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附子的6种用法和8项使用注意
附子的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附子的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一、附子的食用方法(一)附子炖羊肉材料准备需要附子(制附子,一般用量为 3 -10 克,具体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医嘱)、羊肉500 克左右、生姜、葱段、料酒、盐、花椒等调料适量。
制作步骤首先将羊肉洗净切块,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放入羊肉块,大火煮开后撇去浮沫,捞出羊肉备用。
附子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先煮30 - 60 分钟(因为附子有毒性,需要先煎以降低毒性)。
然后将处理过的羊肉放入砂锅中,加入生姜、葱段、料酒、花椒等调料,转小火慢炖1.5 - 2 小时,直到羊肉熟烂,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二)附子粥材料准备制附子 3 - 5 克、粳米100 克左右、红糖适量。
制作步骤把附子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先煎30 - 40 分钟。
然后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煎附子的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煮成粥,最后加入红糖调味。
二、注意事项(一)毒性问题附子是一种毒性较强的中药材,其主要毒性成分是乌头碱。
未经炮制的生附子毒性极大,服用后可能会引起中毒,出现口唇、四肢麻木,恶心、呕吐、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所以一般在药用和食用时都应使用经过炮制的附子。
即使是制附子,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中毒。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剂量。
一般来说,内服制附子的剂量应在 3 -15 克之间,并且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
(二)适用人群附子性热,适用于阳虚、寒湿痹痛等患者。
例如,对于一些肾阳虚的患者,表现为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等症状,附子可以起到温补肾阳的作用。
但是,阴虚火旺者忌用。
阴虚火旺的人常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五心烦热等症状,使用附子会加重体内的热象。
孕妇应慎用附子。
因为附子的温热性质和毒性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动不安等情况。
(三)配伍禁忌附子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这些药物与附子的配伍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增加毒性或者降低药效。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别名〕附片、熟附片、黄附片、白附片、黑附片,制附片。
〔来源〕为毛莨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以栽培品种的子根加工后供药用。
〔成分〕附子含生物碱:乌头碱约0.01%、次乌头碱0.01%、中乌头碱0.006%等。
乌头碱毒性很强,加热后可以水解为次乌头碱及中乌头碱。
加热时间愈长分解愈多,后两种乌头碱毒性很低,次乌头碱的毒性只为乌头碱的1 /50,而中乌头碱(即乌头原碱)的毒性只为乌头碱的1 /2000。
经炮制及加热后乌头碱含量降低,毒性随之降低。
非生物碱成分如类脂成分,含量最多的为附子脂酸即△8,11二十碳双烯酸和由附子脂酸组成的附子磷脂酸钙,以及β-谷甾醇和少量的β-谷甾醇的脂肪酸脂。
此外,尚含多量的淀粉。
附子含有强心成分,日本学者认为这种成分为非生物碱成分,我国学者认为也非强心甙类。
这种物质含量甚微而作用强大而稳定,并不因加热而受破坏,毒性极低,安全范围大,1毫克即有强心作用,加大剂量强心作用不显著增强,为理想的强心物质。
〔作用〕一、历代经验1.温中回阳:附子有良好的温中回阳及救脱作用。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用药法象》:“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珍珠囊》:“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
2.散寒除湿:附子又有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作用。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热踒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
《名医别录》:“脚痛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
《本草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
二、近代研究1.强心作用:附子煎液有兴奋迷走神经中枢作用,从而有强心作用。
