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广播电视技术常用知识

广播电视媒体播放音乐节目,推广音乐文化,提 供音乐欣赏平台。
05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
高清与超高清电视技术发展
总结词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清与超高清电视已成为广播电 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详细描述
高清电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超高清电视技术则成 为了新的追求。超高清电视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丰富 的色彩表现,为观众带来更加逼真的视听体验。
视频采集
节目制作
使用摄像机等设备将现实世界中的影 像转换为电信号,以便进行后续处理 和传输。
对采集的视音频信号进行编辑、合成、 特效处理等操作,制作成完整的电视 节目。
音频采集
使用麦克风等设备将现实世界中的声 音转换为电信号,以便进行后续处理 和传输。
电视信号的传输与分配
有线传输
通过光纤、同轴电缆等有线介 质传输电视信号,具有传输质 量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信号接收
使用电视机顶盒、卫星接收器等 设备接收电视信号,并将其转换 为可在电视机上显示的信号。
显示技术
目前常见的显示技术包括液晶显 示、等离子显示、OLED显示等, 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03
广播电视技术设备
电视摄像机与录像机
电视摄像机
用于拍摄电视画面的设备,通常由镜 头、图像传感器、图像处理器等组成 ,能够将拍摄的画面转换为电信号。
电视机与接收机
电视机
用于接收和播放电视节目的设备,通常由显示屏、接收机、扬声器等组成,能够 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为图像和声音。
接收机
用于接收电视信号的设备,可以将无线电波转换为电信号,以便电视机进行播放 。
04
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
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广播的诞生:广播是在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20.11.2美国匹兹堡私人经营的KDKA广播电台去的政府发放的营业执照,开始播音,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正式广播的私营商业电台。
(中国)1923.1美国人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所属广播电台在上海开始播音,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10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1940.12中共产党主办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光比事业飞速发展。
1984年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为67.8%,1996年底,达到83.7%。
在有线广播方面,中国是有限广播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无线电波发送方式、传播特性:1依靠电离层的折射和反射传播叫天波2沿地面传播叫地面波3在空间沿直线传播叫空间波。
调频广播特点:1抗干扰能力强,信噪比高。
2频带宽,音质好。
3效率高,成本低。
4解决了电台拥挤,频率不够分配的困难。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
信息不同于信号,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信号载荷的内容。
信息不同于数据,数据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同样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图像来表达。
传播的多种定义的侧重点:1,强调传播是信息共享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3,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互动过程4,强调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5,强调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信息是以信息作为一种有力的纽带所构织的社会形态,以开放性、多元性、高效性能等为基本特征。
调频广播的特点:1,抗干扰能力强、信噪比高2,频带宽、音质好3,效率高、成本低4,解决了电台拥挤,频率不够分配的困难。
噪限灵敏度:是指接收机在正常工作时,接受微弱信号的能力。
即当接收机的输出功率为标称输出功率时,在输入端所需要的最小信号强度或场强称为灵敏度。
双耳效应指人类利用自己双耳来判别声音方位的能力。
调频立体声广播既充分地体现了调频广播信噪比高、抗干扰能力强、动态范围大、放音频带宽、音质优美等优点,又充分地利用了人的双耳效应,发挥出“立体声”的特点,不仅使人感到声音有强度、音调和音色的变化,而且能基本上再现实际声场中各种声源的方位和空间分布的效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未来的电视
22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录放机等其它播放设备 把景物变成图像电信号
