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PPT
合集下载
第三节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胶体--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4.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6-
四、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免疫和防御功能 3.调节体温 4.维持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概念:
相对于外环境而言,指细胞外液。
稳态概念: 5.参与生理性止血
-7-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一)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正常值与贫血 (二)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 2.可塑变形性 3.渗透脆性 血沉检测架 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意义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
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
将血液分为4种血型:
A型、B型、AB型、O型 最重要的亚型有:A1亚型、A2亚型
-25-
2、ABO血型系统的抗原
血型
A型
凝集原
A+ A1 A B A + A1 + B A+ B 无A、无B
凝集素
抗B 抗B +抗A1 抗A 无 抗A1 抗A +抗B
B型 AB型
-8-
(三)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 免疫调节功能 (四) 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网织红细胞
2.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
(1)铁:
内因子
缺铁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9-
(2)维生素B12和叶酸:
3.红细胞生成及其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2)雄激素
(3)其他: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
EPO的结构式
(五)红细胞的破坏 ①血管内破坏 ②血管外破坏
铁的重新利用:
-10-
二、白细胞
(一) 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1.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2.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类计数 (二)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和分泌
中职护理生理学课件《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系统介绍了凝血因子的分类、各自的功能以及在凝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与过程
深入讲解了纤维蛋白溶解的定义、生理意义及其详细的分子机制。
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调控
全面概述了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介绍了近年来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背景、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Xa因子抑制剂等。
抗凝治疗
运用溶栓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溶栓治疗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
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养建议
保持低盐、低脂、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血管健康。
纤维蛋白溶解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
探讨了纤维蛋白溶解在诸如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等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及研究进展。
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基因调控研究
概述了凝血与纤溶系统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表达调控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前沿研究动态介绍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与方法,如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等,在凝血与纤溶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及可能带来的新发现。
纤维蛋白溶解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1
2
3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既保证止血功能,又防止血栓形成。
凝血与纤溶的平衡
体内存在多种调节因子,如抗凝物质、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等,它们共同维持凝血与纤溶的平衡。
调节因子的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与过程
深入讲解了纤维蛋白溶解的定义、生理意义及其详细的分子机制。
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调控
全面概述了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介绍了近年来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背景、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Xa因子抑制剂等。
抗凝治疗
运用溶栓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溶栓治疗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
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养建议
保持低盐、低脂、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血管健康。
纤维蛋白溶解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
探讨了纤维蛋白溶解在诸如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等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及研究进展。
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基因调控研究
概述了凝血与纤溶系统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表达调控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前沿研究动态介绍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与方法,如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等,在凝血与纤溶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及可能带来的新发现。
纤维蛋白溶解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1
2
3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既保证止血功能,又防止血栓形成。
凝血与纤溶的平衡
体内存在多种调节因子,如抗凝物质、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等,它们共同维持凝血与纤溶的平衡。
调节因子的作用
【医学课件】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图3-14 纤维蛋白溶解示意图
纤溶酶原
激活物
血管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
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催化作用
抑制作用
变化方向
正常血液在血管内保持液态而不易凝固的原因:
①血管内膜光滑,不能激活凝血因子XII;
②血流速度快,会冲走和稀释一些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并被带到肝、
脾由吞噬细胞清除;
③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2)血液凝固的加速与延缓
1)抗凝剂:枸橼酸钠+Ca2+
络合物,去除Ca2+
草酸盐+Ca2+
沉淀物,去除Ca2+
四、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1.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 胶冻状态凝块的过程,简称凝血
血清:在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会发生收 缩,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称血清。 (图3-3)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中缺少纤维蛋白原和被 消耗的某些凝血因子.
