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质概况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
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
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年蒸发量882.4㎜;年平均日照1400h。
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3.5~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上海地质概况

上海地基土体结构类型分区一般而言,表土层和第一砂层可作为天然地基或浅基础持力层,选择第一、二硬土层可作为多层或小高层建筑桩基持力层较为合适,而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则以第二、三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
然而,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受后期古河道的冲刷切割,有些工程地质层在平面分布则残缺不全。
建筑适宜性与工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工程地质层产出状况,可以确定相适应的建筑物基础结构形式及其建筑规模。
在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地区,并非不能进行建筑施工,而是容易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其防范和治理的基础投入将显著增加,否则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会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第一、二硬土层对于一般建(构)筑物具备有良好的工程地质特征,所以我们将它们作为标志层,对浅部土体划分为三大土体结构类型区(在同一土体结构类型中还可以按照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分为若干亚类):存在第一、二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S区);存在第二硬土层,缺失第一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T区);缺失第一、二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N区)。
由于第一、二硬土层天然含水量比较低,孔隙比较小,土体不易压缩,土质密实,所以在相同水位条件下,S区、T区的地面沉降量小,而N区的地面沉降量大。
S区:分布于松江、青浦和金山等区的西部。
该区内除零星分布的基岩山体外,以冲湖积平原为主,地势相对低洼。
本类型土体75米以浅普遍发育有二层硬土层,且大部分地区浅部砂层不发育,因此本区的地基条件明显优于其它地区。
但由于局部地区的表土层中夹有工程性质极差的泥炭质土,所以,对依赖天然地基的建筑工程需要采取开挖消除或治理。
T区:有第二硬土层无第一硬土层分布,分布在嘉定、宝山区大部,青浦、松江区的东部,闵行区西部,金山区东、北部,南汇区大部及浦东新区川沙、市区的局部地区。
总体认为地基条件尚好的土体结构类型。
N区:无第二硬土层无第一硬土层分布,分布在市区局部和宝山区北部,长江河口的崇明、长兴和横沙等三岛,第三软土层局部缺失,第一、二软土层厚度较大,具有明显的流变、触变现象,河口地区易产生渗流、震动液化。
上海地理知识点总结

上海地理知识点总结上海是中国东部的一个直辖市,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下面是一些上海地理知识点的总结:1. 地理位置:上海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长江入海口处,东临东海,濒临杭州湾,西北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北与江苏省苏州市相邻,东南与温州市相邻。
2. 地形地貌:上海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米以下,中部和南部河流纵横交错。
上海由于距离大海较近,海拔较低,容易受到海洋影响,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潮湿。
3. 气候: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多雨,春秋季温暖宜人。
降水主要分布在夏季,冬季相对较干燥。
4. 行政区划:上海市下辖16个市辖区,分别是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浦东新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
5. 人口: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为2419万人。
由于上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6. 经济发展:上海是中国经济的重要中心,也是全球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上海拥有中国最大的港口,航空枢纽和铁路交通枢纽。
上海自贸区、陆家嘴金融区和临港地区成为经济特区和开放区域,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和金融机构。
7. 文化名城:上海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上海拥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和景点,如外滩、东方明珠电视塔、豫园、城隍庙等。
上海也是中国电影和戏剧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许多电影院和剧院。
8. 教育:上海拥有众多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大学。
上海市的教育水平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高中,如复旦中学、上海中学等。
9. 交通: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网络。
