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防骗知识及案例集锦
防诈案例简短

防诈案例简短
防诈骗案例简短
1. 假冒公检法诈骗
王先生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局的电话,称其银行卡涉嫌洗钱,要求配合调查。
王先生按照骗子的要求,将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上。
最终发现,这是骗子利用假冒公检法的手段进行诈骗。
2. 网络购物诈骗
李女士在某网站上看到一款低价出售的商品,联系卖家后,通过支付宝付款。
收到货后发现商品与描述不符,但联系不上卖家。
这是网络购物诈骗的典型案例。
3. 投资诈骗
张先生收到一封电子邮件,称有一个高回报的投资机会。
张先生投资后,发现回报迟迟未到账,并且无法联系到对方。
这是投资诈骗的一种常见形式。
4. 冒充熟人诈骗
刘先生接到一个自称是其多年未见的朋友的电话,对方称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借钱。
刘先生未加核实,便将钱汇给对方。
事后发现,这不是真正的朋友,而是骗子。
5. 虚假中奖诈骗
赵女士收到一封中奖通知,称她在一场活动中赢得了大奖。
赵女士按照要求支付“手续费”后,便再无音讯。
这是虚假中奖诈骗的一种常见手段。
反诈相关案例

反诈相关案例反诈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不断有新的骗术出现。
为了提醒大家提高警惕,下面列举了10个与反诈骗相关的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防范诈骗。
1. 电信诈骗案例:张某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公安局的电话,说他涉嫌洗钱,需要转账到指定账户。
经过调查,张某发现这是一起电信诈骗案,及时报警并保护了自己的财产安全。
2. 冒充亲友案例:李某接到了一个自称是亲戚的电话,说需要紧急借款。
李某怀疑是诈骗,通过与亲戚确认后发现确实是骗子冒充亲戚,成功避免了损失。
3. 网络购物诈骗案例:小明在网上购买了一款手机,但收到的货物与描述不符。
小明通过投诉和申请退款成功解决问题,避免了被骗的风险。
4. 银行卡盗刷案例:王某的银行卡被盗刷了大笔资金,王某立即联系银行冻结了账户,并报警处理,最终追回了被盗的资金。
5. 伪造投资案例:某公司通过伪造投资项目吸引投资者,许诺高额回报。
一些投资者上当受骗,损失惨重。
警方介入后,该公司被查封,投资者得到了相应的补偿。
6. 假冒公检法案例:骗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以调查案件为名,要求被害人转账。
一些人上当受骗,损失了财产。
相关部门通过宣传和警示教育,提高了公众的警惕性。
7. 短信诈骗案例:小刚收到一条短信称自己中了大奖,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
小刚怀疑是诈骗,没有回复短信,并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成功避免了损失。
8. 上门推销诈骗案例:一些骗子以推销保险或其他产品为名,上门骚扰老年人。
老年人要求对方离开,并报警处理,成功防范了骗局。
9. 虚假求助案例:某人通过社交媒体发起虚假求助,骗取善心人士的捐款。
警方通过调查发现这是一起诈骗案,将该人抓获并追回了被骗的款项。
10. 假冒网站案例:一些骗子通过制作假冒的购物网站,引诱顾客购买假冒的商品。
一些顾客发现问题后报警,警方查封了该网站并追回了被骗的资金。
以上是10个与反诈骗相关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大家要保持警惕,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以免成为骗子的受害者。
防诈骗宣传案例

防诈骗宣传案例案例一:“领导”的紧急借款。
小张在一家公司上班,有一天他收到了一个微信好友申请,一看头像和名字,居然是自己的部门领导。
小张没多想就通过了,心想领导加自己肯定是有工作上的事。
刚通过好友,“领导”就很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还关心了几句他的工作情况。
没聊几句,“领导”话锋一转,说自己现在在外面谈一个紧急项目,需要马上给合作方转一笔钱,但自己的卡有点问题,转不了账,想让小张先帮忙转一下,还说金额也不大,就两万块,等回公司就马上还给他。
小张一听有点犹豫,毕竟两万块也不是个小数目。
但是又觉得领导都开口了,不帮忙不太好。
就在他准备转账的时候,突然想起公司之前做过的防诈骗培训,说这种突然让转账的情况很可能是诈骗。
