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人物形象)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2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
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悲愤。
形象的意义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
(身份)
答
题 2.形象的基本特征
步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骤
3.形象的意义
(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评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 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 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四看
• 看题目 • 看作者 • 看正文 • 看注释
诗歌3W
• What: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 Why:为什么写,情感内容 • How:怎么写,表达技能,语言风格
的热点考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低频考点是鉴赏古
点
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唐宋诗
诗歌选材多样化,打破以唐诗宋
考情 词是命 词元曲为主,以名家名作为主的格局,
分析 题的热 而是兼顾各朝代的各类诗歌情势,如宋
点选材 诗、清诗、清词等,并关注非名篇名作。
鉴赏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看
一 看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 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 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爱好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 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 的诗人形象。
•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 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 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专题0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课件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表 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拼写,仔细分析相 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 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措写, 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3. 抓描写, 分析形象
【技法点拨】---4角度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 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 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 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平 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 之佳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 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突出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
10类人物形象
形象 特征
忧国忧民 心怀天下
傲岸不羁 鄙弃权贵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豪放洒脱 乐观旷达
寄情山水 向往田园
身份
爱国之 士
正直之 士
失意之 士/报 国之士
隐士
代表 诗人
杜甫
李白
陆游 辛弃疾
苏轼
陶渊明
示例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 而是推己及人,这表现了他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②从词中描写山翁向诗人招手,邀他一 同在桥边共赏菊花盛开的美景,传递出 诗人向往田园山水,追求隐逸的高洁品 质。(2分)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题型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题型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亭子言怀①张谓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
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16.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
②形象:诗人是一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
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错误,诗人突出的不是自己的赏景经验与观察力,而是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看尾联的意思。
“官属不令拘礼数”的正常语序应为“不令官属拘礼数”,也就是说不让大小官员受礼数拘束;“时时缓步一相寻”的主语是自己和“官属”,“缓步”是寻赏美景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心情之闲适。
合起来是说自己要不时地带着不分尊卑的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
再看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人身为刺史,没有一点官架子,没有高高在上,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一起去缓步寻景,既看出诗人的闲时,诗句中又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
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课件20张

回归课本 领悟方法
足下蹑丝缕,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 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 世无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环境的烘托:时间 地点 特定景物
课后练习 巩固提升
胡无人(节选) 陆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胡无人:古乐府名,多表现边塞生活; 碛:沙石堆积之地;降款:投降的文书。 诗歌三四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 锁清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小组合作 成果呈现
阅读下面诗词,准确概括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征。
点绛唇
出塞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李清照
马戴
陈与义
蹴罢秋千, 金带连环束战袍, 今年二月冻初融,
) ,塑造了一个 )的词人形象。
小结:
1 找准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 2 分析诗句,抓准特征,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3 反复比对,找准描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
风流俊逸 闲适淡泊 情趣高雅 逍遥洒脱 文采/技艺高超 品行高洁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诗歌鉴赏专题 之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能准确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第二课时:了解该考点高考考法,熟悉答题步 骤,巩固练习。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 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 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首联: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 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 衣巾。
颔联: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 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 的精英。
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 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 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 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 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
•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 国忧民的性格。
•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 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 田园的喜爱;
(2)苏轼兄弟情谊
颔联: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 深重,但诗人远在杭
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 的精英。
州,与在京城的苏辙
