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调味油标准
食品油的执行标准号

食品油的执行标准号食品油是指从动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油、动物油以及人工合成的食用油。
食品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具有提供能量、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的重要作用。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每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食品油执行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食品油》(GB 2716-2018)是中国食品油行业的基本规范,也是食品油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重要法规。
该标准于2018年6月1日实施,取代了之前的标准GB 2716-2005。
这是对食品油原料、加工工艺、质量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的标准。
根据GB 2716-2018标准,食品油被分为多个等级,包括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蔬菜油等级。
对于各个等级的食品油,标准规定了其外观、色泽、气味、味道、含油量、水分和杂质等指标的要求。
同时,还规定了食品油的储存和运输条件,以确保其品质得到保障。
在食品油的质量控制方面,GB 2716-2018特别关注了油酸值、过氧化值、阳离子、酸度和醛类物质等指标的限制。
油酸值是评价食品油稳定性和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标准规定了各个等级食品油的油酸值限制范围。
过氧化值是评价食品油氧化程度的指标,标准也对其进行了规定。
此外,阳离子、酸度和醛类物质等对食品油的品质和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标准中也对其进行了严格限制。
另外,GB 2716-2018还对食品油添加剂进行了规范。
食品油添加剂是在食品油加工过程中添加的物质,其目的是改善食品油的颜色、气味和质地。
然而,添加剂的使用也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隐患,因此标准对食品油添加剂的种类、使用量和规范进行了详细规定,并且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
总的来说,GB 2716-2018是中国食品油行业的基本法规,旨在保障食品油的品质和安全。
该标准对食品油的质量、储存、运输和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规定,涵盖了食品油的外观、气味、味道、化学指标等多个方面。
通过严格执行这个标准,可以保证消费者食用到品质可靠、安全放心的食品油,维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权益。
《食用调味油》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XX调味品有限公司XX—2022《食用调味油》企业标准编制说明本标准代替XX-2019《食用调味油》,与XX-2019相比,除编辑性修订外,主要修订内容如下:——微生物指标:根据GB 29921-202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采样方案和限量进行调整;——贮存:增加了常温贮存条件;——保质期:修订了表述方式。
一、主要原辅材料要求具体见标准文本4.1的要求。
二、感官要求按产品正常应有的色泽、气味与滋味、组织形态及杂质要求进行规定。
三、理化指标1、指标项目根据《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附表设置。
2、水分及挥发物等指标按产品实际特性进行规定。
3、酸价、过氧化值根据GB 2716进行规定。
4、铅、镉、镍、总砷、苯并[a]芘依据GB 2762的限量进行规定,且铅严于GB 2762要求。
6、鉴于食用调味油中蔬菜等添加量极少,故未依据GB 2763对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进行限定。
四、微生物指标微生物指标依据GB 29921,同时参照DB31/2002-2012《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复合调味料》规定执行。
五、试验方法感官指标按感官进行检验;净含量、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均按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相应方法进行检验。
六、标准结构标准结构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本企业标准在征求公司有关部门的意见,并修改、企业法人代表批准发布形成公示稿,上传福建省卫生计生监督信息公示平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待公示期满后,将收集的意见和建议汇总,并针对其内容进行说明或者修订,从而形成福建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公示情况表上传,完成备案正式向社会公布。
企业标准编制小组2022年11月1。
酱油、醋等各种香辛料调味品和调味料相关标准

酱油、醋等各种调味品和调味料相关标准,由食品伙伴网汇总整理,供参考,本汇总不定期更新补充。