在阳虚厥脱(即休克和心功能不全)时,口服附子煎液有强心及改善周围循环作用,从而可以救治心血管功能不全。
附子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

附子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附子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那么你知道附子的功效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准备的附子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希望对你有帮助!附子的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0.6--1.5m。
块根常2个并连,纺锤形或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侧根甚肥大,径达5厘米。
茎直立或稍倾斜,圆柱形,表面青绿色,上部为短茸毛或散生少数贴伏柔毛,下部老茎多带紫色,茎下部光滑无毛。
叶互生,革质,五角形,长6--11厘米,宽9--15厘米,掌状3全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急尖,近羽状分裂,侧裂片不等2裂,各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
总状花序狭长,密生反曲柔毛;萼片5,宽约2厘米,蓝紫色,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侧萼片长1.5--2厘米;花瓣2,无毛,有长爪,距长1--2.5毫米;雄蕊多数;心皮3--5,离生。
瞢菱果长约2厘米。
花期9--10月份,果期10--11月份。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北至秦岭和山东省东部,南至广西省北部。
生于山地草坡或灌丛中;多栽培。
附子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炮制品),回阳球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切成薄片盖在患处或穴位上,用艾炷炙之。
内服宜制用,宜久煎;外用多用生品。
附子的注意事项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本品辛热燥烈,凡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因有毒,内服须经炮制。
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①《本草经集注》:地胆为之使。
恶蜈蚣。
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
②《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纲目》: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
忌豉汁、稷米。
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
④《本草汇言》:若病阴虚内热或阳极似阴之证,误用之,祸不旋踵。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附子,又称乌附、乌头、乌头附子、乌头枯、扁乌、肥可、溪乌,为毛茛科植物附子的干燥块根。
附子以其强大的药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
它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地的山区。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非常丰富,但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一、附子的主要功效与作用1.温阳散寒:附子性温热,味辛辣,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
它能够温补元气,逐寒除湿,适用于阳气不足、寒湿内滞所引起的腹痛、水肿、寒疖等症状。
2.活血化瘀:附子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它能够疏通经络,消散瘀血,适用于血淤内结、瘀血阻滞所引起的疼痛、肿块、瘀斑等症状。
3.祛风除湿:附子可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痉挛、抽搐等症状。
4.安神定志:附子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能够安抚心神,缓解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
5.麻木散结:附子能够麻木肌肉,散结止痛。
适用于头风、面疔、牙痛等症状。
6.散寒止痛:附子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寒性胃痛、寒疝腹痛等症状。
二、附子的禁忌虽然附子具有众多的功效,但由于其毒性较大,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禁忌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附子属于强烈的药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因为附子能够温阳散寒,容易引起子宫收缩,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和哺乳期妇女的乳汁分泌。
