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水产遗传育种现状与展望

水产遗传育种现状与展望

水产遗传育种现状与展望水产遗传育种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过去的几十年,水产养殖日益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水产养殖是渔业的重要组成。

据《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14年全年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比上年增长%。

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762万吨,增长%,捕捞水产品产量1688万吨,增长%。

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74:26。

可以预见,随着水产业的发展,水产养殖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例会更高。

水产生物的遗传育种研究一直是水产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水产遗传育种研究的范围和采用的技术手段不断扩展和提高。

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现代生物学技术已使人们可以从更宽、更广的角度来解析和认识水产生物的遗传特征,进而使从宏观到微观的遗传调控成为现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围绕培育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经济水生生物优良品种这一核心目标,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1、缺乏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遗传改良新品种(品系)2、病害问题3、生态环境问题4、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二、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的进展和成就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现状:据挪威著名的遗传学家Dr. Gjedrem Trygve 研究,世界水产养殖产品只有1-2%来自遗传改良的养殖品种。

在挪威,超过90%的养殖鱼类是遗传改良品种,生产的鲑鱼和虹鳟在国际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

世界上遗传改良的水产养殖新品种主要有:鲤鱼: 20多种,鲑鳟鱼:10多种,鲟鱼: 1种,罗非鱼: 3~4种。

现在中国水产养殖品种达到150余种,包括鱼、虾、贝、藻和其它生物。

然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遗传改良,据李思发等研究,就水产养殖品种而言,我国大约只有10%的养殖品种是经过遗传改良的。

我国只有%的水产养殖产量是从养殖改良的新品种获得的。

黄海所研发石斑鱼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突破“南鱼北育”“

黄海所研发石斑鱼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突破“南鱼北育”“

催产剂使用剂量、产卵条件和孵化方式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于2019年5月在宽甸基地首次实现了池塘驯养条件下黑龙江土著野生法罗鱼的人工繁殖。

这也是该课题组继2018年6月在原产地(黑龙江抚远)成功实现法罗鱼人工繁殖后取得的又一次突破性研究进展。

课题组现保留种苗10万余尾,保存野生亲鱼50余尾。

法罗鱼,特指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也是黄河以北唯一自然分布的鲂属鱼类,为黑龙江著名的“三花五罗”之一,自然条件下,需5年方能达到性成熟。

法罗鱼个体大、肌肉脂肪含量高、肉质鲜嫩,市场价格高达140~200元/kg,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作为我国分布纬度最高的鲂属鱼类,法罗鱼兼具了极高的经济和科研价值。

历史上,法罗鱼广泛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嫩江、镜泊湖和兴凯湖。

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栖息范围伴随着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逐年缩小,面临着完全灭绝的危险。

在我国,每年仅在黑龙江抚远江段可捕捞到极少个体(不足百尾)。

在俄罗斯,法罗鱼已被列入《保护物种红皮书》。

由于样本收集困难、暂养和运输死亡率高,对法罗鱼的研究尚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池塘驯养条件下法罗鱼人工繁殖的成功,不仅为岌岌可危的野生资源的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为新的养殖对象的开发及各项基础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来源:水产养殖网,作者:胡雪松,推荐:徐承旭)天津市水产育种专家首次人工繁育成功皮皮虾苗种天津市水产育种专家历经2年时间,首次人工繁育成功皮皮虾苗种,破解了之前皮皮虾不能人工繁育的难题,为恢复渤海湾渔业资源、丰富市民菜篮子创造了良好条件。

据介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多种原因,渤海湾渔业种类大量减少,野生“中国对虾”“皮皮虾”等渤海湾名贵水产资源逐渐减少。

由于之前这些品种不能通过人工繁育获得苗种,因而无法进行增殖放流,使得渤海湾渔业资源恢复缓慢。

目前,第一批人工繁育的70万尾皮皮虾苗生长情况良好,最大的已长到10cm,待其全部达到相关标准后,再经过严格检疫,就将被增殖放流到渤海湾。

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水产养殖业被认为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然而,鱼类的遗传性状具有复杂性、多性状性和多基因性,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就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进行探讨。

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鱼类遗传育种技术主要包含两大类方法,分别是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分子育种方法。

传统育种方法主要是以选择育种为基础,通过不断挑选进步个体,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品种的目的。

在传统育种中,主要采用的选育方法有家系法、对比组法和半兄弟选择法等。

半兄弟选择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选择方法之一,它的主要原理是使某一生产群体内有可能成为优秀后代亲本的父本进行配对,在配合后的下一代种群中,选择与父本比较相似的个体,同时筛选出这些个体中最为优秀的一些个体作为新一代育种种群。

