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种2019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摘要:1.介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背景和意义2.列举获奖项目的领域和特点3.分析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和挑战4.阐述获奖项目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5.提出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正文:一、介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背景和意义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一项重要荣誉。
每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旨在表彰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019年度的获奖项目涵盖了众多领域,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实干作风。
二、列举获奖项目的领域和特点1.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包括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突破;2.生命科学与医学:涉及基因编辑、新型疫苗、肿瘤免疫治疗等领域的创新;3.材料科学与能源:涵盖了高性能材料、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突破;4.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包括卫星导航、航空发动机、5G通信等技术在内;5.工程技术与基础设施:涉及高铁、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创新;6.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围绕水资源、土壤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分析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和挑战1.现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方面。
四、阐述获奖项目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1.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获奖项目代表了我国科技领域的较高水平,有助于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2.促进产业升级:许多获奖项目具有很强的产业应用价值,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解决民生问题:部分获奖项目关注民生领域,如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有助于改善民生;4.强化国家战略支柱:获奖项目涵盖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强化国家战略支柱。
五、提出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1.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重视人才培养,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和地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
技术开发与应用公示内容

附件2019年环境技术进步奖“重金属污染土壤靶向修复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重金属污染土壤靶向修复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二、主要完成人侯浩波、郭成洲、席北斗、邵雁、周旻、王雷、刘数华、肖林、汪韦兴、宋自新、张炎、周显、董祎挈、陈畅、李禾三、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大学、葛洲坝中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四、项目简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面积大、污染重、影响广,全国土壤污染面积达100万km2,70%是重金属污染,威胁粮食及生态安全。
固化稳定技术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主流技术,利用大宗的硅铝基工业固体废物制备土壤固化稳定剂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土壤污染防治思路,但面临三个方面的难题:(1)重金属污染类型多、组分复杂,难以厘清土壤重金属三维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与主控因素,不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2)大宗固体废物品位低、活化能高,其微观结构与反应活性的关系不清,难以实现高效性固化稳定化修复剂的绿色节能制备;(3)场地污染土壤介质条件多样、传质困难,现有的修复装备成套应用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亟待提升。
项目瞄准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难题,依托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历经20年,在“理论—材料—应用”的三个层面上,突破了污染土壤修复材料与关键装备等瓶颈,建立了重金属污染土壤靶向修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主要创新成果有:1、发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同相类同相常温固相反应规律,提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硅铝基材料靶向修复的作用机理,创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从高温熔融到常温化学固化等效转变的方法,为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提供了理论指导。
2、构建了固体废物粉体微观结构和化学反应活性关系的三层次模型,发现了控制粉体化学反应走向的“临界粒径”现象,利用大宗硅铝基工业固体废物开发了5种具有靶向功能的高性能土壤修复材料,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体毒性浸出浓度比现有的常温固化材料降低一个数量级。
处理技术及规模应用公示内容

附件2019 年环境技术进步奖项目“基于关键过程优化的湿地水处理技术及规模应用”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基于关键过程优化的湿地水处理技术及规模应用二、主要完成人卢少勇,张建,崔理华,王跃昌,吴海明,刘华清,刘莹,国晓春,刘晓晖,金相灿,万正芬,王焕华,胡小贞,毕斌,张森霖三、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远浪潮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项目简介人工湿地是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1919年在哈密尔顿Cootes 伊甸园的天然湿地等标志着湿地净化功能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人工湿地在污水生态处理领域具有突出的应用优势,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开展利用人工湿地改善水质研究。
人工湿地按类型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
其中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去除效率最高,得到广泛关注。
但是,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针对人工湿地集布水不均导致的有效体积降低和处理效率不高问题、基质堵塞造成的长期运行稳定性差的问题、低温环境下人工湿地处理效率低下等技术难点,本项目创新性技术的实施提高了湿地系统在常温/低温环境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并且大幅度降低了湿地的运行能耗,实现了人工湿地工程的高效可持续稳定运行,为我国低污染水处理提供了经济有效且生态良好的水质净化关键技术。
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研发了预处理强化技术,优化了预处理过程,改善了技术构型及填料,有效解决堵塞问题。
研发的水解(反硝化)预处理技术,提前去除废水中大部分不溶性污染物。
同时利用四单元技术构型(单元一与单元四的基质为2-4cm粒径的沸石,单元二与单元三为1-2 cm粒径的沸石,单元一、三、四为表面流,单元二为垂直流,采用上行下行交替水流方式)以及上中下三层多维填料(下层填料为大外径陶管,中层填料为小外径陶管,上层填料为田园土),有效防止堵塞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增加生物量。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中国政府每年颁发的最高科技荣誉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对国家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共评审、评定出9项特等奖,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材料科学、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以下将分别介绍其中的几个特等奖。
首先,我们来看电子信息领域获奖项目。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一项重要特等奖被授予了“高性能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及应用”项目。
这个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牵头,借助国内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该项目不仅在计算速度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在国家安全、天气预报、新材料设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在生物医药领域,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授予了“脑疾病分子机制与治疗研究”项目。
该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进行了多年的努力。
通过对脑疾病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该项目揭示了多种脑疾病的发生机制,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治疗策略。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改善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患者带来希望。
此外,在材料科学领域,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授予了“高温合金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研究”项目。
这个项目由航天科工集团总公司牵头,通过对高温合金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进行研究,为我国航空航天、核工业、新能源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材料。
这些高温合金材料具有高温下的良好耐热性、耐腐蚀性等优异性能,可以大大提高装备的工作温度范围和耐久性,对于我国高端装备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在节能环保领域,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授予了“多尺度过程与系统理论及应用示范”项目。
