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第二章第五节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这三大宗教其中的一大宗教。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附录“科学与宗教”这一章中,先对什么是科学进行定义,认为“科学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以系统的思想将可感知现象尽可能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设法通过概念化对客观存在进行后验重建”。概念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就是符合客观规律。但爱因斯坦认为;“要对宗教进行定义,即便能找到适合某一时刻的满意答案,我仍然坚信,要将所有人在此类问题上的见解统一起来是绝无可能的”。

爱因斯坦认为;“受宗教启发者己最大限度地将自己从私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致力于超越价值的思想,感情和抱负之中……。否则,佛陀和斯宾诸诺莎就不可能被视为宗教人物”。“宗教是人类长期努力的结果,它让人们清楚而完整地认识这些价值和目标,并经常强化其概念,扩大其影响。如果人们据此定义来设想宗教与科学。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可能发生冲突。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其一,科学能够断定是什么,但对应该是什么却无能为力。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其领域之外都是必然的。其二,宗教只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它无法客观地揭示事实间的联系。所以,以往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必然归因于对上述情形的误解”

“如果信奉宗教者坚信《圣经》中所有论述都绝对正确。那么宗教与科学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突。这就意味着宗教将干预某些科学领域。比如,宗教裁判所与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之间的斗争就属此类。另一方面科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常常试图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就价值和目标作出与宗教思想完全对立的判断,至使他们与宗教形成对立之势,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其价值判断上的错误”。

“宗教与科学之间,不可能存在合理的冲突,这是基于人类发展历史得出的结论。”“即便能对宗教和科学领域进行划分,其实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依然存在。宗教能够决定目标,科学只能由渴求真理和知识的人创造出来;科学的手段能促成宗教目标的实现,而创造科学的激情源于宗教领域。同样,那些现存世界中的有效规律是理性的。几乎任何真正的科学家对此深信不疑;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没有科学的宗教则是盲目的”。

以上是爱因斯坦对科学与宗教的部分论述。现在来看看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佛教中有两个主要理念;第一个理念是;“三千大世界,”第二个理念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缘起性空。”

先说佛教的第一个理念,三千大世界。佛教经典《大度智论》中,多次提到“三千大世界”这个概念,并对三千大世界这个概念进行过论述;“何为三千大世界,答曰;千月,千日,千浮提……,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以周利千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为一,一至千,名三千大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千名大千。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名三千,是集合名。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是名三千大世界一时生,一时灭”。从这一段描述中可以看出;三千大世界中,也就是宇宙中,不只是只有一个地地球,一个月球,一个太阳,而是有百亿地球,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千浮提,这里面指出了除了地球生命以外,还有地外生命存在。还指出;“三千大世界一时生,一时灭”。这也就是说;宇宙和宇宙中的所有天体,物体和生物,并不是从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一点和近代的大爆炸理论

比较接近。

佛教经典《大度智论》中,提出的宇宙观与其同时代的天文界,科学界,哲学界的宇宙观是绝然不同的。当时科学界和哲学界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并从来就有,永恒存在。月球,行星,太阳都围绕地球运动。外层空间的恒星等天体是人类不可知的。这也就是当时希腊最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宇宙观,也就是“地心说”。这种学说被人类大多数人接受长达一千多年之久。而同时代的佛教经典《大度智论》中提出的宇宙观,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和近代的天文物理学中的宇宙观比较接近。

三千大世界的要点是;宇宙和宇宙中的星系,恒星,行星等天体和万物都是集合面成;以世界为一,集一千个世界,为一个小千世;以小千世界为一,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世界;以中千世界为一,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那么佛经所说的世界是否是指我们繁衍生息的地球?小千世界是否是指太与系类似的星系?中千世界是否是指与银河系类似的星系?大千世界又是否是指整个宇宙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1;小千世界,以行星世界为一,在我们地球行星的这个世界,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地球上数万计的植物和植物种类,动物和动物种类,以及山川,江河,海洋,各类矿产等集合成我们地球这个世界。地球这个世界又与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慧星等,这些数以万计的天体,其中每一个天体都可以称为是一个世界,这些天体都围绕太阳运动,覆以尘埃,粒子,各种射线,场[空间]集合成太阳系这个直径2光年的小千世界。这就是太阳系这个小千世界的镜像。

