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学习心得

跟师学习心得跟师学习心得篇1在知识的海洋中,我师从一个起点,走向更深更广阔的领域。
这段学习的经历充满了挑战和收获,让我对自我和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了解到,每一次的思考和探索都是对自我认知的一次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理解上的难题,但通过导师的引导和启发,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深化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这种体验让我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也学到了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在繁忙的日程中找出空闲时间进行深入学习,如何在遇到困难时有效地分配时间。
这些技能将对我的未来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
我明白了持续学习和不断思考的重要性,了解到如何进行有效的笔记整理和复习,以及如何与他人进行有益的交流和合作。
这些学习技巧将帮助我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的来说,这次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旅程。
我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
我期待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不断探索和发现,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学习者。
跟师学习心得篇2跟师学习心得我很荣幸地有机会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跟随一位卓越的教师进行学习。
这位老师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在教育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我在这里分享我的学习经历,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位老师,以及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位老师的教学风格独特,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常常使用互动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他的课堂管理井然有序,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这位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充满耐心和关怀,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被关注和尊重。
我跟随这位老师学习期间,我们主要探讨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习策略,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
我还学习了如何使用教学技术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使用数字技术、在线资源和虚拟实验室。
跟师学习心得体会

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跟师心得跟师心得(一)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好的临床经验。
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使自己对中医经典理论在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x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她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
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
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
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
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
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
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
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
中医规培跟师心得(通用3篇)

中医规培跟师心得(通用3篇)中医规培跟师心得篇1规培跟师心得体会规培跟师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
跟师学习期间,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在这次学习中,我不仅增加了医学知识,还提高了临床技能,收获颇丰。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治疗方法,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既能保持身体健康,又能有效地治疗疾病。
此外,跟师学习也让我意识到,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处理医患矛盾,用耐心和爱心去解决患者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中医理论较为深奥,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
此外,中医临床技能的学习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操作,才能真正掌握。
综上所述,规培跟师学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增加了医学知识,还提高了临床技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用所学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规培跟师心得篇2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参加了中医规培的跟师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我深入了解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哲学和文化。
在跟师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治疗方法,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其次,跟师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临床实践。
在观摩中医医师的诊疗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诊断疾病、开具中药方剂以及如何进行针灸和推拿等中医疗法。
这些实践经验让我更加熟悉中医的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
在跟师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验到了中医医师的严谨和专注。
每一次的诊断、每一剂的中药方子都需要经过仔细的推敲和验证。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跟随中医师学习,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医学知识,更能领悟到中医医术的精髓和医者仁心的价值观。
在跟师的过程中,我有幸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跟师过程中的12篇中医心得体会。
1. 尊师重道,学习中医要尊师重道,虚心向师,虚怀若谷。
中医师不仅是医术的传承者,更是医德的典范。
在跟师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师德的重要性,只有尊重师长,才能学到真正的医道。
2. 勤学苦练,中医医术渊博,需要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
跟师期间,我每天都会认真学习医书和课堂知识,同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3. 以病为师,中医强调以病为师,重视临床实践。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诊断疾病,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4. 顺应自然,中医强调顺应自然,重视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跟师期间,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四时五脏六腑的理论来调理身体,使身体恢复健康。
5. 注重饮食,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认为“药食同源”。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关于饮食调理的知识,如何根据体质和疾病来调整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6. 以德为先,中医强调医者仁心,以德为先。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用慈悲之心对待患者,用真诚之心对待医学,用责任之心对待医德。
7. 治未病先防,中医强调治未病先防,注重预防保健。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关于预防保健的知识,如何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调整作息等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8. 谦虚谨慎,中医师要谦虚谨慎,不可妄自菲薄。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要虚心向师,同时也要对患者负责任,不可轻举妄动。
9. 重视精神文化,中医强调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精神文化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10. 尊重患者,中医强调尊重患者,关爱患者。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用真诚之心对待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给予患者最大的关怀和帮助。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一)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并有幸跟随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跟随中医师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师徒传承的重要性。
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医师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跟随中医师的学习,我有机会亲眼目睹他们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了解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师父不仅会教授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予我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这种亲身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学习必须依托于临床实践,而实践则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的指导。