4.抗凝和促凝
(1)体内抗凝活动
编号 因子Ⅰ 因子Ⅱ 因子Ⅲ 因子Ⅳ 因子Ⅴ 因子Ⅶ
同义名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因子 钙离子 前加速素 前转变素
编号 因子Ⅷ 因子Ⅸ 因子Ⅹ 因子Ⅺ 因子Ⅻ 因子XIII
同义名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图3-13 血液凝固基本过程 (1)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
②凝血酶原
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催化方向
变化方向
图3-13 血液凝固全过程示意图 (2)
内源性凝血
生理学 血液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护理课件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 纤维蛋白多聚体,交织成网状结构, 将血小板和红细胞包埋在其中,形成 牢固的凝血栓子。
血小板活化与聚集
血小板在受损血管处迅速到达并发挥 作用,通过释放出血小板颗粒中的活 性物质,活化血小板并促进其聚集, 形成血小板血栓。
血液凝固的调节
抗凝物质的作用
抗凝血酶、蛋白质C系统和组织因 子途径抑制物等抗凝物质通过抑 制凝血酶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对 血液凝固过程进行负向调节。
VS
内源性纤溶系统主要由t-PA和u-PA等 蛋白质组成,它们在血液中以非活性 形式存在。当需要时,这些蛋白质被 激活并发挥作用。外源性纤溶系统则 由外部因素如细胞表面、细菌或病毒 等引发。血液pH值和Ca2+浓度等理 化因素也影响纤溶系统的活性。此外 ,一些疾病和药物也能影响纤溶系统 的功能。
03
肺栓塞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治疗。
出血性疾病的护理
过敏性紫癜护理
01
避免接触过敏原,遵医嘱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血友病护理
02
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定期输注凝血因子,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
03
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遵医嘱输注血小板,观察出血情况。
其他相关疾病的护理
纤溶系统的作用
纤溶系统通过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 和清除已形成的血栓,对血液凝固 过程进行正向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液循环中的血流速度、血管通透 性和血管内皮细胞状态等因素也会 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02
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的概述
纤维蛋白溶解是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重要的凝血机制之一,它 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对维持血液流动性和止血具 有重要意义。
4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⑷抗凝物质: ❖ 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肝素辅因子等 (血浆中含有
多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与因子Ⅸa、Ⅹa、Ⅺa、Ⅻa和Ⅱa的活 性中心的丝氨酸结合而抑制其活性。 ) ❖ ②蛋白质C:肝脏合成,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被激活后,在Ca2+ 和磷脂存在下,使Ⅴa和Ⅷa失活;阻碍Ⅹa与血小板磷脂结合,削 弱Ⅹa对Ⅱ的作用;促进纤维蛋白降解。 ❖ ③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一种糖蛋白(TFPI),主要由血管内皮细 胞产生。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物。在结合FⅩa以后才能 结合FⅢ与FⅦa的复合物而抑制其活性。
1. 内源性激活途径: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与带负电荷的
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
前激肽释放酶
激肽释放酶 带负电异物表面
FⅫa FⅫ
FⅪa
FⅪ
Ca2+
FⅨa
FⅨ
Ca2+、PL 、FⅧa ← FⅧ(20万倍)
FⅩa
FⅩ
2. 外源性激活途径(启动) :是血管外组织损伤时所释放的组织因子 (FⅢ),启动凝血的途径。又称组织因子途径。
力大增,避免t-PA被灭活,从而激活纤溶E 。纤溶E因结合在纤维蛋白上,避免被 α2-抗纤溶E灭活。凝血、抗凝血和纤维Pr的溶解3个密切相关。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维Pr的降解:
纤溶酶原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溶E (+) (-)
纤溶酶抑制物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平时内皮C 产生的PAI-1 102-抗纤溶E)使纤溶E灭活,活性低。 纤维蛋白形成后,内皮C分泌t-PA↑;同时,纤维蛋白对t-PA和纤溶E原的亲和
④肝素:与抗凝血酶等结合增加抗凝效果;同时,促进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物的释放而抑制凝血。
血液—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生理学课件)

有利有弊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 血管破裂
因子Ⅲ 快得多 保护机体
抗凝与促凝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
抗凝血酶Ⅲ ; 蛋白质C系统:PC,TM,PS,使Ⅷa,Ⅴa灭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体内主要的抗凝物; 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抗凝与促凝
降低血液温度; 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 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生理学》
纤维蛋白溶解
学习目标
➢ 了解纤维蛋白溶解。
MORE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二、纤维蛋白溶解
1、纤溶过程
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的降解
激活物