上海有两个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为全球各地提供方便的航空交通。
10. 城市规划:上海在城市规划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努力打造宜居城市。
上海市工程地质条件

上海市工程地质条件
引言
本文档旨在概述上海市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土壤类型、地下
水位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的信息。
该信息对于进行土地开发和工程
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土壤类型
上海市的土壤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河口淤泥: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弱
的承载力。
2. 河流冲积层: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区,土质松散,承载力较低。
3. 黏土: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好的承载力。
4. 砂土:分布在市区以西地区,承载力较高。
地下水位
上海市的地下水位具有以下特点:
1. 沿河区域地下水位较高,特别是长江和黄浦江两岸。
2. 市区地下水位受城市建设和抽水过程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变动。
地质灾害
上海市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地面沉降:受地下水开采和城市建设的影响,部分地区存在
地面沉降问题。
需加强监测和防治措施。
2. 岩溶塌陷:少数地区存在岩溶塌陷的风险,需注意在开发和
建设中加强防范。
3. 沿海地质灾害:受海平面上升和海洋侵蚀的影响,沿海地区
存在海岸侵蚀和滨海地质灾害等问题。
结论
本文档介绍了上海市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土壤类型、地下水
位和地质灾害等方面的信息。
在进行土地开发和工程建设时,应充
分考虑这些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之蔡仲巾千创作℃℃℃。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3.5~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 ㎡,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上海地区内多属于软土地区,土壤源热泵空调地埋管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传统的地热理论,将地层从上到下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
根据上海地矿徐剑斌等人在浦东、浦西5个100M深测温孔共12次实地地温测试记录进行统计研究,上海地区地下100M以浅层温度相对稳定,土壤平均温度约17℃左右,有利于热泵空调换热器工作。
上海地区地温场示意图如图2所示。
℃,温度受气候影响,温度变更大,为变温带。
由于气温对浅层地温的影响。
测试地区变温层在0~10M,左右,受季节气温影响较大。
℃,温度基本不受气候影响,称之恒温带。
上海市地理环境

上海市地理环境
上海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地
理环境十分独特,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资源。
以下将从地
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方面介绍上海市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上海市地势较为平坦,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
市区东部是沿海平原,西部则有
一些起伏的丘陵地带。
黄浦江、苏州河等河流穿城而过,形成了上海独特的水域景观。
此外,上海还有一些自然形成的湖泊,如青西湖、赵巷湖等,丰富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气候特点
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温和多雨。
上海的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季风带来的降雨丰富,是上海水资源丰
富的重要原因。
水系分布
上海市内水系密布,长江、黄浦江、苏州河等河流纵横交错。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上海的母亲河,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是上
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沿岸景色优美,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苏州河是上海市
的一条支流,曾是上海的主要交通要道,如今成为了城市的风景线。
总体来说,上海市的地理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地形独特。
这些地
理条件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市民提供了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上海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汇总上海乡土地理

上海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汇总上海乡土地理一、上海的位置和地理环境1.上海的地理位置: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经121°29′20″,北纬31°14′59″。
2.上海的地理环境:上海地处长江口的东北侧,东部和南部是东海,北部和西部与江苏省接壤。
二、自然地理特点1.地形地貌:上海地形平坦,海拔较低,地势东高西低,以平原为主。