生产卫生规范GB/T 22656-2008 调味品生产HACCP应用规范GB 8953-1988 酱油厂卫生规范GB 8954-1988 食醋厂卫生规范NY/T 1531-2007 番茄酱加工技术规范分类名称GB/T 20903-2007 调味品分类GB/T 12729.1-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名称产品及卫生标准GB 10133-2005 水产调味品卫生标准GB 2719-2003 食醋卫生标准(含1号修改单)GB 2717-2003 酱油卫生标准GB 2721-2003 食用盐卫生标准(含第1号修改单)GB 2720-2003 味精卫生标准GB 13104-2005 食糖卫生标准GB 2718-2003 酱卫生标准GB/T 15691-2008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SB/T 10757-2012 牛肉汁调味料SB/T 10513-2008 牛肉粉调味料SB/T 10371-2003 鸡精调味料SB/T 10415-2007 鸡粉调味料SB/T 10458-2008 鸡汁调味料SB/T 10484-2008 菇精调味料SB/T 10485-2008 海鲜粉调味料SB/T 10526-2009 排骨粉调味料SB/T 10612-2011 黄豆复合调味酱SB/T 10459-2008 番茄调味酱GB/T 24399-2009 黄豆酱GB/T 22474-2008 果酱NY/T 958-2006 花生酱NY/T 956-2006 番茄酱NY/T 1070-2006 辣椒酱SB/T 10416-2007 调味料酒QB 2020-2003 调味盐GB 1445-2000 绵白糖GB 317-2006 白砂糖GB/T 20293-2006 油辣椒GB 8233-2008 芝麻油GB 23347-2009 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SB/T 10170-2007 腐乳SB/T 10324-1999 鱼露GB/T 21999-2008 蚝油SB 10338-2000 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NY/T 2111-2011 绿色食品调味油NY/T 1886-2010 绿色食品复合调味料NY/T 900-2007 绿色食品发酵调味品NY/T 1710-2009 绿色食品水产调味品NY/T 1040-2012 绿色食品食用盐NY/T 1053-2006 绿色食品味精NY/T 431-2009 绿色食品果(蔬)酱SB/T 10336-2012 配制酱油SB/T 10431-2007 榨菜酱油GB 18186-2000 酿造酱油(内含第1号和第2号修改单)GB 18187-2000 酿造食醋SB/T 10337-2012 配制食醋SB/T 10416-2007 调味料酒GB/T 8967-2007 谷氨酸钠(味精)GB 5461-2000 食用盐(含第2号修改单)GB/T 18623-2011 地理标志产品镇江香醋GB/T 26531-2011 地理标志产品永春老醋GB 19777-2005 原产地域产品山西老陈醋GB/T 19461-2008 地理标志产品独流(老)醋检测方法SB/T 10417-2007 酱油中乙酰丙酸的测定方法SN/T 0548.1-2002 出口酱油中1,3-二氯-2-丙醇和 2,3-二氯-1-丙醇的检验方法SN/T 0859-2000 进出口酱油中脱氢乙酸的测定方法GB/T 5009.39-2003 酱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21234-2007 铁强化酱油中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的测定SN/T 2012-2007 进出口食醋中苯甲酸、山梨酸的检测方法液相色谱法SN/T 2705-2010 调味品中转基因植物成分实时荧光PCR定性检测方法SN/T 3029-2011 进出口调味品检验规程GB/T 12729.2-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取样方法GB/T 12729.3-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分析用粉末试样的制备GB/T 12729.4-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磨碎细度的测定(手筛法)GB/T 12729.5-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外来物含量的测定GB/T 12729.6-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水分含量的测定(蒸馏法)GB/T 12729.7-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总灰分的测定GB/T 12729.8-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GB/T 12729.9-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GB/T 12729.10-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醇溶抽提物的测定GB/T 12729.11-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冷水可溶性抽提物的测定GB/T 12729.12-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不挥发性乙醚抽提物的测定GB/T 12729.13-2008 香辛料和调味品污物的测定GB/T 4789.22-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调味品检验GB/T 18782-2002 调味品中3-氯-1,2-丙二醇的测定GB/T 5009.41-2003 食醋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09.43-2003 味精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09.55-2003 食糖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09.40-2003 酱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监督抽查规范CCGF 121.6-2010 鸡精、鸡粉调味料CCGF 124.4-2010 水产调味品CCGF 121.4-2010 食用盐CCGF 121.1-2010 酱油CCGF 121.2-2010 食醋CCGF 121.3-2010 味精CCGF 115.1-2010 食糖其他标准GB/T 18526.4-2001 香料和调味品辐照杀菌工艺GB 2687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GB 19431-2004 味精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酱油、醋等各种香辛料/调味品和调味料相关标准,相关产品和检测等标准,由食品伙伴网汇总整理,供参考,本汇总不定期更新补充。