纤溶抑制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抗凝血酶Ⅲ
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与Ⅱa、Ⅸa、Ⅹa、Ⅺa、Ⅻa丝氨酸残基结合 占血浆凝血酶抑制活性的75% 直接抗凝作用慢而弱,肝素增强2000倍
肝素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产生的酸性粘多糖 肺、心、肝、肌肉中丰富,血浆中甚少 间接抗凝作用
主要增强抗凝血酶III的作用
影响血凝的因素
加速凝血
放出来的物质和激活了的凝血因子。
定义
血浆和组织中直 接参与血凝的物
质。
凝血因子
特点
除因子Ⅳ,都是蛋白质 除因子Ⅲ,都在血浆中 因子Ⅱ、Ⅶ、Ⅸ、Ⅹ由肝 脏合成,缺乏维生素K或 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
血倾向;
案例
5岁男孩。其母述患儿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皮下大片瘀斑。轻微碰伤后常出血不止,可持续数 小时,乃至数周。有时自发出血。患儿的父亲、叔叔也有类似现象发生。实验室检查:凝血时 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血浆凝血因子Ⅷ 活性极低。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 血管破裂
因子Ⅲ 快得多 保护机体
抗凝与促凝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
抗凝血酶Ⅲ ; 蛋白质C系统:PC,TM,PS,使Ⅷa,Ⅴa灭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体内主要的抗凝物; 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抗凝与促凝
降低血液温度; 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 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生理学》
纤维蛋白溶解
学习目标
➢ 了解纤维蛋白溶解。
MORE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二、纤维蛋白溶解
1、纤溶过程
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的降解
激活物
纤溶抑制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抗凝血酶Ⅲ
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与Ⅱa、Ⅸa、Ⅹa、Ⅺa、Ⅻa丝氨酸残基结合 占血浆凝血酶抑制活性的75% 直接抗凝作用慢而弱,肝素增强2000倍
肝素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产生的酸性粘多糖 肺、心、肝、肌肉中丰富,血浆中甚少 间接抗凝作用
主要增强抗凝血酶III的作用
影响血凝的因素
加速凝血
放出来的物质和激活了的凝血因子。
定义
血浆和组织中直 接参与血凝的物
质。
凝血因子
特点
除因子Ⅳ,都是蛋白质 除因子Ⅲ,都在血浆中 因子Ⅱ、Ⅶ、Ⅸ、Ⅹ由肝 脏合成,缺乏维生素K或 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
血倾向;
案例
5岁男孩。其母述患儿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皮下大片瘀斑。轻微碰伤后常出血不止,可持续数 小时,乃至数周。有时自发出血。患儿的父亲、叔叔也有类似现象发生。实验室检查:凝血时 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血浆凝血因子Ⅷ 活性极低。
血液—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生理学课件)

Ⅷ 抗血友病因子 肝细胞
于血浆中 除Ⅶ(有活性)外,其余均为无活
性的酶原 多数因子在肝脏合成,且Ⅱ、Ⅶ、
Ⅸ、Ⅹ依赖维生素K参与
Ⅱ 凝血酶原
肝细胞 需VitK
Ⅸ
血浆凝血激酶
肝细胞 需VitK
Ⅲ
组织因子 内皮细胞
X
斯图亚特因子
肝细胞 需VitK
Ⅳ Ca2+
肝细胞
Ⅺ
血浆凝血激酶 前质
肝细胞
活化的凝血因子在右下角字母“a” Ⅴ 前加速素 标记
意义:形成血凝块,堵塞伤口止血 评价:凝血时间正常值3-8min
血清与血浆
来源 纤维蛋白原
血浆
血液抗凝离 心后取上清液
有
血清
血液凝固后 从血凝块析出
无
一、血液凝固
(一)凝血因子
编号 同义名 合成部位 编号
同义名 合成部位
除Ⅳ(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除Ⅲ(在组织中)外,其余均存在
Ⅰ 纤维蛋白原 肝细胞
分型:红细胞表面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Rh+) 红细胞膜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Rh-)
分布:白种人:85%Rh+,15%Rh汉族人:99% Rh+,1%Rh少数民族Rh-比例较大(苗族12.3%、塔塔尔族15.8%等)
一、血型 (二)Rh血型系统
临床意义:主要对Rh-的人而言,有一定的危险性
RBC上相应凝集原 (抗原)
+
血清中相应凝集素 (抗体)
RBC凝集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体内输血反应
体外血型鉴定
一、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分型: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A和
血型
血液凝固基本过程ppt课件

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一大班四、 五、六小班
--谢谢
完整版课件
10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FⅨa再与FⅧ和血小板磷脂及钙离子组成因子FⅧ 复合物,即可激活因子FⅩ生成FⅩa
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 的凝血过程。
组织因子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大多数组织 细胞。
当血管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受细菌毒 素、免疫复合物刺激时,组织因子得以与血液接 触,并作为FⅦa的受体与FⅦa结合形成复合化物 ,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迅速激活FⅩ因子, 成为FⅩa。
完整版课件
3
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续被激活的 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形成凝血酶和纤维蛋 白。
血液凝固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凝血酶原酶 复合物的行成、二.凝血酶形成、三.纤维蛋 白形成。
完整版课件
4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可分为内源性凝 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完整版课件
