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

合集下载

中国谦辞敬语大全

中国谦辞敬语大全

中国谦辞敬语大全中国乃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古代人与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有许多规矩,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免不了互相称呼,也免不了在谈话中涉及他人。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传统是对对方或他人的称呼上就是一个大的讲究,通常有“尊称”和“敬称”之分,对自己则使用“谦称”。

如:1、古代旧时使用尊称、谦称简介:君:尊称对方是才德出众的人。

君子:(1)同“君”。

(2)妇女对丈夫的尊称。

明公:对位高权重的人的敬称。

老:对年岁大的人的尊称。

父老: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也作为对一般老者的尊称。

丈:尊称长者,也作平辈人之间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尊称。

长:尊称父兄、长兄,以有显贵和德行高尚的人。

先辈:(1)封建时代科举时同时考中进士的人互相尊称为先辈。

(2)对年长者的尊称。

(3)对京官的尊称。

先达:对前辈的尊称。

方家:对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尊称。

老夫子:对老师或年长博学的人的尊称。

足下:犹如先生。

对人的尊称。

阁下:不论尊卑,皆可尊称对方阁下。

老师父:对僧侣的尊称。

老太太:对年老妇女的尊称。

师傅:本指老师,有专门技艺的人或传授技艺的人,今也作对一般人的敬称。

同志:古人用称志同道合的人,今指为共同的理想、同一目标奋斗的人,并引申为对一般人的通称。

姑娘:对年轻女子的通称。

鄙人:鄙陋之人。

谦称自己。

小生:旧时士子对自己的谦称。

小子:本指学生、晚辈、后作自谦之称。

小可:自谦之称。

学生:明清时读书或官场中自称的谦词。

又称后学。

同学生:旧时同官之间自谦之称。

同官,又称侍生、侍第、晚学生、晚侍生、晚辈。

小人:臣下、百姓的自谦之称。

又;对人的蔑称。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

2、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要用自称、对称、他称,例如:朕:最早古人皆自称为朕,后仅为皇帝自称。

我:自称。

台、吾、余、印均为自称。

咱:俗称自己。

其他自称还有:我等、我辈。

你:称对方,也称为侬。

(侬又作自称)。

而:你称对方等…1.敬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敬所用的词叫“敬辞”。

中国人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人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人礼仪规矩大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礼仪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中国人的一些礼仪规矩的相关参考内容。

1. 礼貌与尊重:中国人非常注重礼貌和尊重。

当与他人交谈时,要注意使用尊敬的称呼,如使用“先生”、“女士”等。

同时,要尊重对方的隐私,不要过于询问个人问题。

2. 长辈的尊重:中国人对长辈的尊重非常重视。

当与长辈交谈时,要使用尊敬的称呼,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

要注意避免直接称呼老人的姓名,应该用尊称表示敬意。

3. 客人至上:在中国,客人被视为重要的人物。

当有客人到访时,主人要热情接待,并尽可能提供最好的服务。

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客到门口,并表达欢迎再次光临的意愿。

4. 餐桌礼仪:餐桌上的礼仪在中国文化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吃饭时,要等长辈或客人先开始进食,不要抢食。

要注意使用筷子的技巧,不要用筷子点菜或夹取食物。

饭后要将碗、筷等摆放整齐,表示对饭菜的敬重。

5. 打招呼:在与他人打招呼时,中国人通常会鞠躬,并说“你好”。

需要注意的是,年龄较大或地位较高的人与晚辈或地位较低的人打招呼时,晚辈或地位较低的人要稍微低头,以示尊重。

6. 礼物的赠送:在中国,赠送礼物是一种常见的礼仪行为。

当拜访朋友或长辈时,要带上一份礼物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和感谢。

常见的礼物有茶叶、酒、糕点等。

但要避免送钟、梨、鞋等有不吉利意义的礼物。

7. 入座与离席:在中国,当主人邀请客人入座时,客人要站起身,接受邀请后才坐下。

离席时,同样需要向主人表示告别,礼貌地告诉主人自己要离开。

8. 婚礼礼仪:参加中国婚礼时,要注意起立鼓掌向新人表示祝贺。

在拍照时,要遵循新人的指示,不要影响他们的照片。

同时,参加婚礼要注意穿着得体,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夸张的服饰。

9. 祭祀礼仪:中国人非常重视祭祀活动,特别是对祖先的祭祀。

在祭祀活动中,要恭敬地献上供品,表示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之心。

同时,在祭祀场所要保持肃穆和安静。

称呼礼仪的原则和基本礼仪介绍

称呼礼仪的原则和基本礼仪介绍

称呼礼仪的原则和基本礼仪介绍称呼是我们的一种常见的,那么你们知道称呼的礼仪原则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称呼礼仪的原则,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称呼礼仪的原则①礼貌原则。