食用调和油执行标准

食用调和油执行标准
生产者可在配料表中或配料表的临近部位使用不小于配料标示的字号,标注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例如,标注成分时,可以按照“大豆油(50g/100g)、玉米油(30g/100g)、菜籽油
(20g/100g)”的方式进行标注,也可以按照“大豆油(50%)、玉米油(30%)、菜籽油(20%)”或者“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添加比例为5:3:2”的方式标注,企业可以自选其一。
新标准规定,对于配料比例≤5%的食用植物油,允许相对误差为±10%,对于配料比例>5%的食用植物油,允许相对误差为±5%。
对于非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用植物调和油,可以选择在食品标签、随附文件、说明书、合同或文件中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植物油新国标将浸出工艺生产的食用植物油(包括调和油)的溶剂残留量下调为≤20mg/kg,并增加“压榨油溶剂残留量不得检出”要求,不再对植物原油要求溶剂残留指标。
食用植物调和油中大于2%脂肪酸的标示应独立于营养成分表之外。
食用油的标准及检测方法

食用油的标准及检测方法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它不仅可以用来烹饪美食,还可以用来制作调味品和沙拉。
然而,由于食用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因此对食用油的标准和检测方法有着严格的要求。
食用油的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它是对食用油品质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食用油的成分、质量指标、生产工艺、包装标识等方面的规定。
而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则是由相关行业组织或地方政府制定的,它们通常是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修订,以适应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况。
食用油的主要质量指标包括酸价、过氧化值、铁皮素含量、透明度、色泽、气味等。
酸价是衡量食用油氧化程度的指标,它反映了食用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酸价越高,说明食用油的质量越差。
过氧化值是衡量食用油氧化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食用油中过氧化物的含量,过氧化值越高,说明食用油的氧化程度越高。
铁皮素是食用油中的一种杂质,它会对食用油的色泽和气味产生影响,因此铁皮素含量也是衡量食用油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食用油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性能检测、化学成分检测和微生物检测。
物理性能检测主要包括透明度、色泽、气味等方面的检测,可以通过目视、比色、气味等方法进行检测。
化学成分检测主要包括酸价、过氧化值、铁皮素含量等方面的检测,可以通过酸碱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等方法进行检测。
微生物检测主要包括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等方面的检测,可以通过培养法、显微镜观察法、生化反应法等方法进行检测。
除了以上的标准和检测方法外,食用油的质量还受到生产工艺、原料选择、包装储存等方面的影响。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生产工艺,选择优质原料,严格执行卫生标准,合理包装储存,以确保食用油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总之,食用油的标准和检测方法对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严格执行标准和检测方法,才能确保食用油的质量符合要求,保障人们的健康。
gbt18186什么标准的酱油

gbt18186什么标准的酱油
GB/T:18186代码是酿造酱油,国家标准GB,第18186号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公布:国家标准的粮食酿造酱油有国家标准代码,酿造酱油代码为GB18186。
凡没有这个代码的酱油,都是化学黑焦糖勾兑产品。
GB表示强制标准,是必须符合的规定;GB/T则表示推荐标准,可以遵循,也可以不遵循。
而自去年起,酿造酱油的标准变为GB/T18186,已经是推荐性级别,不再是强制执行。
根据标准,酿造酱油是以大豆、脱脂大豆、小麦、小麦粉或麸皮为原料,使用符合标准的酿造用水、食用盐、食品添加剂,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符合标准的酿造酱油才能标注“GB18186”。
进口酿造酱油不使用中国的国家标准,因此也未标识“GB18186”。
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油常用的评价指标

食用油常用的评价指标1.引言1.1 概述食用油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烹饪、调味和烘焙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食用油的质量对我们的健康和饮食体验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对于食用油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以确保我们选择的食用油符合安全、健康和高品质的要求。
食用油常用的评价指标是通过对其理化特性、营养成分和感官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以评估其品质和适用性。
