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介绍礼仪
称谓礼仪

称谓礼仪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谓礼仪知识

称谓礼仪知识
称谓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它体现了一个人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礼仪知识:
1.姓名相称:在一般的社交场合,可以用姓名互相称呼,只称呼姓名一般不带姓,但要注意不要以绰号、亲昵的称呼方式称呼他人,也不要使用不礼貌的语言称呼他人。
2.职务相称:在正式的场合,如会议、商务等,可以用职务称呼他人,如“某经理”、“某主任”等。
3.职称相称:对于拥有职称的人,可以用职称称呼他们,如“某教授”、“某博士”等。
4.年龄相称:对于年龄较大的人,可以用“某老”、“某先生”、“某女士”等称呼,但对于年轻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最好不要用这样的称呼。
5.家庭相称:对于家庭成员或者亲密的朋友关系,可以用“某哥”、“某姐”、“某弟”、“某妹”等称呼,但要避免使用过于亲密或不礼貌的语言。
6.客套相称:在客套的场合,可以用一些客套语称呼他人,如“某先生”、“某小姐”等。
总之,称谓礼仪是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文化背景等选择适当的称谓方式,以体现尊重和礼貌。
称呼礼仪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称呼礼仪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在社会交往中,如何称呼对方,这直接关系到双方之间的亲疏、了解程度、尊重与否及个人修养等。
那么你们知道称呼的礼仪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称呼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称呼礼仪一、常用的称呼1、社交、工作场合中常用的称呼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
它的总的要求,是要庄重、正式、规范。
1)、职务性称呼就高不就低。
一般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性活动中使用。
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而且要就高不就低。
这种称呼,具体来说分三种情况:a)、只称职务。
如:董事长、总经理等。
B)、职务前加姓氏。
如:王总经理、张主任、刘校长等。
C)、职务前加上姓名。
适合于极为正式的场合。
如:×××市长等。
2)、职称性称呼对于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可用职称相称。
a)、仅称职称。
如:教授、律师、工程师等b)、在职称前加姓氏。
如:龙主编、常律师、叶工程师。
C)、在职称前加姓名。
适合于正式的场合。
如:杨振宁教授、谢玉清研究员等。
3)、学衔性称呼这种称呼,增加被称者的权威性,同时有助于增加现场的学术气氛。
有四种情况:a)、仅称学衔。
“博士”b)、加姓氏。
刘博士c)、加姓名。
刘选博士d)、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后面加上姓名。
如:法学博士刘选。
这种称呼最正式。
4)、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按行业称呼。
可以直接以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教练、会计、医生等。
在一般情况下,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者姓名。
如:刘老师、于教练、王会计等。
5)、泛尊称就是对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较为广泛的社交中,都可以使用的。
如:小姐、女士、夫人、太太。
未婚者称“小姐”,已婚者或不明其婚否称“女士”。
男的叫“先生”。
不分男女叫同志。
2、生活中的称呼生活中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对亲属的称呼:① 对自己亲属的称呼。
与外人交谈时,对自己亲属,应采用谦称。
②对他人的亲属的称呼,要采用敬称。
礼仪称谓大全表

礼仪称谓大全表一、父母、儿女、兄弟间的称谓1.家严(家君、家尊):旧时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2.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由严父慈母而来。
3.高堂:古代称父母。
4.膝下:古代儿女与父母通信时用的敬辞,书面语。
5.泰山:妻父为泰山。
6.东床:女婿为东床。
7.犬子: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8.伯仲叔季:古时兄弟间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最末为季。
9.息女:年幼弱小的子女。
