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衰经验总结

合集下载

邓铁涛心脾相关论治疗心悸临床经验总结(一)

邓铁涛心脾相关论治疗心悸临床经验总结(一)

邓铁涛心脾相关论治疗心悸临床经验总结(一)作者:刘泽银,邹旭,罗英,邓铁涛【关键词】心脾相关论;心悸;邓铁涛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

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或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邓铁涛教授运用心脾相关理论指导本病辨证论治,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

笔者现就此简要介绍如下。

1 关于心脾相关论脾胃与心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经脉关系。

《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胃居于中焦,心脏居于上焦,从形体上看,以膈为界,互不相连,但二者之间以脾胃之支脉、大络、经筋紧密联系,经气互通,相互影响。

②五行关系。

脾胃属土,心属火,心之于脾胃乃母子关系,联系密切;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之失调而波及心脏。

③气化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脏血脉气血之盈亏,实由脾之盛衰来决定。

邓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五脏相关学说”,有助于较直观和全面地阐述、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其中“心脾相关”是“五脏相关学说”的一个子系统。

邓老认为,在心与它脏的相互关系中,心脾的联系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调节上最为重要。

2 从心脾相关论认识心悸病机历代医家对心悸的病机已有不少论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证治准绳·惊悸恐》认为“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景岳全书·怔忡惊恐》强调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邓老在继承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从心脾相关立论,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

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悸病机的4个主要环节。

邓老曾对数百例心悸患者做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病例都有心悸、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差、舌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等气虚证候;或同时兼有舌苔浊腻、脉滑或弦及肢体困倦、胸翳痛或有压迫感等痰浊外候。

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衰经验总结

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衰经验总结
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 治疗心衰经验总结
广东省中医院 吴焕林 邹旭
2021/8/18
1
内容
一、邓老诊治心衰经验 二、心衰证候规律研究 三、暖心方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
2
一、邓老诊治心衰经验
• 1.阴阳分治,阴阳互根; • 2. 补气重于温阳; • 3.五脏相关辨治 • 4.验方及加减
3
1.阴阳分治,阴阳互根
11
• 温阳可用桂枝、附片。对于心阴虚患者,也宜在 益气温阳的基础上,加用滋阴养血之品。这一点 从养心方即可看出,方中用人参、茯苓、法夏三 药益气祛痰通阳,而仅仅用麦冬一味滋心阴,退 虚热。若虚热已退,气虚突出之时,仍当以益气 扶阳为主。
12
• 心衰日久,穷必及肾。症见阳虚水泛,心肾两虚之证, 治疗必须心肾同治,予真武汤。 • 亡阳欲脱,救急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人参。 • 若心肾阴虚 ,则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对 于阴虚阳亢者,则在益气养阴的基础
16
• 2.对广东省中医院217例心衰急性加重期病人进行 证候调查。
• 采用临床病例直接观察法采集心衰中医证候类型 与四诊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探讨心衰发生发 展全过程中涉及的辨证、辨病因素。
17
• 结果显示心衰的病性证候要素实证以痰证、瘀证 为主,虚证气虚、阳虚、阴虚为主。
• 气虚痰瘀证型,多与心脾肺相关;
两组再次住院情况比较
70.0%
60.0% 50.0% 40.0%
54.90%
42.50%
30.0%
23.90%
20.0%
22.50%
10.0% 0.0% 再次住院例率
心衰急性发作
5.50% 0 急性心肌梗塞
1.40% 1.40% 心绞痛

中医调理心衰、保养心脏的特色和小妙招

中医调理心衰、保养心脏的特色和小妙招

中医调理心衰、保养心脏的特色和小妙招很多人认为心衰是心脏病的终末期状态,其实慢性心衰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慢慢发展的,心脏的状态不能只根据检查指标来判断,很多常见的症状都是提示心脏有待保养,特别是基础病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患者,平时如果容易乏力疲惫、心慌气短、咳嗽白痰、不耐劳作、怕冷、手脚冰凉、下肢浮肿等。

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调理体质状态,只用一些基础降压降糖药是不够的。

中医认为心脏为君主之官,如一身之太阳,在冬季更需要温阳保暖,除了衣服的保暖,也可以借助药草阳气的植入,阳气不够时,心脏难以温煦自身和四肢,体内水液代谢更缓慢,如同阴雨连绵,水湿内蕴,水气凌心,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

