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甘草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甘草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甘草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的种类有很多,它们都是由常用的养生药材混合制成的,甘草附子汤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甘草附子汤的药效有哪些吧。

【别名】

四物附子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七)。

【处方】

甘草6克(炙)附子12克(炮,去皮,破)白术6克桂枝12

克(去皮)

【功能主治】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用法用量】

上四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则解。

【摘录】

《伤寒论》

【处方】

甘草1两,附子1两(炮,去皮脐),桂4两(去皮)。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虚汗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煎1盏,去滓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一四○引《指南方》

【处方】

甘草(炙)2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风湿,掣痛不得屈伸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

《全生指迷方》卷二

使用甘草附子汤来恢复注定不会是个太快的治疗过程,但是只要积极接受并乐观应对,肯定会有所改善的。对于一些疾病我们应该及早预防。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根汤: 桂加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黄煌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妇科病经验举隅

黄煌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妇科病经验举隅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太阴少阴两感的代表方。吾师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经方的研究,临证运用本方远远超出《伤寒论》的治疗范畴,尤其擅长与他方合用治疗一些妇科病,取得显著疗效。兹介绍随诊过程中收录的医案3则,总结其治疗规律,以飨同道。 1典型病例 1.1多囊卵巢综合征 案例1:患者,女,44岁,因“月经后期10年余”于2007年12月17日就诊。患者有多囊卵巢病史,月经后期,长年服用中药未愈。刻下:患者形体壮实,身高167 ctn,体重100 kg,皮肤粗糙,肤色黄黯,月经后期、量少,白天嗜睡,困重乏力,入夜难以成眠,下肢轻度浮肿,唇舌黯淡,苔白腻,脉沉。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黄师处以:生麻黄10 g,制附片10 g,细辛6 g,甘草3 g,干姜10 g,葛根30 g,川芎12 g,白术20 g,茯苓20 g,桂枝15 g,赤芍15 g,桃仁15 g,牡丹皮15 g。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1周后复诊,精神状况好转,体重有所减轻。嘱原方续服。患者坚持服用本方,后告知月经正常,疲劳感减轻,自觉舒适。

按: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是一种以长期不排卵或稀发排卵、卵巢多囊性增大、高雄激素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体毛增多、肥胖、好发痤疮、闭经等。本案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多年,长期内分泌紊乱,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功能失调。患者唇色淡、面黄黯、嗜睡、脉沉,为一派阳虚征象:而皮肤粗糙、月经不调、周期紊乱、有腰椎问盘突出病史,说明患者有瘀血证存在,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茯苓丸调整体质,药后患者精神状况好转,疲劳感减轻,而且月经正常,体重减轻。 1.2子宫内膜癌术后 案例2:患者,女,50岁,因“失眠头痛3年”于2008年2月26日就诊。患者行子宫内膜癌术并6次化疗后,目前各项检查指标均位于正常范围内。刻下:患者面色黄黯,浮肿貌,精神萎靡,语言声低,手足冰冷,失眠头痛,自感因肌肉酸痛而入睡困难,白天哈欠频频,眼皮沉重,头两侧痛连及后项背强痛,脉搏60次/min,唇黯红,舌黯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黄师处以麻黄附予细辛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生麻黄10 g,制附片10 g,甘草10 g,细辛6 g,柴胡20 g,黄芩6 g,制半夏20 g,党参12 g,茯苓20 g,肉桂6 g,桂枝6 g,制大黄6 g,龙骨12 g,牡蛎12 g,干姜10 g,红枣20 g。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患者服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张方子,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在上轮《类方讲伤寒》中李明国老师已经把这张方子讲得很详细了。 我们还是先用刘志杰经方解析法来分析一下这张方子。 君药:麻黄2两(辛苦温) 臣药:炮附子1枚(辛苦热) 佐药:炙甘草2两(甘滋平) 使药:无 这张方子还是在甘草麻黄汤的基础上的化裁,把麻黄减二两,加了一味附子。 既然是甘草麻黄汤加减,那么这张方子是否也应该可以治水肿呢? 应该是可以的 在《金匮要略》有一条文: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

