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
佛祖为何拈花?迦叶为何微笑?

前两天看到了“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心里一直很是不解,昨天在街上看到有人卖荷花,似心有所感,得窥其中一二。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看完这一段,大多数人大概会产生和我一样的疑问:佛祖为何拈花?迦叶为何微笑?我们先来看看“佛祖拈花”这一动作的含义,佛家讲求众生平等,天地万物皆有佛性,即使一草一木也都是有生命的,拈花也是摘花,便剥夺了花的生命,这样一来不就显得稍嫌残忍吗?其实不然,佛祖拈花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审美过程,花作为对象,有其特定属性,无论是从其外形,还是从其味道,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官能刺激,这也就是主体感受美的过程,作为审美对象,花是有其生命周期的,时间过了,就会凋谢,它带给人的官能刺激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它的美依旧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们不会因为花形体的消败而否认它的美,也即是说,花的美是不受形体约束的,换句话讲,美是没有死亡的,既然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所以佛祖拈花,非但没有褫夺其生,更是赋之以永恒。
老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所谓“不言”,既是抛去了外在的表达形式,只注重内容的美,无味之味,是为至味。
再来看看迦叶微笑,这一笑,并非寻常一笑,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发生了共鸣,佛祖在拈花这一审美过程中,相对于审美主体迦叶和众僧,本身也成为了另一审美对象,然而众僧之中只有迦叶领略其中真谛,故能一笑,这一笑也是对于对象的审美反馈,这整个过程与其说是在佛祖和众僧中进行的,毋宁说只发生在佛祖与迦叶之间,迦叶领会了佛祖拈花的含义,即外在的形式,束缚,形骸都并不是美的真正所在,只有内容才能长久的储存美,这也就是佛法所追求的实相无相,诸法空相,不受外在形式的制约,心无挂碍,以游无穷。
佛祖接着说:“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与摩珂迦叶。
”这“教外别传”传的正是禅宗妙法。
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的意思

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的意思
“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是一句富有禅意的诗句,表达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古佛拈花方一笑”是指古佛拈花微笑的故事,象征着佛教的禅宗智慧和领悟。
这个故事源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描述了大梵天王在灵山会上献百朵莲花给释迦牟尼佛,请其传授佛法,佛祖一言不发,只是拿起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微笑。
大梵天王虽然心中疑惑,但还是领悟到了佛法的深意。
这个故事寓意着要用心领悟佛法的本质,而不是用言语来解释。
“痴人说梦已三生”则引用了“痴人说梦”的成语,意指痴心妄想,沉迷于虚幻之中,如同说梦话一般。
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批评那些不切实际、只会空想的人。
然而,在这句诗句中,“痴人说梦”已经成为了三生三世的命运,象征着人们对于生命的执着和迷惘。
整句诗句的含义应该是要人们放下执念和迷惘,用心领悟佛法的真谛,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谁能读懂“拈花一笑”就能成佛

谁能读懂“拈花一笑”就能成佛“拈花一笑”谈论者不少,对“拈花一笑”的典故,有多个版本,人们在谈论这个典故时,无论是学佛的高僧大德者,还是硏究彿学之大家,至今则无一人对“拈花一笑”解其真意。
“拈花一笑”的典故,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有记载: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
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⑨,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
”“拈花一笑”的典故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幹眷屬來奉獻世尊于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衆,默然毋措。
有迦葉破顔微笑。
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于汝。
汝能護持,相續不斷。
”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大梵天王择良辰吉日领众家眷,向佛祖釋迦牟尼之金殿献上美丽的鲜花,众家眷跪拜于釋迦牟尼足下后,退坐一傍等釋迦牟尼发话。
这时釋迦牟尼将奉献在金殿上的鲜花拿在于中,突然睁大眼睛,四顾众僧,默然无语不知所措。
此时只有迦葉尊者破顔微笑。
釋迦牟尼就此对迦葉尊者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于汝。
汝能護持,相續不斷。
”这时迦葉尊者捧奉佛袓之衣钵,向佛袓頂礼之拜而退。
这个典故之核心,就在于釋迦牟尼手上拿着大梵天王所献鲜花,“拈花”而默然无语不知所措,心领神汇的迦葉尊者见此而笶,“一笶”。
这个“拈花一笑”之含意,就寓意于这个典故之中,却至今无人予以揭示。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是这样说的:“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于汝。
汝能護持,相續不斷。
”而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记载中则又是这样说的:“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
”明显不同。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
拈花一笑最简单解释