5
内源性凝血途径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于血液。当血液与带负 电荷的胶原组织接触后,导致FⅫ激活为FⅫa而 启动内源性凝血。
FⅫa还能通过使前激肽释放酶的激活使之成为激 肽释放酶正反馈促进FⅫa的形成。因子FⅫ激活 到FⅪa形成为止的步骤,称为表面激活。
表面激活所形成的FⅪa再激活因子FⅨ生成FⅨa ,这一步需要有钙离子存在。
完整版课件
7
完整版课件
8
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作用下激 活成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形成后可催化血浆中的可溶性纤 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在FXIIa和 钙离子的作用下,形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 白多聚体,并网罗血细胞形成凝胶状的血 凝块。
--谢谢
完整版课件
10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FⅨa再与FⅧ和血小板磷脂及钙离子组成因子FⅧ 复合物,即可激活因子FⅩ生成FⅩa
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 的凝血过程。
组织因子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大多数组织 细胞。
当血管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受细菌毒 素、免疫复合物刺激时,组织因子得以与血液接 触,并作为FⅦa的受体与FⅦa结合形成复合化物 ,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迅速激活FⅩ因子, 成为FⅩa。
完整版课件
3
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续被激活的 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形成凝血酶和纤维蛋 白。
血液凝固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凝血酶原酶 复合物的行成、二.凝血酶形成、三.纤维蛋 白形成。
完整版课件
4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可分为内源性凝 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完整版课件
5
内源性凝血途径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于血液。当血液与带负 电荷的胶原组织接触后,导致FⅫ激活为FⅫa而 启动内源性凝血。
FⅫa还能通过使前激肽释放酶的激活使之成为激 肽释放酶正反馈促进FⅫa的形成。因子FⅫ激活 到FⅪa形成为止的步骤,称为表面激活。
表面激活所形成的FⅪa再激活因子FⅨ生成FⅨa ,这一步需要有钙离子存在。
完整版课件
7
完整版课件
8
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作用下激 活成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形成后可催化血浆中的可溶性纤 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在FXIIa和 钙离子的作用下,形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 白多聚体,并网罗血细胞形成凝胶状的血 凝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凝集素:血浆中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 的特异抗体,称为凝集素。
4: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凝集成簇,同 时伴有溶血的现象。
5:ABO血型系统抗原和抗体的关系
★Identification of blood group 血型的鉴定
6:Rh血型:含Rh抗原的血液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 一、血型与与红细胞凝集 • 二、交叉配血试验与输血原则
•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 1:血型 • 概念: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 蛋白质型血型、酶型血型、白细胞血型
一、血型与与红细胞凝集
2: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糖蛋白 或糖脂,它们起抗原作用,称为凝集原。
O型血可供给A型、B型、AB型的红细胞 AB型血可接受A型、B型、O型红细胞
ABO血型分布率
Rh血相输
输血时较难找到供血者的血型(熊猫血型):AB型+Rh㈠
You should now be able to
1:describe the machanisms of haemostasis; 2:explain how the clotting cascade works; 3:differentiate intrinsic from extrinsic activation
凝血过程
1:基本过程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FⅩa-Ⅴa-Ca2+-磷脂)
第二步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 Ⅱa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Ⅰa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凝血过程
• 2:凝血因子Ⅹ的激活途径(凝血系统) • 又称: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途径 • (1):内源性凝血途径 • ——由因子Ⅻ启动的血管内凝血过程,参与凝血
and name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last three (common) steps 4:outline the mechanisms of clot removal 5:describe the ABO and Rh blood groups are determined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blood group mismathch
• 内源性激活物
包括:XIIa、血浆激活物(激肽释放酶) ——依赖于内源性凝血过程的激活物 作用——使血凝与纤溶相互配合,保持平衡。
• 外源性激活物
包括:组织激活物、尿激活物 作用——防止血栓形成、帮助组织修复
Fibrinolysis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溶过程
(三)、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 (2):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因子Ⅲ启动的与血液接触后的凝血过程,启
