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一上学期语文联考试卷

高一上学期语文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气氛沉浸恍若隔世B. 瞬间惊愕鸿毛大雪C. 荡漾畸形惊心动魄D. 蜿蜒蹒跚鸿毛大雪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这位作家的作品语言优美,构思巧妙,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大家深刻认识到加强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C.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用电等。

D. 他凭借出色的成绩和良好的品质,被选为优秀学生代表。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句子中,逗号、句号和引号都使用得非常恰当。

”B. “这本书,我推荐给你,内容非常丰富。

”C. “他很喜欢这个句子: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

”D. “他很喜欢这个句子,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那瀑布就像一条白练悬挂在山间。

B. 他的脸色阴沉得像要下雨。

C. 那片麦田就像一片金黄的海洋。

D. 她的笑声像春风一样温暖。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非常感激他的帮助。

B. 这本书已经看完了。

C. 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D. 她的歌声悠扬动听。

6.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

B. 她的舞蹈跳得如痴如醉。

C. 这件事已经水落石出了。

D. 他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

7.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漫步漫步漫步B. 奔跑奔跑奔跑C. 跳跃跳跃跳跃D. 飞跃飞跃飞跃8.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B. 我非常喜欢听他的讲座。

C. 他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D. 她的演讲非常精彩。

9.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招呼招呼招呼B. 招待招待招待C. 招引招引招引D. 招呼招呼招呼10.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漫步漫步漫步B. 奔跑奔跑奔跑C. 跳跃跳跃跳跃D. 飞跃飞跃飞跃二、阅读题(每题5分,共25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5题。

【高一试卷】甘肃省张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全市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试卷】甘肃省张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全市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甘肃省张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全市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无论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深入人民、深入实践,想党和人民之所想、赴党和人民之所需,才能让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永不枯竭。

青年常为新,青年也最能为新。

毕业于专科学校的杨永修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攻读专业知识,潜心钻研汽车自主技术,工作两年即获得“技术能手”称号,如今已陆续攻克130 多项汽车制造领域技术难题。

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攻克一项新技术是创新,打造一个新产品是创新,解决一个难题也是创新。

创新的舞台宽广辽阔:从科研院所到工厂车间,从偏远乡村到改革前沿,处处都是创新的沃土。

勇于创新创造,意味着必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保持推陈出新的意识和干劲,善于捕捉创新创造的每一个机会与灵感,力争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

新时代青年正以刻苦学习本领、大胆创新创造的奋进之姿,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摘编自何娟《让青春在创造中闪光》)材料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做好青年工作,对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才能成为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新时代青年既充满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存在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局限性。

尊重是沟通的基础,信任是理解的前提。

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看法、意见,真正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

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邵阳市高一联考试题卷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

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

《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

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

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

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

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学本身看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基本原因:中国当代文学兼具世界文学的共通品质和本土文学的独特气质。

共通的部分让西方读者容易感受和接受,独特的本土气质又散发出迷人的异域特色,吸引着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莫言显然在本土经验和民族文化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

但值得怀疑的是,这种地域性很强的本土经验能否被有效地翻译并且被海外读者感受和欣赏?这就涉及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比较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好的翻译。

中国很多当代作家的写作都充满了地域特色,莫言天马行空般的语言和贾平凹有着特殊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方言,都会给翻译带来极大的困难。

译者能不能准确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还涉及其对深厚文化的理解程度及切身的创作体验等。

顾彬批评中国当代作家不懂外语,他总喜欢举现代名家如鲁迅、老舍、郁达夫等为证,许多著名外国作家往往也能同时用外语进行创作。

不得不承认,从理论上讲兼具作家、学者、翻译家三重身份的人应该是最合适的翻译人才。

莫言也许是幸运的,他的许多译者正好符合这一特点。

如英语译者是号称中国现代文学首席翻译家的葛浩文;日语译者中包括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等。

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张艺谋电影的海外影响。

这一点不但在日本如此,也包括西方国家。

电影巨大的市场往往会起到极好的广告宣传效应,迅速推动海外对文学作品原著的翻译出版。

莫言本人也承认:“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这一方面说明优秀的文学脚本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成功的电影运作会产生一种连锁效应,可以带动起一系列相关文化产业。

电影对文学起到了聚光灯的效应,它为海外读者提供了关注作家作品的机会,但作品能否得到持续的关注,还得看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