这个项目通过研究多尺度过程和系统理论,解决了我国工业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该项目不仅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还在高效利用能源、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材料

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生物炭模块化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
中国
ZL201510134441.5
2016.8.24
2208613
山东大学
张建, 刘华清, 安沫霖, 胡振, 张成禄
有权
主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人情况
1、姓名:张建 排名:1
行政职务:常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山东大学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对本项目贡献:全面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明确了不同湿地植物种群在不同季节条件下的生态位互补效应和生物协同作用机制,创新性构建了“植物-动物-微生物”协同强化技术;主持研发了湿地植物生物质高价值利用技术,提出了人工湿地氧化还原环境优化技术,并解析了湿地设计与运行参数对湿地水力流态的影响。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国家(地区)
授权号(标准编号)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技术标准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技术指南
中国
DB37/T3394-2018
2018.9.17
有权
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防堵塞快速渗滤系统
中国
ZL201010118102.5
2012.5.9
943754
山东大学
张建,吴海明,张成禄,范金林,李聪,张金勇
有权
授权发明专利
可拆卸式均匀布水器
中国
ZL201010616982.9
2013.4.3
116615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卢少勇,蔡珉敏,金相灿,赵斌,包裕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国政府设立的最高科技奖项,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团队和机构。
根据你的要求,以下是一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名单,但请注意,这只是一部分获奖者,无法穷尽所有的获奖者。
1.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
“重大疫情防控技术与应急管理体系创新与应用”团队。
“高性能计算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
2.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
“高速铁路技术与系统研究”团队。
“高新技术燃气轮机关键技术与应用”团队。
3.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
“大型飞机关键技术与应用”团队。
“高速列车技术与系统”团队。
4.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
“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与发展”团队。
“高速铁路技术与系统”团队。
5.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团队。
“大型数字光传输系统与关键技术”团队。
以上只是近年来的一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每年都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和机构获得这一荣誉。
这些获奖者在各自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是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之一,旨在表彰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单位和个人。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得主已经揭晓,他们的成果在技术创新、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为您介绍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获奖成果。
一、获奖成果1. 项目名称:XX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获奖单位:某某大学项目简介:该项目围绕XX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产业生产中。
通过创新性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在特定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2. 项目名称:XX领域创新产品的研制获奖单位:某某企业项目简介:该项目以XX领域为重点,通过长期的研究和不懈的努力,成功地研制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并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 项目名称:XX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突破获奖单位:某某研究所项目简介:该项目突破了XX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在相关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获奖意义1. 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些获奖成果的涌现,不仅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也为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这些成果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3. 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作用:这些获奖单位和个人的成就,将对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科技创新的事业中。
……三、展望未来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这些项目和个人,将进一步加强对自身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为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动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这些成果也将在相关领域继续引发更多的创新活力,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未来的科技创新道路上,我们期待着这些获奖者继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我国科技进步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获得,是对这些成果的高度认可,也是对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激励和肯定。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凝聚科技创新加速发展的力量2019年是中国科技创新历史性的一年,中国科技界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颁布。
这一荣誉是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最高奖项,也是表彰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最高荣誉。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颁布彰显了中国正在朝着高科技国家的目标不断迈进。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机制的创造是为了鼓励和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创新,促进科技人才的集聚,加强对科技研究和开发模式的引导,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授予了5个项目,分别是“汽车智能互联技术与系统”、“大型先进钢铁企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柔性治理高效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高效绿色农业和轻工业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以及“人类基因组变异谱的研究及其应用”。
这5个项目是国家科技创新成果的代表,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了中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见证。
其中,“汽车智能互联技术与系统”项目是一项集软硬件、通信、智能网联等多领域创新于一体的成果,通过整合技术资源,打破了传统汽车产业的界限,将手机、汽车、网络无缝融合,打造出汽车智能互联生态体系,实现了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个性化的出行服务。
这一项目的成功,为中国智能制造、信息通信、新一代汽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大型先进钢铁企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是中国钢铁行业智能化改造的重要成果,通过智能化技术在矿石、焦炭、炼铁、炼钢等环节对产业链进行全面优化,实现了设备无人化、生产自动化、工艺优化、质量稳定等目标。
这一项目的成功,不仅实现了钢铁产业的绿色发展,也为智能制造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成功案例。
“柔性治理高效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项目是我国制造业应对国际市场的重大需求,创新了柔性制造技术,通过灵活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生产按需、库存精简、响应快速等目标,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众型向智能型转型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奖种:2019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
项目名称:村镇废弃生物质分质处理及区域循环利用技术及应用
全部完成人(姓名/排名):杨天学/1、席北斗/2、汪群慧/3、王夏晖/4、刘振刚/5、李志涛/6、申欢/7、李艳平/8、刘鸿志/9、张进锋/10、黄彩红/11、赵颖/12、张天瑞/13、李东阳/14、龚天成/15
全部完成单位(全称/排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1、北京科技大学/2、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4、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5、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6、绿能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7
涉及中心成果列表:
1. Chao Gai, Zhengang Liu*., Guanghua Han., Nana Peng., Aonan Fan. Combustion behavior and kinetics of low-lipid microalgae via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Bioresoure Technology 2015;181:148-154.
