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在中医痹证中的妙用——师承名中医刘建玉副主任医师经验总结
附子汤加减治疗中医痹症的临床疗效

对所有数据采用 SPSS 16.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 —χ ± s )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并采用 t 检
验和卡方检验,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 41 例,有效率为 91.1%,对照组的治
疗有效 32 例,有效率为 71.1%,P < 0.05,详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效果相比(n、%)
3 讨论
历 代 中 医 学 者 认 为 痹 症 是 由“风、寒、湿”引 起,由 于 患 者 正 气 不 足,腠 理 空 虚,风 寒 湿 邪 侵 袭 人 体,导 致 经 络 闭 阻, 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为痹证,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出 现 酸 痛、麻 木、屈 伸 不 利 等 症 状。 传 统 医 学 也 不 乏 对 于 痹 症 的论著,《素问 • 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说明 痹症为风、寒、湿合并而成,《金匮要略》:“厉节病,非水湿内 侵,则肝肾虽虚,未必便成厉节”说明外湿是形成厉节病的主 要原因。《痉湿》:“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此病伤于汗出, 或 久 伤 取 冷 所 致 也 … … ”说 明 机 体 发 热 汗 出 时 ,肌 肤 腠 理 尽 开,风袭肌表,也说明是热、风和湿所致 。 [3-5] 湿热侵袭机体, 造成脾胃运化不利,从而水湿不化,湿邪加重,久之则机体亏 虚,正气衰弱,又为风、寒、湿、热的入侵提供了条件。
浅谈附子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汗, 脉微欲绝。 常配人参( 参附汤 ) 干姜 、 或 甘草( 四逆汤 ) 以回阳 益气救脱 。 附注射液抢救危重患者 , 参 包括心脏病 , 各种休 克患 者, 能使 8 %以上患者血压 恢复正常水平 , 0 对改 善末梢循 环尤
胃瘫 综合 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 因病程长 , 一定要有足够
■ 嘧露同窗
22 温阳 . 用 于心 阳衰 微 , 肾阳不足 , 畏寒肢 冷 ; 胃虚 脾
浅 谈 附 子 的药理 作 用及 应 用
魏 建华
( 成宁市中医医院 , 湖北 咸 宁 4 7 0 ) 3 1 0
寒, 腹痛便溏等证 。用 附子 注射 液对 缓慢性 心律失常患者静 脉 滴注 , 有一定疗效 , 药后 心率加快 , 用 四肢 由冷变温 , 面部潮红 , 并对房室结部位的传 导有改进作用。临床电生理表明 , 附子能
作用。附子注射液可使 大鼠血清抗体滴度及脾脏抗体形成细胞
数 明显 增 加 。对 非 特 异性 免疫 亦 有 促 进 作 用 。
1 毒性作用 . 4
附子 的毒性 作用 主要 由乌头碱类生 物碱
引 起 , 头 碱 的 致 死 量 为 3 4m , 口服 乌 头 碱 02m 乌 - g 人 . g即致 中
残 胃胃瘫综 合征 , 又称残 胃无力症 , 是指 胃大部切 除术 后继 发的非机械性梗 阻因素 引起的 胃排空 延迟 , 是一种可 复性 胃功能失调综 合征, 胃手术后 常见 的早期并发症。其 是 发病 主要与患者 精神 因素 、 食不 当 、 胃本身 有关 , 饮 残 但最
主要的原因为残胃功能 障碍及吻合 口水肿。因此 , 在诊断 明
其升压作用 可能被 Q一肾上腺能受 体阻滞剂所拮抗。 炮制附子
附子治痹证临床配伍应用概况

维 E] 麻 黄 附 子 细 辛 汤 治 疗 痛 痹 , 剂 后 复 诊 , 症 明 显 减 l用 1 5 诸 轻, 上方 附片 减 为 1 , 服 5剂 , 愈 。 2g 续 痊 王衍 全 等 [ 经 方 1 用 麻 黄 细 辛 附 子 汤 加 味辨 证 治疗 腰椎 间 盘 突 出症 8 例 , 果 O 结
4 属 风 寒 湿 痹 证 的 坐骨 神 经 痛 患 者 , 8例 治疗 结 果 总 有 效 率
为 9 % 。熊 新 年 [重 用 附 子 治疗 1例左 侧 臀 部 及 下 肢 冰 冷 O 2
能 柔 养 筋 骨 , 之 气 滞 血 瘀 , 现 增 生 性 改 变 阳 气 开 合 失 久 出 常, 风寒 湿 三邪 易 于入 侵 , 痹 痛 作 矣 。 则
