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合集下载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1.尊师重道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教育和尊师。

学生要对老师恭敬有礼,师生之间有明确的等级关系。

学生要向老师问好,称呼老师为“师傅”、“老师”,并要尊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2.尊老爱幼古代社会强调尊重老人和关爱幼儿。

在社交场合,年轻人要向老年人问好并为他们让座。

同时,对幼儿的教育和保护也十分重视。

3.客人是上帝古代中国有“客人是上帝”的观念,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

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并安排好客人的食宿和娱乐活动。

4.宴席礼仪古代宴席礼仪非常重要。

宴会开始前,主人要为客人准备好酒水和食物,并提供座位。

在宴会过程中,主人要不断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适时地敬主人一杯。

同时,大家在用餐时要遵守一定的餐桌礼仪,如拿筷子要用右手,不出声、不大笑等。

5.礼节性拜访古代人们重视礼节性的拜访,称为“礼”,表达了对对方的敬意。

在拜访前,要提前通知对方,并在到达时带上一些小礼物。

受访者要热情地接待客人,并表示感谢。

6.丧葬礼仪古代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包括寿宴、告别仪式、送葬和祭祀活动。

在葬礼上,家属要穿上孝服,亲朋好友要前来慰问,送绸帛或金银物品。

同时,还要进行丧葬礼仪,如挂黄纸、焚香、烧纸钱等。

7.婚礼仪式古代中国的婚礼仪式也非常繁琐。

双方家长要商定婚约,然后进行过门仪式,准备嫁妆和聘礼,最后进行婚礼仪式。

在婚礼中,要进行拜天地、行三跪九叩、喜糖分发等传统仪式。

8.朝贺和相见礼仪古代中国官员见到君主时要进行朝贺,表示自己的忠诚和敬意。

朝贺时要行拜,预备一些贡品,并随同朝贺的官员要按照规定的等级站队行礼。

9.着装礼仪古代中国人的着装非常讲究,有明确的等级和身份象征。

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要求穿着不同的服饰,如士人要穿文士装,官员要穿官服,百姓要穿寻常装等。

10.谦和斯文的言谈举止古代中国人注重言谈举止上的谦和和斯文。

要注意说话文雅,不讲粗俗话,不放肆大笑。

同时要留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不失礼貌。

总之,古代中国的风俗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关系和价值观念,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1. 传统的中国礼仪文化强调尊重长辈和尊重他人的尊严。

2. 在中国,人们通常以握手、鞠躬、微笑等方式来致意和表示尊敬。

3. 在中国,吃饭时,尊重长辈和年长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先开始吃饭,年轻人则要等待他们先动筷子。

4. 在中国习俗中,夫妻双方会向父母敬献茶水以示尊敬,这被称为“敬茶”。

5. 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中,新郎要接新娘的床,这被认为是一种幸运的象征。

6. 在正式场合的宴会上,主人会坐在宴会桌的主位上,而客人则会坐在主人左右两侧的客位上。

7. 在中国,给别人送礼物时,应注意坚持双手递送和双手接受的礼仪。

8. 在中国,人们会在新年和其他重要的节日里燃放烟花和爆竹来庆祝。

9. 在宗教场所,如寺庙或道观,人们通常要脱掉鞋子以示尊重。

10. 在与中国人交谈时,直接询问个人问题,如年龄、婚姻状
况等,被看作是不恰当的礼貌行为。

这只是一些中国礼仪文化的常识,并不能穷尽所有。

在中国,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社会场合可能有不同的礼仪习俗。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

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常识大全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它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常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二、尊重长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无论是家庭中还是社会中,尊重长辈是恪守的道德原则。

当与长辈交流时,应使用适当的敬语,并示以尊重和关怀。

三、饮食礼仪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注重礼仪。

在用餐时,应注意以下礼仪:1. 尊重主人:在进餐前,应向主人致以问安,并等待主人示意开始进食。

2. 使用筷子:在用餐时,应使用筷子,并避免将筷子直插食品或碗中。

3. 谦让他人:应注意礼貌和谦让,在用餐时不应抢夺食物。

四、社交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交礼仪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社交礼仪的常识:1. 问候礼仪:见面时应示以礼貌的问候,如问好、打招呼等。

2. 尊称礼仪:与陌生人或年长者交流时,应使用适当的敬语来表示尊重。

3. 长辈礼仪:与长辈交流时,应注意尊重和关怀,并避免过分亲昵的行为。

五、节日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俗和礼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节日俗:1. 春节:家庭聚会、贴福字、放鞭炮等。

2.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

3.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六、穿着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穿着礼仪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

以下是一些穿着礼仪的常识:1. 正装礼仪:参加正式场合时应着正装,如西式礼服或传统汉服。

2. 色彩象征: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黑色代表哀悼,应根据场合选择合适的服装色彩。

七、宴会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宴会是交流和聚会的重要方式。

以下是一些宴会礼仪的常识:1. 座次安排:主人会根据身份和尊卑安排座次,客人应按照安排就座。

2. 礼物赠送:参加宴会时可以赠送一些礼物,如鲜花、茶叶等,表达谢意和祝福。

八、结语以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一些常识,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中国基本礼仪常识

