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雷暴日时空分布非一致性特征分析
大连地区闪电分布特征研究

( L i g h t n i n g P r o t e c t i o nC e n t e r i nD li a a nCi t y , Da l i a nL i a o n i n g1 1 6 0 0 1 ; L i g h t n i n gP r o t e c t i o nT e c h n i c a l S e r v i c e Ce n t e r i nL i a o n i n gP r o v i n c e )
A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t h e s t u d v o nt h eDa l i a nl i g h t n i n gl o c a t i o nmo n i t o r i n g d a t a ( 2 0 0 7 -2 0 1 1 ) a n dt h e o b s e va r t i o n d a t a o f w e a t h e r s t a t i o n ( 1 9 6 3 —
2 01 1 ), t h ema t h e ma t i c a l s t a t i s t i c s, wa v e l e t a n a l y s i s , GI S a n a l y s i swe r e c o n d u c t e d. Th e r e s u l t si n d i c a t e dt h a tt nCi t y s h o we d a
d o wn wa r d t r e n d i n r e c e n t 4 9 y e a r s . Wa v e l e t a n a l y s i s s h o we d a n n ua l t h un d e r s t o r m d a y s c y c l e wa s n o t o b v i o u s . Th e b i mo da l v a l u e o f l i g h t n i ng re f q u e n c y
1958—2013年河北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958—2013年河北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作者:周爽李贵玲吴丹孟杰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4年第02期摘要:应用河北地区142个站1958—2013年雷暴日数的数据,结合趋势分析、小波分析、EOF方法,分析了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1997年以后下降趋势显著;雷暴日经历较多、中等、较少3个阶段,雷暴较多阶段的雷暴日数显著多于平均值,年雷暴日数存在28年、3年2个显著变化周期。
(2)河北雷暴日数呈现北多南少的态势,河北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呈现整体的一致性,还存在南北反位相结构。
关键词: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时间空间变化;气候变化;雷电防护中图分类号:P42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2–0-04雷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热带和温带地区,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体,雷暴常伴随雷击、闪电、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天气,具有较强的致灾性。
我国空间广阔,不同的地区雷暴具有不同的特征,南方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多于北方地区,且呈现出明显的纬向带状分布,夏季是雷暴天气的高发期,而冬季则较少发生雷暴天气[1-2]。
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40 d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四川西部和西藏中部,不同地区雷暴日数的季节变化规律存在差异[3]。
我国雷暴日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
这一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热岛效应等因素有关[4-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河北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雷电活动的影响尤为显著。
因此,对河北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1 资料与方法选取1958—2013年河北142个观测站年雷暴日数的数据,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定义,只要一天中观测到或闻雷,无论其持续时间长短,均定义为一个雷暴日,年雷暴日数为一年内雷暴日数的总和。
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孙丽;于淑琴;李岚;唐亚平;刘晓娜;息涛【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0(026)001【摘要】利用1978-2007年辽宁省59个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1d,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东、西部山区向中部丘陵、平原及沿海地区逐渐递减的特征.1978-2007年雷暴日数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每10a下降1.2d;并有明显的季、月变化,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几乎没有发生;3-5月迅速增多,6-8月变化趋于平稳,9-12月迅速减少.雷暴在14-20时发生频率最高,20-02时次之,02-08时最少.雷暴初终间日数平均为175.8d,最长为295d,最短为102d.雷暴初日4月最多,5月次之,3月最少.雷暴终日10月最多,9月次之,12月最少,并呈开始早、结束晚的趋势.