2;中千世界,以太阳系这样类似的星系或恒星[小千世界]为一,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可以与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相对应。根据现代天文观测;银河系内,象太阳这样类似的恒星有一千多亿颗,以及白矮星,中子星,星云等天体,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老年恒星等天体休解的残骸,这些残骸也会再次集合成恒星等天体。这些天体都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这些天体中,其中每一个天体都可以称为一个小千世界。这些数以千亿计的小千世界,覆以星际物质,各种射线,场[空间],集合成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这个中千世界。

3;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可以与整个宇宙相对应。佛经上说;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梵天”。其实宇宙内又何止百亿日月,百亿梵天。在宇宙这个大千世界内,象银河系这样类似的星系,星系团有数以百万亿,千万亿计。其中每个星系,星系团都可以称为中千世。这些数以千万亿计的中千世界,覆以宇宙尘埃,宇宙射线,场[空间]集合成宇宙这个大千世界。宇宙“场空间”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质量叠加而形成的,每个星系,星系团,也就是每个中千世界都必然携带本系统内的所有天体,以这个场空间的中心为半径,也就是以宇宙中心为半径,在这个半径内不断退行,表现出宇宙的膨胀和收缩,也就是表现出宇宙这个大千世界的生和灭。这也许是整个宇宙的镜像。

从上述可以看出;佛经里提出的宇宙观,对宇宙三个世界的划分是比较符合近代科学的。当然,三千大世界,并非大千世界是中千世界的千倍,中千世界是小千世界的千倍,小千世界是世界的千倍。这里所说的是;由一定数量小一级的世界集合成一个大一级的世界,由一定数量大一级的世界集合成一个再大一级的一个世界。这里实质上说的是数量与空间形式。正如佛经说;这里所说的是

“集合名”,并非绝对数。这有点象近代数学中的幂,可以有无限次幂。集合也一样,也可以有无限次集合。上一段中说到;由一定数量象地球这样一级的世界,集合成一个太阳系这样的小千世界;由一定数量太阳系这样一级的小千世界,集合一个成银河系这样的中千世界;由一定数量象银河系类似的中千世界集合成一个大千世界—宇宙。那么,是不是可以无限集合下去呢?从逻辑上来说是可以无限下去的。但不管是逻辑学或数学,都无法处理无穷大和无穷数,因是无穷的,就无法得出最终结果。这样只好大到宇宙这个层面就戛然而止。

当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大千世界,下面可以分成若干个中千,小千世界和世界;但也可以把类似银河系,太阳系,每一颗恒星,类似或不类似地球的行星等天体,它们其中的每一个天体都可以看成是一大千世界。同样,每一个大千世界中,下面都要能分成若干个中千,小千世界和世界。佛经上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地球上的株植物和植物种类,每一个动物和动物种类,它们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大千世界,下面同样都能分成若干个中千,小千世界。甚至一滴水在显微镜下观察也是一个大千世界;根据现代的物理学理论;一切物质,物体或天体均分子构成,分子是物质的最小颗粒。一滴水,也是由许多水分子集合而成的,水分子是中千世界,一个水分子是由定数量的氢原子和一定数量的氧原子集合而成的,原子是小千世界。据说现在科学界已发现了有109种原子,也叫109种元素。我们的地球,月球,以及恒星,星系也都是由这些元素组成。当然,肯定还有未被发现的元素。所有天体都是由这些已发现的元素和未被发现的元素或原子所组成。而一个原子又是一定数量的电子,中子,质子集合而成的。还有光子,中微子,夸克,等亚原子粒子,科学界把亚原子粒子称为基本粒子,现在科学界发现的基本子粒子有300多个种类。如果把基本粒子中的每一个粒子都称为一个世界,那么这一个世界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根据近代提出的弦理论;基本粒子是由能量弦的不停震荡而产生,弦的质地是相同的,弦的不同震荡频率产生出不同质地的基本粒子。那么是不是可以向比弦小一级的世界继续分集下去呢?从逻辑上来说是可以的,以逻辑分析;有的前面总有一有;无的后面总有一个无,是无限和无穷的。尽管弦的体积非常小,小到以四维时空的观测方式,弦就是无。但无的后面总有一个无,由无无集合成无,再无无无集合成无无,一直下去是无穷的,无法得出最终结果。所以,向下一级世界的分集,只能到基本粒子和弦的这个层面戛然而止。

