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礼仪

合集下载

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精选16篇)

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精选16篇)

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精选16篇)一、称谓礼仪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要用标准称呼。

2、对兄、弟、姐、妹不要连姓带名称呼。

二、问候礼仪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1、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2、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

3、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4、过节时:祝爸爸(妈妈)节日愉快。

5、外出时: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

6、归来时:爸爸(妈妈)回来啦。

三、就餐礼仪1、吃饭前,要帮父母、长辈做放置碗筷,搬放凳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吃饭时,让长辈先入座。

要等父母长辈先开始吃,才拿起碗筷吃饭。

3、吃饭时,不狼吞虎咽,不无故讲话,不随意走动,菜渣残骨不要乱扔。

不要对着餐桌咳嗽打喷嚏。

4、若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要说谢谢。

若比父母、长辈先吃完饭,要请父母、长辈“慢吃”。

5、吃饭后,要帮助父母收洗碗筷、抹餐桌凳等。

四、穿着礼仪1、仪表整洁大方,着装朴素得体,不穿奇装异服。

2、女同学提倡理短发,不烫发;男同学理发理学生头,不留长发,不理分头。

3、不化妆,不佩戴饰物,不穿中高跟皮鞋,不穿背心和拖鞋进学校。

4.按学校规定穿校服。

五、尊师礼仪1、见到师长,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回家说再见。

2、进出校门、上下楼梯时遇见老师,应让老师先行。

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离开时应向老师说“再见”。

4、发现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地指出。

5、课堂上发言要先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一、学校礼仪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5分钟前要作好课前准备,书籍、文具等摆放在课桌前角上。

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

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喊报告,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上课要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

生活中常用的称呼礼仪

生活中常用的称呼礼仪

生活中常用的称呼礼仪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顾客称光顾,答人问候用托福。

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说怠慢。

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问人姓氏用贵姓,回答询问用免贵。

表演技能用献丑,别人赞扬说过奖。

向人祝贺道恭喜,答人道贺用同喜。

请人担职用屈就,暂时充任说承乏。

称谓礼仪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称谓礼仪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称谓礼仪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称谓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尊重他人的程度。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称谓礼仪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并探讨其重要性。

# 案例一:商务会议中的称谓礼仪在商务会议中,正确的称谓礼仪可以给对方留下专业且尊重的印象。

例如,在一个国际商务会议中,如果一位经理在介绍自己时直接使用名字,而不是使用职位和姓氏,可能会显得不够专业。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大家好,我是XX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张XX。

”# 案例二:学术会议中的称谓礼仪在学术会议中,对教授或学者的称谓应体现出尊重和敬意。

例如,当一位学生在提问时,应该使用“教授”或“博士”等称谓,而不是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

这样的称谓不仅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也符合学术界的礼仪规范。

# 案例三:社交场合中的称谓礼仪在社交场合,尤其是正式的晚宴或聚会中,使用恰当的称谓可以增进彼此的好感。

例如,当一位女士被介绍给一位男士时,男士应该使用“女士”或“小姐”等称谓,而不是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这样的做法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

# 案例四:家庭中的称谓礼仪在家庭中,称谓礼仪同样重要。

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使用恰当的称谓来表达亲情和尊重。

例如,孩子应该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不是使用名字。

这样的称谓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秩序。

# 案例五:网络交流中的称谓礼仪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网络交流中,正确的称谓礼仪同样重要。

例如,在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上,使用“尊敬的”或“亲爱的”等称谓,可以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和友好。

# 分析与讨论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称谓礼仪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称谓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和教养的体现。

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沟通和交流。

在实际应用中,称谓礼仪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尊重:无论在何种场合,使用恰当的称谓都是对对方的尊重。

2. 适应性: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场合,选择合适的称谓。

称呼的规则和忌讳

称呼的规则和忌讳

称呼的规则和忌讳在社交交往中,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如何称呼对方是一项必须要遵守的礼仪规范。

