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中西方绘画在审美意趣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体现在技法上的差异,更多的是源自于文化、历史和哲学的差异。
本文将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从中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趋向。
一、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文化差异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文化差异是造成审美意趣不同的深层原因。
在古代,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一直延续至今。
而中国绘画则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壁画和彩陶。
在历史发展中,中西方的绘画风格受到不同的宗教、哲学、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趋向。
在宗教观念上,西方绘画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绘画作品多以宗教题材为主,追求对神圣的敬畏和教义的宣扬。
而中国绘画则受到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注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强调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这种宗教观念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绘画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在政治社会制度上,西方绘画发展于个体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因此西方绘画作品在表现手法和审美趣味上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表达。
而中国绘画发展于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中,宣扬忠君、孝子、贤人的价值观念,因此中国绘画作品更注重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塑造和传达。
二、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与审美趣味中西方绘画在表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影响了审美趣味的形成。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光影的表现,追求真实感和写实主义。
通过精确的透视和明暗的对比,西方绘画作品能够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立体感和现实感,观者在欣赏时常常被画面的真实感所震撼。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都以其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而闻名。
而中国绘画则强调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追求意蕴和抒情。
中国绘画作品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常用笔墨清淡、造型简练的方式表现出意象和情绪,给人以静谧、舒缓的审美体验。
例如唐代的王维和宋代的范仲淹等诗画家的作品以其飘逸含蓄、意境优美而著称。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在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主题选择、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予以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宗教题材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宗教文化的信仰体系、宗教领袖、圣经故事等都成为了绘画表现方式的重要来源。
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宗教元素被广泛运用在绘画表现方式中,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对于西方艺术中的壁画和祭坛画等艺术品的表现方式,宗教文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让艺术家们得以将其作品呈现给信仰的群众。
其次,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主题的选择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绘画艺术中,宗教主题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信仰,更是表达人类文明的历史,更是关于人类情感和存在的探索。
从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壁画到现代西方艺术的基督教、佛教等题材,宗教主题一直贯穿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史中。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佛教也是充满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
最后,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的信仰和教义,必然带来了某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塑造了艺术表现的形式和风格。
在西方艺术中,宗教文化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的风格,启迪了许多艺术家,例如达芬奇、拉斐尔等人的基督教主题作品皆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华丽而庄重,充满精神力量。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佛教文化也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的风格,佛教画的创作手法非常受到推崇,例如书法和画法的融合等方面,将佛教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使得中国画的形式和内容得以得到充分的表现。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一、基督教和宗教艺术基督教是西方比较典型的宗教,教义强调个人信仰,其中的艺术作品也体现了宗教信仰。
