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品种选育与改良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遗传改良与选育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遗传改良与选育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遗传改良与选育技术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为了满足人们对海鲜产品的需求,提高产量和品质,养殖动物的遗传改良和选育技术在水产养殖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养殖动物的遗传改良和选育技术,并探讨其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遗传改良的意义遗传改良是指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方法对养殖动物进行选择和配种,以改进其产量、品质、抗病能力等性状的过程。

遗传改良的意义在于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抗病能力,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首先,遗传改良可以加快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

通过对生长速度的选择和配种,可以培育出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的优良品种,缩短生长周期,提高养殖效率。

其次,遗传改良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

通过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个体进行繁殖,可以培育出抗病力强的品种,减少养殖过程中发生疾病的风险,减少药物使用量,降低养殖成本。

最后,遗传改良可以改善养殖动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选择高产、高品质的个体进行繁殖,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海鲜产品的需求。

二、选育技术的方法水产养殖中常用的选育技术包括经典育种和分子育种两种方法。

经典育种是在养殖动物中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人工配种。

首先,通过对养殖动物进行性状测定和遗传参数估计,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然后,利用人工授精或人工授精、人工孵化的方式进行配种。

最后,通过连续选择,逐渐固定和积累优良基因,培育出具有稳定优良性状的品种。

分子育种是利用遗传标记的方法对养殖动物进行选择和配种。

首先,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确定与目标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

然后,根据遗传标记进行选择,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个体。

最后,进行配种,培育出具有目标性状的品种。

三、水产养殖中的典型案例1. 虾类养殖的遗传改良与选育技术虾类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中重要的品种之一。

近年来,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通过选择生长速度快、耐病能力强的虾种进行繁殖,培育出生长快、产量高的优良品种。

鱼类遗传育种的技术和应用

鱼类遗传育种的技术和应用

鱼类遗传育种的技术和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鱼类的遗传育种技术和应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遗传育种技术是指利用基因组信息,通过选择和交配等手段,选择出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以达到提高物种性状的目的。

下面就鱼类遗传育种的技术和应用进行一番论述。

第一部分:鱼类遗传育种技术1、亲本选择技术亲本选择技术是指根据不同的遗传性状,选出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鱼类作为优良亲本,进行育种繁殖。

在亲本选择技术中,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生长速度、体型适应性、疾病抗性以及肉质品质等。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近亲繁殖和杂交导致的不良后代。

亲本选择技术对于提高鱼类品种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2、基因标记技术基因标记技术是将特定的DNA序列作为标记,帮助鱼类育种者更好地了解某些鱼类的遗传构成,从而实现更有目的性的遗传改良。

基因标记技术一般分为RAPD、AFLP、SSR、SNP等,其中SSR技术应用最广泛。

基因标记技术的应用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鱼类的遗传信息,为后续的亲本选择、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和分子遗传监测提供了便捷的方法。

3、分子育种技术分子育种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和利用鱼类基因组信息进行育种繁殖。

分子育种技术包括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分析鱼类基因组,找到具有影响生长速度、体型、肉质等性状的基因,利用蛋白质工程、基因编辑等手段进行遗传改良。

目前,分子育种技术发展迅速,正在成为鱼类遗传育种的重要技术之一。

第二部分:鱼类遗传育种的应用1、提高鱼类的生长速率和体型通过基因标记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选育出生长速度和体型较大的鱼类品种。

这样的鱼类成长速度快,体型大,可以提高鱼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同时,选育出生长速度和体型适中的鱼类品种,可以使鱼类适应更多的水生环境条件,提高鱼类的适应性。

2、提高鱼类的疾病抗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这会给养殖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水产养殖中的育种技术与选育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育种技术与选育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育种技术与选育方法水产养殖是指人工繁殖和养殖各种水生生物,为了提高水生生物的生产性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育种技术和选育方法在水产养殖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育种技术和选育方法。

一、育种技术1. 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育种技术之一。

通过提取雄性和雌性水生生物的性细胞,然后在实验室中将其结合,以人工方式受精。

这种技术可以选择优良品种进行交配,提高后代的遗传质量。

人工授精技术还可以避免天然繁殖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如天敌的捕食和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

2.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育种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Cas9系统,可以直接修改水生生物的基因序列,以达到增强其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精确地选择和编辑特定的基因,加快育种进程,提高选育效率。