称呼的规则和忌讳的存在是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对社交秩序的维护。

下面将详细讨论这些规则和忌讳。

1.礼貌尊重:称呼对方时应使用适当的尊称,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例如,先生、女士、阁下等。

对于长辈,可以使用亲戚称谓、姐姐、叔叔等。

2.熟人关系:对于亲朋好友、同事等关系密切的人,可以使用亲昵的称呼,如小明、小红等。

但要确保对方接受这种称呼,避免得罪他人。

3.地位称呼:在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学术讲座等,应根据对方的职位或地位使用相应的称谓,如教授、主任、总经理等,以示尊重。

4.学生称呼:学生在学校或教育机构中,应该尊重教师和辅导员等地位的人员,使用尊称如老师、导师等。

5.正式场合称呼:在正式场合,如婚礼、庆典等,应使用尊称,尊重主办方或者来宾的身份地位。

例如,新郎的父母应称为新娘的父母为岳父、岳母,宾客之间可以使用先生、女士等。

称呼的忌讳:1.私称:在正式场合或与陌生人交往时,尽量避免使用私称,如小鱼、小熊等,这样会给对方一种不尊重的感觉。

应该使用对方的姓氏、尊称或者称谓。

2.随意更改称呼:对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使用了一些称谓或称呼,应该尽量遵循对方的称呼,并在对方表示同意后才能更改。

私自更改他人的称呼可能会导致尴尬或不悦。

3.陌生人称谓: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应尽量使用尊称,如先生、女士等。

避免使用对方的名字,因为这样可能会让对方感觉过于亲近或者无礼。

4.对称呼不确定的人使用称谓:当无法确认对方的性别或者职位时,应使用中性的称呼,如亲爱的客户、尊敬的领导等。

避免直接使用先生或女士,以免冒犯对方。

5.拼错或读错姓名:在称呼对方时,应确保姓名的准确性。

拼写错误或读错对方的名称可能会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被认为是不尊重或不在意对方。

总结起来,称呼的规则和忌讳在于维护社交交往的正常秩序和对他人的尊重。

遵循这些规则,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传递出自己的礼貌和尊重之心。

礼仪称谓大全表

礼仪称谓大全表

礼仪称谓大全表一、父母、儿女、兄弟间的称谓1.家严(家君、家尊):旧时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2.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由严父慈母而来。

3.高堂:古代称父母。

4.膝下:古代儿女与父母通信时用的敬辞,书面语。

5.泰山:妻父为泰山。

6.东床:女婿为东床。

7.犬子: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8.伯仲叔季:古时兄弟间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最末为季。

9.息女:年幼弱小的子女。

二、对别人父母、兄妹的称谓1.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2.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3.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4.令弟:古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5.令妹:古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6.令坦:古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7.令郎:古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8.令爱:古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9.千金: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有金贵之意。

三、对男子的称谓1.子: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也是对学问居高者的尊称,相当今之“先生”,如孔子、孟子等。

对人称呼时相当于“您”。

2.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

3.丈夫:古称成年男子,不专指女子配偶。

4.父:古代男子的美称,在字后加“父”或“甫”表性别,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如渔父。

5.甫:通“父”。

6.须眉:男子为须眉,因古人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以此代称。

四、对妇女的称谓1.裙钗:旧时为妇女的代称,以服饰借代。

2.拙荆(山荆、荆室):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荆钗布裙为贫寒人家妇女而穿,故以此代称。

3.蛾眉:本为女子长得美的眉毛,代指女子美貌,进而代称美女。

4.粉黛:粉黛是富贵人家女子的化妆用品。

故以此代称美女。

5.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以此代称妇女。

6.姥:古代称老妇人。

7.妪:古代对年龄大的妇人的称呼。

8.媪:古代对妇人或老妇人的称呼。

五、表示谦卑的自称1.鄙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住于郊野之人,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