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
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比较
抗凝血因子
• 在启动凝血后,凝血因子会活化以下因子 • 1:抗凝血酶III: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 作用机制:与凝血酶等因子中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凝血因子
• (1)除十二种因子外,尚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 子激肽原及血小板磷脂也参与凝血。
• (2)除 Ca2+及磷脂外,均为蛋白质,多数为丝 氨酸蛋白酶。
• (3)除 FIII(组织因子)外,其余因子均在血浆 中,且Ⅱ、Ⅶ、Ⅸ、Ⅹ在肝脏内需 VK参加合成。
• (4)凝血因子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经 被激活后才具有酶的活性。
课后作业
• 一、名词解释
• 血细胞比容、血浆、血清、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渗透脆性 、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促红细胞生成素、贫血、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 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血型、红细胞凝集、凝集原 凝集素、交叉配血、Rh血型;
课后作业
• 二、思考题
• 一、血液凝固 • 二、纤维蛋白溶解
Hemostasis
一、血液凝固
• 1、定义:血液由流动变成不流动胶冻态的过程 • 2.凝血因子: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 3.凝血过程 • 4.特点:正反馈;以丝氨酸蛋白酶为主反应链的酶促反应 • 5.凝血块形成时间:5 ~ 15min(试管法) • 6.抗凝血因子 • 7. 影响因素(抗凝与促凝措施)
内源性凝血 系统
凝血酶原激 活物
FⅫ PK
FⅫa
K
凝血酶
凝血酶
纤溶酶
原
抑制
物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原
(不溶性)
纤溶酶 原
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 (可溶性)
Ⅻa发挥着枢纽作用, 将血凝、纤溶、激肽以及补体等系统联系起来,
使生理止血功能与免疫功能协调一致, 有效地保护机体、减少创伤带来的危害
外源性凝血途径??? 尿激酶、链激酶
Rh阳性血型在中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 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
中国,Rh阴性血型只占3~4‰。
Rhesus monkey RBC
(含Rh抗体)血清
恒河猴/人
红细胞凝集反应
(-)
(+)
Rh(-)
Rh(+)
二、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的原则: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
+交叉配血试验
• 1.简述血浆蛋白的分类和功能。 • 2.何谓渗透压?其数值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试比较血浆中
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区别。 • 3.试述红细胞的结构、数量、生理功能及其生成调节。 • 4.红细胞具有哪些生理特性?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 5.什么是红细胞的浮稳定性?衡量其大小的指标是什么? • 6.试述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因素。 • 7.试述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因素。 • 8.红细胞的正常值是怎样维持的?
交叉配血试验:
主侧:供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受血者的血清 ——绝对不能凝集;否则不能输血。
次侧:受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供血者的血清 ——最好也不凝集;若有,只能在紧急情况下
输血,但要少量、缓慢、严密监察
交叉配血试验
临床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1)保证输血安全 2)法医学上亲子鉴定 3)组织器官移植
使之失活。占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 • 2: 蛋白质C: VitK依赖因子,阻碍凝血,促进纤
维蛋白的溶解。 • 3: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抗凝作用
影响因素(抗凝与促凝措施)
二、纤维蛋白溶解
(一)、 纤溶酶原的激活 (二)、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溶过程 (三)、 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一)、 纤溶酶原的激活
4: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凝集成簇,同 时伴有溶血的现象。
5:ABO血型系统抗原和抗体的关系
★Identification of blood group 血型的鉴定
6:Rh血型:含Rh抗原的血液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 一、血型与与红细胞凝集 • 二、交叉配血试验与输血原则
•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 1:血型 • 概念: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 蛋白质型血型、酶型血型、白细胞血型
一、血型与与红细胞凝集
2: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糖蛋白 或糖脂,它们起抗原作用,称为凝集原。
O型血可供给A型、B型、AB型的红细胞 AB型血可接受A型、B型、O型红细胞
ABO血型分布率
Rh血相输
输血时较难找到供血者的血型(熊猫血型):AB型+Rh㈠
You should now be able to
1:describe the machanisms of haemostasis; 2:explain how the clotting cascade works; 3:differentiate intrinsic from extrinsic activation
凝血过程
1:基本过程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FⅩa-Ⅴa-Ca2+-磷脂)
