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性”腰椎间盘退变

合集下载

什么是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什么是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导语:腰椎的疾病是现在很常见的疾病,也是很多人不可避免的,很多人由于工作的原因患有腰椎疾病的几率是很大的,那么大家了解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吗
腰椎的疾病是现在很常见的疾病,也是很多人不可避免的,很多人由于工作的原因患有腰椎疾病的几率是很大的,那么大家了解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吗,这样的情况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的,只不过有轻有重,有的人没有政治,有的人就比较严重了,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1 病因
椎间盘退行性变( DDD )是一种自然的衰老过程。

不幸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也渐渐失去了柔韧性,弹性和减震的功能。

包绕椎间盘的韧带(叫纤维环)会变得脆弱和很容易被撕裂。

同时,椎间盘中央的凝胶状的柔软部分(叫髓核)开始失去水分萎缩。

这一系列的椎间盘损伤产生了骨刺,支持脊柱的韧带变厚,导致退行性腰椎关节炎。

2 诊断
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退行性变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腰部疼痛。

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神经根受压时,疼痛通常会放射到腿部或足部,并可能伴有麻木和刺痛。

如果有神经根受压征象,有些病人可能会有坐骨神经痛和腰部疼痛,有时还会出现下肢无力。

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首先要进行完整的体格检查,尤其是腰部和下肢的检查。

医生会检查腰部的柔韧性﹑活动度和其它可能提示有神经根受压的征象。

通常需要检查肌肉的强度和反射活动来确定其功能是否正常。

你通常需要填一张表格,说明何时在什么部位出现了疼痛﹑麻木﹑刺痛和无力症状。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椎间盘退变名词解释

椎间盘退变名词解释

椎间盘退变名词解释《椎间盘退变名词解释》椎间盘退变,这听起来是个挺专业的词儿。

咱先把它拆开看。

椎间盘,这就像是夹在咱脊柱每节骨头中间的小垫子。

想象一下,咱的脊柱是一串糖葫芦,那椎间盘就是每颗山楂中间的那层糖稀,起着缓冲的作用呢。

这个椎间盘啊,它原本是个挺复杂的结构。

就像一个小汉堡包,有外面的纤维环,就像汉堡的面包皮,紧紧地包着里面的髓核,髓核呢,就像是汉堡里的肉饼。

这一整个椎间盘在咱年轻健康的时候,可是活力满满。

纤维环强韧得很,髓核也水润有弹性,它们齐心协力,让咱的脊柱能灵活地弯曲、伸展,就像一个配合默契的小团队。

可这椎间盘退变是怎么回事儿呢?简单说,就是这个小汉堡包开始老化、出问题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原因,这个椎间盘就开始不那么好使了。

纤维环可能会出现小裂缝,就像汉堡皮被撕开了个小口儿。

这时候,里面的髓核就不安分了,它可能会从这个小裂缝里挤出来一点,这就叫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退变可能会带来的一个后果。

那为啥会发生椎间盘退变呢?原因还真不少。

长时间坐着不动,就像现在很多人整天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这椎间盘就一直被压着,得不到放松,时间长了就容易出问题。

就好比一个弹簧,你老是把它压着,它慢慢就失去弹性了。

还有过度劳累,比如说那些经常干重体力活的人,脊柱承受的压力太大,椎间盘也受不了。

另外呢,外伤也可能导致椎间盘退变。

打个比方,要是不小心摔了一跤,伤到了脊柱,这就像给椎间盘来了个突然袭击,可能就把这个小汉堡包给震坏了。

椎间盘退变之后,身体可就会有不少反应。

有的人会觉得腰疼,那种疼就像有个小锤子在腰上时不时地敲一下,难受得很。

还有的人会觉得腿麻,就好像有小蚂蚁在腿上爬来爬去。

这是因为椎间盘退变后可能会压迫到周围的神经,神经就像小电线一样,被压到了就会给身体发出错误的信号。

咱得重视椎间盘退变这个事儿。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活动活动。

不要老是一个姿势待着,隔一会儿就站起来伸伸懒腰,扭扭腰,就像给椎间盘做个小按摩。

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与康复治疗

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与康复治疗

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与康复治疗引言腰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病变,导致了许多与腰背部相关的问题,如腰痛、坐骨神经痛和下肢无力等。