中医古籍对于心衰症状的描述最旱见于《黄帝内经》,相关方药在《伤寒论》中有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真武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回阳通脉等,救治心衰疗效卓著、历久不衰。

李东垣认为慢性心衰以元气不足、清阳不升为本,病位在心、脾、肾,而以中焦脾胃为枢纽。

故其治疗心衰应以益气升阳法为治本之法,创立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从中焦治疗,“执中央运四傍”目的。

火神派郑钦安认为元阴元阳是人身立命之根本,但关键在于阳,阳为主,阴为从。

推崇辛热扶阳治心衰,擅用姜附等药。

民国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认为本病以心气心阳不足为多,或有心气心阴虚亏者。

其临床发作症状,则呈气逆血瘀、水气泛滥为要。

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

治疗上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

据资料统计,近年治疗慢性心衰的中医分型,以心肾阳虚,血淤水停,阴寒内盛,痰湿阻络最为常见,因此益气温阳和活血利水之法确为治疗心衰的常用大法。

方剂首推真武汤。

真武汤由附子、生姜、白术、芍药、茯苓组成,原治少阴病肾阳虚衰,阳虚寒盛,水气不化之少阴阳虚水泛证,由于本方有温肾阳、利水气之功,适用于心衰心肾阳虚水泛证。

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加减,例如临证也常见气阴两虚(特别是经现代医学强心利尿之后低钾之时)当合生脉饮以益气养阴;如为心肾阳虚为主,则加桂枝或肉桂;水肿甚者或喘甚者加葶苈子、泽泻、生黄芪;腹胀者加大腹皮、香加皮、积实、陈皮;血瘀者重用丹参、红花;痰盛者加瓜萎、半夏。

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名老中医经验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赖旭峰 单赤军(深圳武警边防总医院 518029)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从脾论治 邓铁涛 经验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

邓铁涛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收效颇佳,介绍如次。

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邓铁涛教授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位虽在心,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而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故“五脏皆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非独心也”[1]。

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缘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发挥中焦枢机功能,枢机一开,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存,病去正安。

相反,脾之功能失司,则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生化无源,必然会诱发和加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此乃“子盗母气”之理。

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产物邓铁涛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产物繁多,变化多端。

但“痰”和“瘀”是其中最重要的病理因素。

且痰与瘀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共同致病。

一方面痰浊内阻,血为之滞,停而为瘀。

另一方面瘀血阻脉,则津液不化,变生痰浊。

故邓老提出“痰多兼瘀”、“瘀多兼痰”。

五脏中心主血脉,心之气阴、气阳不足,则气血凝滞,血脉不通,而发为瘀;脾则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津液停而为痰,故谓“脾为生痰之源”。

由此可见,心脾功能失调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病理产物“痰”与“瘀”产生的重要因素。

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根据五脏相关、痰瘀相关的学术思想,邓老认为,治脾胃可以安六腑,调四脏可以治一脏。

故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当标本兼治,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

邓老在临证中,常以温胆汤灵活加减。

根据广东地处岭南潮湿之地,易损脾胃正气的特点,邓老常在温胆汤中加用益气健脾之品,如:黄芪、党参、山药等,且以枳壳易枳实,以行气而不破气。

邓铁涛教授调脾护心法治疗心肌梗死经验

邓铁涛教授调脾护心法治疗心肌梗死经验

邓铁涛教授调脾护心法治疗心肌梗死经验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

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中医无心肌梗死这一病名,但在古代医籍中却有很多类似病证的记载。

《素问·藏气法时论》日:“心痛者,胸中痛,胁下痛,背肩胛问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病》日:“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素问·痹论》日:“心痹者,脉不通。

”这些描述均与心肌梗死的症状相似。

当前西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则是尽早开通梗死的血管,恢复冠状动脉血液供应,采取的方法有静脉溶栓、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CABG(冠状动脉搭桥术)。

中医治疗重在辨证。

现将邓铁涛教授治疗此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邓教授认为本病与患者年龄、生活习惯、工作性质及素患夙疾有关,多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

心梗患者约80%有夙疾,而合并有高血压者最多,糖尿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者次之。

邓教授认为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患者多因恣食膏粱厚昧、劳逸不当、忧思伤脾,使正气虚耗,或年老体衰,脏气亏虚,致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浊阻塞胸隔,胸阳不宣,则导致血脉凝聚不畅,血管阻塞。