交际时,称呼对方要用尊称。

现在常用的有:“您”--您好,请您…… ;“贵”--贵姓、贵公司、贵方、贵校;“大”尊姓大名、大作(文章、着作) ;“老”--张老、郭老、您老辛苦了;“高”--高寿、高见;“芳”--芳名、芳龄等。

在交际场合对任何交际对象都忌用浑号、绰号。

②尊崇原则。

如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伯伯”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等,也可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相称。

③适度原则。

对理发师、厨师、企业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军人、干部、商务工作者称师傅就不合适了。

所以,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

在与众多的人打招呼时,还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

一般以先长后幼、先高后低、先女后男、先亲后疏为宜。

称呼基本礼仪一、职称型如:"你好!李总","你好!赵董事长".....。

二、名字型如:"你好,Peter"。

当你是第一次到一家公司时,要多留意一下他们公司的职员是怎么称呼他们的上级的。

如果他们称:"你好!李总",你也要这样称呼。

如果他们称:"你好,Peter,你就要称:"你好!李总"。

三、进进练习要多练习一下,当你跟你的你合作伙伴见面握手时,你要说:"你好!李总,我是某某,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

递名片时要双手递上,并且有字的一面要顺着对方,以便对方观看,眼睛要平视对方。

握手的力度要适当,不要太重,也不要太轻。

要清楚地报上自己的名字。

四、名片现在中国人过情节人、圣诞节,吃肯德基....都非常火,说明现在人们正学西方人。

所以下面介绍一下西方的名片一些小知识,这个也许对我们将来会有帮助的。

称谓文化

称谓文化


除此而外,谦称还常用“愚”、“浅”和“拙” 等构成,如愚兄、浅见和拙作,在别人面前称自己 的妻子为“拙荆”和“拙妻”;敬称则用“明”、 “哲”、“仁”和“高”等构成,如明公、哲嗣 (对别人的儿子的敬称)、仁兄、高见和高招,还 有一个“贤”,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妻、 贤侄和贤婿等。

此外,旧时用于称呼对方或跟对方职位有关的敬词, 还有“台”,如兄台、台鉴、台启,问别人表字叫 “台甫”;“钧”,一般用于尊长或上级,如钧座、 钧鉴和钧启;“座”,一般是下属对上级的敬称, 如叫军长为军座、师长为师座、团长为团座、处长 为处座、局长为局座。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
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 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 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 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总角:幼年泛称。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 志于学……”)




16岁称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 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 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 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使用称呼时应注意的礼仪

使用称呼时应注意的礼仪

使用称呼时应注意的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一直都非常受重视,而其中的称呼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使用正确的称呼可以表达自己的尊重,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

因此,使用称呼时应当特别注意恰当的礼仪。

首先,在使用称呼时,应当恪守客套。

客套指的是礼貌性沟通中的特殊方式,它可以使沟通双方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尊重的氛围。

在与老人相处时,必须尊重他们的年龄,以“老师”或者“老人家”称呼;在与小孩相处时,应该使用更加幼稚而又体贴的称呼,如“小公主”、“小王子”等。

同时,在与长辈相处时,不但要尊重他们的年龄,还要用“您”来称呼,以表示本人的尊敬之情。

其次,在使用称呼时,应当重视礼貌。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经常与不同的人接触,而与每个人相处的礼貌往往也会有着所不同。

例如,在与陌生人相处时,可以先以“您好”来礼貌地自我介绍;而在跟朋友相处时,在使用称呼时,可以使用友好的“你”称呼,表示自己的友善之意。

同时,在与他人相处时,还要善于把握语气,尽量不要使用唐突的称呼,而是在采取相应的礼貌方式来称呼他人。

此外,在使用称呼时,还应该考虑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环境会带来不同的规范,使得我们在使用称呼时所采取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学校中,学生们必须以“老师”或者“校长”称呼老师和校长;在公司中,我们应该遵循公司的规定,以“老板”来称呼上司,以“同事”或者“小王”称呼同事。