一般而言,食用油的常用评价指标包括色泽、透明度、气味、味道、酸度、过氧化值、饱和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抗氧化能力等。
在选购食用油时,了解和了解这些评价指标是至关重要的。
色泽和透明度可以反映食用油的纯度和清澈度,气味和味道则可以判断其是否新鲜和异味是否存在。
酸度和过氧化值可以评估食用油的新鲜度和稳定性,而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营养价值和适用性。
此外,抗氧化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因为它可以衡量食用油的抗氧化性能和耐用性。
本文旨在介绍食用油常用的评价指标,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食用油。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评价指标的意义、应用和标准,以帮助读者从众多食用油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食用油常用的评价指标: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对食用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应用背景。
2. 正文: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子部分来论述食用油的常用评价指标。
2.1 食用油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将介绍食用油在人类饮食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探讨食用油在烹饪、调味、营养补充等方面的作用,并强调为什么我们需要评价食用油的质量。
2.2 食用油的常用评价指标: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食用油常用的评价指标。
我们将分析食用油的外观、气味、口感、营养成分、氧化程度、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并解释它们对食用油质量的影响。
3. 结论: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本文对食用油评价指标的意义和应用。
食用油标准

食用油标准
食用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和烹饪材料,是食品加工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为保障人们的健康和食品安全,各国各地均制定了食用油标准。
食用油标准主要包括品种、质量指标、检验方法和标志等内容。
品种涵盖了植物油和动物油,常见的植物油有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棕榈油等;动物油有猪油、牛油等。
每种油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可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选择使用。
质量指标是食用油标准的重要内容,包括感官指标、化学指标和物理指标等。
感官指标考察油的色泽、透明度、气味等,应呈现清澈透明、无异味的状态。
化学指标主要包括酸价、过氧化值、杂质等,酸价和过氧化值低说明油质量好,而杂质含量则应符合卫生标准。
物理指标主要包括密度、折射率、酯值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油的纯度和稀释程度。
食用油标准还规定了食用油的储存条件,要求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暴晒和高温。
此外,还要求包装标注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以便消费者购买和使用。
食用油标准的制定有助于监督和管理油品市场,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和安全。
消费者购买时,可以通过查看包装上的标志和检验报告,选择合格的食用油;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抽查和检测,对市场上的食用油进行监督和管理,减少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总之,食用油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食品安全。
只有遵循标准要求生产和使用食用油,才能确保其品质稳定、无害健康。
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时应注意检查标志和检测报告,选择合格的食用油。
监管部门也应加强食用油市场监管,减少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保障人们的用油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调味油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用调味油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从植物或植物籽粒中提取的油脂或萃取呈味成份于植物油中的调味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T 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T 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
GB/T 478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T 4789.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
GB/T 4789.1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37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 5528 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测定法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2005)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食用调味油