此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80%以上是从事脑力劳动者。

由此可见,高龄体虚、嗜食肥甘烟酒、劳逸失度及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2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邓教授认为本病当属本虚标实。

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血瘀、痰浊、寒凝、气滞,其中又以气虚痰瘀为主要病机。

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心,属心脉痹阻不通之证。

因痰浊瘀阻于心之脉络,闭塞不通,血行不畅,心失所养而发。

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逸失调、肝肾亏虚等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及肝脾肾功能失调,致使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

邓铁涛老师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总结

邓铁涛老师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总结
杂志
1 赵天敏 . 5 略论最大 似然 法计量诊 断 在 中医辨 证鉴 别 渗
1 1 2( ) 9 9 ;3 3 :4 9
高血压病 常见证 候临 床流行病 观察 中医
( 收稿 日期 20 年 1 1 01 月 7日)
1 陈 国林等 . 6 通过肝 阳上亢证 的辨证探讨证的研究白法
18 ;3( ) 7 98 5 :6
本病的治疗上 , 邓老师强调以心脾相关理论作指导, 临床 上运用调 脾护 心 、 补气除痰 法 治疗 冠心病 , 取得
较好疗 效 , 邓 老 师经验总结 如 下 。 现将 病因病 机— 一 脾相关 、痰瘀 相 关
用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其功能的 失调 可对气 血运行 造成 直接 影响 。 心主血脉 ,血行脉 中,虽由心气推动,但究其 动力则在于宗气所 为。“ 荣气不能 自动 ,心藉宗气
19  ̄加 ( ) 9 99 8 :4
1 危北海 等 . 7 宏观 辨证 和微 观辨证 结合 的研究 中 西医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20 年第 1 卷第 1 O2 7 期
中[医药学报 回
4 1
《 灵枢 ・ 邪客》篇 日: “ 五谷人 于胃也.其糟粕 、津
液 、宗 气分 为三 隧 ,故 宗气 积 于胸 中 ,出于 喉 咙 ,
18 ;( ) 5 91 4 :4
2 陈泽奇 等 . 阳上亢证 实验 计量诊断 探讨 .蚺南 中医 o 肝 j 2 陈振中等 . 心气 ”量 化的临床研究 1
19 ;5 ( ) 1 90 4 :2
北京 中医药 大学
中国医药学报
1 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研究组 《 0 中风病 诊断与疗效 评定标准》的临床 检验报 告 . 北京 中医药 大学学 报

运用邓铁涛益气除痰法治疗心脏早搏体会

运用邓铁涛益气除痰法治疗心脏早搏体会

运用邓铁涛益气除痰法治疗心脏早搏体会作者:魏延其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09期【摘要】邓铁涛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广东省中医院著名中医大家,在六十多年医疗、教学科研实践中,融古贯今,逐步形成了有独特特色的学术思想,在中医临床医疗、科研等诸多领域中都颇有建树,被誉为我国当代中医药界的一代宗师。

近年来研究邓老学术思想的很多,特别是邱仕君、邓中先等主编的《邓铁涛医案与研究》(1)等著作全面介绍了邓老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作为基层中医人员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体会收效很大。

【关键词】早搏;益气除痰;邓铁涛;体会【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9..02邱仕君等总结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时提出了邓老以五脏相关、气血痰瘀相关,因虚致损、尤重脾胃学术思想,我在临床运用中认真学习,反复体会,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并对益气除痰法治疗早搏有深层次的体会。

1 中西医对早搏的认识早搏,即西医之期前收缩,亦称过早搏动,是一种提早的异位心搏,是最常见的异位心律。

可频发或偶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如二联律、三联律。

期前收缩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及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病,亦可无明显诱因。

冠心病、晚期二类瓣病变、心脏病、心肌炎、甲亢、心衰等常易发生,使用洋地黄、锑剂、奎尼丁、拟交感药物等也易引起。

2 在治疗方面中医没有早搏一词,把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见参伍不调的一种病症,称为惊悸、怔忡。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正式以惊悸定病名。

又在《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灸甘草汤主之”。

此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藏脉论》提出因虚致悸的观点,“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认为乃“心虚胆怯之所致”。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心功能衰竭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心功能衰竭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心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