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忌用:附子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荷,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来说,建议避免使用附子。
3.药物过敏者禁用:对于对附子或附子中的活性成分乌头碱过敏的患者来说,使用附子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因此禁用。
4.近期手术或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附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近期手术的患者来说,使用附子可能加重手术部位的出血,影响恢复。
对于出血性疾病患者来说,也应避免使用附子。
5.草药相互作用:附子是一味强烈的药物,与其他草药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
附子作用与功效

附子作用与功效附子,又名附子、附子、辛附,是我国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属于多年生小灌木植物。
附子的主要功效是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止痉等,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附子的作用与功效,以及其适应症、用法用量和禁忌事项等内容。
一、附子的药理作用1. 温阳散寒:附子能够发散温热,增加机体的体温,对于阳气不足、寒冷症状明显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例如,对于寒冷体质者出现腹痛、腹泻、寒症等症状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调理。
2. 祛风除湿:附子具有祛风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筋骨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 止痛止痉:附子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可以缓解疼痛和痉挛症状。
例如,对于疼痛剧烈的胃痛、腹痛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止痛。
4. 抗炎抗肿瘤:附子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对于一些炎症和肿瘤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附子的主要功效1. 温肾助阳:附子有温肾助阳的作用,对于阳气不足、肾阳虚寒引起的病症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例如,对于肾阳虚引起的男性阳萎、性功能减退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2. 驱寒散寒:附子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气,对于寒冷引起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例如,对于寒性脚气、寒冷性腹泻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3. 祛风除湿:附子有祛风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筋骨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4. 止痛止痉:附子含有一定的镇痛和镇静作用的药物成分,对于疼痛和痉挛症状有很好的止痛和镇痉作用。
例如,对于疼痛剧烈的胃痛、腹痛、痛经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5. 散结消肿:附子能够活血化瘀,对于一些结节和肿块有一定的溶解和消除作用。
例如,对于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病症,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三、附子的适应症1. 寒滞:a. 寒病:寒冷引起的症状,如寒性腹泻、腹痛等。
b. 寒性症状:寒冷引起的各种疾病的症状,如寒性气管炎、寒性关节炎等。
c. 寒痹: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关节和筋骨疼痛,如寒湿痹痛、寒风痹痛等。
附子的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附子的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关于附子的那些事儿》说到附子,这可是个有点神秘又有点厉害的家伙呢!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它的食用方法和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先说说这食用方法哈,可不能瞎整。
一般人可不敢随便就拿它下锅煮了吃。
通常呢,这附子得经过炮制才能用。
你想啊,这么厉害的玩意儿,要是不处理一下直接吃,那还不得出大乱子。
咱可以把炮制过的附子拿来炖汤,就跟平时炖肉一样,丢进去几块,慢慢炖出香味来。