二、对别人父母、兄妹的称谓1.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2.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3.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4.令弟:古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5.令妹:古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6.令坦:古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7.令郎:古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8.令爱:古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9.千金: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有金贵之意。
三、对男子的称谓1.子: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也是对学问居高者的尊称,相当今之“先生”,如孔子、孟子等。
对人称呼时相当于“您”。
2.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
3.丈夫:古称成年男子,不专指女子配偶。
4.父:古代男子的美称,在字后加“父”或“甫”表性别,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如渔父。
5.甫:通“父”。
6.须眉:男子为须眉,因古人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以此代称。
四、对妇女的称谓1.裙钗:旧时为妇女的代称,以服饰借代。
2.拙荆(山荆、荆室):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荆钗布裙为贫寒人家妇女而穿,故以此代称。
3.蛾眉:本为女子长得美的眉毛,代指女子美貌,进而代称美女。
4.粉黛:粉黛是富贵人家女子的化妆用品。
故以此代称美女。
5.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以此代称妇女。
6.姥:古代称老妇人。
7.妪:古代对年龄大的妇人的称呼。
8.媪:古代对妇人或老妇人的称呼。
五、表示谦卑的自称1.鄙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住于郊野之人,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
后常用以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薄的自谦。
2.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常以此自称表自谦。
第四章 介绍与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的基本原则
一、称呼要合乎常规 二、称呼要入乡随俗 三、称呼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 四、称呼就高不就低
二 介绍礼仪
一、自我介绍 二、他人介绍 三、集体介绍
返回
一、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时机 自我介绍顺序 自我介绍内容
• 应酬式:姓名 • 工作式:单位、部门、姓名、职务 • 交流式:姓名、工作、籍贯、兴趣、共同朋友
6.亲属称呼
亲属,即本人直接或间接拥有血缘关 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属的称呼业 已约定俗成,人所共知。面对外人,对 亲属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谦称或敬称。
几种称呼的正确使用
同志 老师 师傅 先生 小姐、女士 夫人、太太
同志
• 志同道合者才称同志。如政治信仰、理想、爱好等相同者,都可称为同 志。改革开放之后,这一称谓的使用率相对减少,如在同一党内,同一 组织内,对解放军和国内的普通公民,这一称呼皆可使用。但对于儿童, 对于具有不同政治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国家的人,尽量少使用或不 使用。
称自家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岳、贱内、小 儿、犬子等”。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 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 君、……公、……老”等。
谦称小结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 愚 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 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 “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小犬。 微:微臣。 卑:卑职。
识的愿望)。
二、他人介绍
介绍的顺序:应遵守“尊者优先知情”的规则
• 为来宾与主人相互介绍时,先将主人介绍给来宾。 • 为长、晚辈相互介绍时,先将晚辈介绍给长辈。 • 为男、女相互介绍时,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 为已、未婚者相互介绍时,先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 • 为同事、朋友与家人相互介绍时先将家人介绍给同事、
称谓礼仪

一、亲属称谓 二、社会称谓
实用文档
返回
称谓:广义上可以指名称;狭义上指 人交往当中彼此的称呼,这种称呼通 常基于血缘关系、职业特性、宗教信 仰、社会地位等等因素。
实用文档
一、亲属称谓(了解)
