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麦芽窄食单孢菌败血症3例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ICU中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药敏分析。
通过临床资料收集、研究方法等步骤,我们发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在ICU患者中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一定差异。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部分抗生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数据分析发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在ICU中具有一定的风险因素,且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机制及预防策略,以提高ICU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合研究结果,我们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在ICU中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提出了一些结论。
【关键词】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药敏、研究、核心、资料、收集、方法、表现、试验、结果、数据分析、启示、展望、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尤其在ICU环境中感染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给感染治疗带来了挑战。
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ICU中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药敏试验结果及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感染治疗的针对性。
通过对这一患者群体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全面的指导,降低感染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ICU患者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药敏情况。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ICU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发病率和临床表现特点,明确不同感染部位的好发情况;调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探讨ICU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启示,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进一步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罕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在ICU患者中引起感染的报道较少。
随着ICU患者数量的增加和免疫力低下状况的加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频率也有所增加。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给治疗带来一定的挑战。
对综合ICU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药敏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48例综合ICU患者中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为将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为预防和治疗综合ICU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ICU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对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病原学分析及耐药性分析,来了解该感染在ICU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抗生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疗效,探讨药敏试验结果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为提高ICU患者感染治疗的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方案。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在ICU患者中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参考。
此病原菌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治疗造成一定困扰,因此深入分析其耐药机制和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完善对这种特殊感染的认识,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总结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可以为今后开展更多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拓展临床研究领域,推动医学科研的发展和进步。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药敏情况。
通过临床资料收集和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发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部分患者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但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感染严重程度评估指出,多数患者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病情危重。
治疗方案采用联合使用抗生素和支持性治疗,疗效良好。
总结表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表现特点,药敏分析结果为制定治疗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该细菌的监测和治疗。
【关键词】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药敏分析、研究、病原微生物、治疗、严重程度、评价、结论、特点、策略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病原菌,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更为常见。
随着综合ICU患者数量的增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
该菌株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药敏情况以及治疗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在综合ICU患者中的研究更是稀缺。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ICU中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进行临床资料收集、病原微生物鉴定、药敏试验、感染严重程度评估以及治疗方案与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系统性地分析这些感染的特点和临床治疗的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在ICU患者中的临床表现、药敏特点以及治疗策略。
通过对48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我们旨在全面了解这种罕见感染的临床特点,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建议。
嗜麦芽黄单胞菌肺炎疾病详解

疾病名:嗜麦芽黄单胞菌肺炎英文名:xanthomonas maltophilia pneumonia缩写:别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嗜麦芽假单胞菌肺炎疾病代码:ICD:J15.8概述:嗜麦芽黄单孢菌又名嗜麦芽窄食单孢菌。
该病近年已成为呼吸疾病的较常见病种,并有其临床特点。
有发热、咳嗽、胸痛,60 岁以上患者大多数免疫功能差。
流行病学:该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并不少见。
天津某医院自1997 年8 月至1999 年8 月分离21 株,其中呼吸道标本14 株,胆汁及体液4 株,脓汁及分泌物2 株,其他 1 株。
作者的24 例嗜麦芽黄单孢菌肺炎是1998 年9 月至2000 年7 月中的住院病例,仅次于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王氏报道38 株,占同期呼吸道检出病原菌的3.5%。
王氏的病例中有慢性基础疾病占 60.5%,曾住过监护病房的危重病人占65.8%,建立人工气道者占 44.7%。
作者的24 例中只有2 例无基础病,大多数病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
这些疾病大多数为心肺疾病,如 COPD、哮喘、支扩症、肺纤维化、肺癌、人工通气,还有高心病、冠心病,肾功不全等。
Vartivarian 等人总结美国得克萨斯州和爱迪逊癌症中心 1991~1992 年的 94 例呼吸道标本中(27.6%)为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呼吸道感染,其中 13 例合并菌血症,另 13 例非菌血症,26 例有血液亚性肿瘤,10 例为实体肿瘤,其中引流支气管阻塞者5 例。
在难治性呼吸道感染中本菌也占一席之地。
在罗氏等的217 例中,有7 例为本菌感染(4.4%,7/158 例痰培养)。
病因:1.嗜麦芽黄单孢菌又名嗜麦芽窄食单孢菌。
该病近年已成为呼吸疾病的较常见菌种。
2.仅次于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发病机制:具体机制不明。
临床表现:有报道一组 24 例患者中,男 18 例,女6 例,平均年龄 58.17 岁(1 岁5 个月~79 岁),大于60 岁者14 例(58.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3
讨
论
嗜 麦 芽 窄 食 单 胞 菌 是 医 院感 染 的 主要 致 病 菌 之 一 , 染 嗜 感 麦 芽 窄 食 单 胞 菌 的 危 险 因 素包 括患 有 恶 性 肿 瘤 、 用 碳青 霉 烯 应 类 药 物 、 管 插 管 / 械通 气 、 症 监 护 病 房 患 者 、 院 超 过 6 气 机 重 住 O d等 l 。 控制 感 染 率 的 上 升 首 先 应 控 制 并 降 低 其 危 险 因 素 的 】 j
控菌 株 为 大肠 埃 希 菌 ( TC 5 2 )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 T C A C 292 、 A C 28 3 , 美 国 临 床 实 验室 标 准 化 委 员会 标 准 判 读 。 75)按
1 4 统 计 学 方 法 w H0 T 5软 件 统计 分析 结 果 . NE
7 9 . 4 7 .
