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红色主题爱国党建红军长征【A3】(2)
红军长征PPT课件.

强渡大渡河
•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 上的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 国民党军第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 图阻止红军过河。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 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 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 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海,进入城街,展 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战,红4团占 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迅速渡 过了大渡河。
我走喽!
谢谢!
再见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 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 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 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 上的错误,挽救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 危机而召开的。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 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 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 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我来 了!
授课人:吴荣圣
目录
• • • • 长征线路图 长征经过的省份 关于长征的诗词 歌颂长征的歌曲与影 视作品 概述 长征的开端 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胜利会师 各地的红军长征纪念 馆 • 长征的意义 • • • • • • •
• • • •
巧渡金沙江
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 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 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 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 绕圈子,时东时西,忽 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 分兵力。5月6日,他们 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 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 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 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 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 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 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 渡河以南的企图。
长征故事班会主题

长征故事班会主题篇一:红军长征一、故事背景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正面临着国共内战的严峻形势。
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被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只能转入贵州。
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红军决定进行一次长征。
二、长征的目的长征的目的是为了保卫革命根据地,争取红军的生存发展,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三、长征的路线红军从贵州、四川边境区出发,途经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省份,最终抵达陕北。
全程长达一万多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
四、艰苦的旅程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艰苦的环境和严峻的战斗。
他们穿过险峻的高山,涉过险恶的河流,面临着敌人的追击和围剿。
红军在艰难的环境下,进行了多次战斗,取得了重要胜利。
五、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军战士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他们长征胜利的源泉。
他们深信胜利属于自己,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可以不计一切牺牲。
六、长征带给红军的成长长征不仅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也是红军队伍的重要洗礼。
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锻炼了战士们的意志品质和战斗能力,使红军由一支小部队成长为一支大军。
七、长征的意义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生存发展,为最终夺取全国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精神也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八、长征对我们的启示长征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才能战胜困难,走向胜利。
我们要向红军学习,树立信心,坚持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结语长征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壮丽的篇章之一,红军们的铮铮誓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
让我们牢记长征的伟大,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代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文识读-完整版PPT课件

➢ 读图:泸定桥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读图: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原系国民党二十五 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这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 的两层楼房,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当时遵义城里首 屈一指的宏伟建筑,高墙垂门,巍巍峨峨。1935年1月 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 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 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这次 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典例示范
2016 江西中考)“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 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 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
历史事件是( )D
A.第一次反“围剿” B.第二次反“围剿” C.第三次反“围剿” D.第五次反“围剿”
典例示范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图中红军第一、第二、第四三个方面军胜
利会师于 C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甘肃会宁 D.陕西吴起镇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 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故选择C项。
泸定桥又被称为铁索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泸定 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自清以来,此桥为 四川人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 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1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 ,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 灭桥头守卫。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 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踏上红色征程——学习长征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踏上红色征程——学习长征精神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主题班会的内容是“踏上红色征程——学习长征精神”,旨在通过学习长征精神,激励学生爱国爱校,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为争做有用之才、建设伟大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次主题班会内容,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长征的战略意义,掌握其过程和历史背景;2.学习红军长征的壮烈精神,培养面对困难、磨难、挫折时的勇气和决心,学会坚持不懈,直到成功;3.了解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归属感。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诗,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重要性,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2.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长征历史、长征过程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长征的内容,了解红军长征的壮烈精神。
3.讨论交流开展主题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各自所理解的长征,对长征精神进行深入地探讨。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由表达、共同进步。
4.小结回顾对本次主题班会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并为下一步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本次班会采用导入、讲解、讨论、小结回顾等教学方法,旨在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和特点,深入发掘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激励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主题班会的教学实践,学生们深刻体会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内涵和深刻意义,增强了自信和勇气,勇往直前地朝着梦想的远方跋涉。
同时,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也得到了更深刻的升华,对祖国的充满热爱和认同。
教师们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质,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红军长征主题班会