在早期基督教艺术中出现了很多寓意深刻的艺术作品,如圣经中的圣母子像、救世主受难像等。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传承带来了大量宗教艺术作品。
教堂壁画、窗户玻璃、雕塑等表现手法不断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为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教堂,这个建筑物充分体现了基督教教义和法则。
教堂内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等,极具美感。
基督教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重要素材。
圣经中很多故事和情节都出现在绘画作品当中,如《最后的晚餐》这幅著名的基督教画作,讲述了耶稣和门徒的晚餐,艺术家们通过画面传达罪与救赎的主题,具备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佛教和绘画艺术佛教作为东方的典型宗教,对绘画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流传到中国后,佛教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作涉及佛经、佛陀教诲和佛教史传等内容,成为绘画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佛教绘画也呈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中国大量的岩石佛像和印度佛教壁画都是很好的例子。
岩石佛像一般由石雕工匠在山岩上刻制而成,它们的姿态生动,神采奕奕,给人以较为宏伟的视觉体验。
印度佛教壁画非常细致精美,流露出强烈的宗教氛围和文化意蕴。
伊斯兰教强调《古兰经》的普及和宣传,因此伊斯兰教绘画以书法装饰为主,并建立了颇具特色的装饰艺术。
这些装饰作品有些是基于几何图案,有些是基于植物形象和动物形象。
伊斯兰教绘画的表现手法逐渐扩展开来,除了书法装饰,还出现了彩色装饰与图案设计,很早就将视觉艺术和物质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伊斯兰教建筑也是宗教艺术中的重要一角,如阿拉伯邮局和土耳其蓝色清真寺等建筑物就体现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的特点。
结论绘画艺术是一门跨学科的艺术,各大宗教文化对其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可以再现不同宗教信仰的历史和传说,反映出宗教文化的精神内涵。
通过宗教绘画艺术的学习,人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各种宗教的文化底蕴。
关于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关于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欧洲中世纪到现代社会,基督教的信仰、道德、价值观和艺术文化都深深地融入到西方文化中,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基督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化的道德和价值观。
基督教强调人类之间的平等和爱,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照顾。
这种关注和照顾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西方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此外,基督教信仰还强调了个人的道德责任和个体价值,这也渗透到了西方文化中,成为了西方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其次,基督教文化对西方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中世纪的建筑和绘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音乐和文学,基督教文化都是西方艺术和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宗教主题的画作和音乐作品成为了西方艺术和音乐的一大特色,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巴赫的天主教宗教合唱曲。
基督教的故事和哲学也成为了西方文学的重要素材,如但丁的《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
最后,基督教文化对西方社会的法律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现代社会的法律体系,特别是人权和宗教自由等法律保障,都源于基督教的信仰和道德观念。
此外,基督教教义还对西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如天主教君主制度,较早对民主制度的铺垫,基督教的渐进主义思想以及关注弱者的观念也是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基础。
基督教文化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深刻而广泛。
基督教的信仰、道德、价值观和艺术文化成为了西方文化的特别之处,对西方社会的法律、政治和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西方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早期基督教与早期西方绘画的关系

的殉教’ 等。从题 目上 , 我们很容 易知 道所有 的绘画都来 自于 圣经里 的故 人更是凤毛麟角 , 所以 , 教徒们 不可能 自己来通过 阅读 领会教义 。 而集会 从 事, 艺术作者完整地按照故事 的内容 来进行绘 画创 作。毫无 疑问 。 经的 上 的口授是宗教教义主要的传播 方式。但是 由于 时间短暂 , 圣 朗读者 不可能
效, 不需要读书习字 一看就能知道 的方式 来传播其教 义 , 那么 , 绘画 无疑是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壮 大, 它最终 由一个 地下组织成 为一个能左右 皇权 最好的选择。这也 是 为什 么我们 在 洞 穴里 看 到很 多 宗教 题材 的绘 画的 的统治阶级。而要从事绘 画艺术是 一个 复杂的过程 , 别是在 当时社会 文 原 因。 特 明尚浅的环境下 , 家地位低 下, 艺术 和佣 人地位相 当。因此 , 一般的画 家都 2 绘 画能够营造宗教般的迷幻感觉 .
忌。举个例子 , 当时人体就被认 为是 晦涩 的, 凡于 人体相 关的都被 视作 色玻璃镶嵌 画, 但 当有 阳光的 时候 , 高大 的玻璃 窗上 的圣母 和圣徒 悬浮于墙
伤风败俗 。 但是若是描绘圣经 题材里 的人物人体 , 们对待 的态度 立刻 大 上 , 人 迷幻律动 , 人就像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里 。这就 是绘画 的潜能 , 它能将
故事情节激发了早期艺术作者的想象力 , 成为 了他 们运用画笔进 行创 作的 把所有的文本都朗读下来 , 而且靠记忆 来记住教义 的方式也十分被 动短暂
原始动力。 不稳定 , 流动性很 大。这样 , 基督 教急 需一 种固定 的 , 且是 最 直观 最有 而
2 基督教为绘 画艺术 的发展提供 了相 当的物质支持 .
