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中苏同盟关系破裂

的原因
摘要
• 自1950年中苏订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以来,中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蜜月(1954— 1957)、分歧 ( 1958—1960 )、争论 ( 1961—1964 )、破裂 (1965—1967)、冲 突(1968—1979)以及走向正常化(1980— 1991)的不同阶段。在当时国际环境下,中 苏同盟的破裂有国家利益的原因,有意识 形态分歧的原因,更有两国两党领导人的 原因,这些原因交互存在,导致了中苏同 盟的破裂,并有大战一场的趋势。
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一、对斯大林的评价上: •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一方 面试图通过消除对斯大林 的个人崇拜来提高自己的 地位,另一方面是为其改 革奠定思想解放的基础, 通过改革焕发社会主义的 生机。 • 毛泽东越来越坚定地认为, 否定斯大林必定影响到列 宁和列宁主义,影响到十 月革命道路的认识,最终 影响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命 运。
珍宝岛事件
——中苏已临战争边缘,两国关系无以挽回的标志
•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 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 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 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 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 诬中国边防军人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 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 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地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而且 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 部队进行巡逻。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 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最终,中国 军队获得胜利。
• 赫鲁晓夫
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胸襟 坦荡,善于反潮流,敢于为天下先, 勇于打破常规旧习;作为一个蹩 脚的政治家,他出言无状,举止乖 戾,得意忘形,一触即跳。此外, 他还常常流露出专横跋扈、见 风使舵、心胸狭窄、诡计多端 的政客嘴脸。 在联合国大会上脱鞋敲桌以示 抗议,曾扬言“你们要斯大林, 就搬北京去”,公开讥讽毛泽 东是“破鞋套”,“好斗的公 鸡”。签好的合约,说撕毁就 撕毁,太过妄意而为。这都使 得双方关系难以缓和。
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的研究

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的研究冷战时期是国际关系充满紧张和对立的时期,而中苏两国的关系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起伏。
本文将对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双方在外交、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互动。
一、两国关系初期冷战初期,中苏两国曾是亲密的盟友。
双方在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方面存在共同的利益。
苏联对中国新生的共产党提供了重要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援助。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帮助中国在那个时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胜利。
然而,在195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关系出现了裂痕。
主要的原因是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战略上产生了分歧。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开始寻求一种独立的道路,而苏联则试图在全球范围内领导共产主义运动。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导致了双方在国际舞台上采取了不同的立场。
二、边界争端与分歧加剧边界问题是中苏两国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爆发了边界冲突,导致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苏联的军事干涉以及对中国的援助减少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毛泽东对苏联的领导地位提出了质疑,并试图在共产主义世界中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
此外,两国在对外政策上的分歧也逐渐加剧。
中国试图推行亚非团结和反帝斗争,而苏联则更注重对西方国家的斗争。
这种分歧使得中苏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对外政策的协调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中苏关系恢复的努力尽管中苏两国在冷战时期关系紧张,但双方也进行了一些努力来恢复关系。
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苏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会谈,试图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
双方签署了一项边界和平协议,从而解决了一部分领土争端。
此外,中苏两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有所增加。
双方在贸易、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合作。
这些努力为中苏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苏两国的关系并没有完全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地缘政治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中苏两国的关系仍然十分复杂。
冷战时期中苏两国的关系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关于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几种观点

关于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几种观点第一篇:关于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几种观点关于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几种观点有关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各执其说、莫衷一是。
本文主要对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做一介绍。
(一)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说刘克明指出,中苏关系恶化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也时有表现。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李捷认为,由于革命的经历、所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不同,中国领导人对苏联领导人缺少足够的沟通和理解。
但是,苏联领导人特别是赫鲁晓夫,对中国采取的大国主义作风以及在战略分歧发生后采取的高压政策,在中苏同盟关系破裂中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朱瑞真指出,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并未彻底清理,十月革命后苏联又长期处于世界革命中心的特殊地位,这使苏联领导人养成了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习惯,在斯大林时期,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做法,不得不咬紧牙关吞下去,但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领导人再也不能容忍别人干涉中国内政。
1958年的共同舰队事件和1959年关于台湾问题的争论就是突出的例子。
孙泽学、唐年新同样认为,苏联的大国主义和以“老子党”自居,使中国被迫为平等而斗争,决定了中苏同盟脆弱的命运。
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平等的冲突是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
王珍愚强调,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违反了基本国际关系准则,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意识形态分歧”说刘克明指出,意识形态争论是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争论,一度非常激烈。
由于中苏两个大党都是执政党,都有国家力量做后盾,事实上谁也打不倒谁,最后只能走向分裂。
苏联和中国关系恶化的原因