4 配 白术
此基 础 上进 行 了进 一 步 的继 承 和 发 展 , 临床 应 用 效 果 颇 佳 。
现 就 近年 来 有 关 附 子 配 伍 治 疗 痹 证 的 应 用 综 述 如 下 。
1 配 桂 枝
附 子 配 白 术 出 自《 寒 论 》 子 汤 。陈 熹 _] 加 味 附子 伤 附 l用 3 汤治疗老年增生性脊柱 炎 4 例 , 效 2 5 显 O例 , 转 2 好 1例 , 无
谢 炳 国E] 此 配 伍 为 主 治 痹 通 方 治疗 痹证 2 例 , 有 效 率 l以 4 8 总
为 9 . 5 。 伯 琦I] 制 川 鸟 、 草 乌 、 己等 , 2 8 钱 t以 s 制 防 治疗 3 2例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 有 效 率 为 9. % 。 汪 锐 [] 加 减 痛 风 总 69 1用 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5 O例 , 总有 效 率 为 9 % 。孟 继 民[ 4 1 以乌 头汤 治疗 痹 证 7 4例 , 中随 证 加 减 , 愈2 例 , 效 4 其 治 3 显 O 例 , 有 效率 为 9 . % 。 总 73
一名医生用大剂附子的经验

一名医生用大剂附子的经验我用大剂附子的经验医者佛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
舌淡。
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
余即诊为肾阳虚。
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
其中附片25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
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
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
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
脉仍沉细。
环唇苍白色不褪。
知阳虚未改。
当继续补阳。
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克,灸甘草55克,继服。
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
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
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
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
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
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
附子妙用心得

附子妙用心得说起附子,这可真是一味让我又爱又怕的中药。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着了凉,感冒发烧,浑身无力,整个人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去看了中医,医生一番望闻问切之后,给我开了个方子,其中就有附子。
当时我心里还嘀咕:“这玩意儿能管用吗?”拿了药回家,熬好之后,看着那黑乎乎的药汤,闻着那刺鼻的味道,我真是有点犯愁。
但想着自己这难受的样子,心一横,捏着鼻子就灌了下去。
刚喝完没多久,就感觉肚子里像是有一团火在烧,慢慢的这股热气开始往四肢蔓延,身上也开始冒汗。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突然钻进了一个暖烘烘的被窝,别提多舒服了。
原本沉重的身体,好像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
不过这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
有一次,可能是医生开的剂量稍微大了点,喝完之后,我居然出现了心慌、头晕的症状。
这可把我吓坏了,赶紧给医生打电话。
医生说别紧张,让我多喝点水,休息休息。
好在过了一会儿,症状慢慢缓解了。
经过这次小波折,我对附子是又敬又畏。
后来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附子这味药。
原来,它的功效可多了去了。