一
一
个德国画家格 吕内瓦 尔德则将 自己的宗教同情与 改革 理想倾注 于画 中,
简述西方绘画发展历程

简述西方绘画发展历程西方绘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这个时期,绘画主要以壁画和装饰艺术为主,艺术家尤其擅长描绘人物和神话故事。
随着欧洲的中世纪时期的到来,基督教的影响开始渗透到艺术中。
这一时期的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艺术家试图表现出圣经中的场景和人物。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了绘画的中心。
伟大的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都在这个时期诞生并大放异彩。
他们主张人体解剖和透视,并注重光影效果的表达,创造了更为真实和立体的画面。
随后,巴洛克艺术的兴起带来了另一种风格的绘画。
巴洛克绘画强调情感表达和戏剧性的效果,追求效果的夸张和动态。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绘画带来了一种更为理性和客观的风格,被称为古典主义。
这个时期的艺术家追求对称、平衡和秩序,把人体和自然界的形象看作是一种理想化的表达。
19世纪中叶,印象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西方绘画的发展方向。
印象派的艺术家试图通过捕捉瞬间的光影和色彩来捕捉自然和社会的真实感觉。
他们采用明亮的色调和宽松的笔触,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规则。
接下来,现代主义艺术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风格纷纷涌现,艺术家开始用不同的视觉和表达方式来探索绘画的可能性。
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艺术开始涌现出更多新的形式和风格。
数字绘画、街头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等都成为了当代绘画的重要部分。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来实现他们的创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和装置等。
综上所述,西方绘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基督教绘画的去圣化趋势

S H U _ M O D A N Q _ N G 水星丹靑基督教绘画的去圣化趋势■贾傲然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基督教对于西方文明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基督教绘画也是西方绘画的常用题材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基督教绘SS在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每个阶段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
观察宗教绘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去圣化”现象,即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由神圣向世俗转化,这是一种值得研究和分析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基督教绘®i;去圣化;神圣;世俗一、从起源至中世纪时期早期基督教创立之时,官方还未承认基督教合法化,墓窖便成了早期基督教徒的集会地点,此时的基督教艺术往往是墓窖上的壁画。
这些壁画作品往往十分简明扼要,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力求使人快速了解绘画内容与含义,重点强调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基督教艺术的主要目的是成为为宗教服务的工具,其目的并不在于追求美,而是注重描绘宗教故事中的神圣事迹,宣扬教义。
画面中耶稣与圣母的形象非常刻板而程式化,重点强调神的威严,形象上不具备常人所拥有的喜怒哀乐。
此时的基督教绘画更像是一种图解,尽可能忠实地叙述圣经故事内容,圣像被用来传授教义恩典,搭建了教徒与基督沟通的精神桥梁。
直到1305年,文艺复兴早期思潮开始兴起,乔托所作的装饰壁画《哀悼基督》,抛弃了中世纪传统的简单而刻板的表现手法,通过刻画圣母与旁人哀痛万分的表情与肢体语言传达出富有感染力的悲剧情节,圣母怀抱着圣子耶稣,脸上的表情充分地体现出丧子的悲痛。
这张基督教绘画开始体现出人文主义情怀,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从此启发了随后更多的画家,掀开了基督教绘画由单纯的神性向神性与人性相结合的崭新一页。
