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赞叹生命,赞叹美——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赞叹生命,赞叹美——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e ey e e e it g t e g e twid m f Z u n z .h s a t l v rwh r x si h r a s o o h a g i i r ce n T i
i fo Z u n z o h e s e t f e a sh t so f . s r m h a g i n tr e a p c so e t e i fl e h t c i
人必须去适应这种法则 , 而不是违 背它或是任意改变 。所 以
Au h r a d e s o it o lg , h i Noma ie i , t o 。 d r s S cey C l eAn u r l Un v r t s e s y
2 O , u u An u , h n 4l 0 W h , h i i a 0 C
系统之中 , 这是 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存之道 。如果人类把大 自然 的这种秩序打乱 的话 , 就违背 了万物 的本性 , 自然的生 态平衡也就不能维持 了。庄子很有预见性地看到 : 一旦生态 失去 了平衡 , 就会导致群兽离散 , 飞鸟夜鸣 ; 殃及草木 , 祸及 昆虫 。自然界 中的一切都会发生恶性循环 , 而如今恶劣 的生 态事实也充分证 明了庄 子的预言 。人类不 应该 主动去打乱 这种 自然本身 的平衡 , 而应该顺应 自然 , 能让万物 自生 自 才
化 。人不能 自认为 自己聪明就随心所欲地对 万物使用心机 ,
从 以上 三 个 方 面分 析 了庄 子 关 于 生命 的美 学 思 想 。 关 键 词 自然 宇 宙 生命 境 界 身 与 物 化
Pr ie o ie r ie t eAe t e is sh tc f Zh a g i a s f l , a s h . sh tc : t e i s o u n z f P Ae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主张以自然为本,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并从自然美、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美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到了很多关于自然美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无为而治的结果,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庄子的哲学认为,自然是最纯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观念应当以自然为基准。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修饰。

因此,人们应当以自然为榜样,追求自然美,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理想美。

二、审美观念的转变庄子的哲学对美学领域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上。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美被视为客观存在,存在于作品之中,而观赏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美的感受。

然而,庄子的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即美是主观的体验,是观赏者内心的反应。

庄子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是有限的,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因此,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观念对于美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审美选择,不应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他人。

三、审美体验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与自然合一。

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体验被视为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从“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理论,被后人传颂不衰。

本文将系统地论述庄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且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虚室生白”的美“虚室生白”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一阶段,指的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美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只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以及纯净的白色就足够了。

这是因为,空间和白色都代表着空灵、纯洁、无欲的本性,符合“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1.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这一故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捕猎与被捕猎的过程。

它的审美价值在于,表现了生命的自然循环,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而这种自然美正是“虚室生白”美学思想的体现。

2.庄子所写的《徐无鬼》中,“人生百年,始而学行,随之而立,成之而师,困之而康,弱之而力”,这一段话正是展现了“虚室生白”的审美观所要表达的美感。

拥有简单美,无论是生活还是哲学、文学等任何方面,都值得追寻。

二、“无用之用”的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二阶段,指的是一种推崇“无用”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真正的美是不需要任何功利性的。

只有那些看似没有作用、实际有着极高价值的物品,才具有真正的美。

3.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不谛,小言寡却”,这一段话概括了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强调无用性。

真正优秀的东西,都不应该网摘自己的已有价值去追求,相反,应该追求那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

4.庄子所写的《德充符》中,“故物无足,则虚;虚则自得”,这一段话对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阐述的很到位。

庄子认为,物品本身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只有人对物品的使用才会赋予其价值。

因此,要学会“无用之用”,不要强求物品有实际用处,而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欣赏美的来源。

三、“至美至乐”的美“至美至乐”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三阶段,指的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应该是一种灵性、精神性的美,是超越了世俗的美。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摘要】庄子哲学中的美学观念注重境界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庄子认为美学的价值在于提升个体的境界,而境界是审美的内在特性。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境界来感知美的存在。

在庄子哲学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超然于日常现实的体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美学的特性在于其强调审美与道的关联,强调在审美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通过审美体验,个体能够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实现对世界真实本质的认识。

庄子美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思考方式。

【关键词】庄子哲学、美学观念、境界、审美、独特特性、地位、见解、结论1. 引言1.1 引言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流派,其思想深邃而独特,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庄子对于审美和境界的思考,也贯穿于其整个哲学体系之中。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高度追求境界的精神活动,它与人的心灵境界息息相关,是人在追求心灵自由与超然境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好追求。

庄子认为,审美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探索。

通过审美,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一种纯粹而自由的境界,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舒适。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呈现,是一种通过对美的感悟和体验而获得心灵解脱和平和的过程。