3. 多倍体育种技术多倍体育种技术是通过诱导某些水生生物产生多倍体来进行选育的一种技术。

多倍体具有较大体型、耐环境逆境以及生长速度加快等优势,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产出和经济效益。

利用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提高水生生物的育种效果,并且在育种过程中避免了自然交配的不确定性。

二、选育方法1. 选择优良种原选育优良种原是进行水产养殖育种的首要工作。

通过评估候选种原的生长速度、体形特征、抗病能力等指标,筛选出优良的种原进行繁殖。

同时,还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等手段对种原进行遗传背景的分析,以选择具有良好遗传特征的种原。

2. 亲本配对和交配制度设计亲本配对和交配制度的设计对于选育优良品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选择亲本进行交配,可以将有益基因进行组合和固定,增强和改良目标品系的遗传基础。

通过制定合理的交配制度,可以达到提高产出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3. 选择后代筛选指标在繁殖后代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筛选指标来评估后代的生长性能和抗病能力。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生长速度、体型特征、抗病能力、繁殖力等。

通过全面评估后代的综合表现,可以筛选出优良的个体作为下一代育种的亲本,进一步提高种群的遗传质量。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育种与遗传改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育种与遗传改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育种与遗传改良鱼类育种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一环,通过遗传改良可以提高养殖鱼种的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本文将从鱼类育种的意义、常用的育种方法和遗传改良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鱼类育种的意义鱼类育种是通过选择优良个体繁殖后代,以获取具有更好性能的鱼种。

这对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生产效益:通过育种可选出生长快、耐病性强、适应环境力强的品种,在养殖过程中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养殖效益。

2. 提高鱼种品质:育种可以筛选出肉质鲜嫩、口感好、外观美观的鱼种,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优质鱼类的需求。

3. 增强抗病能力:通过育种可以培育出抗病性强的鱼种,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减少养殖企业的经济损失。

4. 保护遗传资源:通过育种可以促进优良遗传特性的保护和传承,避免基因资源的丧失和遗传多样性的下降。

二、常用的鱼类育种方法鱼类育种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

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根据鱼的生产性能和形态特征进行人工选育,以保留和传承优良遗传特性。

该方法将具有良好性状的个体作为种质材料,通过亲本选择、配对和后代选择等步骤,逐渐固定和提高有利性状,同时排除不良遗传特性。

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利用亲本间异质性进行配对繁殖,通过杂种优势的产生提高鱼种的生长速度、免疫力等性状。

一般采用的杂交方式包括F1杂交、回交、三元杂交等,选择合适的亲本进行配对,通过正交配制、交互配合等方法进行杂交繁殖。

3. 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育种技术,通过基因转移和基因编辑等手段,直接改变鱼种的基因组,以获得更好的性状。

该方法包括转基因育种和基因编辑育种,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特定基因的定向转移或编辑。

三、遗传改良技术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遗传改良技术在鱼类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育种效果和遗传进展的速度。

1. 遗传标记:遗传标记是利用特定基因座的多态性来追踪和筛选目标基因的遗传方式,可以加快优良基因的筛选和选育速度。

锦鲤的繁殖和选优技术

锦鲤的繁殖和选优技术

锦鲤的繁殖和选优技术摘要:锦鲤的原始品种是红色鲤鱼,早在近200年前,日本人发现了这种鲤鱼的色彩变异种,经过人为地培育改良,逐步形成极富观赏价值的大型鱼类。

锦鲤因其体色鲜艳,斑纹灿烂,游姿高雅,体态优美,躯干雄健而颇受人们的喜爱。

养鱼爱好者非常希望能繁育出优良珍贵品种,因此了解锦鲤的原始品种是红色鲤鱼,早在近200年前,日本人发现了这种鲤鱼的色彩变异种,经过人为地培育改良,逐步形成极富观赏价值的大型鱼类。

锦鲤因其体色鲜艳,斑纹灿烂,游姿高雅,体态优美,躯干雄健而颇受人们的喜爱。

养鱼爱好者非常希望能繁育出优良珍贵品种,因此了解和掌握锦鲤的繁殖及苗种培育等技术是很重要的。

1亲鱼选择1.1锦鲤的雌雄鉴别锦鲤在繁殖季节易于鉴别,在非繁殖季节,只要有经验的人才能从其形态、游姿等方面鉴别雌雄,见表1。

表1锦鲤的雌雄鉴别-----------------------------------------------------------------部位雌鱼雄鱼-----------------------------------------------------------------体形身体粗短而丰满,头部稍窄而长,身体瘦长,头部宽短,腹部膨大,繁殖期尤为明显。