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现代分子育种方法能够更精准地探测到基因组的变异,识别关键基因,从而更准确地筛选和利用育种资源,促进品种的快速进化。

现代分子育种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基因组选择和基因转移。

在基因组选择中,通过对重要环境表型的定量性状进行分析,确定有影响力的QTL位点。

这一技术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关联分析法将表型和基因组上的标记关联起来,确定影响性状的位点并进行选择。

而基因转移则是将外源DNA导入目标物种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变物种某些性状的方法。

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应用现状在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应用上,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即抗病和产量的提高。

抗病是养殖业中的关键,因为病害给水产业带来的严重损失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

在过去的20年里,针对病害的鱼类育种计划,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功。

例如,2004年中国南方开发的一种金钩鱼,它抗病性能达到了40%以上,成为了我国南方养殖业中的一种重要鱼类品种。

产量是另一个我们更加关心的方面。

鱼类产量的提高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粮食,同时也能够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中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中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中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水产 养殖上的应用
目录
01 一、中国鱼类远缘杂 交研究
03 三、总结
02 二、鱼类远缘杂交在 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04 参考内容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品质鱼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中国作为世 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家之一,一直在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和方法。其中,鱼类远 缘杂交作为一种新型的育种技术,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本次演示将对中国鱼类 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进行探讨。
(4)疾病防治:定期检查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采用科学 合理的防治措施,包括改善水质、合理投喂、定期免疫等。
三、总结
中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不同 品种鱼类的远缘杂交,成功培育出了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如鲤草杂交鱼和鲫 鲤杂交鱼等。这些新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 新的发展机遇。
谢谢观看
4、保护物种多样性:通过人工多倍体育种,可以拯救濒临灭绝的珍稀鱼类, 保护物种多样性。
参考内容二
引言
鱼类多倍体育种技术是一种利用人工控制的方法诱导鱼类染色体数目加倍, 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型鱼类的技术。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鱼类多倍体育种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 水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
(1)养殖环境:与鲤草杂交鱼的养殖类似,选择良好的养殖环境是养殖成 功的关键。应选择水质清澈、水位较深、水面积适宜的地方进行养殖。
(2)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导致缺氧和水质恶化等 问题。根据池塘条件和水质状况合理放养。
(3)饲料管理:选择合适的饲料,注意饲料的营养配比和投喂量,根据鱼 的生长阶段和摄食量进行合理投喂。同时注意饲料残渣的清理,保持水质清洁。

漆宇航 鱼类多倍体育种技术及应用

漆宇航 鱼类多倍体育种技术及应用

A A A-A A-A 阻止第一极体放出 A-A A-A
A A
A A
三倍体A A A
A A
经过减数分裂后的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
产生三倍体的示意图a
A A A-A A-A
A-A
阻止第二极体放出
A-A
阻止第二极体放出
A A
A A
三倍体A A A
A A
经过减数分裂后的精子A
产生三倍体的示意图b
A A
A-A A-A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某 些种类制种和大批量生产有难 度,规模化生产的成本问题等。
如果我们利用某些理化因素,在细胞分裂中期阻止纺锤和
中间隔膜(细胞板)的形成,而使已复制的染色体不能分
向两极,不能在中间形成隔膜,结果就形成了染色体组加 倍的细胞。 如果这时理、化因素消失,那么这个细胞再分裂形成的细 胞便有了加倍的染色体了。以这样的细胞形成的组织、器 官和由它产生的后代就是多倍体了 染色体的加倍也可以通过保留受精卵第二极体即抑制卵子 的第二次成熟分裂或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来实现。
鱼类多倍体育种 技术及应用
人工多倍体是用人工的方法诱导形成的,通过多倍体育种可培育出的 品种,是现代育种的一种新方法,目前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多倍体鱼类与二倍体鱼类不同的特性: 生长快、个体大、性腺发育异常、寿命延长和遗传特性改等。 1)巨型性 2)速生性 3)克服远缘杂交不育性 4)增强抗逆性 5)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明显
多倍体育种研究的发展方向
以前的多倍体育种的研究主要注重对三倍体诱导的研究。
但不育的三倍体虽能增产,但难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这 是因为它不能产生后代,经常制种生产成本较高,也不切 实际。 最理想的方式是先诱导四倍体,四倍体具偶数染色体,再 与正常二倍体进行交配产生三倍体,可实现三倍体个体的 批量化生产—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生物技术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生物技术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生物技术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摘要:本文综述了生物技术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与研究,包括人工雌核生殖和雄核生殖, 多倍体诱导, 细胞核移植, 细胞和组织培养, 细胞融合和基因工程等。