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这里的麻黄附子汤与我们今天讲的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方是一样的,只是麻黄用了个升散的量,三两。 少阴的风水,发汗祛水,加附子温阳更合适。 我们来看看各药药症 麻黄温辛苦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甘草平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这两个药症我们之前都讲过了,我们重点来看下附子这个药。 附子热苦辛有毒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温阳救逆 以四逆汤为代表方剂。在太阳病上篇,伤寒“重发汗,复加烧针”致阳气内虚者,应 用四逆汤以救逆。在太阳病中篇更是直接指出了附子“救里” 的作用,身体疼痛的症状 在太阳病多见,但亦有因少阴里虚寒所致,故单纯以四逆汤救里即可,虚寒得化,疼痛自解,四逆汤应用在其他篇章亦多是与此相类。附子在、四逆汤中的应用体现了《本经》中 对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的认识,里气虚寒,下利不止,外可见“身体疼痛”、“大热不去”、“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等病情,放胆应用四逆汤,用生附子配伍干姜、甘草t 温脾肾之阳救虚寒以止利。除热。正如陶节庵云“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 尤其是生附子配干姜,透达阴寒,回阳救逆,其力精专。在干姜附子汤用以治疗“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汗 下之后阳气爆虚, 阴寒独盛,生附子。干去浓煎-次顿服,以救虚脱之阳。若阴寒内盛病 情人里渐深,出现阳气虚微,被阴寒格拒于外,形成内寒外热之时,仲景则以通脉四逆汤 处之,加大附子、干姜的用量,温阳通脉,当病情进一步深人出现“吐巳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时”,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治之。古人在注解此条时认为,阴 寒内盛格阳于外,以咸寒猪胆汁,引药人里,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或许有些牵强,猪胆汁在 这种病情深重的情况下应是直接发挥其治疗作用,而不是仅仅为引经佐使之药。根据现代 药理研究,猪胆汁含有大量胆汁酸、胆盐等,抗菌谱广,抗炎作用强,尤其是对消化系统 更为突出,口服后还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肠蠕动。在少阴病,出现下利脉微、干呕烦躁 之时,胃肠消化系统已经极其混乱,整体功能衰竭,此时应用附子井直接配伍口服猪胆汁,可破阴除寒救逆,并恢复病人的胃肠功能,助消化,促吸收,急危症时可保得病人胃气, 挽留生命。在白通汤中体现得更为明确,“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 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可以明显看出病情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紊乱,此时加猪胆汁应该是直接来纠正胃肠功能,助正气的恢复。总结四逆、白通之类·应用,其一,可医恶寒、下利厥逆、脉沉微等全身性阴寒、功能衰退证候;另外对里寒外热、大汗出、大热不去、干呕烦躁等症,亦可回阳复脉,潜纳浮阳,如冬医宗金鉴诊所云“能 大壮元阳,主持内外,共招外热返之于内”,我们在临床中对于大热不去,兼见太阴、少 阴虚寒者,应用四逆汤类方,其退热之效确实可以一剂而愈。 二、温经散寒除湿痹 温经散寒除湿痹的作用多体现在太阳病篇、痉湿昭病脉证篇以及中风历节病脉证篇, 方剂有桂枝附子汤、自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汤。以桂枝芍药知 母汤为代表,“诸肢节疼痛,身体尴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历节病程日久,风寒湿郁痹气血经脉,以附子温经散寒除湿,配伍麻黄、桂枝、白芍、防旧、知母、生姜疏通经脉、畅通气血阴阳,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扶正。病情轻 浅者仲景处以桂枝附子汤类温通经脉气血,桂枝辛温发散,通阳利水,行里达表,无所不到;附子温阳散寒,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二药相须为用,可作用于全身1 密滞不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枚瑰宝,它主要依赖于君、臣、佐、使药这几大部分。虽然见效慢,但是因为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备受养生人群的青睐。大黄附子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对它了解吗? 【处方】 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 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 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能主治】 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 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各家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临床应用】 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摘录】 《金匮》卷上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与功效已经有所了解了,也让我们为古人留下的财富感到惊叹。