额部稍突起。

-----------------------------------------------------------------胸鳍胸鳍末端圆形,繁殖期雌鱼体上胸鳍末端窄而尖,繁殖期胸鳍无“追星”。

第一根鳍条和鳃盖上有乳白色突起,即“追星”,用手摸有粗糙感。

-----------------------------------------------------------------生殖孔平而扁,微外突,繁殖后期用小而下凹,繁殖后期用手轻压手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

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游姿游动较慢,反应迟钝。

淡水鱼类养殖的育种技术与种苗培育

淡水鱼类养殖的育种技术与种苗培育

淡水鱼类养殖的育种技术与种苗培育淡水鱼类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在满足人们对于鱼类产品需求的同时,也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育种技术和种苗培育作为淡水鱼类养殖的关键环节,对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淡水鱼类养殖的育种技术和种苗培育进行探讨。

一、育种技术1. 优良种源选择育种技术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优良的种源。

只有选择具有良好生长性能和耐逆能力的优良品种,才能在养殖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效益。

在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种鱼的大小、体型外观、产卵能力以及疾病抗性等因素,以确保选取的种鱼具有较高的遗传性状。

2. 繁殖管理繁殖管理是育种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淡水鱼类养殖过程中,采用适当的人工授精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繁殖成功率。

此外,合理控制水温、光照和饲养管理,也是提高生殖率的重要手段。

例如,适应温度和光照条件的调节,可以促进鱼类的生殖发育,提高产卵量和受精率。

3. 优质种苗筛选在淡水鱼类养殖中,优质的种苗是成功养殖的基础。

因此,需要对种苗进行筛选和评估,确保选取的种苗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和抗病能力。

种苗筛选的标准包括体型外观、生长速度和生长均匀性等因素。

同时,饲养管理方面的注意事项也是保证优质种苗的重要手段。

二、种苗培育1. 育苗池建设育苗池的建设对种苗培育具有重要影响。

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和水源,确保育苗池水质清洁、无污染,并且具备良好的水体循环条件。

同时,充分利用育苗池的水质和环境特点,合理控制光照和水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 种苗投放与管理种苗投放是种苗培育的重要环节。

投放前需要对种苗进行检疫和检测,确保无病无害。

同时,在投放后需要合理控制投放密度和投放时间,避免造成过量的竞争和损失。

在种苗培育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饵料的选择和饲养管理,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质条件。

3. 疾病防控在种苗培育过程中,疾病防控是至关重要的。

要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疾病检测,及时采取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此外,定期清理池底和更换水源,保持育苗池内的水质清洁,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鲑鱼苗的遗传改良与选择育种技术

鲑鱼苗的遗传改良与选择育种技术

鲑鱼苗的遗传改良与选择育种技术鲑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广泛应用于养殖业。

为了提高鲑鱼的产量和品质,遗传改良和选择育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鲑鱼苗的繁育和育种过程中。

本文将探讨鲑鱼苗的遗传改良和选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遗传改良是通过改良或改变鲑鱼的基因组来实现对特定性状的选择和优化。

遗传改良的目标可能是增强鲑鱼的生长速度、抗病性、适应力、肉质和色泽等。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鲑鱼遗传改良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选择交配,通过选择具有特定性状的优良亲本间的交配,以获取优良性状的后代。

这种方法可用于改良多个性状,如生长速度和抗病性等。

选择交配的关键在于确定亲本的遗传背景和性状的遗传规律,从而确保后代获得期望的性状。

第二种方法是家系选择,即通过选育优良的家系来改良鲑鱼的性状。

家系选择是利用家系间的遗传差异来选择性状,通过连续选择和交配,逐渐提高家系的优良性状。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改良鲑鱼的生长速度和抗性,还可以优化鲑鱼的产卵数量和质量。

第三种方法是基因组选择,即通过对鲑鱼基因组进行全面或局部的分析和筛选,选择具有优良基因型的个体。

基因组选择可以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例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这样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个体的遗传价值和潜力。