传承红色基因红军长征主题班会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段壮丽史诗,也是党和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里程碑。
为了充分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我们组织了一场红军长征主题班会。
本文将从班会准备、班会内容和活动反思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班会准备为了确保班会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确定了班会的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红军长征历史,激励大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定信念,增强责任担当,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
接下来,我们精心选择了班会的时间和地点。
为了让班会有更好的效果,我们选择了一个富有红色文化氛围的场所,如红军长征纪念馆。
此外,为了增加班会的趣味性,我们还制作了PPT,收集了红军长征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为班会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二、班会内容班会正式开始时,我们首先播放了一段红军长征的视频,使大家对红军长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我们通过PPT,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的经过以及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我们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英勇和智慧。
通过这些讲述,大家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受到了很多启示。
在班会的互动环节,我们设置了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和回答。
例如:“红军长征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人物有哪些?”等等。
这些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思考,让大家更深入地思考红军长征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最后,在班会的总结环节,我们强调了红军长征对我们的重要意义,并号召大家时刻牢记红军长征这段壮丽史诗,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三、活动反思本次主题班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班会,大家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红色基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班会中的讨论和思考也让大家增强了责任担当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通过活动的反思,我们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班会时间有限,无法详尽地介绍红军长征的方方面面。
小学道德与法治党史知识专题: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长征(附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长征1 .历经艰难险阻,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
A.二万里长征B.九千里里长征C.一万三千里长征D.二万五千里长征【答案】D【详解】两万五千里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红军被迫踏上长征路。
故选:D2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这句话是()说的。
A.周恩来B.刘伯承C.毛泽东D.朱德【答案】C略3 .长征途中,被称为“死亡陷阱”的是()。
A.大雪山B.草地C.泸定桥D.金沙江【答案】B【详解】长征中的死亡陷阱指的是草地。
故选:B4 .哪个故事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
A.四渡赤水B.狼牙山五壮士C.鸡毛信的故事【答案】A【详解】选项A表述与长征有关;选项B、C表述与长征无关。
故选:A5 .在长征途中,红军总参谋长()在彝海与彝族部落首领歃血为盟。
A.刘伯承B.叶挺C.邓小平【答案】A【分析】【详解】在长征途中,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彝海与彝族部落首领歃血为盟,在当地传为佳话。
故选:A6 .在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山是()。
A.夹金山B.梦笔山C.虹桥山【答案】A【详解】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四川夹金山。
夹金山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徒步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5年6月12日下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克服千难万险,终于从夹金山南麓的硗碛乡成功翻越夹金山。
故选:A7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指()A.遵义会议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D.会宁会师【答案】A8 .长征中经过的最为艰难险阻的地方依次是()。
A.五岭,金沙江,乌蒙,大渡河,岷山B.五岭,乌蒙,大渡河,金沙江,岷山C.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D.五岭,金沙江,大渡河,乌蒙,岷山【答案】C【详解】从毛泽东的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红军长征主题班会教案

红军长征主题班会教案如何设计红军长征主题班会教案?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红军长征主题班会教案模板,供大家阅读参考。
红军长征主题班会教案模板1一、班会题目:长征的记忆二、班会时间:20xx年x月20日周五上午第三节课三、班会地点:六年一班教室四、班会目的: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周年,缅怀和纪念革命先烈,了解和学习他们的英雄事迹。
回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长征精神,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用红军的长征精神引领新时期的少年儿童走好自己的成长之路。
五、班会主持人:张;X;;X;六、班会准备:电教车、红军长征的相关图片、图表、文字资料,音、视频资料等。
七、班会过程:(播放片头画面)主持人:宁车沽学校(小学部)六年一班主题班会长征的记忆现在开始。
(鼓掌)对于长征这个词,同学们可能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那么对于长征大家又知道多少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学生争先发言) 那好,同学们我们今天就一起开始一次长征之旅,一起来回忆那段令人难忘的艰苦岁月。
(播放火车图片并放火车声)列车长: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本次T1266号列车的列车长,我将陪大家一起开始今天的长征之旅。
几分钟后,我们简要到达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瑞金。
(火车声)旅客同志们请向窗外看,这便是红军长征时出发的纪念碑。
从瑞金的于都渡口开始,当年的红军开始了一段漫漫的长征之路。
(播放图片进行讲解) 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红军要长征呢?(列车长回答)列车长:我也有一个问题想想考考大家,你们谁知道描写长征的诗歌?学生回答:七律长征。
那么我们下一站就去金沙江,大渡河。
列车服务员1:(火车声)各位旅客们,大家好,欢迎乘坐本次T1266号列车,我是本次列车的服务员1011号。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金沙江,大渡河。
(洁和图片介绍背景资料)现在大家听到的歌曲就是七律·长征,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泸定桥,大家所熟悉的《飞夺泸定桥》讲的就是红军争夺泸定桥的故事。
红军长征精神党政宣传教育PPT模板

