动物能够自由活动。

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置管道、秋千或其它玩具。

另外要设有防止动物逃跑的护栏。

总之,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笼舍应保证动物正常的生活、生长、繁殖,有益于动物的安全与健康。

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笼舍按其饲养方式分为笼养型房舍和舍养型房舍。

笼养型房舍笼养型房舍要宽敞明亮,房顶建有可随时开启的玻璃通气窗,以接受阳光照射。

房舍两边窗户通风透气,窗外罩上铁丝网防止动物逃跑。

饲养房内由于经常使用水和消毒液清洗.地面必须要用耐水、耐磨、耐腐蚀的材料,地面材料接墙处要有15㎝高的踢脚,拐角处呈园弧型,整个地面做成有适当斜度的完全防水地面,并设置带回水弯的排水口。

单个笼具尺寸不小于60cm×60cm×80cm,为不锈钢材料或表面光滑、耐酸、耐碱、耐腐蚀、易清洗消毒的钢筋焊接而成,表面光滑、无毛刺、不断裂、不脱焊。

每个笼内附设饲料盒和饮水器各一个。

单笼呈长排放置,笼与笼之间有隔板防止动物互相攻击,笼背面的隔板可以前后拉动,便于在笼内固定动物。

在正面门上装置弹簧按扣拉锁,防止动物逃跑。

笼底至地面的距离为60cm,防止动物摄食地上污染食物。

笼下设有一定倾斜度的污物槽,污物槽表面要光滑便于冲洗。

动物的粪便尿液及残留食物可通过污物槽用水冲到房舍的排水口处,污物槽应保持干净,必要时用刷子刷洗。

笼养型房舍一般用于饲养检疫、实验期动物。

舍养型房舍舍养型房舍分为内室和外室。

内室应设通风换气和供暖设备。

另外要有供动物蹲坐的栖息架,便于动物栖息、遮风避雨和防寒。

外室为露天的封闭式铁栏网结构,装有栖息架和秋千,供动物户外活动。

内外室的建筑面积比例为l:1.5~2.5,内外室面积之和为20~25平方米,中间有一小门相通,外室设有缓冲的过道便于工作人员和动物进出。

房舍地面为整体水磨石面层,表面防滑耐磨、无裂缝、无渗透,地面坡度应满足清洗排污的要求。

房舍内外墙壁光滑平整、墙面涂料应耐水洗、防腐蚀、无反光、耐冲击,墙角应为圆弧型.便于清洗。

适合大笼饲养的动物有繁殖群和育成猴群。

繁殖群每舍一般饲养8只(雄雌比例为1:7);育成猴群每舍饲养同种性别动物8~l3只。

动物饲料饲料应保持清洁干净、新鲜,做到无杂质、无异味、无霉变、无发酵、无虫蛀及鼠咬。

不得擅自加入抗生素、驱虫剂、防腐剂、色素、促生长剂以及激素等添加剂。

饲料配方要充分考虑动物的生理习性,并注意饲料的适口性,如猴为素食行动物,喜食水果、蔬菜及玉米等粮食作物。

饲养中要注意合理搭配。

为保证其营养需要,成猴粗蛋白含量一般应达到16%,幼猴还应高些,应达18~20%。

应注意钙磷比例,补允维生素C。

为达到饲养标准,满足动物粗蛋白质及代谢能的基本需要,其饲料配方应由有专长的入根据饲料品种、季节变化、饲料来源制定相应配方,并定期检测、测定饲料营养成份。

饮水实验动物饮用水应达到城市生活用水标准,并随时注意水质变化。

舍内应设自动饮水设备。

用具饲养动物所用的锅、碗、瓢、盆、勺、桶、扫帚等工具物品,应按时清洗,定时消毒,专舍专用,分类存放。

2.6卫生与防疫卫生防疫是实验动物饲养工作中的一项经常性的非常重要的工作,任何时候都不可疏忽大意,因此,各猴场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防疫制度。

清洁卫生制度每周对猴舍的周围环境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及时清运垃圾,消灭蚊蝇孳生地,禁止随地丢弃污物,禁止随地吐痰。

保持动物房卫生,每人清理洗刷猴舍地面、栖息架、笼具、食盆和水盒,清除粪便和残余食物。

注意墙角卫生,不留卫生死角,定期用5%来苏水喷洒地面。

粪便应经化粪池进行无害化处理。

房内禁止存放与动物无关的物品。

动物场应定期进行大扫除,场内做到无污水、无杂草、无边角积垢、无杂物青苔、无蜘蛛网等。

清洁用具和饲养工具要专用,尽量避免异舍使用,用毕及时清洗和消毒。

备料间的用具及设备要定时清洗和消毒,搞好灭鼠、灭蝇、灭蚊工作,防止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饲养、管理人员进入饲养区必须穿工作服、长筒靴,戴口罩和工作帽。

工作鞋帽应定点放置,专人专用,定时消毒。

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洗手、消毒,若发生意外伤害,受伤者应及时妥善治疗,以防人畜共患病发生。

消毒防疫制度猴舍的一切物品未经消毒不得任意带出饲养区;饲养区外物品未经处理不许带入工作区。

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动物区,确需进入时,应经过更衣消毒后,由有关人员陪同进入。

饲养区应建立消毒制度。

一般情况下应空二消一。

即空两天消毒一次。

夏天、霉雨季节应空一天消毒一次。

特殊情况(如发生传染性疾病)应一天消毒一次或按兽医要求消毒,并不得随意更改。

饲养场门前应设立消毒室、消毒池。

消毒室内应设立紫外线消毒灯。

消毒池内应随时放置有效消毒药液(3~5%的来苏水),并保持有效浓度,每周应更换一次。

工作人员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饲养室。

定期进行预防性消毒。

动物房常用工具物品,如料桶、料盆、食盒、水盒等,要经常用0.1~0.5%的新洁尔灭浸泡消毒,一般每周不得少于一次;猴舍、猴笼、捕猴网和设备间通常使用2%过氧乙酸喷雾消毒.每半个月消毒一次。

