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病例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通常会引起严重的医院感染,特别是在危重患者中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医疗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中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建议,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改善医疗质量和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其耐药性的分析。
通过对不同临床样本中鲍曼不动杆菌的检测和分析,了解其在不同人群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
深入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情况,分析其对常规抗生素的抗性机制,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认识,促进临床医生对该细菌感染的警惕,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减少其对患者健康的危害。
1.3 研究意义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有助于了解该菌株在不同人群中的患病情况,为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其耐药性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制定更科学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因感染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和医疗费用。
深入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对于发展新型抗菌药物以及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对于促进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常见的多重耐药细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中,并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造成严重的感染。
根据临床病例和研究数据,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外科和呼吸科等医疗单位。
临床 药师参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的体会

临床药师参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的体会摘要患者,女,70岁,反复咳嗽、咳痰20年,冬季明显并逐年加重。
2009年8月10日受凉出现后咳嗽、咳痰加重,伴发热(最高温度不详),在当地诊所用药2天后病情加重,出现呼吸困难,遂转入当地医院治疗。
在该医院先后用了头孢匹胺、羟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吡肟、阿奇霉素等药物抗感染。
咳嗽、咳痰、喘息未见好转,并逐渐出现意识障碍,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09年9月3日晚转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室。
入院查体:T39.2℃,R23次/分,P128次/分,BP96/38mmHg,SPO244%。
患者浅昏迷状态,被动体位,呼之不应,唇发绀,双肺呼吸音粗,满布湿罗音,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5.5×109/L,N% 85.4%,L% 8.4%,PCT 461×109/L;CT:双肺及右肺中叶考虑支气管扩张并感染,肺气肿;痰培养+药敏: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多粘菌素E、阿米卡星敏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中度敏感)。
入院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2、社区获得性肺炎;3、支气管扩张。
2 临床药师参与治疗的过程第1天:患者入院后体温一直在39℃以上,予物理降温后,复测体温38.7℃。
急查血常规WBC19.0×109/L,N% 91.0%,L% 3.3%,PCT 480×109/L。
床旁胸片示双肺渗出性病变,考虑肺部感染予以美罗培南1.0g Q8h抗感染,同时予以解痉、平喘、化痰、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及呼吸机辅助通气。
第2天:患者痰量多,为黄色脓痰带血丝。
体温39.7℃。
考虑可能存在非典型致病菌的感染,加用环丙沙星注射液0.4g Qd。
临床药师考虑环丙沙星可能会引起茶碱血药浓度增高,建议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
第3天:患者痰量仍多,为黄色血性脓痰。
替加环素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替加环素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替加环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尤其是医院获得性肺炎。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耐药菌株,对常规抗生素产生了高度耐药性,因此替加环素成为了治疗该菌株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替加环素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效果显著,但同时也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
一、临床疗效分析替加环素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显著,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
研究表明,替加环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消灭感染,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肺部病变,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临床应用中,替加环素能够迅速见效,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肺部影像学表现明显改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血炎症指标逐渐下降,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替加环素还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和较长的体内半衰期,能够有效地穿过肺组织,并在肺组织中积聚,提高了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增强了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杀菌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频次,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替加环素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药物选择。
二、不良反应分析1. 胃肠道反应:替加环素常常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这些不良反应一般在用药后几天内出现,通常是轻度的,不需特殊处理,但在用药过程中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加强胃肠道的护理,以减轻不良反应。
2. 肝功能损害:替加环素使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肝酶升高、黄疸等症状。
在使用替加环素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停药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3. 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在使用替加环素后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对于患者存在过敏史或对替加环素过敏的情况应慎重使用,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对本院2009年3月~2010年2月分离出的11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113株鲍曼不动杆菌来源于痰液71株(63%)、咽拭子20株(18%)、创伤分泌物9株(8%)、其余标本13株(11%),对所测抗菌药物表现多重耐药。
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为81%、复方磺胺甲恶唑为87%,单独使用β-内酰胺类耐药性较高,与酶抑制剂合用可提高敏感性。
敏感性较高的是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喹诺酮类。
结论:临床应重视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而引起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上升的趋势。
标签:鲍曼不动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水与土壤、医院环境及人体皮肤、黏膜,是条件致病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常在患有各种基础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继发感染。
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所致的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多,根据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感染中占第四位,成为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的非发酵菌[1]。