端金
关键标题 关键标题
《回首漫漫长征路》
红军长征的基本路线
关键标题
关键标题
关键标题
关键标题
关键标题
关键标题
关键标题
关键标题
关键标题 关键标题
《回首漫漫长征路》
红军长征的发展阶段
输入关键标题
• 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
输入关键标题
• 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
输入关键标题
• 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
输入关键标题
• 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
输入关键标题
• 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
输入关键标题
• 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
《回首漫漫长征路》
红军长征的发展阶段
关键标题
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建议文字为汉仪 楷体简,字号为14号,行距为1.5;在此输入 相关的内容文字;
关键标题
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建议文字为汉仪 楷体简,字号为14号,行距为1.5;在此输入
请在此输入相关的标题内容
• 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建议文字为汉仪楷体简,字号为 14号,行距为1.5;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建议文字为汉 仪楷体简,字号为14号,行距为1.5;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 字,建议文字为汉仪楷体简;
请在此输入相关的标题内容
• 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建议文字为汉仪楷体简,字号为 14号,行距为1.5;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建议文字为汉 仪楷体简,字号为14号,行距为1.5;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 字,建议文字为汉仪楷体简;
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建议文字为汉仪楷体简,字号为14号,行距为1.5;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建议 文字为汉仪楷体简,字号为14号,行距为1.5;在此输入相关的内容文字,建议文字为汉仪楷体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1934~1936年间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背景】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
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
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
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
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
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会合,
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意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
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
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长征一词来历】
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的1935年5月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次提出了“长征”一词。
此前,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目标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提法是“突围行动”和“长途行军”;遵义会议后提出“西征”。
这张布告首次用了“红军万里长征”一语,“万里”是从瑞金算起的行程,“长征”则表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后的振奋和自豪。
“长征”一词很快就用开了。
1935年9月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首次提出“二万余里的长征”。
到陕北后,毛泽东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
布告全文如下:“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红军总司令朱德”
布告的起草者是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主编《红星报》的陆定一。
他在布告中采用流行的六言骈句,短短156个字,通俗简明,易记易传,鞭笞了四川军阀欺压夷人的罪行,表述了工农红军的民族平等政策和严明纪律。
可以说“长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定用词是陆定一的创造,并经朱德总司令首肯传播开来的。
这张布告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红军和平借道通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创造了条件。
由于长期以来统治阶级对彝族的压迫和挑拨,彝、汉两族隔阂和误解很深。
因此红军一进入汉彝杂居的越西、冕宁一带,就张贴出了这张以朱德总司令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先遣队于22日晨进入大凉山彝民区,突遭手持土枪、长矛的彝民拦阻,甚至扒光了先头部队的衣服。
但红军为了解除彝民的敌视和猜忌,坚持不开枪还击,耐心向他们说明红军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此次是借道北上。
刘伯承还与彝族沽鸡头人小叶丹在海子边饮鸡血誓盟,结为兄弟,这就是著名的彝海结盟。
23日,在彝民向导的陪送下,先遣队顺利通过彝民区。
5月24日先遣队占领安顺场,25日渡河成功。
26日中
央军委决定沿河两路进军,夺取泸定桥。
29日红四团飞夺泸定桥,6月2日,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迷梦。
红军走后,当地群众冒着风险保存了这张布告,1951年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征集并拨交中国国家博物馆。
布告纵36.5厘米、横36厘米,油印,纸张已变黄,多处破损,印痕退色,背面有张贴痕迹,但字迹仍然清晰,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红军长征时过彝民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