颈联: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 已是天各一方。这次
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 虽是远别,诗人表示
春景。
也不会作儿女之态,
尾联: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 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
规范。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二、诗歌的语言
炼字题答题技巧: 1.点明特征:点出词性或情感色彩(有时需要解释 词的含义); 2.代词入句:把字词意思放入句中进行解释并展开 联想,描述景象。 3.分析意境: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点出字 词的情感或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①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例:“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②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③描写 a.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被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其更鲜明、突出。 b.正面描写。采用各种表现手法直接描写所要描写的对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5.草: (1)生生不息,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2)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偏僻,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3)报春信使,用来抒发爱春、惜春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4)寄托离别愁绪,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6.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用来寄托离愁别绪,多见于游子思 归,好友相别。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
孤故
帆人
远西
影辞
碧黄
空鹤
尽楼
,,
孤帆远影碧空见花
长三
江月
天下 际扬 流州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
一、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分为:人物形象与物象(意象)。
人物形象包括: 1.诗人形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主人公形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物象(意象)包括: 1.自然景物形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客观事物形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梅花》)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高考复习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高考复习教案第一章:诗歌形象概述1.1 诗歌形象的概念解释诗歌形象的基本含义强调诗歌形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1.2 诗歌形象的种类介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不同类型的诗歌形象分析各类形象在诗歌中的表现和作用1.3 诗歌形象的特征探讨诗歌形象的生动性、鲜明性、贴切性等特征举例说明诗歌形象的特征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第二章:人物形象的鉴赏2.1 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讲解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同表现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效果2.2 人物形象的特点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外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诗歌形象鉴赏人物特点2.3 人物形象的意义强调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第三章:景物形象的鉴赏3.1 景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讲解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描写景物形象的手法分析不同表现手法在塑造景物形象时的效果3.2 景物形象的特点探讨景物形象的季节、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特点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诗歌形象鉴赏景物特点3.3 景物形象的意义强调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景物形象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第四章:事物形象的鉴赏4.1 事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讲解比喻、拟人等事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同表现手法在塑造事物形象时的效果4.2 事物形象的特点探讨事物形象的大小、形状、质地等方面的特点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诗歌形象鉴赏事物特点4.3 事物形象的意义强调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事物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第五章:诗歌形象的综合鉴赏5.1 诗歌形象之间的关联讲解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分析不同形象之间的关系对于诗歌整体理解的重要性5.2 诗歌形象的深层含义探讨诗歌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综合鉴赏诗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5.3 诗歌形象鉴赏的技巧与方法总结诗歌形象鉴赏的技巧和方法提供鉴赏诗歌形象的步骤和思路第六章: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的关系6.1 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的密切联系强调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分析诗歌形象如何通过诗歌语言得到表达和塑造6.2 诗歌语言的特点探讨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修辞等特点举例说明诗歌语言在塑造诗歌形象时的作用和效果6.3 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的互动关系讲解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形象的深层含义第七章: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关系7.1 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密切联系强调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之间的紧密关系分析诗歌形象如何传达和表达诗歌情感7.2 诗歌情感的特点探讨诗歌情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特点举例说明诗歌情感在塑造诗歌形象时的作用和效果7.3 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的互动关系讲解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形象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第八章: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的关系8.1 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的密切联系强调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之间的紧密关系分析诗歌形象如何揭示和体现诗歌主题8.2 诗歌主题的特点探讨诗歌主题的多样性、深刻性、独特性等特点举例说明诗歌主题在塑造诗歌形象时的作用和效果8.3 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的互动关系讲解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第九章:诗歌形象鉴赏的实战演练9.1 诗歌形象鉴赏的案例分析提供具体的诗歌案例,进行诗歌形象鉴赏的实战演练分析案例中的诗歌形象,解读其象征意义和寓意9.2 诗歌形象鉴赏的答题技巧总结诗歌形象鉴赏的答题技巧和策略提供鉴赏诗歌形象时的答题步骤和要点9.3 诗歌形象鉴赏的练习与反思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诗歌形象鉴赏的练习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提高鉴赏能力第十章:诗歌形象鉴赏的综合提升10.1 诗歌形象鉴赏的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提高诗歌形象鉴赏的能力10.2 诗歌形象鉴赏的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形象鉴赏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鉴赏水平10.3 诗歌形象鉴赏的综合提升总结诗歌形象鉴赏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强调诗歌形象鉴赏在诗歌学习和鉴赏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敏感和鉴赏能力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鉴赏诗歌形象”的专题高考复习教案,内容涵盖了十个章节。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课件

谢谢观看!