于是他多了个心眼,给领导发了条短信,问是不是有这么个事。
结果领导回复说根本没有这回事,自己的微信也没有加他。
小张这才恍然大悟,差点就上了骗子的当。
案例二:网购退款骗局。
小丽是个网购达人,经常在网上买东西。
有一天,她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电商平台的客服,说小丽前段时间买的一件衣服有质量问题,商家要给她退款。
小丽心想这服务还挺好的。
客服告诉小丽,因为退款流程有点特殊,需要她按照指示操作。
首先让小丽在支付宝上查看一下芝麻信用分,小丽看了后告诉客服分数。
客服就说为了确保退款能顺利到账,需要小丽先在一个借贷平台上借一笔钱,这个钱只是用来走个流程,不会真的让她还,等退款到账后就会自动把这笔钱还上。
小丽一听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她心想退款就退款,怎么还跟借贷扯上关系了。
她果断挂了电话,然后联系了平台官方客服,官方客服告诉她这就是诈骗,根本没有所谓的这种退款流程。
还好小丽比较警惕,不然稀里糊涂借了钱,可就麻烦了。
案例三:中奖诈骗。
老李在家闲着没事就喜欢看看手机新闻啥的。
有一天,他收到一条短信,说他中了某大型公司的抽奖活动一等奖,奖金是20万呢。
老李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了,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
短信里还留了一个联系电话,让老李赶紧打电话去兑奖。
电信诈骗案例分析与预防

电信诈骗案例分析与预防电信诈骗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威胁人们财产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探讨其原因和特征,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希望可以引起大家对于电信诈骗的重视,增强防范意识,保护自身权益。
案例一:冒充亲友类诈骗在这类骗局中,犯罪分子通常假冒亲友身份,以求得被害人的信任。
他们通过电话或者社交媒体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并编造情境,声称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资金援助。
当受害人转账后,犯罪分子会立即消失。
这类骗局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犯罪分子对被害人的情感和人际关系有了充分了解。
为了避免成为这类骗局的受害者,我们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遇到类似情况时,应当通过其他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如拨打亲友的固定电话或者直接与其见面。
案例二:假冒公检法类诈骗这类骗局中,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处理涉及个人的案件或者行政事件为由,要求受害人提供个人信息、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以达到非法获取财物的目的。
政府机关从不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要求个人提供敏感信息,这是我们需要时刻保持的基本常识。
当接到类似电话时,应该立即挂断,并向相关机关报案。
绝不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给陌生人。
案例三:虚假中奖类诈骗在这类骗局中,犯罪分子通过短信、邮件或者电话告知被害人中得大奖,并鼓励其支付一定的手续费、税费或者保证金来领取奖金。
一旦受害人付款后,犯罪分子会消失或者继续索要更多的钱。
实际上,诱人的中奖消息只是为了让人们上当受骗。
我们应该记住,如果我们没有参与任何抽奖活动,就不可能有中奖的可能。
所以在收到类似信息时,必须保持冷静,不要轻信并且迅速报警。
预防措施:1. 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
了解不同的电信诈骗手段和特征,随时关注警方发布的预警信息。
2. 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无论是通过电话、短信还是网络,都要保持谨慎,不将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人。
3. 适当提高密码难度。
使用复杂且容易记忆的密码,并定期更改密码。