8 4 . 95 . 0 0 . 4 7 . 1. O 5
7 4 . 7 . 3 1 2 . 8 0 1 . 1 1
0.0
[ ] 李 艳 , 长庭 , 德 龙 , . 麦 芽 窄 食 单 胞 菌 所 致 的 医 】 刘 王 等 嗜 院感 染 及 危 险 因 素 分 析 E] 中华 医 院感 染 学 杂 志 ,0 7 J. 20 ,
【 键 词 】 嗜 麦 芽 窄食 单 胞 菌 ; 条 件 致 病 菌 ; 抗 菌 药 物 关
中图 分 类 号 : 9 9 4 R 6 . 文 献标 志码 : B 文 章 编 号 : 6 29 5 ( 0 9 0 — 0 0 O 1 7 — 4 5 2 0 ) 10 8 一 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 种条件致病 菌 , 引起败血 症、 可 结 膜 炎 、 口感 染 、 炎 等疾 病 。 由 于该 菌 本 身 具 有 天 然 耐 药 性 , 伤 肺 因此 临 床 治 疗 十 分 困 难 。本 文 回顾 性 分 析 了本 院 2 0 0 4年 5 月 至 20 0 6年 6月住 院 患 者送 检标 本 分 离 出来 的 19株 嗜 麦 芽 窄 8 食 单 胞 菌 的 药 敏结 果 , 旨在 为 I 用 药 提 供依 据 。 临床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感染类型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易患因素很多,包括高龄、新生 儿、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癌症晚期、血液病、严重创伤、重症肝病、尿毒症、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各种有创伤性操作(如外科大手术、 机械通气、动静脉置管、引流、导尿、骨髓移植、多次大 量放腹水等)、长期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患 者防御功能不全时,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容易定植,而广谱抗 生素杀灭敏感细菌破坏菌群间的制约关系,就使嗜麦芽窄 食单胞菌大量繁殖致病。各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包 括二重感染) 与原发病之间又互相影响,以致于病情进一 步恶化
存活力及抵抗力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动物体内,为条 件致病菌,随着临床抗生素和免疫抑制的广泛和大剂量应 用,其分离率在非发酵菌属中呈上升趋势,因该菌对多种 抗生素耐药,因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感染类型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引起心内膜炎、肺炎、脑膜炎、 尿道和伤口感染、慢性肠炎、蜂窝组织炎、肌炎、急性溃 疡性龈炎、菌血症、外耳炎及败血症,也可引起肝脓肿、 肾周脓肿等,甚至移植性角膜炎、眼内炎等。嗜麦芽窄食 单胞菌可以是患者住院期间继发定植于口咽或胃肠而后快 速生长导致的内源性感染,也可以通过携带者的接触传播 引起外源性感染,其中以呼吸道和血行感染最常见。
治疗
当病情严重、临床疗效差或药敏试验且多数学者强调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治疗除应 用抗菌药物外还应尽可能去除感染的静脉留置装置或修复 材料 。
谢谢
谢谢
控制策略
预防
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和及时彻底清洁医疗用 水对于预防、减少交叉感染非常重要。
尽快拔除感染的留置装置,尽量避免异物或 人工装置的长期植入。
控制策略
严格执行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规则, 防止滥用, 特别 是对亚胺培南及第三代头孢类的应用, 应建立完善的微生 物检验技术, 必要时做细菌质粒分析或病原核酸电泳分析。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 建议医务人员接触患者 前后应洗手,呼吸治疗装置、体外循环装置、血液透析装 置、制冰器械等应定期进行保养消毒,尤其是在医院内嗜 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暴发期间。
小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57例临床分析

1 岁 , 中 05~1 3 , l 其 . 岁 7例 2~1 岁 2 1 0例 。所 有 患儿 本 次 发 病前 均 无 心 、 、 、 、 等 重 要 脏 器 肺 肝 肾 脑
疾病史 。 12 检 测指 标 患 儿 入 院 当天 即抽 取 静 脉血 , . 检 浸三 大 常 规 、 生 化 、 速 时 相 蛋 白 、 4 血 快 血沉 、f肌 酶 , l
查 4例 , 为 阴性 。 均 26 其他 系统 出现皮 疹 5例 ( .% )为形 态多 . 88 , 样 的充血 性 皮疹 , 消退后 无色 素沉 着 。 2 7 多脏器 损 害 5 例 中多 个脏 器损 害 有 1 , . 7 0例
发 生率 为 1 .%。 75 3 讨 论
供 , 戊型肝炎病 毒诊 断试剂盒 由河南华美生物 丁、 工程有 限公 司提 供 ; 培 养 采 用 荷 兰 欧 嘉 隆 公 司 血 B C A E T10 自动 血培养 仪 。 A T\ L R 2 全 14 脏 器损 害 诊 断 标 准 [ ( ) 呼 吸道 感 染 包 . 0 ] 1下 括 支气管 炎 、 炎诊 断 标 准参 照 第 5版儿 科 学 ;2 肺 () 心肌损 害 : 肌 酶 谱 测定 C 心 K—M B>2U L ( ) 5 / ;3 肝 功能损 害 : 门冬 氨 酸转 氨 酶 A T>4U L 丙 氨 酸 天 S 0/, 转 氨 酶 A T>4U L 肝 炎 病 毒 标 志 物 检 测 阴 性 ; L 0/, () 4 肾损害 : 常规 检 查可 见 红 细 胞 , 蛋 白, 尿 尿 肾功 能改 变 , c >13 o/ 、 U Cr 3 t lL B N>7 1r o L ( ) ma .2 t l ; 5 脑 e / o