拈花一笑最简单解释拈花一笑啊,这可是个超有禅意的词儿呢。
一、字面来看拈花,就是用手指轻轻捏着花朵。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宁静的花园里,或者是在一片美丽的花丛中,一个人伸出手指,轻轻地捏住一朵花。
这是个很轻柔、很优雅的动作。
那这个花呢,可能是娇艳的玫瑰,也可能是淡雅的雏菊,反正就是一朵很美的花。
一笑,就是脸上露出笑容。
这笑容可不是那种哈哈大笑,而是一种淡淡的、很神秘的笑。
就像是心里藏着一个美好的小秘密,然后通过这个笑容稍稍透露出来一点。
二、背后的故事在佛教的故事里,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对着大众一言不发,只是手里拈着一朵花。
当时大家都很懵,不知道佛祖这是啥意思。
只有摩诃迦叶微微一笑。
然后佛祖就说,他已经把佛法的精髓传给摩诃迦叶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玄乎?其实它传达的是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
就像是两个人之间有一种默契,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三、现代的理解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拈花一笑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很洒脱、很豁达的态度。
比如说,你和朋友之间有了一点小矛盾,但是你不想去计较,你就可以用一种拈花一笑的态度去对待。
就像那朵花一样,虽然它可能会被风吹雨打,但是它依然静静地开放着,用它的美丽来面对世界。
又或者是你在面对一些小挫折的时候,不要愁眉苦脸的,而是像拈花一笑那样,轻松地看待,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
再比如说,你看到别人做了一些很滑稽的事情,你不用去嘲笑,而是用一种包容的、淡淡的微笑来对待,这也是拈花一笑的一种表现。
四、从文化内涵来说它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含蓄之美。
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直白地表达情感,而是喜欢用一种很委婉、很含蓄的方式。
拈花一笑就是这种含蓄表达的极致。
它把那种深刻的情感、深刻的智慧,都蕴含在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和笑容里面。
而且它也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意”“意境”相契合。
禅意讲究的是内心的宁静、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拈花一笑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境界。
如来佛祖为何要拈花一笑?

如来佛祖为何要拈花一笑?1.25亿年前,一朵叫做迪拉丽的花,已经在地球上寂寞地开放。
《战国策·赵策一》中有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使自己高兴的人而打扮。
那朵迪拉丽花独自开放的时候,人类尚未出现在地球上。
没有人类的欣赏,它照常开放,不为悦人类而容。
可见波段的光打到视网膜上,转换成视觉信号传递给大脑,便产生了“颜色”的映像。
视网膜接收不同波段的光,脑海中便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映像。
如果没有可见光波的刺激,呈现给大脑的就是黑暗。
世界本无所谓光明和黑暗,也无所谓五颜和六色。
明暗和颜色,只是人类赋予世界的“本质”。
那朵迪拉丽花,自然也无所谓绿肥红瘦,更无所谓叫什么名字。
五百年前,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与朋友们在浙江省绍兴县的会稽山上游玩。
有一位朋友指着一棵中岩石中开花的树问道:“先生您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这里有一棵树,在深山之中开花,此花自开自落,跟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阳明先生回答道:“你没有看此花的时候,此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静。
你来看此花的时候,则此花的颜色一时间就明白起来了。
这样就知道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阳明先生的这段论述,常常被后人当作主观唯心主义的案例来批判。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世界本无所谓明暗,花朵也无所谓颜色。
山中树花反射了太阳光的可见波段,打在人的视网膜上,传递给大脑,形成了颜色的映像。
可见山中树花的“色彩本质”是人所赋予。
没有人的观察事件,山中树花便不存在“色彩”这种“本质特征”,大脑里面也不会有树花的映像,二者皆归于“寂静”。
当代西方有一支影响很大的哲学流派,叫做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存在先于本质。
阳明先生并没有否定树花的存在,而是认为树花的明暗、美丑等属性,是人的观察所赋予。
阳明先生并没有说:人的眼睛一看,树花就出现;人一转身树花就从世界中消失。
这明显违背常识,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禅意小故事(一)