家、舍、亡、先、犬、小 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
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 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 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
实用文档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 死长者的尊称
犬: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 子女
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
实用文档
中国亲属称谓大通关
两兄弟的妻子之间的关系 ——妯娌
两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关系 ——连襟祖父的父亲Fra bibliotek父亲 ——高祖
母方的兄弟 ——表亲
父方的兄弟 ——堂亲
实用文档
二、社会称谓
实用文档
开口介绍前,要有眼神交流,这样 不至于给人十分唐突的感觉,要掌 握适当的气氛、彬彬有礼。
如见到久未联系的老同事,应立即 主动热情上前与之握手,并且报上 自己的姓名,以防对方忘记了引来 尴尬。
实用文档
四、介绍中的角色 1.谁来作介绍人? 一般社交活动:
家庭宴客,女主人为介绍人 朋友聚会,知情者作介绍人 社交联谊,发起者作介绍人
名片,是一种辅助介绍的工具。不仅 能向对方明确身份,而且还可以节省 时间,强化效果。交换名片通常标志 着初次见面的结束,同时表明你有与 对方保持联络的意向。
实用文档
2、结交他人
主动递交名片给初识之人,既 意味着信任友好,又暗示“可以 交个朋友之意”。
实用文档
3、商务交往
在展销会开始时,销售经理与 客户之间交换名片,表示非正式 的交往已经开始。在这种情况下, 名片是一种商务沟通开始的表示。
交往--称呼、介绍礼仪

称呼的特征
称呼的种类
简洁性 褒贬性 开启性
尊称:对人尊敬的称呼
您,贵姓,某老 您老,李老,望老
泛称:对人的一般称呼
正式场合:
姓+职务/职称,李院长/刘教授 姓名 泛尊称或职业称,先生/小姐/大使同志 老/小+姓,老刘,小王(男大女小)
非正式场合:
姓+辈分称呼,李叔叔 名,名+同志,铁安,铁安同志
社交的场合,宴会、舞会、家里聚会,介绍人一般应该是女主人。 一般性公务活动,专职人员(公关、礼宾、文秘、办公室接待者) 对口人员(熟悉双方的人) 特殊情况,来了贵宾的话,一般是应该由东道主一方职务最高者出
面做介绍,礼仪上把它叫做规格对等。 东道主,长者,指定介绍者,正式活动中地位、身份较高者或主要
4.人数较多双方的介绍
对双方集体的介绍:先卑后尊
对各方进行位次排列:
以其负责人的身份为准 以其规模单位为准 以单位名称的英文字母顺序为
准
对各方内部成员的介绍:由尊而 卑
以抵达的先后时间顺序为准 以座次顺序为准
以距离介绍者的远近为准
多方介绍:由尊而卑
对各方成员的介绍:由尊而卑
集体介绍
辅助工具就是名片,名片是社交的介绍信;辅助人员:圈里人
控制自我介绍的时间长度
限制在一分钟或者半分钟左右,长话短说,废话别说,没话别讲
以下4种情况下自我介绍比较容易成功
对方比较专注,无其他事情可做 没有外人在场时 周围环境比较幽静时 在较为正式的场合
自我介绍的模式
寒暄式
寒暄式又叫应酬式,是不得不做介绍,但是又不想跟对方深交,它 内容其实就一项,就是你的姓名。
集体介绍的顺序
越是正式、大型的交际活动,对集体介绍的顺序越是不能马虎。 基本的原则是:尊者居后 一方是个人,一方是集体:
了解称谓礼仪

不同,因而,称呼他人时应当照顾被称呼者所在地的习俗。例 如,对于德国人,初次见面一定要称呼其职衔等。
(二)使用称谓的注意事项
① 不要在公共场合使用爱称或者念错他人的姓名。
② 不要错误地判断他人的年龄、辈分、婚否(如将未婚妇 女称为“夫人”等)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如李小姐与张先生并 非夫妻,却称李小姐为“张夫人”等)。
(二)职称性称谓
即对于具有职称的人,特别是具有高级或中级职称的人, 直接称呼对方的职称。
职称性称谓也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① 仅称职称,如“医师”等; ② 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如“甘教授”、“周工程师”等; ③ 在职称前加上姓名,如“李丽教授”、“周波工程师” 等(这种称谓也只适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在交往中称呼他人的方法。称谓礼仪是指称呼 他人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则,它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礼仪 因素。
一、称谓的分类
通常,称谓可分为职务性称谓、职称性称谓、职业性称谓、 姓名性称谓、性别性称谓这五种。
(一)职务性称谓
即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表示对其敬意有加。 职务性称谓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① 仅称职务,如“局长”、“经理”等; ② 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刘经理”、“王董事长”等; ③ 在职务前加上姓名,如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等 (这种称谓仅适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
③ 不要使用庸俗的称谓,如伙计、哥们儿、姐们儿等。
