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4小脑间脑2014课件

合集下载

小脑和间脑 课件

小脑和间脑 课件

维持平衡 调节眼外肌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协调姿势反射
四、小脑病变和临床联系 (一)小脑扁桃体疝
(二)原小脑综合征 (三)新小脑综合征
小脑扁桃体疝
课堂小结
一、小脑的外形和分区 小脑的分区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核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了解) 四、小脑病变的临床联系
第四节 间脑 Diencephalon
球状和栓状核
顶核 前庭神经核 前庭脊髓束 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顶核 中间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对侧红核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小脑半球皮质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侧束
功能: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调节肌紧张
3. 新小脑(大脑小脑)
绒球 小结
前面观
后外侧裂
小脑扁桃体 蚓垂 蚓锥体
(二)小脑的分区※
1.原小脑(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叶
2.旧小脑(脊髓小脑): 小脑蚓、半球内侧部
3.新小脑(大脑小脑): 半球外侧部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一)小脑核※:
顶核 fastigial nucleus 球状核 globose nucleus 栓状核 emboliform nucleus 齿状核 dentate nucleus
※组成: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终板 视交叉 垂体
下丘脑沟 中脑被盖
乳头体 漏斗 灰结节
下丘脑主要和核团
室旁核 视前核
视前内侧核和 视前外侧核 视上核
下丘脑后核 下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腹内侧核
乳头体核 弓状核

《小脑,间脑》课件

《小脑,间脑》课件
《小脑,间脑》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小脑和间脑,它们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功能和结构。 我们将讨论小脑和间脑的比较以及与它们相关的损伤和疾病。
一. 小脑
什么是小脑
小脑是大脑的一部分,位于脑干的后方。它负责 协调和调节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小脑的结构
小脑由两侧半球组成,由小脑白质和小脑皮质组 成。它与其他脑区通过神经纤维传递信息。
间脑的结构
间脑包括下丘脑、丘脑和松果体等结构。它们通过 神经通路相互连接疾病
间脑损伤可能导致睡眠障碍、情绪失调和内分泌问 题。间脑疾病包括下丘脑功能不全和丘脑肿瘤。
三. 小脑与间脑的比较
小脑与间脑的位置关 系
小脑位于脑干后方,间脑位于 大脑中。它们在脑内的位置有 所不同,但通过神经通路相互 连接。
2 小脑和间脑疾病的防治措施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和定期检查,可以预防和治疗小脑和间脑疾病。
小脑的功能
小脑控制肌肉协调和精细动作。它还参与学习和 记忆过程,对语言和情绪也有影响。
小脑的损伤和疾病
小脑损伤可能导致运动障碍、平衡问题和协调困 难。小脑疾病包括小脑萎缩和小脑肿瘤。
二. 间脑
什么是间脑
间脑是大脑中的一个区域,位于大脑海马体下面。 它是脑的调节中心。
间脑的功能
间脑负责传递感觉信息和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它还 参与情感、渴望和情绪的调节。
小脑与间脑的功能比 较
小脑主要负责运动协调和平衡, 而间脑控制感觉传递和调节自 主神经系统。
小脑与间脑的相互联 系
小脑和间脑通过神经通路相互 连接,并与其他脑区一起协调 身体的运动和功能。
四. 结论
1 小脑和间脑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小脑和间脑对于维持身体的平衡、运动、感觉和情绪起着重要作用,是人体不可或缺的 组成部分。