基因组选择的优势在于可以更精确地选择想要的性状,缩短选育周期。

在实际应用中,鲑鱼苗的遗传改良一般结合使用多种技术。

例如,选择交配和家系选择可以结合使用,以加速优良性状的改良。

同时,基因组选择也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预测个体的遗传价值。

除了遗传改良技术,选择育种技术也是鲑鱼苗繁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选择育种是通过选择具有某种性状的个体,继续繁殖下一代来改良种群。

选择育种的目标是隔代遗传和逐代改进特定性状。

选择育种技术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

直接选择是通过测定个体的性状,并根据性状的表现选取繁殖个体。

例如,通过测量鲑鱼的体重和体长来选择生长速度快的个体进行下一代的繁殖。

间接选择是通过选择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其他性状来进行。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选种与选育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选种与选育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选种与选育技术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鱼类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资源,在水产养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同种类的鱼类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适应环境,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产量,选种与选育技术成为了水产养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鱼类选种与选育技术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技术方法和策略。

一、鱼类选种的重要性选种是指通过选择优良个体,进行特定性状的选择和配对,以改良遗传现状和优化个体遗传构成的过程。

在水产养殖中,选种可以帮助养殖者获取更具经济价值和适应力强的鱼种,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选种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种可以帮助选择适合特定养殖环境的鱼种。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于水温、水质、饵料等环境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通过选种,可以选择出对特定养殖环境适应力强的品种,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成功率。

其次,选种可以改良遗传特性,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通过选择具有较快生长速度和良好抗病能力的个体进行繁殖,可以将这些良好特性遗传给后代,实现良种的选育和推广。

最后,选种可以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和降低经营风险。

优质的养殖产品在市场上更受欢迎,价格更高。

通过选种,可以提高养殖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养殖者的利润。

同时,选种可以降低养殖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确保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鱼类选种的技术方法和策略在水产养殖中,鱼类选种的技术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

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效提高选种的效率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鱼类选种技术方法和策略:1. 多样性选种:通过收集多个不同地区或不同基因型的鱼种,进行杂交配种,以提高遗传多样性和适应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遗传缺陷和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2. 亲本选择:根据鱼类的生长速度、产量、抗病能力和品质等特性,选择优秀的亲本进行繁殖。

通过对亲本的评价和选择,可以将优秀的遗传特性遗传给后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罗非鱼的种 间杂交,特别显著的是福寿鱼(莫 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 其生长速度比母本快100%,比父 本快50%。
福寿鱼
奥尼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 鱼♂),后代的雄性率可达97.87%, 具有全雄和杂交的双重优势,在生产 上得到广泛合,以改良二倍体红鲫为母本,经多 代选育培养而得到的四倍体鲫鲤为父本,通过 倍间杂交而获得的三倍体新品种。
异育银鲫“中科3号”:
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利用银鲫双重生殖方式,从高 体型(D系)异育银鲫(♀) 与平背型(A系)异育银鲫 (♂)交配所产后代中选育出 来,再经异精雌核生殖培育而 来的异育银鲫新品种。
• 育成后再想引入新的遗传性状困难大 • 带有新性状的品种可能同时也携带有害基因,杂交后有可 能会降低原有性状等许多弊端。
(二)现代育种方法
• 性别调控
• 细胞工程育种
• 基因工程育种
27
1. 性别调控
• 许多鱼类雌雄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学性状诸如生 长率、成熟年龄、繁殖方式、体色、体型、个体大小等 差异,而且大多数鱼类性成熟后生长速度显著下降,大 部分能量消耗在性腺发育上,致使可食部分减少,肉质 变差。
生态类型鲤鱼品种――黑龙江野鲤、荷包红鲤、德国镜鲤及散鳞镜鲤 的杂交、回交,建立雌核发育系、回交系与雌核发育系合成技术,再 经系统定向选育,育成了抗寒能力强、生长快和性状遗传稳定的品种。
全雌鲤:人工诱导雌核发育与性逆转相结合的育种途径,是中国科
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室结合生产实践培育出的一种
三倍体草鱼
美国:只允许三倍体草鱼 放入河流或湖泊中。
40