麻黄附子细辛汤.docx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阳气素弱,多有内 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 祛邪不伤正。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 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三味 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但从 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 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 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 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 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 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

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 中。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 降,为水上之源。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寒客于 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 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 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本方既能温助阳气,又能通脉宣痹、化饮行水、逐寒止痛,故 除用阳虚表寒证外,还常用于阳弱里寒诸证。现代临床根据其“温通”的功用特点,较多用 于心血管和关节系统的疾病属于寒凝痹阻之痛证的治疗。 临证运用经验: 1、根据原方主证病机中表寒、阳虚、里寒等侧重,在调整方中药量配比的基础上适 当加味,如表寒重见恶寒无汗,选 加桂枝、苏叶、生姜;里寒重见肢冷形寒 ,加肉桂、干姜、吴茱萸;阳气虚甚见神疲脉微,选加人参、黄芪、甘草。 2、随病证加减:①肺系疾病:感冒属于阳虚感寒见发热、肢冷神疲,加桂枝、黄芪、炙甘草;支气管炎属风寒阻肺见咳喘苔白,加杏仁、紫菀、制百部,寒饮聚肺见咳唾稀痰、背 冷加干姜、半夏、五味子;急慢性风疹属于风寒郁滞见皮疹色淡、遇冷痒重,加荆芥、防风、 川芎。②心系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窦性心动过缓属于少阴阳虚见胸闷心悸、 脉迟,加栝楼、制薤白、三七(痰瘀阻滞),或人参、桂枝、当归(气血不足),或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肾阳虚甚);房室传导阻滞属于阴阳两虚见心悸气短、脉结代,加人参、麦冬、五味子。③肾系疾病:肾炎早期属于肺肾气化受阻见咳嗽、水肿尿少,加桑皮、茯 苓皮、生姜皮、车前子;慢性肾炎属于肾阳虚衰见水肿、腰痛畏冷,减麻黄量,加熟地、菟 丝子、怀牛膝、泽泻;阳痿属肾虚寒滞见小腹不温、神疲脉弱,加苁蓉、巴戟天、仙灵