【总页数】4页(P59-62)【作者】孙丽;于淑琴;李岚;唐亚平;刘晓娜;息涛【作者单位】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16;淄博市临淄区气象局,山东,淄博255400;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16;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16;辽宁省气象培训中心,辽宁,沈阳110016;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6【相关文献】1.原阳县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J], 李静2.昌都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防御对策 [J], 侯栋;孙晓光;卓永;郭龙光3.东兴区雷暴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J], 杨银华;李家川4.九江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肖菲5.基于GIS的聊城市雷暴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J], 刘顼;孙培良;苗德权;冯彩波;邱东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作者:侯彦泽王秀萍来源:《农业与技术》2019年第06期摘要:利用大连地区7个气象站1971—2017年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滑动t 检验和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法,分析了该地区近47 a来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
结果表明:近47 a,大连地区年、季平均气温整体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率南部高于其余地区、春季最高,年平均气温在1973年发生增温突变,夏季突变早于秋冬季节,南部突变早于其余地区。
大连地区年、生长季降水量均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且减少速率东部高于其余地区,非生长季降水量增加趋势也不显著;全区及其各地区年降水量未发生突变,生长季降水在1998年发生突变,非生长季降水在2007年前后发生突变,且南部突变略早于其余地区。
关键词:大连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突变特征中图分类号:P426.6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190330085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选取大连地区具有代表性且资料完整、序列一致的大连、旅顺、金州、长海、瓦房店、普兰店和庄河7个气象台站1971年1月至2018年2月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资料。
12方法采用线性趋势法对1971[CD1]2017年气温和降水进行趋势分析;同时采用滑动t 检验与Mann-Kendall 方法对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序列进行对比突变检测,以期客观确定突变发生的特征。
气象部门通常根据阳历划分四季,即春季(3[CD1]5月),夏季(6[CD1]8月),秋季(9[CD1]11月),冬季(12月[CD1]次年2月)。
大连地区生长季为5[CD1]9月,非生长季为10月[CD1]次年4月,据此对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季节处理。
气候平均值采用1981[CD1]2010年30a的平均值。
2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
1971[CD1]2017年各地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在92~111℃之间,呈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分布趋势。
ADTD数据计算雷暴日与目测雷暴日的均一性分析

第38卷 第6期2020年12月干 旱 气 象JournalofAridMeteorologyVol.38 No.6December,2020朱华亮,华连生,温华洋,等.ADTD数据计算雷暴日与目测雷暴日的均一性分析[J].干旱气象,2020,38(6):1016-1022,[ZHUHualiang,HUALiansheng,WENHuayang,etal.HomogeneityAnalysisofArtificialThunderstormDaysandThunderstormDaysCalculatedUsingtheDataofADTDSystem[J].JournalofAridMeteorology,2020,38(6):1016-1022],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6-1016ADTD数据计算雷暴日与目测雷暴日的均一性分析朱华亮1,华连生1,温华洋1,庞文静2,梁 丽2,孔芹芹1(1.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1;2.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 100081)摘 要:基于1961—2013年843个气象站的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和2010—2018年的ADTD系统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全国28个区域的ADTD监测雷电日与人工观测雷暴日之间的关系,建立年雷暴日数拟合公式,并利用PMFT方法探讨年雷暴日数计算值与人工观测值的均一性。
结果表明:(1)各地区ADTD监测雷电日和人工观测雷暴日的最优匹配半径不尽相同,大部分地区的最优匹配半径介于9~15km之间,而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区的最优匹配半径大于20km;(2)绝大部分地区的年雷暴日数计算值与人工观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于10.0d,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0.0%,而新疆、青海和西藏地区的计算值与观测值的误差较大,表明除新疆、青海和西藏地区外,利用二元法建立的公式对年雷暴日数的拟合效果较好;(3)经PMFT检验发现843个站点中有776个站点的序列在2013年前后无明显跳变,占比达92.1%,仅有67个台站因ADTD站点稀疏、ADTD探测性能下降、高山阻隔等原因造成序列明显跳变,表明利用二元法延长的年雷暴日数序列与人工观测序列之间的均一性较好。