不使用相同的密码登录多个平台,增加个人账户的安全性。
电信诈骗案例ppt

电信诈骗案例案例一:假冒银行客服电话背景2019年,某市连续发生多起电信诈骗案件,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案例是假冒银行客服电话的诈骗手法。
案例描述受害人小张在某日接到一个来电号码为银行客服电话,对方自称是某银行的工作人员。
对方告诉小张,他的银行账户存在异常情况,需要对账户进行核实和处理。
小张接到该电话后有些紧张,因为他确实是该银行的客户,于是便听从对方要求,并按照要求提供银行卡号、密码以及其他个人信息。
而后,小张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中的资金被转移,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分析这种案例的特点是,骗子冒充银行客服电话,通过熟悉的银行流程和客户信息,让受害人相信对方的真实身份,然后诱导受害人提供个人信息并进行资金转移。
这种诈骗手法不仅需要骗子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还需要骗子获取到受害人的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
防范措施•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切勿将个人信息通过电话或者网络提供给陌生人,包括银行客服电话,可以主动挂断电话并自己致电银行核实;•注意鉴别电话真伪,例如通过银行官方网站获取银行客服电话,主动拨打电话核实;•银行在处理问题时通常会索取少量信息,例如姓名或最后几位身份证号等,如果对方索取过多信息,要保持警惕。
案例二:诈骗短信背景2018年,某省发生一系列电信诈骗案件,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案例是通过诈骗短信进行诈骗。
受害人小李在某日收到一条银行短信,内容称其银行账户存在异常,需要尽快核实。
短信中还附有一个链接,声称点击该链接可以进行账户核实。
小李一时疏忽,单击了链接并输入了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
随后,小李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资金被盗刷,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分析这种案例的特点是,骗子通过虚构的银行短信引起受害人的关注,借此获取受害人的个人银行信息,并进行资金盗刷。
这种诈骗手法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于受害人的疏忽和缺乏警惕性。
防范措施•不要随意点击短信中附带的链接,尤其是包含银行账户信息核实、优惠活动、抽奖等诱导性信息的链接;•注意核实短信的真实性,例如通过银行官方渠道核实短信内容的真伪;•不要泄露个人信息给陌生人,即使对方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建议通过银行官方网站或者APP进行资金操作,不要通过短信中提供的链接打开网页;•保持对银行账户的定期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及教训

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及教训电信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手段,近年来呈现出日趋增多的趋势。
这种犯罪方式以欺骗、诱骗和胁迫受害人从而获取财物为手段,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并总结出其中的教训,旨在提高公众对电信诈骗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案例一:假冒公检法诈骗案李女士接到一通来自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自称存在李女士的案件,要求她提供个人信息以办理相关手续。
李女士由于不具备法律知识,被对方的威胁言辞吓到,最终交出了自己的银行卡信息。
通过调查,发现李女士遭遇了一起冒用机构身份进行电信诈骗的案件。
教训一:警惕陌生电话在接到陌生电话时,特别是涉及到个人敏感信息或涉及到钱财的话题时,应提高警惕。
确保确认对方身份,可以主动要求对方提供相关证件或事项的办理方式,并咨询周围亲友或当地相关机构的意见。
案例二:网络购物诈骗案张先生在网上购买了一部手机,但在付款后却未收到货物。