为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本文对11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3株鲍曼不动杆菌为本院2009年3月~2010年2月临床分离菌株(住院患者108例,门诊仅有5例),其中来自痰液71株,咽拭子20株,创伤分泌物9株,尿液5株,血液3株,腹腔引流液3株,深静脉置管2株。
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1.2 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采用美国德灵公司MICROSCAN-4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药敏试验采用MIC法。
细菌鉴定和药敏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西门子公司。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摘要】近年来,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日渐增多,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就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及感染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关键词】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感染治疗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 D R-A b)在医院被检出率日益增多,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P D R-A b是指对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B-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均耐药,但不包括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1]。
本文就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及感染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1 耐药机制1.1 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专家达成共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产生B-内酰胺水解酶,以水解和非水解的方式破坏抗菌药物化学结构上的B-内酰胺环,使抗菌药物失活;②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位置,使抗菌药物无法与之结合而失效;③改变自身结构及外膜孔蛋白数量、分布,使细菌外膜对抗菌药物通透性下降;④外排泵活性增强,使得抗菌药物在细菌体内达不到有效抑菌浓度。
1.2 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生了碳青霉烯水解酶。
碳青霉烯酶是指能够明显水解至少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一类B内酰胺酶,它包括Amb l er分子分类为A类、B类、D类3类酶[2]。
其中A类、D类为丝氨酸酶,B类为金属酶,在不动杆菌属中,最主要的碳青霉烯酶是D类酶。
目前报道D类酶按照氨基酸同源性,可分为8组,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报道的主要是OXA-23组、OXA-24组、OXA-51组及O x A-58组这4组[3]。
据报道,国内大部分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是OXA-23型碳青霉烯酶。
fzal-Shah[4]等研究发现,OXA-23型碳青霉烯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水解活性较低,其他因素如外膜通透性降低及主动外排系统增强可能介导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性及多重耐药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性及多重耐药性分析摘要:不动杆菌属是一类非发酵糖革兰氏阴性杆菌,是近年来引起医院内感染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其中最常见的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了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这种细菌具有极强的获取耐药基因的能力,已经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机制已经为人所熟知,但是其致病性和潜在的毒理性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该菌可引起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伤口感染、继发性脑膜炎、血行感染等各种感染,临床上治疗较困难,而且病死率高。
此文对近年来国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致病性的最新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耐药性1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一类革兰阴性杆菌的非发酵菌,属于卡他莫拉菌属,最早发现于1911年,呈单个或成对排列,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多数菌株有荚膜,无芽孢、无鞭毛、动力阴性。
鲍曼不动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水、土壤、医院环境和人体皮肤表面,在医院内患者的皮肤、结膜、口腔、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易定植。
体外存活的能力强,易造成克隆播散,是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1]。
据国内研究,AB约占临床分离的不动杆菌的 80% 以上[2]。
近几年的时间里,随着不同菌株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分离出来,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引起世界性的临床关注,更为严重的是这类病原菌在重症监护室经常引起暴发流行。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逐渐增高,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逐年上升,成为临床医生共同面对的重要难题。
2 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性2.1流行病学: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的水体和土壤中,易在潮湿环境中生存。
该菌粘附力极强,易在各类医用材料上粘附。
此外,本菌还存在于健康人皮肤、咽部、结膜、唾液、胃肠道及阴道分泌物。
感染源可以是病人自身(内源性感染),亦可以是不动杆菌感染者或带菌者,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
鲍曼不动杆菌治疗方案两篇

鲍曼不动杆菌治疗方案两篇篇一:鲍曼不动杆菌治疗方案1鲍曼不动杆菌的最新定义1.1 MDR(多重耐药):对头孢、碳青霉烯类、酶复合制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5大类中≥3类耐药;1.2 XDR(广泛耐药):对多粘菌素(B/E)、替加环素中的1-2种敏感;1.3 PDR(全耐药)2综合评估有不同的个人经验,但大体上应该遵循《共识》的原则。
不能简单认为痰培养出鲍曼就是致病菌,就开始着手准备“大屠杀”。
特别是ICU的患者,痰培养经常会有鲍曼,这就需要我们火眼金睛来识别了,鲍曼是凶手吗?或者它刚好只是浮上来冒个泡?3药物选择需考虑:患者病情、微生物检查结果、药物本身的作用、感染部位药物能达到的浓度。
3.1菌株耐药性:MDR可考虑单药,XDR、PDR必须联合用药;3.2替加环素不宜单用:因药物血药浓度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差;3.3联合用药: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多粘菌素+替加环素;3.4多粘菌素E+舒巴坦/碳青霉烯,需监测肾功能;3.5三药联合:舒巴坦+多西环素+碳青霉烯类;3.6 XDR时:3.6.1舒巴坦(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更有优势)+碳青霉烯类,主要用于合并耐药肠杆菌感染时;3.6.2舒巴坦(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更有优势)+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3.7舒巴坦每日4-6g即显效,超过12g/d后,疗效无显著提高;3.8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在MIC=32中介时,体外试验疗效显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3.9中枢神经系统CNS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可升量至2g,q8h,疗程需4-6周。
篇二:鲍曼不动杆菌治疗方案鲍曼不动杆菌为常见的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和人体腔道及皮肤表面。
作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该菌引起的感染日益增多,是仅次于铜绿假单孢菌感染的非发酵菌[1],且耐药性也逐年增加,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现对我院20XX年1月~20XX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药敏结果进行分析。
替加环素治疗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的疗效分析

替加环素治疗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的疗效分析目的:使用替加环素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评价替加环素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针对一例多次血培养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静脉使用替加环素48小时后2周内间断抽取血标本9次、导管尖端1次送培养,观察替加环素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使用替加环素后多次血培养为阴性。