单倍体育种(雌核发育、雄核发育)
鱼类单倍体育种技术是在受精卵水平上进行人工操作与 加工,以获得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二倍体,是快速建立 纯系的有效途径,也是选育新品种和新类型的宝贵材料。 雌核发育技术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国外首先发展起来的, 7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究,现已获得草、鲢、鲤、鲫、虹 鳟、牙鲆等雌核发育鱼,运用此技术建立了兴国红鲤纯 合系,培育出了全雌杂交鲤。 雄核发育由于难度较大,目前还没有获得性成熟的雄核 发育鱼。
• 属间杂交
此类杂交是比较多见的,我国 已开展了鲤与鲫、青鱼与草鱼、草 鱼与鱼感、长春鳊与三角鲂、瓦氏 黄颡鱼与长吻鱼危等47个组合。 一般来讲,属间杂交是能够正常 受精和得到成活鱼苗的,杂种也具
有杂种优势,但杂种的可育性情况 复杂。 杂交黄金鲫(散鳞镜鲤♀×红鲫♂)
• 种间杂交
• 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远缘杂交方法,成功率非常高,且一般都 具有杂种优势,杂种F1均是完全可育的。
8
团头鲂“浦江1号”:上海海洋大学
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过十几年工人定 向选育的品种。
吉富罗非鱼:该鱼是1993年
以来在菲律宾利用尼罗罗非鱼 的四个亚洲品系和四个非洲品 系等广泛的种质资源选育而成 的新品系。
9
斑点叉尾鮰USDA-103:
美国选育品种,抗病,生长速 度快
虹鳞:芬兰、美国选育品种
10
基因型不同的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交配的过程称为杂交。杂交的主要目 的是获得杂种优势,培育杂交新品种。杂交又分为近缘杂交和远缘杂 交。

近缘杂交 (Close hybridization)
即种内杂交,同一物种的生物相互交配,是杂交育种最常用的方法

远缘杂交 (Remote hybridization)
物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型之间的杂交,如种间、属间和科间杂交 等
冷休克(0-0.2℃) 冷休克(0-0.2℃)
Ueno(1984) Ueno(1984) Recoubratsky(1992) 日本工厂化生产 尤峰(1993)
热休克(40-41℃) 1.5-2 冷休克(0℃) 冷休克(4-5℃) 30 10-15
水晶彩鲫
水晶彩鲫 牙鲆 颖鲤 虹鳟
3
50-65 53 58
37
部分鱼类多倍体诱导试验结果
鱼类 鲤鱼 鲤鱼 鲤鱼 香鱼 黑鲷
授精后开 始处理时 间(min)
5 10 6 5 5
诱导方法
持续处 理时间 (min)
60 60
三倍体和四倍体出现率 (%)
三倍体91.67 三倍体60.87 80-100% 90 随处理时间的延长,三 倍体率上升,但孵化率 下降
作者
杂种名称
丰鲤
杂交组合
兴国红鲤♀×散鳞镜鲤♂
培育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审定时间
1996年
荷元鲤
岳鲤
荷包红鲤♀×元江鲤♂
荷包红鲤♀×湘江野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湖南师范学院
1996年
1996年
三杂交鲤
芙蓉鲤
荷元鲤♀×散鳞镜鲤♂
散鳞镜鲤♀×兴国红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湖南省水产研究所
中华鲟(多倍体)等
36

人工诱导鱼类多倍体育种的方法
• 远缘杂交方法,产生异源多倍体 如:刘思阳(1987)采用草鱼(♀)与三角鲂(♂) 杂交获得异源三倍体草鲂杂种;刘筠(2002)采用红 鲫(♀)与湘江野鲤(♂)杂交,获得异源四倍体鲫 鲤等 • 人工条件下诱导鱼类多倍体的产生
采用各种物理的、化学的方法,人工诱导获得同源 和异源多倍体鱼类