从植物或植物籽粒中提取的油脂或萃取呈味成份于植物油中的调味品。
如:芝麻油、橄榄油、香辛料调味油等。
3.2
芝麻油
从油料作物芝麻的种子中制取的植物油,可用于调味的一种油脂。
3.3
橄榄油
以橄榄鲜果为原料,经压榨加工而成的植物油,多用于佐餐调味。
3.4
香辛料调味油
从香辛料中萃取其呈味成分于植物油中的系列香辛料调味油制品,如姜油、花椒油、辣椒油、大蒜油、芥末油等等。
4 技术要求
4.1 原料
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和有关规定。
4.2 感官要求
食用调味油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4.3 理化指标
符合表2的规定。
4.4 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指标符合表3的规定。
4.5 食品添加剂
4.5.1 食品添加剂质量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有关规定。
4.5.2 食品添加剂品种及其使用量应符合GB 2760的规定。
4.6 净含量
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2005)的规定。
4.7 生产加工过程
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应符合GB 14881的规定。
5 试验方法
5.1 感官检验
按GB/T 5009.37规定的方法测定。
5.2 理化指标
5.2.1 水分及挥发物
按GB/T 5528进行。
5.2.2 砷
按GB/T 5009.11的规定执行。
5.2.3 铅
按GB/T 5009.12的规定执行。
5.2.4 酸价
按GB/T 5009.37的规定执行。
5.2.5 过氧化值
按GB/T 5009.37的规定执行。
5.2.6微生物指标
按GB/T 4789.2、GB/T GB/T 4789.3、GB/T 4789.4、GB/T 4789.5、GB/T 4789.10规定的方法测定。
5.2.7 净含量
按JJF 1070的方法测定。
6 检验规则
6.1 组批
每加工一次为一批。
6.2 抽样
从产品库码放产品的不同部位随机抽取抽样数量为12袋(瓶)。
样品分成2份,1份用于检验,1份备查。
6.3 出厂检验
产品出厂前由企业技术检验部门按本标准逐批检验,并出具质量合格证。
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要求、水分及挥发物、酸价、过氧化值、净含量。
其余项目为定期、不定期检验。
6.4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每年进行一次。
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标准规定的所有项目。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b)正式生产后,如产品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时;
c)质量监督部门提出要求时。
6.5 判定规则
结果判定分为实物质量判定、标签判定和综合判定三部分,实物质量和标签均合格时,综合判定合格;实物质量或标签有一项不合格时,综合判定不合格。
6.5.1 标签判定
全部项目均符合GB 7718和本标准7.1的规定,判定为合格;有任一项不符合GB 7718或本标准
第7.1的规定,判定为不合格。
6.5.2 实物质量判定
检验结果的全部项目均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要求,判定为合格;检验结果中有任一项不合格时,则判定为不合格。
对检验结果有异议时,可进行复检。
凡是劣变、有污染、有异味、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产品,均不得复检,判整批产品不合格。
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如有一项或多项不符合要求时,可以在同批产品中抽取两倍量的样品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若仍有一项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则判整批产品不合格。
反之,则判整批产品合格。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 标志
外包装、内包装标志应符合GB/T 191、GB 7718的规定。
由转基因原料加工而成的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在显注位置著明属转基因原料加工制作产品。
7.2 包装
外包装材料、内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卫生的规定。
包装纸箱应完整、牢固,底部应封牢,箱外用塑料带捆扎牢固。
包装(纸箱)、包装袋、包装瓶(罐)上应标有包装箱尺寸、毛重、净含量、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厂址、瓶(罐)数、QS标志、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码、防晒、防潮、防碰撞标志和食用注意事项等。
定量包装的规格主要为80g、128g、200g、250g、300g、400g、500g、1000g、1700g等,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而定。
7.3 运输
运输时应防止日晒、雨淋。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
不得与污染物、有害物质混运。
搬运中应轻拿轻放,不得抛、摔、碰撞、挤压。
7.4 贮存
7.4.1 产品应贮于通风、阴凉、清洁、卫生、干燥,具有防鼠设施的仓库中,不得日晒,不得与有毒有异味易挥发的物品混放,不得直接堆放在地上,不得靠近热源。
常温贮存。
7.4.2 产品保质期:符合该标准的密封包装产品的保质期为:常温,2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