浅析《伤寒论》中麻黄剂量变化及应用规律

浅析《伤寒论》中麻黄剂量变化及应用规律 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方名为: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伤寒论》中应用麻黄,对于病因、病位、病性不同,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也各异。麻黄多者达六两,少者十六铢,本文根据仲景应用麻黄的剂量变化,试分析其应用规律。 标签:麻黄;伤寒论;张仲景;剂量 中医是从动态的、整体的角度观察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人体产生生理病理的变化,并且采用灵活的辩证方法进行防治疾病。因此观察人体疾病的动态演变,变化药物的剂量及药物的配伍而施治,彰显中医的灵活性。 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方名为: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伤寒论》中应用麻黄,对于病因、病位、病性不同,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也各异。麻黄多者达六两,少者十六铢,根据汉代的度量衡和经方的药量换算,《伤寒杂病论》的药物剂量换算成当今一次治疗量为:汉1斤等于250g,1两等于15.625g,1铢等于0.65g[1]。本文根据仲景应用麻黄的剂量变化,试分析其应用规律。 1麻黄六两 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此为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证治。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阳郁里热为基本病机。 2麻黄四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此为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本方主治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 3麻黄三两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组成与用法】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医案】 1.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5年5月30日。刘某,35岁,下腹疼痛不能入睡已10余天,经静脉滴注先锋6加替硝唑连续7天无效,带下量多,色淡黄,无异味,伴恶心呕吐,纳呆,寐欠安,尿频,大便正常。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经色鲜红,无夹块,末次月经5月11日来潮。生育史:1-0-3-1,放置宫内节育环。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舌质红,苔白腻,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畅,宫颈轻度炎症,子宫后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压痛明显,两侧附件压痛明显。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中导下,清热行气。 方剂:大黄附子汤合厚朴七物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制大黄6g 细辛4g 桂枝5g 川朴10g 枳壳10g 甘草 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红藤15g 败酱草15g,3剂。二诊:2005年6月2日。下腹胀痛减轻,局限于左少腹,疼痛时间缩短,可以入睡,恶心呕吐消失,纳可,大便未变软。舌淡红,苔薄白,根腻,脉细。 治法:清热温脾,通腑导滞。 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20g 制大黄12g 丹皮10g 桃仁12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红藤3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枳壳10g,7剂。 三诊:2005年6月4日。下腹疼痛基本消除,大便仍难。舌淡红,苔腻渐退,脉细。 薏苡仁20g 淡附片5g 败酱草20g 制大黄12g 丹皮10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延胡索10g 菝葜20g 红藤30g 川朴10g,3剂。 四诊:2005年6月7日。末次月经6月7日来潮,经量中等,无不适,纳可,大便稍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疏调气机,清理湿热。

经方芍药甘草汤有神效

经方芍药甘草汤有神效 13、芍药甘草附子汤方闲品落花13、芍药甘草附子汤方。13、芍药甘草附子汤方方剂组成: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原文指征: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以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汤堪称治痛第一方海洋暖流芍药甘草汤堪称治痛第一方芍药甘草汤堪称治痛第一方芍药甘草汤堪称治痛第一方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 18:10.无论人体上下内外诸般痛症,均可用此方为主,随证加味。头痛加川芎、白芷;项背痛加葛根;上肢痛加羌活、桂枝、桑枝;腰腿痛加桑寄生、杜仲、续断、当归、鸡血藤;气虚合补中益气汤方;血虚合四物汤方;阳虚合附子汤; 芍药甘草汤治愈打嗝一例lc1231芍药甘草汤治愈打嗝一例最近我的一个朋友,男,四十二岁,身体壮实,着凉后得了打嗝症,七八天了,老是不停的打嗝,用了很多的方法不见效,才找我开了两味药,吃了不大一会就好了,就是中药芍药甘草汤,白芍40克。 芍药甘草汤之用往赢芍药甘草汤之用。同学袁某.久患下肢静脉曲张.多方治疗.曾打过一针一千多号称包治的针也毫无作用.后来为减轻其痛苦和恐惧曾给用过芍药.甘草各一百克.加水煮开喝三天.用过 四帖效果显着.邻居张某.骑车路上手臂摔伤未伤骨头.几个月来上 肢一直酸痛难受.睡眠会酸痛得醒过来.芍药.甘草各30克.制附片10克.5帖.愈.邻居陆某.因家务事与嫂子闹矛盾争吵.引起胃部疼痛难

受不堪.芍药.甘草各30克.制附片10克.1帖.第一次喝药后即明显 缓解.第二天再用一帖药减制附片.愈. 芍药甘草附子汤雨后观山静...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 【来源】《伤寒论》。【组成】芍药甘草(炙)各9克附子3克(炮, 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三味,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主治】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类别】名方。 便秘验方在水一方2便秘验方便秘验方。白芍30 生甘草20 枳实15适用老年、久病体弱在内的老年患者,但孕妇慎用。经用20多例,效优此为芍药甘草汤之加味方,当然有效。芍药甘草汤治疗胃脘痛,甘草与芍药之比:3/2!此量不足为奇。 芍药甘草附子汤传播中医书馆...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芍药9g 炙甘草9g 制附子9g 上3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温服。(功效)扶阳益阴,阴阳两调。(临证加减) l.本方芍药、附子、甘草、再加桂枝、大枣治汗 后亡阳。6.本方加大黄,治寒腹中拘急,恶寒甚,腰脚挛痛,睾丸胀痛,二便不利者,名芍药甘草附子大黄汤。 芍药甘草汤治疗跌打损伤诗仙之家芍药甘草汤治疗跌打损伤白芍30,赤芍30,炙甘草20,怀牛膝15 木瓜10(单位:克)。 芍药甘草加减治疗shanlieng芍药甘草加减治疗。 芍药甘草汤治肛裂刀客的棍芍药甘草汤治肛裂急性肛裂:表现为大 便干燥,每次便后均感肛门剧痛及有少量鲜血。白芍50克,甘草12克,水煎服。也可加火麻仁24克以增强润便作用。

