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综述

2018年7期课题研究高教学刊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综述*崔洪波,陶剑飞*(广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广州510006)Seligman在1997年第一次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并随后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改革运动。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1,2]。
积极心理学传入我国之后,孟万金教授针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心理疾病和基本适应问题等弊端,创立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PMHE)。
这种教育模式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任务,以积极预防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3]。
这一教育模式提出后立即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兴趣,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究也成为一个热点课题,因此本文将对近年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以期为后来研究提供参考、为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1999年,Hillson和Made首次提出“Positive personali-ty”的概念[4],后来Seligman在其著作中分别使用了“Posi-tive personal trait”、“Positive quality”、“Positive character”、“Character Strengths”来表示积极心理品质,并指出美德和力量(潜能)是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具有缓冲器的作用,能战胜心理疾病[5,6]。
在我国,“积极心理品质”这一术语由官群和孟万金首次引入国内,他们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指的是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础[3]。
这一概念得到学术界广泛支持,在积极心理品质研究中占据着主流地位。
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二、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三、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四、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也日益增强。
积极心理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家庭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的综述,旨在梳理研究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研究现状积极心理家庭教育在国外已有较长时间的研究历史,研究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理论层面,研究者们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与传统家庭教育的区别。
在实践层面,研究者们关注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其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
在国内,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研究者们借鉴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同时,研究者们还关注了积极心理家庭教育在特殊群体中的应用,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
三、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情感支持:家长通过关心、理解、尊重和鼓励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关系。
2.积极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解决困扰。
3.赞美和激励:家长对孩子适当的赞美和激励,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积极面对挑战。
4.目标设定:家长引导孩子设立合理的目标,并鼓励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
5.社会实践: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黄璐璐【摘要】积极心理学兴起仅十余年,已经形成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
整体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三个领域研究的发展并不均衡。
国内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还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本土化的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积极心理学在研究的科学性和研究领域方面都存在不足。
尽管如此,积极心理学未来的发展前景还很广阔。
%Positive psychology being risen just more than ten years, has become a worldwide trend. On the whole, positive psychology researches mainly concentrate on in three areas: positive emotions, positive personalities and social positive organization systems, which have got an unbalanced development. Domestic research is relatively weak and more results ha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re needed. At present, positive psychology should make the researches more credible and expandtheresearchfields. Even so, thefuture ofpositivepsychology is still verybroad.【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2)002【总页数】4页(P162-165)【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乐观教育综述【作者】黄璐璐【作者单位】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心理学专长综述模板

心理学专长综述模板
引言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心理学的专长进行综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
类行为和思维的科学领域,对理解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至关重要。
本综述将涵盖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
促进。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功能。
我在心理评估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我熟悉常用的评估工具和方法,
包括心理问卷、智力测验、心理诊断工具等。
通过心理评估,我能
够准确评估个体的情绪状态、认知能力等,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干
预措施。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提升心理健康的过程。
我
擅长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人际
关系疗法等。
根据个体的需求和情况,我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
划,并以积极、支持性的方式与个体合作,帮助他们克服困扰和疾病。
心理健康促进
心理健康促进是预防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过程。
我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希望通过教育、宣传和培训等方式提高个体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意识。
我能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建议,帮助个体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结论
通过这份心理学专长综述,我们了解到我在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促进方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 张三, 心理学研究进展, 2010.
- 李四, 心理治疗实践指南, 2015.
- 王五, 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2018.。
积极心理学英文综述范文