[诗意赏析]
首联用简单几笔勾画出了李将军居处的清静。用“高树蝉声”意象一是以动衬 静,产生“鸟鸣山更幽”的效果;二是蝉为高蹈出尘的象征,取“居高声自远”之意。 朱门本是名利场的代名词,“冷静似闲居”,可见李将军的趣味与寻常官宦大相径 庭。颔联写将军书斋之中,数茎墨竹图挂于墙壁,可见重新裱过的痕迹,可谓高 古;一架书卷立于地,上面安放着香薰,篆烟袅袅,应是长年安放。这从侧面写 出了李将军情趣的高雅。颈联前句写将军府侍儿的“知礼”,侧面衬托了李将军的 修养之高;颈联后句与尾联描绘了李将军吟咏豪放、爱读英雄人物传记、渴望建 立功勋却担心自己不如书中英雄的形象特点,表现出了李将军性格豪爽、狂放不 羁。
就古代诗歌而言,更看重动作、神态、细节描写与环境烘托。
赏析人物塑造手法“三方法”
方法一:一颦一笑总关情,言行肖貌要留心。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容貌、衣着、姿态等;神态描写,面部表情等;心 理描写,心理活动等;动作描写,动作、行为等;语言描写,对话和自问 自答。 方法二:缘景明情品意象,侧面描写来衬托。 侧面描写:注意环境背景(时间、天气、地点、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起 到的作用;注意意象的含义,理解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注意他人 眼中人物的形象。 方法三:知人论世细推敲,巧看注解获信息。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细看题目,巧看注释。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思 想抱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的身份。
赏析人物塑造手法的答题步骤
例2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11
课堂演练(一)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4分)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
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
频倚阑干不自由。(注:“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
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赋的。)
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内心充满“离恨”的思妇形象 。
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 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
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
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 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
精选课件
2
(2)景物形象。(自然景象或意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
②她“眼底”充满了“离恨”,心中肝肠寸断,明知视线
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
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离恨之深、
相思之切 。
③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思妇的无限悲伤也表达
了作者对思妇的深切同情。 精选课件
12
课堂演练(二)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2)简析形象——手法+表现 结合诗歌的具体词语进行简析,有时点出表达技巧
(3)形象的意义——情感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感情
精选课件
8
典题示例(一)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
(身份特征)
萤虫飞回休息,说明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
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具体分析)
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点明意义)
精选课件
9
典题示例(二)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1.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
13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飐风:在风中摇摆。
②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精选课件
简析两首诗 中采莲少女 形象的异同 之点。
两首诗中的采 莲少女都热爱 劳动,辛勤劳 作。王诗中少 女美丽,欢快, 充满青春活力。 白诗中少女羞 涩,纯真,情 感真挚
14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试题】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考点阐释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作品的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 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 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
精选课件
1
诗歌形象的分类:
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
、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 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 ,即内在的精神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 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 “茶神”。
2.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2分)
精选课件
10
典题示例(二)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4分)
象 (偏重写景诗)
事
物 形
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或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 或以物曲折表现诗人的品格情操和思想感情。
象
(偏重咏精物选课件诗)
4
诗歌鉴赏
人物形象
精选课件
5
提问方式
1.试简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2.诗中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 简要分析。 3.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 象?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 结合全词分析。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
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精选课件
3
人
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一
物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
切
形 重抒情的诗歌)
景 语
诗 歌 形 象
象 B、主人公。(偏重叙事的诗歌)皆
情
景
语
物
诗人借以表达主 观感情的载体
形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精选课件
6
方法点拨
(1)借助描写手段
① 正面描写:神态、动作、心理。(细节)
把 ②侧面描写:烘托(衬托)、对比 握
人 (2)借助诗中意象。
物
形 象
(3)分析关键词句(标题、议论、抒情处)
(4)学会知人论世。(作者、注释)
精选课件
7
解题步骤
答 案 构 成:
(1)什么形象——特征+身份 塑造了一个××(性格、情感、心境、身份)的形象
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 “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
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
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
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这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4分)
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悠然漫步于郊野, 陶醉于春天美景的隐逸者的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 呈现的是一个倚杖在近郊漫步,在阵阵秋寒中带着 老之将至的怅愁的老者形象。
精选课件
陆鸿渐是一个高洁不俗、寄情山水的隐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清静)、高雅的隐居之地 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 陆鸿渐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的行 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寄情山水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