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文献综述
【课题申报】脑瘫患者的社会融合支持

脑瘫患者的社会融合支持《脑瘫患者的社会融合支持》课题申报范文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000字)近年来,我国脑瘫患者人数逐年增多,但社会大众对于脑瘫患者的认知仍存在不足。
脑瘫患者由于生理和认知障碍,常常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任务,造成了社会融合困难。
因此,如何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促进脑瘫患者的社会融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脑瘫患者的社会融合支持,探索有效的支持模式和策略,为改善脑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社会认知和关注度提供科学依据。
这既有助于提高脑瘫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其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包容进程。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1200字)目前国内外关于脑瘫患者的社会融合支持研究较少,对于脑瘫患者的社会融合问题存在认识不足。
国内有关脑瘫患者的研究多以康复、教育为主,对于社会融合支持研究相对较少。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残疾人权益保障、社会关怀服务和医疗支持等方面。
研究发现,脑瘫患者的社会融合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领域,包括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校缺乏相应的脑瘫教育资源和专业教师;二是就业领域,许多企事业单位存在对脑瘫患者的歧视和偏见,导致其就业机会有限;三是社交交往领域,脑瘫患者常常由于沟通困难而被社会大众孤立,缺乏社交支持网络。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1000字)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分析脑瘫患者的社会融合问题,探索有效的社会融合支持模式和策略,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推进脑瘫患者的社会融合进程。
研究内容包括:1. 调查分析脑瘫患者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全面了解脑瘫患者的社会融合情况、生活状况和需求。
2. 评估脑瘫患者的社会融合支持现状:对目前社会对脑瘫患者的支持服务进行评估,分析其问题和不足。
3. 探索有效的社会融合支持模式和策略: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脑瘫患者社会融合支持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脑瘫患者社会融合支持模式和策略。
关于科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文献综述

一、概述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
本文旨在对科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现状、意义、挑战和前景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二、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现状1. 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融合2. 科学与社会学科的融合3. 科学与艺术学科的融合三、科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意义1. 推动学科交叉创新2. 解决复杂问题3. 推动社会进步四、科学与其他学科融合面临的挑战1. 学科之间的差异性2. 学科融合的路径选择3. 学术评价体系的变革五、科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前景1. 科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2. 人文学科向科学学科的转变3. 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六、结论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它将推动学科间的交叉创新,解决复杂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促进学术评价体系的变革,推动融合研究的发展。
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着广阔的前景,将推动科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人文学科向科学学科的转变,重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推动科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发展。
七、科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具体案例和实践1. 科学与人文学科融合的案例在当今世界,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以数字人文学为例,它是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新兴学科,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人文学科领域中的古代文献、艺术品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进而推动人文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
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得以更为全面、深入的呈现,丰富了人文学科研究的内容和手段。
这种融合不仅有利于人文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2. 科学与社会学科融合的案例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的融合,也可称为科技与社会的交叉研究。
通过这种融合,可以更好地探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移民社会融合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移民社会融合研究进展移民社会融合是当前社会研究的热点之一,涉及到移民群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融入主流社会,以及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毕业论文中关于移民社会融合研究的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移民社会融合概念及意义移民社会融合是指移民群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逐渐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
移民社会融合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移民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研究移民社会融合的意义重大,可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共融,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移民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1. 文化因素移民社会融合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移民群体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与主流社会的文化差异,是影响融合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文化认同感的建立对于移民社会融合至关重要,需要主流社会和移民群体之间相互尊重、包容与理解。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移民社会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移民群体的经济地位、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直接影响着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认同感。
