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西方文明冲突的历史考察
对文明冲突论的分析与解读

对文明冲突论的分析与解读作者:陈仁史瑞雪王毅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6期陈仁史瑞雪王毅(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摘要:文明冲突论是1993年美国政治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强调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国际冲突将由意识形态、经济转向文化的一种分析国家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影响广泛,打破了当时分析世界的几种固有范式,在当时为很多国家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在如今这个多元变化的全球化社会当中,文明冲突论存在何种意义?它的研究价值以及研究方向应该如何体现?文章通过对文明冲突论的概念、内容以及意义的分析,结合具体事例阐述文明冲突论。
关键词:文明冲突论;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D810.4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6-0027-030 引言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是“相似相溶”,即相同文明之间的国家行为体(如英国和法国)相互靠近,从而形成友好的关系并相互促进和发展,而不同文明之间的国家(如伊朗和美国)则会相互排斥并在很大程度上产生矛盾。
其理论自产生以来就备受争议,文明冲突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还是战争,我们不得而知,但学术界对于它的探究却从未停止。
文明冲突论为何饱受争议,我们又应该作何研究,本文从《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中文明冲突论的概念出发,通过对现代复杂国际关系中的举例,探讨文明冲突论以及我们对其应作何研究。
1 何为文明冲突论1.1文明冲突论形成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被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
而伴随着冷战的开始,两极对立的局面形成。
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斗争之下,分析世界的范式,仅仅是看国家所选择的“阵营”。
1991年苏联的解体,使得两极分析范式开始失效。
有学者觉得世界开始走向一个单一的西方普世主义之中。
相对于西方一极所代表的力量将占领全球,甚至将其他国家西化的这种观点以及其他过于简单或复杂的表达世界的方式,亨廷顿提出了新的分析世界的范式,即“八种文明”。
文明冲突论批判

文明冲突论批判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文明冲突论批判1.文明冲突论概述1.1文明冲突论的诞生和时代背景“文明冲突论”,是由美国当代着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最早见于其在1993年发表于《外交》杂志上的文章《文明的冲突》。
而后,即1996年,亨廷顿正式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文明冲突论”这一学说,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讨论。
随后亨廷顿又撰写了一系列作品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其学说更完备成熟。
文明冲突论的提出的时代背景对于对学说本身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就国内背景而言,大量的移民涌入美国,威胁到这一移民国家自身的经济与文化。
而国际局势亦不明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中国、古巴等少数国家之外,社会主义阵营几乎全员崩溃,美国成为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海湾战争与阿富汗战争却激起了广大穆斯林强烈的反美情绪,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极度强势并没有带来意料之中的文化霸权,西方文明所推举的普世主义也难以像战斗机与航空母舰一样长驱直入。
这不禁让美国人感到恐惧,并怀疑其原本引以为豪的文明是否能得到其他文明实体的接受和认可,更担心其他文明会反过来逐渐征服西方文明。
1.2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引用作者自己的话,可以将文明冲突论概括为“文化和文化认同(它是最广泛层面上的文明认同)形成了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是这样用五部分来阐述这一命题的推论的:第一部分: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状态;而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第二部分: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穰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了解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

了解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俄罗斯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曾经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俄罗斯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介绍几个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