蔡长福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经验

蔡长福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经验 (开鬼门——温经解表发汗法之三) (蔡长福先生口述,弟子韩章勇整理) 闲来无事披览先贤医案,忽忆起十多年前一则治验,今告于同道,于医学之昌明亦不无补助云。 病家是一位退休老者,年过花甲,由儿女架至诊室。当时患者已口不能言,由儿女代诉:病人进行性吞咽困难,遍治不效,今已粒米难进,奄奄待毙。刻诊:患者面色晦暗,瘦骨嶙峋,虚弱不堪,精神不振,但欲眠睡;并畏寒怕冷,手足厥逆,时或身疼;又兼见咽喉疼痛不利,音声难出;两脉沉细而弦,尺部小紧。值此大证,余不敢怠慢,乃疏大剂四逆汤一付,以为阳气一旦来复,则疾病可图。不意翌日一早,病家再次登门。药后不仅寸功全无,反而证情加重,不禁心下惶然!转念一想:患者有恶寒身痛脉紧等证,得非太阳表邪久久不解而直中少阴之证乎?亦即仲景所谓直中伤寒?况精神不振但欲寐,亦非四逆汤主证(四逆汤主证本是手足逆冷,下利清谷等),而是寒邪直中少阴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至于手足厥逆,乃因水谷不继,能量大亏所致,并非阳微欲绝之象。再者,足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下,上行循喉咙挟舌本,故有咽痛失音,即《内经》所谓“喑痱”“跛足”之喑证。故而此病当属太阳表证不解进而直中少阴之证,治当温阳解表,其唯麻黄附子细辛汤近之乎?因于诊室就地开火煎煮。讵料一服之后才十五分钟,患者尾骶部即冒热气,脊背发热,紧接着就遍身濈然微汗。半个多小时后,患者突然

嗳出一口长气,居然知饥能食,半碗汤面竟然顺顺当当下了肚。随侍跟前的儿女,睹此巨变,翻想此前种种求医经历,备尝颠沛辛酸,不禁喜极而泣。 原来,患者酷爱胡琴,退休以后,为了学琴,常到雨山湖的凉亭(马鞍山一游览胜处)去拉胡琴,可谓寒暑不避,风雨无阻。凉亭建于湖水之中,四周无遮无拦,患者长处此开阔多风之地,久而久之,难免感受风寒。病起之初主要是干呕,咽喉异物感,吐不出咽不下,声音嘶哑。此后逐渐加重,出现吞咽困难,饮食受阻。马钢、南京、上海各大医院跑个完,然而遍治无效。后来求治于江宁一位民间中医,给服黄连上清片,药后病情反而更趋严重,彻底不能吃饭讲话了。 患者第一剂服完之后,为求巩固,原方更加炙甘草20克,余药不变,共3剂。每剂两天,分四服。发汗以全身温暖,微微潮润为度。六日之后,患者直似脱胎换骨一般。不仅面色渐转红润,而且微微发胖,自言:“现在吃饭,食物到嘴里后直接就掉进肚子里!”麻附细扩张食管之卓越功效,即使到今天都令我吃惊不已,不得不感叹经方之力宏且大哉!而且尚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挖掘。 此案之前更久,曾有一穷苦人求方于我,自言得了食道癌,吃饭不能下咽。余乃授一单方姑作一试,不过葱须、生姜、红糖几味,亦不在放在心上。岂料月余后遇于街头,见面即长揖拜谢:“多亏了先生的单方,现在能吃饭了,您救我一命啊!” 十载以来,所遇吞咽不利而不至完全闭塞之轻症咽喉炎患者,更是不知凡几,其证往往多见:形寒怕冷,经常发懒犯困,但见脏无他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讲课教案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经方与后世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如后世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芩解表,而经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 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纲。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其证在表。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椒等治表证经验。 然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因里证分阴阳,里热