谱 、 炎 病 毒 标 志 物 ; 培 养 , 分 患 儿予 胸 片 、 肝 血 部 心 电图、 脑脊 液检 查 。 13 检 测 方法 血 生化 及心 肌酶 谱检 测使用 E本 . t HT C I IA H 系列 自动 化分 析仪 (10型及 78 )试 77 10型 , 剂 由宁波 市慈城 生 化试 剂 厂提 供 ; 炎病 毒标 志 物 肝 均采 用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法 ( LS 检 测 , 乙 、 型 E IA) 甲、 丙 肝炎 病毒诊 断试 剂 盒 由上 海 科 华 技 术 有 限公 者 3 例 (1 % )其 . 5 6. , 4 中上 呼吸道感 染 4例 , 支气管炎 1 , 炎 2 例 。 5例 肺 0 22 心肌 酶及 心 电 图异 常 C . K—MB>2 / 0 5U L2 例 (5 1 , 中心 电图检查 l , 常者 2例 , 3 .%)其 5例 异 心 肌 酶及心 电 图同时异 常者 1 。 例 23 肝 功能 A T4 2 6U L者 1 ( 16 ) . L 5~ 0 / 8例 3 .% , 平 均( 56 2 .5 U L 7 .8± 8 7 ) / 。未发 现黄疸 患儿 , 炎病 肝 毒标 志物 检查 均阴性 。 24 泌尿 系统 尿 常规 异常 者 4例 ( .% )其 中 . 70 , 血 尿 3例 , 隐血 (+~ + +)红细 胞少 许 , 蛋 白 为 , 尿 ( 1 ,U +) 例 B N升高者 2例 。 25 神经 系统 中毒 性 脑病 2例 ( .%) 出现头 . 35 , 痛 、 吐及 精 神萎靡 ; 呕 高热 惊厥 3例 ( .%) 出现抽 53 , 搐, 抽搐 时间 1 5分钟 , 温 3 . ̄ ~ 体 88C一4 ℃ , 搐停 o 抽 止 后 精 神状 态 很 快 恢 复 。上 述 5例 患 儿 脑 积液 检
临床药师对难治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脓毒血症患儿的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对难治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脓毒血症患儿的药学监护作者:陈辞李卓阳波王胜峰来源:《中国药房》2021年第23期中图分类号 R969.3;R72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1)23-2911-06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23.17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儿童难治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脓毒血症治疗中的药学监护,为该病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临床药师参与难治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脓毒血症患儿的诊疗过程。
根据患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及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特性,临床药师建议抗感染方案调整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60 mg/(kg·d),每8 h 给药1次+左氧氟沙星10 mg/kg,每12 h 给药1次;针对患儿全身炎症反应重的临床表现,临床药师建议加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mg/kg,每12 h 给药1次抗炎辅助治疗;同时,临床药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患儿进行个体化用药监护(包括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血药浓度监测、不良反应监测以及氧气雾化给药教育等),并对患儿随访1年。
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的建议。
患儿的脓毒血症得以控制,病情好转予以出院;随访中患儿未出现软骨及关节损伤等不良反应。
结论:免疫力低下、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长、气管插管、恶性肿瘤等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治疗药物监测在儿童重症感染治疗中非常必要,权衡利弊、满足一定条件后,儿童可以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感染;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下,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脓毒血症患儿全身炎症反应。
关键词儿童;难治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脓毒血症;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 Care for a Child with Refractory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Sepsis by Clinical PharmacistCHEN Ci1,LI Zhuo1,YANG Bo1,WANG Shengfeng2(1. Hengyang Medical School,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Dept. of Pharmac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unan Hengyang 421001, China; 2. Dept. of Pharmacy,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3,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harmaceutical care for a child with refractory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sepsis by clinical pharmacis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his disease. METHODS: Clinical pharmacist participated in drug therapy for a child with refractory S. maltophilia sepsis. Based o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 and the PK/P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timicrobials, clinical pharmacists suggested that the anti-infection regimen should be adjusted as cefoperazone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160 mg/(kg·d), every 8 hours combined with levofloxacin 10 mg/kg, every 12 hours. F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evere inflammatory reaction, the