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共30页文档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内容提要:在中苏关系史上,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是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向以国家利益为主的过渡,内容非常复杂,但反映在史书上也最为薄弱。
本文重点评述的这一时期中苏关系中一系列事件的起因、互动关系以及影响。
关键词:中苏关系外交争端军事冲突战略三角现代修正主义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苏两党之间发生举世闻名的大论战,内容涉及到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
中国党将苏共的理论观点称之为“现代修正主义”,封赫鲁晓夫为“现代修正主义的头号代表”。
从本质上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以苏联、苏联共产党和赫鲁晓夫的这种修正主义为参照系展开的,主题就是所谓的“反修”和“防修”。
正因如此,中苏两党理论争执、两国利益冲突并没有因赫鲁晓夫下台而结束,两国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更是进一步恶化,进入到“冰天雪地”的“严冬”,发生了一系列外交事件和军事冲突。
所有这些,不仅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导致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形成。
一赫鲁晓夫刚下台时,从苏联角度说,“莫斯科把尽力改善与中共和毛泽东的关系当成了一个首要的问题来处理。
勃列日涅夫和其他领导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善与中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 另外,赫鲁晓夫的继承者虽然也会像他那样不会对中国的要求让步,但在一些策略上可能发生改变。
从中国角度说,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对苏共的政策走向一时还吃不准,估计苏共可能还要坚持搞修正主义,但具体做法上和策略上会有所改变。
因此,中共中央采取静观其变的方针。
一方面,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联名用比较热情的口吻向勃列日涅夫、米高扬和柯西金发去贺电;另一方面,中央决定“暂时不发表论战文章,我们自己的不发表,其他兄弟党跟苏共进行论战的,特别是批判赫鲁晓夫也不发表。
” 在1964年十月革命4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经过讨论不仅决定以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名义向苏共发去贺电,而且还派周恩来率中共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庆祝十月革命的活动。
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 PPT

•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突然下台,毛泽 东连续召开政治局会议。11月5日,周 恩来、贺龙、伍修权、刘晓、潘自力、 乔冠华等一行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 礼节性地拜访了苏联各位新领导和各 国代表团,并接受回访,利用一切机 会与苏联方面接触,传递期望改善关 系的信息。但苏联并没有改变路线的 趋势,中共继续批判苏联执行“没有 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
•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很复杂,是多 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总的 合力”的结果,中苏论战是诱发“文 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 “文化大革命”首先是基于反修防修 考虑的,其任务是以苏联出现赫鲁晓 夫修正主义为鉴,对全党、全民进行 “反修、防修”的思想教育运动,其 政治口号是“挖出睡在身旁的赫鲁晓 夫式人物”。正如邓小平指出的: “毛泽东同志发动这样一次大革命, 主要是从反修防修的要求出发的”。 而毛泽东反修防修的思想正是在中苏 论战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强化的。
• 中苏论战还加剧了中共和毛泽东对马 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在论战中, 除了反对苏联“老子党”、“大国主 义”的一面,双方分歧的核心就是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可以说,中苏论战 既反映了党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 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党和毛泽 东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教条主义倾向。
• 在《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即三评)一文中,依据南斯拉夫政府 允许城市中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的存 在,允许农村中个体经济、小生产者 经济的存在,允许“城乡资本主义的 发展”,就认为南斯拉夫正在走一条 “恢复资本主义的道路”,南斯拉夫 已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8]。这就否定 了南斯拉夫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尝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本 国社会主义建设并进行探索的理论和 实践。
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作者:史平来源:《现代妇女·理论版》2013年第10期[摘要] 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不平坦发展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60年中苏关系的演变,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应始终把坚持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关键词] 中苏关系;演变;启示【中图分类号】 D8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01-1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不平坦发展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国之间利益的冲撞,另一方面是国际局势对两个国家的影响。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49年到1959年,是中苏关系的“亲热”期1949年前夕,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中国的半壁江山,斯大林急于了解中共取得政权后将采取怎样的立场和走上怎样的发展道路,派遣联共(布)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
这次访问使双方领导人初步了解了彼此的立场、观点、意向和要求,为双方互访和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迈出了中苏走向同盟的第一步。
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后,毛泽东坚信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国必须同苏联结成联盟。
随后,1949年6月,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出访苏联。
这次访问的目的是向斯大林表明中共在国内外重大问题上的立场,为中苏结盟铺平道路,同时争取苏联给予更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刘少奇向斯大林阐明了中共在两党和两国关系上的原则和立场,即新中国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
为了向斯大林表明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坚定态度,毛泽东于1949年6月30日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公开宣布新中国将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要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实践证明,“一边倒”战略并不完美,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它确实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
中国外交政策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 理尼赫鲁会谈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万 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 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1949年6月30日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一边倒”策略的表现
1949年12月,毛泽 东访问苏联。这是 新中国最高领导人 的首次出访。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一边倒”策略的表现
1950年2月14日签 订《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核心内容: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 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 之重新侵略。 •条约中包含了军事同盟性质的条款:一旦缔约国 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 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 事及其他援助。
---1965年9月29日陈毅在北京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中国外交处于较孤立的状态 •中间地带:指二次世界大战后,介于美国和苏联之间 的辽阔地带。它分为:第一个中间地带,是亚、非、拉 国家和地区;第二个中间地带,是西欧、日本、加拿 大和大洋洲。(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 •1963年12月13日—1964年2月29日 周恩来总理到亚 非13国访问 •1964年1月27日 中法建交(戴高乐)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在一个月内撤走在华工作的1300多名苏联专家?撕毁中苏两国签订的12个协定和两国科学院签订的一个协议书及343份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废除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中国外交关系概述两面开弓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
中苏同盟破裂过程中特定事件的影响