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疗,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 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据皇甫谧《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制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制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制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强心 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采用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观察到口服附子粗制剂后,动物血清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加快心肌收缩速度的作用,给药2小时后含药血清作用达高峰,表明附子煎液中确合强心成分,并且此成分口服有效。附子用药过量可引起心律不齐。 从附子中提取的去甲乌药碱(dmc)是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也有强心作用。去甲乌药碱正性肌力作用显著,在浓度降低至 10-9g/ml时,对蟾蜍离体心脏仍有强心作用。去甲乌药碱正性肌力作用呈量效关系,在 10-9- 5 ×10-8g/ml范围内,可使心收缩幅度增加 22%- 98%,心排出量增加15%-80%。麻醉犬和豚鼠静脉滴注去甲乌药碱每分钟2μg/kg,可使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lvp)分别上升 12%和58%,左心室内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 max)分别增加 73%和 26%。静脉滴注戊巴比妥钠,或用n2饱和的灌流液灌注,均可形成急性实验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去甲乌药碱可使衰竭心脏收缩幅度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去甲乌药碱对离体和在体心脏,正常和衰竭心脏,均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研究认为,去甲乌药碱是β受体部分激动剂,其强心作用与兴奋β受体有关。

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 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附子注射液或去甲乌药碱静脉注射有明显扩张血管作用,均可使麻醉大心排出量、冠状动脉血流量。脑血流量及股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血管阻力降低,此作用可被心得安所阻滞。 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既有升压又有降压作用,与其所含成分有关。研究证明,去甲乌药碱是降压有效成分,具有兴奋β受体及阻断al受体的双重作用,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二者是升压作用有效成分。 抗休克 心肾阳衰证所见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与现代医学的休克相似。所以附子回阳救这之功效主要是以强心抗休克作用为基础。附子及其复方制剂如参附汤、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内毒素性体克、心原性休克及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性休克等均能提高平均动脉压,延长其存活时间及存活百分率。对内毒素休克大能明显改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对缺氧性、血栓闭塞性休克等亦有明显保护作用。抗休克的有效成分除与其强心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相关外,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亦有强心升压作用。 由此可见,附子的抗休克作用,与其强心,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作用有关。 抗心律失常

麻黄汤类方歌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颠倒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附子炮制工艺综述

