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作文】大学生抑郁症自杀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作文】大学生抑郁症自杀案例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篇一:校园自杀案件
校园自杀案件
——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的背后原因
当大学生自杀事件成为象牙塔内的噩梦时,一个过去常常被忽视的病症——抑郁症逐渐浮出了水面。有专家表示,高校自杀身亡的学生中,有60%都与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有关。抑郁症已成为大 学校 园的一大杀手。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北京高校今年因自杀身亡的学生已有9名。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北京高校因自杀而死亡的学生有19名,2005年,又有15名北京高校学子因自杀走上不归路。(社会压力大,毕业后难寻工作心里落差)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案件更是频繁的发生,光有实情报道的概率就远高于社会上的自杀案件。
复旦大学近来证实,该校一名历史系大一学生留下遗书,跳楼自杀,该学生姓周,来自山东。尽管同学及时发现并送医,但周同学年轻的生命还是遗憾地未被挽留。 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见诸报端,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心灵脆弱,还是我们的 教育 出现了偏颇。让一个有一个天之骄子命丧校园?且遗书称厌世。 年轻生命前途光明,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年轻人产生厌世的想法?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大一新生在宿舍上吊自杀获救,在自杀前新生曾经和室友探讨过生与死的问题,在他口中,“生不如死”是他现在心理的真实写照。据报道,该生系“校长实名推荐生”,有同学称他入学后在专业学习上遇到了困难。
北交大一名学生自杀
吉林一毕业实习大学生跳楼砸瘪过路的士
人民大学周燕芬用床单(黄圈处)自缢身亡。
长期压抑,内江一女大学生跳进沱江河自杀,图为渔工打捞场面
广州某大学一名入学仅一周的新生,因“不能忍受饭菜不合口这种生活”从学校的7楼纵身跳下。
深究高校自杀事件频发背后的原因
? 抑郁症成为校园杀手
? 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
? 关注中国教育体制 (高校之责何在。教育之责何在)
? 高校,应建预警干预机制,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学校对恋爱教育的匮乏 ? 教育,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关注的缺失,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篇二:自杀案例
大学生自杀案例分析
继农民、破产者、下岗工人、明星等成为自杀高危群体后,高学历人群也正在成为这一群体中的一员。据《中国日报》报道,自杀已成为我国20-35岁人死亡的第一原因。2005年上半年,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02级学生程小龙对大学生自杀状况进行了调查,他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了200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在收回的189份有效问卷中,有近1/3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曾有过自杀念头。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据《参考消息》报道,我国白领的自杀事件也屡见不鲜,某职业顾问机构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白领职场生涯做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白领感觉压力大的占67%,北京占45%,广州占46%,深圳占64%;因压力考虑过自杀的,上海占23%,北京占12%,广州占8%,深圳占10%。最近一份研究中国自杀状况的报告称,中国平均年自杀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另有数据显示,中国约有7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一组组数据说明了有很多的高学历人群受到了心理问题的困扰,他们更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关心和理解。
最近一段时期,在各大媒体上最抢人眼球的报道莫过于"XX,博士自杀了"、"XX,硕士又跳楼了"、"XX,本科生出走了,至今未归"……也许这也算不上什么新闻,但是人们在为这些天之骄子们扼腕的同时,也不免会发出置疑:这些"高才生"是怎么了?
一组组令人震惊的"死亡"报道
>>
大学生自杀案例分析
2006年6月25日晚近9时,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一大二女生从该校主楼北侧跳楼身亡。 2006年6月21日凌晨一点半左右,江苏镇江丁卯金田花园小区25幢三单元605室发生一起血案,一名在读医学博士深夜持刀狂砍妻儿18刀,后割脉自杀未成,从6楼跳下当场身亡。 2006年6月,北方交通大学一名03级学生白某从12层的学生公寓楼跳下,砸伤两名行人,一人无碍,白某及另一人死亡。
2006年5月24日下午4时许,中科院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一名女研究生,从研究所的公寓楼跳下当场死亡。同日,某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刘某,因导师指责其 论文 开题不好,有不足之处,跳楼自杀。
2006年5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40岁女博士董某跳楼自杀。同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的大二学生小武从校内招待所五楼跳下身亡。 2006年4月28日,四川省成都某高校博士楼一男博士因爱人的一句玩笑话而自杀。 2006年4月15日,家在甘肃漳县、就读于宝鸡文理学院的大四学生包海军,由于患空洞型肺结核,面临毕业担心用人单位拒收,贫困大学生投河自杀。
2006年4月,青岛某高校大一学生21岁的小柯 化名 因失恋跳海自杀。
2006年4月20日下午2时30分左右,衡阳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一学生卢某纵身从7楼跳下,送往医院抢救后不治身亡。据衡阳市蒸湘公安分局透露,卢某在跳楼之前曾因和同学李某发生过争执,一怒之下将李某刺死,自己也选择跳楼