中苏同盟破裂过程中特定事件的影响作者:唐静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10期内容摘要:有中苏两党定位不同,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根本的分歧,斗争和争论不可避免;同时一些特定的事件和因素也加剧了这种分歧和不信任,最终历史的合力促使两党关系恶化,造成中苏关系破裂。
关键词:中苏同盟苏共20大领袖性格从整个国际关系来看,当年的中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关系:这种关系长期以来就同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诸方面的发展相结合,是在中国国内政治生活中经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
导致当年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有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冲突,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同时领袖人物的个人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关于苏共20大和斯大林问题客观地讲,苏共20大的正面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中共中央在初期认为苏共20大对于苏联党和国家摆脱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盲目崇拜有着重大的破冰意义。
其次,苏共20大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依据。
当时国际社会主义阵营都以苏联模式为发展的楷模和榜样,新中国由于实行一边倒战略,不可避免的也走上了这一条道路。
但是苏共20大所揭露的苏联政治经济生活的种种弊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敲醒了警钟,各国开始独立思考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以及赫鲁晓夫回忆录中都表明了中国党赞赏苏共20大报告这一基本立场。
可见,中国党最初对于苏共20大的报告是肯定其积极作用的。
但是,中国党对于苏联党对斯大林的突然袭击和全面否定表示了异议。
首先,中国党对于苏联党批判斯大林的方式不满。
对于苏共提前不同其他兄弟党特别是中国党商议,使用秘密报告这种方式批判斯大林,导致了中国党的质疑和反感。
随后爆发的波匈事件更加坚定了中共党在此问题上对苏联党的不满。
中国党明确指出斯大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不仅仅是苏联一个国家的领袖,不提前同其他兄弟党商量而批判斯大林,容易导致国内外思想的混乱,事实证明中国党的考虑是正确的。
六十年代末苏联大兵压境:中国备战秘闻-休闲阅读-历史分区-搜狐社区