2. Zhengang Liu*., Skent Hoekman., R. Balasubramanian., FuShen Zhang. Improvement of fuel qualities of solid fuel biochars by washing treatment.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5(134)130-135.
3. Chao Gai., Yi Li., Nana Peng., Aonan Fan., Zhengang Liu*. Co-liquefaction of microalgae and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in subcritical water. Bioresoure Technology 2015;185:240-245.
4. Zhengang Liu*, Guanghua Han. Production of solid fuel biochar from waste biomass by low temperature pyrolysis. Fuel 2015;158:159-16
5.
5 Zhengang Liu*, Yanchuan Guo, Balasubramanian R., Kent Hoekman S.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har/lignite blend pellets. Fuel 2016;164:59-65.
6. Chao Gai, Yanchuan Guo, Tingting Liu, Nana Peng, Zhengang Liu*. Hydrogen-rich gas production by steam gasification of hydrochar derived from sewage slud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6;41:3363-3372.
7. Xiaojun Zuo, Zhengang Liu, Mindong Chen*. Effect of H2O2 concentration on copper removal using the modified hydrothermal biochar.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6;207:262-267.
8. Chao Gai, Yanchuan Guo, Nana Peng, Tingting Liu, Zhengang Liu*. N-doped
biochar derived from co-hydrotermal carbonization of rice husk and chlorella pyrenoidosa for enhancing copper ions adsorption. RSC Adv 2016;6:53713-53722. 9. Nana Peng, Yi Li, Tingting Liu, Chao Gai, Zhengang Liu*. Emission, distribution and toxicity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during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and coal co-combustio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6;565:1201-1207.
10. Nana Peng, Zhengang Liu*, Tingting Liu, Chao Gai. Emission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during hydrothermally treated municipal solid waste combustion for energy generation. Applied Energy 2016;184:396-403.
11. Chao Gai, Mengjun Chen., Zhengang Liu*. Ga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har and pyrochar derived from sewage sludge. Energy 2016;113:957-965. 12. Chao Gai, Fang Zhang, Qianqian Lang., Tingting Liu., Nana Peng., Zhengang Liu*. Facile one-pot synthesis of iron nanoparticles immobilized into the porous hydrochar for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phenol.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2017;204:566-76.
13. Nana Peng, Yi Li, Tingting Liu, Qianqian Lang, Chao Gai, Zhengang Liu*.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toxic heavy metals in municipal solid waste and corresponding hydrochars. Energy and Fuel 2017;31:1665-1671.
14. Chao Gai, Fang Zhang, Yanchuan Guo, Nana Peng, Tingting Liu, Qianqian Lang, Yu Xia, Zhengang Liu*. Hydrochar-supported, in-situ generated nickel nanoparticles for sorption-enhanced catalytic gasif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Engineering 2017;5:7613-7622.
15. Chao Gai,Fang Zhang, Tianxue Yang, Zhengang Liu*., Wentao Jiao, Nana Peng, Tingting Liu, Qianqian Lang, Yu Xia. Hydrochar supported bimetalliuc Ni-Fe nanocatalysts with tailored composition, size and shape for improved biomass steam reforming performance. Green Chemistry 2018,20,2788-2800.
16. Pin Ma, Wenli Lu, Xiaoying Yan, Wendan Li, Li Li, Yanyan Fang, Xiong Yin*, Zhengang* Liu, Yuan lin.Heteroatom tri-doped porous carbon derived from waste biomass as Pt-free counter electrode i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RSC Adv. 2018,8,18427-18433.
17. Jing Ma, Mengjun Chen, Tianxue Yang, Zhengang Liu*, Wentao Jiao, Dong Li, Chao Gai. Gas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hydrochar derived from co-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 of sewage sludge and sawdust. Energy 2019,173:732-739.
18. Chao Gai, Nengmin Zhu, S.K. Hoekman, Zhengang Liu*, Wentao Jiao, Nana Peng.
Highly dispersed nickel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hydrochar for hydrogen-rich syngas production from catalytic reforming of biomass.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9,183:474-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