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附子汤

合集下载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一、小腿转筋徐迪华医案: 王某某,男,28岁,1958年1月4日初诊。

自诉:3个月来小腿抽筋经常发作,轻工作轻发,重工作重发,休息后不发。

发作后小腿酸痛数天不退。

近4夜连续小腿抽筋,头昏少力,食欲正常。

2年前有钩虫病史,服2次驱虫药后,5次大便检查,末见虫卵。

检查:血压90/60毫米汞柱。

舌淡苔滑,脉软细。

面色萎黄,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末触及。

红血球325万,血色素60%。

处方:芍药甘草汤60毫升,为2天量。

1月6日复诊:服药一剂,小腿抽筋减轻,2剂即停。

再服原方100毫升,外添服黄芪9克,党参12克,当归9克,服5剂。

3个月后随访,小腿抽筋未发过。

(中医杂志1959)按语: 小腿转筋,即29条所谓“脚挛急”也,乃芍药甘草汤之主证,由肝之阴血亏虚,筋脉挛急所致。

有是证使用是方,有是方即获是效。

诚信仲景之方,乃临床实践之总结,用之不殆,则历验不爽。

二、不安腿王明如医案: 朱某某,女,45岁,1986年11月30日初诊。

近4个月来两侧小腿有莫可名状的酸、麻、胀、似痛非痛之感,有时抽筋,有时有触电样感觉,静坐休息时反而加重,常须拍打,按捏稍能缓解。

本院神经科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

经西药治疗无效而来余处求诊。

两腿关节活动正常,按委中、承山穴有明显酸胀感。

头晕乏力,夜寐不安,纳谷不佳,坐立不安。

舌淡红中裂,苔薄白,脉弦。

此乃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治以柔肝养血,缓急舒筋,处方:生白芍60克,甘草5克,5剂。

服药以后诸证明显改善,夜已能安睡,胃纳好转,共服上药30剂痊愈。

(浙江个医杂志)按语: 肝藏血,主筋。

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可致四肢酸楚不适,或痛、或麻,或胀。

作为缓急之剂,芍药用量宜大,一般无不良反应。

三、属脘痛(急性胃痉挛)刘持年医案: 朱某,男,17岁。

胃院阵发性疼痛,近日加重,夜间尤甚,呈抽掣样发作,喜按,饮食无碍,二便正常。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略数。

诊为急性胃痉挛。

处方:白芍l5克,甘草9克,3剂。

甘草附子汤加减治疗湿热下注型痛风性关节炎临床验案

甘草附子汤加减治疗湿热下注型痛风性关节炎临床验案

随着我国人民 生 活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高,生 活 方 式 的
改变,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影响,痛风在我
以增强降低尿酸之力,继服1周后,右下肢踝关节及跖趾
关节红肿疼痛消失.患者定期复查,
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国的发病率不 断 升 高,且 呈 年 轻 化 趋 势.中 医 药 治 疗
按语:患者平素 嗜 食 辛 辣 肥 甘 之 品,损 伤 脾 胃,脾
眼支、眼 上 静 脉、脑 膜 中 动 脉 的 眶 支 及 眶 下 神 经、眶 下
动脉、眼下静脉分支亦分布在其周围 [2],针刺球后穴可
治疗 眼 部 相 关 疾 病,如 脑 梗 死 后 暴 盲、动 眼 神 经 麻 痹、
单纯疱疹病毒 性 角 膜 炎、干 眼 症 等 [2G6]. 研 究 表 明,通
过刺激球后穴,可 对 其 周 围 组 织 和 神 经 纤 维 的 相 关 功
地龙活血通络止痛,秦艽、秦皮祛风除湿.二诊见红肿
代医家根据病情的不同特点,将该病分为湿热蕴结证、
方去金银花、连翘、黄柏,加土茯苓、土贝母健脾渗湿化
瘀热阻滞证、痰 浊 阻 滞 证、肝 肾 阴 虚 证 4 个 证 型 [5],急
痰,虎杖通络止痛,山慈菇清热散结、消痰解毒,预防再
性期 治 疗 注 重 清 热 解 毒、活 血 化 瘀、利 湿 化 痰 法,间 歇
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肢节肿痛,脉
药、生地黄补益 肝 肾,金 银 花、连 翘 清 热 解 毒,威 灵 仙、
因此,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等范畴,历
疼痛明显减轻,痰湿尚未除尽,苔薄黄、稍腻、脉滑.原
涩数者,此是癖 血.”“寒 湿 邪 痹 阴 分,久 则 化 热 攻 痛.”