虽然这些问题对生活质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我们仍未完全理解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

本文将探讨该疾病的发生原因以及康复治疗中可能有效的方法。

一、发病机制1.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组织逐渐失去弹性和水含量。

在25岁左右开始,绝大多数人的椎间盘就会出现退化现象。

这是由于成年后椎间盘中软骨基质含水量减少以及纤维环结构损伤所致。

这些变化导致了椎间盘高度减少和硬度增加。

2. 生物力学压力长期处于不合适的体位或姿势下会给腰椎间盘施加过重压力,从而促使其退变。

例如,长时间的弯腰、提重物、久坐不动以及姿势不正等都可能造成腰椎间盘的额外负担。

3. 遗传因素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腰椎间盘退变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某些基因变异使得个体对退变过程更为敏感。

然而,具体涉及到的基因以及其对退变过程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4. 代谢紊乱与某些代谢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和肥胖)有关的异常代谢状态会导致全身营养供应不足,并且影响到脊柱结构和功能。

这种情况下,脊柱组织包括椎间盘也容易发生退行性变化。

二、康复治疗方法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康复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适当的运动训练和理疗手段,可以恢复腰椎区域的正常功能,并减轻相关的疼痛和炎性反应。

例如,在康复治疗中常用的物理疗法包括电疗、冷热敷、按摩和牵引等。

2. 运动康复合理的运动是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康复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适当的锻炼可以提高腰背肌肉力量,改善脊柱稳定性,并增加椎间盘及周围结构的营养供应。

常见的推荐运动包括伸展运动、核心肌群训练以及低冲击度有氧运动。

3. 药物治疗针对腰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疼痛和炎性反应,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的不适。

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是最常见且有效的选择,但长期使用需要注意其对胃黏膜和肾功能的副作用。

腰椎退行性变是怎么回事

腰椎退行性变是怎么回事

腰椎退行性变是怎么回事作者:黄运绥腰椎退行性变,亦称腰椎骨质发生退变,椎体边缘和腰椎关节发生异常增生面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退行性变的发病原因有很多,除与年龄增长因素有关外,还有哪些因素?腰椎退行性变是怎么回事?腰椎退行性变是怎么回事?长时间的腰前屈或侧弯姿势会加重椎间关节的负荷,导致纤维环退变并诱发腰椎间盘突出。

有人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处于直立体位时第3腰椎椎间盘内压力负荷为70千克,若腰椎处于前屈位时第3腰椎椎间盘内压力负荷就会达到120千克;此时若负重20千克,椎间盘内压可骤升至340千克,由此可引起腰椎退行性变化。

腰椎退行性变是怎么回事?腰椎退行性变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腰椎间盘纤维环的退变。

椎间盘组织承受人体躯干及上肢的重量,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劳损较其他组织为重。

腰椎间盘经有少量血液供应,营养极为有限,从而极易退变。

2、椎间盘髓核的退变。

椎间盘髓核是富含水分、有小分子弹性粘糖蛋白的组织,内含软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幼年是含水量可达80%以上,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时可达70%,椎间盘含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其内在压力水平和弹性状态。

3、软骨终板的退变。

椎间盘的软骨终板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变薄、钙化和不完整,并产生囊性变和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环的附着点松弛,伴随髓核水分减少,软骨终板不能再生修复。

软骨终板的退变会使椎间盘体液交换的半透明膜作用减少,加速腰椎间盘退变。

>>> 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腰椎退行性变是怎么回事?椎管狭窄按照病因分类为先天性椎管狭窄和继发性椎管狭窄,我们这里讲继发性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是指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狭窄引起的神经根、马尾神经等压迫综合征。