它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对于那些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病症,往往能有奇效。
但这玩意儿用起来可得小心,就像一匹烈马,驾驭好了能带你驰骋千里,驾驭不好可就容易摔跟头。
炮制不当、用量过大或者使用不当,都可能会引起中毒。
所以啊,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医生,严格按照医嘱来。
再后来,我身边有个朋友也因为身体虚寒,总是手脚冰凉。
我就跟他说起了我用附子的经历,还劝他去看看中医。
朋友听了我的话,去看了中医,也用上了附子。
过了一段时间,见到他,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手脚也暖和了。
他一个劲儿地感谢我,说要不是我,他还不知道要受这虚寒的罪到什么时候呢。
通过这些亲身的经历和身边朋友的例子,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附子的妙用。
它就像是一个隐藏在中药库里的宝贝,只要用对了地方,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附子有妙用,但咱们可不能自己随便乱用。
毕竟是药三分毒,用药还得听医生的。
名医经验:附子的应用经验

名医经验:附子的应用经验附子的应用经验功效味辛、甘,性大热。
入心、肾、脾经。
用该药的客观临床指征是:大汗厥冷,脉微欲绝;阳虚畏寒,自汗;下元虚寒,腰膝冷痛,小便频数;心腹冷痛,脾虚泻利;风寒身痛。
附子其性走而不守,有他药难比的回阳救逆之功,亦有温补脾肾,助阳行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之效。
故此,附子用量因人因症而异,一般为5-10克;痼疾重证可审度权衡用至15-30g。
用量30g以上者,需先煎2小时,以减其毒性。
在应用上:阴虚内热者忌服,热厥入咽即毙;孕妇应慎用,以防堕胎。
临床应用附子为救治元阳衰微,亡阳欲脱,脉微欲绝之要药;同时又为温里散寒,助阳化气,水湿肿满之良药;也是治风寒湿痹,顽麻疼痛之佳品。
若心肾阳虚欲绝或大吐、大下、大汗后导致的阳虚欲脱的虚寒险证,可急用附子回阳救逆;因风寒湿三邪侵入机体而致气血凝滞的风寒湿痹证,当用附子配以相应的药物遂寒燥湿;脾受寒侵所致的脾阳虚、肾阳虚衰导致的生殖功能低下、心阳虚所致心血管病等,一定要使用附子。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附子合炙甘草汤加减。
药用:制附片30g(先煎2小时),炙甘草15g,太子参30g,麦冬30g,枸杞子20g,丹参30g,大枣20枚,沉香6g(后下)。
肾病综合征:真武汤加味治疗脾肾阳虚型者。
药用:制附片10g,茯苓20g,白术15g,白芍15g,生姜10g,生黄芪34g,地龙30g,仙灵脾15g,仙茅10g,益母草30g,陈皮10g,刘寄奴20g,玉米须30g。
阳虚大汗、休克虚脱:自拟参附姜枣汤。
药用:红参20g,制附片20g,干姜15g,大枣15枚。
应用体会附子一药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明·张景岳把附子、大黄、人参、熟地黄称谓“药中之四维”。
临床上对一些久治不愈的奇难杂证,用好附子常常有奇效,山阴名医祝味菊先生,人称“祝附子”一名,足可见应用附子一斑。
因此,发挥附子的临床效果,进一步开发利用,实乃科研之急务。
“。
跟着中医前辈学用附子【一点资讯】

跟着中医前辈学用附子【一点资讯】吴康衡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15~60g,常用以下配伍:配大黄、炮姜、党参,治慢性肾功能不全。
配肉桂、淫羊藿、巴戟天,用于激素治疗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以防复发。
配芍药、生姜、白术、茯苓,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属阳虚水肿者。
配桂枝、人参、丹参,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悸,尿少身肿者。
吴康衡认为,附子有毒,入药必须使用炮制后的附片,煎药时间必须在30分钟以上。
经临床验证,本药对多种肾脏疾病有显著疗效,可用于激素的替代治疗,其动物实验表明,它有保护动物肾上腺,并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作用。
何少山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10g,常用以下配伍:配黄芪、炮姜、生地炭、丹皮、鹿角霜、生龙骨、煅牡蛎,治阳虚型血崩。