基本粒子和弦世界后面“无”的世界;宇宙以外比宇宙大“有”的世界,也就是由宇宙一级的世界集合成比宇宙更大一级的世界。这两种状况,是生活在四维时空中的人类的思维无法理解的。弦后面“无”的世界和宇宙以外“有”的世界,也可能与宇宙这个大千世界中的天体,物体和生物没有任何关系[关于这一点,到第三章,“平行宇宙”一节中再来讨论。

弦的体积是非常小的,小到基本上处于无体积状态,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观测仪器,无法观测到它的形态和存在。弦基本上处于虚无的状态。这样的状况,基本上契合了佛教中的观念;宇宙和宇宙中的万物是从虚无中产生和形成,本性空。佛教中的这个观念也契合了近代大爆炸理论;宇宙起点于一个无形无状的奇点大爆炸。用一个游戏人生的比喻;如果把宇宙比作一座宏伟的大厦,那么为这座宏伟大厦奠基的是虚无的弦,基本粒子是这座宏伟大厦的奠基石。如果单纯从由基本粒子集合成原子,原子再集合成分子,气体,尘埃,星际物质,星云,凝聚成星系乃至恒星

,行星等所有天体,集合构成宇宙这座宏伟的大厦。那么宇宙这座宏伟大厦,就象一座下小上大“倒立的金字塔”。一旦这座倒立的金字塔坍塌,构成宇宙这座宏伟大厦的所有“构件”;星系,恒星,行星等一切天体,物体或生物,都必然还原成基本粒子,再蜕变成弦,聚集于一个无形无状的奇点,宇宙回归到“无”。这也许就是佛经上所说的“三千大世界,一时生,一时灭”吧!

再来说佛教的第二个理念;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缘起性空。因缘二字在许多佛教经典内出现的频率都很高,“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缘起性空”,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佛教用语;把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称为“有为法”。“诸法”就是指宇宙和宇宙中的万事万物。

1;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生”从逻辑上来分析可以得出两点;⑴,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因”[起因],⑵,一切事物能够出现都有其“缘”[条件]。把这两点合起来说;一切事物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其“因”,都有其“缘”。因缘和合才能产生出果,事物才能够成就。宇宙和宇宙中的事和物,既非凭空而生,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和合才能够产生和存在。因而,任何天体,事和物或个体,都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因缘才可能产生或出现。就宇宙而言,是因为有一个无形无状的奇点这个因,有大爆炸这样的缘,宇宙才有可能产生和出现。一个星系或一个天体的出现,是因为有多种元素这样的因,有元素之间相互吸引,聚集[集合]这样的缘,一个星系或一个天体才有可能产生和出现。又比如;一棵大树,它是凭空出现的吗?当然不是。它之所以能出现和长成大树,是因为有大树的种子这个因,有土壤,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和阳光等这些缘,这棵大树的幼苗才有可能出现并逐渐长成大树。佛教用语;把任何一个天体,一个物体,一个生物个体,一个政治团体或民间团体,国家,以及人的病,健,沉浮,贫富,贵贱,荣辱等,甚至人的头脑思维想着的每一件事等现象都称为“有为法”。“诸法因缘生”就是说;不论是自然的,社会的,生理的,心理的,凡是现象都是因缘起,都不出因缘二字,有因缘一切事和物才能够产生和存在。也可以把“诸法因缘生”中的“生”字当成“果”字。这样“诸法因缘生”等于是说的是因,缘,果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是事物产生和出现的起因,是决定性的;“缘”是事物出现和存的条件,虽次于“因”,但必可少,“缘”是由因通向果的“桥梁”,没有“缘”事物也同样不可能出现和存在:“果”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有“因”有“缘”才有果。

