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称谓礼仪

合集下载

古代礼仪称谓

古代礼仪称谓

古代礼仪称谓在咱们华夏大地上,自古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瑰宝,那就是古代礼仪称谓。

它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一种身份的标识,里头藏着的是咱老祖宗的智慧和对人际关系的细腻考量。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个称谓,用咱们日常的话语,让这古老的文化活灵活现起来。

你瞧,小时候咱们跟爸妈出门,逢人就得喊“叔叔阿姨”,这多亲切啊!就像春天里的一缕暖阳,照得人心头暖洋洋的。

那时候不懂,为啥不能直呼其名呢?长大了才晓得,这里头学问大着呢!叔叔阿姨,不仅仅是两个字那么简单,它是对长辈的一种尊敬,也是对人家家庭关系的一种认可。

就像老话说的,“礼多人不怪”,多喊几声,邻里间关系自然就亲近了。

再来说说自家亲戚的称谓,那叫一个复杂又有趣。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是咱的根,是咱童年里最温暖的港湾。

每到逢年过节,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这个喊“姑姑”,那个喊“舅舅”,热闹非凡。

这些称谓,就像是一根根看不见的线,把咱们这些散落天涯的亲人紧紧相连。

有时候,光是听那些复杂的称谓,就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亲情和家族的庞大。

当然了,古代礼仪称谓里头,还有对君主、官员的尊称,那可是个大学问。

什么“陛下”、“殿下”、“大人”,听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

虽然现在咱们不常用这些了,但那份对权威的敬畏之心,还是深深刻在咱们骨子里的。

毕竟,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嘛!还有啊,古代人对朋友的称呼也是别具一格。

什么“兄台”、“贤弟”,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角色,充满了江湖气息。

虽然现在咱们更习惯说“哥们”、“姐们”,但那份对友情的珍视和信任,却是跨越时空、亘古不变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提古代的夫妻称谓。

什么“相公”、“娘子”,听起来就让人脸红心跳。

这些称谓里,藏着的是夫妻间的柔情蜜意和相濡以沫。

虽然现在咱们更习惯直呼其名或者叫“老公”、“老婆”,但那份对伴侣的深情厚意,却是如出一辙的。

总而言之,古代礼仪称谓是咱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和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礼仪称谓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礼仪称谓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01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尧舜大禹禅让留。

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宗庙修。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猪羊牛。

少牢无牛诸侯祭,家祭祖道禊事修。

【注】1.三皇五帝: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具体所指有多种说法。

中学生知道“三皇五帝”是我们的老祖宗即可。

2.六合八荒: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如果拿到现在说,就成了“秦王把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收拾完了,这是多牛掰的事!”可人家一个“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词汇比如今多得多。

贾谊《过秦论》说秦王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还用,“八荒”只存在于考试中了。

3.九州: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怎么记住这九州呢?给你编个“小故事,巧记忆”:雍正徐扬荆,鲫鱼两眼青。

至于是个什么故事,请你自己脑补吧!嘿嘿!4.炎黄: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这老哥俩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汉族后来被称为“炎黄子孙”。

5.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社稷”合称指国家。

6.昭穆:宗庙、坟墓的左右位次,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

左昭右穆,一字排开,你看,死后也得这么讲规矩。

7.牺牲:这里是个名词,指祭祀或祭拜用品。

“牛羊豕”是最常见的祭礼,合称“三牲”(敲黑板:豕,读作“屎”,就是猪);祭祀时牛﹑羊﹑豕都用上,请老祖宗享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前者天子用,后者诸侯用。

我们家祭拜祖宗,用的是猪肉、鸡蛋和豆腐,级别差远了。

8.祭祀活动:有“家祭”,指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有“祖道”,指祭祀路神,为人践行;有“禊事”,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高三中国古代称谓礼仪介绍 试题

高三中国古代称谓礼仪介绍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中国古代称谓礼仪介绍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祖先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如今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假设、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者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者“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如今:但凡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古代称谓常识

古代称谓常识

古代称谓常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称谓常识:
- 直称姓名:
- 自称姓名或名。

- 用于介绍或作传。

-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 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 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如《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 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

古代对他人的雅称

古代对他人的雅称

古代对他人的雅称古代对他人的雅称在社交礼仪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体现了尊重与敬意,也代表了对对方成就、品德和才华的赞赏。