电视发射机 卫星接收天线 卫星接收机 SONY DVS9000数字视频切换台 调音台
23
11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 免费基本数字电视业务
• 按频道、按次付费数字电视业务
• VOD视频点播业务 • 数据广播业务 • 数字音乐广播 • 游戏、远程教育
• 交互式数字电视业务
12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 第一个阶段为个别电视设备的数字化阶段。
•
•
第二个阶段为全功能数字电视演播室阶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第一章 概 述
1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1.1 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
多路摄像机 视频播放设备 视频信 号切换 与处理 设备 声频信 号切换 与处理 设备
调 传 输 通 道 接 收 系 统
多路话筒 声频播放设备
制
2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1.2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
1.电视技术的诞生 2.电视图像的彩色化 3.卫星电视广播 4.电视信号数字化
•
14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2.欧洲的DVB
• 1993年,欧洲各国的许多广播电视组织和厂家共 同确立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即数字视 频广播项目。
3.日本的ISDB-T
• 日本于1999年提出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为 ISDB(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Broadcasting)T,又称为地面综合业务数字广播标准。
1.3 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温习重点:1.电视技术的诞生能够追溯到1817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列斯发觉了化学元素硒。
年,德国电器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第一次进行了图像发射实验。
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亚历山大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电视台。
年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进行了横跨大西洋的电视节目传送实验,这是一颗低轨道卫星。
1963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同步二号。
1964年,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一号启用,使世界正式进入卫星通信时期。
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利用二频道试播黑白电视节目,9月2号正式播出。
6.高清楚度电视的大体特点①图像清楚、细腻、全屏扫描线数位1125或1250行,像素数使现行彩色电视的5倍②幅型比为16:9,更符合人眼的视觉特点,视野宽,临场感强③图像、声音、色彩之间串扰减小,保证重显图像清楚稳固④利用数字伴音系统,能够传送多种伴音或立体声信号,提高彩色电视机的声音质量。
7.图文电视业务:图文电视业务是处于电视信号结构中的一种数字数据广播业务,要紧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某几行传送图文和数据信息,接收端是装备有解码器的电视机。
8.多媒体电视机:多媒体电视机是一门综合的高新技术,它把微电子、通信和数字化声像技术融为一体,利用运算机对文字、声音、数据、图像等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处置、存储与传。
确实是既能显示运算机信息,又能接收广播电视信号的电视接收系统。
9.声电转换:声电转换确实是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的进程。
10.传声器:依照指向性的不同能够分为无指向性、双指向性、单指向性和无指向性。
依照与音频处置设备连接方式的不同能够分为有线传声器和无线传声器。
依照能量转换的物理效应能够分为动圈式传声器和电容式传声器。
11.传声器的性能指标:灵敏度、最大输入声压级、最大输出电平、频率响应、输出阻抗、方向性12.电声转换确实是声电转换的逆进程,是将音频信号转化为声波信号的进程。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新闻报道到娱乐节目,从教育教学到文化传承,广播电视在丰富我们精神生活、传递知识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广播电视技术的支撑。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广播电视技术的世界,了解其基础原理和关键技术。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
早期的广播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来传输声音信号,听众通过收音机接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逐渐出现,实现了声音和图像的同步传输。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广播电视技术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画质、音质的提升和功能的扩展。