当椎间盘。

纤维环、关节突和韧带退变等,均有可能压迫椎管而致椎管的管径变小而狭窄。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年龄增长还可能导 致腰椎间盘周围的 肌肉和韧带松弛, 增加椎间盘退行性 病变的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 腰椎间盘承受的压 力增加,可能导致 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遗传因素
家族史:家族中 有腰椎间盘退行 性病变的患者
基因突变:某些 基因突变可能导 致腰椎间盘退行 性病变
遗传易感性:某 些人群可能对腰 椎间盘退行性病 变有更高的易感 性
中度: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腰痛、腿痛等症状。
单击添加标题
重度:椎间盘严重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
发病机制
椎间盘老化:随着年龄增长,椎 间盘逐渐失去弹性和水分,导致 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遗传因素:部分人可能因遗传因 素而易患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诊断标准
腰痛:持续性或 间歇性疼痛,可 放射至下肢
坐骨神经痛:下 肢麻木、疼痛, 可伴有肌肉无力
腰椎活动受限: 弯腰、转身等动 作受限
影像学检查:X 光、CT、MRI等 显示腰椎间盘退 行性病变征象
PRT 3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病因
年龄因素
年龄增长导致腰椎 间盘退行性病变的 风险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 腰椎间盘的水分逐 渐减少,导致椎间 盘变薄、弹性降低
症状:腰痛、腿痛、麻木等
预后:病情改善、复发等
诊断: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 炼等
治疗过程与效果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物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疗、 手术治疗等
治疗周期:根据病情不同,治疗 周期也不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治疗效果: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延缓病情进展等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非手术治疗进展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非手术治疗进展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非手术治疗进展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腰椎退变性疾病。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身体不适和痛苦。

针对这一疾病,目前已经有了很多非手术治疗方案,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针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非手术治疗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什么是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是一种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化和椎体滑移所致的腰椎疾病。

常见的症状有腰背部疼痛、腿部麻木、活动受限等。

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脊髓压迫,造成下肢瘫痪等严重后果。

二、非手术治疗方案针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目前已经有了很多非手术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疗法等。

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是目前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主要包括休息、减轻负重、改变姿势、热敷等。

这些方法可以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但是对于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退化的治疗效果较为有限。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通过各种物理手段来改善患者的腰椎症状,包括热疗、冷疗、超声波治疗、牵引等。

物理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药物治疗是通过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炎症,包括镇痛药、抗炎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疼痛感,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

4. 中医疗法中医疗法是通过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通过中医疗法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改善腰椎的功能,并且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针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非手术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

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微创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非常受关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经皮穿刺技术将药物或者抗炎药直接注入患者的椎间盘或者疼痛部位,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炎症反应。

微创介入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还可以避免手术和手术后的恢复期,对于一些手术不宜或者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选择。

腰椎间盘退变“模式”与腰痛——基于跳跃节段椎间盘病理学的新见解

腰椎间盘退变“模式”与腰痛——基于跳跃节段椎间盘病理学的新见解

E 3 一4 8 朱辉 摘 译 , 4 0E 3 . 尹庆 水 审校 )
管椎 间盘退 变程 度 相似 , 不 同的 多节段 椎 间盘 退 变模 式表 现 出不 同的腰 痛症 状 , 一结 果 可能 为腰 痛 但 这
的机 理研 究提供 新 的证据 。
(摘 自 C en ,S mati DD,K rpnn ta.A e ’ t rs f lmb r ds dg n rt n hu g K a r s z ap ie ,e 1 r p tn ’o u a i ae c e e ea o i
asc tdwi o ak p i? : e nihsb sdo kp e e e ds a oo y S ie 2 , 77 : s i e t lw b c a o a h n n w is t ae n sip d l l i p t lg . pn , 0 3 () g v c h 1 2
00 3 。从 S DD I型 ( 度 最轻 ) S DDV型 ( 度 最重 ) 我 们观察 到椎 间盘 退 变节段 、 . ) 0 L 程 到 L 程 , 整个椎 间盘退 变 的严重 程 度 以及椎 间盘膨 出/ 出情 况均 有逐 渐增 加和 加 重 的趋 势( <00 ) S DDV型 患者 腰 痛 的 突 P . :L 5 发病 率 更高 , 疼痛程 度更加 严 重 。功 能障碍 评分 在 C MDD、 L S DD以及 S DD各 型之 间无 明显不 同( > L P础研究杂志 2 1 年 2 02 月第 4 卷第 1 期 Cl 厂 l hh.Cl S z ̄pR sF b2 1,I1 , . nBal O Ho c, e 02 / . NoI C " o4
性 ( R = 1 9 9 %C : .0 1 3 P = 0 4 ) 腰 痛 的 严 重 程 度 ( R = 1 3 9 %C : .3 - .3 尸 = O . ;5 I 1 ~ . ; 3 0 9 . 7和 0 O . : 5 I 1 " 27 : 8 2 '