以下是一些古代对他人的雅称的相关参考内容,供您参考。

1. 君子:君子一词起源于古代礼仪制度,常用来称呼有高尚品质、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男性。

这个称谓强调了对方的高尚和值得尊敬的品质。

2. 贤者:贤者一词常用来指称具有深厚学识和高尚人品的智者。

对于那些具有卓越才华、深思熟虑和卓著贡献的人来说,称其为贤者是对他们的一种褒奖和尊重。

3. 仁者:仁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用来称呼具有仁爱之心、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的人,表示对其高尚道德品质的赞扬。

4. 英雄:英雄一词常用来形容在战争、冒险或其他危急情况下表现出非凡勇敢和英明果断的人。

称某人为英雄表示对他英勇无畏和出色表现的赞美。

5. 文贵:文贵是中国古代对那些学问渊博、才情出众的人的尊称。

这个称谓强调了对方的学术造诣和文学才能,表达了对他们学问和才华的敬佩之情。

6. 大家:大家这个称谓常用来称呼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有深入研究的人。

这个称谓代表了对其在特定领域内的造诣和贡献的高度认可。

7. 仕宦:仕宦一词常用来称呼从政、担任官职的人,尤其是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官员。

这个称谓表达了对其在公职上表现出的才干和领导能力的称赞。

8. 资深:资深一词常用来形容在某个领域或某项工作中经验丰富、资格老到的人。

称呼某人为资深表示对其经验和技能的肯定和崇敬。

9. 美丽芳名:美丽芳名一词常用来形容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

这个称谓强调了对方的美貌和高尚的品质,表达了对其的赞美和敬佩。

10. 巧者:巧者一词常用来称呼在某项技艺、技能中有独到见解和高超技巧的人。

这个称谓表达了对其技能和才华的赞赏和钦佩。

以上是一些古代对他人的雅称的相关参考内容。

在古代社交礼仪中,对他人的适当称谓可以体现出一种尊重、关怀和赞赏的态度,同时也展示了对方的成就、品质和才华的认可和敬佩。

称谓礼仪——精选推荐

称谓礼仪——精选推荐

称谓礼仪在中国礼仪⽂化中称谓的词语很多如(“家⼤舍⼩令外⼈”的七字诀:“家”、“⼤”,是⾃称长辈和平辈家⼈的谦称,如“家⽗”、“家母”或“家兄”等等。

“舍”、“⼩” ,则完全是谦卑的⾃称,即当着别⼈称呼⽐⾃⼰辈份⼩或年龄⼩的家⼈,如“舍弟”、“舍妹”等等。

“令”、“外”、“⼈” :令,美好的意思。

凡称呼别⼈的家⼈,⽆论辈份⼤⼩,男⼥⽼少,都冠以“令”字,以⽰尊敬,如称别⼈的⽗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令妹”、⼉⼦为“令郎”、⼥⼉为“令嫒”等。

) 现在就把其中三个很容易⽤错的称谓,挑拣出来,让⼤家学习: (⼀)乃⽗、乃师——不是他的⽗亲、他的⽼师;⽽是你的。

这个近乎⽂⾔⽂的称谓,经常被现在的⽂化⼈揪出来引⽤。

最常见的是领导讲话、序⾔后跋之中,⼤⼈物要摆摆⽼资格、说说“想当初”,便以客观公允的语⽓,联系⼈家的先⽣或者祖宗⼗⼋代:“某某⼈,作品如何优秀,风格如何突出,颇有乃师(或者乃⽗)之风。

”本想拉些⽼⼈、名家来陪绑,孰料,搬来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称呼”,没做成好⼈,防到辱没了⾃家名声。