审美使人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抛却杂念,获得一种绝对纯粹的体验,进而达到心灵的清澈和平静。

庄子哲学中的审美观念是一种极具独特性和深刻内涵的思想,其思考贯穿于整个庄子的哲学体系之中,体现了一种对心灵境界的高度追求和对美的崇尚。

审美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和抒发,是一种对心灵自由和超然境界的追求和体现。

庄子美学的独特特性在于其强调心灵境界和审美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一种超越俗世的纯粹追求和对美、对万物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也涉及了音乐美学的思想。

从庄子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不仅仅是传统的审美理论,还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首先,庄子认为音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交流和调和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音乐不仅具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艺术属性,还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其次,庄子认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思维,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现实和形式,进入更深刻的精神境界。

他强调音乐应该以“无为而治”为宗旨,即不强求,不刻意地表现主题和情感,而是让听众自由地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表现力,以此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最后,庄子的音乐美学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例如他提出的“大一统”观念,认为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应该相互协调,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整体性。

此外,他还主张音乐应该自由无拘束,反对教条主义和刻板印象。

总之,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综合性思考,表现出对人类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对音乐的热爱和推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00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
(一)以自然为美
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
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
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

(二)以“大”为美
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以“大”为美,美在自由
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在《逍遥游》中,得以体现。

2.大之为美在于:“大而无用”以成大用
庄子的人生哲学体系中有一个基本原则:能够保生,养生即为大用。

保有人的自然之性、获得生命和享受生活,一直是庄子所追求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借助和他的老对手惠施的两次辩论,深入的阐明了这一观点。

(三)以“道”为美
“道”为老子、庄子共同赞颂和讴歌的东西,是老庄哲学的基础,也是道家之所以称为“道”的根本原因。

天地自在是为道,日月运行是为道,山清水流是为道,万物各具其行是为道,万物各生其性是为道。

败帝王得道则成,失道则败;人得道则乐,失道则忧。

大道常在,大道不改,只有顺应大道,人类才能有美好的前景和归宿。

1.道之美在于它的广大而富于变化
《天地》篇中说:“夫道,负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庄子认为大道是无边无际的,无拘无束的,人的精神与思想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畅游,从而得到世俗不可能获得的超脱。

2.道之美在于它的永恒、持久于生生不息
庄子认为人道同一,天道合一,因此他从忧生的现实社会中超越了出来,基于这种认识,他便超越了生与死的局限,由衷地赞叹永恒的大道的无穷魅力。

3.道之美在于它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的观点是由老子提出来的,在于顺应天道,“行不言之教”,然后众生各得其性而自生,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庄子充分发挥这一思想,说明天地万物的存在无不合于道,否则便会失其性,伤其真。

正是对这种自然之性的向往,对顺应自然生活的提倡,使庄子在文章中对那些形体残缺、外貌丑陋的有德之人给予了莫大的赞誉,寄托了深深的向往之情。

二、庄子美学精神的现代化价值
《庄子》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浪漫文学的新品种,增加了理想主义的新内容,庄子的美学理论既对现代化中国人格的建构有影响,又是现代中国人格构建的内在构成部分。

从理论上讲,庄子的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评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

1.社会批判精神
庄子的人格中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应成为现代中国人格构建的内在求。

他这种精神的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2.超越精神
庄子的人格中闪耀的超越精神,这也是现代人格中的人文要求和追求。

这种精神,在今天尤为重要和珍贵,值得继承和发扬。

三、庄子审美理论的负面影响及历史局限性
庄子的审美理论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他对现代中国人精神的构建尤具重要的意义。

但是作为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庄子以及他所建立的人格理想都不能带有那个时期的历史局限性,庄子的理想人格作为非主流人格所具有的负面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日益在扩大,今天我们更需要认识它的消极意义。

首先,庄子审美理论的崇古意识是形成中华民族保守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庄子“缘督以为经”的行为准则与明哲保身的民族阴暗性格。

再次,庄子的顺势哲学与造成宿命论的流行。

任何理论都是一定时代的理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庄子的美学理论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对庄子的美学理论的现代化价值的重新阐释,既要看到历史价值,又要对它的消极影响有深刻的认识。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首先,《庄子》“大美不言”。

《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庄子•知北游》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其次,《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以为他们“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

”。

《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第三,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观。

《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

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庄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体。

鱼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造。

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

“鱼之乐”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鱼之乐”的最高部分,是对人生意义在精神尽处的觉解。

<庄子>的美学思想,发于私有制,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强调个人本位道德和均衡社会秩序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