自杀。
2006年3月26日凌晨6时许,安徽合肥市红星路某小区,一名即将毕业的年轻大学生因就业压力大跳楼身亡。
2006年2月28日下午大约4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大四男生因为英语四级未过,从5楼跳下,结束了让他魂牵梦绕4年的大学生活。
2006年2月,华南农业大学两周内4人连续跳楼。
2005年仅上半年,北京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25人,其中有10人为自杀。
大学生自杀"密度"之高,令人咋舌。而"百度"一下"博士自杀",相关网页竟高达1800000个。
纵观他们自杀的原因,无非是生活、情感、学业、健康等"小儿科"问题。按理说,作为高学历的人才,这些小挫折、小压力根本就不应该成为他们自杀的理由,可现在,竟然有这么多的"高才生"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现实,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他们就这样解脱了,身后留下了痛苦的亲人们--他或她的父母、子女、爱人、在意她或他的朋友,他们的痛苦又有谁来承担呢。
"高才生"为何走上了不归路
>>
大学生自杀案例分析
心理专家通过对35位大学生自杀案件的调查后,发现几乎每位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是导致他们走上自杀道路的首要因素。与社会上的一般青年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爱情和审美等等。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是个体角色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形成。同时,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社会变革、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环境,他们对自我的期望值也不时地受到大的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特殊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因而更易走上自杀的道路。
据专家们分析,当代大学生自杀率攀升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
1.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2.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3.学习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林永和教授表示,过去高校自杀的学生中以本科生居多,

现在硕士和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长趋势,这是由于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更突出。
4.家庭原因。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此外,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5.社会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
最近一段时期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教授的关注,他认为这些自杀事件的发生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原因,但是他们也有相同的因素,就是暴露出了我国目前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挫折教育的缺失。从小到大,他们不缺少关爱,但缺少挫折的教育。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哪怕是很小的挫折和委屈,自身也无法找到释放的方式,采取极端的行为来解决,这往往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是责任感教育的缺失。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年轻人责任心太低了,根源是极端个人主义,没有家庭责任心,没有社会责任心。诚然,生命是自己的,但同时也是属
于你的家庭和整个社会的。
三是珍爱生命教育的缺失。在传统的教育中,在珍惜生命教育这一环节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青少年不珍惜生命。自杀未遂的人,事后是非常后悔的,但往往在这个时候已经晚了。作为学校,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问题困扰着当代大学生
来自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物质滥用等。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
>>
大学生自杀案例分析
专家们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抑郁 这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不少学生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家庭出现意外事件等刺激后,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压力而出现的情绪反应。大多数学生都多少有过消极情绪,但体验的时