大连地区雷暴大风的气候和天气学特征

大连地区雷暴大风的气候和天气学特征杨景泰;隋玉秀;王健;周美娥;于德华;孙立娟;潘玉成【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7(033)006【摘要】基于1999—2013年大连地区的雷暴大风、雷暴和冰雹等观测资料,对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和天气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3年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夜间雷暴大风天气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白天,海岛站雷暴大风出现次数明显多于陆地站;雷暴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10月雷暴大风发生也较多.统计表明,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通常发生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均相对较大的雷暴群中,单体雷暴出现雷暴大风的概率极低,且大都伴有降水,但雷暴大风与暴雨或冰雹相伴出现的概率较低.大连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是由多种有利的高低空系统配置及高低空急流和中高空干空气的共同作用产生的,其中高空急流和中高空干空气是制约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因素,高空急流有时制约雷暴大风的产生方位和分布形态,大连地区雷暴大风通常位于高空急流轴下方及其附近区域;中高空干空气具有3个作用:一是增强大气不稳定度;二是在干湿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强的露点锋,有时具有雷暴的触发作用;三是与其他天气系统叠加时具有增强上升运动的作用.%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understormgale,thunderstorm,hail and other weather phenomena in the region of Dalian region from 1999 to 2013 , the climatic and synop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 gale in Dalia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thunderstorm gale in Dalian has a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at nigh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than that at daytime. 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gales happened on the island stations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n the land stations. Thunder-storm gales mainly occur in summer. In addition,October is also the time when thunderstorm gales happened fre-quently. Statistics analyses show that the thunderstorm gales often occur in the thunderstorm groups which have a large spatial scale and time scale in Dalian region,and the probability that a single thunderstorm cell causes thun-derstorm gales is very low. Mostly,the occurrence of thunderstorm gales accompanies with rainfall,while the oc-currence of thunderstorm gale rainstorm or hail simultaneously is rare. The thunderstorm gales in Dalian region are usually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many favorable configurations of upper and lower altitude systems,jet stream at upper and lower level and dry air at middle and upper altitud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gener-ation of thunderstorm gale are jet streams at the upper level and dry air at the middle and upper altitude. The jet stream at an upper level sometimes controls the location and the distributing pattern of the thunderstorm gale. Thunderstorm gales in Dalian region usually located at the areas near and down the axis of the upper level jet stream. There are three functions for dry air at the middle and upper altitude,i. e. enhancing the atmospheric insta-bility,forming a very strong dew-point front at the junction of dry and wet areas and sometimes triggering thunder-storms,and enhancing the ascending motion when it superposes with other weather systems.