2.气候特点: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偏干,春秋季温和多风。
3.湿地资源:上海是以水域湿地为主,拥有大量的河流、湖泊、水库和沿海滩涂等湿地资源。
4.海洋资源:上海位于东海的浅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和海洋交通资源等。
5.植被资源:上海植被种类丰富,以草本植物为主,包括湿地植被、沿海植被和城市绿化等。
三、经济地理特点1.城市地理环境:上海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外贸港口,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网络。
2.经济发展: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之一,具有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地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3.产业结构:上海的产业结构主要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其中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
4.旅游资源:上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和特色游览线路等。
四、人文地理特点1.人口分布:上海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口数量众多,其中外来人口占比较高。
2.城市规划:上海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典范,拥有现代化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以黄浦江为核心,东西两岸总体对称。
3.历史文化:上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数百年的沿海商埠历史、老城厢和传统街巷等特色地区。
4.文化艺术:上海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代表性的文化节庆活动,如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车展等。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上海面临着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城市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绿色发展:上海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加大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上海地质概况

2.4.2上海地基土体结构类型分区一般而言,表土层和第一砂层可作为天然地基或浅基础持力层,选择第一、二硬土层可作为多层或小高层建筑桩基持力层较为合适,而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则以第二、三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
然而,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受后期古河道的冲刷切割,有些工程地质层在平面分布则残缺不全。
建筑适宜性与工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工程地质层产出状况,可以确定相适应的建筑物基础结构形式及其建筑规模。
在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地区,并非不能进行建筑施工,而是容易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其防范和治理的基础投入将显著增加,否则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会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第一、二硬土层对于一般建(构)筑物具备有良好的工程地质特征,所以我们将它们作为标志层,对浅部土体划分为三大土体结构类型区(在同一土体结构类型中还可以按照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分为若干亚类):存在第一、二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S区);存在第二硬土层,缺失第一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T区);缺失第一、二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N区)。
由于第一、二硬土层天然含水量比较低,孔隙比较小,土体不易压缩,土质密实,所以在相同水位条件下,S区、T区的地面沉降量小,而N区的地面沉降量大。
S区:分布于松江、青浦和金山等区的西部。
该区内除零星分布的基岩山体外,以冲湖积平原为主,地势相对低洼。
本类型土体75米以浅普遍发育有二层硬土层,且大部分地区浅部砂层不发育,因此本区的地基条件明显优于其它地区。
但由于局部地区的表土层中夹有工程性质极差的泥炭质土,所以,对依赖天然地基的建筑工程需要采取开挖消除或治理。
T区:有第二硬土层无第一硬土层分布,分布在嘉定、宝山区大部,青浦、松江区的东部,闵行区西部,金山区东、北部,南汇区大部及浦东新区川沙、市区的局部地区。
总体认为地基条件尚好的土体结构类型。
N区:无第二硬土层无第一硬土层分布,分布在市区局部和宝山区北部,长江河口的崇明、长兴和横沙等三岛,第三软土层局部缺失,第一、二软土层厚度较大,具有明显的流变、触变现象,河口地区易产生渗流、震动液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2上海地基土体结构类型分区
一般而言,表土层和第一砂层可作为天然地基或浅基础持力层,选择第一、二硬土层可作为多层或小高层建筑桩基持力层较为合适,而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则以第二、三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
然而,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受后期古河道的冲刷切割,有些工程地质层在平面分布则残缺不全。