第一个重要事件是1917年的俄国革命。
这次革命导致了沙皇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俄罗斯社会的不平等和政治腐败。
在这次革命中,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他们成功地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这次革命对俄罗斯以及全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鼓舞了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
接下来是1941年至1945年的卫国战争。
这是俄罗斯历史上最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二战中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德国纳粹入侵苏联,企图征服整个俄罗斯。
然而,苏联军队和人民坚决抵抗,最终打败了德国军队。
这场战争造成了数百万人的伤亡,但也证明了苏联的军事实力和人民的坚定意志。
卫国战争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
苏联是一个由多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国家,但在20世纪末,苏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91年,苏联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这一事件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也为俄罗斯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框架。
苏联解体对于俄罗斯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新定义了全球政治格局。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政治事件,如2008年的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和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
这些事件都涉及到俄罗斯与其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和政治纠纷,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了解俄罗斯历史上的这些重要政治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俄罗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这些事件不仅塑造了俄罗斯的历史,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浅析俄罗斯西方化道路的原因及反思

浅析俄罗斯西方化道路的原因及反思作者:肖阳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3期俄罗斯的现代化自彼得大帝起步至今已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历程。
在这漫长的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一方面追求西方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固守东方文化传统,徘徊于东方化与西方化之间的文化特征,使得俄罗斯的历史并未能坚持一条固定的轨道延续发展,始终处于现代与传统之间摇摆,这也决定了俄罗斯的西化是不完整的西化,其东方化成为西方化的条件,这一特有的模式也给俄罗斯民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西方化在俄罗斯却一次次地遭到碰壁与失败,它给俄罗斯现代化和社会文化发展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探寻俄罗斯西方化历史进程,来反思俄罗斯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俄罗斯“西方化情结”缘由在亚洲人看来,俄罗斯应该是个西方国家,因为它的发源地、政治中心和领土重心都在欧洲。
而中欧和西欧人自古以来却一直把俄罗斯看做是一个“非西方”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看,俄罗斯对西方化的追求其实可以理解为对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追求,但是现代化并非是完全等同于西方化。
正如亨廷顿所说:“几个世纪内,非西方民族曾一直羡慕西方社会的经济繁荣、先进技术、军事实力和政治凝聚力。
他们在西方的价值和体制中寻求成功的秘诀,如果发现自认为可的答案,他们不得不仿效西方。
”在所有“非西方”国家中,俄罗斯是最早开始学习西方、最先开始现代化进程的,俄罗斯人始终表现出强烈的认同和融入西方文明的愿望和倾向。
综合分析,俄罗斯的“西方化情结”既有其地缘环境原因、文化原因、历史原因还有现实原因。
1.地缘环境影响俄罗斯是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
从地缘特征因素看,俄罗斯位居欧亚大陆腹地,虽大部分国土在亚洲,但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却一直在东欧平原,处在东欧平原的开阔之地,由于没有山川河流的天然屏障的保护,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先后受到南方的波罗维茨人、东方的蒙古人、西方的立陶宛人和波兰人的袭扰,“不安全思想”也一直困扰着俄罗斯,并深深植根于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中。