关键词生物技术;遗传育种;水产动物;应用1 引言生物技术是指人们运用现代生物学、工程学和其它基础学科的知识, 按照预先的设计对生物进行控制和改造或模拟生物及其功能, 用来发展商业性加工、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新兴技术领域。

近十几年来, 生物技术迅猛发展, 方兴未艾。

本文就人工雌核生殖和雄核生殖、多倍体育种、细胞核移植、细胞和组织培养、细胞融合和基因工程在水产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 人工雌核生殖和雄核生殖2.1 雌核生殖雌核生殖是指卵子依靠自己的细胞核发育成个体的生殖行为。

自然界存在这种单性生殖的水生动物, 人工诱发手段也可使未受精卵进行雌核生殖, 但产生的个体绝大多数是单倍体, 难以存活, 需紧接着二倍化的特殊处理。

诱发雌核发育除了可以加快建立选育系和控制性别外, 还可以使一些稀有的隐性等位基因显现而产生新的优良胜状, 使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显性基因转为纯合状态, 雌核发育后代还可用来鉴定鱼类的近交衰退现象等。

常用诱发雌核生殖的方法有射线照射、化学药品处理、带血玻璃针激活以及杂交(异质精子穿入卵但精核不参于发育)等。

二倍化的方法通常使用温差(冷或热休克) 、水静压、药品(如秋水仙素和细胞松驰素B (简称C S) )处理等。

我国蒋一硅等[1]和吴清江等[2]曾分别成功地应用了y射线辐射鱼类精液后诱导红螂鱼卵和鲤鱼卵的雌核生殖。

在对虾方面的研究, 蔡难儿[3]首先报道了采用与研究鱼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相类似的四步诱导法对中国对虾进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育出三批雌核发育的个体但要大规模生产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2.2 雄核生殖雄核生殖是指卵子只依靠雄性原核进行发育的生殖方式。

人工雄核生殖同人工雌核生殖一样, 也要经过诱发雄核生殖并使之二倍化的两个步骤。

主要养殖鲑科鱼类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主要养殖鲑科鱼类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鲑 属鱼类等 。 文主要介绍 以上几 种鱼类遗传 育种 的 本
相关研究 。
鱼 的主要养 殖鱼类l 鲑科鱼类 属典 型的冷 水 l ” 。 生鱼类 ,
性腺 发育与光周期 变化关系密切 , 繁殖期多在一 年 中 日照最短 的季节 I 2 l 。鲑科鱼 类约有 3 种 , 属鲑亚科 6 分 (am na ) 白鲑亚 科 ( oeoia ) S l o ie和 C rgnn e , 亚科 5属 前个
布着 一个 土著种红点鲑 属鱼类一 花羔红 点鲑 ( m l a— m ) 肉质细嫩鲜 美, a, 营养 极为丰 富, 市场 价格较 高1] 2 3 。 目前 国内水 产品市场对 红点鲑属 的鱼类 需求旺盛 , 苗
遗传选 育研究 开展 的较早 , 多数生长 和屠体性状 都有 较为准 确 的遗传 参数估 。大西洋鲑 成熟年 龄的遗 传力约 为 01~.8 , . 0 E 早熟性 状的遗传力 为 031, 6 4 . 正 4 常 成 熟 的遗 传 力 为 02 1 性 腺 指 数 遗 传 力 约 为 . , 4
鲑科 鱼类具有 肉质鲜美 、 高蛋 白、 不饱 和脂肪 高
酸、 营养丰 富 、 无肌 间刺 、 易加 工等 优点 , 在世 界范 围 内受 到消费者 的普 遍欢迎 , 是仅次 于鲤 科鱼类和 罗非
c ry c u OO ) 陆 封 型 大 西 洋 鲑 (am aa ) oh n h s m N U 、 S l oslr 等 l。人 工选育 的种类 主要 有大西洋 鲑 、 3 1 虹鳟和 红点
主 要养殖鲑 科 鱼类遗传 育种 的研 究进展
户国, 谷伟 , 白庆利 , 王炳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0 7 ) 50 0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水产养殖是我国农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长期大规模的人工养殖,已出现了严重的种质退化现象,制约了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就目前水产动物优良品种培育所采取的新方法进行概述。

关键词水产动物;育种;转基因;性别控制;杂交育种;细胞工程随着我国水产养殖面积的增加、养殖种类的增多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水产动物的种质资源的保护、优良苗种的需求尤显重要。

如何获得生长快速、经济性状好、抗病能力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将成为实现增产、增效的关键。