什么叫腰椎退行性改变,有哪些症状表现

什么叫腰椎退行性改变,有哪些症状表现

什么叫腰椎退行性改变,有哪些症状表现
腰椎健康历来都是人们比较重视的,因为腰椎是人体最大的物理支撑部分,没有腰椎的人是无法站立行动的,而腰椎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得不到休息就容易产生病变,例如腰椎退行性改变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能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伤害,那么,什么叫腰椎退行性改变,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腰痛以及腰椎支撑功能下降:
本类症状多由椎间盘的退变、腰椎小关节磨损增生、腰椎侧弯、腰椎滑脱等原因引起,特征是站立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

★2.下肢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
本类症状主要由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或椎管狭窄压迫神经、影响神经血供有关,典型的腰椎疾病引起的腿痛多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即从腰部或臀部开始,延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足的疼痛。

间歇跛行主要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通常随疾病加重,行走距离逐渐缩短),双下肢出现酸麻胀痛,象灌了铅,因而迈
步困难。

此时弯腰或坐下、蹲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缓解,开始行走后又再次加重。

★3.大小便和性功能障碍:
本类症状可表现为排便排尿无力、便不尽、尿潴留以及性敏感性下降、阳痿、异常勃起等。

男性小便方面的问题有时难以与前列腺增生相鉴别,有学者认为腰椎疾病引起的男性小便障碍多时轻时重,而前列腺疾病引起的小便症状轻重程度多比较恒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跃性”腰椎间盘退变腰背痛(LBP)是指具有致活动受限,伴或不伴有一侧下肢或双下肢牵涉痛,时间至少持续1d的疼痛;它已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使各国人民蒙受巨额的经济损失,相关数据显示,在全球成年人群中,约有12%~33%患有腰背痛,1年后的患病率上升至22%~65%,随着人口的老年化和时间的推移,在未来的几十年,其患病率将会大幅上升。

腰背痛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腰椎间盘退变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腰椎间盘退变(LDD)主要是由于椎间盘内营养物质合成和代谢途径受损、基质降解酶合成和代谢失衡、生物力学改变等引起,同时也与遗传、性别、年龄、工作性质负荷等有一定的关系。

近年来,有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式———“跳跃性”椎间盘退变(SLDD),其主要是在多个退变的椎间盘中存在正常健康的椎间盘,但对SLDD的退变模式类型、与腰背痛的关系、发病机制以及相关手术治疗还没有系统的探究,本文现对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椎间盘退变与腰背痛椎间盘(IVD)主要是由周围的纤维环(AF)、中央的髓核(NP)和上下软骨终板(CEP)构成,是椎体间强有力的连接结构,具有维持脊柱高度、活动度及吸收震荡等功能。

一般认为,成年人的椎间盘是一个无血管的组织,其营养代谢的途径主要是软骨终板的渗透弥散和外层纤维环的血管滋养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物力学等改变,椎间盘发生了退变。

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软骨终板钙化、骨化,甚至是损伤破裂导致供应椎间盘的血供减少,使椎间盘内营养物质合成和代谢障碍,导致椎间盘细胞死亡和基质成分的改变,从而使间盘发生退变;(2)椎间盘基质改变,主要是由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代谢障碍,导致椎间盘内Ⅱ型胶原向Ⅰ型胶原转变,出现Ⅲ型胶原,髓核内的蛋白聚糖聚合体合成减少,这些改变导致髓核的亲水性降低,椎间盘传达重量的能力发生改变引起退变;(3)炎症因子如TNF-α、IL-1、IL-18等通过影响正常细胞的生长分化,产生毒性作用,使间盘物质被逐渐吸收引起退变;(4)生物力学过度的负荷影响椎间盘细胞代谢,导致细胞外基质成分紊乱,从而引起蛋白聚糖聚合体减少,髓核含水量降低等一系列变化导致间盘退变;除此以外遗传、工作性质、年龄及性别等也与椎间盘退变有关。