“乃”,是第⼆⼈称代词,“你”的意思;⽽不是第三⼈称代词。

陆游在《⽰⼉》诗⾥说:“王师北定中原⽇,家祭⽆忘告乃翁。

”乃翁,是“你⽗亲”,代指诗⼈⾃⼰。

看来,把第⼆⼈称、第三⼈称颠倒了,意思就⾮常滑稽。

(⼆)夫⼈——不要这样叫⾃⼰的⽼婆;应该留给别⼈的太太。

这个称呼遍地流。

特别是打领带、坐席⾯的场合,那些和⽼公在⼀起的⼥⼠,常被尊称为“夫⼈”。

这样抬举别⼈的⽼婆,当然可以;偏偏有⼈鹦鹉学⾆,向别⼈介绍⾃⼰的⽼婆,也说:“这是我的夫⼈。

”《辞海》⾥明确标注夫⼈这⼀词条的五种解释:1,周代称诸侯的妻⼦;2,古代称帝王的妾;3,命妇的称号;4,妇⼈的尊称;5,尊称对⽅的妻⼦。

可见,称⼥⼠为夫⼈往往是礼多⼈不怪,在家⾥,跟⾃⼰的⽼婆叫夫⼈也⽆可厚⾮,但最露怯的是,在正式场合向别⼈介绍⾃⼰的⽼婆,张⼝闭⼝叫“我的夫⼈”。

关于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

关于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

关于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中国礼仪中的称谓是人们在交往中用于表达尊敬和关怀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称谓相当复杂,不同的称谓表达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尊重程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国礼仪中的称谓及其用法。

1. 先生(xiān sheng):先生是对男性的一种尊称,多用于对智慧、学识、道德品行较为高尚的中年男子。

在正式场合中,将人的姓和先生连用,如“王先生”,在非正式场合中,也可以直称对方的姓。

2. 女士(nǚ shì):女士是对女性的一种尊称,用于表示对女性的尊重。

类似于先生,女士也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姓。

3. 小姐(xiǎo jiě):小姐是对未婚女性的称谓,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及关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姐是对未婚女性最高的称谓,而对已婚女性的尊称通常是太太或夫人。

4. 老师(lǎo shī):老师是对教师的尊称,用于表示对教师的尊重与敬意。

在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仍然非常重要,因此称呼老师时要使用尊敬的方式。

5. 教授(jiào shòu):教授是对高级教师或高等院校教授的一种尊称,用于表示对其学术成就和地位的尊重。

6. 主任(zhǔ rèn):主任是对一些机构或部门的负责人的称谓,用于表示对其地位和权威的尊重。

主任在各种行业中都有应用,如医院主任、学校主任等。

7.老板(lǎobǎn):老板是对企业或机构的负责人的一种尊称,用于表示对其地位和权威的尊重。

8. 师父(shī fù):师父是对其中一种技艺或行业的长辈或高手的一种尊称,用于表示对其技艺和智慧的敬佩。

9. 先生/夫人/太太(xiān sheng/fū rén/tài tai):这些称谓用于对已婚男女的尊称,表示对其夫妻关系和家庭地位的尊重。

在称呼方面,先生通常放在姓之前,夫人和太太通常放在姓之后。

10.老大(lǎodà):老大是对辈分比自己大、地位高的叔伯辈的尊称,用于表示对其威望和地位的尊重。

中国的称谓礼仪[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

中国的称谓礼仪[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

中国的称谓礼仪[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称谓的词语很多如(“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大”,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

“舍”、“小” ,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

“令”、“外”、“人” :令,美好的意思。

凡称呼别人的家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等。

)现在就把其中三个很容易用错的称谓,挑拣出来,让大家学习:(一)乃父、乃师——不是他的父亲、他的老师;而是你的。

这个近乎文言文的称谓,经常被现在的文化人揪出来引用。

最常见的是领导、序言后跋之中,大人物要摆摆老资格、说说“想当初”,便以客观公允的语气,联系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人,作品如何,风格如何突出,颇有乃师(或者乃父)之风。

”本想拉些老人、名家来陪绑,孰料,搬来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称呼”,没做成好人,防到辱没了自家名声。

“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

陆游在《示儿》诗里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翁,是“你父亲”,代指诗人自己。

看来,把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颠倒了,意思就非常滑稽。

(二)夫人——不要这样叫自己的老婆;应该留给别人的太太。

这个称呼遍地流。

特别是打领带、坐席面的场合,那些和老公在一起的女士,常被尊称为“夫人”。

这样抬举别人的老婆,当然可以;偏偏有人鹦鹉学舌,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也说:“这是我的夫人。

”《辞海》里明确标注夫人这一词条的五种解释:1,周代称诸侯的妻子;2,古代称帝王的妾;3,命妇的称号;4,妇人的尊称;5,尊称对方的妻子。

可见,称女士为夫人往往是礼多人不怪,在家里,跟自己的老婆叫夫人也无可厚非,但最露怯的是,在正式场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张口闭口叫“我的夫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称谓礼仪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
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
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
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
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
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

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

例如“蒙、窃、幸、猥、辱、敬、
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
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交友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

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词
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

(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气语
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违:很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劳神:耗费精神。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敬请指教。

多谢:很感谢。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