《小脑和间脑》课件

《小脑和间脑》课件
《小脑和间脑》ppt课件
目录
• 小脑的概述 • 间脑的概述 • 小脑和间脑的比较 • 小脑和间脑的疾病 • 小脑和间脑的研究前景
01
小脑的概述
小脑的位置和结构
小脑位于后颅窝,是脑干背面的一大部分,上方为大脑皮层,下方为脑桥与延髓。 小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中间由横行的延髓相连,每个半球又分为蚓部和叶部。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实现 各种生理和行为功能的调节。
间脑神经元对某些神经递质(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敏感,这些递质在调节间脑功 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03
小脑和间脑的比较
结构比较
结构位置
小脑位于后颅窝,间脑位 于大脑半球深部,两者位 置不同。
结构形态
小脑呈半球形,间脑呈不 规则形,两者形态不同。
研究难点和挑战
神经环路复杂性
小脑和间脑的神经环路极其复杂 ,涉及大量的神经元和突触连接 ,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难度较
大。
跨物种比较
由于不同物种的小脑和间脑结构 和功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行 跨物种比较,以获得更广泛和深
入的理解。
临床应用转化
虽然小脑和间脑的研究取得了一 定的进展,但如何将这些研究成 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仍面临挑战。
小脑肿瘤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神经功 能损害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间脑疾病
间脑综合征
间脑综合征是一组以自主神经功 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
嗜睡、肥胖、性功能减退等。
垂体瘤
垂体瘤是间脑最常见的肿瘤,可引 起内分泌功能紊乱、视力障碍等症 状。
松果体瘤
松果体瘤是一种罕见的间脑肿瘤, 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视觉障碍等症 状。
小脑的神经元

间脑和小脑PPT课件

间脑和小脑PPT课件

在大脑皮质不发达的鸟类, 丘脑是重要的高级感觉中枢。在 人类其功能已降为皮质下感觉中 枢,但仍能领略到粗略的感觉、 愉快与不愉快的情绪。
二、后丘脑
位于丘脑的后下方,包括内、 外侧膝状体,属特异性中继核。 内侧膝状体接受下丘臂的听觉纤 维,发纤维至听觉中枢。外侧膝 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 纤维至视觉中枢。
间脑和小脑
大脑 小脑
中央小叶 山顶
原裂
方形小叶前部
方形小 叶后部
山坡 水平裂
小脑上面
上半叶 小叶
下半叶小叶
小脑半球下面,靠近延髓背 面的膨隆部分,称小脑扁桃体。 当颅脑外伤、颅内血肿等引起颅 内压过高时,该部会嵌入枕骨大 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使延髓 受压,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危 及生命。
红细胞比 容<0.30;血浆 白蛋白 25g/L;感染 中毒症 或弥散 性血管 内凝血 的证据 ,如血 培养阳 性、代 谢性酸 中毒、 凝血酶 原时间 和部分 激活的 凝血活 酶时间 延长、 血小板 减少; X线胸片病变累及一个肺叶以上、出 现空洞 、病灶 迅速扩 散或出 现胸腔 积液。
重症肺炎目前还没有普遍认同的标准, 如果肺 炎患者 需要呼 吸支持( 急性呼 吸衰竭 、气体 交换恶 化伴高 碳酸血 症或持 续低氧 血症) 、循环 支持(血 流动力 学障碍 、外周 低灌 注)和需要加强监护和治疗(肺炎引起 的感染 中毒症 或基础 疾病所 致的其 他器官 功能障 碍)可认 为重症 肺炎。 目前许 多国家 制定了 重症肺 炎的诊 断标准 ,虽然 有所不 同,但 均注 重肺部病变的范围、器官灌注和氧合 状态。
小脑半球中间部皮质发纤维 至中间核,接替后经小脑上脚至 对侧红核;部分纤维经对侧丘脑 腹外侧核中继大脑皮质运动区。 继而分别经红核脊髓束和皮质脊 髓侧束,控制运动中的肢体远端 肌肉的张力和协调。

解剖学《小脑间脑》课件

解剖学《小脑间脑》课件
Communication Third ventricle →mesencephalic aqueduct → fourth ventricle
corpus of cerebellar
Flocculonodular lobe 绒球小结叶
小脑分叶
External features
Three peduncles
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下脚 -connect with medulla and with spinal cord, contain both afferent and efferent fibers
Pineal body 松果体 posterior commissure
后连合
Hypothalamus 下丘脑
Position-lies ventral to thalamus
Boundaries
Superiorly: hypothalamic sulcus Inferiorly:
optic chiasma 视交叉 tuber cinereum 灰结节 Infundibulum 漏斗 mamillary body 乳头体
Epithalamus 上丘脑
Subthalamus 底丘脑
Hypothalamus 下丘脑
Dorsal thalamus 背侧丘脑
Classification of nuclei of dorsal thalamus
Three nuclear group-divided by
internal medullary lamina (内髓板) Anterior nuclear group 前核群 Medial nuclear group 内侧核群 Lateral nuclear group 外侧核群