退变的椎间盘及周围韧带、滑囊关节等由于生物力学负荷等改变,纤维环从内层向外层放射状撕裂,敏感的痛觉纤维往间盘内部生长,炎症介质作用等可引起盘源性腰痛。

如果退变间盘髓核向后方膨出或突出,压迫神经根,则可导致坐骨神经痛。

椎间盘的退变并不固定在某一节段,同时也存在不同的模式,近年来,有报道发现了一种新的腰椎间盘退变的模式———“跳跃性”腰椎间盘退变。

“跳跃性”腰椎间盘退变香港大学骨科研究团队对1989例来自中国的南方人进行放射学及临床等研究分析,以Schneiderman等人提出的关于腰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学标准或存在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高信号、许莫氏结节等标准评估区分正常健康与退变的间盘,提出一种新的腰椎间盘退变的模式———“跳跃性”腰椎间盘退变(SLDD),其主要是在多个退变的椎间盘中存在正常健康的椎间盘,同时得出在总的人群中约有8.7%的个体存在“跳跃性”腰椎间盘退变,而在连续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CMDD)的人群中约有20.8%存在“跳跃性”椎间盘退变(SLDD),同时SLDD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退变模式。

该团队在后来的研究中,再次将3099例来自中国的南方人进行放射学与临床分析,筛选出存在SLDD的患者,利用MRI矢状面的T2加权像对腰椎间盘退变节段的分布进行评估分析,并根据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以及退变间盘与正常健康椎间盘之间的位置,把SLDD分为5种不同的退变类型。

Ⅰ型:在头端和尾端单节段退变的椎间盘之间存在着一个或多个退变的椎间盘;Ⅱ型:椎间盘间断性退变;Ⅲ型:头端和尾端分别是多节段和单节段的椎间盘退变,中间为正常健康的椎间盘;Ⅳ型:头端和尾端分别是单节段和多节段的椎间盘退变,中间为正常健康的椎间盘;Ⅴ型:头端和尾端都是多节段的椎间盘退变,中间为正常健康的椎间盘。

在临床上,作者也发现某些相应的SLDD退变模式。

如图1所示,A为42岁男性,L3、4、L5S1椎间盘发生退变,其中L4、5为正常健康的椎间盘,属于Ⅰ型SLDD退变模式;B为54岁男性,L1、2、L3、4、L5S1椎间盘发生退变,其余腰椎间盘正常,属于Ⅱ型SLDD退变模式;C为35岁男性,L2、3、L3/4、L5S1椎间盘发生退变,L4、5为正常健康椎间盘,属于Ⅲ型SLDD退变模式;D为52岁男性,L1、2、L3、4、L4、5椎间盘发生退变,其余椎间盘正常,属于Ⅳ型SLDD退变模式;E为57岁女性,L1/2、L2、3、L4、5、L5S1椎间盘发生退变,L3/4为正常健康椎间盘,属于Ⅴ型SLDD退变模式。

“跳跃性”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在以往的研究中,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主要集中在椎间盘内营养物质代谢和合成的障碍、细胞外基质成份改变、基质降解酶合成和抑制的失衡、生物力学改变等方面研究。

至于SLDD退变机制的研究,一般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是明确的,同时有文献报道在某些合并腰椎滑脱的患者中,SLDD主要发生在脊柱的高、中位区域,提示可能与日常生活中过度不适当的负荷和弯腰有关系,或是与胸腰段潜在的压力有关;除此外,SLDD的退变与终板的损害也有关系,如:许莫氏结节(Schmorl’snodes)的形成,影响了终板的运输功能,导致间盘代谢和营养紊乱,同时引起炎症,使间盘和椎体的适应能力发生改变,引起脊柱节段不稳,间盘分散应力的能力变差等,但需要指出的是许莫氏结节在非“跳跃性”退变中一样存在,同时SLDD患者多为男性,可能与工作、性激素等有关系;除此之外,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系;至于为什么SLDD具有多种退变模式,不可以单用生物力学的改变去解释。