附子炮制工艺综述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附子炮制工艺综述【历史沿革】附子始载于《本经》,列入下品。《本草经集注》云:“乌头与附子同根。”《纲目》载:“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载附子与乌头的原植物应为同一种,即主根称为乌头,侧根称为附子。关于附子的产地,按《别录》载:“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据考证,犍为和广汉即今四川省犍为县和广汉市,目前仍为附子产地之一,其原植物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本草图经》龙州乌头图和《纲目》所附乌头、附子图均为本种。 【化学成分】附子为川乌子根的加工品,主含毒性较小的单酯类:苯甲酰乌头胺(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胺(benzoylmesaconine)、苯甲酰次乌头胺(benzoylhypacomne),甚至被水解为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乌头胺(acomne)、中乌头胺(mesacomne)、次乌头胺(hypacomne)。从水提物中分得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tine)、、华北马头碱、黄草乌头碱、尼奥灵和附子亭等。从日本乌头所加工的附子中已分离出具有强心作用的微量有效成分dl-去甲基衡州鸟药碱(dl-demethylcoclaurine,higenamine),此碱作用强烈,稀释至10^-9浓度时仍显强心活血作用.又报道从附子中分出一种棍掌碱(coryneine),具有升压和强心的活性。附子含(aconitine),(mesaconitine),(hypaconit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higeramine)即是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emethylcoclaurine),棍掌碱氯化物(coryneinechloride),异飞燕草碱(isodelphinine),苯甲酰中乌头碱(benzoylmes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附子宁碱(fuziline),北乌头碱(beiwutine),多根乌头碱(karakoline),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附子亭碱(fuzitine),准葛尔乌头碱(songorine)尿嘧啶(uracil),江油乌头碱(jiangyouaconitine),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itine),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等。 【药理作用】 1.附子、川乌具强心作用,对心动过缓性心律不齐有效,强心成分为去甲乌药碱,

附子配伍与简易方

附子配伍与简易方 附子是强壮剂,也是增效剂。附子除与干姜(姜附汤),人参(参附汤),黄芪(芪附汤),白术(术附汤),丁香(丁附汤),米仁(米附汤)等组成二味方外。还常与干姜、甘草配伍(四逆汤)以解附子之毒,也与麻黄,肉桂,生姜,细辛,仙灵脾,葱白,当归,茯苓,杏仁等配伍外,还与大黄,石膏,黄连,龙胆草,栀子,知母,生地,西洋参,白芍,羚羊角等寒药配伍以消除附子的不良药性,具有温凉并用之妙。 1、参附汤:人参,附子,救脱回阳。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强。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急煎尝。 2、芪附汤:黄芪、附子,治盗汗。 3、术附汤:白术、附子,散寒去湿止痛。 4、姜附汤(伤寒论方):干姜、附子。主治泻痢,脉微,胸背痛。 5、丁附散:丁香、附子,治反胃呕逆。 6、米仁附子散(伤寒论方):米仁、附子,治胸痹痛剧。 7、四逆汤(伤寒论方。通脉四逆汤,干姜倍之):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四逆汤(用)附草姜,大汗亡阳四肢冷。吐痢腹痛口不渴,救逆回阳赖此汤。 8、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

9、近效术附汤(白术附子汤,伤寒论方):白术、附子、甘草。 10、麻附甘草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甘草。 11、芍附甘草汤(伤寒论方):芍药、附子、甘草。 12、麻附细辛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细辛。 13、大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方):大黄、附子、细辛,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14、三仙丹(长寿丸):川乌一份、苍术二份、茴香三份。 15、米附败酱散:米仁、附子、败酱。治肠痈疮痈。 16、附子泻心汤(伤寒论方):附子、大黄、黄连、黄芩。 17、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桂枝、白术。治风湿骨痛。 18、桂附汤:桂枝、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19、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20、四味回阳饮:人参、附子、干姜、甘草。治虚脱。 21、四维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乌梅。 22、茯苓四逆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茯苓。 23、乌头汤:制川乌、芍药、黄芪、甘草、麻黄,散寒去湿,止痛补气血。 24、真武汤:白芍、附子、白术、茯苓、干姜,温阳利水。 真武汤,温肾阳,附术茯苓芍药姜。恶寒腹痛体浮肿,肢重疼痛变安康。 25、附子汤:人参、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祛寒化湿。 温经助阳附子汤,参苓芍术同煎尝。体痛背寒肢又冷,手足风湿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头面部疾病