【总页数】9页(P49-57)【作者】杨景泰;隋玉秀;王健;周美娥;于德华;孙立娟;潘玉成【作者单位】大连市气象服务中心,辽宁大连116001;大连市气象服务中心,辽宁大连116001;大连市气象服务中心,辽宁大连116001;大连市气象服务中心,辽宁大连116001;大连市气象服务中心,辽宁大连116001;大连市气象服务中心,辽宁大连116001;空军航空大学,吉林长春1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5.4+7;P446【相关文献】1.大连地区雷暴大风探空资料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J], 刘晓初;李潇潇;李燕;李雪松;黄振2.河南省雷暴大风气候特征及近年变化趋势分析 [J], 崔丽曼3.中国强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和环境参数分析 [J], 费海燕;王秀明;周小刚;俞小鼎4.镇江雷暴气候特征及天气学预报方法分析 [J], 孙翠梅;沈兴建;钱鹏;赵栋;田永飞;孙慧5.山东省雷暴大风天气学分型与物理诊断量统计特征 [J], 华雯丽;杨晓霞;田雪珊;李恬;宋嘉佳;张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宁省暴雨时空分布及重现期发生概率分析

分类号:学校代码:10165密级:学号:201511000773硕士学位论文辽宁省暴雨时空分布及重现期发生概率分析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storm and probability analysis of recurrence period in Liaoning Province作者姓名:冯玉学科、专业: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师姓名:李颖2018年5月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暴雨是对人类生活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严重危害。
面对当前灾情复杂、防灾减灾措施薄弱等现状,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灾后重建工作已受到国家与社会的日益重视。
暴雨成灾常常对我国人民生产生活产生恶劣影响,在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学者们积极开展对暴雨事件相关研究。
全面掌握区域暴雨各要素时空特征及多维联合重现期特征,有利于控制和减缓城市内涝,对区域内暴雨防范工作有科学合理的指导意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政策。
近年来辽宁省受暴雨影响较大,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日益增多。
为提高辽宁省防灾减灾及灾情预警能力,对辽宁省暴雨时空特征以及暴雨重现期发生概率进行分析研究。
以辽宁省1957-2015年逐日降水数据、DEM高程数据、气候水分分区数据以及农业灾损数据为基础,对辽宁省各暴雨要素(暴雨量、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及暴雨贡献率)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并以不同地形和水分分区为基础,结合农业灾损数据对多个暴雨要素联合概率和重现期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暴雨量、暴雨强度、暴雨贡献率在1957-2015年间呈缓慢减小的趋势,暴雨日数在1960-1980年间有明显下降趋势,其他时段与同时段暴雨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暴雨各要素在研究期间均有突变;暴雨四要素的主振荡周期均为40年左右,小波方差峰值同样出现在40年左右并通过0.05的信度检验。
(2)1957-2015年间,暴雨四要素的高值区分布在朝阳西南部、葫芦岛西部以及本溪、丹东、鞍山大部分地区;年暴雨量最高值出现在丹东站(368.4mm),暴雨量、暴雨日数低值区分布在辽宁省中部地区,暴雨强度的低值区为朝阳北部以及阜新西部地区,暴雨贡献率的低值区面积相对较广,辽宁省北部大部分区域的暴雨贡献率较低。
基于闪电定位仪的大连市雷暴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大 连 市 属 于雷 暴 高发 区 , 城 市面 积 1 2 5 7 4 k m2 , 多 为 山 地, 平原 面积 较 少 , 地 形北 高 南低 , 北 宽 南窄 , 行政 区划 图见
分析 。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 1 雷 电 活 动 时 间 分 布 特 征
图l 。 经济 社会发 展较 快 , 居 民密 集区较 多 , 雷 击会 对经 济社
提 供客 观依 据【 l - 3 ] 。
双峰 形 。 与 总闪 发 生情 况相 似 的是 在 6月 、 7月和 8月发 生
频率较高 , 除此之外 1 0月也是负闪发生的峰值月份 , 平均
超过 6 0 0次 。
6 oO o o l 5 0 0
4 00 0 0
1 o 0 0
资 源与 环境 科学
现 代农 业科 技
2 0 1 5年第 9期
基 于 闪 电定位 仪 的大 连 市 雷暴 活 动 时空分 布 特征
王淑 一 邹善勇 王 蕾
( 辽宁省大连市气象局, 辽 宁大 连 1 1 6 0 0 1 )
摘要 利 用辽 宁省 气 象局 提供 的 闪电定 位仪 系统 2 0 0 7 -2 0 1 4年 的闪 电资料 , 分析 了 大连地 区云地 闪 的年 变化 、 月 变化 、 日变化 、 时 变 化及 闪 电密度 和 闪电 强度 时空分 布特征 。 关 键 词 时 空 变 化 ; 闪 电密度 ; 闪 电强度 ; 辽 宁大连 ; 2 0 0 7 -2 0 1 4年 中 图分类 号 P 4 2 9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5 ) 0 9 — 0 2 4 6 — 0 2