混合选育
• 在一个育种计划中,经常会使用几种选择方法同时对目标性
状进行改良,根据各种选择方法自身的特点,以及目标性状的 特性,扬长避短,使选育效果最优。 • 最常用的是家系选择法与群体选择法相结合。
• 传统育种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 缺点: • 可供选择范围小
• 选择效率较低,品种育成时间长
鳕鱼
人工控制性别方法
• 激素处理
雄性激素:遗传雌性 雌性激素:遗传雄性 表型雄性 表型雌性
(17 β - 雌二醇,17α-乙炔基雌二醇,雌酮等)
(17a-甲基睾酮,群勃龙醋酸酯,fadrozole,letrozole等)
32
• 三系配套法
33
• 种间杂交
尼罗罗非鱼♀
× 奥利亚罗非鱼♂ 100% ♂
34
•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 人工诱导雄核发育
• 人工诱导三倍体
• 温度、光照、pH、养殖密度等外界环境条件
35
2. 细胞工程育种
◆ 多倍体育种 通过增加鱼类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鱼类的遗传基础,从而培 育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或品系)。
多倍体可分为:天然多倍体和人工诱导多倍体
天然多倍体的鱼类有:银鲫(3n)、泥鳅(3n、4n),
到目前为止,我国利用该技术已成功地选育出了荷包红鲤、兴国红 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彭泽鲫、德国镜鲤选育系 F4、团头鲂“浦 江1号”、甘肃金鳞、“夏奥1号”奥利亚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 松浦镜鲤等10个新品种和新品系。
荷包红鲤
新吉富罗非鱼
彭泽鲫

家系选育
• 家系选育是从一雌一雄选种选配后建立家系开始,在其后代 中一代一代进行高度的近亲交配,以累代实行严格的全同胞交 配为基础,依据个体表现型值,兼顾家系平均值,运用BLUP 方法估算育种值,再来进行选择留种和选配。 • 家系选育的关键是选种和选配,核心是育种值估计。 • 目前我国在鱼类家系选育方面才刚开始,只在罗非鱼、 鲤和虹鳟等少数鱼类中开展,建立了一些初选家系,但 还没有育出一个新品种。
鱼类品种选育与改良
王卫民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一、鱼类品种现状
• (一)主要养殖品种 • 鲤、鲫、团头鲂、罗非鱼、斑点叉尾鮰、虹鳟
2
鲤鱼—地方品种
乌克兰鳞鲤
抗寒能力强的新品种
镜鲤
鲤鱼的变种,从普通鲤鱼的 变异品系选育而来的
红鲤
荷包鲤
3
鲤鱼—优良品种
丰鲤:由中科院水生所选育,以兴国红鲤
为母本、散鳞镜鲤为交本,通过杂交而获得 的杂种一代,是我国最早研究成功并最先在 生产上获得推广应用的杂交鲤。由于在渔业 生产中发挥了明显的增产丰收效果,颇受养 殖者欢迎,因此被群众誉为“丰鲤”。
建鲤:以特定的荷包红鲤和沅江
鲤为亲本,采用家鱼选育、系间杂 交及染色体组工程(雌核发育)等 综合育种的新工艺,经六代定向选 育育成的良种。
4
颖鲤:由长江水产研究所培育,选用散鳞镜鲤为母本,鲤鲫移核鱼
F2为父本,以常规有性杂交而成的子一代杂种。
松浦鲤:是采用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4个不同
• 根据需要专门生产全雌或全雄苗种进行单性养殖,或者 培育出性腺不发育的中性鱼以消除性成熟带来的不利影 响,从而将大大提高养殖鱼类的经济效益。
28
个体大小差异
♂ ♂


蓝鳃太阳鱼 •大西洋比目鱼 ♀> ♂ •半滑舌鳎
♀> ♂
罗非鱼
29
人 工 养 殖 条 件 下 的 性 早 熟 鱼 类
大马哈鱼
鲈鱼
由当年鱼苗养成商品鱼的养殖鱼类新对象。
5
鲫鱼
异育银鲫: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
研究所利用黑龙江方正县天然雌核发 育的银鲫为母本,以江西兴国红鲤为 父本,人工授精后的异精雌核发育的 子代。
黄金鲫:是我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
委员会最近审定通过的淡水鱼类养殖新 品种。该品种以散鳞镜鲤为母本、红鲫 为父本,通过远缘杂交获得,可在全国 范围内进行池塘养殖。
1996年
1996年
颖 鲤
荷包红鲤抗 寒品系 松浦鲤
散鳞镜鲤♀×鲤鲫移核鱼 F2♂)
黑龙江野鲤♀×荷包红鲤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 所
1996年
1996年 1997年
以黑龙江野鲤、荷包红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 散鳞镜鲤和德国镜鲤为亲 所 本,通过杂交、回交、雌 核发育等方法获得 金鱼♀×彩鲫♂ 天津换新水产良种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