通过与卖家的沟通,张先生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一起网络购物诈骗案。
对方使用了虚假的商品信息吸引张先生购买,并通过虚假的支付链接获取了张先生的银行账户信息。
教训二:保护个人账户信息在进行网上支付前,应确保网站的信誉度和安全性。
避免点击未经验证的链接或二维码,对于大额交易可以选择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并定期检查账户的资金流动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警。
案例三:冒充亲属求助诈骗案王女士接到电话,声称是自己远房亲戚,在外地充当了秘密特工,需要紧急资金以完成任务。
由于听到对方的熟悉口音和亲属姓名,王女士被骗子成功诱导,最终汇款给对方。
教训三:确认身份再行动在接到求助电话时,要冷静思考并核实对方的身份。
可通过电话、短信或其他方式与亲属确认,或联系当地公安机关核实情况。
切勿因为感情因素而盲目行动。
通过以上典型案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电信诈骗的手法多样,犯罪精明且不断升级。
因此,加强对电信诈骗的了解与防范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关注电信诈骗案例和警示信息,及时了解新型诈骗手法,增强防范意识;2. 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避免在不明确身份的情况下提供敏感信息;3. 注意网络交易安全,避免点击不明链接;4. 建立紧密联系,加强亲属之间的沟通与确认。
电信诈骗案例及分析【三篇】

电信诈骗案例及分析【三篇】案例一:银行卡盗刷案某市民收到一条短信,称其银行卡存在异常情况,需要立即进行验证。
市民点击了短信中的链接,并按照页面提示输入了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
随后,市民的银行卡内的大量资金被盗刷。
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银行卡盗刷电信诈骗手法。
犯罪分子通过发送短信或电话等方式,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诱使受害人透露个人银行卡信息。
然后,犯罪分子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盗刷操作。
受害人在接到这类信息时,应当保持警惕,不要随意点击链接或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
案例二:假冒客服电话案某市民接到一通电话,自称是网络公司的客服人员,告知市民其账户存在异常情况,需要重置密码。
为了验证身份,市民被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在市民提供了这些信息后,其银行卡内的资金被转走。
分析:这种电信诈骗手法常见于假冒各类互联网公司的客服电话。
骗子通常以账户异常、优惠活动等借口,诱使受害人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一旦受害人泄露了这些信息,犯罪分子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盗窃等行为。
受害人在接到此类电话时,应通过官方渠道与相关公司核实信息,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
案例三:身份冒用案某市民接到一条短信,称其社保卡存在异常情况,需要验证信息。
市民按照短信提示回复了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号。
几天后,市民发现银行卡内资金被全部转走。
分析:这是一种利用身份冒用的电信诈骗手法。
骗子通过发送短信或社交媒体等方式,冒充政府部门或社会保障机构等,欺骗受害人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号。
一旦受害人泄露了个人信息,犯罪分子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各种非法行为。
受害人应当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将重要信息随意提供给他人。
总结:电信诈骗案件时有发生,不同的手法会导致不同的损失。
为了避免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不随意提供个人信息给陌生人,及时核实电话或短信的真实性,并通过官方渠道了解相关信息。