二、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至十六世纪十四世纪意大利经济发展快速而繁荣,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强调人的灵魂,宣扬只有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的光芒合二为一。
人们的思想也由禁欲的宗教思想向追求世俗快乐转变,这一现象体现在绘画上,就表现为浓厚的人文主义特点O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富有创新意识地把施洗的圣约翰和受洗的耶稣描绘成孩童,将逃亡中的圣母与耶稣安放在一处幽静的洞穴,人物身旁点缀着自然植物,背景岩石的处理丰富而有层次。
西方“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

西方“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话题:兴趣爱好宗教在西方艺术史上,宗教艺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中世纪,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为宗教服务的。
因此,要辨析所谓“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之间的异同,首先就要确立两者的概念。
如果仅仅根据绘画的内容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异同是很困难的,因为不管是“宗教绘画”还是“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它们描绘的都是宗教内容。
比如圣经中有关人类起源的故事,自基督教产生以来就不断被艺术家反复绘制,而圣母、圣子等宗教人物二千年来更是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绘画中。
就绘画的形式演变来看,从早期基督教地下墓穴画到中世纪镶嵌画、彩色玻璃画,到后来的湿壁画、油画,这些形式的不同也只能说明绘画材质的演变。
因此,对“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进行概念的界定只能从绘画以外的因素中去寻找,即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因素。
首先,就西方的宗教艺术来说,主要就是指基督教艺术。
基督教的产生是伴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而兴起的。
当时的罗马处在全面的分崩离析之中,道德滑落,信仰缺失,而基督教趁势占据了人们的信仰真空,从最初的被迫害到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基督教艺术也就从阴冷的墓穴进入到巍峨的教堂中,成为中世纪统治人民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
但是,本是追求美的艺术在中世纪“‘美’因被视为上帝的一个属性,成为形而上的本真追求,而与形而下的艺术活动基本上分道扬镳。
”就那时的绘画来说,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诠释宗教,甚至成为宗教的图解,而绘画的一切表现方式都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目的。
因此,站在社会功能的角度,可以把从基督教产生到中世纪这一长达上千年时期的绘画称作“宗教绘画”。
只有当西方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绘画的社会功能才逐渐改变。
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人自身的价值得以肯定,绘画再也不只是单纯地诠释圣经描绘上帝了,艺术家们往往借助宗教题材表现他们对于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
圣母穿上了时下的衣服,耶稣也变成了道德高尚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督教对西方绘画的影响班级:平面设计学号:200821130409姓名:程夏风自评分:85基督教会对西方是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的,从文化,绘画,到生活各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基督教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首先,谈谈基督教与美术是如何一步步的结合的。
基督教是从其前身犹太教中接受坚持神教和禁止偶像崇拜的戒律,重视精神多过感性,重视语言表达多过视觉直观,最初,他们是反对一切宗教图像的。
但是,从公元200年前后起,信徒间出现了秘密的宗教图像,渐渐发展为公开的美术活动。
这一阶段是早期基督教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过渡时代,以君士坦丁大帝公开承认基督教为界限,可将其分为前期——秘密的基督教美术时期,后期——从313年至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392)。