后常用以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薄的自谦。

2.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常以此自称表自谦。

称谓礼仪

称谓礼仪
第二节 称谓礼仪
一、亲属称谓 二、社会称谓
实用文档
返回
称谓:广义上可以指名称;狭义上指 人交往当中彼此的称呼,这种称呼通 常基于血缘关系、职业特性、宗教信 仰、社会地位等等因素。
实用文档
一、亲属称谓(了解)
家、舍、亡、先、犬、小 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
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 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 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
实用文档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 死长者的尊称
犬: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 子女
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
实用文档
中国亲属称谓大通关
两兄弟的妻子之间的关系 ——妯娌
两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关系 ——连襟祖父的父亲Fra bibliotek父亲 ——高祖
母方的兄弟 ——表亲
父方的兄弟 ——堂亲
实用文档
二、社会称谓
实用文档
开口介绍前,要有眼神交流,这样 不至于给人十分唐突的感觉,要掌 握适当的气氛、彬彬有礼。
如见到久未联系的老同事,应立即 主动热情上前与之握手,并且报上 自己的姓名,以防对方忘记了引来 尴尬。
实用文档
四、介绍中的角色 1.谁来作介绍人? 一般社交活动:
家庭宴客,女主人为介绍人 朋友聚会,知情者作介绍人 社交联谊,发起者作介绍人
名片,是一种辅助介绍的工具。不仅 能向对方明确身份,而且还可以节省 时间,强化效果。交换名片通常标志 着初次见面的结束,同时表明你有与 对方保持联络的意向。
实用文档
2、结交他人
主动递交名片给初识之人,既 意味着信任友好,又暗示“可以 交个朋友之意”。
实用文档
3、商务交往
在展销会开始时,销售经理与 客户之间交换名片,表示非正式 的交往已经开始。在这种情况下, 名片是一种商务沟通开始的表示。

职场称呼礼仪常识和注意事项介绍

职场称呼礼仪常识和注意事项介绍

职场称呼礼仪常识和注意事项介绍在职场中,正确使用职场称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展示了你对他人的尊重,并能够帮助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以下是职场称呼礼仪的一些常识和注意事项:1.使用尊称:在与上级、同级和下级交流时,使用合适的称呼是很重要的。

对于上级,你可以使用“先生”或“女士”,后面可以跟上姓氏。

对于同级或下级,可以使用“同事”、“先生”、“女士”等。

2.使用职位称谓:尊重对方的职位,使用职位称谓可以展示你的尊重和认可。

比如,你可以称呼经理为“经理”或者“部门经理”,可以称呼总监为“总监”或者“副总”。

3.避免使用称谓:有时候,在称呼上使用称谓可能显得过于正式,这取决于你与对方的关系。

如果和对方有较好的工作关系或者熟悉程度较高,可以不使用称谓,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4.注意性别:在使用职场称呼时,要注意性别,并使用适当的称呼。