在广播电视系统中,信号的产生和采集是第一步。
声音信号通常通过麦克风等设备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而图像信号则通过摄像机将光学图像转换为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编码,才能够被有效地传输和接收。
信号处理是广播电视技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对于声音信号,需要进行滤波、放大、混音等处理,以提高声音的质量和清晰度。
对于图像信号,需要进行色彩校正、对比度调整、锐化等操作,以确保图像的逼真和美观。
此外,还需要进行压缩编码,以减少信号的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
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主要有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两种。
无线传输通过电磁波在空中传播信号,常见的有地面广播电视、卫星广播电视等。
地面广播电视利用地面发射塔发射信号,覆盖范围相对较小。
卫星广播电视则通过卫星将信号发送到地球上的接收站,能够实现大范围的覆盖。
有线传输则通过电缆、光纤等有线介质传输信号,具有信号稳定、质量高的优点。
在接收端,电视机、收音机等设备负责接收和解码传输过来的信号。
数字电视技术的出现,使得接收设备能够对数字信号进行更加精确的解码和处理,提供更高清晰度的图像和更优质的声音。
广播电视的制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采用不同的广播电视制式,如 PAL 制、NTSC 制和 SECAM 制等。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输出
场的电荷包逐行转移到水平移
位寄存器中。
19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幀间转移型(FT)
• 优点:
– 电极结构简单易于制作 – 可以将像素做得更密集,有较高的分辨力 – 由于成象区全部进行光电转换,因而灵敏度 比较高
• 缺点:
– 芯片面积大 – “拖尾”现象
20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FT CCD 中的垂直拖影原理
光电靶:光照后,电阻率变小 电子枪任务:发射均匀高速电子束
聚焦线圈的作用:电子束上靶时会聚成细点
偏转线圈的作用:使电子束发生偏转
物
பைடு நூலகம்透镜 光电靶
偏转 聚焦
电子枪
电信号输出
6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光电转换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电荷耦合器件
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7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31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电子枪各电极作用 • 灯丝:灯丝加上额定电压后,就会产生电流而发热。 灯丝的作用是烘烤阴极,使阴极发射电子。 • 阴极:作用是发射电子。 • 栅极:改变栅阴电压就可以控制电子束的强弱,从而 控制荧光屏的发光程度。 • 加速极:工作时它加有100V~400V电压,以对阴极发 射的电子进行加速,使之向荧光屏运动。 • 聚焦极:使电子束聚焦成直径很小的细束。 • 高压阳极:高压阳极上加有1万伏以上直流高压,高压 阳极的作用是使电子束高速轰击荧光屏。
RΦ1 RΦ2 RΦ3
幀
输出 SΦ1 SΦ2 SΦ3
读出寄存区 遮 光 部 分
存储区
光 照 部 分
成象区
单元隔离层
IΦ 1 IΦ 3 IΦ 2
转 移 型 面 阵 CC D 器 件 的 原 理 结 18 构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试题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种是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常用介质?A. 光纤B. 铜线C. 无线电波D. 红外线2. 广播电视传输中的编码技术主要用于以下哪个环节?A. 信号调制B. 数据传输C. 信号解调D. 错误检测3. 彩色电视信号中,用于传输亮度信息的是A. U色差信号B. V色差信号C. Y亮度信号D. R红色信号4. 在数字电视传输中,常用的压缩编码标准是A. MPEG-1B. MPEG-2C. MPEG-3D. MPEG-45. 下列哪个频段主要用于卫星电视广播?A. VHF频段B. UHF频段C. C频段D. Ku频段二、填空题1. 电视信号的调制一般采用______调制方式。
2. 广播电视传输中的编码技术可以提高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常用的编码技术有______和______。
3. 在彩色电视信号中,用于传输红色和蓝色信息的是______和______信号。
4. 数字电视传输中的压缩编码技术可以减小信号的______。
5. 卫星电视广播常用的频段是______。
三、简答题1. 什么是调制?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哪些?调制是指通过改变信号的某些特性,将信息信号变换成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调幅(AM)、调频(FM)、调相(PM)等。
2. 请简述数字电视传输中的压缩编码技术的原理及其作用。
数字电视传输中的压缩编码技术通过减少冗余数据和利用统计规律,将原始信号压缩成更小的表示形式。