不过可别放太多啊,不然那味道,嘿,够你受的。
或者呢,也可以磨成粉,跟其他药材配在一起弄成药丸啥的。
反正啊,就是得听医生或者懂行的人的话,别自己瞎折腾。
说到这注意事项,那可太重要了。
首先,这附子有小毒,可不是闹着玩的。
你要是想自己搞点来吃,可得想清楚了,别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有的人胆子大,觉得自己身体倍儿棒,啥都不怕,可别这么干,小心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还有啊,孕妇可千万别碰这玩意儿,那肚子里还有个小宝贝呢,得小心保护着。
而且,就算你平常身体还行,吃的时候也得注意剂量,别一次性吃太多,小心补过头了。
有一次啊,我就听说有个人,觉着附子这东西好,就自己瞎弄来吃。
结果呢,差点没把自己给吃坏了。
所以啊,咱得敬畏这附子,别不当回事。
其实呢,不管是附子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咱们都要先了解清楚再下手,不然很容易就闹笑话或者出问题。
就像咱去一个新地方旅游,总得先做做攻略吧,不然两眼一抹黑,那不就抓瞎了嘛。
总之呢,附子这玩意儿,能治病救人,但也得小心应对。
咱得把它的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都牢记在心,这样才能让它乖乖地为我们服务,而不是给我们添麻烦。
跟它打交道,就得像跟一个有点脾气的朋友相处一样,得小心翼翼,又得真诚对待。
好了,关于附子我就说这么多啦,大家可得记住咯!。
跟着中医前辈学用附子【一点资讯】

跟着中医前辈学用附子【一点资讯】吴康衡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15~60g,常用以下配伍:配大黄、炮姜、党参,治慢性肾功能不全。
配肉桂、淫羊藿、巴戟天,用于激素治疗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以防复发。
配芍药、生姜、白术、茯苓,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属阳虚水肿者。
配桂枝、人参、丹参,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悸,尿少身肿者。
吴康衡认为,附子有毒,入药必须使用炮制后的附片,煎药时间必须在30分钟以上。
经临床验证,本药对多种肾脏疾病有显著疗效,可用于激素的替代治疗,其动物实验表明,它有保护动物肾上腺,并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作用。
何少山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10g,常用以下配伍:配黄芪、炮姜、生地炭、丹皮、鹿角霜、生龙骨、煅牡蛎,治阳虚型血崩。
配肉桂、当归、川芎、熟地黄、仙灵脾、肉苁蓉、胡芦巴、小茴香,治宫冷不孕及肾阳不足之月经不调、闭经。
配桂枝、干姜、香附、当归、川芎、吴茱萸、枳壳、乌药,治阴寒内盛、气血凝滞之痛经。
配黄芪、白术、诃子、肉桂、浮小麦、绿豆衣,治产后自汗不止,便溏。
何少山认为,附子辛热雄壮,逐阴回阳,无所不至,对阴盛阳衰之证,救急有破阴回阳之功,缓治有益火消阴之效,故适用于一切沉寒痼冷。
只要辨证得当,暑季但用无妨。
汪朋梅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5~10g,常用以下配伍:生附子10g(先煎),配干姜、炙甘草,治虚脱,再加人参,治利止而脉沉不复及心力衰竭。
生附子10g(先煎),配桂枝、白芍、炙甘草,治卫阳衰微;再加当归、黄芪,治产后营卫大虚,久汗不收。
生附子10g(先煎),配麻黄、细辛,治里阳衰微,太少两感。
生附子10g(先煎),配苍术、防己、防风、羌活、独活、熟地黄、白芍、白术、桂枝、牛膝、杜仲、黄芪,治风寒湿痹;剧痛者再加川乌5g(先煎)、制草乌5g(先煎)。
生附子10g(先煎),配肉桂,治真寒假热证。
生附子10g(先煎),配白术、白芍、茯苓、生姜,治少阴腹痛,小便不利,心悸,阳虚水泛证,心阳阳衰证及过汗伤阳之证。
附子的食用方法

附子的食用方法
首先,附子可以用来煲汤。
将附子与其他药材一起,比如黄芪、当归、川芎等,一起放入煲汤中,可以起到温阳散寒、祛风止痛的作用,对于寒性体质的人来说,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其次,附子还可以用来炖煮食材。
将附子与猪肉、鸡肉等食材一起炖煮,可以
增加食材的营养价值,同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附子属于有毒药材,炖煮时一定要控制好用量,避免中毒。
此外,附子还可以用来泡酒。
将附子放入白酒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可以起到
温补肾阳、祛风止痛的作用。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附子泡酒后饮用时一定要控制好用量,避免中毒。
最后,附子还可以用来炒菜。
将附子磨成细粉,撒在菜肴中炒制,可以增加菜
肴的风味,同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药用作用。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附子炒菜时一定要控制好用量,避免中毒。
总的来说,附子的食用方法有很多种,但需要注意的是,附子属于有毒药材,
食用时一定要控制好用量,避免中毒。
同时,在食用附子时,也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来选择合适的食用方法,以达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希望大家在食用附子时能够注意这些问题,健康地享用附子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回阳救逆