配肉桂、当归、川芎、熟地黄、仙灵脾、肉苁蓉、胡芦巴、小茴香,治宫冷不孕及肾阳不足之月经不调、闭经。
配桂枝、干姜、香附、当归、川芎、吴茱萸、枳壳、乌药,治阴寒内盛、气血凝滞之痛经。
配黄芪、白术、诃子、肉桂、浮小麦、绿豆衣,治产后自汗不止,便溏。
何少山认为,附子辛热雄壮,逐阴回阳,无所不至,对阴盛阳衰之证,救急有破阴回阳之功,缓治有益火消阴之效,故适用于一切沉寒痼冷。
只要辨证得当,暑季但用无妨。
汪朋梅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5~10g,常用以下配伍:生附子10g(先煎),配干姜、炙甘草,治虚脱,再加人参,治利止而脉沉不复及心力衰竭。
生附子10g(先煎),配桂枝、白芍、炙甘草,治卫阳衰微;再加当归、黄芪,治产后营卫大虚,久汗不收。
生附子10g(先煎),配麻黄、细辛,治里阳衰微,太少两感。
生附子10g(先煎),配苍术、防己、防风、羌活、独活、熟地黄、白芍、白术、桂枝、牛膝、杜仲、黄芪,治风寒湿痹;剧痛者再加川乌5g(先煎)、制草乌5g(先煎)。
生附子10g(先煎),配肉桂,治真寒假热证。
生附子10g(先煎),配白术、白芍、茯苓、生姜,治少阴腹痛,小便不利,心悸,阳虚水泛证,心阳阳衰证及过汗伤阳之证。
名老中医附子用法 3

名老中医附子用法《危症难病倚附子》序朱良春附子是中药四大主帅之一,又称‚药中四维‛,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功效之卓著。
历代医家盛赞其回阳救逆、善温五脏之殊功。
汉〃张仲景可谓善用附子之典范,在《伤寒论》中使用附子之方达到六分之一强,被后世广为应用。
明〃张景岳在《本草正》中称其‚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明〃倪朱谟指出:附子是‚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本草汇言》)虞抟说得更为具体:‚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而有斩关夺将之势,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失散之元阳;又能引麻黄、防风、杏仁辈发表开腠理,以驱散其在表之风寒;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
‛(《医学正传》)现代医家善用附子者,尤不乏其人,如雅称祝附子(味菊)、吴附子(佩衡)者,乃其代表人物。
先师章次公先生亦擅用附子,他在求学时曾亲见其师黄体仁先生用通脉四逆汤加吴萸、黄连,曹颖甫先生用四逆汤治愈霍乱症垂死患者,曹先生用生附子常七八钱至两许。
可惜这些医案都没有流传下来。
章师与祝附子(味菊)、徐小圃先生为好友,常相过从,还曾为祝先生的大作《伤寒质难》作序,称赞其治病‚心狠手辣‛。
章师用附子十分广泛,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祝、徐二老的影响。
如在其儿科医案中,即运用温潜法,并在案语中说明‚此徐小圃先生法也‛。
祝、徐二老,我也均曾接触过,他们的事迹耳熟能详。
师长们善用附子的经验于我印象深刻,这些宝贵遗产值得发扬光大。
邢斌同志喜读书,善读书,勤临床,是青年中医之佼佼者。
他对附子有较多研究,为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攻克急危重症,近年来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了现代近七十位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并加按语,画龙点睛,撰写导论,系统归纳。
读之如亲炙诸大名师之垂教,顿获醍醐灌顶之灵感,得启悟之欣快。
因对附子之功效、运用、剂量、配伍以及毒性和防治方法,有全面之阐述,有助于消除医患之畏惧心理,从而安全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为中医事业之振兴,人类健康之维护,做出有益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在中医痹证中的妙用
——师承名中医刘建玉副主任医师经验总结
张志云
张掖市中医医院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附子为治疗痹证之要药。
在中医痹证的治疗上,刘建玉副主任医师积累数十年临床经验,巧妙运用“附子”这味药,组方治疗因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颈、肩、腰、腿及四肢小关节之痹痛,疗效显著。
受到患者好评!