高一联考试题及答案语文

高一联考试题及答案语文

高一联考试题及答案语文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峥嵘(zhēng róng)蹉跎(cuō tuó)踌躇(chóu chú)剽悍(piāo hàn)B. 踯躅(zhí zhú)倜傥(tì tǎng)缱绻(qiǎn quǎn)桀骜(jié ào)C. 蹉跎(cuō tuó)剽悍(piāo hàn)缱绻(qiǎn quǎn)桀骜(jié ào)D. 峥嵘(zhēng róng)踯躅(zhí zhú)倜傥(tì tǎng)桀骜(jié ào)答案:D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B.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是从不骄傲自满。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 《论语》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__。

答案:学习的重要性。

三、阅读理解题(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瑶池,抚绥四方,观行天下之民,信可乐也。

答案:3. 文中“衔远山,吞长江”描述的是__________。

河南省洛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洛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

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

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

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

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

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

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

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材料二: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

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其影响深远。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和“礼制”,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

这种文化背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下列关于儒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B. 儒家文化倡导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

C. 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边缘地位。

D.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根据文本,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3分)答: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礼制”分别指什么?(3分)答: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礼制”则是指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在夏夜漫步荷塘边,感受荷塘月色之美的情景。

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4. 文章中作者漫步荷塘时,心情是怎样的?(5分)答:作者在漫步荷塘时,心情是宁静而愉悦的。

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5. 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答:荷塘月色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作者传达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情感。

6. 文章中“荷塘月色”的象征意义是什么?(5分)答:“荷塘月色”在文章中象征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它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秋季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

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毒品成瘾的原理吸毒者为何成瘾,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寻死觅活地寻找毒品?科学研究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

有的研究人员用惩罚学说来解释吸毒者的这些行为。

惩罚学说认为吸毒病人表现出的强迫用药和强烈的心瘾(强迫性觅药)不是为了体会欣快和美好的感觉,而是害怕停用毒品后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

为了避免经历痛苦而强迫用药,是为了尽快结束痛苦经历而强迫性觅药和用药。

病理性记忆学说则认为吸毒者对毒品引起的奖赏和惩罚效应形成了难以忘记的异常记忆,他们在这种病理性记忆的驱动下不断地强迫性觅药和用药。

而强迫学说认为,吸毒者与患强迫症的病人相似,明明知道某一情况并不存在,但还是无法控制,要一遍遍地去检查某一情况是否存在,吸毒者的毒品成瘾也同样表现出难以控制自我,强迫觅药和用药。

目前学术界大多认同奖赏学说,并结合其他学说来解释吸毒成瘾。

大脑奖赏学说主要认为,人在吸毒后可以获得如同吃饱饭(酒足饭饱)、饥渴时饮水的欣快感以及哺育时的满足感一样的感觉。

这些其本的生理感觉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在生存竞争和进化中所获得的一种自然机理,目的是为了让种群延续和扩大,所有这些生理感觉的满足都在大脑和周围神经的掌控之下,而吸毒后,毒品中的化学物质也通过大脑和周围神经让人感到欣快、愉悦,甚至是致幻感,如飘飘欲仙。

这样的感受如同奖赏机制,吸毒所获得的满足和欣快感就如同吃喝一样,这就鼓励吸毒者一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来获得满足,故名奖赏。

奖赏学说的提出是依赖于许多科学技术手段对大脑的研究得出的。

例如,利用现代脑成像技术和电刺激技术,发现人的大脑中存在奖赏通路,又称多巴胺通路。

这个神经通路的组成和结构主要包括:腹侧被盖区(VTA),腹隔核和前额叶皮质。

腹侧被盖区由合多巴胺递质(一种化学物质)的多巴胺神经元组成,通过神经纤维与腹隔核和前额叶皮质相联系,并通过神经纤维释放多巴胺递质,将信息传递到腹隔核和前额叶皮质。

在进食、饮水、哺育和受到自然奖赏时,这一神经通路就会被激活,人就会体验到美好的感受。

此外,电刺激奖赏通路时,机体会出现类似受到自然奖赏刺激时的愉快效果,但其强度较自然奖赏刺激强度大。

尽管电刺激、自然奖赏和药物(毒品)等是不同的物质和技术,但是,所有导致愉悦感觉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奖赏通路,即多巴胺通路。

例如,自然奖赏是通过行为反射促进多巴胺递质释放,电刺激是通过电流促进多巴胺递质释放,吸毒、滥用药物和吸烟则是直接模拟多巴胺的作用或促进多巴胺递质的释放。

当然,奖赏学说也不能完全解释吸毒成瘾,所以也还有其他学说。

(摘编自《百科知识》)1.下列对毒品成瘾原理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吸毒者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不是为了体会欣快和美好的感觉,而是为了尽快结束痛苦的经历。

B.吸毒者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是一种因无法控制自我而对某一并不存在的情况进行反复检查的强迫症。