附子对脾肾阳衰欲亡的有很好效果,是中药回阳救逆中最为优秀的药物。
常与干姜、甘草配合,治疗脾肾阳衰四肢厥冷,泄泻如水或失禁,脉微欲绝者;若舌苔黄或兼口苦口干等热象者,为阴盛格阳之象,可配合寒凉之药,如附子理中汤加黄连,或加猪胆汁。
若兼大汗出者,是气脱之象,应该与人参配伍应用。
前人治疗亡阳厥脱时用四逆汤、参附汤,其主要区别是汗出与否,泄泻有无;即汗出者必用人参;泄泻者必配干姜;若汗、泻并见,则人参、干姜并用。
2.温心肾
心和肾有阴亦有阳,阳虚者阴亦不足,故补心或肾之阳时,必佐补阴之品。
内经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因此在补心肾之阳时必须同时配合一定的补阴药(特别久病更是如此)。
附子的用量以小为佳,一般五分至一钱半较妥,最大量不超过三钱为宜,否则容易使少火变成壮火而为邪。
3.温脾肾
脾胃属土,虚寒时容易生湿,心肾属火,火能生土,所以脾胃虚寒多用附子,如附子理中汤。
由于脾胃虚寒容易生湿,所以脾胃虚寒者不像心肾阳虚时必须配合一定的养阴药。
附子理中汤以具有指趾厥冷,脉沉细迟缓的胃脘冷痛,或胃脘、胸部同时疼痛的效果为好;若脉见虚大,虚阳外越者,附子有走有守,能内达外散,温中而敛阳,大量用之有很好效果。
4.温通利水
附子本身没有利尿作用,但对脾肾阳虚或心肾阳虚的水肿却有很好效果。
若单纯从通阳利水的作用看,附子不如肉桂,但对脾肾阳虚、心肾阳虚及肾水凌心、肾水凌肺的浮肿,附子又较肉桂为佳。
单纯肾虚引起的下肢浮肿,附、桂配合常能增加利水的效果。
水肿用利尿药是一般的常识,但是以脾虚、气虚、肾虚为主者,单纯用利尿药不但不能利水,反而损伤正气,尿更难利,因此虚证为主的水肿一定要以补虚为主,利水为辅。
5.除寒止痛
附子温心脾肾,兼能入肝,所以治疗寒实证脉紧、胁痛的大黄附子汤用附子,胃脘冷痛、脐腹冷痛、疝痛和寒厥心痛等亦用附子。
但因其偏重于入肾,所以疝、胃脘痛、腹痛等病中以兼有肾阳虚者用附子为好,而单纯肝寒引起的疝、腹痛等不如小茴香、吴茱萸,单纯脾胃虚寒时不如干姜。
6.除寒蠲痹
寒湿客于肌肉、关节等引起的麻木、疼痛,附子虽不如川乌、草乌的作用强,但它比川乌、草乌的毒性小,比一般其他药效果好,所以《伤寒论》中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都用附子治痹证。
根据经验以脉大而弦紧或沉细迟缓,指趾厥冷者效果最好。
而对兼有口苦、苔黄、尿黄者要十分慎重应用,否则容易发生中毒反应,假若脉紧或沉细迟缓,而又兼有口苦、苔黄等热象者,必须配合一定的寒凉药,如《金匮》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即是这种配合的例子。
临床中常遇见的问题
1.在抢救危重证时附子的用量问题
以心力衰竭为例,心力衰竭的脉细数,是阴阳俱衰,阳虚为主,若过用附子则伤阴,少用附子并配合白芍养阴收敛,正附合“少火
生气”。
而脉沉微欲绝,肢厥、泄泻的亡阳证是沉寒锢冷阳气将亡,非大剂附子不能挽回阳气欲亡之势。
因此对阴阳俱衰的危重证宜用小量,亡阳沉寒锢冷宜用大量。
2.附子中毒问题
应用附子时会不会中毒,常受三种条件的影响。
一是煎煮的时间,一般煎煮的时间越长毒性越小,四十分钟以内毒性较大,一个小时以上毒性开始减小;
二是证的特点,脉大而弦紧或沉细迟缓的沉寒锢冷证,虽用大量,煎煮的时间比较短也不会发生中毒(笔者体会虽用4~5两亦无反应),而兼有热象者,阴虚、血虚者,则容易发生中毒(曾遇一些用附子五分发生中毒);
三是季节气候的影响,一般春季阳气升发,附子通行十二经络,容易动阳生火,所以春季应用时要慎重,否则容易中毒,冬季阳气收藏,虽用附子量比较大,亦不容易发生中毒。
3.附子治疗噎膈问题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在《伤寒贯珠集》:“噎者,寒饮积于中也,附子温能散寒,辛能破饮,故加之。
”张景岳所说的噎膈就是寒饮积于中的噎膈,不是津枯或热痰引起的噎。
根据经验附子治的噎膈大部分具有胃脘痞满,遇冷加重,脉沉细或弦大而紧,指冷等特点(笔者经验对有些贲门痉挛有效)。
4.附子治疗慢惊风问题
附子治的风既不是热极生风,也不是阴虚风动之风,它所治的风是脾败木贼的风,如泻下如水或二便失禁,肢厥,脉微欲绝,苔薄白时所见的风,这种风虽然小儿腹泻时多见,但是肺炎、乙脑等也有时见到,不过临床上往往被人忽略。
5.附子升高血压和使脉搏加速问题
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去看。
附子补阳益火,回阳救逆,对脉沉迟细微的心跳过缓和寒邪直中的腹痛、心痛,脉迟缓者确有增快的作用,但对阴阳俱虚或阳虚的脉数,如心力衰竭时的脉数,不但不能使其加速,反而能使心跳减慢。
对肢厥、脉微、血压下降的休克和肝火上冲、阴虚阳亢、肝风内动的高血压确能使血压上升,而对虚阳上浮,上盛下虚,足冷,脉微或虚大无伦的高血压,反能使其降低。
6.附子治疗失语问题
舌为心之苗,附子入心,善除心经之风痰,因此中风的失语常用附子,根据经验附子只能用于经常流涎的寒痰失语,不能用于不流涎的热证失语,使用时配合全虫、茯苓、南星、竹沥效果较好。
7.附子止吐和催吐问题
有的书中说附子能催吐,有的说能止吐,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去看。
一般来讲,对热证的呕吐确能使其呕吐加重,而对寒饮不化和虚阳上浮阴盛格阳的呕吐,确有很好的止呕效果但应用时必须冷服。
8.附子、肉桂的异同
附子、肉桂均能温心肾,“暖丹田,壮元阳,补相火”,惟肉桂性善于下达,故逆气上冲者多用肉桂;附子善行,阳虚不能达于四
末者多用之。
附子作用强而速,肉桂作用缓而弱,故回阳救急时用附子,不用肉桂。
肉桂善入血分,兼能活血,附子善行气分,故阳虚,寒阻经脉时多用附子,而血分有寒或寒而兼瘀血者多用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