1转基因技术传统的育种方法是建立在利用种内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而基因转移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生物种间界限,使育种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遗传变异,利用人工方法超越自然界亿万年生物进化历程,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品种或品系。

转基因动物研究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动物育种领域中的一次革命。

1985年朱作言等[1-2]将冠以小鼠重金属螯合蛋白基因启动和调控顺序的人GH基因,导入鲫鱼的受精卵,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获得几十种转基因鱼,在促进生长、提高鱼类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转基因水生生物的应用前景:一是快速育种。

传统的育种需经过多代反复选种交配才能育成优良品种。

而转基因技术则可超越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历程,在短时间内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品种或品系,这是常规育种难以比拟的。

二是改良养殖性状。

转基因鱼的许多优良性状已被实验所证实:如生长速度得到很大提高,即所谓“超级鱼”;有的转基因鱼可提高饵料利用率;有的则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三是生产生物医药制品。

通过转基因水生生物来生产生物活性物质以满足医药需要,如研制携带人类胰岛素的转基因鱼以提供胰岛素的研究。

2性别控制动物的性别控制是既古老而又神秘的课题,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不停地探索着。

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基因水平上研究动物的性别控制的基因有了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我国海淡水鱼类近5000种,其中海水鱼约占三分之二,淡水鱼约占三分之一,鱼类养殖种类数由60年代的十多种增加到目前的百种左右,养殖产量也得到相应提高。

建立先进的鱼类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研究创新平台、提高鱼类遗传育种的效果和种苗质量对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阐述了鱼类遗传育种的技术及其当前的发展动态,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概况,探讨了鱼类遗传育种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鱼类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鱼类;育种;技术;研究进展Progress in Fish Breeding TechnologyAbstract:Freshwater fishes of the sea of nearly 5,000 species, of which about two-thirds of marine fish, freshwater fish account for about one-third of the number of types of fish farming dozen 1960s to the current hundred or so, aquaculture production also increased accordingly. Establishment of advanced technology systems and breeding fish breed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fish breeding seedling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is importa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echnology and its current developments fish breeding,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in fish breeding overview discusses trends in fish breeding, fish breeding new varieties design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Key words: Fish; Breeding; Technology; Progress近年来,我国的渔业产量和养殖规模一直居世界首位,但从总体上来看,依然需要高效、优质、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

纵观世界水产行业都因良种的突破性成果而得到了提高和发展,而水产养殖发达国家,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也都被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所以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对鱼类进行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优质苗种,对促进水产养殖业向高产、优质、持续、健康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早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类就开始驯化野生动物,但直到公元1750年之后才开始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动物选种[2]。

动植物育种的科学理论在20世纪初期建立起来[3]。

所谓育种,就是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生物的遗传结构,以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

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遗传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大大扩大了生物遗传改良的范围,除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传统的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方法外[4,5],还发展了辐射诱变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细胞核移植、抗性育种、染色体工程以及基因工程等方法[6]。

近年来,各种遗传育种技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鱼类的遗传改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育出部分鱼类新品种。

本文就鱼类遗传育种的方法及其发展动态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概况,探讨了鱼类遗传育种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鱼类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又称系统育种,是一种经典的新品种培育方法,它是对一个原始材料或品种群体实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反复选择淘汰,从中分离出一些经济性状表现显著优良而又稳定的新品种[7]。

任何一种育种方法最终都要经过挑选亲本进行繁殖这一步骤,可以说选择育种是育种工作中最根本的方法。

鱼类选择育种的常用方法有: 家系选择、亲本选择、混合选择和综合选择等。

鱼类选育中最成功、成效显著的为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的选育。

美国、日本等国从20世纪初就开始对虹鳟进行选择育种,其中最成功的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道纳尔逊经23 年研究育成的“超级虹鳟”。

目前经过选育的虹鳟形成了多个品系。

挪威国家水产研究所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与传统的选择育种相结合对大西洋鲑进行选择育种,提高了幼鱼的成活率、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7]。

我国在选择育种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淡水鱼种。

目前已成功选育出了荷包红鲤(Cyprinus carpiowuyuanensis)、兴国红鲤(Cyprinus carpiovar.singuonensis)、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var.Pengzesis)、德国镜鲤(Cyprinus Carpio L)选育系F4、团头鲂(CarnisMegalobramae)、“浦江1号”、甘肃金鳟、“夏奥1号”、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新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carp)等近10个新品种和新品系[6]。

2 杂交育种杂交是指通过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而获得双亲基因重新组合的个体的过程,是育种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不仅能够丰富遗传结构,使不同类型的亲本优良性状得以结合,提高杂交后代的生活力,还能产生亲本从未出现过的优良性状,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新品种[8]。