《小脑间脑》课件2

《小脑间脑》课件2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小脑间脑的结构和功能受 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的出现。深入 了解小脑间脑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有助于揭示疾病 的发病机制,并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05
小脑间脑的研究进展
小脑间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结词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 发展,对小脑间脑的分子机制研究取 得了重要进展。
诊断方法
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 CT、MRI)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方法进行诊断。
治疗方式
根据损伤的病因和程度,可以选 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 疗等不同的治疗方式。
04
小脑间脑与疾病的关系
小脑间脑与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 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小脑间脑 结构在帕金森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 相关。
与脊髓联系起来。
03
基底核是运动控制和习 惯形成的关键区域。
05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 最高级中枢,负责认知 、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
高级功能。
02
下丘脑是内分泌和自主 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心, 控制着许多重要的生理
功能。
04
小脑间脑的功能
01
02
03
04
小脑间脑在维持身体平衡、协 调运动、情绪调节、睡眠和觉 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脑皮层通过丘脑和下丘脑等 结构接收来自身体和环境的信
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和神经递质 对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进行调 节,如调节体温、血糖、血压
等。
基底核通过控制运动皮层来控 制身体的运动,参与习惯的形
成和运动学习。
小脑间脑的神经连接

《小脑、间脑》课件

《小脑、间脑》课件

小脑表面有许多沟壑 ,分为不同的叶,包 括前叶、后叶、扁桃 体等。
小脑的功能
01
02
03
运动调节
小脑通过接收来自大脑皮 层和脊髓的运动信号,对 运动进行精确的调节,维 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自主运动控制
小脑能够学习并记忆各种 运动模式,从而自主控制 身体的运动。
认知功能
小脑与认知功能有关,如 注意力、记忆等。
间脑核团是间脑内的一组神经核,具 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是间脑的重要 组成部分。
常见的间脑核团包括乳头体、穹隆、 缰连合等,它们在维持身体平衡、调 节睡眠和觉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这些核团在间脑内部起到信息中继站 的作用,将不同脑区之间的信号进行 整合和传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ART 06
间脑的生理功能
间脑与内分泌调节
小脑与运动协调
总结词
小脑负责协调身体的精细运动,确保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
详细描述
小脑通过控制和协调肌肉运动,确保身体的动作精确、协调 和连贯。它接收来自大脑皮层和脊髓的信号,根据这些信号 调整肌肉运动,以实现精确的动作控制。小脑损伤可能导致 动作不协调、共济失调等症状。
小脑与学习记忆
总结词
小脑在空间学习和记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形成空间记忆和认知地图。
间脑的神经元
神经元类型
间脑的神经元包括多感觉神经元 、多运动神经元和多内脏神经元
等。
神经递质
间脑中的神经元通过释放不同的神 经递质来传递信息,如谷氨酸、去 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
突触
间脑中的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 ,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实现各种 生理和行为功能的调节。
PART 05

人体解剖学课件之小脑间脑

人体解剖学课件之小脑间脑

VS
治疗方式
根据病变类型和程度,选择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放射治疗或康复治疗等手段。
05 小脑间脑的研究进展
小脑间脑的生理机制研究
神经元与突触机制
研究小脑间脑中的神经元类型、 分布、连接方式以及突触传递的 特性,揭示其信息处理和调控的 生理机制。
神经递质与调质
研究小脑间脑中神经递质和调质 的种类、合成、释放、代谢及其 受体,探讨其在神经信号传递中 的作用。
04 小脑间脑的疾病与病变
小脑间脑的常见疾病
脑炎
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 脑部炎症,可能导致小脑 间脑组织损伤。
脑肿瘤
生长在小脑间脑部位的肿 瘤,可能压迫周围神经组 织,引起一系列症状。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可 能影响小脑间脑的血液循 环,导致局部缺血或出血 。
小脑间脑病变的症状表现
01
小脑间脑的功能
01
02
03
协调运动
小脑间脑通过接收来自大 脑皮层和小脑的运动指令 ,协调和整合这些指令, 控制和调节身体的运动。
平衡和姿势控制
小脑间脑能够感知身体的 位置和运动状态,通过调 节肌肉的紧张度和反应来 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
小脑间脑还参与自主神经 系统的调节,控制着一些 基本的生理功能,如心率 、呼吸和血压等。
02 小脑间脑的解剖结构
小脑间脑的外部结构
表面特征
小脑间脑的表面呈现出凹凸不平的形 态,有许多褶皱和突起,这些特征有 助于增加其表面积,为神经元提供更 多的空间。
位置关系
小脑间脑位于大脑的底部,紧贴着脑 干,与丘脑、下丘脑等其他脑区相邻 。
小脑间脑的内部结构
核团组成
小脑间脑主要由许多神经核团组成, 这些核团在处理感觉信息、调节自主 神经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①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 碍;②眼球震颤;③意向性震颤。