中国基本礼仪常识

中国基本礼仪常识一、社交礼仪1.问候礼仪:见到对方时,要主动问候并握手,尊称对方的姓名或姓氏加称谓。

2.礼貌用语:在日常交流中,要使用礼貌的用语,如请、谢谢、不客气等,以表达尊敬和友好。

3.注意姿态:要保持姿态端正、举止得体,不可大声喧哗或身体暴露,以避免给人不良印象。

4.面部表情:要保持微笑和友好的面部表情,表达出诚意和善意。

5.礼物送礼:在特殊场合或拜访他人时,可以带上一些小礼物,如糕点、茶叶或小装饰品等,表示关心和祝福。

二、用餐礼仪1.就坐礼仪:就餐时,要等主人或年长者入座后才能坐下,女士可略为推让。

2.礼貌用餐:用餐时,要保持安静,不可大声嚼食或发出噪音,要有条不紊地用餐。

3.用具使用:要熟悉并正确使用餐具,尽量使用正确的顺序,不可乱拿碗筷和口杯。

4.随分取食:在共同盘菜时,要按照适量、随分的原则取食,尊重他人的选择并不拥挤争夺。

5.结束礼仪:用餐结束后,要将餐具放置整齐,并向主人或年长者道谢。

三、商务礼仪1.适当穿着:在商务场合,要注意适当的穿着,不可穿着过于暴露或不合时宜的服装。

2.合适谈话:商务谈话时,要以礼貌和尊重为基础,不可攻击或侮辱他人,保持平和的语气和表情,谦虚谨慎。

3.注意容貌:在商务交流中,要注重仪容仪表,保持整洁干净,不可有异味或油腻感。

4.遵守规则:在商务会议或宴会中,要遵守会议纪律和规则,不可中途离席、插话或过于激动。

5.尊重知识产权:在商务交流中,要尊重对方的知识产权,不可侵犯他人的专利、商标等权益。

四、其他方面礼仪1.尊敬长辈:中国文化强调尊敬和孝顺长辈,要主动向长辈问好,并帮助和尊重他们。

2.有礼上下车:乘坐交通工具时,要等待别人先上下车,保持有序和安全。

3.文化遗产保护:在参观文化古迹或博物馆时,要保持安静和干净,不可触摸、破坏文物。

4.遵守法律:要遵守国家法律,不可进行赌博、偷窃、伪造等不法行为,同时尊重他人的权益。

5.登记签字:在办理官方文件或合同时,要认真阅读并签字,确保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

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

周、秦、汉代以右为上。

〃左迁〃表示降职。

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中国礼仪知识大全

中国礼仪知识大全

中国礼仪知识中国礼仪知识大全大家都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称,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那么,中国礼仪知识常识是什么?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礼仪知识大全,希望能帮到你。

站姿站立的时候身体要挺直,不驼背,手臂自然下垂。

不要把手交叉在胸前,也不要插在裤袋里,不要做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并拢。

抬头挺胸。

坐姿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但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女士穿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走姿走路的时候要抬头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身体重心稍微前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不要东张西望。

交談礼仪抱着一顆诚恳的心与人交談,会给人亲切的感觉。

说话的时候,不要随便指人,要和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談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聽取对方的话。

说话要中肯,不要夸夸其談,不要无理取闹,不要对别人造成言语侮辱。

出现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要豁达,包容他人。

不要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争执打闹。

服饰礼仪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应酬交际舞会要穿得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

全身上下衣着的颜色一般不超过三种。

男士着装男士穿西装讲究很多,套装的面料和颜色要統一,内穿单色衬衫,打领带,穿深色皮鞋。

三件套的西装,在正式场合下不能脱外套。

领子要保持清洁。

领带结要打好,不要松散。

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鞋的颜色不应浅于裤子。

黑皮鞋可以配黑色、灰色、藏青色西服,深棕色鞋子配黄褐色或米色西服,鞋要上油擦亮。

袜子一般选择黑色、棕色或藏青色,与长裤颜色相配,千万不要黑皮鞋配白袜子。

男士只能佩戴戒指、领饰、项链等,注重少而精,以显阳刚之气。

女士着装根据场合的不同,穿着也不同。

要与环境相搭配。

穿着舒适,不影响正常行动。

饰物的佩带要与体形、发型、脸型、肤色、服装和工作性质相搭配。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始于先秦时期,经过汉代、唐代、宋代等时期的发展和继承,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文化体系。

这套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知识与常识。

一、礼仪的概念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和社会活动中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言辞、举止、礼品、礼节、场合等方面。

它是人们相互尊重、表达情感、展现气质的一种方式,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贯穿于各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二、礼仪文化的起源礼仪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

《礼记》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记录,它囊括了我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的礼制始于周朝,是一种公共行为,是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礼仪文化的内涵礼仪文化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有:1、人际交往礼仪。

这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应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宴会、婚礼、葬礼、拜访等场合的礼仪。

2、官场礼仪。

官场礼仪是指官员在工作中应遵循的一定礼仪标准,包括登门拜访、接待来客、宴请下属等方面。

3、寺庙礼仪。

寺庙礼仪是指寺庙的祭祀和参拜仪式的规范和标准,是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的体现。

4、服饰礼仪。

服饰礼仪是指人们在着装上应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朝服、礼服、婚服、葬服等方面。

四、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礼仪文化对于现实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礼仪文化是人们相互交往的重要规范,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感情,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礼仪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予以充分的保护和发展。

保护和发展礼仪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能力,使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导读: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
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
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
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

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

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

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1.中国传统汉代礼仪常识
2.中国传统婚礼礼仪常识
3.中国传统文明礼仪常识
4.中国传统的礼仪
5.中国传统礼仪演讲
6.职场的礼仪常识
7.升旗礼仪的常识
8.礼仪常识内容
上文是关于中国传统礼仪常识,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