椎间盘犹如一个震荡的吸收器,吸收来自不同地方的压力,当椎间盘的生物化学和结构的完整性受到改变时,将会损害生物力学功能,影响负荷的适应能力。

因此,退变椎间盘将会改变力学特性,同时影响到邻近的节段,这会导致多节段的退变,SLDD患者是不是更容易引起相邻节段的退变,发展成为CMDD,从而更容易导致腰椎不稳呢?那么具体SLDD退变的机制是什么呢?SLDD 是不是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其最终结果是否会发展成为CMDD?这些一系列问题有待广大医师去探讨解决。

“跳跃性”腰椎间盘退变与腰背痛的关系腰背痛是多因素造成的,椎间盘退变在其扮演重要的角色。

而椎间盘退变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过程,年龄和过度的身体负荷将会使椎间盘发生结构性损害和生物化学的溶解,但并不是所有退变的椎间盘都会引起腰背痛,如果退变程度超过了自然退变的程度,将引起有症状的腰背痛。

“跳跃性”腰椎间盘退变(SLDD)属于腰椎间盘退变的范畴,与单个椎间盘退变或CMDD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其退变模式与腰背痛又有何种关系呢?有研究对不同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式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压应力等生物力学负荷的改变方面,CMDD较SLDD严重,主要表现在周围韧带、椎弓根、各关节面等,这可能是为什么在临床上SLDD患者相对于CMDD患者更不容易产生疼痛的症状,从而较少得到临床的关注和治疗的原因。

同时,不同SLDD类型发生腰背痛的患病率也不一样,其中以Ⅴ型最多见,但目前尚没有显著的证据表明不同退变模式的LDD之间与腰背痛有明显的差别和关系。

但是基于相关的研究,不同模式的LDD对腰背痛来讲,都是一个“独特的机制”和危险因素。

为什么SLDD患者不同退变模式之间的疼痛没有明显的差别,引起疼痛的具体责任节段还有待探究。

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减缓,甚至逆转SLDD,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将来去探究。

“跳跃性”椎间盘退变对手术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目前,对于腰椎间盘退变所导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等疾病治疗有卧床休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须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如:腰椎间盘病的单纯减压术、腰椎融合术或腰椎非融合内固定术、微创治疗等。

近年来,出现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如:以干细胞为基础的治疗策略。

而对于SLDD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目前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方案。

在腰椎手术后,邻近节段由于生物力学改变,脊柱矢状面的失衡等因素,会加速其退变,出现邻近节段退变(ASD),甚至出现有症状的邻近节段病变,对于一些新的微创的手术技术,暂时也没有证据表明可以减少ASD的发生率。

当然,ASD的发生是多因素引起的,有报道指出年龄>50岁是ASD发病的显著危险因素。

SLDD是否会导致腰椎术后更容易发生ASD,应该怎样选择手术方案,是融合术还是非融合术,或是其他术式?不同年龄段的SLDD患者在选择手术方案时,是否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同时,SLDD患者如果合并其他病变,如:外伤、畸形、峡部裂、滑脱等,该如何根据其具体的病理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总结和展望“跳跃性”腰椎间盘退变(SLDD)是近年来发现椎间盘退变的一种新的退变模式,存在着五种不同的退变模式。

SLDD有其不同于一般单节段或多节段椎间盘退变的退变类型和生物力学等改变,在与腰背痛的关系中,不同SLDD退变模式类型存在差别,但没有显著的证据显示不同类型的SLDD退变模式有明确的差异。

目前对SLDD的退变机制,除了一般椎间盘退变的因素,其余主要集中在终板损害和压应力改变方面,许莫氏结节的形成可能与其有相关性。

手术治疗方面,尚没有统一的手术方案,对SLDD退变的责任节段进行传统融合手术,会不会比其他腰椎退变性疾病,更容易引起相邻节段的退变并促使腰椎不稳?SLDD患者如果合并其他病变,如:外伤、畸形、峡部裂、滑脱等,应该如何根据其具体的病理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面对手术方案的选择,SLDD患者该如何更合理的选择?综上所述,SLDD的发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腰椎间盘退变模式的多样化,为深入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向,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