研究表明,经济融合是移民社会融合的基础,需要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经济环境,才能促进移民群体的融入。
3.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也对移民社会融合起着重要作用。
移民群体的政治参与度、政治权利的保障等,直接影响着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研究表明,政治融合是移民社会融合的重要保障,需要建立包容性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保障移民群体的政治权利和参与度。
三、国内外移民社会融合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在国外,移民社会融合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学术体系,涉及到文化认同、社会关系、政治参与等多个方面。
例如,美国的多元文化融合模式、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等,为移民社会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 国内研究在国内,移民社会融合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涉及到城市化进程、社会政策、文化认同等多个方面。
代际比较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代际比较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作者:高静来源:《商情》2013年第52期【摘要】人们把对城市农民工的群体分为两类:老一代农民工和新一代农民工。
新一代农民工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进入到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
他们在个人禀赋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与老一代农民工存在差异。
就以上几个层面,对新老农民工进行代际比较,进而得出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融入;代际比较一、研究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
近年来新一代农民工已成为这一群体中的主力,2009年该数据已达到8487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
所谓新一代农民工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进入到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
随着老一代农民工年龄增大逐渐返乡,新一代农民工逐渐取代其父辈的主体地位,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的期望值、物质与精神的享受要求远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对于城市的向往与认同使得融入城市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目标(魏晨,2006)。
通常的关于两代农民工的认识都认为新一代农民工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讲更“精英”,其身上的城市特征更多,更能接受城市生活方式,但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反而比上一代人为更为尴尬:与农村的联系更少,有着更深刻的城市认同感,而他们又面临着城市的“经济接纳、社会排斥”,即农民工在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不被承认城市的社会成员资格(张乐,2007)。
因此,基于农民工社会融入情况的代际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和述评在社会流动的大背景下,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群体都对农民工问题有所关注,无论是理论还是经验研究成果都非常丰富。
田凯(1995)指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包括3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
他认为,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一步要求,反映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说明流动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
迁移融合,还是本土融合——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二重性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 5期
与社 会 融合 模 式 之 间存 在 互 动 ( P o N e s , 1 9 9 5 ) 。⑥ 国 内对 于社 会 融 合 维度 的研 究并 没 有 统一 的观 点 。王 桂 新 和罗 恩立 ( 2 0 0 7 ) 将 其 分 为经 济 、 政治 、
一
,
其维度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界限模糊 , 致使测量结果存在差异。 因此 , 对于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情况还
有 待 进 一步 探 究 。
三、 研 究 方 法 和 研 究 设 计
1 .研 究框 架
由于本文需要对社会融合进行探索性分析 , 所 以这里并未提 出明确 的假设 。以往 的研究表 明, 社
基 金项 目: 国家社 科基 金 重大 招标 项 目“ 社 会 分层 流动 的 和谐 互 动研 究” ( 1 l & Z D 0 3 5 ) ; 上 海 大 学第 六届 研 究
生创新基金项 目( S H U C X 1 2 0 0 2 3 ) ; 2 0 1 2 — 2 0 1 3年上海地 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 ; 上海大学社会 学院优秀研 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
既在城市中安身立命 , 又获得较强的归属感 。其社会融合具有与身份相对应 的二重性 。
二、 文 献 综 述
西方关于社会融合的理论主要分为“ 同化论 ” 、 “ 多元论” 和“ 区隔融合论” 三种。“ 同化论” 的代表人
物有克雷夫科尔 、 特纳、 帕克以及戈登 ( 黄匡时 , 2 0 1 0 ; P a r k , 1 9 2 4 ; 马戎 , 2 0 o 4 ) 。 ① 它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
活 方式 和认 同 , 保存 原 有 的种 族 和 族群 文 化 ( B e r b r i e r , 2 0 0 4 ) 。③ 经 验研 究 中 , 多 元 融合 原 本 以种 族 移 民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文化旅游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文旅融合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启示。
研究表明,文旅融合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并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 引言文化旅游作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新兴业态,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也逐渐兴起。
然而,传统的旅游模式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和历史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文旅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