虽然杂交育种的研究在水产品种有广阔的前景,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杂交对象,尽可能避免杂交育种的盲目性,又要高度重视杂交生物可能对自然种群造成的生物污染[9]。

2009-2010年,辽宁省凤城市鱼种场根据鱼类杂交一代优势育种途径,选择德国框鲤做父本,散鳞镜鲤(Cyprinus carpio)做母本进行杂交育种试验,成功培育出了抗病力强、生长快、成活率高的杂交一代鲤鱼苗种,提高养殖抗病力和养殖产量[10]。

浙江海洋学院通过燕尾红剑与鸳鸯剑杂交以及连续回交获得体色为红底黑纹的长鳍剑尾鱼,暂名长鳍鸳鸯剑(燕尾红剑×鸳鸯剑)。

选取杂交子代群体中出现的红底黑条纹且观赏性好的长鳍鸳鸯剑与鸳鸯剑进行连续4次的回交,如此连续选育5个世代,子代中红黑体色的个体的比例从45.1%增加到90.1%[11]。

珠江水产研究所采用种内杂交的方法,集中不同群体优点作为基础群,以斑鳢(Channa argus)雄鱼为父本,乌鳢(Channa maculata)雌鱼为母本,通过生态调控和激素催熟等方法强化培育亲本,解决两种亲本之间的性腺发育不同步的问题,获得生长速度大幅提高的超级杂交鳢-乌斑鳢(乌鳢♀×斑鳢♂)[12]。

2009年广东省、海南省分别培育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赤点石斑鱼(E.akaara) ♂、赤点石斑鱼♀×斜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4种杂交石斑鱼苗,其中,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产量最高,饲养2个月,体长约是母本的1.4倍,体重约2.1倍;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饲养3个月,体长约是母本的1. 6倍,体重约4倍;并且该两种杂交种都具有较强的抗病性[13]。

杨少森[14]利用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进行杂交,结果表明所选亲本组合相容性较好,杂交后配子能正常受精孵化,孵化后杂交子代生长发育正常,且杂交F1仔、稚、幼鱼阶段在生长速度上表现出杂种优势。

通过杂交获得的杂种可以采用遗传标记的方法来鉴定杂种具有的优势。

常用的细胞遗传学标记方法主要有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染色体核型又称染色体组型,是依据处于细胞分裂中期浓缩的染色体的形态建立的,是区别物种的基本遗传学依据。

2002 年,叶星等[15]采用活体肾细胞直接制片的方法制备了广东鲂×团头鲂杂交F1的染色体制片,结果均表明染色体核型可用于杂种的鉴定。

荧光原位杂交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该方法具有易操作、安全、快速、探针稳定、检测信号、强杂交特异性高、同时显示多色多个不同探针的杂交信号等优点,因而在分子细胞遗传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2007年,王世锋[16]运用传统的核型分析、染色体显带技术及FISH技术构建了六种石斑鱼的系统进化树,同时揭示了石斑鱼属染色体的进化规律。

3 转基因技术育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培养出转基因鱼的国家。

1985年,朱作言等人将人的生长激素注射到泥鳅和金鱼的受精卵中,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鱼并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转基因鱼模型[17,18]。

随后,世界各国为了提高鱼类代谢、适应环境及抗病能力,先后对鲤鱼、虹鳟、斑马鱼、罗非鱼、大西洋鲑等二十多种鱼类进行了转基因的研究[19,20]。

目前主要使用的转基因方法有显微注射、精子携带和基因枪等。

转基因育种相对传统的鱼类选育种而言,具有育种周期短、优良性状遗传稳定的优点,然而,目前获得的转基因鱼并不是一个遗传上的稳定品系,转移基因的定点整合和转基因鱼纯系的建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同时,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性及食用安全性仍有待于研究。

尽管如此,就国际上动物基因转移研究的整体水平和进展而言,转基因鱼极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进入商品化的转基因动物[21]。

4 多倍体育种鱼类多倍体育种是目前鱼类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生物学方法(远源杂交、核移植、细胞融合等)、物理学方法(热休克、冷休克、电休克、静水压处理等)、化学方法(秋水仙素、聚乙二醇等) 。

在多倍体技术中,最常用的为三倍体技术,主要是利用其不育的特点。

三倍体鱼通常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抗病力强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2]。

迄今为止,已获得了大西洋鲑、斑点叉尾鮰、硬头鳟、银大麻哈鱼、虹鳟和美国红点鲑等20余种鱼和杂交种的三倍体,以及鲟、斑点叉尾鮰、硬头鳟等的四倍体[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