2,诸法因缘灭,诸法既然是因缘生,因缘就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当事物存在的基础发生也变化,或“因”衰退,或“缘”发生了变化,因和缘不能和合,那么必然是诸法因缘灭。一切事物都有其起因,要熄灭一切事物得熄灭起因。当因缘和合事物才能存在,当因缘不和合事物就熄灭。由因缘衍生出因果关系,“因”是产生结果的原因,或产生结果的起因。“缘”是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其实,因果是互为依存的。如上段所述;宇宙之所以产生或出现,是因为有奇点大爆炸这个“因”,才产生出宇宙这个“果”;反之亦然,有宇宙这个“果”,才有宇宙演化收缩,从而形成成奇点这样的“因”;有大树的种子这个“因”,才能够生长成一棵大树这个果,反之,没有这棵大树这个果结出的种子,也同样没有大树种子这个“因”。由此可见;有因才有果,反之,有果才有因。因与果,果与因,生与灭,灭与生,它们链接成一条无形的循环往复链条,在这条链条上没有谁先,没有谁后,找不到起点,也找不到终点。佛经上说;

“诸行无常,一切有生皆有灭,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灭”。

3,缘起性空;自然界的万物,包括宇宙在内,都是各种因素组合而成的。因素,也就是事物形成的起因,多种因素的组合是事物形式成的缘。任何一个事物的形成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并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因缘生而生,随着因缘灭而灭。因而,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不确定的,都是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发生着变化。没有自性,即缘起性空。

怎样理解缘起性空呢?我的理解,缘起就是;宇宙和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因缘而起,都是因缘产生的结果。性空就是;万物都是从无到有发展和演化着,最终又回归到无。即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没有自性,自性本空。佛教经典《心经》中写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空,空即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的“色”,大概是指宇宙万物。“空”,大概是指空间,可以和“无”划等号。因而可以理解为;“色”即万物的形像,“空”即空间。形像等于空间,空间等于形像。无等于有,有等于无。任何一物的出现和存在,都是“有”与“无”的结合。万物都是处在有与无的转换之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万物并不真实。万物虽然不真实,但非不存在,而是万物都是处在形象与空间转化不息的状态。象量子力学理论,把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称为量子态,基本粒子的寿命通常只有几百亿亿分之一秒,瞬息处在有无和各种状态,无法确定它们的真实存在,所以,把微观世界的真实存在称为量子态。宏观世中的万物又何尝不是处在有无和各种变化的状态之中,宏观世界中的万物是放大了的量子态。

以一般生活常识理解,形象为有,即物体的长,宽,高和形态。空间为无,它表现不出物体的长,宽,高和任何形态。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常识的概念中,空间看不出物体形态的存在,就是“无”。

⑴,先从有说起;“有”,也就是说;没有“恒有”。自然界中的万物包括宇宙在内,都是有始也有终的,没有永恒的存在,即没有永恒的有,这些“有”,都必然要回归到一无所有的空间。换一个说法;这些有,即宇宙和宇宙万物都是由“无”组合而成的。更确切的说;有,是物质以形象的形式而存在;无,是物质以空间的形式而存在,空间是形象生成的基础。

⑵,“无”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无”,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根据以上所述;“无”,是指看起来一无所有的空间。但现代物理的学理论表明;宇宙中不存在一无所有的空间,即便在一无所有的空间,也存在着某种形式的物质,只是按当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发现它们。一无所有的空间也是某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绝对的虚无或绝对的真空根本不存在。现代物理学理论认为;空间是以场的形式而存在的。但并非有场又有空间,空间即场,场是唯一的存在。一方面,物体是由场空间组成。空间可以变形,物体可以从空间能量场产生,物体可以在空虚的空间忽然出现。另一方面,物体的质量也可以分解为能量;物体的质量,即组成物体形态的元素。形态和元素消失了,是以能量场的形式而存在,还原于场空间。