图解历史

图解历史: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2013年12月19日18:34 新浪历史作者:孙力舟我有话说(56人参与)世界分为8个主要的文明区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学者提出了多种解释冷战后世界的模式,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
亨廷顿与自己的学生、“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科•福山的观点完全不同。
他认为,把苏联共产主义的垮台看做西方永久赢得了世界的想法,是十足的傲慢。
穆斯林、中国人、印度人和其他人不会仓促的把西方自由主义当做唯一的选择来接受。
冷战所造成的人类分裂已经结束,但种族、宗教和文明造成的人类更根本的分裂仍然存在,而且产生着大量新的冲突。
在冷战后的新世界里,最普遍、最重要、最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亨廷顿对于文明的界定和各个文明边界的划分,依据的最重要标准是宗教。
他宣称,在现代世界中,宗教是重要的,可能是唯一主要的动员人民的力量。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主要地区都出现了宗教复兴的运动。
亨廷顿划分的8大文明区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把世界分为8个主要的文明区域:•西方文明区,即图中深蓝色区域。
包含美国、加拿大、西欧、北欧、中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有前苏联的新教为主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前南斯拉夫的天主教为主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
这些国家民众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新教或天主教为主。
这一文明区的核心国家是美国。
•拉美文明区,即图中紫色区域。
包含墨西哥、中美洲地峡诸国、南美洲(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除外)、古巴和多米尼加。
这些国家民众的宗教信仰以天主教为主。
有些人认为,拉美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个分支,特别是南锥体国家(South Cone,一般指南美洲南部的阿根廷、智利、乌拉圭三国)的很多人认为自己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亨廷顿认为,拉美与西欧和北美在社会和政治结构方面有所不同,可以看做一个相对独立的文明区。
“帝国”归来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历史情愫

12“帝国”归来: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历史情愫普京盘点俄罗斯的历史,可以发现,民族、国家、沙皇三位一体的观念根深蒂固地贯穿于所有俄罗斯历史阶段。
这个民族未曾经历宗教改革,其经历的启蒙运动是由叶卡捷琳娜二世控制的,其经历的科学革命是由从彼得一世到苏维埃政权控制的。
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的地区危机已经持续了两年有余。
这似乎是一笔赔本买卖。
经济趋于衰退、卢布几乎崩溃、被多个传统友好国家疏离、被西方大国集体敌视、在国际道义上陷于孤立,区区一块克里米亚半岛弥补不了这一切。
但所有这些思考都只是理性的计算。
俄罗斯历史学者谢尔盖·卡拉穆尔扎认为,俄罗斯文明厌恶冰冷生硬、不解决精神世界难题的理性。
所以,这个民族处理问题时总有些过于浪漫、容易冲动、一条道跑到黑。
理性计算往往无法概括这个民族的复杂内心。
眼下这波俄罗斯与西方的对抗已经远不似历史那样要从更广大的地缘、政治、外交背景中去找原因,这是一场俄罗斯跟自己较劲的危机。
既然如此,原因仍要从俄罗斯自己这里来寻找,从它的心灵中来寻找。
虚弱下的偏执以防范、敌视西方为深层心理动机的这次力量伸张呈现出了非常滑稽的一幕:俄罗斯为了反击西方,将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兄弟国家使劲折腾了一回,哪怕付出高昂代价也在所不惜,但西方却是没有任何损失的。
这里隐含的逻辑是,如果折腾乌克兰,那么口头反对的也应该是乌克兰,如果口头反对的是西方,那么折腾的对象也应该是西方。
但俄罗斯却来了个“指东打西”。
再打个比方,俄罗斯好比一个丈夫,把自己的媳妇揍了一顿,作为对勾引自己媳妇的隔壁邻居的惩罚。
简单地讲,俄罗斯在跟自己较劲,却把这种较劲想象成对西方的复仇。
在俄罗斯与西方敌对的历史上,这是很奇怪的一幕。
可以对比一下加勒比海危机,当美国欲在土耳其部署导弹,苏联就针锋相对地把导弹部署在了古巴——美国的后院。
这一次,当俄罗斯再次声称自己受到了西方的安全威胁,却只能收拾自己不听话的小弟,而无力直接对西方“下刀”。
这其实是一种相对的虚弱。
俄罗斯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文化冲突

1、俄罗斯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文化冲突,基督东正教文化背景的“救世论”衍生出了俄罗斯民族的“大国使命感”, 而基督教新教文化背景下的教徒“使命感”和美国的“世界楷”观念则衍生出了美国的“大国使命感”。
透过历史上俄罗斯文明在努力寻求西方化的发展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和西方对俄罗斯文明的歧视与遏制心理, 能够看到西方对俄罗斯文明的不友好甚至是敌对态度, 而这种由文明差异性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冷战局面的形成。
2、美苏战时合作基础薄弱,合作必然破裂,从而引起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美苏对峙是历史的必然。