它可以减小信号的传输带宽和存储空间需求,提高传输效率,并且能够减少传输过程中的误码率。
3. 彩色电视信号是如何传输和显示的?彩色电视信号通过将亮度和色度分离传输。
在传输过程中,亮度信号(Y信号)和色差信号(U、V信号)分开进行,亮度信号传输全部的图像亮度信息,而色差信号则传输红色和蓝色信息。
显示时,根据亮度和色差信号的组合,可以恢复出彩色图像。
四、案例分析某电视台计划对其音频传输链路进行升级,以提高声音质量和传输效率。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第1章概述1.1与报纸、杂志、音像制品、互联网等其它传播媒介相比,广播电视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形象化及时性广泛性1.2广播电视系统主要由节目制作与播出、发送与传输、接收与重现三大部分组成1.3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1954年美国正式开播NTSC兼容制彩色电视。
1967年前联邦德国正式广播PAL兼容制彩色电视,同年,法国和前苏联开播了SECAM兼容制彩色电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数字电视广播标准,如欧洲的DVB 系统、美国的ATSC系统、日本的ISDB系统等。
1.3中国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这是由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
1959年,开始实验调频广播,1964年开始利用调频广播将中央台广播节目传送到各地的转播台和有线广播站。
1.4中国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1979年,立体声广播在哈尔滨试验成功,随后开始了调频立体声广播。
1958年,黑白电视广播正式开播。
1973年,彩色电视广播正式开播。
1999年,试播高清晰度电视(HDTV)。
1.5高清晰度电视的基本要求:(1)图像清晰、细腻,全屏扫描线数为1125行1250行,像素数是现行彩色电视的5倍左右。
(2)幅型比为16:9,更符合人眼的视觉特征,视野宽,临场感强。
(3)图像、声音、彩色之间串扰减小,保证重显图像清晰稳定。
(4)利用数字伴音系统,可传送多种伴音或立体声信号,提高彩色电视机的音质。
1.6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1.图文电视的功能:利用电视信号声消隐期间的某几个行传送图形和数据信息。
3.多媒体电视的功能:多种技术融为一体;对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存储与传输;电视变为多媒体的终端显示器;有硬盘、USB接口、可记录等。
4.交互式电视的功能:交互式电视是一种双向电视,用户能通过这种电视屏幕上的信息窗对信息作出回应,使观众和电视机屏幕上的信息或节目建立一种双向联系。
第2章声音广播基础知识2.1声波的传播速度:波长、声速及频率之间的关系为:v= λ×f声音三要素 :即响度、音调和音色2.2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觉,不是与声音功率的变化成正比,而是和这种变化的对数成正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频谱
任何信号都可以分解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 之和,所谓频谱,就是按频率分布情况组成的 各正弦波分量的振幅。 信号的正弦波分量的最高与最低频率之差,就 是它的频率范围,简称“带宽”或“频宽”
调频的特点
优点: 可限幅、失真小、信噪比 高
缺点: 覆盖范围有限
频带宽、音质好 效率高、成本低
“门限”效应、弱信号接 收差 仍受寄生调频干扰(汽车、 飞机)
频率:空气密度和压力每秒变化的次数,单位 赫兹(HZ),用f表示。人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周期:一个声波完成一次振动需要的时间。单 位秒(S),用T表示。 波长: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单位 (m),用λ表示。
声波的传播速度
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符号v,单位m/s。 V=λ*f 15度下的声速——340m/s 不同媒质下的差异:钢5100m/s,软橡皮 50m/s 频率和波长成反比
X-Y制拾音方式
英国人提出的现代拾音方式,采用两只相同传 声器,使其成一定的角度一上一下紧靠排列。 特点:声源传到时几乎不存在时间差、只有声 强差。通常将之装在一个壳体内,构成重合传 声器 为双指向时,夹角一般90度;可大于90度, 但太大又会导致中部声源拾音不佳。
M-S制拾音方式
丹麦人提出,将双指向性传声器与一个任意指 向传声器一上一下紧靠,双指向为横轴、任意 指向朝前。后者获得与单声道拾音相同的和信 号(M),前者为左右声道差信号(S),然 后再将和差信号经电路转换成左右声道。 特点:两传声器频率响应匹配,也常安装一个 壳体内。信号精确且兼容性好。
人们对声音高低的感觉——音调
主要与频率有关,且与变化的对数成正比。 次声:低于20HZ 超声:高于20KHZ 调幅广播:低于4.5KHZ
音色——对频率和强度的综合反应
基波和多种谐波构成一种声音 幅度最大、频率最低的称为基波 幅度较小、频率成整数倍关系的正弦波称为谐 波 最终构成一个非正弦波
电离层和电波
电离层:地球上空60公里以外,白天可分三到 四层D、E、F1、F2,夜间只有E、F2层。 D层对中长波有强烈吸收作用,衰减很大 电离层对短波的吸收很小,主要是F2层反射, 存在衰落现象 超短波可以穿出电离层很远
传播路径和特点
天波:经过电离层反射 后到达接收点的电波 空间波:经过对流层在 自由空间传播的电波 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 的电波 微波:像光线,可为抛 物面形。可建微波站接 力传播或靠卫星
狮子吼多响才有杀伤力?