未出现肝功能损害、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及其它说明书常见不良反应。
患者最终死亡,但感染不是其死亡直接原因。
结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可尝试选择替加环素治疗,但不能降低全因死亡率。
标签: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血培养;替加环素鲍曼不动杆菌(A cinetobacter baumannii, A. baumannii)占不动杆菌的80%~90%,是不动杆菌中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可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血流感染、腹腔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1]。
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强大的获得耐药性和克隆传播的能力,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呈世界性流行[1],已成为我国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
根据2010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数据显示,我国10省市14家教学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占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的16.11%,仅次于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病死率高[2]。
目前治疗严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成了临床的难点。
笔者为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一名临床药师,参与使用替加环素治疗一例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 A. baumannii,XDRAB)菌血症病例,现将患者病例资料、主要治疗经过介绍如下:1 病例患者,男,45岁,体重150kg,因“意识不清伴右侧肢体偏瘫8小时余”于2011年11月3日入院,入院查体:T 36.4℃P 86次/分R 19次/分BP 195/10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嗜睡,言语不清,检查欠配合,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0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Babinskin阳性,左侧未引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病例分析
一、前言
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21世纪临床重要致病茵。
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研究发现其具有快速获得和传播耐药性的能力,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已呈世界性流行,成为全球抗感染领域的挑战,更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超级细菌”。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包括:长时间住院、入住监护室、接受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暴露以及严重基础疾病等。
此病例患者在呼吸科入院两天后转入呼吸科监护室,现已入院14天,且现用呼吸机维持呼吸,5月6日痰培养结果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二、病史摘要
患者王木锦,女,78岁,住院号:437958,主因“反复咳嗽、咳痰20年,加重伴喘息10余年,加重1周”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于2014年4月25日收入呼吸内科病区。
初步诊断: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急性加重2. 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界不大窦性心律心功能IV级3. 急性脑梗死4. 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5. 高血压3级极高危层6. 双侧膝关节炎7. 腰椎间盘突出
患者5月6日最高体温37.7℃,血常规回报:白细胞绝对值(15.7 10E9/L)、中性粒细胞相对值(87.24%)、红细胞绝对值(4.03 10E12/L)、血红蛋白(114g/L)、血小板绝对值(309 10E9/L);痰培养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药敏结果显示只对多粘菌素敏感。
用药:5月6日19:50-5月14日8:49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g+NS 100ml ivgtt q12h
注射用美罗培南1g+GS100ml ivgtt q8h
用药后患者体温和血象变化情况见下表:
三、分析与讨论
目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日趋严重。
国外研究发现多黏菌素E的敏感性最高,我国缺乏多黏菌素E大规模的耐药监测数据,有研究提示其耐药率最低,为10.8%,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
2010年中国CHINET监测数显示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30.7%、米诺环素为31.2%,其他药物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耐药率均在50%以上。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存在地区和医院差异,临床医生应了解当地尤其是所在医院耐药监测结果。
一项在天坛医院319株ICU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率分析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敏感率100%,处于第二位的是复方磺胺,敏感率43.9%,对美罗培南显示高度耐药(敏感率9.8%)[1]。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常采用两药联合方案,甚至三药联合方案。
两药联合用药方案有:①以舒巴坦或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为基础的联合,联合以下一种: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多黏菌素E、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②以多黏菌素E为基础的联合,联合以下一种: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或舒巴坦)、碳青霉烯类抗生素;③以替加环素为基础的联合,联合以下一种: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或舒巴坦)、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多黏菌素E、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三药联合方案有: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或舒巴坦)+多西环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利福平+多黏菌素或妥布霉素等[2]。
上述方案中,国内目前较多采用以头孢哌酮/舒巴坦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多西环素(静滴)/米诺环素(口服),临床有治疗成功病例,但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另外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联合方案主要用于同时合并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患者。
此病例中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美罗培南联合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使用疗程是7天,在联合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美罗培南后,患者体温有所降低,白细胞逐渐降低到正常范围(见表格),患者痰量较前也有所减少,证明抗感染治疗有效。
5月13日痰培养仍示鲍曼不动杆菌,现患者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尚可,患者多次查血常规均提示白细胞数正常,虽然中性粒细胞比例仍高,但患者体温正常,痰量无增多
考虑存在耐药菌定植,患者免疫力低下,长期用广谱抗感染药物易致菌群失调,且患者此前曾腹泻,目前仍在口服止泻药物,大便球杆比失调,故于5月14日暂停使用抗感染药物,监测体温和血象情况。
四、小结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中提到,范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可以选择以舒巴坦复合制剂为基础联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此病例中针对患者痰培养出范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抗感染,在治疗疗程的7天中,患者体温下降,白细胞也下降至正常范围,证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有效。
文献参考:
[1] 王秀云,周秋峰,崔向丽. 319株ICU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率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2):132-134
[2] 陈柏义,何礼贤,胡必杰等.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