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结构性转变的结果。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重的一场战祸, 它对战后的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战后, 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美国总统易人,历史的偶然性。
4、原子弹带来的幻想。
5、冷战之所以爆发, 首先源于以美苏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抗争。
6、冷战之所以爆发, 也源于美苏两种不同对外战略构想的碰撞。
7、探讨冷战的起源, 不能不涉及英国所起的作用。
8、在讨论冷战的起源时, 西方学者分为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后修正学派。
“和”的思想对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遵循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即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有着“天下观”文化基因的中国绝不会成为另一个对内文明、对外霸道的“西方”,而是在赓续文化传统、融合“共善”价值又超越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主张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为文明理念的创新思想资源之一,中华文明素有“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这既是中华文化内蕴的价值观,更是今日人类文明跃升所需要的价值资源;同时,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下世界秩序的激烈变动中愈发闪现出真理的光芒,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生活的共同旨趣将有效统合差异化的多元文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跃升指明方向。
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发于中华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理念、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充分践行于文明互鉴,既彰显民族特色又能深刻观照人类命运的一种现代性文明理念。
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和而不同”以及实践上的整体会通,善于以包容的胸怀看待历史和世界问题,在破除古今中外文化壁垒中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实践的包容性特征。
洞察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特点,可以明显感觉其与新一轮全球化气质的高度吻合,并在全球化运动中不断激发其文化创新,也生成了中华民族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的时代机缘。
(摘编自范玉刚《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使命担当》) 材料二:“和”作为儒家文明的人文精神的价值理想,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呼唤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诸侯和卿大夫都为自己之“私利”,相互叛逆;诸侯国之间亦争权夺利,以至战争征伐,这构成了当时的一个“国际社会”。
由于当时诸多政治单位一—诸侯国的互动和变迁,其结构相当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体系”。
按照此理论架构来审视孔子时代,思想家们对此“国际体系”结构的“礼坏乐崩”的剧烈变动,应做出如何维系稳定秩序的回应,就成为当时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所要思考、解答的首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与西方:文明冲突的历史考察玄武纪的遗憾01楼俄罗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奇异国家,它曾神速地向东扩展到太平洋沿岸,但它在东方注重的只是“开拓疆土”,而对西方却幻想着“文明融合”。
跻身于“文明的西方”是俄罗斯的夙愿,但它却始终未能叩开西方的大门。
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演变深刻影响着俄罗斯的历史走向和国际关系体系的未来发展。
融入西方:不渝的历史追求历史上,俄罗斯大致经历了基辅罗斯、鞑靼人统治下的罗斯、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和当代俄罗斯六个发展段。
其间,俄罗斯经历了五次主要的社会-文化转型:接受拜占庭文化、鞑靼文化的楔入、彼得大帝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具有俄罗斯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发展以及当代俄罗斯对社会文化取向的再定位。
(季志业、冯玉军:《一波三折俄罗斯人》,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页。
)在上述五次社会-文化转型中,除了鞑靼统治时期和苏联早期之外,其余时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俄罗斯社会的“西化”进程。
可以说,“西化”是俄罗斯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俄罗斯一直在追求与西欧的融合”。
((俄)恰达耶夫:《哲学书简》,作家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197页。