④ 不要使用不通行的称谓。例如,北方人常称工人为“师 傅”,而南方人往往称出家人为“师傅”,因此,若在对南方 人称“师傅”,则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
商务礼仪
(三)职业性称谓
即对于从事某种特定行业的人,直接称呼其职业,如将警 察称为“警官”、将医师称为“医生”、将会计师称为“会计” 等。一般情况下,可在此类称呼前加上被称呼者的姓氏或姓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31
自我介绍的时机
一、对方比较专注时; 二、没有外人在场时; 三、周围环境幽静时; 四、在较为正式的场合。
A
32
自我介绍的模式
一、寒暄式,又叫应酬式,是不得不做 介绍,但是又不想和对方深谈。面对泛 泛之交而不想深交的人,可以用寒暄式 来做介绍,它的内容就一项,就是你的 姓名;
A
33
二、公务式,就是在工作之中或正式场合 做的介绍。 公务式自我介绍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单位; 2、部门; 3、职务; 4、姓名。
A
26
介绍的分类
从礼仪的角度来讲,介绍可以分为: 一、自我介绍; 二、介绍他人; 三、集体介绍;
A
27
做介绍的要点
一、介绍的时机,包括具体时间、具体 地点、具体场合;
二、介绍的主角。一般的规则是地位低 的人需要首先向地位高的人说明情况;
三、介绍的表达方式。
A
28
自我介绍的要点
一、什么情况下介绍主角; 两种情况下必须自我介绍: 1、想了解对方情况之时; 2、想向别人说明自己情况之时。
A
38
为他人作介绍
2.介绍的顺序
目前,国际公认的介绍顺序是:
将男性介绍给女性;
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
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将客人介绍给主人;
将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
先介绍主人,客人有优先知情权
A
39
介绍他人
介绍他人时,最重要的礼仪问题是先后顺序。 标准做法为:介绍双方时,先卑后尊。根据 规则,为他人作介绍时的商务礼仪顺序大致 有以下几种: 1、介绍上级与下级认识时,先介绍下级,后 介绍上级。 2、介绍长辈与晚辈认识时,应先介绍晚辈, 后介绍长辈。 3、介绍年长者与年幼者认识时,应先介绍年 幼者,后介绍年长者。
1、一般性称呼:先生、女士
2、职务性称呼:部长、主任、局 长
3、职称性称呼:教授、工程师
4、职业性称呼:教师、律师、医 生、会计
5、姓名称呼
6、仿亲属称呼
7、简称
A
7
称呼礼仪
二、称呼的方法
1、使用称呼就高不就低 2、入乡随俗 3、忌对领导、长辈、客人直呼其名 4、多人交谈的场合,应遵循先上后下、
A
29
二、介绍自己的顺序。介绍的标准化顺序是所谓 的位低者先行,就是地位低的人先做介绍。
一般的规则:主人和客人做介绍,主人先做
介绍;长辈和晚辈在一起,晚辈先做介绍;男士
和女士在一起,男士先做介绍;地位低的人和地
位高的人在一起,地位低的人先做介绍。
A
30
三、需要辅助的工具和人员。
辅助工具是名片。名片是社交的介绍信, 是现代人社交之必备。
称谓介绍礼仪
A
1
(一)称呼礼仪的含义
称呼,主要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彼此的 称谓语,它表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着一 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称呼语是交际语言中的先行 官,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一座桥梁。
一声得体又充满感情的称呼,不仅体现出称 谓人的文化和礼仪修养,也会使交往对象感到愉 快、亲切,促进双方感情的交融,为以后的深层 交往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有人把称呼比作是交谈 前的“敲门砖”,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交 往的成功与否。
A
5
新员工刚到单位时,不能随便以自己的想法来 称呼对方,对于难以把握的称呼,可以先询问 对方,比如,“请问该怎么称呼您?”不知者 不怪,对方都会把通常同事对他的称呼告诉你。 案例中,对方要求小艳直呼姓名,只是客套话, 作为一位新人,最好不要直呼其名,可以礼貌 的询问对方。
A
6
称呼礼仪
一、称呼的种类
当被介绍人是同性别或年龄相仿或一时难以辨别 其身份、地位时,可以先把与自己较熟的一方介 绍给自己较为生疏的一方。
A
42
为他人作介绍
介绍时,多用敬词、谦词、尊称。例如:“请允许我向您介 绍……”,“请让我来介绍一下……”。
在非正式场合,还可以使用一些较不正式但属于正式的介绍词。 例如:“X小姐,您认识XX先生吗?”、“小赵,来见见XX先 生好吗?”
A
40
4、介绍女士与男土认识时,应先介绍男士, 后介绍女士。 5、介绍已婚者与未婚者认识时,应先介绍未 婚者,后介绍已婚者。 6、介绍同事、朋友与家人认识时,应先介绍 家人,后介绍同事、朋友。 7、介绍来宾与主人认识时,应先介绍主人, 后介绍来宾。 8、介绍与会先到者与后来者认识时,应先介 绍后来者,后介绍先到者。
碰到年轻的男的可以就叫“小伙子”或 叫“哥哥”
碰到年长的男的可以叫“大哥”,有白 头发的就叫“大伯”,恩,但不能叫大 爷,“大爷”也沦陷了 碰到90后MM可以叫“小姑娘” 碰到60、50后女性可以叫“大姐”“阿 姨”
A
19
唯独碰到70、80后的女性时,就纠结了, 以下是可能碰到的几种情况:
情况A:“小姐你好,请问XX路怎么走?” “你才是小姐,你全家都是小姐!”
A
34
三、社交式,就是在私人交往中,想跟别 人交朋友、想了解对方情况时的介绍。
社交式自我介绍的内容:
1、自己的姓名; 2、自己的职业; 3、自己的籍贯; 4、自己的偏好; 5、共同的熟人。
A
35
谁来当介绍人?