响度是一个主观指标,表现为波形的幅度不同。 声压级:以基准声压作为参考所得的以分贝值 表示的量。 听阀:声压级0db,声压为基准声压。 可听阀:人能承受的最大声压,声压级120db。 响度也和频率相关。100HZ,40db。 动态范围:最大和最小声压级之差。120:70
中波:功率越大、则越 远,通过塔身发射,4/1 波长,约传200km 短波:地面吸收强,传 几十km,靠天波则距离 达上万km,发射功率很 小 超短波:仅靠空间波, 直线传播,仅几十km, 天线高
传输网和覆盖网
国射 面 覆 功 行 的 同 效台 站 盖 率 站 转 步 果发 接 全 转 送 发 卫 显射 收 国 发 来 器 星 著出 手 。 给 的 , : 。去 , 由 地 节 将 利 。传卫面目地用 对给星,以面上 我发地以小上面
广播电视所占无线电波 的频率范围称为频段, 所占波长范围称为波段 中波—526.5KHZ1605.5KHZ(波长 570m-187m),国内广 播 短波—2.3MHZ26.1MHZ(波长130m11.5m),国际广播
甚高频(VHF)—米波, 主要用于电视和调频广 播 特高频(UHF)—分米 波,主要用于电视 微波—可分为特高频 (分米)、超高频(厘 米)、极高频(毫米)
模拟调制和解调技术
调制:声音—传声器—音频 电信号—载运于高频交变电 流——无线电波发射 载波:受调制的高频交变电 流 调制信号:调制载波的音频 信号。 解调:调制的逆过程,在接 收机里完成,即把调制在载 波上的音频信号设法还原成 原来的电信号的过程。
三种模拟调制方式:调幅、 调频、调相,在广播电视实 践中,以前两者为主。 调幅:使高频载波的幅度按 音频或视频信号变化的调制 方式,用AM表示。第一代广 播技术。 调频:使高频载波的频率按 音频或视频信号变化的调制 方式,用FM表示。第二代广 播技术。 数字调幅或调频:第三代广 播技术。
如何避免无差别杀 伤?——声源的方向性 (波长和声源尺寸) 防御者的策略——声波 的反射 声波的聚焦 声波的吸收和折射
水波的衍射 声波的衍射 电波的衍射? 散射——无规则的衍射 隔墙有耳的产生 ——远距离衍射
人的听觉器官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直通鼓膜,将声音由耳 壳传到鼓膜,谐振频率3000HZ。 中耳:由感觉振动的鼓膜、听小骨容纳鼓膜及 听小骨的鼓室构成。 内耳:由耳蜗等组成,后者内部充满淋巴液, 掌管听觉的耳蜗部分为听觉神经。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第一章 广播电声基本知识
声音的基础知识 广播的诞生和发展 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广播中心技术 电声换能器件
第一节 声音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声音? 物体机械振动或气流扰动引起弹性媒质发生波 动产生声波,听觉器官接收产生印象。
关键词:质点不传播, 声源,
频率、波长和周期
听觉的方向感
人根据双耳听到的声音在时间上、强度上和相 位上的差异来判断声源的方位。 低频率:声强无差别,时间有先后 高频率:声强有差别。 连续音:根据相位判断,但高频时不绝对。 人的水平向判断力远超垂直向判断力。
听觉灵敏度——从忍者说起
人耳对声压、频率和方位细小变化的判断能力 称为灵敏度。 响度:声压变,判断力亦变。大于50db,级 差1db;小于40db,级差1-3db 频率:跟频率和强度相关。1000HZ、40db, 级差3HZ;低频、低声压,则级别增大。 可通过训练提高,随年龄降低,高声压亦有负 作用。