使用错误的称呼可能会让人感到尴尬或者冒犯。

确保你对对方的性别有所了解,并使用适当的称呼。

5.注意年龄:在称呼上,要注意对方的年龄。

对于年长的同事或上级,使用敬称可以显示尊重。

对于年轻的同事或下级,可以直呼其名。

但请记住,尊重是最基本的,确保你的称呼不会令人不悦。

6.遵循公司文化:不同公司和行业有不同的文化和标准。

在使用职场称呼时,要遵循公司的文化和规定。

有些公司可能更加正式,要求使用全名或者职位称谓;而有些公司可能更加随意和轻松,直呼其名即可。

请确保你了解并遵守公司的规定。

7.注意场合: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下,使用适当的称呼也是重要的。

在正式的会议或活动中,使用正式的称呼是必要的。

而在非正式的场合,可以根据自己和对方的关系使用更加随意的称呼。

8.倾听对方:在称呼对方时,可以多听对方的称呼方式,并从中借鉴和学习。

如果对方更喜欢被称呼为一些特定的称谓,你可以尽量使用这个称谓,以显示你对对方的尊重和关注。

9.避免使用不当称呼:千万避免使用不当的称呼,比如使用绰号、昵称、贬义词等。

这样做可能会冒犯对方,并且会破坏工作关系。

了解称谓礼仪

了解称谓礼仪
2.入乡随俗 由于称谓可能会因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而
不同,因而,称呼他人时应当照顾被称呼者所在地的习俗。例 如,对于德国人,初次见面一定要称呼其职衔等。
(二)使用称谓的注意事项
① 不要在公共场合使用爱称或者念错他人的姓名。
② 不要错误地判断他人的年龄、辈分、婚否(如将未婚妇 女称为“夫人”等)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如李小姐与张先生并 非夫妻,却称李小姐为“张夫人”等)。
(二)职称性称谓
即对于具有职称的人,特别是具有高级或中级职称的人, 直接称呼对方的职称。
职称性称谓也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① 仅称职称,如“医师”等; ② 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如“甘教授”、“周工程师”等; ③ 在职称前加上姓名,如“李丽教授”、“周波工程师” 等(这种称谓也只适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在交往中称呼他人的方法。称谓礼仪是指称呼 他人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则,它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礼仪 因素。
一、称谓的分类
通常,称谓可分为职务性称谓、职称性称谓、职业性称谓、 姓名性称谓、性别性称谓这五种。
(一)职务性称谓
即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表示对其敬意有加。 职务性称谓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① 仅称职务,如“局长”、“经理”等; ② 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刘经理”、“王董事长”等; ③ 在职务前加上姓名,如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等 (这种称谓仅适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
③ 不要使用庸俗的称谓,如伙计、哥们儿、姐们儿等。
④ 不要使用不通行的称谓。例如,北方人常称工人为“师 傅”,而南方人往往称出家人为“师傅”,因此,若在对南方 人称“师傅”,则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
商务礼仪
(三)职业性称谓
即对于从事某种特定行业的人,直接称呼其职业,如将警 察称为“警官”、将医师称为“医生”、将会计师称为“会计” 等。一般情况下,可在此类称呼前加上被称呼者的姓氏或姓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谓的礼仪
称谓,也叫称呼,属于道德范畴。

称谓礼仪是在对亲属、朋友、同志或其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它能恰当地体现
出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

我们的祖先使用称谓十分讲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在使用称谓时无不入幽探微,丝毫必辨。

今天的现代礼仪,虽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翻重来,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表现出新一代礼貌称谓的新风貌。

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

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贻笑与人。

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

称谓要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

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

◎姓名称谓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

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

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

如:“李大伟”、“刘建华“等。

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

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

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

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

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

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

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我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

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

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

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

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妹——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

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

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
称“诸葛丞相”等。

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主要有三种形式:
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

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

◎使用称谓要规范
称谓的使用是否规范,是否表现出尊重,是否符合彼此的身份和社会习惯,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社会活动中,人们之间互相接触,称谓问题必然频繁地出现。

一般来说,在国内,称谓应按职业、年龄来选择。

如到机关联系工作,应称“同志”,单位内部除称“同志”外,习惯上也可用“小张”、“小王”之类称谓。

在医院称“医生”和“大夫”,到工厂叫“师傅”,去学校称“老师”、“教授”或“同学”。

邻居按辈数称呼,如对长辈可称“大爷”、“叔叔”、“老伯”等。

对小孩叫“小朋友”、“小同学”等。

当前,使用称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不能把剥削阶级道德观念当成社会新潮流,如称“掌柜的”、财主”、“马夫”、“少爷”等。

有的人对这些称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沾沾自喜,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二是不礼貌的称谓在公共场所不要用,如“老头”、“老婆”、“小子”等。

而这些称呼在家庭中或亲朋好友之间使用,反会产生亲昵的效果;三是青年人称呼人要慎用或不用“哥儿们”、“姐儿们”之类的称谓,以免给人以“团伙”之嫌。

总之,称谓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区别不同场合,以文明礼貌为原则。

要防止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努力造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的称谓新风。

孙三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