85芍药甘草附子汤

85芍药甘草附子汤

85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芍药9g 炙甘草9g 制附子9g 上3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扶阳益阴,阴阳两调。

(主治)汗多,反恶寒,肢挛急,脉沉细或微细。

(临证加减)l.本方芍药、附子、甘草、再加桂枝、大枣治汗后亡阳。

2。

本方加乳香、鸡血藤没药治风寒腰痛。

3.本方加元胡、干姜、荜茇、白芍各用30g治肠痉挛。

4。

本方加太子参、桂枝治腓肠肌痉挛。

5.本方加鸡血藤、当归、透骨草、伸筋草,川断治风湿痛。

6.本方加大黄,治寒腹中拘急,恶寒甚,腰脚挛痛,睾丸胀痛,二便不利者,名芍药甘草附子大黄汤。

(九)芍药甘草附子汤证(68)[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8)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疑非仲景方。

[提要] 汗后阴阳两虚的证治。

[释义] 本条以“发汗,病不解”冒首,则应分析始初之病情及不解之原因。

始初之病既宜发汗,自必有可汗之证,如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等。

若汗之得法,其病当解,即令未愈,亦应脉证不变,或有所减轻。

今发汗病不解,且“反恶寒”,是为学者提供辨证关键,盖以表证未解,则应发热恶寒并见,今日“反恶寒”是发热虽罢,而恶寒更重,知病不解者,非表证不解,而是造成变证。

变证如何?从“虚故也”及“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则辨析不难,盖汗后不发热,而恶寒为主证之一,知为发汗伤阳,阳虚不能温煦所致,因之曰“虚故也”。

又,芍药甘草附子汤,乃芍药甘草汤加附子而成,而芍药甘草汤,为治阴虚脚挛急之主方,因知其虚,除阳虚恶寒外,当有阴虚,经脉失养,而致脚挛急等证(参见29条)。

60条曰: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是汗下后阴阳俱虚之证,亦当与本条互参,即本条出现微细之脉,亦在情理之中。

[选注]成无己:发汗病解,则不恶寒。

发汗病不解,表实者,亦不恶寒。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又名四物附子汤,组成成分有:甘草6克(炙) 附子12克(炮,去皮,破) 白术6克桂枝12克(去皮)作用是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甘草附子汤对关节炎的疼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甘草能缓和急迫,医治疼痛。

白术不但能去水毒,增尿利,并与桂枝同有健胃作用。

附子能提高新陈代谢,使血行良好,且有止痛作用。

桂枝能去外邪、调血行、协助诸药,使发挥所期之效力。

故本方常用于神经痛、风湿痛、感冒等。

1.风湿痛:骠骑使吴谐,以建元元年8月26日始觉如风,至7日,卒起便顿倒,髀及手皆不随,通引腰背疼痛,通身肿,心多满。

至9月4日服此汤1剂,通身流汗,即从来所患悉愈。

《谢映庐医案》高汉章、得风湿病,遍身骨节疼痛,手不可触近,近之则痛甚,微汗自出,小水不利。

当时初夏,自汉返舟求治,见其身面手足俱有微肿,且天气颇热,尚重裘不脱,脉象颇大,而气不相续。

其戚友满座,问是何症?予曰:此风湿为病。

渠曰:凡驱风利湿之药,服之多矣,不惟无益,而反增重。

答曰:夫风本外邪,当从表治,但尊体表虚,何敢发汗;又湿本内邪,须从里治,而尊体里虚,岂敢利水乎?当遵仲景法处甘草附子汤。

1剂如神,服之3剂,诸款悉愈。

2.寒痹:单用本方治疗寒痹2例,西医诊断为慢性腰骶关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

其中1例已有10余年病史。

均获治愈。

作者认为,凡属风湿寒痹,即使没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等症,用本方亦可取效。

3.风湿性心脏病:某女,45岁。

素患风湿性心脏病、心悸短气、汗出恶风、关节冷痛、痛有定处、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