建筑适宜性与工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工程地质层产出状况,可以确定相适应的建筑物基础结构形式及其建筑规模。
在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地区,并非不能进行建筑施工,而是容易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其防范和治理的基础投入将显著增加,否则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会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第一、二硬土层对于一般建(构)筑物具备有良好的工程地质特征,所以我们将它们作为标志层,对浅部土体划分为三大土体结构类型区(在同一土体结构类型中还可以按照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分为若干亚类):存在第一、二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S区);存在第二硬土层,缺失第一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T区);缺失第一、二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N 区)。
由于第一、二硬土层天然含水量比较低,孔隙比较小,土体不易压缩,土质密实,所以在相同水位条件下,S区、T区的地面沉降量小,而N区的地面沉降量大。
S区:分布于松江、青浦和金山等区的西部。
该区内除零星分布的基岩山体外,以冲湖积平原为主,地势相对低洼。
本类型土体75米以浅普遍发育有二层硬土层,且大部分地区浅部砂层不发育,因此本区的地基条件明显优于其它地区。
但由于局部地区的表土层中夹有工程性质极差的泥炭质土,所以,对依赖天然地基的建筑工程需要采取开挖消除或治理。
T区:有第二硬土层无第一硬土层分布,分布在嘉定、宝山区大部,青浦、松江区的东部,闵行区西部,金山区东、北部,南汇区大部及浦东新区川沙、市区的局部地区。
总体认为地基条件尚好的土体结构类型。
N区:无第二硬土层无第一硬土层分布,分布在市区局部和宝山区北部,长江河口的崇明、长兴和横沙等三岛,第三软土层局部缺失,第一、二软土层厚度较大,具有明显的流变、触变现象,河口地区易产生渗流、震动液化。
因此,综合分析认为属于地基条件较差的土体结构类型。
上海市工程地质结构分区图
(资料来源:张阿根等,上海市地质环境图集,地质出版社,2002)
湖沼
平
原
工程 地质区
Ⅱ
滨海
平原 工程 地
质
Ⅲ
河口
沙岛
工
程
地
质
区
我们不妨可以通过浦东开发实例,评价地基基础勘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90年代初期,为给浦东新区编制开发规划提供地质信息,地质部门对浦东新区的地基基础条件进行了详细勘查。
在浦东新区的规划布局中,规划形成了五个各有侧重、相对独立的综合分区:庆宁寺-金桥综合区区,即陆家嘴-花木综合区、北蔡—张江综合区、周家渡-六里综合区、庆宁寺-金桥综合区、外高桥-高桥综合区。
通过地基条件勘查,地质部门对各区规划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1.陆家嘴—花木综合区(分布于内环线内,面积28公里2)
该区内绝大部分地基土建筑条件较好,属于S区,仅在沿江地带,属于N区。
因此,在该综合区内发
展金融、商业、对外服务等现代化产业,兴建大型-特大型高层建筑,只要避开其沿江地段,从地质环境考虑,是个规划合理的小区。
2.北蔡—张江综合区(位于陆家嘴-花木综合东南,面积19公里2)
该区内大部分属于S区,仅在南部地段属于N区,据规划布局,N区地段内规划拟建上部荷载不大的学院区及居民住宅区,从地质环境上分析,该区规划合理。
3.周家渡—六里综合区(位于陆家嘴-花木综合区南部,面积34公里2)
该区只有东北部六里附近及南部杨思附近属地基条件S区,其它地区均属基础投资大的N区。
从地质环境考虑,该综合区内地基条件差,属大型或特大型建(构)筑物宜避开的地段,本区规划拟建的出口加工区的厂房,属一般性建筑,故规划合理。
4.庆宁寺—金桥综合区(位于陆家嘴-花木综合区的东北部,面积21公里2)
该区内地基土、建筑条件良好,属于S区,从地质环境考虑,该区规划布局合理。
5.外高桥—高桥综合区(位于本区的北部,面积75公里2)
该区由两部分组成:
(1)外高桥港区:位于长江口南岸沿江地带,凭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拟作为港区用地。
但从建筑地基条件分析,该地区属于基础投资大,条件最差的N区。
因此,从地质环境上考虑,该地带宜避开兴建大型或特大型建(构)筑物。
(2)高桥综合区:除上海炼油厂内部分地段外,该区建筑地基条件普遍属于S区,以已建的工业基地为依托,规划拟建出口加工工业及港区后勤基地的规划布局是合理的。
总体上看,浦东规划方案中拟建区布局基本合理,但从地质环境考虑,地质部门对新区的规划提出了一些专业建议,比如:在周家渡—六里综合区,区内一般不宜拟建大型或特大型的建(构)筑物,特别在综合区西南部地段,属于宜避开地段,若确需规划兴建大型或特大型建(构)筑物,从建设条件考虑,应移至内环线的原规划绿化地带;陆家嘴沿江地带的N区已作为绿化规划用地,方案是合理的,余下地段宜修建特大型超高层建筑物;外高桥港区属分区中的N区,条件最差,且浅部第一砂层发育,一般均大于8米,对于港区内拟建的重型、特大型建(构)筑物,一般可移至其后备基地。
虽然城市规划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地质这一项因素,而且城市建筑布局的最终形成是各项环境、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从浦东规划案例可以看到,地质信息可以在建筑工程的可行性与经济性上为城市规划部门提供向导,这对促进城市规划的合理性而言是极为必要的。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的承载能力。
城市地质应先行于城市规划,为城市规划提供诸如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综合基础地质资料和专业建议。
在上海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地质工作在城市制定发展战略、工业区调整规划、城市水资源规划、新城镇发展规划、工程施工设计与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新一轮城市规划蓝图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