S p a t i o t e mp o r a l D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An n u a l Th u n d e r s t o r m Da y s i n Da l i a n Ci t y Ba s e d o n Li g h mi n g De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市雷暴日时空分布非一致性特征分析摘要利用大连市气象局资料档案室提供的8个观测台站1971―2013年雷暴日数统计资料,对大连市境内发生雷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非一致性特征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各地区平均雷暴日年际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全市平均雷暴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的速度约为每10年1.2 d。
大连各地区雷暴日标准差和平均雷暴日在时间上的分布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特性。
大连市所有地区雷暴日的相对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呈偏态分布。
雷暴日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连全市出现2个雷暴高发区为庄河沿河地区以及瓦房店和普兰店交界的地带,旅顺及市区相对偏弱。
关键词雷暴日;时空分布;非一致性;指标;辽宁大连中图分类号P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7-0233-03Abstract Using the lighting disaster data from 8 observation station in Dalian City during 1971―2013,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non-consistency of thunderstorm in the province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understorm days had an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the speedwas 1.2 d per 10 years.There were vi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mean thunderstorm days and its standardized variance.The skewness and esharpness coefficients of thunderstorm days among stations,they were vi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mean thunderstorm days and its standardized variance.Along the coast of Zhuanghe River and border area of Pulandian and Wafangdian were the srongest center of lightning density,the lowest level were Lvshun and downtown area.Key words thunderstorm days;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non-consistency;index;Dalian Liaoning雷电作为国际公认的一种天气灾害,它具有瞬时暴发性、随季节变化性以及频繁产生性,其分布的时空具有局部性、离散性和广阔性。
它作为一种极端强对流天气,经常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据了解,我国很多省、市均已经已经开展了对雷暴日的深入研究:陈思蓉等通过全国743个站点分析了我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1];吴安坤等对贵州省雷暴活动强度进行了分析[2];王学良等对我国中部五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3],李照荣等分析了西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4];王学良等研究了近45年湖北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5];四川省、江苏省城市、来宾市、聊城市、成都市、威海市[6-11]等也相继对雷暴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做了详尽分析。
本文以大连全市的雷暴日为基础,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特征,同时研究区域性雷暴气候时空分布特征对雷电防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资料来源与方法资料来源于大连市气象信息中心收录的1951―2013年7个观测站(本站、金州、旅顺、普兰店、瓦房店、庄河、长海)的雷暴日统计资料。
2 结果与分析2.1 雷暴日的时间分布特征2.1.1 大连市各地区的雷暴日年变化和7个台站平均雷暴日分布。
根据大连地区7个观测站近43年的雷暴日观测数据,绘制出大连各地区雷暴日年际分布图,如图1所示。
经统计,各地区雷暴日最大值为43 d,最小值为6 d。
各地区雷暴日年际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大连本站和长海的雷暴日呈现整体上升趋势,而金州、旅顺、普兰店、瓦房店、庄河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瓦房店雷暴发生频度最高为平均24.1 d/年,金州频度最低为平均17.4 d/年。
图2为大连市1971―2013年7个观测台站平均雷暴日的年际变化。
全市平均雷暴日呈现整体下降趋势,下降的速度约为每10年1.2 d。
1971―2013年的年平均雷暴日为20.7 d/年,其中1986年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为30 d,2003年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少为14 d。
2.1.2 大连市各地区雷暴日的标准差和离差。
从图3可以看出,历年大连市站间标准差的平均值为4.47 d,各站之间雷暴日水平差异相当。
离差系数平均值仅为0.22,反映了各站点雷暴日发生天数与平均值偏离程度不大,年际变化幅度及数据离散程度较低。