此为风湿相搏,日久不愈,邪从寒化。

治宜温脾化湿散寒为主,佐以强心通阳。

炙甘草15g、炮附子10g、白术10g、桂枝5g、茯苓15g。

煎服。

1个月后,心悸短气较前减轻,关节已不疼痛,下肢浮肿消失,小便正常。

掌握使用附子剂的秘决是:只要抽烟不变味,吃酱油、酱汤也不变味。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新用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新用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新用
李华安;张紫玲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1989()4
【摘要】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组成。

《伤寒论》180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疼不得屈伸,近之则疼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微身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而笔者在古方的基础上,略作加减用于多种病证,常获卓效。

特介绍于后,供同道临证参考。

一、胃脘痛案:赵某某,男,53岁,农民。

【总页数】1页(P16-16)
【关键词】甘草附子汤;临床应用;汤剂
【作者】李华安;张紫玲
【作者单位】邓州市按摩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临床新用 [J],
2.甘草附子汤证临床新用 [J],
3.甘草附子汤治疗急症新用 [J], 黄道富;肖美珍
4.大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J], 胡喜莲;包永松
5.防己黄芪汤联合甘草附子汤在临床中应用举隅 [J], 王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草附子汤PPT课件

甘草附子汤PPT课件

.
7
甘草附子汤医案
三、久热不退 李一立医案:郑某某,男,50岁,发热三十五天,
体温持续于37.5~38.5‘C之间,恶风寒,肢体疼痛, 渴而不欲饮,短气汗出,周身困乏,小便短少。平素嗜 酒,酒后周身舒畅。察其舌淡苔腻,脉沉而细。此属风 湿相搏证。方用:
附片、桂枝各10克•白朮、甘草各8克,茯苓15克。 3剂药后,病获痊愈。(吉林中医药1986;(2)"30) 按语:本案乃表里俱虚、风湿相搏之证。表虚风侵, 而见发热、汗出、恶风;里虚湿存,故见短气乏力、渴 不欲饮、小便短少、舌淡苔腻、脉沉而细。风湿相搏则 肢体疼痛。当用甘草附子汤解表温里,祛风化湿。药中 病机,三投而瘳。
,骨节烦疼,伴有心慌气短、胸中发憋,每到夜晚则 尤重。切其脉缓弱无力,视其舌胖而嫩。辨为心肾阳 虚,寒湿留于关节之证。为疏:
附子15克,白朮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茯 苓皮10克
服3剂而痛减其半,心慌等证亦佳。转方用桂枝去 芍药加附子汤,又服3剂,则病减其七。
按语:本案用甘草附子汤主要是在辨证中抓住了两 个关键:一是周身骨节烦疼而不可近,寒湿也;二是 心悸气短、胸满'阳虚也。据报导,临床用本方治疗风 湿性心脏病,效果理想。
.
6
甘草附子汤医案
处方:
炙甘草、元胡、薤白各15克,炮附子、白朮各10克, 桂枝6克。
服7剂,汗出恶风已止,关节冷痛减轻,胸痛若失。 继以前方为汤,朱砂养心丸成药常服,善自调 理。 按语:‘医门法律)云:“胸痹总由阳虚,故阴 得乘之。甘草附子汤中附子辛热助阳,桂枝辛温通阳, 二药合之,振奋阳气,以散阴寒之邪;甘草、白朮补土 培中,以提防下焦阴寒上乘。又恐本方宽胸理气之力不 足,故加薤白、元胡以助之。本方虽无治胸痹之记载'然 有治胸痹之契机,径用不疑,果获大验。

附子汤

附子汤

附子汤
出自《千金》卷十五。

孙思邈(约581-682),唐代医学家
名称:附子汤
组成:龙骨1两,甘草1两,芍药1两,干姜1两,黄连1两,石榴皮1具(大者),阿胶2两,附子1枚,黄芩半两,粳米3合。

出处:《千金》卷十五。

主治:暴下积日不住及久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暴痢势剧,火迫之象,日久不止,热烁津枯,不独下多亡阴,而真阳亦已告匮,故于驻车丸中除去当归之行血,掺入芍药辅阿胶以滋耗竭之真阴,附子助干姜以扶伤残之虚阳,黄芩佐黄连以屏宿蕴之余火,甘草、粳米缓清脾胃之虚热,龙骨、橘皮急收二肠之滑脱也。