)俄罗斯的先祖斯拉夫人最初曾被欧洲“文明国家”列入蛮族,即使俄罗斯古代文明出现,也没有摆脱这一歧视。
北方的瓦兰基亚人协助罗斯的祖先们创建了国家,沿当时的“瓦希水路”到古代基辅开启了古代罗斯的最初文明。
当时为所谓蛮族控制的欧洲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古罗斯在与瓦希之路南端欧洲文明的残余拜占庭的交往中受益匪浅。
基辅罗斯经“罗斯受洗”而皈依东正教,从而间接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欧衰落而东移的文明余辉在鞑靼人征服罗斯之前,曾经温暖过俄罗斯这块古代文明的高寒地带。
文艺复兴开启的欧洲近代文明,一度并未引起受鞑靼奴役的俄罗斯人的注意。
麻木了两个多世纪后,当俄罗斯人明眼看西欧时已经是彼得大帝时期。
微服出访欧洲的彼得大帝使俄罗斯第一次惊讶地感到与西方的差距巨大。
他锐意改革,西化强国。
他以野蛮的手段强行引入西方文明的同时,也使落后的俄国跻身于西方诸强之列。
此后,差不多每隔一个世纪,俄罗斯都要与西方进行一次重大的交往。
19世纪初,亚历山大一世在军事上战胜了拿破仑,而后者却成为思想和制度上的赢家。
亚历山大一世的凯旋,无意中带回了西欧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瘟疫”。
伴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不但跟上了西方,甚至开始试图超越西方。
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是俄罗斯努力摆脱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一种全新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尝试。
在对西方的态度上,布尔什维克宣称俄国不同于西方而且根本反对西方,代表人类未来的苏维埃思想与制度一定会把没落的西方彻底埋葬。
然而,在苏联70年的发展历程中,事情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推崇“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的戈尔巴乔夫再次表现出对西方的渴望。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思维”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诱因,然而这不能仅归罪于思想上浪漫、政治上天真的戈氏一人。
从赫鲁晓夫获悉可与美国总统会晤时的无比兴奋中、从勃列日涅夫与美国稳定而又频繁的接触中、从苏联以西方为标准和对手的赶超与对抗中,都可以感受到俄国西向追求的历史冲动。
2005-9-25 13:55回复玄武纪的遗憾2楼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社会的“西化”思潮再次高涨。
叶利钦起初的立场是把俄国政治思想中从未完全成功的“西方化”推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他主张俄国本来就属于西方,应该成为西方的一部分并应尽可能地在国内政治中与西方亲近。
为此叶利钦不惜明确地谴责俄帝国的历史,并宣称“俄国并不想成为某种新帝国的中心”①。
在此次西化的过程中,俄罗斯人再次显示出他们“崇尚极端”的特点:在经济上,他们不惜把70年的体制成果全盘否定,力图在社会主义的废墟上建设市场经济的大厦;在政治文化上,他们决心“痛改前非”,用自由民主的“灵丹妙药”来医治集权体制造成的“溃疡”。
然而,历史的合力并未使俄罗斯的“西化”进程取得预期效果,而是使俄罗斯处于一种“东西两难”的尴尬境地。
对西方强烈向往的西欧派对本国文化持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俄罗斯没有内部的发展和自然的进步,强调俄罗斯只有放弃东正教信仰,吸收基督教的精神,沿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前进,才能实现社会进步。
迷恋俄罗斯文化“和谐状态”的斯拉夫派宣扬俄罗斯民族是世界上精神最纯洁、最热爱和平的民族,强调俄罗斯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加完美,并警告西欧派说:“当你们敌视极好的东西时,你们将召来使俄罗斯灭亡的异己。
”②西欧派与斯拉夫派的理论争执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直到今日亦无定论。
近年来的现实使俄罗斯有些醒悟,它为西方对其的歧视与蔑视而恼怒,也竭力想有所抗争,但仍无法彻底摆脱长期西向的历史惯性。
文明的歧视与俄罗斯“融入西方”的迫切心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并未把俄罗斯视为自己---------①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130页。
②(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5年中文版,第45页。
------------的同宗兄弟。
从古至今,西方人始终对俄罗斯抱有一种深深的蔑视,这可以成为文明冲突的最好诠释。
但在这里,文明的冲突不只是由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而导致,更主要的是由人为的文明歧视而引发。
对不同文明的态度首先取决于对不同文明的界定。
西方人认为:“欧洲的个性是在中世纪时以基督教的形式确定和出现的…东欧的宗教是由拜占庭而不是罗马传过去的,从此,欧洲西方与欧洲东方的方向就不同了…基督教的欧洲在东边是不完全的,它的东界欧洲中部的易北河,把整个斯拉夫世界置于一旁。
”①更有甚者,他们在地图上用“文明”的标尺把欧洲的范围限定在“基督教的范围结束、伊斯兰教和东正教的范围开始的地方”。
这条西方人意识中的文明边界“由北开始,沿着芬兰及波罗的海各国与俄罗斯的边界,穿过西白俄罗斯,再穿过乌克兰、把天主教的西部与东正教的东部分离开来,接着穿过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把它的天主教匈牙利人同该国的其他部分分离开来,再沿着把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同其他共和国分离开来的边界穿过前南斯拉夫。