【关键词】附子痹证中医辨证施治
1. 附子概述
1.1概念: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性味辛、甘、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主风寒呃逆邪气,寒湿痹阻,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本草纲目》记载“附子入手少阳三阳、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浮而四肢厥者不可借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
”其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治功效。
1.2应用“附子”的适应症:
(1) 身体骨节疼痛:“身体痛,不能自转侧。
骨节痛,挚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或身微肿,脚气上入。
诸肢节疼痛,脚重如脱。
”(2) 颈项或四肢拘急:“颈项强。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虚劳腰痛,少
腹拘急。
”
(3) 恶风恶寒:“背恶寒,恶风不欲去衣。
”
(4) 头眩、身膶:“头风,重眩。
头眩,身膶动,振振欲僻地。
”
2. 痹症概述
2.1概念: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痠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2证型:
(1) 风寒湿痹:肢体关节,肌肉痠楚疼痛,屈伸不利,恶风,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或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弦或濡缓。
(2)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3) 痰瘀痹阻: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4) 肝肾亏虚: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3. “附子”在痹证各证型中的应用
3.1 风寒湿痹:
【选方】“附子汤”(《伤寒论》)加减:附子30g 茯苓15g 人参10g 白术15g 白芍15g 苍术15g 干姜30g 羌活15g 独活15g 川芎15g 防风15g 炙甘草30g
【方解】附子,干姜温阳散寒止痛;人参,白术益气补脾,燥湿利水;茯苓,苍术祛湿利水;羌活,独活,防风祛风散寒;白芍养阴平肝;川芎活血止痛;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加减】腰背酸痛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以补肾壮骨;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薢,五加皮以利水通络;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豨签草以祛风通络。
3.2 风湿热痹:
【选方】“白虎汤”(《伤寒论》)加减:附子15g 石膏30 g 知母15g 薏苡仁15g 黄柏15g 连翘10g 炙甘草30g
【方解】附子清虚火,除湿热;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除烦;薏苡仁利水渗湿;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加减】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清热滋阴生津。
3.3 痰瘀痹阻:
【方选】“甘草附子汤”(《伤寒论》)加减:附子30g 白术15g 桂枝15g 桃仁15g 红花15g 茯苓15g 生姜30g 炙甘草30g
【方解】附子,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白术,茯苓,生姜健脾
利湿化痰;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加减】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活动不利者,加三七,地鳖虫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痰瘀化热者,加黄柏,丹皮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
3.4 肝肾亏虚:
【选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附子30g 独活10g 防风10g 秦艽10g 细辛6g 肉桂6g 人参10g 茯苓10g 当归10g 熟地黄30g 白芍10g 杜仲10g 川牛膝15g 桑寄生15g 干姜30g 炙甘草30g
【方解】附子,肉桂补命名之火;独活,防风,秦艽,细辛,干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人参,茯苓,当归,熟地黄,白芍补益气血;杜仲,川牛膝,桑寄生补养肝肾;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加减】肾气虚,腰膝酸软乏力者,加鹿角霜,续断,狗脊以补肝肾,强腰膝;畏寒肢冷,关节疼痛拘急者,加巴戟天,淫羊藿以祛风湿,强筋骨;肝肾阴亏,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者,加龟板,女贞子以滋补肾阴。
4. 总结
“附子”为治疗痹症之要药。
本文中的“附子”专指炮附子,取其散寒止痛之功效,毒性又小于生附子。
但应用时一定要嘱咐病人,方中附子先煎2-2.5小时,并取少量煎剂试尝,舌尖无麻木为度。
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下,应用本品于痹证各个证型中,均可达到事半功
倍之效果,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根据病情变化,方中附子量最高可用到90g,但注意要根据病人耐受度逐渐加量。
尤其要指出的是,在“风湿热痹”证型中用附子时,一定要注意辩证,患者为虚热证时方可使用,若为实热证,则应慎用。
附子与干姜的等量配伍也是方中精妙之处,《伤寒论》曰:“附子无干姜不热”,方中干姜不但能助附子温阳补火,散寒止痛之功,而且能解附子之毒。
总之,在古代经典医方中,根据中医理论辩证施治应用附子,可使痹证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以达到药到病除之目的,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雷载权.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
[2]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