文旅融合将旅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通过旅游活动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文化,为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国内外文旅融合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其中的主要问题和启示。
2.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2.1 国内文旅融合研究国内学者对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模式、文旅融合的发展策略以及文旅融合的效益等方面。
其中,研究发现了文旅融合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增加旅游业收入。
同时,文旅融合还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国外文旅融合研究国外学者对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和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
研究发现,文旅融合能够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此外,文旅融合还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文旅融合研究的主要问题在文旅融合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文旅融合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模糊性,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其次,文旅融合的实践中,面临着资源整合、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挑战。
最后,存在着文旅融合效益的评估问题,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
跨境婚姻文献综述范文

跨境婚姻文献综述范文# 跨境婚姻文献综述。
一、引言。
跨境婚姻这事儿可太有趣了。
就像不同口味的冰淇淋混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新味道。
跨境婚姻把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两个人凑成一对,这其中有甜蜜,有挑战,还有一大堆值得研究的东西呢。
所以啊,让我们来看看前人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研究吧。
二、跨境婚姻的现状。
(一)数量增长。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跨境婚姻的数量就像坐火箭一样往上蹿。
以前可能在某个小村子里看不到几个跨国夫妻,现在到处都能发现。
比如说在某些边境地区,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和贸易往来频繁,跨境婚姻变得越来越常见。
像中国和越南、缅甸的边境,就有不少这样的家庭。
这是因为经济交流带来了人员的流动,大家接触多了,爱情的火花就噼里啪啦地冒出来了。
(二)分布特点。
从分布来看,跨境婚姻可不是均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像是一块大磁铁,吸引着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来组建家庭。
例如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像法国、德国,很多来自非洲和亚洲的移民通过婚姻融入当地社会。
而在亚洲,日本、韩国也有不少和其他亚洲国家以及欧美的跨境婚姻。
这其中既有经济因素,也和文化的吸引力有关。
三、跨境婚姻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钱啊,虽然说起来有点俗,但在跨境婚姻里可是个重要角色。
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希望通过和外国人结婚来改善自己或者家庭的经济状况。
比如说,一些东欧国家的女性可能会嫁给西欧的男性,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农村地区,跨国婚姻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援助,像丈夫会给妻子的娘家修建房子或者资助弟弟妹妹上学。
(二)文化交流与吸引。
不同的文化就像不同颜色的画笔,画出了五彩斑斓的世界。
有些人就是被其他国家的文化深深吸引,想要通过婚姻深入体验。
比如一个热爱中国功夫和中医文化的外国人,可能就会因为对这种独特文化的向往而娶一个中国姑娘或者嫁给一个中国小伙。
而在西方,东方的禅意文化、美食文化等也吸引着不少人走进跨境婚姻的殿堂。
(三)网络与交通发展。
新时代我国残疾人社会融合问题研究

新时代我国残疾人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新时代我国残疾人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现状、挑战及应对策略。
文章首先概述了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基本概念,包括社会融合的定义、内涵及其对于残疾人群体的重要性。
随后,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残疾人社会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无障碍环境建设不足、残疾人就业难、教育机会不均等、社会参与度低等。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对策建议。
这些对策涵盖了政策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包括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残疾人就业和教育培训、提升残疾人社会参与能力等。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社会对残疾人问题的关注和理解,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制定和实施残疾人社会融合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推动残疾人社会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
二、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残疾人社会融合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国内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路径选择。
例如,(2019)通过对多个城市的残疾人进行调查,分析了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建议。
(2020)则从政策层面出发,探讨了残疾人社会融合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估,认为政策是推动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关键因素。
在国际研究方面,学者们更加注重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角。
(2018)在对比了不同国家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实践后,指出了各国在残疾人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入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的残疾人社会融合提供了国际经验。
(2021)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残疾人社会融合过程中的心理适应和社会认同问题,提出了心理干预和支持的重要性。
当前学术界对于新时代我国残疾人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和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
1如何理解社会融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取代“平等”概念成为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社会融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一个基础和三个层次。