间比较短暂,随着时过境迁也就消失了。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学生容易长期陷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出现。患者中有的可能认为人生无味而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采取过自杀行为。
最近的流行病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罹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达到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35%,抑郁症越来越"偏爱"高学历人群。因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自杀、轻生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大学生抑郁症群体已不容忽视。
悲观 大学生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力图塑造完美的自我,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显然是存在差距的。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差距,遇到一点挫折、失败,便认为自己"无能",是个失败者,那么就会使自己陷入悲观的消极状态之中。以悲观来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等于是在原有的失败感中增添新的失败感,这必定会导致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很容易对人生失去信心以至产生绝望,走上自杀的道路。
自卑 自卑是因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态度。表现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且认为自己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
某大学 三年级 学生张某,该生身体瘦小,皮肤偏黑,眼睛近视,身体素质差,体育成绩常处于全班最后一名。一天,全班上体育课,内容是100米跑,两人一组,由于男生的人数是单数,而他又排在最后,老师只好将他和一名女生排在一组,结果他没有跑赢这名女生。从这以后,该生变得更加沉默和孤僻,一天夜晚外出未归,第二天早晨发现他在学校的后山上吊身亡。不难看出,这名学生是因自卑而引发自杀的。
篇三:女大学生抑郁轻生 毕业季为何变成自杀“旺季”
女大学生抑郁轻生 毕业季为何变成自杀“旺季”
正值毕业季,各大高校毕业生抛帽狂欢,迎接自己新的未来,本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季节,但最近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却很难让人高兴起来。毕业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大学生们难免倍感压力,焦虑无法排解,有些人会采取极端的方式,但是,只要学校、家人,乃至整个社会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
花季玉殒,令人扼腕
据媒体报道,6月17日,还差半个月就可以拿到毕业证的应届生周佩在全家人准备吃饭时起身进了厕所,之后再也没有出来,她从位于13楼的厕所窗户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仅22岁的生命,从此,父母失去了贴心的棉袄,而她所在的实习

单位百度东莞公司也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员工。
无独有偶,2014年4月16日,广东中山大学一名风华正茂的硕士研究生在宿舍内自尽,该研究生自杀前留有遗书,说明了他选择自杀的原因是,在父母期望、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下压得喘不过气,于是走上了不归路。
类似的事件数不胜数,这些正值花季的大学生,还有很长的道路没有走,还有很多美好没有来得及感受,就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亟待解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都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大学生虽然面临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作为其最信任最亲近的家人,本应是挽救这些年轻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值得注意的是,在前面提到的两起事件中,两个年轻生命陨落前的最后一段时光,他们的家人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温暖。中山大学这位轻生的年轻人在遗书中就提到父母期望过高,让其不堪重负。周佩跳楼前,她的家人就陪伴其左右,也没能阻止惨剧的发生。这不禁让人想问,家属们在孩子伤心或抑郁时,为何束手无策?又或者,家庭和亲人,应该如何帮助这些心理脆弱的抑郁者?
预防年轻人自杀悲剧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携手努力
年轻的生命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令人惋惜。而在这些悲剧背后,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恐怕都难逃其咎。事实上,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光鲜外表下,经济繁荣在带给年轻人带来物质满足的同时,敏感、脆弱、抑郁倾向等心理问题亦同时快速增加。另一方面,伴随高校扩招,学校除了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外,还理应扮演好“导航者”的角色。
而与此同时,作为大学生们最值得依赖的港湾,家人的陪伴和关爱则最为重要。研究表明,当前社会的大学生主体85后、90后所处的家庭环境基本倾向于两个极端:第一种,过度溺爱型的;第二种,过度严厉型的。事实上,85、9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群体,他们在家庭当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占有和利用了家庭当中绝大部分的资源。现代社会中,很多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但有些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未来发展如何,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
对此,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对于家庭的依赖是很强的,家庭通常是他们释放压力和郁闷情绪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父母的支持往往可以产生无形但却强大的力量,如果父母表现得不关注或者不理解,可能会强化他们的负面情绪,心里的最后一根稻草也随之倒下。
因此,面对日益“焦虑”、“脆弱”的年轻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均有责任,去共同携手加强对年轻人的心理辅导、关爱和疏导,唯有此,才不会使得陷于抑郁、脆弱困境中的年轻人,最终选择极端手段结束

自己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