在巴尔干,这条界线与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分界线重合”②。
在西方有些人看来,这不仅是“欧洲文化的边界,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也是欧洲和西方政治经济的边界”。
③在对西方文明进行界定之后,西方人对俄罗斯文明进行了规范。
他们认为,“俄罗斯人的历史经历完全不同于其他欧洲人,他们所发展起来的文化也相应地不同”④,俄罗斯没有或很少经历过那些界定西方文明的历史现象。
“西方文明八个特征之中的七个———宗教、语言、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化、代议制机构、个人主义———几乎完全与俄罗斯的经历无缘。
”⑤“俄罗斯有史以来一直是个特例,它从来不是欧洲人观念中的民族国家”⑥,“俄罗斯文明是基辅和莫斯科的本土根源、拜占庭的强大影响和蒙古长期统治的产物,这些影响造成一种社会和文化,它们与在极大不同的力量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西欧社会和文化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⑦“在20世纪之前,欧洲对俄国的影响比俄国对欧洲的影响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是俄国发展中的一个主要因素”⑧,因而西方人在俄罗斯人面前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就连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历史进程的“西化”改革在西方人眼中也是一个丑陋的“怪胎”。
在西方人看来,“决心借助于西方以进行活动的彼得大帝不得不使俄国文明化…他要使俄罗斯人能适应西方民族的种种技术设备,却不受其思想的感染”⑨。
也就是说,彼得一世在使他的国家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同时,不仅没有弱化、反且还在进一步加强专制体制,消除社会或政治多元化的潜在根源,强化俄罗斯的“亚洲特性”。
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二世乃至列宁和斯大林都遵循着彼得的模式,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俄国西方化和现代化,同时加强独裁权力。
2005-9-25 13:55回复玄武纪的遗憾3楼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推行的西化政策也遭到了西方的蔑视。
在叶利钦单纯而又热----------①(法)皮埃尔·热尔贝:《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第1—4页。
②(美)塞谬尔·亨延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171页。
③同上。
④(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第374页。
⑤《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147页。
⑥(美)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8页。
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147页。
⑧同③。
⑨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版,第82页。
-----------------烈地向西方“求爱”的时候,布热津斯基却不无嘲讽地说,“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俄国新领导有意作出的友好姿态…使他们很容易自欺欺人地把自己也看作是一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
”①后来他又说:“美国既不愿意也不能够与俄国分享全球性力量…新俄国的国力虚弱不堪,社会极其落后,已不能充当美国真正的全球性伙”② 西方人庆祝自己取得冷战胜利,却对俄罗斯在“西化”的泥潭里挣扎而幸灾乐祸。
他们不仅没有因未兑现关于援助俄罗斯的承诺而不安,反而振振有词地说“俄罗斯人不再表现得像马克思主义者,而开始表现得像俄罗斯人,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鸿沟扩大了”,“一个西方的民主主义者可以与一个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思想上的争论,但却不可能与一个俄罗斯的东正教民族主义者这么做”。
③欧洲恐俄症西方人对俄国的歧视并没有阻碍俄罗斯登上欧洲乃至世界政治舞台,并且惊人地迅速取得显著地位。
这使西方人对俄国的认识更增添了复杂因素:在蔑视俄罗斯文明的同时,又对俄罗斯势力坐大怀有强烈的恐惧。
这种复杂的情感导致了西方对俄罗斯政策的摇摆不定,西方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刻想把俄罗斯作为“小兄弟”纳入自己的体系,但更多的则是对俄罗斯的排斥、遏制乃至武力打压。
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上,各与会国还认为俄罗斯不够资格参加,但自彼得大帝开始的励精图治使俄国迅速崛起,继而逐步成为一个欧洲强国,特别是在拿破仑战争以后,俄罗斯成为欧洲均势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极,并最终“迫使欧洲把它当作政治舞台制衡因素来对待”④。
对此,西方人日益感到这是一种威胁,并为此强烈不安。
“1815年,当欧洲国家体系在最大和最后一次的挑战中劫后余生时,许多人看到法国和俄国这两种威胁可能危及这一体系…害怕法国是看错了皇历,但把俄国视为欧洲国家体系的一大威胁,虽言之过早,却颇有预见。
”⑤为此,1762年法国驻圣彼得堡代办曾向国内提出建议:“若对俄国的野心未善加抑制,其后果对邻邦将不堪设想。
”⑥西方人对俄罗斯崛起的担心与恐惧首先表现在对俄罗斯扩张野心的夸大,似乎俄罗斯是欧洲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