clinical pharmacist suggested receiving 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 1 mg/kg additionally, every 12 hours, for anti-inflammatory adjuvant therapy. At the same time, clinical pharmacist provided individualized pharmaceutical care (including the detection of blood concentration of cefoperazone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the detection of ADR and medication education of oxygen atomizat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followed up the child for one year. RESULTS: The doctors adopted the suggestions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The sepsis was controlled,the child’s condition were improved a nd then discharged. During the follow-up, the child did not suffered from ADR, such as cartilage and joint injury. CONCLUSIONS: Hypoimmunity, long stay in intensive care unit,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and malignant tumor are 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S. maltophilia infection. The monitoring of therapeutic drugs of cefoperazone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is very necessar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infection in children. After weigh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meeting certain conditions, children can use quinolones for anti-infection; based on the effective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low-dose glucocorticoid can reduce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ense in patients with sepsis.KEYWORDS Children; Refractory;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Sepsis; Pharmaceutical care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是一种低毒力、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麦芽窄食单孢菌败血症3例
发表时间:2012-12-12T14:56:59.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涂志蓉[导读] 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NF2GNB)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寄生于正常呼吸道,为条件致病菌。
涂志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福建南平 353000)
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NF2GNB)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寄生于正常呼吸道,为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气管插管,留置导管等侵入性诊疗的增加,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引起的感染显著上升,易感人群为儿童及老年人,我院儿科2010年9-10月住院病人中发现3例嗜麦芽窄食单孢菌败血症。
1 病历摘要
例1 男,4月,以“发热1个月”为主诉入院。
体温波动于37.5~38℃,偶有咳嗽、咳痰、喷嚏,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明显改善。
入院查体:T37.7℃、P140次/分、R40/分,神志清晰,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前囟平软,咽稍充血。
颈软,双肺呼吸音稍粗,无罗音;心律齐,无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肝右肋下1.5cm,质中,无触痛,脾肋下未及。
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入院初步诊断为发热待查:败血症?入院后予哌拉西林舒巴担、磷霉素抗感染治疗,查血常规:WBC7.23×109/L、N21.8%、L63.1%、Hb101g/L、PLT202×109/L,网织红细胞比0.45%,血液病分类:分叶核26%、淋巴61%、嗜酸5%、异淋5%;免疫球蛋白IgG5.44g/L、免疫球蛋白IgA0.25g/L,补体C30.82g/L,余正常;血生化、CRP、血沉、尿粪常规大致正常,胸片示:右下肺炎症。
血培养示嗜麦芽窄食单孢菌生长,药敏:阿米卡星、米诺环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敏感,头孢他啶中度敏感。
根据药敏,改磷霉素为头孢他啶二联抗感染治疗2天,患儿仍发热,家长放弃继续住院治疗。
例2 男,12月,以“发热5天”为主诉入院。
体温38.0-38.8℃,曾在门诊予以“头孢替安、利巴韦林”抗感染及退热处理后,发热反复。
入院查体:T38.8℃,P128次/分,R38次/分,神志清楚,精神稍倦,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充血,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入院初步诊断:发热待查。