C.吸毒者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是因为痛苦经历和欣快、美好的感觉形成了难以忘记的异常记忆。

D.吸毒者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是因为吸毒能获得满足和欣快感,这就鼓励吸毒者一再重复这样的行为。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酒足饭饱、饥渴时饮水的欣快感以及哺育时的满足感和吸毒后感到欣快、愉悦的生理感受觉都在大脑和周围神经的掌控之下,B.欣快感、满足感这些基本的生理感觉,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在生存竞争和进化中为了种群延续和扩大而获得的一种自然机理C.电、自然奖赏、毒品刺激多巴胺通路时都能产生相同的愉快效果,因为导致愉悦感觉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刺激的物质和技术手段不同。

D.腹侧被盖区(VTA)、腹隔核和前额叶皮质组成了一条多巴胺通路。

这条通路通过神经纤维释放多巴胺递质,将信息传递出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奖赏学说依赖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人的大脑中存在奖赏通路即多巴胺通路,这就为吸毒者戒掉毒瘾提供了可能性。

B.虽然奖赏学说的提出是依赖于许多科学技术手段对大脑研究后得出的,但也不能完全解释吸毒成瘾原理,其他学说可做有益补充。

C.吸毒者为何会成瘾,科学研究虽然已给出了一些解释,但还没有哪一个学说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深入的科学研究还将持续下去。

D.电刺激奖赏通路的强度较自然奖赏刺激强度大,愉悦感比自然奖赏强烈:吸毒、滥用药物的吸烟成瘾其刺激强度更大,愉悦感更强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习题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山,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汉将杨喜)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曰?”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船靠岸)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史记·项羽本纪》4.第一段未句“如大王言”所指的实际内容是()A.所当者破,所击者服B.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C.必三胜之D.杀数十百人5.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辟易数里:惊退B.亡其两骑:损失C.吾知公长者:年纪大的人D.吾闻购我头千金:悬赏6.对文意的叙述与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项羽在身陷重围、兵力将尽时仍能斩将突围,足见其勇武非凡。

B.项羽不愿东渡乌江,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兄”。

C.项羽强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是他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

D.项羽自刎前,不忍杀死自己的坐骑,更不忍杀死故人,表现出一种霸王的仁慈。

7、翻译下列句子(4分):项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4分)9.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

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句1分,共12分)(1)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

(2)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3)又前而为歌曰:“,!”(4)惨象,;流言,。

(5)子曰:“,。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行万里路,谋万家居:吴良镛院士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近90、中风愈后的老人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后把当天的安排写下来,思考研究课题等工作的进展,上午看书、看报纸,下午坚持做康复运动、练习书法,晚上处理教学事务、与研究生交流……他就是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

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把大红的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证书交到了他的手中。

“我为什么要选择学建筑呢?这与早年的经历有关。

”70多年前的那次大轰炸,吴良镛记忆犹新:1940年7月的一天,他刚在重庆合川二中参加完中学统考,日本的轰炸机就来了。

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遍地……三天后,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挥手作别合川,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

1945年末,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共赴清华大学协助筹办建筑系。

1948年夏,经梁先生推荐,吴良镛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

1950年,他收到梁思成、林徽因“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的来信后,冲破重重阻挠,绕道香港回国,重新执教清华,孜孜不倦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之路,并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

在数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创建了体现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人居环境科学。

1999年6月,在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时任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的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

作为国际建协成立50年来的首部宪章,凝聚着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智慧的《北京宪章》成为指导新世纪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并以中、英、法、西、俄5种文字出版,获得了世界认可。

“吴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理论研究者,更是一位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实践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

”65多年来,从首都北京到古城苏州,从海南三亚到云南丽江,从长三角到京津冀,吴良镛带领他的同事、助手们上下求索、学以致用,践行他“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生理想。

到过苏州的人,莫不为新、旧相映生辉的人间天堂欣慰:旧城居中,四角留出湖泊与空地,楔形绿地沿山脉、水系插入市中心;新加坡工业园居东,开发区在西;城乡结合,园林式开放……10多年前,吴良镛用匠心妙手设计的“九宫格”布局,让“白发苏州”既保留了古旧的韵味,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曲阜孔子研究院、北京总体规划评估与战略研究、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研究……从建筑到城市,从城市到区域,42项代表性实践项目,展现了吴良镛“匠人营国”的宏伟抱负,折射出他融“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于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光芒。

夏天,86岁的他不顾年事已高,到自己主持设计的南京红楼梦博物馆施工现场指导。

在难耐的酷暑高温中,他突发脑梗(中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