其次,中医的学习需要注重细微之处。
在一次病例的诊断过程中,师父常常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和脉象等,用心专注地听取患者的反馈。
这种注重细节的观察和体察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我明白了中医的疗效来自于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和调理,准确的病因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而这些准确的判断和诊断往往依赖于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体察,这需要医生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专注力。
最后,中医的学习需要融会贯通,不拘泥于某种理论或方法。
中医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其中包含了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病机病证等诸多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师并不拘泥于某种理论或方法,而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让我明白了,中医学习的关键在于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总之,跟随中医师学习是我宝贵的经历。
通过与师父的交流和学习,我不仅获得了中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观察力、专注力和综合能力。
这些不仅对我的中医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将对我的未来医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师父的教导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将牢记在心并继续努力学习,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二)中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医学,赖以孕育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健康文化和医学经验。
针灸跟师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针灸专业的学生,我有幸跟随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学习,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在跟师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针灸知识,更体会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我对这段跟师经历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针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跟师之前,我对针灸的认识仅停留在书本上。
然而,当我真正走进临床,接触到患者,我才深刻体会到针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针灸不仅仅是简单的穴位刺激,而是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
在跟师过程中,我跟随老师学习了各种针灸手法,如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等。
老师耐心地教我如何掌握手法,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在实践中,我逐渐发现,针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针灸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学科。
二、中医理论是针灸的基石在跟师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理论是针灸的基石。
中医理论强调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概念,这些理论为针灸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在治疗过程中,老师经常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老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确定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然后选用相应的穴位和手法进行治疗。
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让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针灸与中医理论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针灸治疗注重整体观念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针灸治疗同样注重整体观念。
在跟师过程中,我了解到针灸治疗不仅要关注局部症状,还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
例如,在治疗颈椎病时,老师不仅会针对颈椎的穴位进行治疗,还会关注患者的饮食、作息、情绪等因素,力求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病情。
这种整体观念让我认识到,针灸治疗并非简单的穴位刺激,而是要通过调整患者的整体状况,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我也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整体观念进行针灸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四、针灸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在跟师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针灸治疗的独特优势。
跟师学习心得

跟师学习心得跟师学习心得篇1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寒假中,抽出时间参加张老师的书法培训。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充实的学习之旅,也是一次内心的成长之旅。
刚开始的学习,我并没有多大的信心。
毕竟,书法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和毅力。
然而,张老师的耐心和专业,让我逐渐找到了学习的信心。
他不仅在课堂上详细讲解每个笔画的技巧和要点,还亲自示范,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每个字的结构和美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每次写完一个字,我都会仔细观察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这种自我对比的过程,让我对自己的笔法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而且,每一次的练习和修改,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它教会我要在每一个细节中寻找美感,让我学会了专注和耐心。
除了个人的成长,这次学习也让我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分享彼此的喜悦和挫折。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是一种团队的合作。
总的来说,这次学习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
我不仅学到了书法技巧,更学到了做人的态度和生活的哲学。
我感谢张老师的耐心教导,也感谢这次学习的机会。
我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在书法的世界中探索和成长。
跟师学习心得篇2当然,我可以帮助你撰写一份跟师学习心得。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模板,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跟师学习心得在我开始我的学习旅程时,我面临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寻找一位导师进行实践。
这个决定最终让我找到了我的导师,__X。
__X是一位资深的教师,他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
跟他学习,我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
我的学习内容包括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的各个方面,包括__X所教授的课程,如__X等。
这些课程不仅帮助我巩固了基础知识,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实践操作。
学习过程中,我深入参与到了每一次的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体会跟师心得体会(优秀2篇)跟师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跟师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跟师心得体会(优秀2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跟师心得体会篇4我非常高兴您对我有这样的期待。
以下是一篇关于“跟师心得体会”的文章。
尊师重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而跟师学习则是实现这一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跟师学习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我的跟师之旅始于去年,我的老师是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
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于如何更好地跟师学习感到有些迷茫,但是我很快就明白了跟师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老师沟通和交流。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和不足之处,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老师的辛勤付出和付出,更加尊重老师的工作和贡献。
通过跟师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更加尊重和敬爱老师。
总之,跟师学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跟师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更加尊重和敬爱老师。
我相信,跟师学习的经历将会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跟师心得体会篇5当然可以,以下是一份跟师心得体会。