【摘要】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展。该文列举了声哑并喉舌痛、耳聋、目盲、鼻塞及三叉神经痛等医案,指出因头面为诸阳之会,且清阳出上窍,若寒邪直中少阴或阳虚感寒,导致阳气凝滞不能升腾滋濡,七窍为之闭塞,则声嘶音哑,鼻塞耳鸣,目昏目暗;或头面部诸经脉阳滞寒凝,不通则痛,则头痛不休,咽喉舌痛。而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温通肾阳、宣肺散寒、开窍启闭的作用,故对于阳虚感寒引起的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头面部疾病;阳虚感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其文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症,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展。清张秉成在《成方便读》论此方云:“方中附子以助少阴之阳,温阳救逆,细辛以散少阴之邪,祛风止痛,麻黄以达太阳之表,辛温发散,邪自表而入里者,仍由里而还表,此以表里相通,一理耳”。在临床实践中,治疗范围已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少阴外感”的病机上,笔者在使用此方中发现许多头面部疾病用之效佳,特举几例如下: 1 喉舌痛并声哑 男,60岁,症见咽喉舌体疼痛难止,声哑,伴低热,先西药消炎抗病毒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后转中医治疗,经服用中药清热利咽,声音嘶哑反加重,转我处求治。咽部及扁桃体暗红,无分泌物,舌质暗红,无口渴,二便皆正常,视其面色青晦,舌胖大滑润,苔薄腻, 脉沉细无力。此乃少阴虚寒之体,复感太阳风寒所致,邪气留恋肌表,阳气匮乏,无力振阳祛邪,故低热缠绵;当温阳散寒治之,乃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5 g,附片10 g(煨,先煎60 min),细辛10 g,冷水煎服2剂。服完2剂后,疼痛缓解,继用2剂后转用温养脾肾之药而安。按:《张氏医通》云:“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嘎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本病喉舌痛且喑哑难出,从部位看“少阴肾经,上行沿喉咙,挟于舌根两侧”寒邪凝滞少阴经脉,故咽喉舌俱疼而音哑声嘶,本当治寒以热,却用输液抗炎清热利咽等寒凉之品,更抑阳气,犯了虚虚实实之错。故取附子蒸腾阳气,麻黄、细辛发散寒邪,一鼓作气而逐寒外出,声哑得愈。 2 三叉神经痛 女,48岁,自述十余天前因淋雨受寒感右侧头面部呈阵发性抽掣样疼痛,连及右上牙疼痛,牙龈不肿,日发数次,每次持续十余秒,痛止如常人,刷牙洗脸及进食可诱发,痛时刀割样灼痛,项强不能转侧,西医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服卡马西平等药效差。转投中医,屡与疏风清热之剂,亦效差。前来就诊时舌质淡嫩,苔白腻水滑,脉沉迟微细,询问知其平时小便多清,四肢欠温,精神欠佳,常鼻塞目眩,嗜睡多眠。此证属少阴阳虚,寒凝经脉,寒性凝滞,闭阻太阳经脉,治当温阳散寒,通络止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6 g,制附子10 g(先煎30 min),细辛6 g,全蝎10 g,蜈蚣1条,川芎10 g,白芍15 g,炙甘草6 g。服药3剂后头面部痛明显减缓,继服3剂,诸症告愈。按:本病人平时就有小便清,四肢欠温,此为阳虚之体,而医者考虑其痛如灼,多从风热入手,屡用疏风清热,更易损伤阳气。又复淋雨而受寒,而鼻塞、目眩足证寒邪凝滞、清窍失养、痛极入脑,正如明代医家赵献可所言“有头痛连脑者,此系少阴伤寒,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 所以治头痛如神(清·陈士铎《本草新编》)”,内助附子,外助麻黄,以温阳散寒,另有全蝎、蜈蚣剔络搜邪、当归活血止痛、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川芎行血中之气、通行十二经,故疗效卓著。 3 鼻病 男,50岁。每逢寒冷季节,则鼻塞、鼻痒、鼻流清涕,久治不愈,甚则不闻香臭。近段时间发作尤甚,感冒不断,喷嚏连连,面色白,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腰酸腿软,小便余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