同时,还要根据各自所处的实际环境,注意选择恰当的称呼,以表示本人的尊重。

最后,在使用称呼时,我们还要注意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对他人进行称呼时,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尊严,并尊重他人的权利,同时也要注意礼貌待人,为了营造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而言之,使用称呼时应当特别注意恰当的礼仪。

首先,应当恪守客套,尊重他人,注意礼貌;其次,要考虑环境的影响,来选择恰当的称呼;最后,要注意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并实施礼貌的待人之道,以建立良好的关系。

关于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

关于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

关于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中国礼仪中的称谓是人们在交往中用于表达尊敬和关怀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称谓相当复杂,不同的称谓表达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尊重程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国礼仪中的称谓及其用法。

1. 先生(xiān sheng):先生是对男性的一种尊称,多用于对智慧、学识、道德品行较为高尚的中年男子。

在正式场合中,将人的姓和先生连用,如“王先生”,在非正式场合中,也可以直称对方的姓。

2. 女士(nǚ shì):女士是对女性的一种尊称,用于表示对女性的尊重。

类似于先生,女士也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姓。

3. 小姐(xiǎo jiě):小姐是对未婚女性的称谓,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及关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姐是对未婚女性最高的称谓,而对已婚女性的尊称通常是太太或夫人。

4. 老师(lǎo shī):老师是对教师的尊称,用于表示对教师的尊重与敬意。

在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仍然非常重要,因此称呼老师时要使用尊敬的方式。

5. 教授(jiào shòu):教授是对高级教师或高等院校教授的一种尊称,用于表示对其学术成就和地位的尊重。

6. 主任(zhǔ rèn):主任是对一些机构或部门的负责人的称谓,用于表示对其地位和权威的尊重。

主任在各种行业中都有应用,如医院主任、学校主任等。

7.老板(lǎobǎn):老板是对企业或机构的负责人的一种尊称,用于表示对其地位和权威的尊重。

8. 师父(shī fù):师父是对其中一种技艺或行业的长辈或高手的一种尊称,用于表示对其技艺和智慧的敬佩。

9. 先生/夫人/太太(xiān sheng/fū rén/tài tai):这些称谓用于对已婚男女的尊称,表示对其夫妻关系和家庭地位的尊重。

在称呼方面,先生通常放在姓之前,夫人和太太通常放在姓之后。

10.老大(lǎodà):老大是对辈分比自己大、地位高的叔伯辈的尊称,用于表示对其威望和地位的尊重。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父母、儿女、兄弟间的称谓:
1、家严(家君、家尊):旧时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2、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由严父慈母而来。

3、高堂:古代称父母。

4、膝下:古代儿女与父母通信时用的敬辞,书面语。

5、泰山:妻父为泰山。

6、东床:女婿为东床。

7、犬子: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8、伯仲叔季:古时兄弟间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最末为季。

9、息女:年幼弱小的子女。

对别人父母、兄妹的称谓:
1、令堂:用于古时称呼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2、令尊:用于古时称呼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3、令兄:用于古时称呼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4、令弟: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5、令妹: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6、令坦: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7、令郎: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8、令爱: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9、千金:用于古时称呼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有金贵之意。

中国古代的称呼礼仪

中国古代的称呼礼仪

望 , 加 强 青 少 年 学
祖 国 的 未 来 , 祖 国
是 何 等 重 要 。 青 少
。 这 些 都 充 分 说 明
教 养 的 人 的 第 二 个
利 特 也 说 :
礼 貌

古 希 腊 哲 人 赫
之 ,


者 ,

恒 成 于 乐 。
孟 子
孔 子 曰 :
兴 于 诗 ,
中国古代的称呼礼仪
文 / 千寻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 礼仪之邦,由于自古以来就极其重视礼节 和礼貌,所以就衍生出了许许多多,丰富 多彩的人际称呼。他们不但各司其职,还 具体入微地表明了种种人际关系的细致差 别,人际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表 示人际的文化,他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 统文化渊源的事迹符号,我们姑且叫他称 谓文化。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
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 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 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 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 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 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 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 形式 : 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 ; 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 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 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 , 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 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 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 的人物行为 , 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 , 前 一个为形容词 , 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 词。常见的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称呼礼仪
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
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1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

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

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

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

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妹--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

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2
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

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
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

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主要有三种形式:
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

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

行业称呼。

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

例如:老师、教练、医生、会计、警官等等。

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3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

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

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

如:“李大伟”、“刘建华”等。

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

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

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

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

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

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

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