当物体的质量全部分解为能量,不但物体的形态消失了,连组成物体形态的元素都消失了。这就是质量全部分解为能量,“有”还原为虚无的空间。物体在这里是指自然界的万物;大到宇宙,星系,恒星等天体,小到原子,亚原子基本粒子。当然,物体分解成能量,能量凝聚成物体,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按佛教用语,必须具备一定的因缘]。在一定条件下,能量能一无所有的空间顿现出物体。事实上,在亚原子的微观世界中,常可观测到基本粒子在虚无的空间瞬时出现

[无中生有]。基本粒子也可以在空间瞬息消失[有回归为无]。

空间[场],事实上,是由真实而又虚无的粒子的连续产生和消失所组成。近代科学界,现已发现的基本粒子有300多种,除去少数几种基本粒子,如光子,中子,质子,电子,比较稳定,寿命比较长外。其他绝大多数基本粒子的衰变都非常快,从产生到消失或衰变成其他的粒子,只有几千万分一秒,有的基本粒子的寿命甚至只有一千亿亿分之一秒。科学家们无法观测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来推算它们的寿命。

看起来一无所有的空间,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量子起伏涨落。物质的存在是人的错觉。虚无的空间[场]才是唯一的存在。所以说;基本粒子既真实而又虚无。而基本粒子是组成物质或物体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或者说;物体它们也既真实又虚无。这很象佛经上说的“空”。

根据《相对论》的关点;质量与能量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质量与能量可以互为转换。爱因斯坦的著名质能方程;E=MC2. E代表能量,M代表质,C2代表光速的平方,也就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另外,物体的质量会随着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光子,电波,电磁波,等基本粒子,它们静止时质量等于零。当它们运动时就有了一定的质量,当它们的运动速度达到了30万千米每秒,质量就达到了无穷大。因而,世界各国的大形粒子加速器的实验得出的结果是;任何有质物体,包括有质粒子在内,不管给它们多大能量,都不可能超过30万千米每秒,这成了一条物理定律。

再者;时间,空间,也都是可变的。当物体接近光速运动时,会观测到时间会相应延缓,空间的长度也会相应缩短。所以,时间的长短,空间的远近距离都不是绝对的,它们是依赖观察者的状态而定。绝对的时间和空间,那是人的错觉而已。以上这些,都和佛教中的缘起性空很契合。

从对佛教中的“三千大世,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缘起性空,这几个理念进行推理,宗教与科学还是比较融洽的,比较符合近代科学的。而宗教与科学的冲突主要源于人们对神和上帝的观念上,在人类的早期阶段,人们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了想象中的神,试图通过祈祷将神的行为而利于自己。上帝的概念就是人类自己从创造神的概念升华而来。人们都相信一个全能,公正,仁慈和人格化的上帝能给人以安慰和帮助,此观点是人们善良而美好的愿望。但爱因斯坦认为;“此观点本身具有人们在认识上的致命缺点。也就是;如果相信上帝上是全能的。人们所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和抱负等一切事物都是上帝的成果。那么,想让人们在全能的上帝面前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责就显得荒唐了……。上帝对人类的奖惩也就是对他自身进行审判,这与上帝的仁慈和公正本性似乎不相符”。“宗教导师必须有度量舍弃塑造人格化上帝的观点,也就是舍弃经往牧师手中所持有的神圣权利,以及那些令人恐惧,但又充满希望的源泉。他们必须利用能够在人性自身中培养的真,善,美力量。诚然,要完成这一目标十分困难,但其价值却是无法衡量的。他们完成净化过程之后,必然会欣然承认科学已经使真正的宗教更高贵,也使得其对人类影响的意义更为深远”。如果科学与宗教联系起来,扬长避短,这对科学和宗教而言都是有益的。

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一章中最后说;“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随着其精神进化的深入,我坚信通向真正宗教之路不在于对生命和死亡的恐惧,也不存在于盲目的信仰之中,而在于对理性知识的不懈追求。所以,如果牧师希望其崇高的教育使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他就必须成为教师。”科学的目标是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预测这些联系的规则,将现存独立概念要素间的联系减少到最低

限度。

但愿宗教目标,将人类从自我中心,私欲的桎梏和恐惧中解救出来,在人性自身中培养的真,善,美力量。而科学推理也给宗教某些层面上的支持,使其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