一般的社交场合,由女主人来做介 绍;一般性的公务活动,专业人士或对 口人员 ;
介绍嘉宾和主人,标准化做法是先 介绍主人;介绍晚辈和先辈,先介绍晚 辈;介绍上级和下级,先介绍下级;介 绍职务低和职务高的一方,先介绍职务 低的
A
14
8、凡与我有同志相称的国家,对各种人员 均可称同志,有职衔的可加职衔。如“主席 同志”、“议长同志”、“大使同志”、 “秘书同志”、“上校同志”、“司机同 志”、“服务员同志”等,或姓名加同志。 有的国家还有习惯称呼,如称“公民”等。 在日本对妇女一般称女士、小姐,对身份高 的也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A 合乎常规。 4
案例: 朱小艳进入了一家新的单位,领导带他熟悉周围环境,
并介绍给部门的老同事认识。她非常恭敬地称对方为 老师,大多同事都欣然地接受了。 当领导把她带到一位同事面前,并告诉小艳,以后就 跟着这位同事学习,有什么不懂的就请教她时,小艳 更加恭敬地称对方为老师。这位同事连忙摇头说: “大家都是同事,别那么客气,直接叫我名字就行 了。” 小艳仔细想想,觉得叫老师显的太生疏了,但是直接 叫名字又觉得不尊敬,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对方比较合 理。
朋友之间,可以用轻松活泼的方式,例如:“老王,这就是我常 提到的我们单位的才子小李。这位是大名鼎鼎的老王。”
A
43
A
10
3、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 “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等为 “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 爵位的人士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 一般也称先生。
A
11
4、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 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 “教授”、“法官”、“律师”、“博士” 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 “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 生”、“博士先生”、“马丁博士先生” 等。
A
22
称呼的注意事项
1. (1)要根据交往双方的关系、深度、远近程度 等有选择性的称呼。 2. (2)在称呼时要注意民族和区域的界限,根据 称呼人的交往习惯来选择称呼。 3. (3)要注意称呼的感情色彩,给不同的交往对 象被尊重之感。
A
23
1. (4)注意像一些昵称、小名或者绰号的称呼仅 适用于非正式场合,或者熟人之间,不可在正式 或社交场合称呼对方的小名、绰号。
2. (5)注意不要以“喂”、“哎”、“3号”、 “那个端盘子的”、“卖菜的”、“老头”等这 样的方式去称呼对方,这样显得很不礼貌,更不 能不称呼对方直接进入谈话。
3. (6)使用称呼就高不就低。
4. (7)当被介绍给他人,需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 称呼要注意有序性。
A
24
A
25
介绍的定义
从礼仪的角度来说,介绍就是向外人说 明情况。
A
41
为他人作介绍
在以上顺序中,如果被介绍者之间符合其中的两 个以上的顺序,一般应按后一个顺序进行介绍。
介绍时,先称呼女士、年长者、身分高者、主人、 先到场者,再一一介绍对方。
例如,将一位年轻的女士介绍给一位大企业的负 责人,则应不论性别,应先提这位企业家,“张 总,这是我的大学同学王宏”。
A
2
(二)称呼的几种功能
1.呼唤功能
称呼具有呼唤功能。
2.关系功能
称呼能反映出呼唤人与被呼唤人之间 的关系。
3.情感功能
除了反映出呼唤人与被呼唤人之间的
关系之外,称呼还可以反映出两个人之间
的态度和情感。
A
3
称呼礼仪
称呼:人们在 日常交往中彼 此之间采用的 称谓 语。
选择正确
适当称呼A36集体介绍集体介绍一般分为两种情况:集体和集 体或者集体和个人。
一、集体和集体。两边都是单位,一般 要把地位低的一方先介绍给地位高的一 方。所谓地位低的一方,一般就是东道 主;所谓地位高的一方,一般就是客人。
A
37
二、集体和个人。一般的规则是把个人 介绍给集体,因为个人比集体人少就地 位低。
A
12
5、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 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如“上校先 生”、“莫利少校”、“维尔斯中尉先 生”等。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 军官称阁下。
6、对服务人员一般可称服务员,如知道
姓名的可单独称名字。但现在很多国家
越来越多地称服务员为“先生”、“夫
人”、“小姐”。
A
13
7、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 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或职称加先生。 如“福特神父”、“传教士先生”、 “牧师先生”等。有时主教以上的神职 人员也可称“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