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识别能力,以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电信诈骗案例分析

电信诈骗案例分析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实施的诈骗犯罪活动。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信诈骗案件日益增多,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揭示其常见手法和防范措施。
案例一:冒充公检法诈骗在这类诈骗中,犯罪分子通常会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犯罪、账户被冻结等为由,要求受害者提供银行卡信息、密码或转账至所谓的“安全账户”。
例如,张某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局的电话,称其涉嫌洗钱,要求其将存款转移到指定账户以证明清白。
张某在恐慌中按照对方指示操作,结果损失了数十万元。
案例二:虚假中奖诈骗虚假中奖诈骗是另一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法。
犯罪分子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通知受害者中了大奖,但需要先支付一定的税费、保证金等费用才能领奖。
李某收到一条短信,称其在某个抽奖活动中中了大奖,需要支付2000元税费。
李某信以为真,汇款后发现上当受骗。
案例三:网络购物诈骗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购物诈骗也日益增多。
犯罪分子通常会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吸引消费者,然后通过各种理由要求先付款后发货,或者发送钓鱼网站链接,窃取消费者的银行卡信息。
王某在网上看到一款手机价格远低于市场价,联系卖家后被告知需要先支付定金。
王某支付后,卖家消失,手机也未收到。
案例四:情感诈骗情感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建立情感关系,获取受害者信任后实施诈骗。
这类诈骗通常发生在社交软件、交友网站等平台上。
刘某在交友网站上结识了一名自称是海外商人的男子,两人迅速建立了感情。
对方以生意需要资金周转为由,向刘某借款,并承诺高额回报。
刘某汇款后,对方失联。
防范措施:1. 提高警惕:对于陌生电话、短信、网络信息,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
2. 核实信息:在接到涉及财产的电话或信息时,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
3.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透露个人银行卡信息、密码等敏感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信诈骗的认识与防范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从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金融、通信业的快速发展,虚假信息诈骗犯罪迅速在中国发展蔓延,借助于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的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的诈骗犯罪可以说是迅速地发展蔓延,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因此,认识与防范电信诈骗,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生活常识,更是保护自己、惩治不法分子的重要手段。
电话诈骗电话诈骗,即利用电话进行诈骗活动。
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中将、补贴、退税类诈骗类别一:给手机用户发“我是××省公证处的公证员××,恭喜你的手机或电话号码在××抽奖中了×等奖,奖品是小轿车一部”之类的短信。
支招:如果你的手机收到这类短信,请给自己几秒钟的思考时间,想想自己是否将手机号码投入摇奖或参与过什么活动,如果没有,删除它,不要回复,更不要相信天上掉下馅饼的这个大奖。