2. 原小脑症候群 前庭小脑损伤所致,患者表现为:平衡失调、站立不稳、行走时
两腿间距过宽、步态蹒跚;眼球震颤。
• 3. 新小脑综合征 小脑半球损伤所致,也常累及旧小脑。患者表现有:患侧肢体共济 失调,运动时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的收缩与舒张之间不协调,不能准 确地用手指点鼻(指鼻试验阳性),辨距不良,不能快速作交替运动(不能作轮替
构成,只有少许脑桥网状核到小脑皮质的纤维; 传出纤维非常稀少,为小脑至脑桥的纤维。
3)小脑上脚(结合臂)连于小脑和 中脑、间脑之间 自小脑中央核,止于
对侧红核和背侧丘脑的小脑传出纤维;其小 脑传入纤维主要有脊髓小脑前束、三叉小脑 束及起自顶盖和红核的顶盖小脑束、红核小 脑束等。
-11-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胼胝体嘴
前连合 视交叉 垂体 大脑脚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 下髓帆
-18-
thalamus
Pineal
IA
Body
hypothalamus
19
-19-
20
-20-
• 将背背侧侧丘丘脑脑的借核内群髓板分为三大核群: 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 中线核群 丘脑网状核
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前庭区 小脑下脚 髓纹
楔束结节
-24-
脑干背面观
内侧膝状体
medial geniculate nucleus
功能: 听觉传导中继站
纤维联系:
下丘—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听辐射—颞横回
-25-
外侧膝状体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 功能: 视觉传导中继站 • 纤维联系: 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皮质(17区)
穹隆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部分腹侧部露
顶盖
于脑底
5个部分: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17-
胼胝体嘴
前连合 视交叉 垂体 大脑脚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 下髓帆
(一)背侧丘脑
下丘脑沟 前结节 丘脑枕 内髓板 前核 内侧核 外侧核 丘脑间粘合 第三脑室
胼胝体干 室间孔
丘脑间粘合
透明隔
穹隆
胼胝体膝
27
-27-
28
-28-
缰连合
(三)上丘脑 缰三角
epithalamus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滑车神经
尾状核
丘脑终纹 背侧丘脑 松果体 上丘
下丘
小脑上脚
松果体 缰三角 缰连合 缰核
正中沟
面神经丘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薄束结节
小脑中脚 前庭区 小脑下脚 髓纹
楔束结节
丘脑髓纹
后连合
-29-
脑干背面观
漏斗Infundibulum
锥体 舌下神经
垂体Hypophysis
橄榄 锥体交叉
乳头体Mammilary body
视神经
垂体
灰结节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基底沟 展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前正中裂
脑干腹面观
-31-
视交叉
视束 大脑脚 脚间窝
视神经
垂体 乳头体 灰结节 动眼神经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由深至浅依次为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和分子层
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顶核 球状核
中间核 栓状核 齿状核
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上方, 小脑蚓的白质内, 属于原小脑; 齿状核位于小脑半球白质 内,最大,呈皱缩的口袋 状,袋口朝向前内方, 属于新小脑。 球状核和栓状核合称为中 间核,属于旧小脑
1、前庭小脑(原小脑) —— 绒球小结叶 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
返纤维联系保持身体平 衡,维持体态姿势、协 调眼球运动。
-12-
2、旧小脑(脊髓小脑)
脊髓小脑前、后束经小脑上、 下脚传入的本体感觉冲动。其传 出纤维主要投射至顶核和中间核, 中继后发出纤维到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和红核,再经前庭 脊髓束、网状脊髓束以及红核脊 髓束来影响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以调节肌张力。
-8-
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顶核fastigial nucleus 中间核:球状核globose nucleus 栓状核emboliform nucleus 齿状核dentate nucleus
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上方, 小脑蚓的白质内, 属于原小脑;
齿状核dentate nucleus 位于小脑半球白质内, 最大,呈皱缩的口袋状, 袋口朝向前内方, 属于新小脑。
-6-
上面 下面
(二)小脑的功能分区
1.绒球小结叶(绒球 小结) 原小脑:由于其主要和前庭神 经及前庭神经核发生联系,所 以又称前庭小脑
2.前叶 旧小脑 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 的纤维,故又称脊髓小脑 3.后叶 新小脑 位于原裂以后的大部分小脑 皮质结构(不包括蚓垂和蚓 锥体),在种系发生上出现 最晚,与大脑皮质的高度发 生有关,称新小脑。此叶主 要和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发 生-7联- 系,故又称大脑小脑