苏联和中国关系恶化的原因
根本原因,主权问题。
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苏联企图侵犯中国主权。
1958年4月和7月,苏联在没有与中国商量的前提下,直接以命令的口气强行要求在中国领土上建设所谓的“长波电台”,同时在中国组建“联合舰队”。
这无疑是赫鲁晓夫对中国的一种试探,他知道中国和其他依附于苏联的小国不一样。
其他国家对苏联的支配毫无反手之力,中国会有不同但不至于和苏联闹掰。
他认为新生的中国还离不开苏联。
但他没有想到中方态度会那么坚决,直接拒绝了苏联的无理要求。
而这件事也成为中苏交恶的导火索。
中苏关系的嬗变与中苏交恶

中苏关系的嬗变与中苏交恶中苏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和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关系经历了许多变化,并逐渐发展成为敌对局面。
本文将探讨中苏关系的嬗变过程以及导致中苏交恶的原因。
一、友好合作时期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苏关系处于友好合作时期。
那时,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共同努力,推动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
他们相互提供技术援助、贸易合作以及相互间的政治支持。
两国领导人经常互访,加强了双方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二、分歧的加深尽管中苏关系在初期发展顺利,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中苏两国之间的分歧开始加深。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而苏联则试图通过批评和干预中国的内政来施加影响。
此外,两国在对待国际事务和地区冲突上也存在分歧。
苏联在中东、越南和朝鲜等地的政策与中国不同,这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中国对苏联的领导角色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三、中苏交恶与三个世界理论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了中苏交恶的局面。
中国的国家主席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将世界划分为超级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
该理论被认为是对苏联对外政策的批判,进一步加剧了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
此外,1979年中苏之间爆发的中苏边界冲突也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
虽然冲突并没有扩大为全面战争,但它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态势。
四、冷战结束与关系缓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中苏关系开始缓和。
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理念,推动中苏关系的改善。
双方开始加强经济合作,增加贸易往来,并且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
然而,尽管中苏关系有所缓和,但两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
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影响中苏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因素仍然存在。
五、结论中苏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合作到敌对交恶再到缓和的过程。
中苏关系的起伏从蜜月期到破裂

中苏关系的起伏从蜜月期到破裂
在20世纪的大舞台上,中苏两国的关系宛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从最初的密切合作到最终的裂痕分离,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在两国之间展开。
蜜月期的背景
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当时,中苏两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共同抵制资本主义势力,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合作。
这一时期,中苏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达到了巅峰,似乎无坚不摧。
蜜月期的破裂
然而,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其中,意识形态差异、领导人个人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苏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演变成了全面对立和分裂。
破裂后的冷战
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两国之间的合作渐行渐远,进入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时期。
相互指责、冷漠对待成为了两国间的主旋律,一度让世界为之震惊。
当代关系现状
时至今日,中苏关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缓和,但过去的伤痕依然存在。
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仍存在着一些难以调和的分歧,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寻找新的合作契机。
中苏关系的起伏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教训,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大国,中苏关系的未来走向将直接关系到全球格局的稳定与发展。
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道路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
只有通过坦诚对话、相互理解,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局面。
愿中苏两国能够携手共进,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历史根源