第二步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 Ⅱa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Ⅰa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凝血过程
• 2:凝血因子Ⅹ的激活途径(凝血系统) • 又称: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途径 • (1):内源性凝血途径 • ——由因子Ⅻ启动的血管内凝血过程,参与凝血
and name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last three (common) steps 4:outline the mechanisms of clot removal 5:describe the ABO and Rh blood groups are determined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blood group mismathch
• 内源性激活物
包括:XIIa、血浆激活物(激肽释放酶) ——依赖于内源性凝血过程的激活物 作用——使血凝与纤溶相互配合,保持平衡。
• 外源性激活物
包括:组织激活物、尿激活物 作用——防止血栓形成、帮助组织修复
Fibrinolysis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溶过程
(三)、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 (2):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因子Ⅲ启动的与血液接触后的凝血过程,启
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
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比较
抗凝血因子
• 在启动凝血后,凝血因子会活化以下因子 • 1:抗凝血酶III: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 作用机制:与凝血酶等因子中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凝血因子
• (1)除十二种因子外,尚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 子激肽原及血小板磷脂也参与凝血。
• (2)除 Ca2+及磷脂外,均为蛋白质,多数为丝 氨酸蛋白酶。
• (3)除 FIII(组织因子)外,其余因子均在血浆 中,且Ⅱ、Ⅶ、Ⅸ、Ⅹ在肝脏内需 VK参加合成。
• (4)凝血因子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经 被激活后才具有酶的活性。
课后作业
• 一、名词解释
• 血细胞比容、血浆、血清、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渗透脆性 、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促红细胞生成素、贫血、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 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血型、红细胞凝集、凝集原 凝集素、交叉配血、Rh血型;
课后作业
• 二、思考题
• 一、血液凝固 • 二、纤维蛋白溶解
Hemostasis
一、血液凝固
• 1、定义:血液由流动变成不流动胶冻态的过程 • 2.凝血因子: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 3.凝血过程 • 4.特点:正反馈;以丝氨酸蛋白酶为主反应链的酶促反应 • 5.凝血块形成时间:5 ~ 15min(试管法) • 6.抗凝血因子 • 7. 影响因素(抗凝与促凝措施)
内源性凝血 系统
凝血酶原激 活物
FⅫ PK
FⅫa
K
凝血酶
凝血酶
纤溶酶
原
抑制
物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原
(不溶性)
纤溶酶 原
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 (可溶性)
Ⅻa发挥着枢纽作用, 将血凝、纤溶、激肽以及补体等系统联系起来,
使生理止血功能与免疫功能协调一致, 有效地保护机体、减少创伤带来的危害
外源性凝血途径??? 尿激酶、链激酶
Rh阳性血型在中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 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
中国,Rh阴性血型只占3~4‰。
Rhesus monkey RBC
(含Rh抗体)血清
恒河猴/人
红细胞凝集反应
(-)
(+)
Rh(-)
Rh(+)
二、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的原则: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
+交叉配血试验
• 1.简述血浆蛋白的分类和功能。 • 2.何谓渗透压?其数值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试比较血浆中
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区别。 • 3.试述红细胞的结构、数量、生理功能及其生成调节。 • 4.红细胞具有哪些生理特性?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 5.什么是红细胞的浮稳定性?衡量其大小的指标是什么? • 6.试述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因素。 • 7.试述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因素。 • 8.红细胞的正常值是怎样维持的?
交叉配血试验:
主侧:供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受血者的血清 ——绝对不能凝集;否则不能输血。
次侧:受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供血者的血清 ——最好也不凝集;若有,只能在紧急情况下
输血,但要少量、缓慢、严密监察
交叉配血试验
临床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1)保证输血安全 2)法医学上亲子鉴定 3)组织器官移植
使之失活。占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 • 2: 蛋白质C: VitK依赖因子,阻碍凝血,促进纤
维蛋白的溶解。 • 3:肝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抗凝作用
影响因素(抗凝与促凝措施)
二、纤维蛋白溶解
(一)、 纤溶酶原的激活 (二)、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溶过程 (三)、 纤溶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一)、 纤溶酶原的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