下面备用药材图片因处理工艺不一样图片可能与实材有一定差异:仅供参考。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附子汤大家食用过吗?肯定很多人都没有服用过吧,附子汤是很好的中药方剂,对人体的好处也有很多,那么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芍药(一两)、甘草(炙.一两)、麻黄(去根节.一两)、白术(一两)、防风(去叉.一两半)、防己(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枚)、人参(一两)、黄芩(去黑心.一两)、桂心(一两)、独活(去芦.一两)、川芎(一两)、天雄(炮制.去皮脐.一枚)【功能主治】治中风欲死,身体缓急,目不得开,舌强不能语。

【用法用量】上挫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各温服,如人行五里,以熟生姜粥投之,微汗出,慎外风。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甘草(炙)、防风(去叉)、独活(去芦),各一两半。

石膏(碎)、白茯苓(去皮)、白术、川芎、柴胡(去苗)、当归(酒浸.切焙)、人参,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炒研)二十枚。

细辛,一两。

【炮制】上挫如麻豆。

【功能主治】治风亸曳,手足不随,身体不能俯仰。

【用法用量】每服五钱匕,水酒共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嬴瘦者只用水煎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附子(生.去皮脐.半两)人参(半两)茴香(炒.一分)茯苓(一分)山药(一分)甘草(炙.三分)干姜(炮.三分)【功能主治】治房室忽中风,恶风多汗,汗出粘衣,口干上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名曰内风。

【用法用量】每服四大钱,水二钟,生姜三片,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附子15克(炮)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功能主治】温经助阳,祛寒除湿。

治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备注】方中重用炮附子温经壮阳;人参补益元气;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芍药和营止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又名四物附子汤,组成成分有:甘草6克(炙)附子12克(炮,去皮,破)白术6克桂枝12克(去皮)作用是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甘草附子汤对关节炎的疼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甘草能缓和急迫,医治疼痛。

白术不但能去水毒,增尿利,并与桂枝同有健胃作用。

附子能提高新陈代谢,使血行良好,且有止痛作用。

桂枝能去外邪、调血行、协助诸药,使发挥所期之效力。

故本方常用于神经痛、风湿痛、感冒等。

1.风湿痛:骠骑使吴谐,以建元元年8月26日始觉如风,至7日,卒起便顿倒,髀及手皆不随,通引腰背疼痛,通身肿,心多满。

至9月4日服此汤1剂,通身流汗,即从来所患悉愈。

《谢映庐医案》高汉章、得风湿病,遍身骨节疼痛,手不可触近,近之则痛甚,微汗自出,小水不利。

当时初夏,自汉返舟求治,见其身面手足俱有微肿,且天气颇热,尚重裘不脱,脉象颇大,而气不相续。

其戚友满座,问是何症?予曰:此风湿为病。

渠曰:凡驱风利湿之药,服之多矣,不惟无益,而反增重。

答曰:夫风本外邪,当从表治,但尊体表虚,何敢发汗;又湿本内邪,须从里治,而尊体里虚,岂敢利水乎?当遵仲景法处甘草附子汤。

1剂如神,服之3剂,诸款悉愈。

2.寒痹:单用本方治疗寒痹2例,西医诊断为慢性腰骶关节
炎继发坐骨神经痛。

其中1例已有10余年病史。

均获治愈。

作者认为,凡属风湿寒痹,即使没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等症,用本方亦可取效。

3.风湿性心脏病:某女,45岁。

素患风湿性心脏病、心悸短气、汗出恶风、关节冷痛、痛有定处、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

此为风湿相搏,日久不愈,邪从寒化。

治宜温脾化湿散寒为主,佐以强心通阳。

炙甘草15g、炮附子10g、白术10g、桂枝5g、茯苓15g。

煎服。

1个月后,心悸短气较前减轻,关节已不疼痛,下肢浮肿消失,小便正常。

掌握使用附子剂的秘决是:只要抽烟不变味,吃酱油、酱汤也不变味。

即使舌上有苔或潮热也可使用附子剂。

而平素嗜烟,但觉臭而不能吸者,兼饮食无味,脉浮数或洪数之;关节炎患者,则须使越婢加术汤为妥。

忌海藻、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