室内设有消毒桶、扫帚、拖把、抹布等使用后,应以0.1%新洁尔灭浸泡,清洗凉干后使用。

散养的猴舍地面卫生消毒十分重要,通常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

病猴笼、死猴笼、腾空笼、腾空猴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并经微生物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使用。

饲养场应设立隔离治疗室,用以隔离治疗患传染性疾病的动物,以防疾病传播。

2.6.2.7发生传染病或发现死因不明的动物,应及时对所涉及物品、场地和周围环境进行临时性消毒,待动物处理之后,对单笼饲养的笼具进行火焰消毒,然后对房舍进行彻底消毒。

传染病疫情解除后.经消毒后的动物房应至少闲置三个月方可使用。

病死动物应报告兽医检查解剖,查明原因后按要求对动物尸体焚烧或深埋,解剖及传染场地要及时消毒。

新进动物未经检疫不得进入饲养房舍。

检疫期动物要在固定的房舍和区域内饲养,观察3个月以上,确无疫病才能合群饲养。

青饲料应先清洗干净,然后再用0.01%的高锰酸钾浸泡5分钟以上,再冲洗后方可饲喂。

运送动物的笼具、用具进出动物场应严格消毒。

定期进行灭鼠灭蝇,防止疾病传播。

饲喂制度饲喂方式:每日采用定时定量的方式,一日分两~三次投喂。

给食量为每只猴每日300~400克。

饲喂时在不打扰动物采食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位置观察其釆食情况。

饲料卫生:由饲料车间加工膨化好的颗粒料要妥善保存,防止各种污染。

各种青饲料要保持品质新鲜,不发生霉烂变质;蔬菜、瓜果一定要洗涤、消毒,凉干后再喂,以免引起肠道传染病或农药中毒。

每天必须检查饮水装置,并进行清洗和消毒,保证动物饮水清洁。

2.8观察、记录制度每天利用清洗、饲喂或专门的时间观察猴群,并及时做好观察记录,须观察项目如下:◇ 采食观察:食欲是否正常,有无挑食、拒食、异嗜现象,有无体弱被欺而无法采食者。

精神状态:有无萎靡不振、垂头抱腹、躺卧等现象;有无精神狂躁、抽搐、运动失调、四肢瘫痪等症状。

粪尿情况:观察排出粪便的颜色、形状、气味、排粪次数、含水量、粪便数量,粪便是否脓血便、水样便、粘液便、带有腐臭味的稀糊状粪便。

观察排尿次数、每次尿量及颜色等。

同时观察是否有呕吐、口渴、腹胀、脱肛等。

皮肤被毛:有无咬伤、创伤、被毛蓬乱、被毛缺损和脱毛等;有无水疱、丘疹、溃疡、脱水皱缩,四肢关节有无肿胀和性皮肿等现象。

地面血污:观察记录地面血污的出血量、颜色等。

判断是经血、外伤出血、便血、流产先兆、产后出血。

还是脱肛等。

交配怀孕及产仔情况:有无雌雄搭配不当,群内有无受欺或被遗弃的公、母猴。

及时记录月经、交配、产仔时间等。

隔离治疗情况:用药种类、给药时间、治疗效果、疾病转归等情况。

环境控制:注意观察记录猴舍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氨浓度变化及饲养密度等。

特殊猴群的饲养管理新进猴的饲养管理验收:对外来猴进行检查、称重,并进行有关来源、年龄、性别、体重、临床检查结果等项目的详细记录。

检疫:检疫方式和程序参照3.1。

检疫期不得少于三个月。

适应性饲养:为了使新进猴很快适应新环境,应对其进行适应性饲养,一般适应期不得少于3个月,也可以酌情延长。

此项工作应有固定饲养人员或实验人员负责。

要逐步变更饲料,使之逐渐适应基本猴群的饲喂条件。

防寒保暖:冬春季节猴舍温度应保持在15℃左右,切忌忽冷忽热,诱发肺炎。

通风换气:在注意保暖的同时要进行通风换气,以免空气中微生物浓度过高引发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性治疗:对于易发疾病如肺炎、痢疾和肠道菌群失调等要有足够的重视,要做好预防、治疗和消毒工作,实行预防性给药。

检疫、适应性饲养期结束后,应将猴分类进行饲养:待发猴一小群或单笼饲养妊娠猴一送繁殖猴舍,加强营养种用猴一一般选3.5岁以上12岁以下的健康猴。

实行大笼放养婴猴一出生后6个月以内的小猴,一般可由母猴抚养,也可送育成室,进行人工哺育。

病猴一发现痢疾、肺炎等传染性疾病时.立即送治疗室进行隔离治疗,以免在猴群中流行传染。

种猴的饲养管理一般采用后宫式繁殖的饲养方式。

要经常检查刚合笼群养的猴群。

若发现个别胆怯不敢采食的猴,要立即调出。

合理调配后要保持正常的种群关系,不要轻易改变群间关系,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角斗而引起外伤、流产和早产等损伤。

保证营养需求:蛋白质应占日粮的20%左右,适量增加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还要供给足够的水果蔬菜类青饲料。

减少惊扰:非特殊情况.尽量减少捕捉动物。

加强观察:选配不当者及时调配,对咬伤情况早发现、早治疗,有流产先兆者及时处理(黄体酮10~15 mg,VE lOmg,每天一次.连用三天)。

平时密切观察孕猴有无异常表现,若有异常,则应及时采取妥善处理措施,并向兽医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