为了直观表示1971―2013年大连各地区平均雷暴日和雷暴日标准差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统计学原理绘制图4。
由图可见两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特性,即当平均雷暴日增多时其标准差也相继增大,其真实性可以通过置信度为0.001的显著性检验。
2.1.3 平均雷暴日的相对偏度系数和相对峰度系数。
图5为大连所有地区雷暴日相对偏度系数和相对峰度系数的年变化分布,分析可得大连市的雷暴日时间分布左右不对称(即偏态分布),其中有16年为负偏,27年为正偏,正偏占所有统计年限的63%。
43年间相对偏度系数平均值为0.36,相对偏度系数绝对值的平均值为0.72。
从图5中可以看出,相对偏度系数最大值为1986年的1.94,最小值为2009年的-1.22。
1990年之前除1979年外其余全为正偏,从1990年至今呈现正负分布基本相当的变化特征。
充分说明雷暴日的时间分布呈现非均匀一致的特性。
经统计,大连市所有地区的雷暴日中有23年的相对峰度系数为负数,占全部的53%。
43年间相对峰度系数平均值为-1.37,相对峰度系数绝对值的平均值为1.32。
从图5中可以看出相对峰度系数最大值为1977年的4.82,最小值为2007年的-1.7。
2.2 雷暴日的空间分布特征2.2.1 全市平均雷暴日的空间分布。
图6绘制了1971―2013年大连市年平均雷暴日的空间分布,雷暴日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大连全市出现2个雷暴高发区为庄河沿河地区以及瓦房店和普兰店交界的地带,旅顺及市区相对偏弱,两极之间平均雷暴日相差约3 d。
2.2.2 全市雷暴日标准差的空间分布。
图7绘制了1971―2013年全市雷暴日标准差的空间分布情况,全市43年雷暴日的标准差在空间分布上的平均值为4.47 d,其中最大值5.52 d出现在瓦房店的东部,最小值3.61出现在旅顺。
2.2.3 全市雷暴日相对偏度系数的空间分布。
图8绘制了1971―2013年全市雷暴日相对偏度系数的空间分布情况,全市43年雷暴日的相对偏度系数在空间分布上的平均值为0.39,绝对值的平均值为0.42,其中最大值出现在瓦房店,次大值出现在普兰店,最小值出现在旅顺。
正偏占空间分布的85.7%,分布特性以正偏为主。
说明除普兰店和瓦房店部分地区的相对偏度系数大于0.42外,其余所有台站的年平均雷暴日变化不大,呈现非均一的特点。
2.2.4 全市雷暴日相对峰度系数的空间分布。
图9绘制了1971―2013年全市雷暴日相对峰度系数的空间分布情况,全市43年雷暴日的相对峰度系数在空间分布上的平均值为0.46,绝对值的平均值为0.6,其中最大值1.51出现在瓦房店,最小值0.2出现在旅顺,只有庄河的相对峰度系数为负值,正值占85.7%。
由图8、9可知,全市雷暴日的相对偏度系数和相对峰度系数在空间分布上极为相似,二者具有典型的正相关特性。
3 结论通过对大连市1971―2013年7个观测站的雷暴日统计资料分析得出大连市雷暴日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非均匀一致的特性,各地区雷暴日年际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大连本站和长海的雷暴日呈现上升趋势,而金州、旅顺、普兰店、瓦房店、庄河均呈现下降趋势。
全市平均雷暴日为20.7 d,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的速度约为每10年1.2 d。
各站之间雷暴日水平差异相当,离差系数平均值仅为0.22,反映了各站点雷暴日发生天数与平均值偏离程度不大,年际变化幅度及数据离散程度较低。
大连各地区雷暴日标准差和平均雷暴日在时间上的分布和全市雷暴日的相对偏度系数和相对峰度系数在空间上的分布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特性。
雷暴日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大连全市出现2个雷暴高发区为庄河沿河地区以及瓦房店和普兰店交界的地带,旅顺及市区相对偏弱。
大连市所有地区雷暴日时间分布左右不对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呈偏态分布。
大连所有地区的雷暴日的在时间分布上的正偏占所有统计年限的63%。
而相对峰度系数53%为负数,年际变化明显。
大连所有地区的雷暴日在空间分布上的正偏占所有统计年限的85.7%。
相对峰度系数85.7%为正数。
除普兰店和瓦房店部分地区的相对偏度系数大于0.42外,其余所有台站的年平均雷暴日变化不大,呈现非均均匀一致的特点。
4 参考文献[1] 陈思蓉,朱伟军,周兵.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学报,2009,32(5):703-711.[2] 吴安坤,丁?F,张淑霞,等.基于信息扩散论的贵州省雷暴活动强度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17(3):24-29.[3] 王学良,余田野,朱传林,等.我国中部五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热带地理,2013,33(1):13-21.[4] 李照荣,康凤琴,马胜萍.西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5,20(2):83-88.[5] 王学良,王海军,李卫红.近45年湖北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J].暴雨灾害,2007,26(1):83-87.[6] 苏科学,冯桂力,李波兰.雷暴天气过程中降水结构与闪电活动特征个例研究[J].气象科技,2014,42(5):865-873.[7] 王锡中,叶玉珍,钟颖颖,等.江苏省城市雷暴日分布特征[J].气象科学,2011,31(1):93-97.[8] 黄翠珍,黄芳,李荣迪.近55年来宾市雷暴日数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3):88-91.[9] 刘顼,孙培良,苗德权,等.基于GIS的聊城市雷暴日数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71(24):339-343.[10] 段炼,陈章.近42年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4):59-64.[11] 宫翠凤,姜中民,周丹,等.威海市雷暴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33(3):48-51.[12] 项静恬,史久恩,周琴芳,等.动态和静态数据处理一时问序列和数理统计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