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历史根源中苏关系是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两国关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健康稳定的发展。
但是两国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友好,历史上中苏关系出现了很多波折和变化,其中一些历史根源至今影响着两国的关系。
一、中苏关系的重要节点中苏关系历经了几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结盟和合作、中苏交恶和关系紧张、再到如今的相互协作和友好合作。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中苏交恶和关系紧张。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和苏联曾有过亲密的关系,建立了结盟关系,并与美国、西方国家形成了铁幕阵营和东西方对峙。
但是在 1956 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共处”、“去斯大林化”议题,引发了中苏历史上首次的矛盾。
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异军突起,两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开始减少,关系愈发紧张。
最终,在 1969 年,中苏两国的边界问题终于爆发了冲突。
之后,中苏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直到1970年代末期,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启,两国之间的关系才得以好转。
二、中苏关系的历史根源中苏关系的变化有其深层次的历史根源,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1. 政治意识形态分歧中苏是两个大国之间的相处,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
毛泽东领导中国的时候主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主义,而苏联则主张斯大林的意识形态并规定各国应遵循苏联的军事策略。
双方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差异,逐渐深化了双方之间的彼此联系、合作和交往。
2. 中国人民固有的国家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优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中华民族”的固有观念。
中国人非常注重自己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对于外族侵犯和占领自己的土地是非常敏感和不容忍的。
在20世纪期间,中国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更加强烈和饱满,中国人民不仅强调自主而且对“卖国贼”或是“内奸”非常反感和愤怒。
1960年代初,苏联外交政策优先考虑苏联自身的利益和权益,与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相冲突,由此,中苏关系逐渐走向紧张和破裂。
中苏关系恶化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苏关系恶化是20世纪中叶国际关系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到紧张,再到对抗的过程。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角度,摘抄相关历史资料,回顾中苏关系恶化的过程。
二、政治因素1.意识形态分歧: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较大分歧,中国共产党强调独立自主,而苏联则主张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挥领导作用。
这种分歧导致了两国在政治上的矛盾。
2.苏联领导人的更迭: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推行“和平共处”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观点产生了冲突。
3.中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苏联对此产生了嫉妒心理,试图通过支持中国共产党内的反对派来削弱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三、经济因素1.苏联援华项目的削减:苏联在1950年代初期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但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苏联逐渐削减了援华项目,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2.贸易摩擦:中苏两国在贸易领域也出现了摩擦,苏联对中国出口商品实行限制,导致中国对苏联的贸易逆差扩大。
3.人民币汇率问题:苏联试图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来削弱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引起了中国的不满。
四、军事因素1.边界争端:中苏两国在新疆、黑龙江等地区的边界问题上存在争议,苏联曾对中国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挑衅。
2.军事援助减少: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导致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下降。
3.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期间,苏联与中国在军事援助、战场指挥等方面存在分歧,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
五、中苏关系恶化事件摘抄1.1956年中共八大:赫鲁晓夫在中共八大上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批判斯大林,引发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2.1958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撕毁协定,导致中国核武器研发受到严重影响。
3.1960年苏联召回在华专家:苏联召回在华专家,使中国许多重要建设项目停滞不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姓名:王骁学号:080606327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同苏联结盟,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一边。
这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中苏结盟前十年,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相互支援和合作。
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大型工业项目,帮助我们建设起一个工业基础。
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仅得到了苏联的援助。
中国也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了苏联。
在此期间,中国和苏联两国人民的友谊得到了很大发展。
为什么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并最后走向分裂呢?
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也时有表现。
例如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期间,在一些协定谈判中,关于中长铁路,苏方坚持中苏双方轮流任铁路局长,不同意我方提出的由中方任铁路局长的建议;苏方提出,苏联专家在中国犯错误由苏方审理和处理;在苏方要求下,兴办起几个以苏联为主的中苏合营企业;斯大林还提出,不允许第三国居民进入中国东北、新疆地区和在这些地区居留;等等。
这些都是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的表现。
赫鲁晓夫上台后,执政初期,由于有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被贬黜,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暴露出来。
第一,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来函要求在中国海岸共同建设长波电台,由于苏方坚持苏方出资一定要占多数,坚持不同意电台主权归中国,结果没有达成协议。
赫鲁晓夫极为不满,后来在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各国共产党会议上,竟然指责中国共产党说:连一个电台都达不成协议,还算是共产党啊!在他心目中,只要是共产党,就应该牺牲民族国家利益,服从于苏联需要。
第二,1958年7月,在我方提出希望在原子潜艇建设方面取得苏方援助之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受苏共中央委托,向毛主席提出,要建立一个共同舰队。
说苏联的自然条件不能发挥舰队的作用,而中国的海岸线长,条件很好。
毛主席拒绝了这个要求,认为提出搞共同舰队就是要控制中国。
赫鲁晓夫于7月底来华,同毛主席会谈,当面否认,说从来没有过共同舰队想法的影子,只是共同研究舰队发展方向问题。
这是尤金传达错了,造成了误会。
后来毛主席在同外宾谈话中,不止一次提到,同苏联闹翻是在1958年,他们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第三,在对美国的政策上,也是只考虑苏联一方的利益,而置中国利益于不顾。
例如,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归来途经中国,举行中苏会谈时,要求中国党在台湾问题上,同苏联制定共同路线对台湾不使用武力,为我拒绝。
第四,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各党会议上,中苏发生争论,苏联不仅在会上组织围攻,而且在会后从中国撤退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设备,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听从其指挥。
第五,1963年中苏两党会谈期间,苏方发表告党员公开信,全面对我攻击,而且同美、英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妄图伙同美国垄断核武器,
束缚中国手脚。
第六,1964年2月,苏斯洛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反华报告,说要对中国党采取集体措施。
随后赫鲁晓夫根本不同中国党商量,宣布召开由26国党代表组成的起草委员会,筹备所谓国际会议,实际上作为对中国党采取集体措施的组织手段。
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来了,仍继续坚持赫鲁晓夫时期定下来的召开起草委员会的主张,而且终于在1965年单方面地召开只有十九个党参加的会议,从而使中苏两党关系完全破裂。
第七,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大国主义的突出表现,是苏联依仗其强大军事力量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当时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拥有的导弹数占苏全部导弹的三分之一,构成了对中国的严重军事威胁。
以上七点不过是苏联领导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在中苏关系上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的荦荦大端。
由此可见,两党两国关系由恶化发展到最后破裂并走向对抗,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对待中国党的不平等态度。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从60年代中期起,中苏关系恶化了,"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
自然,说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的那一套,不是说我们在这方面没有一点责任,也正如邓小平同志说过的:“我们反对‘老子党’,这一点我们是反对得对了。
我们也不赞成有什么‘中心’。
但我们自己也犯了点随便指手划脚的错误。
"因此,总结中苏两党关系由恶化到终于破裂的历史教训,就要根除在国与国之间、党与党之间交往中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根除
以我为主、发号施令的那一套。
党与党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即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来建立和发展这种新型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关系。
这些可以说是中国同苏联在长期结盟中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姓名:王骁
学号:080606327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