案例:6月9日上午,黑龙江的李先生在家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是上海市公证处的公证员林爱华,公证号20305,恭喜您的手记号码中了由香港华友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举办的‘上海华友广告彩票大抽奖’二等奖,奖品是一辆广州本田轿车,价值20万元。
不过,在领取奖品之前,您得先付一部分公证费。
”随后又把“兑奖联系电话”、“香港总公司监督电话”、“上海市公证处电话”等联系方式都告诉了李先生。
李先生心存疑窦,随即拨通了“兑奖电话”,得到的答复是:“欢迎李先生来上海领奖。
”接着,李先生拨通了对方提供的其它几个联系电话,接听者都证实他确已“得奖”。
这下李先生相信了,他按对方指定的账号汇去了“公证费”。
正准备动身去上海领奖之际,突然又接到电话:“李先生,对不起,那天我忘了告诉您,正式领奖前,还得付一笔手续费。
”为了领取那辆价值20万元的本田轿车,李先生只得又汇去千余元“手续费”。
此后,“公证员”的电话就再也打不通了。
类别二:打电话自称是国家税务局干部,帮您办理汽车或房屋退税事宜。
案例:居民肖某手机接到一个来电显示为13474135×××的号码打来的电话,电话中一自称税务局工作人员的女子对肖某说,她今年一月份购买的本田汽车因购置税降低要退8000多元钱,让肖某和号码为010-51669×××的电话联系办理退税手续。
肖某随即拨打该号码,电话中一名自称税务总局的男子让肖某到A TM上操作办理退税手续。
肖某按该男子的要求在ATM上操作,后发现自己卡中50000余元人民币被转到一个陌生账户,肖某随即向警方报警。
类别三:有人自称是某社保局工作人员,以短信形式告知“你有社保补贴金未领取”,通知群众领取社保补贴或社保返款项。
支招:对于收到的领取社保补贴等短信须提高警惕,不要轻信,以免上当受骗。
社保账户等相关问题,群众可到当地社保办事窗口咨询,或拨打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电话了解。
案例:“您有社保费补贴未办理,请按某某电话联系。
”7月3日,市民徐女士接到短信称其有社保局补贴未办理,按照联系电话打过去后,当她正被对方“热心”地指导如何操作时,银行卡上的4万余元已被转走。
类别四:有人打电话冒充财政局,声称可以领取“新生财政补贴”、“助学困难补贴”或者“购车补贴”。
要求群众提供银行卡汇到其指定账号上。
支招:此类案件的作案手段是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打受害人家庭固定电话,以享受国家财政补贴政策为由,要求受害人在银行自动取款机上转账。
因此,在接到类似电话时一定要仔细甄别,如不了解情况,不能轻易到自动取款机上按照电话提示进行操作。
应该求证确切后再联系,以防自己的财产受损。
案例:今年4月17日,东莞清溪公安分局接到事主舒某报案称,一名自称东莞市财政局的工作人员,以有赔偿款要转给他为由,引诱他根据提示操作银行卡,致使其银行卡内的11899元被诈骗。
经研判分析,警方发现在东莞有十多宗类似作案手法的案件,均为同一伙人所为。
专案组人员奔赴广东中山、广州,福建泉州、福州等多个市,经过3个月的艰苦侦查工作,终于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7月8日,专案组在佛山市禅城区某酒店将犯罪嫌疑人苏某枝(男,46岁,福建省安溪县人)、黄某土(男,38岁,福建省安溪县人)抓获归案,并当场搜获作案用银行卡242张,赃款8万元。
7月12日,专案组在福州市某小区将犯罪嫌疑人吴某春(男,32岁,福建省安溪县人)抓获。
经审讯,该诈骗团伙分工明确,分为电话诈骗组和取钱组,吴某春为取钱组的头目。
自去年5月份开始,吴某春在网上购买大量银行卡,将银行卡号提供给电话诈骗组人员使用,电话诈骗组人员冒充社保局或财政局工作人员,谎称事主有赔偿款或社保退税骗取被害人钱财。
诈骗成功后,吴某春将赃款在不同的地方取出,分得赃款的10%。
该团伙现共交代犯罪事实200多宗,涉案金额300多万元。
类别五:冒充中国移动(或联通)客户服务热线,由于工作失误,需确认退电话费支招:类似的电话接到后,您只要认真查看一下来电号码,就可识破骗局。
案例:手机铃声响起,“您好,这里是中国移动(或联通)客户服务热线,由于我们的工作失误,您的电话费这几个月共多收了×××元,如确认退费请按……”用户看到来电显示号码为055110000,以为是电信客服打来的电话,便很配合地一一作答。
绕了一大圈,对方开始谈到办业务的问题,一再强调这是电信搞的优惠活动。
“就在他让我输入密码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不对头,我的这个手机的短信一直是包月的啊!另有一个移动的号码没有包月,因为不经常用,刚开始以为说的事实那个手机号。
”网友暗自庆幸没有上当。
类别六:有人打电话冒充医保局的,说针对新生儿有个补贴案例:准确说出宝宝出生日期、宝妈名字,然后说国家出台新政策,针对新生儿有个补贴,说之前联系不上,现在快到期了,赶紧给指定的手机号码打个电话咨询办理领取。