入院后抽取血培养,并常规予头孢替安+利巴韦林抗感染,查血常规示:WBC 10.84×109/L、N 20.8%、L67.3%、RBC3.99×1012/l、HB 100g/l、PLT311×109/L;血生化、CRP正常,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改利巴韦林为阿奇霉素二联抗感染,血培养示嗜麦芽窄食单孢菌生长,药敏:阿米卡星、米诺环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敏感,根据药敏,改头孢替安为哌拉西林舒巴坦+阿奇霉素二联抗感染,患儿热退,抗感染14天出院。
例3 男,1岁9个月,以“反复发热9天”为主诉入院。
热峰39.0℃,门诊血常规:WBC20.87×109/L、N78.8%、Hb112g/L,予抗感染治疗,发热反复。
入院查体:T 36.6℃P120次/分R 26次/分,神志清晰,左侧腋窝可触及2个约黄豆大的肿大淋巴结,活动度好,无压痛,咽稍充血,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HR12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5次/分。
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入院后查血常规:WBC12.03*109/L、N55.8%、L34.2%、HB112G/L、PLT136*109/L, 手工分类:分叶核61%、淋巴28%、单核8%、异淋2%;网织红细胞0.81%;血沉、血生化:未见明显异常。
风湿常规:CRP35.1mg/l,余正常。
尿常规:正常。
入院后予 “头孢替安、克林霉素” 抗感染,止咳等对症处理。
血培养及药敏: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哌拉西林、米诺环素、庆大霉素及左旋氧氟沙星敏感。
故改用“哌拉西林”抗感染治疗7天,体温平稳,复查血常规白细胞降至正常。
2 讨论
嗜麦芽窄食单孢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以正常寄生于人体的呼吸道、胃肠道,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免疫制剂和侵入性诊治操作时很容易引起感染,故该菌易引起院内感染。
据统计资料,目前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 其耐药机制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外膜通透性较低, 对多种抗生素不易渗透; ②主动外排系统SmeDEF、SmeABC 在SMA 耐药中起重要作用,SmeDEF 可外排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等,SmeABC 的表达菌株则对氨基糖苷类、β- 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性增强[1];③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
④SMA 临床株可有氨基糖苷类修饰酶、N-乙酰转移酶和O-核苷转移酶。
其中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对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接近或等于100%,但对三代头孢的头孢哌酮、头孢他啶耐药率稍低,这与我院药敏试验相符。
尤其注意的是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接近100 %[2]。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对SM 作用最明显的药物有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复方新诺明[3]。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也是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一个重要原则;郑专杰[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3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大于任2种药物联合或单一药物:即使在原治疗方案中加入不敏感的药物亦可增加协同作用。
对于儿童来讲,虽然SM对喹诺酮类、磺胺类敏感,但此二类药物对儿童的不良反应突出, 喹诺酮类可影响儿童骨骼生长发育或引起骨关节病变, 复方新诺明可与胆红素竞争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以致增加了新生儿及2个月以下婴儿核黄疸发生的危险性,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肝肾功能还不完善,用药量也应慎重考虑。
所以临床高度怀疑存在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感染时,在药敏结果未报前,可经验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慎用复方新诺明,避免使用喹诺酮类。
参考文献
[1] Sanchez P, Alonso A, Martinez JL. Regulatory regions of smeDEF inStenot rophomona smaltophilia strains expressing different amounts ofthe multidrug efflux pump SmeDEF.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2er, 2004, 48 (6) :2274-2276.
[2] 林壮,唐蕾,崔颖鹏,等. 173 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菌群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分析[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 ,19(2) :218.
[3]Palleroni NJ ,Bradbury J F. Stenot rophomonas ,a new bacterial ge2nus for xant homonas maltophilia ( Hugh 1989) Swings et al1 1983[J]. Int J Syst Bacteriol ,1993 ,43 :6062609.
[4]郑专杰,王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机制[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 ,25 (1) :3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