禅意小故事(一)禅意小故事(一)(2006-05-17 15:08:52)转载▼分类:禅意之花禅意小故事拈花微笑釋释迦牟尼佛祖与众弟子在灵鹫山聚会。
大梵天王拿了一束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祖,请他说法。
但佛祖升座后并不说法,只是拈花不语。
众弟子不明其意,正在纳闷,一位名叫大迦叶的弟子,望着佛祖手中的花,会意地微微一笑。
释迦牟尼随即笑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凡夫成佛第一意谛,付与迦叶。
”“拈花微笑”是佛门一个著名的公案。
从那以后这四字便成了禅宗的代名词。
另有诗云:“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地用工夫。
若从纸上传佛法,笔尖蘸尽洞庭湖。
”说的就是真正的佛法,不在纸上,而在人心。
知与黄帝的问答有个人名叫知的,同北游历到玄水边,登上丘陵,遇到一个名叫无为谓的人。
知对无为谓说:“我想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懂得道?怎样处身,怎样行为才安于道?由什么途径,用什么方法才获得道?”连问三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他并非不想回答,而是不知道如何回答。
知得不到回答,就跑到白水的南边,登上狐阙丘,看见了狂屈。
就用同样的问题问狂屈。
狂屈说:“啊!我知道,正要告诉你,但却忘掉了心里想要说的。
”知还是没有得到回答。
知回到帝宫,见到了黄帝,便请教同样的问题。
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才懂得道;没有居处、没有行为,才安於道;没有途径、没有方法,才获得道。
”知又问黄帝:“我和你知道,他们不知道,究竟谁对呢?”黄帝说:“无为谓是真正对的,狂屈差不多,我和你终究还是不对。
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不说话的教导。
”正误“真诀”一云游和尚,晚上到了半山腰,见一小屋放光,暗喜有缘遇到有功夫之人。
推门入室,见一老叟盘坐炕上,他打过招呼便问:“施主练的什么功?”老叟答曰:“菩萨咒。
”和尚更为高兴,自思出家40年尚未听过有菩萨咒,忙向老叟请教。
老叟说:“我练此咒60余年,尚未传授过一人,就是6个字:庵、嘛、呢、叭、咪、牛。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
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
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
破言为笑。
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呢国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
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
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
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迦叶尊者,通常称大迦叶,一名饮光,是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也是释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长者。
释迦牟尼对众说法时拈花不语,五百弟子都默然,独有迦叶微笑。
于是佛祖把衣钵交付给迦叶,嘱他等待未来弥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钵交付给弥勒。
衣是袈裟,钵是食具,衣钵代表佛教的法统。
【摩诃迦叶】ma ha jia she摩诃华译“大”,亦称大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亦名大饮光。
修行头陀苦行,以“头陀第一”著称。
后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迦叶领会佛意而微笑,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印度禅宗初祖。
拈花一笑的故事

“拈花一笑”是一个佛教故事,讲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一个传说。
有一次,释迦牟尼在恒河之畔,见到一位枯瘦的老人、一位在路旁哀吟的病人,又看见一支送葬的队伍,一位修行者。
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生命的图像,让释迦牟尼思考生命的真实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智慧和领悟,理解了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认识到人生的本质。
最终,他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发愿,若不能获得无上正觉,永不起身。
他在树下苦思冥想,最后在第七个夜晚过去,天将拂晓时分,他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由此成为佛陀。
这个故事用非言语、不把禅宗的真理限定于文字的概念,强调用“深层次的内观”去理解宇宙及自己的本质。
它告诉我们,通过内心的领悟和体验,我们可以理解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此外,“拈花一笑”这个词也常用于描述一种心领神会的状态,即用微笑表达一种深度的领悟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
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
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
破言为笑。
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呢国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
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
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
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迦叶尊者,通常称大迦叶,一名饮光,是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也是释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长者。
释迦牟尼对众说法时拈花不语,五百弟子都默然,独有迦叶微笑。
于是佛祖把衣钵交付给迦叶,嘱他等待未来弥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钵交付给弥勒。
衣是袈裟,钵是食具,衣钵代表佛教的法统。
【摩诃迦叶】ma ha jia she
摩诃华译“大”,亦称大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亦名大饮光。
修行头陀苦行,以“头陀第一”著称。
后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迦叶领会佛意而微笑,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印度禅宗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