在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会前,由于基督教并不被罗马承认,只是下层劳动人民的一种信仰和意识,所以,它不仅没有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而且被当时的上层统治者禁止。
为了逃避官方的追查,艺术家多转移到合葬基督徒的公共地下墓窟工作。
因而,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我们能看到取材于《圣经》的壁画,当时,这些作品都是为了装饰墓窟。
这些作品庄严肃穆,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是其中不乏艺术精品,如闻名于世的天顶壁画《善良的牧人》。
在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杜拉欧罗普斯地址发现的一信徒宅第,是现存地面上最早的基督教徒的建筑物,它的洗礼室中有壁画,以壁画象征表现信徒最重要的典礼之一——洗礼的意义,图像更为广泛的发展,是罗马近郊大量存在的信徒地下墓窟的壁画和石棺浮雕,显示从三世纪初到正式承认的基督教图像的连续发展。
地下窟的壁画以罗马末期的绘画样式,装饰样式为基调,但出现平面的,象征性的中世纪美术倾向的萌芽。
前期虽然仅在小规模的被限定的范围内展开,但是最早的基督教美术,诞生于反对教会指导者否定图像的政策和罗马政府迫害信徒的风潮中,意义格外重大。
早期基督教艺术有三大特点,那就是多民族艺术风格的融合、神秘主义风格、宏伟风格。
基督教被正式承认后,教会开始了积极的活动,在历代皇帝的支持下,逐渐在地上营造教堂。
虽然教会一致决定使用宗教图像是相当晚的事,但事实上,图像已经描绘在教堂内的镶嵌画、湿壁画上。
在这些公共场所放置基督教固有的图像本身,承认了美术固有的教育作用,奠定了基督教与异教美术不同的独自审美概念的基础。
从其以后的发展来看,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美,不是在希腊文明中成立的感性和谐的美,而是表现不能在人的日常感觉中获得的超自然的灵魂存在及其价值的象征美。
为了体现这种美,同时发挥教会必需的机能,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基督教美术作品。
为了将神灵存在、教义内容在教会内作为普遍的视觉语言来正确传达,图像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必须有主题、场面、人物、象征等意味,必须有选择、适用等图像上的规定。
基督教图像在发展过程中受教会的指导而系统化,在作为有效传达手段而完备的同时,更加强了作为神圣图像的性格。
这种倾向在早期基督教时代就已经出现,到中世纪美术时更为彻底。
在基督教美术中,与图像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建筑,构成其中心的又是为了礼拜而容纳信徒的教堂。
在基督教徒的信仰生活中最重要的礼拜,是圣日相聚,参加典礼,赞美神,听神职者说教。
因此,不可没有具备必要设施的教堂,在正式承认教会后,产生了一定的教堂形式,最普遍的形式是巴西利卡式,它虽然随时代的推移,应各种要求的变化,而出现局部变化,但是其祭室、信徒席、入口和坐落在长轴上的长方形基本平面,延续至今。
与这种形式比肩而成立于早期的集中式教堂,是建立在圣灵坟墓和遗迹上的纪念堂,具有圆形、正方形、多角形、十字形等平面,可能是考虑到巡礼者方便而设计的。
它在通常的礼拜中稍有偏向,在东方教会中以变型而普及,在西方仅存于私人礼拜堂中1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时代各种图像的发展罗马帝国的迁都、东西两帝国的分离,使中世纪基督教美术的发展一分为二。
东方的拜占庭美术,建立在古代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融合中,它以基督教为精神基础,又吸取宫廷习俗。
它继续大规模的教堂建设,教堂形式除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之外,还创造了折衷形式──有圆顶或半圆顶的巴西利卡式。
建筑的艺术价值,除了功能性外,还在于以建筑物具有的意义和目的为表现内容的象征形式,在宗教建筑中,后者更具有重要意义。
在拜占庭教堂中重视圆顶,是基于神学解释的宇宙观的象征表现,它以在圆顶内侧表现的宇宙主宰者──基督像为顶点,组成图像群体,从而在视觉上表现天上的等级。
这种图像配置,与以皇帝为顶点的地上等级相似,间接夸耀皇帝受神委托而行使对地上的统治权。
镶嵌的画像,适于描写平面的、表现性的、超自然的情景,再与嵌入的彩色玻璃的神秘色彩和反射效果一起,在酿成庄严神秘的氛围上发挥威力。
拜占庭绘画的标志之一是圣像,有基督、圣母、诸圣人的单独或群体的肖像,及表现他生平的作品。
圣像作为具有神奇力量的礼拜图像,受到特别崇敬,无论在正式礼拜上,还是在家庭内都构成信仰生活的中心。
圣遗物对礼拜者来说表示神秘的奇迹,这种信仰相信:与圣遗物同样的某种圣画像不能通过人手作出而须以奇迹的过程出现。
又认为:奇迹的画像如正确模写,原本的威力会附托于彼。
结果,即使同一主题反复制作,时代和制作地不同,也可以维持一定的基本形式。
圣像崇拜发展为在圣像前焚香、俯首礼拜、对圣像祈祷等程式。
圣像开始完全成为礼拜图像。
但是,因为采用礼拜图像在教义的位置不明确,所以在8世纪前半叶,围绕圣像崇拜引起论争,由否定派掀起圣像破坏运动。
圣像破坏运动在约1个世纪的抗争后,以崇敬派的胜利而告终。