积极心理学英文综述范文英文回答:Positive Psychology: A Comprehensive Review.Positive psychology is a relatively recent area of study that focuses on the strengths and virtues that enable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to thrive. It is based on the belief that human beings have the potential for great happiness, fulfillment, and well-being, and that these qualities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intentional effort.Positive psychology emerged as a respons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psychology, which has tended to focus on mental illness and dysfunction. While traditional psychology has been successful in reducing suffering, it has not always been as effective in promoting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ims to fill this gap by studying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human flourishing.One of the key tene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that happiness is not simply the absence of negative emotions, but rather a positive state of being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feelings of joy, contentment, and fulfillment. Positive psychologists believe that happiness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such as spending time with loved ones, engaging in meaningful work, and practicing gratitude.Another key tene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that resilience is a key factor in well-being. Resilience is the ability to bounce back from adversity and to maintain a positive outlook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s. Positive psychologists believe that resilience can be learned and strengthened through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such as mindfulness, positive self-talk, and social support.Positive psychology has a number of applications in the real world. For example,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have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stress, improving mood, and increasing resilience. Positive psychology has also been used to develop programs thatpromote well-being in schools, workplaces, and communities.Positive psychology is a growing field of study that has the potential to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well-being. By focusing on the strengths and virtues that enable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to thrive,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help us to create a more fulfilling and meaningful world.中文回答:积极心理学,全面综述。
积极心理学文献综述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国外研究现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
2001年4位获John Templeton 积极心理学奖的心理学家中的前3位(Jonathan Haidt;Laura A King;Mc Cullough)都是因他们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的研究而获奖。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方面,在积极情绪对生理健康影响方面,Hillson和Marie (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而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保持生理健康上也有很大的意义。
Salovey 和同事也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George Vaillant(2000)认为:没有人能够在一生中都没有痛苦,都体验快乐,但积极的心理适应会渗透于整个人生。
这些研究者都认为,促进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科学、合理目标。
但尽管同样是研究心理健康,其视角与目标和消极心理学是大相径庭的,积极心理学是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界定与研究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
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
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
“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积极心理教育。
积极心理教育旨在培养个体积极的心态、情感和行为,使其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够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国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1.国外研究的发展历程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在国外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崛起,其关注的焦点从心理疾病的治疗转向了人类潜能的开发。
在此基础上,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国外研究的重点及代表性理论国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个体的积极情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个体心理素质等。
在此过程中,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脱颖而出,如马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五要素模型”等。
3.国外研究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国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要重视培养个体的积极情感,使其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最后,借鉴国外的优秀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三、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1.我国研究的发展历程相较于国外,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我国学者也在积极探讨家庭教育指导的新模式。
2.我国研究的重点及代表性理论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融合、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等。
在此过程中,我国学者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王岳飞的“家庭心理教育生态系统”模型等。
3.我国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文化和实际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近10多年来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对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从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理论研究概况、意义与局限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1、引言
近十多年来,西方心理学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视点转移到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是一门促进人们幸福的科学。
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心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1]。
这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
在以往的心理学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等等,而很少关注健康、勇气和爱。
对于《心理学摘要》(Psychological Abstracts)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 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有70 856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有2 958篇。
搜索结果中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率数大约为14:1[2]。
这个统计数据显示,两个世纪以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很多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只是一种新思潮,与西方心理学在近二十年里先后出现的后现代心理学(postmodem psychology)和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psychology)共同构成心理学研究的三种的新取向[3]。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潮,也许在将来的发展中不会另立门户形成学派,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会对整个的心理学研究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2、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2.1时代背景
从1879年单独成为一门科学之日起,心理学就被赋予了三项使命:心理疾病的治疗;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人才的发掘和培养[4]。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战争带给人类心灵和身体以巨大创伤,于是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治疗精神疾患和研究心理问题,以及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塞里格曼将这样的心理学称为“消极心理学”。
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无可否认, 传统心理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发现了许多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但是没有心理问题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而且就目前来说, 虽然我们处于和平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 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增多, 这些问题和现状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心理学存在的问题, 其实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健康社会成员也需要心理学的帮助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完美更幸福。
生活不是苦难和创伤的组合,心理学不能仅仅盯住人类的各种问题和不幸,还应该为人类的幸福和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积极心理学把心理学长期被遗忘的两个使命重新提上了日程。
2.2理论渊源
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可以说是积极心理学的最早研究。
后来随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性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层面,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
人本主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提出,为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视。
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为了能跻身于主流的心理学领域,Seligman等人一开始否认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的关系。
但从两者的理论主张上不难看出它们的渊源关系,两者几乎拥有相同的研究主题,都重视人的积极层面,如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马斯洛称为健康人格)等。
2002年以后,随着理论和研究的发展及深入,积极心理学改变了原来的态度,也开始承认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一定的渊源。
另外,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来看,积极心理学在人类进程和潜力开发方面与建构主义心理学是相同的。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里,未来的大多数心理学家不应该是悲观的病理学者,而应该是积极建构人类精神的促进者和培养潜力
开发的专业人士。
另外,从建构主义心理学那里,积极心理学还学会了防止乐观偏向,即不盲目乐观,而把握现实性乐观的理念。
19 世纪60 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独特性主体性和整体性,认为心理学应该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研究人的主观体验,研究人的价值尊严,再次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拉回到人本身,恢复了人的尊严,体现着深远的研究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或先天的自我实现的趋向,而这种积极的人性正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原因,并在这种积极的人性观的引导下构建特有的积极的人的成长模式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积极体验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积极体验与自我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倡导的积极人性观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的关注,不仅对于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心理学研究积极方面以及对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深远影响。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 r ma 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 以及荣格有关生活意义的研究[ 2 ]。
二战时期这种研究被迫中断, 直到五六十年代,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又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层面, 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 为现代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为了能跻身于主流的心理学领域, 否认自己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
从两者的理论主张上不难看出它们的渊源关系, 两者都重视人的积极层面, 几乎拥有相同的研究主题, 如积极情绪和积极
人格( 马斯洛称为健康人格) 等。
积极心理学努力发动每个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这与人本主义“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观如出一辙, 都强调当事人的自助变化[ 3 ]。
直到2002年以后大多数积极心理学家才被迫开始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渊源。
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代表建构主义主流方向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 任何一种建构都必须通过人与社会( 环境、他人) 的互动才能实现[ 4 ] ( P4 3 8~4 5 1 )。
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环境, 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
此外,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的初级预防和增进健康运动也被认为是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的两个先驱。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学:实现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载《光明日报》2oo7年5月20日第5版
2. Myers D. The Funds, Friends, and Faith of Happy Peopl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3): 56~67
3.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37(5):702-709.
4.Seligeman M E ,Csikszentm ihalyi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 ] .American Psychologist , 2000,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