尊敬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跟师学习经历,以及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跟师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我的跟师学习经历始于两年前,我选择了一位在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名师进行学习。
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于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不了解,但是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深入了解到了名师的教学思想,并且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些理念和方法。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的教学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师心得体会年月日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每月心得起止时间:2014年月日至2014年月日继承人姓名指导老师姓名本月跟师临证(实践)主要病种(内容):水肿、喘证等本月跟师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少于1000字。
可附页)跟师心得--附子的应用心得附子大辛大热而有毒,在临床应用中尤需谨慎,但其既为辛热纯阳之品,上助心阳,中补脾阳,下壮肾阳,又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既能治疗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等,对脾肾阳虚之水肿,心阳虚衰之胸痹、喘证等也颇具疗效。
因此在临床上就必须充分掌握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王老师亦常以此药入方,自跟随王老师学习以来,在其悉心指导下,对附子的临床应用也有了一定的心得,现将其总结如下。
有一定毒性的药在应用中除了看症状表现,还必须凭脉象来用药。
四诊中,历代名医莫不重视脉诊。
唐代孙思邈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
”明代徐春书:“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
医唯明脉,则诚为良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
”清代吴菊通更是一语中的:“四诊之法,唯脉最难,也唯脉最可凭也。
”王老师在临床用药上亦非常强调脉诊的重要性,正如其所谓证脉不同,凭脉用药;证有假象,凭脉用药;怪病难辨,凭脉用药;无证可辨,凭脉用药。
使用附子者,其脉诊当属少阴脉证。
少阴脉《伤寒论》第281条有详细记载:“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笔者在临床中应用附子,体会到使用附子,要符合如下症状:精神萎靡,嗜卧欲寐;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冷;在脉诊中,可扪及如下脉象:脉或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或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或细弱(脉细如丝,无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
其中脉、证之间,又以脉象为准。
《伤寒蕴要》云:“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者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本草正》云:“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另外附子尚须配伍用药,以减少其毒副作用。
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医者根据患者疾病的性质,以中药之偏性对其进行纠正的过程,中药的毒副作用是随着机体状态或疾病状态而发生变化的。
我们用附子就得根据患者病情配伍其它药处方使用,发挥附子的独特疗效。
如附子配黄连、甘草、人参、白术、干姜、蜂蜜等能减少其毒副作用。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有附子配伍以减毒的论述:“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
常与附子配伍的还有肉桂、细辛、桂枝、麻黄、知母、竹沥、大黄等。
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并以此创右归饮、右归丸,将附子、肉桂与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等相伍,被推为调节阴阳的代表方剂。
同时还应准确掌握附子适应证与禁忌证,凡现脉实数或洪大、大便热结、高热、内热外寒、真热假寒的阴虚和热证患者应忌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及孕妇应禁用;年老体弱、心功能减退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签名:2014年月日指导老师批阅意见(批语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能体现指导老师的学术和水平):签名:年月日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
用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对我们学医生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
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
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
《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
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
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
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
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
“天人相应”观,是说一个人的生存与天地二气的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所迷惑。
《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
这说明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形神合一”观与“天人相应”观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体观,把人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置于整体联系之中,并将其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个环节,对今天的医学临床实践仍有启发意义。
《内经》对养生学有突出的贡献,他强调整体观及从“防未病”思想出发,指出应“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强调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养生。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对外在的“虚邪贼风”,应及时回避,对内应保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做到“恬淡虚无”,正气充足则疾病不会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少私寡欲《内经》认为欲望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指出欲望无穷,最终会影响健康,所以养生的方法就是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即要意志安闲,少有欲望,心境安定,没有恐惧,现代身心医学证明,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少私寡欲”,以求心理达到平衡,则会有利于身体健康。
《皇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
它除了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外,同时是一部经典的哲学典籍,它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深奥智慧,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当然,其在医学、哲学方面的极大贡献和成就绝非三言两语所能概述清楚的,此文仅是个人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应加强对古典医学的学习来提高我的认识,以便更好的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经典学习心得《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学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总结。
这学期能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我非常高兴,因为学习中医离不开经典,经典是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而《内经》是学习中医的的必读之作。
《内经》可称为源泉,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中医的《内经》是产生各种思想的来源,每个人读经典,读出不同学派,不同心得。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此阐述了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人体阴阳,遵循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有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劳逸适度,才会形神俱调,尽享自然寿命。
我们要与大自然亲近,遵循自然规律,时时想到天人合一。
我们作为现代人,要注重自我养生及养生知识的推广。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人的精气的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
五七时阳明脉衰,此时女性的胃气并不衰败,为到五七时女性的气血减少,不能濡养颜面,故面始焦。
现代的美容养颜不可违背规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是谓真寒假热;热极生寒,是谓真热假寒。
寒气生浊,本在下,却上逆上焦,阻滞气机,致气机不通,故(月真)胀。
热气生清,本在上,却下陷下焦,下焦气机失常,故飧泄。
故上焦之病不可忽视下焦,下焦之病莫忘上焦。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本为阴阳,阴阳的变化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清代医家黄元御很重视阴阳,它认为一切皆在阴阳中。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为阴也,“重阴必阳”,故春必温病;风为阳也,“重阳必阴”,夏生飧泄;暑为阳也,“重阳必阴”,故秋必痎疟;湿为阴也,“重阴必阳”,故冬生咳嗽。
此为圆运动的伏邪变化。
《伤寒论》《伤寒论》最重要的是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是临床上辩证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