一个基础,即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包括脆弱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
“社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概念(杨菊华,2009),是“一个综合而有挑战性的概念,而不仅仅具有一个维度或意义”(张文宏、雷开春,2008) o社会融合是迁入人口在迁入地逐步接受与适应迁入地的社会文化,并以此构建良性的互动交往,最终形成相互认可,相互“渗透、交融、互惠、互补”(周皓,2012)o
二、社会融合相关的国内外理论
许多研究在归纳总结“社会融合”理论渊源时认为,在众多流派中,“融合论”(Assimilation)(也称“同化论”)、“多元文化论” (Plu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 和“区隔融合论” (SegmentedAssimilation)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理论(张文宏、雷开春,2008;杨菊华,2009) o西方关于社会融合的理论主要分为“同化论”、
“多元论”和“区隔融合论”三种。
“同化论”的代表人物有克雷夫科尔、特纳、帕克以及戈登(黄匡时,
2010; Park, 1924;马戎,2004)。
①它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针对特定对象提出来的。
这是一个族群内部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外部主流文化不断侵入的过程
(Simons 1901; Leonard & Kitsuse 1955 Spiro, 1955)。
②但事实上,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它地方,真正意义上的同化始终没有出现。
“多元论”是相对于“同化论”提出的。
它主张各群体内部应该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认同,保存原有的种族和族群文化(Berbrier, 2004)。
③经验研究中,多元融合原本以种族移民为研究对象,之后扩展到妇女、同性恋、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Berbrier, 2002)④
其最初是一种政治主张,目的是对抗具有明显种族歧视的同化论。
它强调当移入地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时,新移民会倾向于维持原有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和经济秩序(Portes, 1980)。
⑤“区隔融合论”主要是针对移民二代的融合而提出。
它认为,移民的人力资本(教育、技术、文化)及他们在流入地最早遭受的待遇与社会融合模式之间存在互动(Portes 1995)o
三、社会融合的相关测量维度
Milt on Gord on在研究美国的族群融合问题时,所提出的社会融合是理解与描述个体与族群、不同的代际在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的最佳途径。
他提出7个层面
来综合测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合:(1)文化或行为的同化;事实上,文化
同化并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而且还包括情绪表达与个人的价值观。
(2)社会结构的相互渗入或融合;(指与本地小圈子之间的交往);如果结构融合了,那么同化自然就形成了。
结构融合是融合进程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3)族群
间通婚。
(4)族群意识或身份认同的融合。
(5)意识中族群偏见的消除。
(6)族群间经济、就业、教育等领域歧视行为的消除。
(7)公共事务的融合。
目前国内社会融合的理论研究主要仍然是参考国外的理论体系,既有参考美国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女口:任远、邬民乐,2006;张文宏、雷开春,2008;杨菊华, 2009;悦中山等,2009),也有借鉴欧洲社会学分析框架,特别是从社会融入或隔离
(socialinclusion/exclusion)的角度来展开的(嘎日达、黄匡时,2009)。
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对社会融合的定义等不尽相同。
相对来说,国内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
国内学者社会融合测量维度
社会融合的测量指标体系
区隔甘舍
四、针对我国国情的社会融合相关思考
其一,我国迁移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终方向问题。
经典的社会融合理论以 及其他
相关理论都认为“向中产阶级或主流社会的融合”;而区隔融合理论则提出 了区隔化、分层化、有条件地保留了原迁出地文化的融合。
那么对于中国社会而言, 其社会融合的最终方向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看,区隔化融合是必然的,因为社会 本身就是阶级化分层的,不可能一致地要求所有流动人口都向着一个方向集聚、发 展和融合。
但区隔化社会融合的极端结果却是可能产生移民的贫民窟 (在北京等主 要迁入地出现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可以被认为是雏形 )。
但不管其方向如何,至少有两点是可以作为判断性指标:从社会融合状况来看, 结构融
合与身份认同是最为关键的。
从社会融合的结果来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应该是有益于流动人口发展的融合, 即迁移与流动人口的个人发展、各项社会福祉 与政治权利都得以充分保障。
其二、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主要围绕认同和接纳展开。
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接
纳理论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进行阐述,
而自我认同或自我 接纳理论则成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接纳理论的基础,因为自我认同或自我接纳不 仅影响个体对群体或社会的认同,而且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接纳。
— 尢化适应 —* 社"适应
f ----- 7^ ----- *
1 1
1 社会Eli /字角
适应 固屯札所 语外表 曜住
时间 是E (V [k.i±入地 住
球*tit r 域视
各奸满意1 枷值
现.‘社令辱 朋岸JHM 箱仕社厘 与老家的联兹 政搭乘与 找赴哪矍人? 購留些电
多元共生认知
“多元共生”,是指一种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状态。
要求设计必须与环境、 产品共生,符合生态规律,有益于环境与人的健康发展。
设计系统从构思、材料、 实施、使用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处于共生的状态。
1、 对环境的尊重
2、 对人的关爱
3、 对产品的投入
4、 人与环境的互动
5、 可持续性的设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是多元共生的,即人类(城市)、科技、经 济、文化等多元要素和谐共生的城市。
多元共生城市的共生领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低碳产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 绿色设施、生态社区、能源利用。
[.and use Spatial layout
上地利用
空何布局 Low-carbon industi>
低碳产业
W3娄兀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
Eco*conumuiity 生态社仅
(rreeii building Green
fjiciliues
Green tjanspoHaliou 绿色殳通
Energy utilization 苍冰利用 Symbiosis Field
其生领域 1、集约土地策略一一多元混合,集约高效
2、紧凑空间策略一一划定边界,集聚复合
Fig.fi The proportion of green transportation 色交
通策略——公交优先,慢行接驳
5、生态社区策略——绿色生活,公众参与 3、低碳产业策略一一产业转型,低碳排放 4、
国林绿色宣疝出行比洌
Fig.7 Sign of green transportati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