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的死亡原因。

因此,心衰的防治一直是倍受重视的研究课题。

由于中医学注重整体功能的调理,纠正心衰所存在的阴阳失调,从根本上纠正心衰的病理生理基础,加之中药副作用少,适于长期使用,因而在心衰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心衰属于中医学“怔忡”、“心痹”、“心水”、“喘证”、“水肿”、“气衰阳脱”等病证的范畴,临床上常有显著水肿、甚至各浆膜腔积液,用利尿剂效果不明显或无效,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差,极易出现中毒表现。

见证复杂,既有喘促,又有咳嗽、咯痰、水肿、纳呆,心、肺、脾、肾、肝五脏俱受累,虚实互见。

邓教授强调,以五脏相关学说指导心衰的辨治,认为应该首先辨明病位,详审病机,同时宜与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从而找出新的规律,以提高辨治的水平。

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心養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缘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为一身气机之枢纽,脾旺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充,病去正安。

相反,脾之功能失司,则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生化无源,必然会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发生。

此乃“子盗母气”之理也。

在心衰的发病中,“痰”和“瘀”是其中的重要病理因素,它们既为心脾肾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反过来成为影响脏腑功能的病理因子。

痰之与瘀,密切相关,一方面痰浊内阻,血为之滞,停而为瘀;另一方面瘀血阻脉,则津液不化,变生痰浊;再者,痰瘀易于互传。

故邓教授提出痰多兼瘀,瘀多兼痰。

因此,心衰的主要病机为心脾两虚,痰瘀相关。

五脏是一个整体,治脾胃可以安四脏,调四脏亦可以安脾胃。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邓教授总结出了“心衰从脾论治”的学术观点。

认为治疗心衰当标本兼治,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自拟“治慢性心衰方”以益气生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 火散气,少火生气。”《医学正传》卷一:“少火生气,谓滋生元气……盖火不可 无,亦可少而不可壮也,少则滋助乎真阴,壮则烧灼乎元气。”
• 过强的温阳药耗伤心气
• 故通过补气以温补心阳,补气为首,补气 贯穿心衰治疗的始终