原裂
小脑半球cerebellar hemispheres 小脑蚓vermis 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 小结nodule 蚓垂uvula of vermis 蚓锥体pyramid of vermis 蚓结节tuber of vermis 后外侧裂 绒球flocculus 原裂primary fissure 后外侧裂posterolateral fissure 水平裂horizontal fissure 小脑体corpus of cerebellum
(一)小脑的外形
小脑两侧部膨大,为小脑半球,中间部狭 窄,为小脑蚓,小脑上面稍平坦,其前、 后缘凹陷,称小脑前、后切迹下面膨隆, 在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部 ,称小脑扁桃体,小脑扁桃体紧邻延髓和 枕骨大孔的两侧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 桃体有可能被挤压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 大孔疝或称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 及生命。 小脑蚓的上面略高出小脑半球之上;下面 凹陷于两半球之间,从前向后依次为小结 、蚓垂、蚓锥体和蚓结节。小结向两侧以 绒球脚,与位于小脑半球前缘的绒球相连 。
-9-
INTERNAL STRUCTURES
• Cerebellar cortex • Cerebellar medulla • Cerebellar nuclei
10
-10-
3. 小脑髓质(白质)由3类纤维构成组成3对小脑脚
(1) 小脑皮质梨状细胞发出的轴突终止于小脑中央核和中央核投射至小脑皮质的纤维。 (2) 相邻小脑叶片间或小脑各叶之间的联络纤维。 (3) 联系小脑和小脑以外其他脑区的传入、传出纤维。。
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13-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顶核 中间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对侧红核
小脑半球皮质 大脑皮质运动区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 控制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14-
3、新小脑(大脑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原裂后部 皮质脑桥束在脑桥核中继后经小脑 中脚传入的纤维。发出纤维在齿状 核中继后经小脑上脚进入对侧的红 核和对侧背侧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 核(腹中间核),后者再发出纤维投 射到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最后经 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脊髓,以调控骨 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
-22-
3、联络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
与下丘脑、边缘系统有往返纤维联系,在功能上 进入高级活动领域,具有情感意识的辨别能力,还参 与学习和记忆。背侧丘脑是皮质下感觉的最后中继站,并可
感知粗略的痛觉。当背侧丘脑受损时,可引起感觉功能障碍和痛 觉过敏、自发性疼痛等。此外,通过腹中间核和腹前核,将大脑
皮质与小脑、纹状体、黑质相互联系,实现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内髓板 后外侧核
内侧核前核 背外侧核 源自前核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腹后内侧核
-23-
(二)后丘脑 metathalamus
内囊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滑车神经
正中沟 面神经丘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薄束结节
尾状核
背侧丘脑 松果体 上丘 下丘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腹前核、腹外侧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 苍白球 和黑质的传入纤维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内髓板 后外侧核
内侧核
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32-
胼胝体干 室间孔
丘脑间粘合
透明隔
穹隆
胼胝体膝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胼胝体嘴 终板 视交叉 漏斗 垂体 脑桥 延髓
脑的正中矢状断
第四脑室 下髓帆
-33-
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 下丘脑自前至后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和乳头
体区,各区又以穹窿柱为标志,分内侧部和外侧部。视前区位于终板与前连合和视交叉连线之间,
-15-
• 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 (1) 小脑血管性病变、局部肿瘤等,均可造成小脑一定部位的损伤。小脑作为锥体 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是调节肌张力、维持身体姿势和协调随意运动, 而不是随意运动的发动和执行,故小脑的损伤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更 没有一般感觉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