以后,东方教会的圣像崇拜传统根深蒂固,东欧、俄国、苏联、希腊的各教会吸取东方教会的传统,至今仍使用圣像。
在基督教美术上,应重视各种作品是因何目的而制作的这一机能价值。
图像中,以目的和机能分类,可区别为礼拜图像、教育图像、装饰图像,都具备可以发挥各种机能的形式。
以教育和教化为目的而制作的图像,在6世纪被教皇认为是“文盲的《圣经》”,予以积极支持。
在此以前已经以画传形式大量表现以基督为首的诸圣人的典范生涯,并且作为教会的传道活动及信徒教育的有力手段而受重视。
不仅是传记画,而且教义和典礼的意义、神学的各种观点也可用图画来表现,以说教图、寓意图表示伦理生活规范,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在表现方法上都具有显著的多样性。
实际上,因为图像对未信教者、异教徒的教化活动和对文盲信徒的教育极有效果,所以在图像论争时,拥护图像者便以此为论据。
在拜占庭时代,除镶嵌画外,还以壁画、挂毡、浮雕、抄本插图为媒介,为这一目的制作了大量作品。
在装饰图像上,将教堂内外作为适于礼拜和祭仪的神圣空间而装饰,又将典礼具、祭服、圣经、祈祷书等与同类的世俗用品相区别,明确神圣用途,所以大都用象征、符号、纹样乃至圣像来装饰。
此外,圣职者的祭服、装身具等,也是作为表明教会组织内地位的手段的装饰。
附属于建筑的图像,由于兼备教育目的和装饰目的,难以明确区别。
装饰图像与纹样、象征一起,在拜占庭美术中取得出色发展,给予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美术以巨大影响。
二中世纪早期修道院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半后,因日尔曼诸蛮族的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
但是以教皇为中心的罗马教会勉强继承拉丁文化,致力于对日尔曼人和克尔特人的教化,在整个西欧实现天主教会的统治。
在其背后,修道院进行实质的、积极的活动,另外,罗马教会与法兰克王国统治者结盟大大有助于这种活动。
这时,早期基督教的传统衰退,新教化的日尔曼诸蛮族除了饰有抽象纹样的装身具外,不具备美术传统。
因而8世纪时,修道院中制作仅在传统纹样上组合朴素图像的典礼具和抄本装饰。
另外在建筑上,由于日尔曼人缺乏石构建筑传统,只不过建设了少许简单而小型的石构教堂而已西欧基督教美术的复兴,始于8世纪末。
当时,法兰克国王查理曼统一了欧洲,致力于拉丁文化的复兴。
这时,从复兴早期基督教美术和导入拜占庭美术样式,进而逐步形成西欧中世纪独特的美术。
成为实质推动力的仍是修道院,这一时代出现显著发展的抄本插图是在修道院的抄本所中制作的。
它以从拜占庭文化圈来的各种底本为基础,以往以抽象纹样为中心的插图变为以具象人物为中心的图像。
对于当时在东方教会中兴起的围绕是否圣像崇拜的论争,天主教会采取两派主张的中间见解,即:不承认圣画像的奇迹力量,也反对过度崇敬;但尊重图像带来的各种效果,不完全否定圣像。
这一见解尔后成为天主教会关于图像的原则方针。
加洛林王朝在建筑方面,恢复了大型石构教堂,采用拜占庭风格的集中式教堂和东西有祭室的变型巴西利卡式加洛林时代拨正方向的基督教美术,继而在10~11世纪的奥托王朝取得顺利发展。
奥托美术继续受拜占庭美术的影响,又经过充分消化吸收,有利于时代样式的形成。
基督教美术的中心仍是修道院,又与宫廷艺术有密切关系。
教堂建筑普遍为加洛林的变型巴西利卡式,厚重而且有块量感。
教堂内外出现增加兼有教育目的的装饰图像的新倾向,浮雕装饰预示今后的兴盛。
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的青铜扉门和圆柱,表明对浮雕图像有新的兴趣,还显示出大型金属工艺技术的发达。
奥托美术中值得注意的是出现西欧最早的圆雕礼拜像,圣母子像和十字架像在以后迅速普及。
天主教会虽否定东方教会的圣像崇拜,但却出现了连东方教会也认为有堕入偶像崇拜危险而加以禁止的圆雕像,是意义深远的。
科隆大教堂的圣母子像是在木芯上覆盖金片打出的工艺雕塑,而同地等身大的十字架像是很成熟的木雕,抄本插图也出现可喜发展,强烈平面化和单纯化的图形更为普遍,进一步增加了构成中世纪画像特征的超自然倾向。
1罗马式地方样式的诞生11~12世纪的罗马式时代,是基督教在整个欧洲扎根并地方化的时代。
基督教美术也在浸透普遍时代样式的另一面,产生复兴各地传统的地方样式。
受拜占庭美术影响的意大利、具有伊斯兰教因素的西班牙、立于诺尔曼传统的英国,就是明显的例子。
法国还可细分为多种地方样式。
教堂建筑一般根据巴西利卡式,最大限度地复兴未发达的石造技术,以半圆筒穹窿覆盖空间,以厚重的墙壁来支撑它,具有强烈块量感。
在黑暗沉重的内部空间中,以线条和平涂法构成壁画,似乎在瞑思的气氛中听取神圣的传记和说教。
单调的石构教堂的正面,一般都饰有丰富的浮雕,呈现充满活力、富于变化的面貌。
浮雕服从建筑上的构成原理,受一定范围的局限,图像布局也必然顺从神学上的解释。
但是,工匠们在这些制约中,一方面采用抄本插图和壁画的样式,一方面以单纯的二维构成和锐劲的线刻,获得独到的样式。
这种样式适于描写超越时空的存在,充满带来宗教感受的力度。
2圣塞南教堂哥特式大教堂时代中世纪末,13~14世纪的哥特式时代,又可称为大教堂时代。
这时,大型教堂以全新的样式在欧洲各个城市建成,以取代地方色彩强烈的和素朴的罗马式教堂。
发生这一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封建制度衰退,王权和城市势力相对发展。
但是,使大规模的教堂建设成为可能的,又有赖于宗教情感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