模拟人头制拾音
将两传声器放置在用塑料等做成的模拟人头的 双耳部位,分别作为声道信号。 特点:产生既有声强差、又有时间差的信号。 使用耳机收听效果好,但使用双扬声器放音立 体声效果(尤其高频声像)将很差。
传声器
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电信号的换能器件,将 声音振动变成相应的电流变化,首先将声波转 化为机械振动,再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因此, 包括声波接收器和力/电换能器两部分。 指向特性:早期无指向、后期双指向和单指向, 目前心形最多,无线型也日益广泛。 按接收原理:声压式和压差式、复合式。
扬声器箱(音箱)
将一个或数个扬声器都装在扬声器内,以便提 高扬声器辐射、尤其是低频辐射的能力。 敞开式音箱:障板和共鸣器的结合,后面开启 或开孔;不能发出丰富的低音,但为了保证一 定的低频特性,需有足够尺寸。
音箱
封闭式音箱 倒相式音箱 在前者基础上加上后盖, 在封闭式基础上适当部 只有一个扬声器孔和一 分开孔,使反射达到 180度,声波同相叠加, 个小的泄漏孔(保持气 压平衡)。箱内装有吸 从而加强了整个系统的 音材料以削弱反射。 声辐射效果。因为效果 主要发生在低频,故称 优点:反相声波无法传到 “低频倒相箱”。 箱外,防止了干涉现象 的产生,使低频响应得 优点:体积更小,增加低 到改善。 频下限而不降灵敏度。 缺点:功率浪费多。 缺点:易低频拖尾
变广 转 频播 播 率电 台 或视 : 频高 将 道频 接 后信 收 转号 到 发改 的 。
发射台的构成
条件1:天线长度和电波 波长相对应,才能有效 发射; 条件2:具有一定频率的 电磁场才能发射,必须 利用较高频率电波。
核心设备——发射机: 调制载波、放大功率 馈线和天线:前者将已 调制载波送到天线,天 线将能量转化为电波并 发射 辅助设备:冷却、调试 监测 控制台和配电系统
传声器类型
动圈式 电容式
驻极体式
无线传声器
传声器的技术指标
灵敏度 频率响应(频率范围) 指向特性 固有噪声:决定了能接收的最低声级,决定拾音下限。 非线性失真:在强声压作用下传声器输出电压会产生 一些非线形失真,这允许的最大值时所对应的电压级 称为最高声压级。决定了拾音上限。
第四节 立体声和电声器件
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深度感和方向感)的 声音效果,就是通常所说的立体声。 在广播技术中,包括立体声广播、立体声录音、 立体声重放。
立体声的生物基础
双耳效应:人利用自己 双耳判断声音方位的能 力, 耳壳效应:依靠耳壳的 形状特点来辅助判断声 源方位的能力。
通过保留人耳能够对声 源进行定位的因素,使 人能够产生幻觉声源 (声像) 怎样制造声像?经过从 全面传声——中央传 声——三声道传声—— 二声道传声的过程。
调频立体声
调频立体声可以说是结合了单通道调频广播和 立体声音响技术而实现的广播革命,使广播达 到了人类听觉全面仿真的程度。 立体声接收机与单声道调频接收机差别:信号 的加重与去加重
A-B制拾音方式
双声道立体声采用两个传声器拾取声音。它们 的放置方式构成了不同的立体声拾音方式。 A-B制:法国人提出的最早的录制立体声的方 式,用两个型号、性能完全相同的传声器并排 放置于声源前方 特点:便宜,但存在中央声后移和漏斗现象, 间距不应太远获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