六十年代末苏联大兵压境:中国备战秘闻-休闲阅读-历史分区-搜狐社区风声紧,雨意浓。
自1968年起,中苏边境紧张气氛增加,冲突规模明显增大。
1968年1月,大批苏军侵入中国七里沁岛地区,1969年3月,苏军侵入中国珍宝岛地区,1969年6月和8月,新疆又发生中苏武装冲突。
毛泽东说:要准备打仗。
中央内部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以林彪为首的、以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为主要成员的军委办事组认为战争危险迫在眉睫。
以陈毅牵头,有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参加的国际形势研究小组,则认为苏联不敢挑起反华大战。
风声紧雨意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威胁。
从60年代初起,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恶化,中苏边境出现了紧张局势。
1962年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向我国边防部队发动全面进攻,我边防部队被迫自卫还击。
同年,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也企图利用大陆的暂时困难“反攻大陆”。
1969年以后,美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在越南的战争,对中国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这一系列严峻的事实,使得中国领导人不能不把国家安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以考虑,不能不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和战备工作。
60年代后,这种重视的程度日益提高。
1964年5月至6月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把国防看作是与农业并列的“一个拳头”。
他从存在着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的估计出发,提出在原子战争时期,没有强大、稳固的后方不行。
据此,他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下决心搞好三线建设。
1965年4月12日,针对美国侵越战争不断升级的趋势,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
《指示》指出,鉴于美帝国主义正在越南采取扩大侵略的步骤,直接侵犯越南民主共和国,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因此,中央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应加强备战。
《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面,要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尽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
中苏边境冲突

中苏边境冲突(一)珍宝岛远眺1969年中苏边界出现的武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中苏两国的紧张对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中国边防部队在边界上进行的还击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一事件战略规模之大和耗费之多,超过建国后的历次军事斗争。
由于当时中国政府的努力和双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边界冲突未进一步扩大,但是由此造成的中苏两国在战略上的严重对峙,对于中国和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对外关系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中苏边界争端的由来和公开化中苏之间的边界问题及出现武装冲突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上的领土争议,是沙皇俄国侵略中国所造成的遗留问题。
这一问题在六十年代后期激化,恰恰又是中苏由意识形态对立到国家关系的恶化所引起的后果。
中国与原苏联的边界线分东西两段,全长7300公里,是由沙皇俄国炮制的19个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俄国利用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和边界守备空虚,乘英法等国侵华之机,以武力入侵和外交讹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原属中国的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
俄国十月革命后,1919年7月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曾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和其他地区”。
不过,当时中俄边界东段的俄国一侧还处于日本军队和俄国白卫军占领之下,这一宣言中的许诺尚无兑现条件。
1920年9月,在苏俄红军到达远东后苏俄政府又发表了第二次对华宣言,态度就已不如第一次对华宣言那么慷慨。
1922年苏俄政府开始对华交涉后,不再同意归还给中国任何领土,甚至连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中宣布归还的中东铁路也不肯放弃。
1924年5月,以中国北京政府承认苏联在外蒙驻兵和继承帝俄时期拥有的中东铁路,苏联放弃帝俄在华特权和庚子赔款、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为交换条件,签订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但两国的领土问题并未解决。
从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苏联利用中国国内的混乱,又超越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占领了部分中国领土。
中苏关系

中苏二十大对中 苏关系的影响
毛泽东既感谢赫鲁晓夫为中共 搬掉了压在头上的大石头.又为 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景担忧,从而 决定站出来讲话。“非斯大林化” 降低了莫斯科在各国共产党中的 威信,却使中共在社会主义阵营 崭露头角
• 改善苏联最高领导人相继辞世,导致国内政局复杂化,各项政策停滞不前。中方的努力成为中苏关
系缓和与改善的主要动力。中苏各领域关系的持续改善与发展使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的基础日益稳固。 两国关系正常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 转折“首先我们是邻国,我们之间有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边界,因此就决定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要
中苏两党在理念 和政策上难以弥 补的裂痕
毛泽东力劝赫鲁晓夫改弦更 张,中苏领导人会谈不欢而散。 中印边界冲突升级进一步刺激了 赫鲁晓夫,毛泽东也不能再容忍 苏联对美国软弱和妥协的政策。 中苏两党在理念和政策上的分歧 不断加深,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 痕。
PART 02
从分裂到对抗
主要事件
中苏分歧公开化 与短暂缓和 两党关系破裂与 关系恶化
THANK U
七组作品
造成了解决有关问题的迫切性,也加剧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并导致探索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不 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在对抗和冲突中逐步和缓慢地前行。
• 进程中苏副部长级政治磋商在北京举行。中方要求根本消除苏联对中国的安全威胁,苏方则不希望
对已经获得的战略地位做根本调整,不想减轻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谈判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典 型的马拉松式的谈判。
中苏同盟关系彻 底瓦解 国际共运分裂与 走向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