涉及三脏及以上163例占39.5%,其中涉及心脾肾三 脏86例占20.8% ,涉及心肺肾三脏51例占12.3% ,
涉及心肺脾三脏42例占10.2%
• 涉及四脏及以上24例占5.8%
• 涉及五脏8例占2.2%。
• 说明了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与脾关系最为密切.
• 2.对广东省中医院217例心衰急性加重期病人进行 证候调查。
见心衰者易因外感而诱发或加重,导致心衰再次住院率较 高。 • 心病日久,脏腑之气渐衰,正虚则易招致外邪而致病。 • 通过健运脾气,扶正气,能抗御和清除外邪,同时也可调 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从而消除心衰发作的 诱因,调整病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各脏器之功能恢复, 预防心衰复发,减少再住院率。
两组再次住院情况比较
70.0%
60.0% 50.0% 40.0%
54.90%
42.50%
30.0%
23.90%
20.0%
22.50%
10.0% 0.0% 再次住院例率
心衰急性发作
5.50% 0 急性心肌梗塞
1.40% 1.40% 心绞痛
治疗组 对照组
4.10% 0 中风
• 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后随访24周,两者积分前 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土能制水”,肾精又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故脾胃不健, 运化无权,久之可波及到肾,不但加重了原来的病情,又可 产生新的病变,临床上多见于心衰的后期,患者肢肿明显。
4.验方及加减
• 辨治心衰主要分心阳虚型与心阴虚型两大类型 • 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 • 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桂枝、麦冬、
五味子等)养心方(生晒参、麦冬、五味子等) • 前者重在温心阳,然不忘阴中求阳 • 后者重在养心阴,分别用于阳气虚和气阴两虚的
心衰患者。
• 二方均以人参为主药,培元益气。二方均属以补虚为主, 标本兼顾之剂。
• 补气除用参、芪、术、草之外,邓老喜用五爪龙,且用量 多在30克以上。
• 五爪龙为桑科植物粗叶榕(又名五指毛桃)的根。性甘温, 有补气、祛痰、除湿、平喘的作用。
• 附子等温阳药一般不超15g
3.五脏相关辨治
• 心衰为重症、慢性疾病,脏腑相关,心病 传变、影响五脏,而致变证丛生
• 临床上多涉及到肺、脾、肾三脏。
– 脾虚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司,痰饮内生,症见苔厚、纳差、 腹胀、水肿
– 肺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 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临床上多见于心衰的早期。
• 亡阳欲脱,救急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人参。
• 若心肾阴虚 ,则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 减。对 于阴虚阳亢者,则在益气养阴的基 础上加用平 肝潜阳之品,如草决明、代赭 石、钩藤等。
• 1)血瘀者加用桃红饮(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威 灵仙)或失笑散,或选用丹参、三七、鸡血藤等
• 2)水肿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饮;
• 3)心悸甚,加用龙骨、牡蛎等镇潜之品
• 4)
• 5)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北杏仁、紫菀、百部;
• 6)喘咳痰多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胆南星、海浮 石;湿重苔厚者加苡仁。
• 7)喘咳欲脱之危症则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配合 静脉注射参附针、或参麦针,以补气固脱。
8)健脾气,扶正气,防复发 • 研究表明,心衰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临床常
• 心阴:心衰全程均伴有心悸,为心阴亏虚 ,阴不敛阳之象
• 故心衰的辨治当以阴阳为纲,体阴而用阳 ,故时时不忘阴中求阳。
2. 补气重于温阳
• 心衰早中晚期均见气之不足,从早期之气 短(劳力性呼吸困难)到中晚期之动则气 促、夜间呼吸困难,为气虚到阳虚的发展 过程
• 阳虚为气虚之渐 • 故心衰的辨治以补气贯穿全程。
• 温阳可用桂枝、附片。对于心阴虚患者,也宜在 益气温阳的基础上,加用滋阴养血之品。这一点 从养心方即可看出,方中用人参、茯苓、法夏三 药益气祛痰通阳,而仅仅用麦冬一味滋心阴,退 虚热。若虚热已退,气虚突出之时,仍当以益气 扶阳为主。
• 心衰日久,穷必及肾。症见阳虚水泛,心 肾两虚之证, 治疗必须心肾同治,予真武 汤。
• 在心功能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 别为78.87%和64.3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
• 两组心衰复发率分别为22.54%和42.47%。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暖心方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 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心功能,降低心 衰再次住院率,不良反应少。
• 采用临床病例直接观察法采集心衰中医证候类型 与四诊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探讨心衰发生发 展全过程中涉及的辨证、辨病因素。
• 结果显示心衰的病性证候要素实证以痰证、瘀证 为主,虚证气虚、阳虚、阴虚为主。
• 气虚痰瘀证型,多与心脾肺相关;
• 阳虚水泛证型,多与心脾肾相关;
• 气阴两虚证型,多与心肝脾相关。
二、心衰证候规律研究
• 1.五脏相关与心衰证候调查
• 对广东省中医院413例住院心衰患者,采取前瞻性调 查方式进行信息采集。
• 所有心衰患者病位均在心占100%
• 涉及两脏及以上占97.8%,其中涉及心脾两脏378例 ( 91.5%),涉及心肾两脏184 例(44.5%),涉及心 肺两脏131例(31.7%),涉及心肝两脏27例(6.5%)
• 中医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一般是先出现心气虚或 心气阴两虚,伴血瘀证候;随病情进展,逐渐由 阴及阳,由心及肾,因虚致实而出现心阳气虚、 心肾阳虚、阳虚水泛、阴阳两虚等证候。
三、暖心方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
•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 于2007年6月-2008年6月期间共纳入150例慢性充
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疗 程24周。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5 20 15 10
5 0
治疗前
治疗80
60 P>0.05
40
20
0 治疗前
p<0.05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24周
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记录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4周治 疗组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 治疗心衰经验总结
广东省中医院 吴焕林 邹旭
内容
一、邓老诊治心衰经验 二、心衰证候规律研究 三、暖心方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
一、邓老诊治心衰经验
• 1.阴阳分治,阴阳互根; • 2. 补气重于温阳; • 3.五脏相关辨治 • 4.验方及加减
1.阴阳分治,阴阳互根
• 心主血,属火,阳中之阳,为君主之官
– 《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 之阳也。”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素问·灵兰 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 体阴而用阳
– 张景岳《景岳全书》:“心肺……阴体而阳用也,大肠 小肠……阳体而阴用也等”
• 心阳:心衰患者见肢冷、畏寒,甚至四末 冰凉,虚阳欲脱,肢体浮肿,心阳亏虚, 水饮瘀内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