估计后面就是交手续费之类的事情了。
宝爸宝妈们千万要留意这条信息,别轻易被骗了!2、绑架,生病类类别一:有人打电话称,你的孩子被绑架,并索要赎金,电话中甚至还出现了孩子的哭闹声音。
支招:如遇到这种事情,一定要冷静,先问问对方手中是男孩还是女孩,长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
如果对方所陈述的内容与孩子相符,尽快报警,以便公安机关查出事实真相。
如果您所问的情况对方回答不上来或有误,那一定是有诈。
案例:19日上午,刘女士接到电话称小女儿被绑架,对方要10万元赎金。
取钱的刘女士很慌乱,被巡逻民警发现异样。
民警带刘女士确认小女儿在学前班上课后,戳穿诈骗电话。
类别二:有人打电话称,您的家人在某地生急病或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让您把钱打到××银行账号上。
支招:接到这类电话时,您一定要核实清楚事情的真相,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话,以免不法之徒利用您对身边人的感情,实施诈骗。
案例:近日,有家长投诉反映称有人打电话通知一些孩子的家长,说孩子突然胃出血生命垂危,须立即付钱做手术。
一些家长差点被骗上当,目前家长已经拨打报警电话。
受骗的张女士说,昨天上午,她家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一名女子自称是孩子所在学校医务室的医生,说张女士在上南中学读初三的女儿突发胃出血,生命垂危,要求张女士立即赶往医院付2万元医药费,否则医院不肯动手术。
3、冒充好友、熟人类案例一:对方自称为您好友,并让您猜其身份嫌疑人主动拨打事主电话,并让事主凭听到的声音猜测他(她)是事主某位朋友或亲属,常说的话是“我是谁?”。
取得事主信任后,嫌疑人以其在途中遭遇意外或者家人生病急需用钱为名,让事主汇钱到其指定的账号。
案例:2007年3月,刘某接到一名男子打来的电话,称要到北京来看望刘某,因对方操香港地区的普通话,刘某误认为是自己在香港的一个朋友赵某。
次日上午,该男子再次打来的电话,称在天津因嫖娼被抓了,需要用钱保释,向刘某借钱。
刘某向该男子提供的银行账号内汇款30000元人民币,后发觉被骗。
提示:骗子的号码:陌生手机或小灵通号码,多为外地号码骗子的常用语:我是谁?连我你都听不出来了?你猜猜?才想起来呀,我以为你把我给忘了呢可疑点:有口音、不主动表明身份、借口遭遇意外或疾病要你汇款应对:让对方主动说明身份,确定是骗局后不予理采并拨打110报警请不要跟他捉迷藏了,直接问他是谁,如果是您的好友,简单核对一下就清楚了,您的朋友也不会责怪的,但却防止了上当受骗。
类别二:对打着上级领导身边工作人员的旗号、要求您帮忙处理领导个人事务的电话。
支招:对这类电话,请多长一个心眼,不要急于付钱,待核实该人身份之后再帮忙也不迟。
案例:6月15日下午,增城市某单位小芳(化名)接到陌生电话,号码显示是来自中山市。
虽然心里也犯嘀咕“自己在中山没有朋友啊?”但她还是按了接听键。
电话那头的男子直呼小芳的名字,还自称是她所在单位的领导,问她知不知道他是谁。
一听是领导,小芳觉得如果直接说不知道是谁,会显得很没有礼貌,于是迅速在脑海里闪过几位领导的姓名,听他的声音和王局的声音很像,就问他:“是不是王局?”电话那头马上“亮明身份”承认自己就是王局,并告知小芳,这个电话号码是他的私人电话,让她明天到他的办公室谈点事。
第二天8时许,小芳正准备去“王局”办公室时,“王局”再次打来电话,说自己正和市里的领导在一起,急需钱送礼,因为来得匆忙身上没带钱,想让小芳先汇3万元到他的银行卡上救急,并承诺晚点回到办公室还现金给小芳。
类别三:“您好,您的朋友为您点播了一首××歌曲,以此表达他的思念和祝福,请您拨打×××收听。
”支招:不要回拨电话。
在这种情况下,当你拨打收听时,那您的话费余额一定会直线下降。
案例:近日,市民何先生有点郁闷:朋友从QQ上叫着自己的名字说给自己点歌,结果按号码打进电话却遭扣了8块钱,“如果没有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消息中,肯定不会拨打电话。
”面对朋友的“请求”,何先生大呼上当。
类别四:“我在外地出差,我的手机很快就没有话费了,麻烦你帮我买张充值卡,再用短信告知卡号与密码。
”案例:江西的李小姐遭遇电话诈骗,她小施手段,骗子竟然给她充值50元话费,确保李小姐电话畅通!7日,骗子再给李小姐电话,接通电话后,她把电话放在一边,悠闲地发微博,“浪费他话费也好,苹果手机不错,边通话,边发微博”。
支招:接到这样的电话或信息,一定要核对好对方的真实身份,不要为了心急帮朋友,不小心中了圈套。
申明:手机在全国各地的运营商处都能充值!类别五:如果您接到未知的电话号码,或响过两下就挂断的电话,一定要当心,不要随随便便回复。
案例:28岁的王某是福建省安溪县某镇农民。